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 名著阅读
分类1:《经典常谈》
1.(2023·扬州江都邵樊片区·八年级下册第一次月考)按要求完成题目。
(1)语文老师组织了“和朱自清一起‘谈’经典——《经典常谈》阅读座谈会”,请你参与并完成下表。
(2)学校读书节活动正如火如荼地举行,校园小记者在八年级活动区域内进行随机采访,请你接受访问并回答问题。
小记者:这位同学,你好!相信你应该读过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对经典有着自己的研读和理解。请问你最喜欢里面提到的哪部经典?请说说你的理由。
同学:①
小记者:如果是选择性阅读,你的兴趣点在哪一方面,又会选择哪些篇目来读?
同学:②
(3)通过《经典常谈》,我们大体了解了《诗经》的“六义”。本学期我们也学习了比兴手法,请你结合所学具体内容和链接材料,分析比兴手法的运用。
【链接材料】
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
"c":"(刘勰《文心雕龙·比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钟嵘《诗品序》)【答案】
(1)①春秋②说文解字③孟子④周易
(2)示例:小记者,你好!我最喜欢的经典是《诗经》,里面的诗歌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等古时的社会风貌,让我了解到古代人们的生活,也更激发了我学习诗歌的兴趣。示例:我喜欢古典诗歌,选择《诗经》篇、《辞赋篇》、《诗》篇。
(3)示例:《关雎》兼用比和兴,共同创造诗歌的艺术形象。第一章以河洲上关关鸣叫求偶的雎鸠为“比”的对象,兴起淑女为君子的佳偶,借鸟的行为来引出君子对淑女的殷切盼望,以此情感总揽全诗;第二章以水中左右飘动的荇菜为比,兴起君子欲求淑女动荡渴慕的心。《关雎》比兴手法的运用是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契合,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详解】
(1)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
第一空,结合“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可知,这是《春秋》。《春秋》是中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又称《春秋经》《麟经》或《麟史》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作品,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
第二空,结合“这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可知,这是《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种书”。《说文解字》原书作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北宋雍熙三年(986年)进行校勘并雕版流布,后代研究《说文》多以此版为蓝本。内容上共十五卷,前十四卷为文字解说,第十五卷为叙目;结构上按部首编排,共分540个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说文解字》作为中国最早的字典,为汉字建立了理论体系,开创了部首检字法的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是科学文字学和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c":"第三空,结合“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可知,这是《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
第四空,“它的本来面目是一种巫术,儒家将它哲学化了”可知,这是《周易》。《周易》即《易经》,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是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2)考查名著内容的理解识记。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结合自己的积累识记和兴趣爱好作答即可。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编撰的国学研究专著。该书是学术性的普及读物,全书一共十三篇,每一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经典常谈》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个专题。
第一空示例:小记者,你好!我最喜欢的经典是《论语》,书中记录的关于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的语句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教育,引导我成为一个有坚定志向、努力学习、善于自省的人。
第二空示例:我喜欢历史,选择《春秋》篇、《战国》篇、《史记》《汉书》篇;或我喜欢汉字文化,选择《说文解字》篇。
(3)考查比兴手法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意思是“比”是比附事理;“兴”是起兴引情。比附事理要用贴切的类比方法指明事物,起兴引情要凭借隐微含蓄的方法来寄托用意。
“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意思是文辞已经完了意思还有余,是“兴”;借物来比喻情志,是“比”;直接描写事实,写物而寓意于言,是赋。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据此,结合本学期所学具体内容,分析比兴手法的运用即可。
"c":"示例:《回延安》中“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以“树”起兴,比喻诗人和延安以及延安的父老乡亲的血肉关系。“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个句子由羊羔不忘母恩,引起“我”对延安的感激之情,以羊羔吃奶喻战士成长,就十分亲切、自然,它不光写出了延安母亲对革命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革命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艺术形象新颖动人。
2.(2023·盐城盐都第一共同体·八年级下册第一次月考)请你阅读《经典常谈》的前四章,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
A.《说文解字》是西汉许慎所作,书中既兼收小篆、籀文和“古文”,还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并解释了书中每个字。
B.商民族用甲骨卜吉凶,周代有了筮法,作为卜法的辅助,以蓍草数目的奇偶来断定吉凶。
C.《尚书》是中国最早的记言的历史。《尚书》经历了战乱、流亡更迭,其伪作一直到清朝才被证实。
D.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其中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A.有误。《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证字源的字书,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时期的许慎。
故选A。
3.(2023·无锡太湖格致中学·八年级下册第一次月考)名著阅读
"c":"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像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式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式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复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废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选自朱自清著《经典常谈》)(1)材料中,原始歌谣有哪些主要用途?
(2)请结合材料,概括歌谣与最初的诗的不同之处。
【答案】
(1)①抒发情感(消愁解闷);②酬神作乐(庆祝节日);③唱和竞胜。
(2)①节奏要求不同:前者主要依靠重叠,后者主要依靠字数均齐、韵脚协调;②传播方式不同:前者依靠口口传唱,后者借助文字记录。
【解析】
(1)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概括。
结合“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的内容可概括为:抒发情感;
结合“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的内容可概括为:酬神作乐,唱和竞胜。
(2)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
结合“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复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废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的内容可知,歌谣与最初的诗节奏要求不同:前者主要依靠重叠,后者主要依靠字数均齐、韵脚协调;
结合“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的内容可知,歌谣与最初的诗传播方式不同:前者依靠口口传唱,后者借助文字记录。
4.(2023·泰州靖江靖城中学·八年级下册第一次月考)请你根据《说文解字》中对造字的六个条例的解释,完成下面各题。
"c":"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三是“①”。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
(1)《说文解字》的作者是______。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
(2)中国的汉字,从造字和用字的角度来讲,有六个条例,称为“______”,文中“①”处为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汉字“鱼”“口”“耳”“手”“田”等都是象形文字。
B.“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刃”是指事文字。
C.“令”本义是发号,假借为“县令”的“令”,这是假借文字。
D.“江”“河”“请”“晴”是转注文字。
【答案】
(1)许慎
(2)六书会意
(3)D
【详解】
(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
(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说文解字》内容共十五卷,其中前十四卷为文字解说,字头以小篆书写。此书编著时首次对“六书”做出了具体的解释,逐字解释字体来源;第十五卷为叙目,记录汉字的产生、发展、功用、结构等方面的问题,以及作者创作的目的。《说文解字》是最早的按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全书共分540个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中国的汉字,从造字和用字的角度来讲,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分别是:一是“象形”;二是“指事”;三是“会意”;四是“形声”;五是“转注”;六是“假借”。
根据“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可知,文中“①”处为“会意”。
(3)本题考查汉字的理解。
D.“江”“河”,“氵”是形旁,“工”“可”是声符;所以,“江”“河”是形声字,而非“转注文字”;
故选D。
5.(2023·宿迁沭阳·八年级下册第一次月考)名著阅读
(1)《经典常谈》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朱自清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经典常谈》也可以看作一本精彩的学术散文集。这本书不“”,也不平铺直而是以流利畅达的语言娓娓道来。
【答案】通俗性板着脸说话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文学常识。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朱自清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这本书不“板着脸说话”也不平铺直而是以流利畅达的语言娓娓道来。
(2)下列关于《经典常谈》的说法与原文内容不符的两项是()()
A.关于礼,汉代学者所传习的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和《周礼》。《礼古经》已亡《仪礼》和《周礼》相传都是周公作的。
B.朱熹最早将《大学》《中庸》《论语》《春秋》编在一起,后来这四部经典被称为“四书”。
C.刘向编定的《战国策》是一部重要的古史,我们所谓的战国时代,便是《战国策》记录这一段时期。
D.《史记》开创了“纪传体”的形式;《汉书》“断代述史”的创新深深影响了后世正史写作。
E.唐代出现了“话本”。“话本”是“说话”的底本,后世白话小说是由“话本”发展过来的。
【答案】BE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B.“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不含《春秋》;
E.结合《经典常谈》原文“宋代的‘话本’是白话小说的老祖宗”可知,E错误;
故选BE。
(3)语文老师组织了“和朱自清一起‘谈’经典——《经典常谈》阅读座谈会”,请你参观并完成下表。
"c":"【答案】春秋说文解字孟子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结合“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可知,这是《春秋》。《春秋》是中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又称《春秋经》《麟经》或《麟史》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作品,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
结合“这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可知,这是《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种书”。《说文解字》原书作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北宋雍熙三年(986年)进行校勘并雕版流布,后代研究《说文》多以此版为蓝本。内容上共十五卷,前十四卷为文字解说,第十五卷为叙目;结构上按部首编排,共分540个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说文解字》作为中国最早的字典,为汉字建立了理论体系,开创了部首检字法的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是科学文字学和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结合“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可知,这是《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
"c":"(4)反方指出:“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没什么作用,因为发展经济与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关系大。”请你结合《经典常谈》的内容,作为正方,有理有据地反驳。
【答案】示例:我不同意反方的观点。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可以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帮助人们树立理想,懂得担当。国家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有理想有担当的人才。传统文化经典穿越千年而不过时,教会我们许多,如阅读《史记》中“一诺千金”的故事,告诉我们商人应该恪守“言必信”的经商之道。所以,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有其不可或缺的作用,和经济发展也是有密切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辩论词。答题思路:作为正方,反驳对方“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没什么作用,因为发展经济与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关系大”的观点,有理论,有依据。
示例:我不同意反方的观点。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对于发展经济表面看没有直接关系,实则二者关系密切。文化经典里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对人的道德品质、视野、思维都有着重要影响,有着深厚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的人能够更好地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例如文化经典中“商鞅立木”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想获得支持就要守信,这也是经商之道,所以,文化经典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6.(2023·无锡江阴文林中学、祝塘第二中学·八年级下册第一次月考)名著阅读
(1)《史记》体例有五,其中记帝王政迹的是( ),记侯国世代存亡的是( )。
A.本纪B.世家C.列传D.表
【答案】 A B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由此可知,记帝王政迹的是本纪,应选A;记侯国世代存亡的是世家,应选B。
(2)《经典常谈》是_____________(作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著作。
【答案】朱自清传统文化经典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常识。
"c":"《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对中国一些主要的传统文化经典的梳理和讲解,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个专题。
7.(2023·盐城盐都第一共同体·八年级下册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式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
(1)以上文段出自著《》的第四章——《诗经》第四。
(2)材料中,原始歌谣有哪些主要用途?
【答案】(1)朱自清《经典常谈》
(2)抒发情感(消愁解闷),酬神作乐(庆祝节日),唱和竞胜。
【详解】
(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
由文段“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及“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可知,文段主要讲诗歌源头、古典诗歌的,这是朱自清的《经典常谈》。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对中国一些主要的传统文化经典的梳理和讲解,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个专题。
(2)本题考查名著内容梳理与概括。
由“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来唱”可概括为:抒发情感(消愁解闷);由“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可概括为:酬神作乐(庆祝节日);由“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可概括为:彼此唱和竞胜。
8.(2023·盐城东台第五联盟·八年级下册第一次月考)根据阅读的名著,完成下列题目。
"c":"(1)《经典常谈》是_________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其中介绍了汉字的由来,让我们知道 _________造字的传说;介绍了古代的字典,即许慎的《______________》,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
(2)有人建议阅读《经典常谈》时,可以选择《诗经第四》《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进行组合阅读,这样能够完整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及其成果。你是否同意这一建议?结合名著阅读方法,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
(1)朱自清仓颉说文解字
(2)同意。这种阅读方法是选择性阅读,读整本多,特别是《经典常谈》这种内容涉及面较广的作品时,可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诗经)第四》专门介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辞赋第十一》介绍屈原的《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屈原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第十二》从汉乐府诗开始至宋代诗歌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同时也介绍《楚辞》对后代诗歌的影响等。这三篇组合阅读,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解析】
(1)本题考查名著文学常识。
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让古文对读者来说更为亲近、熟悉,从而启发读者的兴趣,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不二之选。
仓颉:原姓侯冈,名颉,俗称仓颉先师,又史皇氏,又曰苍王、仓圣。《说文解字》、《世本》、《淮南子》皆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造字圣人”。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
(2)本题考查看法。先表明态度同意,然后结合《诗经第四》《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的内容分析即可。
"c":"示例:我同意阅读《经典常谈》时,可以选择《诗经第四》《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进行组合阅读的建议。因为《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第四》专门介绍这一诗歌总集,先读它能了解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起源;《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辞赋第十一》介绍屈原的《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其次读它我们能了解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浪漫主义源头;《诗第十二》从汉乐府诗开始至宋代诗歌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同时也介绍《楚辞》对后代诗歌的影响等,再读它能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及其成果;可见,这种选择性组合阅读,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9.(2023·泰州姜堰实验·八年级下册第一次月考)请你仿照示例,结合《经典常谈》中《<诗经>第四》一章的内容以及语文素养积累,体会“诗言志”的育人作用。
答
案】
(
1)
为
人
做
事
要有始有终,矢志不渝。
(2)要善于借助别人(或听取别人的意见)帮助自己改正缺点。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
(1)根据“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可知,其意思是:凡事有开始,但很少有(或鲜有)结果,有始无终;
后借此语以讽谕持志不终的人。这句话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有头有尾、善始善终;
(2)根据“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可知,意思是: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琢磨玉器。既比喻别
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也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这句话教育我们要善于借助别人(或听
取别人的意见)帮助自己改正缺点。
10.(2023·泰州靖江滨江学校·八年级下册第一次月考)阅读名著选段,完成问题。
(一)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
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
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1)这段文字选自__________所著的《经典常谈》中的一篇,这一篇主要讲的经典是《_______》;文段
中所说的“重叠”就是我们学过的___________形式,这种形式失去主要地位是因为_________。
(二)
“诗言志”是一句古话;“诗”这个字就是“言”、“志”两个字合成的。但古代所谓“言志”和现在所谓“抒情”并不一样;那“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教化的。……断章取义是不管上下文的意义,只将一章中一两句拉出来,就当时的环境,作政治的暗示。……
到了孔子时代,赋诗的事已经不行了,孔子却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来说的是治玉,将玉比人。他却用来教训学生做学问的工夫。……他如此解诗,所以说“思无邪”一句话可以包括“诗三百”的道理;又说诗可以鼓舞人,联合人,增加阅历,发泄牢骚,事父事君的道理都在里面。
(2)结合选段中画直线的句子和以下材料,说说对《蒹葭》的主题可以有什么新的理解?
从古至今,人们对《蒹葭》的主题解读就莫衷一是,《诗序》说:"《兼葭》,刺(斥责、指责)羹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郑笺》说同,谓诗中所追慕的"伊人",为"知周礼之贤人"。最接近诗作的年代,对诗歌的解读往往是最准确的。
(3)结合选段中画水浪线的句子,说说做学问当如何“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答案】
(1) 朱自清诗经重章叠句后来发展了字数均齐,韵脚调谐
(2)政治说的解读,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丧失周礼传统的社会的担忧,对美好社会秩序的一种追寻和向往。
(3)做学问要不断打磨推敲,精益求精,永不满足,不断进取,日臻完善,保持敬业之心。
【解析】
(1)本题考查名著文学常识。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的著作。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让古文对读者来说更为亲近、熟悉,从而启发读者的兴趣,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不二之选。
(1)根据选文“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和《经典常谈》的提示,可知,此处填“朱自清”;
"c":"(2)根据选文“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可知,出自《诗经》;(3)根据选文“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可知,此处填:重章叠句;
(4)根据选文“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可知,此处填:后来发展了字数均齐,韵脚调谐。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画直线句“但古代所谓‘言志’和现在所谓‘抒情’并不一样;那‘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教化的”和链接材料“《郑笺》说同,谓诗中所追慕的‘伊人’,为‘知周礼之贤人’。最接近诗作的年代,对诗歌的解读往往是最准确的。”可知,《蒹葭》的主题有政治说的解读,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丧失周礼传统的社会的担忧,对美好社会秩序的一种追寻和向往,这种解说可能是对准确的。
(3)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根据画水浪线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来说的是治玉,将玉比人。他却用来教训学生做学问的工夫。”可知,做学问就像“治玉”,需要对做学问的人不断打磨推敲,使之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精益求精,日臻完善,保持上进之心。
11.(2023·南京江宁区·八年级下册第一次月考)班级开展“读经典,悟常谈”专题阅读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任务一】读楚辞。
阅读以下两段材料,分析《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表层意思及深层含义。
材料一: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节选自《离骚》)材料二:他又用了许多神话里的譬喻和动植物的譬喻,委曲地表达出他对于怀王的忠爱,对于贤人君子的向往,对于群小的深恶痛疾。他将怀王比作美人……情辞凄切,缠绵不已。
表层意思:
深层含义:
(2)【任务二】谈经典。
请结合《经典常谈》的内容,说一说中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经典的意义。
【答案】
(1)光阴易逝,美人的青春就像日益飘零的草木。屈原将楚怀王比作“美人”,担心的是楚怀王步入衰残的暮年。他感叹岁月无情,来日无多,希望能把握短暂的人生,做一番事业。
"c":"(2)①可以学习语文知识,如通过《说文解字》了解造字方法。②可以了解历史状况,如《战国策》策士。③可以充实精神,如读陶渊明的诗陶冶情操。④可以提升个人修养,如讲究礼仪。
【解析】
(1)考查语句理解。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句意:想到草木不断地在飘零凋谢,不禁担忧美人(代指君王)也会日益衰老。这句话从字面意思上给人以光阴易逝之感。
联系材料二中的“怀王比作美人”可知,作者把怀王比作美人,隐晦地指出怀王已经到了人生的暮年,应抓紧时间,有所作为。同时,这句话也包含对自己的激励,时不我待,怕自己老而无用,一事无成。高洁的屈原怕时光空掷,急于砥砺修行,以效忠于楚王。
(2)考查语言表达,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如,通过学习《说文解字》可以了解造字的方法和字形的演变,追究字的本义,学习语文知识。通过学习《战国策》,可以了解战国的历史,了解历史的变迁和古人的岁月。通过阅读诗歌,可以感受到古人高尚的情操,提升个人修养。
12.(2023·镇江句容天王中学·八年级下册第一次月考)
“他们的说辞却不像春秋的辞命那样从容宛转了。他们铺张局势,滔滔不绝,真像背书似的;他们的话,像天花乱坠,有时夸饰,有时诡曲,不问是非,只图激动人主的心。”选文中的这段话出自《经典常谈》中的篇,文中的“他们”指。()
A.《辞赋第十一》。“他们”指汉代的东方朔、刘向、班固、张衡等人。
B.《<尚书>第三》。“他们”指济南伏生、传经的儒者
C.《<战国策>第八》。“他们”指战国时期的策士。
D.《文第十三》。“他们”指战国时期的说客。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把握。
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让古文对读者来说更为亲近、熟悉,从而启发读者的兴趣,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不二之选。
"c":"其中《文第十三》中谈到“战国时代,游说之风大盛。游士立谈可以取卿相,所以最重说辞。他们的说辞却不像春秋的辞命那样从容宛转了。他们铺张局势,滔滔不绝,眞像背书似的;他们的话,像天花乱坠,有时夸饰,有时诡曲,不问是非,只图激动人主的心。那时最重辩。”因此选文中的这段话的“他们”指战国时期的说客。
故选D。
13.(2023·扬州江都区八校联谊·八年级下册第一次月考)下列选择有误的两项()()
A.《经典常谈》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资治通鉴》等经典著作,讲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
B.《经典常谈》是朱自清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涉及范围广,需要要选择理性的、目的强的选择性阅读法进行阅读。
C.中国的记言文是在记事文之先发展的,《尚书》记言,《春秋》记事。
D.《史记》和《汉书》在中国史书上占据重要地位,作者分别是东汉司马迁和西汉班固。
【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经典常谈》中没有《资治通鉴》;
D.西汉司马迁,东汉班固;
故选AD。
14.(2023·扬州江都区八校联谊·八年级下册第一次月考)阅读选段,完成以下问题。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1)本段选自《经典常谈》中的《》第四,所填的书又称为。
(2)请概括原始歌谣的用途(每点不超过4个字)。
"c":"(3)如何理解“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答案】
(1)诗经《诗》或《诗三百》
(2)诉说心情(或抒发情感,或消愁解闷),酬神作乐(或庆祝节日),唱和竞胜
(3)歌谣最初是个人心情的诉说,当众人聚唱时,歌谣越唱越多,也有经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
【解析】
(1)本题考查识记文章内容。结合“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可知,本段选自《经典常谈》中的《诗经》第四。《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又称为《诗》或《诗三百》。《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编撰的国学研究专著,原名《古典常谈》,该书是学术性的普及读物,全书一共十三篇,每一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
(2)本题考查梳理和概括文章内容。“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写诉说心情(或抒发情感,或消愁解闷),“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写酬神作乐(或庆祝节日),“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写唱和竞胜。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可知,歌谣最初是个人心情的诉说;结合“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可知,众人聚唱时,歌谣越唱越多;结合“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可知,也有经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
15.(2023·扬州宝应·八年级下册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而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
(1)文段体现了杜甫作品写实的几个方面,请结合学过的诗歌分析杜诗的写实手法。
(2)朱自清认为杜甫是“继往开来的诗人”,请结合上面语段和名著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c":"(1)示例:《春望》描写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战火纷飞,亲人离散,土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顿的景象,反映了当时国家的现状,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情感。
(2)示例:杜甫诗歌反映社会问题和时代悲剧,表现广大的实在的人生;他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且杜甫给诗创造了新的境界,引发后代诗人竞相效仿,对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写作手法。题目要求“结合学过的诗歌分析杜诗的写实手法”。
示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忧国忧民的写实风格。
(2)本题考查词句内容的理解。
题目要求“结合上面语段和名著内容”谈谈对“杜甫是‘继往开来的诗人’”这句话的理解。
示例: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兴盛急速走向衰败的时代,他自己有过“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奢望,也经历过“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悲辛,由于仕途坎坷,兵荒马乱,饥饿流离的现实生活,逐渐使他对时代的苦难,社会的不平,人民的疾苦,家国的不幸,有了深切的体验。从安史之乱前夕到大历初的十几年间,在盛唐诗人普遍沉寂的情况下,杜甫中流砥柱,以自己的光辉照亮了整个诗坛。他的诗歌广阔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过程中的精神风貌,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写到诗里,大大拓展了诗歌的题材。他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伟大诗人。后人称杜甫为“集大成者”,称其诗为“诗史”,誉其为“诗圣”,他是当之无愧的。
16.(2023·徐州沛县·八年级下册第一次月考)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汉字的构造可以简括为“六书”,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一般认为是造字法。名号虽异,实质相同:汉字表意,以象形为基础。
①请在下面空格处写出与图片对应的象形字。
①请仿照示例,解释会意字“杳”的本义。
【示例】杲:从日,从木。日在木上,表示天已大亮。本义:明亮的样子。
杳:
(2)下面是一个汉字的演变过程,请根据前几个字形将其简体楷书写在田字格内,并根据图片字形推知其本义。
这个字的本义是:
(3)你是如何理解《春秋》的大义的?
【答案】
(1)①水羊②从“木”,从“日”,表示太阳落在树木下,天色已昏暗。本义:昏暗。
(2)书写:采。本义:上象手,下象树木及其果实。表示以手在树,上采摘果实和叶子。意思是用手指或指尖轻轻摘取来。
(3)按三传的看法,《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这是一;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这是二。前者是人君的明鉴,后者是拔乱反正的程序。
17.(2023·扬州宝应·八年级下册第一次月考)为了提高阅读效率,老师推荐大家采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阅读《经典常谈》,请你据此完成下面各题。
"c":"【答案】
(1)《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本是唱诗给人听,相当于现在排比的修辞手法(直陈其事),“比”指的是不直陈而用譬喻(借物譬喻),“兴”指的是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一般在诗的发端(托物起兴)。
(2)D
【详解】(1)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知识积累。
结合《〈诗经〉第四》可知:《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被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凤、雅、领、赋、比、兴合称“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据此可总结出答案:《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本是唱诗给人听,相当于现在排比的修辞手法(直陈其事),“比”指的是不直陈而用譬喻(借物譬喻),“兴”指的是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一般在诗的发端(托物起兴)。
(2)本题考查名著知识情节识记。
A.《说文解字》第一,秦以前:战国末期,由于文字统一的需要,出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秦以后:始皇时,小篆成为国书,不久便有了隶书;汉末,字体由椭圆变为扁方,形成了标准的隶书;魏晋之际,变为“今草”;魏代将隶书去了挑笔,变为“正书”;晋代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A 选项不合题意;
B.《四书》第七,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朱子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B选项不合题意;
C.《周易》第二,战国末期道家学说、阴阳家的学说盛行,儒家借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留存下来的便是《易传》;此外还有《文言》《系辞》两传;到了汉代,又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后称这三种传为《逸易》。C选项不合题意;
"c":"D.《辞赋第十一》主要讲述了屈原作《离骚》的过程,这一部分介绍了屈原的人生经历和他的爱国之情,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分类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2022·南通海门·八年级下册期中)年级围绕两本必读名著分两组开展阅读分享活动,请你参与完成分享过程。
小语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演讲稿(节选)
有人说保尔是天生的英雄,但我认为没有什么东西是与生俱来的。保尔变成“钢”,只有一种途径——炼。保尔在历练与考验中成长,这就如同钢铁在烈火与骤冷中铸造。历练与考验,坎坷与起伏,锻造了保尔钢铁般的信念与意志。仍记得,在纷飞的战火中,几枚弹片留在了身体里,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没有退缩;①。保尔虽多次遭受磨难,他却一直向前,向前。保尔除了具有顽强的毅力、永不言败的精神,他还有温情的一面,比如②。正是通过这有血肉的人物形象,让我们感受到了保尔巨大的人格魅力。
(1)为了增强说服力,请仿照画横线句子,结合原著在①处再补充一个材料。
(2)同时,请在②处补充一个体现保尔“温情”的事例。
【答案】
(1)在疾风暴雪的建设工地,面对常人难以忍受的劳动强度和饥寒,他没有被吓倒。
(2)保尔与冬妮娅的烂漫邂逅。
【解析】
(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掌握和句子仿写。
仿写要求有: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句子的结构要相同,句式和语气要一致。
抓住前例句“在纷飞的战火中,几枚弹片留在了身体里,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没有退缩”的句式结构。内容要具体,表现的是保尔在遭遇困难时所表现出的“钢铁般的信念与意志”的事件,且要与前例句的内容相谐。
示例:在冰冷的病床上,面对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身体状况,他没有绝望。
(2)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掌握。
保尔有着钢铁般意志的硬汉,但硬汉也有温情的一面,比如书中写到他是亲情、恋情、友情等。结合原著内容举出一个事例即可。
"c":"例如:在书中,保尔一共有三次恋爱。革命前,保尔与冬妮娅坠入爱河,冬妮娅是林务官的女儿,最初无比甜蜜,但是因为两人处于不同的阶级而导致分手。后来,保尔遇见了丽达,两个之间发生过误会,保尔因为工作需要不得不离开丽达,到遥远的地方工作。保尔在海边疗养时认识了达雅,保尔一边不断地帮助达雅,一边开始顽强地学习,他们互帮互助。最终,在达雅的帮助下,保尔完成小说并出版。可从中选取一次经历,用一句来概括。如:保尔与丽达的无奈分手。
2.(2022·泰州泰兴·八年级下册期中)阅读下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段落,回答问题。
保尔注视着渐渐走近的和那个匪兵,心乱如麻,想不出办法。
“怎么办?
在最后关头,他猛然想起了口袋里的手枪。等他们从身旁走过,朝这端枪的匪兵后背放一枪,这样
就能得救了。这瞬间的决定立刻止住了他纷乱的思绪。他紧紧地咬着牙,咬得发疼。就在昨天,还对他说:“干这种事需要的是勇敢的阶级弟兄……”
(1)上面语段横线处是同一个人,他是(人名)。
(2)简要说说保尔口袋里的手枪是怎么得到的?
【答案】
(1)朱赫来
(2)在列辛斯基家偷的德国中尉的
【解析】
(1)本题考查名著情节及人物的识记。结合第一段“保尔注视着渐渐走近的和那个匪兵”,第三段“在最后关头,他猛然想起了口袋里的手枪。等他们从身旁走过,朝这端枪的匪兵后背放一枪”可知,此文段写到是保尔营救朱赫来的事,所以空缺处的人物是朱赫来。
(2)本题考查名著情节掌握。保尔口袋里的手枪是保尔偷的德国中尉的;一个德国中尉暂住在列辛斯基家里,有一天保尔在屋后房顶晒太阳,他看见德国中尉和勤务兵都出去了,趁着没人,他偷偷溜进房里偷走了德国中尉的十二响“曼利赫尔”手枪,又藏在了废弃的砖窑。维克多直觉怀疑是保尔干的,可惜警察在他家没找到证据,这成了一桩悬案,中尉的勤务兵白挨了一顿打。
3.(2022·泰州海陵区五校·八年级下册期中)片段二是保尔柯察金经历几次死里逃生一直践行的生命诺言,请结合著作,概括保尔几次死里逃生的经历。
"c":"片段二: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答案】
第一次是在与波兰白军的战斗中保尔的腿受伤并得了伤寒;
第二次是保尔在骑兵部队的战斗中,一颗炸弹在保尔身边爆炸,头部受重伤;
第三次是繁重紧张的肃反工作击倒了有着伤病的保尔,使他不得不离开岗位,回家养病;
第四次是在铁路快修完时,保尔得了伤寒和大叶性肺炎。(第四次写保尔战胜自杀也可以。)
【解析】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与概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讲述保尔•柯察金从一个不懂事的少年到成为一个忠于革命的布尔什维克战士,再到双目失明却坚强不屈创作小说,成为一块坚强钢铁(是指他的精神)的故事。其四次生死经历:第一次是在与波兰白军的战斗中,他的腿受伤,并得了伤寒;第二次是保尔在骑兵部队的战斗中,一颗炸弹在他身边爆炸,他的头部受了重伤;第三次是繁重紧张的肃反工作击倒了有着伤寒的保尔,他不得不离开岗位;第四次是在铁路快修完时保尔得了伤寒和大叶性肺炎。这四次“死里逃生”表现了保尔顽强的生命力和钢铁般的坚强意志。
4.(2022·盐城景山中学·八年级下册期中)下面是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相关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保尔十二岁时因成绩不好,又把烟灰放在了瓦西里教父的复活节面包里,不得已退学。后来到了一家旅店打杂,因为强迫加班导致误工而被赶出了旅店。
B.沙皇被推翻的消息轰动了俄罗斯。保尔所在的小镇上,出现了一些“布尔什维克”。富人都逃跑了,红军来了,市民得到了红军发配的枪支。
C.不好的消息“烧杀掳掠犹太人”在镇上传得沸沸扬扬,引起很多人的惊恐,保尔的好友谢廖沙等人商量着如何躲避。屠杀进行了三天两夜,有很多人因此丧命,但只有几个人敢于抵抗。
D.苏维埃政权建立了,乌克兰共青团地方委员会建立起来了,红军攻占了谢别托夫卡小镇。丽达不顾母亲阻拦,加入红军,成为了一个布尔什维克。
【答案】D
【详解】D.苏维埃政权建立了,乌克兰共青团地方委员会建立起来了,红军攻占了谢别托夫卡小镇。谢廖沙不顾母亲阻拦,加入红军,成为了一个布尔什维克。选项中“丽达不顾母亲阻拦”说法有误;
"c":"故选D。
5.(2022·盐城东台六校·八年级下册期中)阅读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片段,回答问题。
走在最后面的是保尔,他拄着锨,已经非常疲乏。等他过来,冬妮娅和他并排走着,说:“你好,保夫鲁沙!坦白地说,我没想到你会弄成这个样子。难道你不能在政府里搞到一个比挖土强一点的差事吗?我还以为你早就当上了委员,或者委员一类的首长呢。你的生活怎么这样不顺心哪……”
保尔站住了,用惊奇的眼光打量着冬妮娅。
“我也没想到你会变得这么……酸臭。”保尔想了想,才找到了这个比较温和的字眼。
(1)在冬妮娅眼中的保尔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在你心目中保尔是个什么样的人?
(2)请结合语境,理解保尔在这里使用“酸臭”一词的含义。
【答案】
(1)在冬妮娅眼中保尔生活潦倒、工作不顺心、不求上进。在我心目中保尔是一个刚毅坚强、爱憎分明、为党和祖国无私奉献的革命战士。
(2)势利、庸俗。(意思正确即可)。
【解析】
(1)考查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要熟悉名著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与情节,推测人物内心可能有的想法,并作评价。冬妮娅天真勇敢,过惯富裕生活的她没有革命的念头与理想,她更注重个人的感觉,追求自身的快乐,是利己的个人主义者,由她的话“在政府里”“当上了委员”“首长”“生活怎么这样不顺心哪”可以看出她原本对保尔的评价还是很高的,但她以身份地位生活质量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在她眼中,保尔在“挖土”,弄得“非常疲乏”,没当上只要发号施令就可以的委员首长,就是过得不好,就是生活潦倒落魄、工作不顺心、不思进取。通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全文阅读,读者会被其中火热的爱国情、永远奋进的钢铁意志打动,在读者的眼中,保尔从没把个人的经济待遇放在心上,党和祖国需要他到哪里就到哪里,拼命到屡次濒危,坚定地付出,对各种以个人为中心的想法与人极度厌恶,是一位刚毅坚强、爱憎分明、为党和祖国无私奉献的革命战士。
(2)考查词语赏析。要把握材料内容,结合语境,从词语的含义和感情色彩方面理解词语所表达的含义。“酸臭”意为有酸味的,有敌意的。保尔从冬妮娅的话里听出对自己的低评价与趾高气昂的指责,保尔发现对方成为一个庸俗的个人主义者,只重视个人的利益获得,以身份地位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与人生收获,思想里充满自私自利的臭味。这时的保尔发现,对方对自己思想上的高境界并不理解,而是用低俗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来衡量自己,严重地贬损了自己的形象,与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相背离的,但毕竟曾经爱过,出发点也是对自己的关心,所以保尔“想了想”,“找到了这个比较温和的字眼”来反驳她。思想境界有高低,道不同不相为谋,两人交情至此划上句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