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开发与实践——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1-09-05 来源:步旅网
舅 ;5宣通艰2016年第30期 课程设计 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开发与实践 ——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管 丹 摘要: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从组织机构、顶层设计、职 业标准、教学模式等方面,推进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体系的开发与实践,从而深化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发展与 改革创新。 关键词:中高职;课程衔接;课程开发;方法 基金项目:常州大学高职研究院课题“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常州市中高职衔接创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 CDGZ2014031);2013年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重点资助项目“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中高职 课程衔接实践研究”(项目编号:ZZZ27) 作者简介:管丹,女,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O16)30—0012一O3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中高职课程 架构方面,主要采用以下两种形式:(1)对比增减 法。依据高职与中职课程体系进行对照,将重复 部分合并,并酌情删减。如今许多中高职衔接的 课程体系均按照此方法建立。(2)下延法。通常以 高职课程体系为基准,将部分课程下移到中职学 校学习,从而形成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31 究其本质分析,这两种方法均基于现有课程 简单拼凑而设计,未产生新的课程。虽在一定程 度上减少课程重复开设数,促进人才培养效率,开 衔接情况并不理想,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全面 反思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 合我国职业教育的特色,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 法,显得非常重要。I1]特别是结合案例,阐述相应 的开发机制和实践活动,对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发 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丰富的实践意义。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之间的壁垒 目前,国内的大部分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是 政府和职能机构举办,也有部分学校由行业、国有 单位及民办企业组建。其中,政府和职能机构举 办的学校一部分隶属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另一 拓多元化的中职学生生涯发展路径,却不能显著 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设计, 不是简单重组现有课程体系,而必须以依据中高 职的长学制为基础,结合人才培养的总体年限,重 新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再依据所确定的人才培养 方案,开展课程体系设计。 (三)“三段式”课程展开逻辑的缺憾 部分则隶属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 但是, 学校办学层次虽有中职、高职的区别,但高职学院 对中职学校无任何行政关系,也无指导职责。 因此,中高职教育内部课程的有效衔接,亟 需克服学校之间的壁垒。虽然各地通过建立职 目前,“三段式”的课程体系是大多数中高职 衔接采用的方法。传统理念中,“三段式”课程分 为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专业 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近年来,在职业教育 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理念下,又可分为文化基 础课、专业理论课和职业能力训练课3阶段。此方 法从知识的逻辑关系展开,在理论假设方面认为, 业教育集团,为集团内部中高职的课程衔接提供 了便利,但不同职业教育集团之间的壁垒仍亟待 解决。 (二)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法存在不足 目前,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在课程体系的 12 课程设计 文化基础课是学习专业理论课的基础,而专业理 论课是学习职业能力训练课的基础。 2016年第3o期 通 当在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评价机制方面,科学统 筹,并积极转化为相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意志 予以推行。 但是,在这种“三段式”课程体系中,一些繁难 的专业理论课被集中下移到中职阶段,甚至是中 职低年级。这种处理方法是非常不合理的。尽管 (二)多方参与合作,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 案和一贯制的模块课程体系 中高职衔接实现5-6年的长学制人才培养目标, 需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然而,中职学生的 学习能力水平有限,很难通过中职阶段的学习为 高职职业能力训练奠定理论知识。而且,即使中 职学生具备该项学习能力,长学制下“三段式”课 程展开顺序也是不合适的,这必将导致相关内容 在学习时间上间隔太久。 简单的“三段式”课程开展体系,只是按照从 理论到应用的逻辑编排,不符合长学制下学生职 业能力的培养,而应该按照从简单能力到复杂能 力的编排,从简单知识到复杂知识的编排。这种 方法既充分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又兼顾不 继续升学的中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需要,从而形 成一个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 二、实现中高职教育课程有效衔接的主要方法 分析了我国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过程中存在 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促进中高 职课程的有效衔接。一是充分发挥教育行政主管 部门的引领作用,调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积 极参与,宏观统筹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突破学校 壁垒;二是多方合作,制定符合长学制特点和技术 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方案,并据此设计一贯制的模 块课程体系;三是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尊 重学生认知特点,从简单到复杂,开展课程设计和 教学单元的划分;四是建立多元化的中高职课程 衔接沟通平台。 (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专业教指委双管 齐下,宏观统筹中高职课程衔接 为了理顺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关系,国家 教育部将高等职业教育由原先归口的高教司改为 成人教育司。相应的省属高职院校也由原先的归 口教育厅高教处改为归口教育厅职成处。职业教 育的高职与中职,均隶属同一教育主管部门,使得 政策的衔接,关系的厘清更加顺畅。在这种关系 下,更加有利于制定符合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方针 和政策。 同时,教育部下属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应 建立中高职衔接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长学制 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专业理论知识扎实、技能娴 熟的应用型人才。而传统的中职或高职教育在实 施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只有对中职到高职的 课程体系进行一贯制设计,才可大幅度提升人才 培养的目标定位。因此,为了制定符合学生职业 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高职和中职学校相关专业 教师应与企业专家共同研讨,开展职业岗位工作 分析,依据职业能力标准,设计出为中高职衔接量 身定制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依照人才培养方 案要求,设计中高职一贯制的课程体系。具体而 言,应当按照职业成长规律,课程内容从简单到复 杂进行划分,职业能力也设计为简单能力到复杂 能力逐层递进。每个能力领域对应相应的等级, 同时,每级职业资格获得者即可获得从业所需的 技能基础。 (三)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基础,展开课程 逻辑 现代职业教育课程论认为,课程的展开应依 据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人才培养方案中课 程体系的划分也应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水平。 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也表明,个人职业能力的形 成复杂,因素交织互动,每一阶段都需要文化基础 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作为支撑。而文化基础知识 及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也需要以相应的职业能力 发展水平为基础。因此,三段式的课程展开顺序 是不符合常理的。 在此理念下,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不是简 单的理论到应用的逻辑关系,而是按照从简单知 识到复杂知识,以及简单能力到复杂能力的顺序 进行编排。这种编排逻辑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需 求,又能兼顾部分不需要升学的中职学生对理论 学习的需求,并确保了中职阶段的专业课程形成 一个完整的体系。 (四)多元参与,建立中高职课程衔接沟通平 台 建立起有效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沟通平台,需 13 珂- i5a通艰2016年第30期 要组织多方力量共同参与。 比如,积极调动和 整合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企业行业组织等 力量。一方面,可建立专门负责中高职课程衔接 的组织机构。成立工作委员会和专家组,对课程 衔接进行总体规划和安排,并提供咨询服务。同 时,成立以政府为主的协调机构,以及分专业分 类别的课程衔接方案研究组;另一方面,构建职 教集团。通过建立高职院校为核心的职教集团, 促进中高职课程衔接,既可引进合作企业,又可 易于建立以高职院校为主、形成“一带多”的职教 集团。 三、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中高职衔接课程 开发与实践 目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也有多个专业 与中职学校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如2012年获得 立项的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名 单中,学校与江苏省武进中等专业学校以及溧阳 中等专业学校联合申报的“中高职3+2分段培养” 项目获得立项。其中,该项目以常州工程职业技 术学院获得国家级“专业提升服务产业能力”重点 建设专业——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以及生物制药技 术作为试点,进行开发设计,尤其是中高职衔接课 程开发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具体而言,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中高职教 育课程开发过程主要做了以下四点工作。 (一)群策群力,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一方面,成立由学院分管副院长与中职学校 分管副校长为组长,教务处、校企合作处、机械工 程技术系、制药与生物工程技术系等部门领导以 及校企合作企业代表、对接中职校代表为成员的 “中高职3+2分段培养”课程衔接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的成立,可以为课程开发过程提供有利 帮助,协调好各个部门之间的有效衔接;另一方 面,建立由企业代表、职业教育专家、课程专家(含 专业带头人与课程负责人)为成员的中高职课程 衔接的建设团队。企业代表可以从行业和市场变 化下的岗位需求及人才规格需求方面提供合理的 建议,职业教育专家则从理论层面上进行分析和 指导,以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如基于行动导向、 理论实践一体化和项目教学法的课程设计等,指 导课程建设团队,保障课程开发的质量处于同类 专业领先地位。 14 课程设计 (二)顶层设计,完善“五年一贯制”课程体系 在专业建设团队和课程建设团队的共同协作 下,制订出“五年一贯制”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依据 学生在中高职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制 定出“一个体系,两个层次,三项能力,五大平台” 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在五年一贯制的人才培 养目标要求下,分为中职和高职两个层次,重点培 养学生基本素质、专业基本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 的养成,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大类平台课程、 专业方向(技术)平台课程、素质拓展平台课程和 专业拓展平台课程组成五大平台课程。 其中,公共基础平台课与素质拓展平台课模 块有利于养成学生的基本素质。公共基础平台课 程包括初等数学、高等数学、物理、化学、语文、英 语、政治等课程,除了高等数学和英语之外,大部 分公共基础平台课程由中等学校组织实施教学; 而专业大类平台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能 力,以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为例,专业大类平台课程 包括特种设备识图和制图、特种设备结构分析、使 用机床加工零部件、使用钳工方法加工备料、金属 材料的选用、焊接电工等。其中金属材料的选用 由笔者所在学校组织教学,钳工、车工、CAD等基 本能力训练课程由中等学校组织教学。而专业方 向课程包括专业方向(技术)平台课程和专业拓展 平台课程组成。紧紧围绕电焊高级工的知识、技 能来安排,其中电焊中级工对应的焊接基本知识 和技能要求由中等学校组织教学,电焊高级工知 识和技能要求以及焊接技术的综合应用由笔者所 在学校组织实施,形成了中职、高职分段合作培 养,“五年分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尤其是专业 大类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技术)平台课程,突显 了中职和高职阶段的有效衔接,课程能力要求上 的承前启后、逐层递进。同时,中职阶段学生可获 得中专学历以及电焊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 段学生可获大专学历和电焊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 (三)工学结合,职业标准与课程体系深度融 合 多方专家组成的课程建设团队需经过几轮的 反复研讨,就业岗位正确对应中、高职两个阶段应 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准确把握学生不同年 龄段的身心特征及学习特点,理清职业能力与工 (下转第27页) 教学实践研究 考途径。然而,这些研究毕竟是较大地依赖个人 的经验,怎样才能使其较普遍地适用于对口高考 语文总复习,应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 此,学情如何做到个性化分析,怎样有效用好课 参考文献: 2016年第3o期身 搦通承 [1]蔡晓东.探析中职对口单招下高三学生的语文复习策略 【J1.高中生学>-j,-2013(6):62. [2]李淑玉.对口高考作文贵在创新[J].课程教育研究,2014 (3):91—92. 本,厘清教学大纲与考纲的关系,如何有效借鉴普 通高考的复习策略等,将成为新的研究方向。 目前,国外的自主学习研究非常活跃,各自主 【3]李甜.((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高等职业院校对口招收中 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单独考试语文试题》分析[J].考试周 刊,2011(38):1-2. 学习理论学派都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探究。他们 一[4]朱宏亮.2001年对口高考语文备考 4-路[J1.职教通讯, 2001(3):44. 致认为,学习不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而是由学 生自己发现的。国外的学者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5]潘淑霞.对几道对口高考语文试题的分析[J].考试周刊, 2009(14):4. 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最近,我国也翻译了一些 有关自主学习的专著,如“自主课堂”“自我调节学 习”等理论。这些自主学习理论和实践对于促进 学生自主复习,提高复习效率的教育实践,都有一 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6]傅子锋.高职语文基础知识考试复习策略点滴fJ].语文 学刊,2016(1):145—146. 【7]乔本师.关于语文导学案应用研究的文献综述[J].语文 建设,2013(32):9-10. 【责任编辑盛艳】 (上接第14页) 作任务、知识、技能的对应关系,以人在职业工作 务的过程中,能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形成素 过程中的技术活动为基点,将职业标准按等级融 入课程中,形成脉络鲜明、清晰的中高职贯通的工 养。具体而言,课程教学设计中应以职业工作过 程为导向,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而教学实施过 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确定中、高职不同阶段 的专业核心课程,分段完成初、中、高三级职业资 格证书的获取,中职阶段获取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高职阶段获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由浅人深进行 课程设置:中职课程阶段重视理论基础,强化知识 程中,则以学生为主体,并强化能力目标。课程负 责教师做好课程的整体设计方案和单元设计方 案,并充分准备好相关课程学习资源。 参考文献: [1]肖坤,陈栗宋.中高职有效衔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的探索——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 2011(30):18—21. 应用,让学生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阶段则重视 技能训练,强调创新实践,培养学生在真实或模拟 的工作情境中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四)行动导向,组织好项目化课程教学 在学校与中职学校进行“3+2”分段培养的试 【2]王维新,潘谊清.实现课程衔接扫清中职与高职的衔接 路障【 .中国教育报,2012—11-21(06). 【3】徐国庆.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设计【J].江苏高教,2013 (3):139—141. 点专业中,要求专业核心课(含中职阶段和高职阶 段)须采取项目化教学模式,并鼓励专业大类平台 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通过采取基于行动导 】肖凤翔,肖艳婷,雷姗姗.基于课程论视角的中高职课程 衔接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职教论坛,2013(31):55— 59. 向的项目化课程教学模式,让学生尽可能在教学 过程中“做中学”和“边做边学”,在完成项目和任 [责任编辑陈国平】 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