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欧美文学史 名词解释
帝国三部曲(名词解释+《臣仆》的人物形象与基本主题)作者亨利希.曼,《威廉二世时代德国社会的三部曲》简称《帝国三部曲》,包括《臣仆》、《穷人》和《首脑》。其中,《臣仆》最棒,小说的副标题是“威廉二世时代公众灵魂的故事”,作品深刻揭露了德意志民族精神上的病态、性格上的劣根性,探寻了“臣仆灵魂”形成的根源、影响及其具体表现。主人公赫斯林当初是小工厂老板的儿子,凭借阴谋伎俩,成了帝国支柱和法西斯的帮凶。通过这一形象,揭示帝国时期资产阶级在弱者面前是狼,在强者面前是羊的臣仆的性格特征,具有极大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
俄国象征派 代表作家作品:
索洛维约夫被尊为精神导师。
梅列日科夫斯基:他的诗集《象征》是俄国象征派诗歌出现的标志之一
巴尔蒙特:《燃烧的大厦》《我们将像太阳一样》
勃留索夫:诗集《第三守备队》《致城市与世界》
索洛古勃:《卑下的魔鬼》
勃洛克:《报应》
安。别雷:《彼得堡》
意识流文学
意识流文学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既包括清醒的意识,更包括无意识、梦幻意识和
.
.
语言潜意识。“意识流”一词是心理学词汇,是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先驱詹姆斯创造出这个词,用来表示意识的流动特性:个体的经验意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意识的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意识流文学的概念是在1918年梅·辛克莱评论英国罗赛·瑞恰生的小说《旅程》时引入文学界的。意识流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分支,主要成就局限在小说领域,在戏剧、诗歌中也有表现。代表作:
普鲁斯特《寻找失去的时间》(传统译法《追忆逝水年华》)
乔伊斯《尤利西斯》则成为英语意识流文学的奠基之作。《尤利西斯》最大的成就是在意识流小说技巧的全面推进和高度发展。一切意识流文学的艺术技巧在这部小说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语言上,西方评论界认为《尤利西斯》是对20世纪英语语言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两部小说之一,另一部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乔伊斯的另外一部作品《芬尼根的醒》则将意识流小说的风格推向极致。全书用65种语言组合写成,极其晦涩难懂。乔伊斯是意识流作家中成就最高者,代表了这一文学流派的颠峰。
弗吉尼亚·伍尔芙 《海浪》,伍尔夫是意识流作家中成就最高的女性。其代表作品包括《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
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福克纳是美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在所有意识流作家中,福克纳以描写错乱意识著称。他的著名代表作是一系列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小说,包括15个长篇和几十个短篇。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最优秀的意识流作品。福克纳并不是纯粹的意识流作家。他的大部分小说创作仍隶属于现实主义畴。
谈谈乔伊斯是怎样在小说《尤利西斯》中运用意识流手法的
《尤利西斯》中,作者不作为中介向读者提出“他说”、“他想”之类的引导词,或作出任何解释、论述和评判性的说明,而是将意识直接展示出来,既无假设的听众,又不是针对读者,这种直接心独白的典型例证,可见于该书的最后,描写莫莉;布鲁姆躺在床上的一段心独白。由此可见,意识流小说重视人物的心真实,现代小说的作者在人物描写中,擅长让人物通过意识流以人物自己的语言——心独白来传达人物本身的性格特征,译者再现这些人
.
.
物时,尤应尽量体现人物语言性格美学特征,应对人物的性格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务求什么人物说什么话,以求“说一人肖一人,勿使雷同”
布登勃洛克一家
《布登勃洛克一家》是德国作家托马斯·曼早期写的一部长篇小说。描写的是吕贝克望族布登勃洛克家族四代人从1835年到1877年间的兴衰史。通过布登勃洛克家族在垄断资产阶级家族的排挤、打击下逐渐衰落的历史描写,详细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旧的刻意盘剥和新的掠夺兼并方式的激烈竞争和历史成败,成为德国19世纪后半期社会发展的艺术缩影。但因作者受叔本华、尼采哲学思想的影响,小说对帝国主义势力持无能为力的消极态度,对自由资产阶级抱无可奈何的哀惋情绪。
海明威创作的主要成就和艺术风格
主要成就:写出了一种人生况味,独特的透视方式,提供了某种超越。
主要作品:《太阳照常升起》,《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乞力马扎罗的雪》《永别了,武器》
艺术风格:
1、海明威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他的思想蕴是分不开的,看海明威的作品,最强烈的感受首先是作品中有活生生的生活体验,体验的强度如此深刻以至于你觉得自己也在目击生活和体验生活。
2、海明威的作品体现了他所提出的冰山原则,他认为作家应该有能力要读者感受到所要写的部分,而不是直接写出来。这种清晰的含混就使得海明威的作品带有象征意味。
3、电报体风格
海明威创作的主要成就和艺术风格。
.
.
因着他直面现实的勇气,对严肃主题的客观观察和精通现代叙事艺术而荣获1954年诺贝尔奖。第一部重要作品《太阳
照样升起》是成名作;《永别了,武器》一般认为是代表作;剧本《第五纵队》《丧钟为谁而鸣》以西班牙战事为素材;最重要的作品《老人与海》。
所有的作品题材都紧紧围绕一个焦点展开——人在创伤之中,甚至在死亡面前的反应。创伤人生、悲剧人生、缺陷人生,甚至空虚人生正是海明威作品的底色。
面对美国20年代爵士乐时代的灯红酒绿,神圣价值观受到挑战的事实,触及到了神圣不再,何以为生的深刻命题。
海明威的深刻不在于写了战争题材和美国青年在战争中的觉醒,而是借着这一题材写出了一种人生况味。他的独特不仅在于他的透视方式,更在于他提供的某种超越方式。
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原是20世纪20年代德国艺术批评家弗朗茨.罗在研究德国和欧洲后期表现派绘画时所使用的一个术语。虽然这派作家没有明确的宗旨和统一的口号,但是总起来看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三个特征:
首先:魔幻现实主义是对拉丁美洲独特现实的深刻反映,尤其展现了按照拉丁美洲人的思维方式所认定的现实
其次,多数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并不认为自己是在杜撰或者为了魔幻而魔幻,而多是以冷静的态度和好不辩解的口吻来讲述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
.
.
第三,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采用夸、变形、象征、荒诞和漫画等手法来逼近某种奇特的现实,不是为了求奇求幻,而是为了把现实抽象成某种寓言,再借助读者的想象把寓言还原成某种现实。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三个发展阶段,以及各阶段的主要作家作品
第一,早期魔幻现实主义阶段(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代表作价是危地马拉作家阿斯图里亚斯和古巴作家卡铁尔,代表作品有阿斯图里亚斯的《危地马拉的传说》《总统先生》《玉米人》,卡铁尔的《埃古。扬巴。奥》《这个世界的王国》。
第二,中期魔幻现实主义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代表作家有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和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代表作品有鲁尔福《佩德罗。帕拉莫》和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第三,晚期魔幻现实主义阶段(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代表作品有卡铁尔的《方法的根源》马尔克斯的《家长的没落》《一件事先扬的杀人案》智利女作家莎贝尔。阿连德的《幽灵之家》
堪称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大师的三位作家;
阿斯图里亚斯、鲁尔福、加西亚。马尔克斯
《总统先生》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总统先生》首开魔幻现实主义之先河,率先运用了后来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常用的艺术手段来表现拉丁美洲的现实。
《墙》
小说《墙》带有明显寓意的存在主义故事。标题本身就有象征意味。作者想人们揭示了荒诞的面目。作品中生死不过咫尺之间,墙里墙外,善与恶、英勇与背叛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一切都是模糊虚假的。想活下去
.
.
的人离开屋子就死了,想死的人信口胡说却活了下来。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荒谬的,最让人无法理解的是拉蒙竟然会自己跑到墓地。这一切都如此莫名其妙,证明了世界无理性可言。依皮叶达万念俱灰。书中三个人物还体现了存在主义的自由选择的观念,作品没有提供恒定的道德伦理可供参照,主人公自己在特殊的情境中完全自由地做出自己的选择,对于选择的后果无从预料,也无从评判。
“回归文学”1986年召开的联作家第八次代表大会,要求文学密切配合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运动,从而改变了联文学的发展轨道。当时文坛出现了发表作家遗著和解禁作品的热潮。这些作品,有的是联作家在国写成,由于暴露性非常明显,成书时未能获准出版;有的是十月革命后三次移民浪潮中移居国外的俄侨作家在域外创作并首先在国外发表的作品,因为对联国情作了否定性描写,无法进入联读书界。自1986年以来,这些作品大量回归联文坛,评论界称之为“回归文学”。较有影响的作品有布尔加科夫的《狗心》,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等,“回归文学”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现象,其作者对十月革命后联的一系列重大历史性变革采取怀疑甚至敌视的态度,这使得他们的作品难以反映当时的时代精神。
“表现主义”发端于造型艺术,1910年左右作为一个正式的文艺流派;名称被广泛使用,1914年走向成熟,在德国掀起第一个高潮,30、40年代在德语国家和美国形成第二次高潮。
理论主和美学特征 :
1.提出艺术“不是现实,而是精神”、“是表现,不是再现”的口号。注重对世界主观感受的表现,特别强调部视野,极力主表现在体验和心灵激情。
2.大量通过主观幻觉、梦境和错觉,以及扭曲变形等手法来表现生活。
3.流露出一种普遍的抽象化倾向,作品往往具有浓郁深厚的象征意蕴。在人物塑造方面,类型化、图解化是基本的模式。
代表作家A.伍尔夫 、乔伊斯 、卡夫卡——《变形记》 尤金.奥尼尔 、萨特
.
.
长河小说
“长河小说”定义,并简举出五部代表作品。
“长河小说”多指卷帙浩繁的多卷本,或者是描写叙述一个人的全部人生的生命历程,从生到死,或者是写一个家族的兴衰史,或者是描写许多人物的生活经历,它是以整个社会作为描写的对象,从而小说给读者以一泻千里,奔流不息的长河大川的感受,所以称其为“长河小说”。它们线条清晰,具有长河那样一气呵成绵延万里的特点。它与传统的长篇历史小说或高尔斯华绥的世系小说具有很大的区别。它虽然由多部小说组成,但往往描写一个故事而不是多个故事;它提示的不是一个家庭或地区的变化,而是一个中心人物的经历与情感生活。
主要的代表作品有马丁·杜伽尔的《蒂博一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左拉《卢贡-马卡尔家族、罗曼.罗兰创作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开创了”长河小说”这一新的类型。通过一个人的命运或者一个家族的历史反映民族或时代的变迁。(如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马丁.杜.加尔《蒂博一家》、高尔斯华绥《福赛特世家》、托马斯《布登.勃洛克一家》、高尔基《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德莱塞“欲望三部曲”)
“现实主义小说三杰”是指20世纪初期英国文坛的高尔斯华绥、威尔斯和贝涅特。高尔斯华绥是这个时期最为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代表作《福尔塞世家》,广泛地反映了20世纪初英国的社会矛盾,体现了巴尔扎克式的笔法和气魄。威尔斯的主要成就在小说方面,尤以科幻小说称道,书中充满科学幻想和预言,也饱含对资本主义现实社会的辛辣嘲讽。贝涅特的主要作品是以英国生产瓷器的五个工业城镇为背景的“五镇小说”,反映了工业经济发展给城镇的社会结构和道德观念带来的变化。
乡土小说:乔治.桑是19世纪乡土小说的代表。20世纪,法国乡土小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代表人物有让.季奥诺、加布丽艾尔.柯莱特、莫里斯.热纳伏瓦,他们的作品描写大自然的美丽和威力,歌颂人和自然的斗争,表现人们对乡土的热爱和农民们的悲欢离合,是20世纪法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
愤怒的青年(P408):50年代,英国文坛上一批青年作家群起,在二战后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普遍感到理想与社会现实的格格不入,以愤怒和不满为文学创作的共同主题,表达了人们对社会普遍的愤懑情绪以及对命运无能为力的失落感,长于塑造有愤怒气息的反英雄形象。其命名来自莱利.艾伦.保罗的自传体小说《愤怒的青年》。代表作家是约翰.奥斯本《愤怒的回顾》、金斯利.艾米斯《幸运的吉姆》、约翰.维恩《大学后的漂泊》。
从艺术上看,这一群体继承并发扬了英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运用讽刺艺术,入木三分地揭露了社会环境的可笑、人物可悲的命运、生活的庸俗和前途的黯淡,其作品一般具有活泼生动、嬉笑怒骂的风格特色。
迷惘的一代(美国):一战后,美国进入了所谓的太平盛世的20年,幻灭和狂欢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以厄斯特、海明威、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为代表,形成了美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作家群体,集中表现了战争给一代青年肉体与精神上造成了难以弥合的创伤。斯泰因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被年轻作家海明威写在《太阳照常升起》的扉页上,于是这一代被命名为“迷惘的一代”.
奥登一代 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诗坛出现了以奥登为代表的年轻的“奥登一代”诗人。他们用诗歌反映社会和政治问题,并积极参加左翼运动,在青年中影响较大。主要代表作家是奥登、路易士、斯蒂芬.斯本德和路易士.麦克尼斯等在牛津大学学习的年青诗人。
“新实际主义”浪潮:1925年左右,德国文坛兴起了”新实际主义”浪潮,作为表现主义的反对者,它主文学要表现生活的本来面目,主作家客观、实际、具体、准确地反映现实生活。
流亡文学(亡命文学):由于反对法西斯,德国出现大量流亡作家(大部分属于现实主义作家),他们立场各异,但都反对法西斯。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承受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压力,很多因精神崩溃而自杀,在12年里出版了2000多种图书,向全世界人民真实再现了法西斯专政前后德国的社会状况、法西斯的残暴行径、流亡作家们在异国他乡的不幸遭遇。流亡文学是德国文学在法西斯统治时期保持德国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学。
.
.
“莫斯科小说”:在“城市小说”创作中,特里丰诺夫取得了最为突出的成就,他陆续发表的《交换》、《预期的总结》、《长别离》、《另一种生活》和《滨海街公寓》等中长篇小说,均以当代莫斯科生活为背景,统称为“莫斯科小说”。
“陌生化效果”又称“间离效果”理论(离间下场) 布莱希特提出了“陌生化效果”又称“间离效果”这一戏剧术语。所谓“陌生化效果”,是指舞台演出要使观众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时间以新的形式出现,使观众感到惊奇,从而引发他们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
怪诞剧(荒唐剧):怪诞剧得名于意大利戏剧家路易吉.齐亚瑞利的剧作《面具与面孔》,它的副标题是《一部三幕怪诞剧》。路易吉.皮兰德娄发展了怪诞剧的辩证理性思维,探索人的真实身份问题。代表路易吉.皮兰德娄《亨利四世》《六个寻找作者的局中人》《各行其是》《今晚我们即兴演出》
“叙事剧”理论:布莱希特认为,戏剧要通过舞台表演让观众认识社会,并在认识的基础上对社会加以改造,他强调戏剧的教育作用。
萨特的“境遇剧”:境遇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萨特曾在1947年《我们提倡境遇剧》中说:“如果说人在一定的境遇中是自由的,他在这个境遇中并且通过这个境遇选择自己,那么就应该在戏剧中表现一些简单的最能表达他的关注的境遇,并且把那个境遇向某些自由提出的问题介绍给公众。”萨特的核心思想是“人就是自由”,而主要是选择的自由。他认为自由在一些极限境遇中最能重要的显示出来,因此他的剧本常设置一些极限境遇,如生死关头、地狱之中等。
试对比布莱希特的叙事剧与传统戏剧的区别。
传统戏剧:舞台化身为事件,把观众卷入活动中,使观众成为观察者,消耗观众的能动性,使观众产生感性,经历事件,把观众带入情节中去,用暗示手法,保持感性,人被当作熟悉的对象,人是不变的,表现人的本能,情节直线进行,情节自然地稳步前进,表现世界的本来面目。
.
.
布莱希特的叙事剧:舞台叙述事件,使观众成为观察者,唤起观众的能动性,使观众作出判断,理解事件,把情节放在观众前面,说理手法,感性变为认识,人被当作研究的对象,人是可变的并正在变化,说明人的行为的动机,情节“不规则”地曲线进行,情节有跳跃,表现世界将变成怎样。
废墟文学 战后,联邦德国首先出现的是“废墟文学”,其题材大多表现法西斯专政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深重灾难和在人们心中留下的创伤,“废墟文学”的主要作家是文学社团“四七社”成员。
未来主义:未来主义产生于20世纪的意大利,波及俄国和欧洲各国.1909年,意大利艺术家马里蒂在法国《费加罗报》发表《未来主义的创立与宣言》,提出11条纲领。概括起来就是相辅相成的两方面:反叛一切传统,歌颂工业文明。代表作家马里蒂《他们来了》,马雅可夫斯基《滑稽剧》《澡堂》
俄国形式主义学派:十月革命前已经形成的俄国形式主义学派是20年代最富活力的理论批评派之一,代表人物之一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艺术的目的是提供对事物的感觉”、艺术的手法是使事物“陌生化”的观点,对艺术的本质问题做出了新的、独特的回答。形式主义学派对文学作品的形式、文学的特质和规律的关注,打开了文学研究的新天地,并由于形式主义理论家们自身向国外的迁移,带动了西方文艺理论与批评的革命性变革。
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最大的真正有组织的国际文艺性运动,超现实主义就是精神自动性的记录,因为它的思想和艺术特征都与精神自动性密切相关,而所谓精神自动性主要是指人不受理性控制的精神活动状态。在容上,精神自动性主要表现为潜意识,在形式上,精神自动性努力追求潜意识的结构,摆脱理性束缚,打破传统规则,做无常法,随心所欲。在创作中,超现实主义常常使用无意识写作和集体游戏这两种方法。特征:超现实主义戏剧反对物质对精神、社会对个人、现实对想象、理性对本能、传统对创新的压制,它企图通过超现实主义的艺术来获取自由。代表作家布勒东和波发表了第一部纯粹的超现实主义作品《磁场》阿尔弗雷德.扎利《乌布王》.纪尧姆.阿波利奈尔《蒂雷西亚的乳房》.让.科克托《埃菲尔铁塔上的婚礼》
新小说派: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法国的一种现代派文学,新小说派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探索,是为了在新的时代里继续小说创新,它追求的完全是主观性,它不遵循时间、空间顺序,也不关心人物身份,也不
.
.
提出什么现成的意义,它本身就是意义。特征:在新小说中,人物迷失在无所不在的物质之中,只剩下对于物的肤浅感觉特别是视觉,失去了对于世界和自我的整体把握。人物跟着感觉走,没有积极情感,没有深层意识,没有时空观念,成了战后法国的《反小说》
代表作家罗伯—格里耶《窥视者》,米歇尔.布托尔《变》.
黑色幽默:黑色幽默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于美国的重要文学派别,可以看作是存在主义哲学在美国本土的表达。黑色幽默把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和存在主义的悲观哲学结合起来,创造了新的恶之花。特征:黑色幽默对于丑恶生活的批判不是通过合乎逻辑的论证,而是把丑恶生活加以夸变形,把其不合理加以放大,从而使得人们得到某种警示。代表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尼格《五号屠场》,品钦《万有引力之虹》.
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福克纳一生共创作了19部长篇小说和70多篇中、短篇小说,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以作家虚构出来的美国南方密西西比部约克纳帕塔法县作为人物活动与故事发生的背景的,所以他的这些作品被总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西方评论家更将之誉为“福克纳的神话”。这些作品以《萨托里斯》为序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声音与疯狂》。
“阿克梅派”:(俄罗斯时代)阿克梅派是从象征派部分离出来的纯诗歌流派,这一派诗人认为最高的自我价值在尘世,追求艺术表现的明朗化和清晰度,主恢复词的原始意义,显示出与象征派艺术观的鲜明对立。阿克梅派“六杰”古米廖夫《异国的天空》《箭筒》《篝火》、阿赫玛托娃《黄昏》《念珠》《白色的鸟群》、曼德尔什塔姆《岩石》等。
“无产阶级文化派”:1917-1932年代联文学团体,主要领导人波格丹诺夫鼓吹历史虚无主义,主全盘否定文化遗产,企图“在空地上”建立一种纯粹的“无产阶级文化”。无产阶级文化派以极端庸俗化的观点指导创作,排斥对任何个人和人的心理的表现,其作品显示出极度虚夸、空洞、浮泛、狂妄的特点。
“拉普”:拉普,即“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它的核心人物阿维尔巴赫、法捷耶夫等,推行宗派主义路线,唯我独左,粗暴地攻击包括高尔基在的所谓“同路人”作家,常常把政治口号直接搬到文学中来,提
.
.
出臭名昭著的“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宣扬庸俗社会学的文艺观。所谓的文学批评,也就是打棍子、扣帽子的典型,“拉普”的活动,是极左文学思潮在20年代的集中表现,是三四十年代这种思潮大肆泛滥的前兆。
“战壕真实派”:50年代联文学派别,有一批作家大都以个人的亲身经历战争为素材,用逼真的细节描写再现战场上的真实情景,表现普通士兵和下级军官的切身感受,暴露了战争本身的残酷性及其给儿女们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从这一角度控诉了战争,因此他们被称为“战壕真实派”。代表作品邦达列夫《营请求火力支援》、巴克兰诺夫《一寸土》、贝科夫《第三颗信号弹》。
“拉皮翁兄弟”:20年代联文学团体,主要成员为附属于世界文学的文学翻译训练班的导师和学员.这派作家反对政治干预艺术写作,强调形式与技巧,追求作品情节的复杂性和戏剧性、故事结构的新颖奇特和叙事艺术的生动有力,有志于把19世纪俄国文学传统和西方文学经验结合起来,表现当代主题。
简答题
《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二部的不同风格。
第一部主要是一个接一个的群众场面描写,反映30年代急速变化的现实,充满紧气氛和革命激情。第二部着重表现的是50年代中期以后大力提倡的人道主义精神,情节的发展趋于缓慢,个人生活史叙述明显增多,抒情气氛大大增强,特别是结尾的悲剧气氛更为明显。
试析战后美国犹太文学中的人物形象类型(还需要补充一些容)
战后美国犹太文学中的典型人物形象:
A.“边缘人”:“人人都是犹太人,只是他们不知道。”
索尔·贝娄的《摇来晃去的人》中的约瑟夫
.
.
伯纳德·马拉默德《呆头呆脑的人》中的霍布斯
艾萨克·辛格《冤家:一个爱情故事》中的赫尔曼·布罗德
B.“受难者”、“牺牲者”
C.“傻瓜”、“倒霉人”:
艾萨克·辛格《傻瓜吉姆佩尔》
伯纳德·马拉默德《店员》中的莫里斯
索尔·贝娄的《只争朝夕》中的威廉
《赫索格》中的赫索格
试论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1.突出地表现异化主题。20世纪高度发展的西方现代文明使人处于严重的异化之中,现代主义文学对文化与文明的批判,正基于西方人力图摆脱异化走向自然的愿望,这种异化主题,主要从自然与个人、社会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自我的关系的异化四方面表现出来。
2.强调表现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倾性特征。现代主义作家视客观实体为非真实,认为心灵世界才是唯一真实的世界;认为艺术的使命是非写实的、泛表现的,文学创作应表现心世界的真,追求超现实的、抽象的、形而上的真。
3.普遍运用象征隐喻的神话方式,追求艺术的深度模式。神话式象征的意义在于对未知领域的诗性揣摸,是将最在的、最深刻的心灵体悟转化为认识的对象,现代主义作家不注重对社会生活的表象作直观的再现,而
.
.
往往用非纪实性、时空颠倒与变形、结构错乱等手段,构建一个象征性的神话式艺术世界,以揭示生活中更深刻、更广泛的意蕴 ,使文学对生活的描写从表象走向本质,从表层走向深层,从现实走向超现实,从所指走向能指,形成一种文学艺术的深度模式。
4.提倡“以丑为美”、“反向诗学”,大量描写丑的事物。
5.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现代主义作家信奉艺术本体论,认为形式即容,追求“艺术的非人格化”。对艺术形式和技巧进行大胆的革新与创造,敢于标新立异,表现出反传统特征。
试比较前后期象征主义文学
19世纪70--90年代法国:前期象征主义
20世纪20--40年代世界:后期象征主义
1.前期象征涵意义单一、单义、简单,暗示和对应的关系相对明晰。后期表现出多重、多义、复杂的特征,象征意象交错重叠,复杂难辨。
2.前期注重感情象征,后期表现理智
3.前期象征主义追求迷离朦胧的诗歌意境,把直觉、梦幻、暗示、象征、音乐性等熔于一炉 ;后期则把诗歌引入到神秘之中,将玄学、神话、与象征融于一体 。
20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呈现出哪些新特点?
一是细节的真实性:要有真实的细节描写,用历史的、具体的人生图画来反映社会生活。
二是形象的典型性:要求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人物与事件,经过个性化和概括化的艺术
.
.
加工,创造出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的环境。
三是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而不要作者自己或借人物之口特别地说出来。
为什么说加缪的小说《局外人》体现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手法的结合?
《局外人》阿尔贝加缪的成名作,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局外人》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由于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作品抛弃了传统小说的情节,莫尔索的故事是一个琐屑的带有偶然因素的故事,他所做的一切之间没有任何必然因果关系;采用了刻板拘谨、不带感情色彩的语言;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体现了人物对世界的陌生感,人物的孤独感,而不是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
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有哪些主要的艺术特色?
(主题、主要容)小说以凯蒂的故事为中心,通过一个旧家庭的分崩离析,真实地呈现出美国南方社会的历史性变迁,古老庄园经济的崩溃,既为没落的南方唱出了一曲忧伤的挽歌,又表达了资本主义实利原则的批判。
一、作品显示出意识流小说手法和多重叙述视角的有机结合。前三章分别展现出康普生家三兄弟(班吉、昆丁、杰生)的意识流,从各自的角度来讲述凯蒂的故事,由此展现各人不同的气质个性和思维活动的特征。作家通过这三段意识流,首先给读者展现了人物混沌迷乱的心世界的图景,随后又以全知的视角,由迪尔西来重新讲述剩下的故事,逐步引领读者穿过层层迷雾,走到底下明朗、澄澈的客观世界中来。
二、神话模式是《喧哗与骚动》所用的另一种手法,作者有意识地使作品的故事人物结构大致与人们熟知的一个神话故事平行,使作品突破南方家庭日常锁事的局限,成为一个探讨人类命运的深刻寓言。
.
.
论述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艺术特色(或艺术成就)
1、这部作品容丰富,结构庞大,人物众多,既生动地再现了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国战争这一整个历史时代的风云变幻,又深刻地反映了人在历史运动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具有一种悲剧史诗艺术风格。
2、作家坚持现实主义原则,而且是一种情形、严格、冷峻的现实主义,干预“直书全部的真实”不回避种种冲突、矛盾、失误和残酷可怕的场面,显示出一个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家的非凡胆识。
3、作品中主要人物刻画得颇为成功。特别是利高里这一形象的塑造上,作者力避脸谱化、概念化,深入主人公的心世界,致力于完整地揭示出他在颠簸动荡的人生中始终在那个充满着矛盾的心理状态和痛苦的精神斗争,突出了他的独特的个性,使这一形象性格鲜明,跃然纸上。
4、小说对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哥萨克人的劳动、爱情和日常生活的描写,对优美的顿河草原风光的描绘,对哥萨克人特有的风趣语言的运用等等,都显示出肖洛霍夫接触的艺术才能。
英国作家D.H.劳伦斯的小说创作拥有哪两大基本主题?
一、对于机械工业文明的批判
劳伦斯的一生是与资本主义工业化社会现在秩序充满斗争的一生。随着工业化和机器文明的迅速发展,农村经济濒临全面解体,残余的宗法感情也日益消失。森林和田野遭到污染破坏,人越来越沦为机器的奴隶,人的自然本能、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受到金钱社会的腐蚀,人不再是身心同一的人。劳伦斯为田园式古老英国的消失而叹息。工业化烟尘使花草枯萎,树木凋零,也使人的自然天性窒息。工业化的英国和田园式的英国,在劳伦斯全部创作中几乎都处于对立冲突的地位。他的创作表现了对工业化现实的不满。
二是对于两性的探索
是劳伦斯作品的另一个重要的主题。他认为:遭到压抑的欲望与本能并非罪恶,而压抑本身才是罪恶的。
.
.
他反对对性生活做任何建立在恐惧基础上的压抑,无论这压抑是的、道德的还是社会的。他认为哲学中的精神至上、里的禁欲主义、传统道德的偏见都鼓吹压抑人的自然力量,这在他看来无疑是取消生命的本能。他提倡建立一种新的、健康的、和谐的两性关系,以摆脱现代工业化的社会对人的压抑。
DH劳伦斯在小说方面的主要成就
1、多以心理深度挖掘见长
2、善于比喻和象征
3、结构灵活多变,不拘一格
4、自然主义和象征主义是他创作的主要要素。
论述高尔基的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人物形象的意义
《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是高尔基的最后一部长篇巨著。小说中人物众多,时代气息浓郁,社会场景广阔,被称为革命前俄国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同时,小说艺术构思大气,表现手法多样,现实主义和非现实主义手法交替使用,体现了高尔基晚年的创作风格。
论述高尔基的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的主要艺术特点
高尔基的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采用第三人称人物有限视角展开叙述,却巧妙地使主 人公成为一名"不可靠叙述者",并隐秘地传达出对于他的讽刺态度;作品还设置了一个贯穿始终的哈姆莱特式的问题,运用梦境和幻觉描写及"多镜聚焦"的结构 原则来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矛盾;作品中不时刮起的"杂语风暴",则恰当地传达出特定时代的精神气候和文化氛围。这一切均显示出高尔基在其晚期创作中 对于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的积极探索
.
.
论述题
在西方现实主义发展史上,罗曼•罗兰是一位既继承了19世纪传统又勇于开拓创新的先驱人物,请结合具体作品试论罗曼•罗兰对于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建设的贡献。
罗曼·罗兰 20世纪初期法国最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开拓了小说艺术新途径:
1).把对社会人生的审视剖析由强调外部世界转变为注重部世界。小说“不以故事为程序而以感情为程序” ,以“表现心灵”来再现生活 。【《贝多芬传》“让人们感受到英雄的呼吸”,开头写道:“他是现代艺术中的英雄人物,是—切受苦人和战斗者的伟大良友。”他以无限的爱去描写贝多芬的悲剧,把贝多芬描绘成能对命运逆来顺受,但在心底里和生活中涌动着与命运抗争激流的英雄主义典。正如他对英雄主义的诠释那样,“我所说的英雄,指的只是那些具有伟大心灵的人”。】
2)在典型化的处理上,表现性格和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并突出人的精神力量对社会环境的反弹和超越。【《托尔斯泰传》书中高度评价了托尔斯泰的社会洞察力、人道主义态度、现实主义艺术观以及创新的心理描写手法 。托尔斯泰认为,平凡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为了找到这种真正的生活,他像骑士抛弃自己的宝剑一样破坏了自己的安宁,挣脱了家庭的枷锁,以终日狂热的怀疑消耗自己的生命,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3)在正面性格的结构形式上,作品为现实主义文学开创了一种多方面多角度描写的典。【《米开朗琪罗传》贝多芬在痛苦中追求快乐,并一再号召人们与命运抗争,去争取欢乐和尽情地享受欢乐,米开朗琪罗的伟大之处则在于他像耶稣基督那样,把痛苦当作十字架一样承受,把全部仇恨和苦难全都用力打进可以忍受一切的石头,把它们变成艺术品。他终日怏怏不乐,无休止地工作,把毕生的精力献给艺术。在罗曼·罗兰笔下,米开朗琪罗是一个基督徒,是一个没有欢乐、也不追求欢乐的艺术天才。“忧郁就是我的欢乐”,“一千次欢乐也抵不上一次痛苦”。】
4)首创了“长河小说”及与之相辅相谐的“音乐小说”的小说艺术结构形式。他力求把克里斯多夫的性
.
.
格及精神发展同各种音乐主题进行对比,形成序曲、发展部、尾声的总体结构;每一卷都是一个有着不同的乐思、情绪和节奏韵律的乐章,通过整体组合,创造出交响乐一般的华美瑰丽的艺术效果,从而开创了“音乐小说”这种独特的小说风格。
试析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对小说时间的巧妙处理和对作品结构的精心安排。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最有影响的作品。书名出自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麦克白》中的一段台词:人生“是一个白痴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小说描写康普生世家的没落以及各个成员的遭遇和精神状态。全书分四部分,由四个人物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叙述。这部小说最充分地表现了福克纳“抛开时间的限制,随意的调度书中人物”的创作特点。小说所写的一切在时间的顺序上颠倒混乱。来回跳跃。第一部分是班吉的部分,时间是1928年4月7日。第二部分是昆丁的部分,叙述时间倒退到1910年6月3日。第三部分是节生的部分,叙述的故事发生在1928年4月6日。第四部分是“迪尔西”的部分,用第三人称描述发生在1928年4月8日的故事。这种时间顺序上的混乱具有深刻的含义,因为,正是在对待时间的观念和反应上,显示出任务的特性。班吉毫无时间概念,几十年间发生的各种事情搅在脑子里,汇成各种混杂的意识之流,这与他智力低下相吻合。昆丁眼看家族的衰败随着时间的延展而加剧,她在时间面前怀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恐惧感,自杀前将表砸坏,似乎想以死来凝固时间。杰生的时间感倒是很强烈,但却是按照实利主义的编排来支配时间的。由此看来,时间的颠倒错乱既象征着康普生家无力抗拒历史进程的悲剧,也象征着资本主义将随着他的历史发展制造出无数的金钱罪恶。
与此同时,作品还充分运用了多角度递进式表现手法,把故事先化为相互递进的三个不同人物的意识流程,结尾加进“正常人”的叙述,是小说的结构基于四个意识中心,从模糊不清的领域到清晰可辨的领域,读者的认识随着意识位置的变化而递增,突出体现了“意识流”小说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请具体介绍《百年孤独》的主要容,并概括其创作意念。
从字面上看,小说写的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兴亡史 。这个家族七代人的经历和命运,,在作者的笔下显得格外神奇迷离,触目惊心。创业人老布莱恩迪亚为了摆脱敌人阴魂的纠缠,携妻子和部分乡邻跋涉到荒僻之
.
.
地,创建了马孔多村落,生下两儿一女。年迈时,在天将花雨时默默死去。大儿子何塞阿卡迪奥生下儿子后不辞而别,归家后又自杀而死。小儿子奥雷良诺在战一开始就跟21 歌大汉去投奔自由派,官至上校,有过传奇般的戎马生涯,成为令政府畏惧的人物,后来因为厌倦战而自杀未遂,回到马孔多打发残年。子小阿卡迪奥在自由派失败后被保守党徒枪杀。。曾女雷梅苔丝对所有男子都具有可望而不可及的神奇吸引力,后来乘上床单飞升上天,消失在太空。曾阿卡迪奥第二亲眼目睹了一场罢工工人被屠杀的惨剧,死里逃生回到马孔多,路遇不间歇的下了四年夺的滂沱大雨。六世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与其姑妈在充满红蚂蚁喧闹的房子里纵欲狂欢,生下一个长着猪尾巴的婴儿,蚁群把婴儿拖入蚁穴,一场飓风席卷而去,马孔多从人们的记忆中完全消失。小说写的扑朔迷离,充满虚幻神奇的气氛,但是其蕴含的深刻的现实容和明确的创作一念却是不难体会和感受到的。。作者自己说过,布恩迪家族的历史,实际上就是拉丁美洲的历史,作家的职责就在于提醒公众牢牢记住这段容易被人忽视和遗忘的历史。《百年孤独》的描写正式立足通过一个虚构的小镇的兴衰,对拉丁美洲社会进行象征性的历史再现,揭示其延续了漫长岁月的愚昧、落后和不公正。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不满社会动乱,憎恨黩武专制,反对外来势力入侵等正直感情。拉丁美洲不愿也不能没有自己主见,不应抱任何按照西方的意愿来改变自己的独立和特色的不切实际的空想。他说百年是年代久远,孤独的反义是团结。不言而喻他的深刻含义就是拉丁美洲人民团结起来,总结历史的经验,勇于正视现实,走独立自主的道路,这是最终结束拉丁美洲漫长的苦难岁月的关键。
分析布尔加科夫《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结构艺术(这道题……比较汗……大概看看吧……)
《大师与玛格丽特》(1940):多种主题互相交织,充满时空的切换变幻,融历史传统、故事、神秘幻想、现实世界于一体
【多种主题互相交织,充满时空的切换变幻,融历史传统、故事、神秘幻想、现实世界于一体 】
《大师和玛格丽特》是米·布尔加科夫最重要的作品,被誉为20世纪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之一。作家为此呕心沥血,八易其稿。小说将现实与神话融为一体,揭示了惩恶扬善等主题。
小说中两个叙事层面交替展开。一个是现实与幻想交融的层面。小说一开始由魔王沃兰德及其随从来到莫
.
.
斯科考察人心变化引出情节。由于魔王的到来和活动,小说中频频出现魔幻的场景,如剧院里下起了卢布雨,公寓里开起了撒旦舞会,凡人涂上魔油后变成了会飞的女妖……。然而,透过这样的场景,人们看到了真实生活中的种种丑恶现象:品质恶劣的文联主席、贪污受贿的房管主任、贪图钱财的小市民等等。当然,生活中也有美好的人和事。小说中那个无名无姓的大师为人真诚,有才华,孜孜不倦地追求艺术真谛,他因害怕遭迫害而躲进了疯人院。他的女友玛格丽特则要勇敢得多,她不屈不挠地寻觅她的理想,并最终和大师一起获得了他们所期待的和谐的心、自由的空间和平静的生活,而这也是作者本人所理想的境界。
另一个是历史与传说交融的层面。小说中描写了罗马帝国的犹太总督彼拉多审判并处死约书亚(小说中,他既是耶稣的化身,又不同于耶稣,他是善的意志的代表)的故事。彼拉多形象具有双重性。作为耶路撒冷的统治者,他残酷暴戾;作为人性未泯的地方官员,他矛盾胆怯。政治上的高压,使他最终还是不很情愿地处死了约书亚。他试图赎罪,试图为自己洗刷罪行,但是他仍未逃脱长达1900年的良心的折磨。小说表明:胆怯是人类最可怕的缺陷。
在作品的卷首,作者引了歌德《浮士德》中浮士德与魔鬼靡非斯特的两句对白:“你究竟是谁?”“我是那种力的一部分,总是想作恶,结果却总是行善。”作者借此来彰显小说中的重要形象魔王沃兰德的本质特征。这一形象与圣经故事中撒旦有区别,他不是恶的化身,反而是恶的揭露者,在作品中起了惩恶扬善的作用。
小说通过巧妙的架构和时空的切换(如魔王的讲述、大师的小说、“天真汉”的梦等),将两个层面以及相应的事件和形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小说充分显示了布尔加科夫寄真实于魔幻、寓庄严于谐谑的深刻和机智,他让读者在他营造的独特的艺术氛围中品味人生的哲理。
简述弗吉尼亚 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中怎样运用意识流手法的
《墙上的斑点》是伍尔夫变革后的代表作,主要具有意识流中的以下写作手法。
1.心独白
.
.
心独白是意识流创作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手法,主要是通过人物独白的方式来展现人物的思想和心活动,并且多是人物心不易被察觉的最真实的想法。
在《墙上的斑点》中伍尔夫运用了大量的心独白的创作手法。可以说《墙上的斑点》整篇文章都是主人公的心独白,除了主人公外没有任何人物,也没有其他情节。
伍尔夫与传统作家不同,她没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而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写作,小说的一开始,读者便被主人公告知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 于是直接进入到她的精神世界,一会儿想到主人公所住房子的老房主,一会想到退役上校的古物收藏家,一会儿又想到惠特克年鉴.......大量的心独白手法的使用消减了作者对作品文本的干预,使作者超离于作品之外,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
2.自由联想
自由联想是指人物在面对某一件事物的时候,突然联想到其他的人或事,人物看到的事物和联想到的事物之间都是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的。自由联想往往没有固定的模式,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也是读者最容易迷惑的地方。
在《墙上的斑点》中主人公第一次猜测斑点是“一只钉子留下的痕迹”时,便联想到“那一定不是为了挂一幅油画,而是为了挂一幅小肖像画——一幅卷发上扑着白粉、脸上抹着脂粉、嘴唇像红石竹花的贵妇人肖像。它当然是一件赝品,这所房子以前的房客只会选那一类的画——老房子得有老式画像来配它。他们就是这种人家——很有意思的人家”主人公这一系列的联想看起来似乎是天马行空,但一仔细思考就会发现他们之间是有具体的联系的。主人公从斑点可能是一只钉子留下的痕迹而想到墙上原来的钉子,又从墙上原来的钉子想到钉子的用途——挂一幅画,接着又联想到这栋房子原来的主人的喜好,然后得出这只墙上的钉子“不是为了挂一幅油画,而是为了挂一幅小肖像画”,最后才细致的联想到这是“一幅卷发上扑着白粉、脸上抹着脂粉、嘴唇像红石竹花的贵妇人肖像。”让人迷惑的是这一连串的联想好像对小说主题和容没什么作用,完全就是多余的东西。但这些“细小的、奇异的、倏忽而逝的印象”才最真实的反映了主人公当时的思绪的状态。
.
.
3.时间蒙太奇
蒙太奇(法语montage 的译音)原意为“剪接”,在电影中就是电影构成形式和构成方法的总称,简言之,便是剪辑和组合。意识流小说和一般小说的叙述方式不同,意识流小说更注重自由和灵活性。小说作者通过对蒙太奇手法的运用,把不同时空的画面剪切,拼接在一起使小说文本更有立体交错感。
意识流手法蒙太奇分为时间蒙太奇和空间蒙太奇。时间蒙太奇是指在小说中的主人公的思维意识不受时间的限制,它可以在过去和未来中来回的穿梭,即同一空间的不同时间的事情;空间蒙太奇是指在小说中的一指定时间里可以展示出不同空间发生的事情,即同一时间不同空间所发生的事情。在《墙上的斑点》中主要以时间蒙太奇为主。
在文中主人公曾认为“在某种光线下面看墙上那个斑点,它竟像是凸出在墙上的。它也不完全是圆形的。”并由此想到“一个起伏的小小的古冢,一个平滑的古冢,就像南部丘陵草原地带的那些古冢”接着又联想到“一定有哪位古物收藏家把这些白骨发掘出来,给它们起了名字”(现在),又有“我想知道古物收藏家会是什么样的人?多半准是些退役的上校,领着一伙上了年纪的工人爬到这儿的顶上,检查泥块和石头,和附近的牧师互相通信。牧师在早餐的时候拆开信件来看,觉得自己颇为重要。为了比较不同的箭镞,还需要作多次乡间旅行”(过去),最后又出现了“这个箭镞已经被收藏进当地博物馆的展柜,和一只中国女杀人犯的脚、一把伊利莎白时代的铁钉、一大堆都铎王朝时代的土制烟斗、一件罗马时代的器,以及纳尔逊用来喝酒的酒杯放在一起”(将来)。在短暂的一段时间,主人公由现在回到过去,又连接着未来,使得整个小说在时间蒙太奇的作用下变的交错朦胧,似懂非懂。
4.打破传统模式,注重人物心意识,不重情节。
在《墙上的斑点》中没有情节,没有背景,没有时间,没有具体人物,没有冲突,作者只是抓住主人公一抬头看见墙上的斑点的一瞬间的感受和思维意识。“大约是在今年一月中旬,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点。为了要确定是在哪一天,就得回忆当时我看见了些什么”,接下来主人公便顺着往下想去,让自己的思维放开不受任何拘束的遨游。当想到一部分时又马上回过头来思考这斑点到底是什么。《墙上的斑点》
.
.
一共有6次对斑点可能是什么的猜想,在经过6次的猜想之后,直到在小说的结尾处才写到:“哦,墙上的斑点!那是一只蜗牛”,到这里才真相大白。
5.打破传统的平行叙述方法,多为发射状。
在《墙上的斑点》中伍尔夫放弃了传统的意识流小说叙述方法,而开拓了一种新的围绕一点的发射状叙述法。《墙上的斑点》整篇文章略看起来散漫无序,但是细品之后才会发现其构思慎密,结构紧凑。作者通过主人公的6次对斑点的猜想和想象,不断地给墙上的斑点赋予新的意向,并展开丰富的联想:(1)主人公猜测斑点是一只钉子留下的痕迹,就联想到了这只钉子上挂的一定是一股贵妇人的小肖像画,想到现在这房子的以前的房主;(2)当她又觉着这斑点太大,太圆了,不想一只钉子留下的痕迹,而联想到生命的神秘和偶然性;(3)又从墙上的斑点不是一个小孔,他可能是什么暗黑色的圆形物体想到特洛伊,莎士比亚,想到了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4)她在某种光线下看那个斑点,它竟凸出在墙上的,也不完全是圆形的而想到了古冢和那古物收藏家;(5)她想站起来弄明白墙上的斑点是她随便设想的一只巨大钉子的旧钉头,由此想到随着迷信的消失人们不再敬畏一切;(6)当主人公仔细看着斑点时,她觉得好像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于是又想到树及树的生长。最后故事是由另一个人来揭开谜底的“然而不论怎么说,我认为我们也不应该让一只蜗牛趴在墙壁上”。
伍尔夫的放射状的叙述方式就是以斑点为起点,以6次不同的猜想向6个不同的方向散射开来,而围绕着6次猜想的联想就填充了射线之间的空隙,最终便形成了以叙述“斑点”为圆心的一个圆。
心理小说:是20世纪法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另一种重要类型。代表有:纪德、莫里亚克、乔治.贝尔纳诺斯、朱利安、格林等人,其作品主要描写财富、情欲等东西与人心的恶之间的关系。并受到现代心理学的影响,较多地通过梦境、自由联想等来展示人心灵深处隐秘的角落,大量采用心独白等手段。
社会小说:是20世纪法国文学的一种重要类型。更多地集成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地传统,侧重描写当代法国、欧洲以及世界其他地方的政治风云、战争和重大社会事件。代表人物:莫洛亚、马尔罗、巴比塞、阿拉贡等人。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