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0年全国高考理综试题及答案-浙江

2023-08-23 来源:步旅网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物理、生物、化学试题、解析、命题思路及评析

一、2010年浙江高考理科综合物理试题命题思路

着眼基础 减轻负担

物理命题着眼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考核。如第19题、第23题侧重考查了电场性质、楞次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力的平衡条件的应用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注重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的考核。其中主干知识力学、电学部分占理综(物理)卷分值的85%以上。如22、23、24题侧重考查了力和运动、能的转化和守恒的核心内容。

强调解决物理问题通用方法的运用,淡化解题技巧,避免繁复计算。试题设计有利于那些注重分析物理过程、掌握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生取得好成绩,有利于减少教学中大量练习,减轻学生负担,给中学物理教学以正确的导向。

联系实际 注重建模

命题注重物理知识与实际的联系,通过对一些实际问题的分析,在合理的近似下建立物理模型,考核学生灵活运用物理规律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15、17、20题都是涉及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第23题以当前能源中的热点问题光电池为情境,要求通过建模解决。通过对这些试题的考核,引导学生关注STSE(科学 技术 社会 环境),重视物理规律的灵活应用,物理模型的建立。

重视实践 体现探究

命题关注知识的获取过程,在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核的同时,考核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实验数据处理的能力;并要求学生在遇到新情境时会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和规律进行探究。如21题I要求学生会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判断所测量的数据的正确及如何用正确的方法来测量;21题Ⅱ要求学生对新给的电阻与电流图象的特征进行分析和解释,使做过实验与没做过实验有区别,认真做与不认真做有区别。如(I B)13题中关于建发电站的问题,要求学生根据题意进行分析,解答可以开放,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对接课改 稳中求进

命题理念承前启后,稳中求新,逐步推进。试题在实验题的设计、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联系实际方面有所创新,比上年更多地体现新课改的理念。既有利于高校选拔优秀的人才,又有利于中学物理课改的顺利进行。全卷在考核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对科学方法及科学态度的考核,通过减少题量,使学生有更多的思考时间,加强了对学生探究能力及发散性思维的考核。

二、2010年浙江省高考理科综合物理试题评析

今年浙江理科综合物理试题总体特点: (1)结构和题型稳中有变;

(2)部分试题立意新颖,有一定的开放性; (3)突出实验、分析综合和数学能力的考查。

选择题对物理知识的考查既注重了知识点的覆盖面,又重视物理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运用,如15、17、20题。

实验题命题继承了去年实验题的特色,如21题“探究弹簧弹力大小与伸长量的关系”实验中突出考查了学生实验操作的体验,体现了探究性,22题“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注重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解释能力的考查,21题、22题还注重对学生数据处理能力、探究能力的考查。实验题的这一命题导向对于今后教学重视实验操作体验和学生实验基本素养的培养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计算题突出考查了力与运动、能量守恒观点的运用,注重新情景下实际问题的建模,对科学思维方法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有较高要求。如22题虽然只考查了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两个知识点,但注重了多因素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23题情景新颖,不仅考查了力的平衡、电路计算、安培力、能量守恒等知识,同时还关注新能源发展方向与低炭生活理念,突出了运用能量观点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的思维方式。24题有机整合了原子物理和磁场内容,各小题的设置有一定的梯度,最后一题是新颖的设计题,目的是利用物理基础知识考核对称(逆向)思维能力,学生虽然会感到一定的难度,但对今后物理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能力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总之,今年的物理试题更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重视实验基本技能和探究能力的考核,重视建模能力和设计能力的考核。

三、2010年浙江省高考理科综合物理试题及解析

14. 如图所示,A、B两物体叠放在一起,以相同的初速度上抛(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A. 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A对B的压力一定为零 A B. 上升过程中A对B的压力大于A对物体受到的重力 v

B C. 下降过程中A对B的压力大于A物体受到的重力

D. 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A对B的压力等于A物体受到的重力

解析:以A、B整体为研究对象:仅受重力,由牛顿第二定律知加速度为g,方向竖直向下。 以A为研究对象:因加速度为g,方向竖直向下,故由牛顿第二定律知A所受合力

为A的重力,所以A仅受重力作用。

15. 请用学过的电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 电工穿绝缘衣比穿金属衣安全

B. 制作汽油桶的材料用金属比用塑料好 C. 小鸟停在单要高压输电线上会被电死

D. 打雷时,呆在汽车里比呆在木屋里要危险

解析:电力工人高压带电作业,全身穿戴金属丝网制成的衣、帽、手套、鞋,可以对人体起

到静电屏蔽作业,使人安全作业。因为塑料和油摩擦容易起电,产生的静电荷不易泄漏,形成静电积累,造成爆炸和火灾事故。一辆金属车身的汽车也是最好的“避雷所”,一旦汽车被雷击中,它的金属构架会将闪电电流导入地下。

16. 在光电效应实验中,飞飞同学用同一光电管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得到了三条光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曲线(甲光、乙光、丙光),如图

I/A 所示。则可判断出( B ) 甲 A. 甲光的频率大于乙光的频率 乙 B. 乙光的波长大于丙光的波长 丙 C. 乙光对应的截止频率大于丙光的截止频率 D. 甲光对应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大于丙光的

U/V 光电子最大初动能 O Uc1 Uc2

解析: P P a a b b

反向电压 正向电压

光电管加正向电压情况:

P右移时,参与导电的光电子数增加;

P移到某一位置时,所有逸出的光电子都刚参与了导电,光电流恰达最大值;P再右移时,光电流不能再增大。

光电管加反向电压情况:

P右移时,参与导电的光电子数减少;

P移到某一位置时,所有逸出的光电子都刚不参与了导电,光电流恰为零,此时光电管两端加的电压为截止电压,对应的光的频率为截止频率;P再右移时,光电流始终为零。

eU截12mvmhW 2入射光的频率越高,对应的截止电压U截越大。

从图象中看出,丙光对应的截止电压U截最大,所以丙光的频率最高,丙光的波长最短,丙光对应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也最大。

17. 某水电站,用总电阻为2.5的输电线输电给500km外的用户,其输出电功率是3×106kW。现用500kV电压输电,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 输电线上输送的电流大小为2.0×105A B. 输电线上由电阻造成的损失电压为15kV

C. 若改用5kV电压输电,则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为9×108kW

D. 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为△P=U2/r,U为输电电压,r为输电线的电阻

P31061036103A 解析:由PIU得输电线上输送的电流I3U50010 由UIr得输电线路上的电压损失U61032.515103V

P231062)2.591011W 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为PIr2r(5U2

18. 在O点有一波源,t=0时刻开始向上振动,形成向右传播的一列横波。t1=4s时,距离O点为3m的A点第一次达到波峰;t2=7s时,距离O点为4m的B点第一次达到波谷。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BC ) A. 该横波的波长为2m B. 该横波的周期为4s C. 该横波的波速为1m/s

D. 距离O点为1m的质点第一次开始向上振动的时刻为6s末

x3T43T得:t14s t27s vv4v4 解得 v1m/s、 T4s 波长vT4m

x11s 振动从O传到距离O点为1m的质点所需时间tv1解析:由t

19. 半径为r带缺口的刚性金属圆环在纸面上固定放置,在圆环的缺口两端引出两根导线,分别与两块垂直于纸面固定放置的平行金属板连接,两板间距为d,如图(左)所示。有一变化的磁场垂直于纸面,规定向内为正,变化规律如图(右)所示。在t=0时刻平板之间中心有一重力不计,电荷量为q的静止微粒,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 A. 第2秒内上极板为正极 B. 第3秒内上极板为负极

C. 第2秒末微粒回到了原来位置

2D. 第3秒末两极板之间的电场强度大小为0.2r/d

B/T

0.1

r

d q O 2 3 4 t/s 1

解析: 0~1s内情况:由楞次定律可知,金属板上极板带负电 ,金属板下极板带正电; 若粒子带正电,则粒子所受电场力方向竖直向上而向上做匀加速运

动。

1~2s内情况:由楞次定律可知,金属板上极板带正电 ,金属板下极板带负电;

若粒子带正电,则粒子所受电场力方向竖直向下而向上做匀减速运

动,2s末速度减小为零。

2~3s内情况:由楞次定律可知,金属板上极板带正电 ,金属板下极板带负电;

若粒子带正电,则粒子所受电场力方向竖直向下而向下做匀加速运

动。

两极板间的电场强度大小EUdSB2t0.1r dd3~4s内情况:由楞次定律可知,金属板上极板带负电 ,金属板下极板带正电;

若粒子带正电,则粒子所受电场力方向竖直向上而向下做匀减速运动

4s末速度减小为零,同时回到了原来的位置。

20. 宇宙飞船以周期为T绕地球作圆周运动时,由于地球遮挡阳光,会经历“日全食”过程,如图所示。已知地球的半径为R,地球质量为M,引力常量为G,地球自转周期为T0。太阳光可看作平行光,宇航员在A点测出的张角为,则( AD ) A. 飞船绕地球运动的线速度为

2R

Tsin(/2)R O B. 一天内飞船经历“日全食”的次数为T/T0 C. 飞船每次“日全食”过程的时间为T0/(2) D. 飞船周期为T

解析:飞船绕地球运动的线速度为v由几何关系知sin(/2)A

2RR

sin(/2)GMsin(/2)2r TRRr rsin(/2)v2R

Tsin(/2)mM22r3r G2m()rT22rTGMGMrT2RR

sin(/2)GMsin(/2)飞船每次“日全食”过程的时间为飞船转过角所需的时间,即T/(2) 一天内飞船经历“日全食”的次数为T0/T

21. (20分) Ⅰ(10分)

在“探究弹簧弹力大小与伸长量的关系”实验中,甲、乙两位同学选用不同的橡皮绳代替弹簧,为测量橡皮绳的劲度系数,他们在橡皮绳下端面依次逐个挂下钩码(每个钩友的质量均为m=0.1kg,取g=10m/s2),并记录绳下端的坐标X加i(下标i表示挂在绳下端钩码个数)。然后逐个拿下钩码,同样记录绳下端面的坐标X减i,绳下端坐标的平均值Xi=(X加i+X减i)/2的数据如下表:

挂在橡皮绳下端的钩码个橡皮绳下端的坐标(Xi/mm) 数 甲 乙

1 216.5 216.5 2 246.7 232.0 3 284.0 246.5 4 335.0 264.2 5 394.5 281.3 6 462.0 301.0

(1)同一橡皮绳的X加i X减i(大于或小于); (2) 同学的数据更符合实验要求(甲或乙);

(3)选择一组数据用作图法得出该橡皮绳的劲度系数k(N/m);

(4)为了更好的测量劲度系数,在选用钩码时需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解析:

(1)小于(因为橡皮绳在伸长后不能完全恢复到原来的长度)

(2)乙(因为甲同学的数据中只有前几个数据可认为在弹性范围内) (3) 挂在橡皮绳下端的 钩码个数 1 2 3 4 5 6 由上表作图得

F/N 6 5 4 3 2 1 (Xi-X1)/mm

0 15 30 45 60 75 60 改变量(Xi-X1)/mm 甲 30.2 67.5 118.5 178.0 345.5 乙 15.5 30.0 47.7 64.8 84.5

由图得 k乙57~70N/m

(4)尽可能使伸长量在弹性范围内,同时有足够大的伸长量,以减小长度测量误差。

Ⅱ. (10分)

在“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中,某同学测得电流-电压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电流I/mA 电压U/V

2.7 0.04

5.4 0.08

12.4 0.21

19.5 0.54

27.8 1.30

36.4 2.20

47.1 3.52

56.1 4.77

69.6 6.90

81.7 9.12

93.2 11.46

(1)用上表数据描绘电压随电流的变化曲线;

(2)为了探究灯丝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已作出电阻随电流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请指出图线的特征,并解释形成的原因。

100

80

60

40

20

0 20 40 60 80 100

解析: (1)

U/V 12

10

8

6

4

2 I/mA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2)电阻随电流增大,存在三个区间,电阻随电流的变化快慢不同。

第一区间电流很小时,电阻变化不大;第二区间灯丝温度升高快,电阻增大快;第三区间部分电能转化为光能,灯丝温度升高变慢,电阻增大也变慢。

22.(16分)在一次国际城市运动会中,要求运动员从高为H的平台上A点由静止出发,沿着动摩擦因数为滑的道向下运动到B点

A 后水平滑出,最后落在水池中。设滑道的水平

B 距离为L,B点的高度h可由运动员自由调节H L 2

(取g=10m/s)。求:

h (1)运动员到达B点的速度与高度h的关系;

(2)运动员要达到最大水平运动距离,B点

的高度h应调为多大?对应的最大水平距离Smax为多少?

(3若图中H=4m,L=5m,动摩擦因数=0.2,则水平运动距离要达到7m,h值应为多少?

解析:

(1)由A运动到B过程:mg(Hh)mgL(2)平抛运动过程:xvCt h12mvC0vC2g(HhL) 212gt 22 解得 x2(HLh)h2h(HL)h

当hHL时,x有最大值,SmaxLHL

2(1)2(3)x2(HLh)hh3h10

解得 h1352.62m2h2350.38m 2

23.(20分)如图所示,一矩形轻质柔软反射膜可绕过O点垂直纸面的水平轴转动,其在纸面上的长度为L1,垂直纸面的宽度为L2。在膜的下端(图中A处)挂有一平行于转轴,质量为m,长为L2的导体棒使膜成平面。在膜下方水平放置一足够大的太阳能光电池板,能接收到经反射膜反射到光电池板上的所有光能,并将光能转化成电能。光电池板可等效为一个一电池,输出电压恒定为U;输出电流正比于光电池板接收到的光能(设垂直于入射光单位面积上的光功率保持恒定)。导体棒处在方向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B中,并与光电池构成回路,流经导体棒的电流垂直纸面向外(注:光电池与导体棒直接相连,连接导线未画出)。

(1)现有一束平行光水平入射,当反射膜与竖直方向成60时,导体棒处于受力平衡状态,求此时电流强度的大小和光电池的输出功率。 (2)当变成45时,通过调整电路使导体池除维持导体棒平衡外,还能输出多少额外电

棒保持平衡,光电

功率?

BIL2

mg

解析:

(1)导体棒受力如图

tanBIL2mgtanI3mg/BL2 mgBL2 光电池输出功率(即光电池板接收到的光能对应的功率)为 PIU3mgU/BL2 (2)维持导体棒平衡需要的电流为 Imgtan45mg/BL2I

BL2II而当变为45时光电池板因被照射面积增大使电池输出的电流也增大

需要在导体棒两端并联一个电阻,题目要求的就是这个电阻上的功率。

由并联电路特点得:光电池提供的总电流 I总II额外 以下关键是求I总 光电池输出功率为 PI总U

(P为当变成45时,光电池板接收到的光能对应的功率。)

已知垂直于入射光单位面积上的光功率保持恒定 (设为P0)

由右图可知 PP0L1L2cos60

6045PP0L1L2cos45

已知电池输出电流正比于光电池板接收到的光能

IPcos601 I总Pcos452I总2I6mg/BL2I额I总I(61)mg/BL2

光电池能提供的额外功率为 P额I额U(61)mgU/BL2

24. (22分)在一个放射源水平放射出、、和三种射线,垂直射入如图所示磁场。区域Ⅰ和Ⅱ的宽度均为d,各自存在着垂直纸面的匀强磁场,两区域的磁感强度大小B相等,方向相反(粒子运动不考虑相对论效应)。 (1)若要筛选出速率大于v1的粒子进入区域Ⅱ,要磁场宽度d与B和v1的关系。

(2)若B=0.0034T,v1=0.1c(c是光速度),则可得d;粒子的速率为0.001c,计算和射线离开区域Ⅰ时的距离;并给出去除和射线的方法。

(3)当d满足第(1)小题所给关系时,请给出速率在v1(4)请设计一种方案,能使离开区域Ⅱ的粒子束在右侧聚焦且水平出射。

已知:电子质量me9.11031kg,粒子质量m6.71027kg,电子电荷量

x。 q1.61019C,1x1(x1时)

2

解析: (1)作出临界轨道,

由几何关系知 r=d

Ⅰ Ⅱ

B

B

Ⅰ Ⅱ B B v12mv 由qv1Bme得 de1

rqBmev19.110310.131080.05m (2)对电子:dqB1.610190.0034

mv16.710270.13108 对粒子:r1.84md 19qB21.6100.0034 作出轨道如图

rrⅠ y Ⅱ

B 22B

竖直方向上的距离yrrd线。

0.7m

区域Ⅰ的磁场不能将射线和射线分离,可用薄纸片挡住射线,用厚铅板挡住射(3)画出速率分别为v1和v2的粒子离开区域Ⅱ的轨迹如下图

Ⅰ Ⅱ r22y2r2r1B v1v2r1B 2y1速率在v1vv2区域间射出的粒子束宽为(2y12y2)

y12d

y2r2r22d2

dmev1mv、r2e2 qBqB2mev12me2、y2(v2v2v12) qBqBy1(4)由对称性可设计如图所示的磁场区域,最后形成聚集且水平向右射出。

B B B

B

2010年浙江省高考理综生物试题解析和解读

一.解析试题

1.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C) A.使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疫苗 B.使机体产生更多种类的淋巴细胞

C.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 D.使机体产生更强的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本题考查免疫的有关的知识,疫苗的接种是特异性免疫,接种疫苗后,机体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淋巴细胞),当相同的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淋巴细胞),但记忆细胞(淋巴细胞)的种类是不变的,效应B细胞会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接种乙肝疫苗之所以要间隔注射三次,就是为了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淋巴细胞),增强机体的特异性免疫能力.所以答案为C.

2.在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抗除草剂的转基因烟草过程中,下列操作错误的是(A) A.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 B.用DNA连接酶连接经切割的抗除草剂基因和载体 C.将重组DNA分子导入烟草原生质体

D.用含除草剂的培养基筛选转基因烟草细胞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有关知识,基因工程的一般过程:①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含目的基因的DNA分子(除草剂基因)和运载体(质粒), ②用DNA连接酶连接切割好的目的基因和运载体③重组DNA分子导入受体细胞,因为是植物可以说是原生质体④用相应的试剂和病原体筛选转基因细胞⑤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养抗除草剂的转基因烟草(表达).所以答案是A 3.若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

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缔增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

大幅超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

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

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 从图中个体数量随着季节的变化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当外界环境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天敌的捕食、年龄结构的变动,种群个体数量还是在K值附近左右波动,所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个体数量变化还是符合逻辑斯缔增长. 所以答案是A.

4.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D)

A.培养保留接触抑制的细胞在培养瓶壁上可形成多层细胞 B.克隆培养法培养过程中多数细胞的基因型会发生改变 C.二倍体细胞的传代培养次数通常是无限的 D.恶性细胞系的细胞可进行传代培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工程的有关知识,动物细胞培养可以分为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原代培养到一定程度后要进行传代,因为细胞有接触抑制现象,当细胞接触时就会停止分裂(在细胞培养过程中进行的为有丝分裂,所以培养出来的多数细胞基因型相同),但是细胞在培养过程中,传代次数也是有限的,一般为50次就会死亡,留下来的细胞就是发生了癌变的细胞,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具有不死性,但是仍保留接触抑制现象,所以还是要传代培养,这个也就是人体中癌细胞会转移的原因,所以答案为D.

5.下图①~⑤依次表示蛙坐骨神经受到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D)

A.图①表示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外电位的大小与极性不同

B.图②表示甲电极处的膜处于去极化过程,乙电极处的膜处于极化状态 C.图④表示甲电极处的膜处于复极化过程,乙电极处的膜处于反极化状态 D.图⑤表示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均处于极化状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动物生命活动调节中的神经调节, ①中的指针不发生偏转,说明甲和乙都为极化状态且电位大小相同,②中指针偏向乙,说明乙为受刺激的部位,甲为极化状态,乙为反极化状态,处于去极化过程, ③中指针不偏转, 说明甲和乙都为极化状态,④指针偏向甲,说明甲为受刺激部位,处于去极化过程,乙为极化状态,⑤指针不偏转,说明甲乙都处于极化状态, 所以答案为D.

6.将无根的非洲菊幼苗转入无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中,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应出现的现象是(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植物生命活动调节中激素的作用和产生部位,植物有五大类激素,其中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可以促进植物的长芽和生根长芽,此题中虽然培养基中没有植物激素,但是植物幼苗叶片本身可以产生生长素,而细胞分裂素的产生部位在根尖,所以细胞分裂素不能产生,所以植物能够在一段时间后长出少量的根而没有出芽,所以我觉得答案为B.

29.I(14分)试管苗的光合作用能力较弱,需要逐步适应外界环境才能往大田移栽。研究人员进行了“改变植物组织培养条件缩短试管苗适应过程”的实验,实验在适宜温度下进行,图甲和图乙表示其中的两个实验结果。

请回答:

(1)图甲的实验是在大气CO2浓度下进行的。据图分析,试管苗在不加蔗糖的培养基中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更高。 (2)图乙是试管苗在密闭、无糖培养基条件下测得的24h内CO2浓度变化曲线。图中b-c段CO2浓度升高缓慢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d段CO2浓度急剧下降是因为试管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d点时打开培养瓶,试管苗的光合速率____________。

(3)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推知,采用无糖培养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可缩短试管苗的适应过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考查学生对曲线的解读能力, (1)从甲图来看,

不加蔗糖的培养基中在相同的光照强度下光合速率要比加蔗糖的培养基高,且光饱和点也比加蔗糖的培养基高, (2)图乙表示一昼夜中CO2浓度变化曲线, b-c段上升缓慢的原因是凌晨温度较低,酶活性降低,呼吸速率较慢导致CO2释放减少所致;c-d段急剧下降是因为光合作用消耗大量CO2所致,d点时光照强度不再是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 CO2才是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而大气CO2比瓶内高,所以更有利于提高光合速率。(3)从甲乙两图中可以得出不加蔗糖的培养基,适当增加CO2浓度,延长光照时间,适当增加光照强度等可以提高光合作用强度.

答案: (1)光合速率 光饱和点 (2)温度较低,酶的活性降低,细胞呼吸较弱,产生的

CO2较少 c-d段光照的增强,光合作用增强,消耗大量的CO2,所以CO2浓度急剧下降 升高 (3)延长光照时间 增加光照强度 加CO2浓度(任选两个) II.(12分)为研究兔红细胞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的形态变化,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写出实验思路,设计记录实验结果及原因分析的表格,并填入相应内容。 材料与用具:兔红细胞稀释液、质量分数为1.5%的NaCl溶液、蒸馏水、试管、显微镜等。

(要求:答题时对NaCl溶液的具体配制、待观察装片的具体制作不作要求) (1)实验思路: ① · · ·

(2)设计一张表格,并将预期实验结果及原因分析填入该表中。

解析:实验目的为研究兔红细胞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的形态变化,所以需要设置不同梯度浓度的NaCl溶液,实验原理是动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为0.9%,在浓度低于0.9%的NaCl溶液中动物细胞会吸水膨胀,在浓度高于0.9%的NaCl溶液中动物细胞会失水皱缩,且浓度差越大,现象 越明显,在清水中,动物细胞会吸水过多而破裂,但是一段时间后,形态又会恢复到原来形态,因为离子可以透过细胞膜. 答案:(1)实验思路:①用1.5%的NaCl溶液和蒸馏水,配制出NaCl质量分数为0.3%、0.6%、0.9% 、1.2% 、1.5%的溶液②取6片载玻片,标记为1-6,滴加适量且等量的红细胞稀释液滴在1-6号玻片上,再分别滴加等量的蒸馏水、0.3%、0.6%、0.9% 、1.2% 、1.5%的NaCl溶液,。③制成临时装片持续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并做好记录。 (2)不同浓度NaCl溶液下兔红细胞的形态变化表

组别/指标 1 2 3 4 5 6 细胞形态 胀破 膨胀后恢复 膨胀后恢复 正常 皱缩后恢复 皱缩后不恢复 原因 在蒸馏水中吸水过多胀破 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浓度,细胞吸水膨胀,但是离子会进入细胞,一段时间后细胞内外浓度相等,细胞恢复形态 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浓度,细胞吸水膨胀,但是离子会进入细胞,一段时间后细胞内外浓度相等,细胞恢复形态 细胞液浓度等于外界浓度,细胞水分平衡 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浓度,细胞失水皱缩,但是离子会进入细胞,一段时间后细胞内外浓度相等,细胞恢复形态 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浓度,细胞失水皱缩,但是细胞失水过多死亡,不再恢复 30.(18分)苏云金芽孢杆菌产生的毒蛋白能使螟虫死亡。研究人员将表达这种毒蛋白的抗螟虫基因转入非糯性抗稻瘟病水稻的核基因组中,培育出一批转基因抗螟水稻。请回答: (1)染色体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组成,若要确定抗螟基因是否已整合到水稻的某一染

色体上,方法之一是测定该染色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 (2)选用上述抗螟非糯性水稻与不抗螟糯性水稻杂交得到F1,从F1中选取一株进行自交得

到F2,F2的结果如下表:

表现型 个体数

抗螟非糯性

142

抗螟糯性 48

不抗螟非糯性

50

不抗螟糯性

16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_____染色体上,所选F1植株的表现型为______。亲本中抗螟非糯性水稻可能的基因型最多有______________种。 (3)现欲试种这种抗螟水稻,需检验其是否为纯合子,请用遗传图解表示检验过程(显、

隐性基因分别用B、b表示),并作简要说明。

(4)上表中的抗螟水稻均能抗稻瘟病(抗稻瘟病为显性性状),请简要分析可能的原因。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遗传方面的知识,需要掌握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性状和遗传图解的规范书写,该题从染色体的组成开始,借助转基因的相关知识,然后就研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9:3:3:1),但是特别需要弄清出在这个题目中有三个相对性状抗螟虫和不抗螟虫、非糯性和糯性、抗稻瘟病和不抗稻瘟病,审题仔细了第(4)小题就不会做错.

答案: (1)DNA和蛋白质 碱基排列顺序 (2)两对非同源 非糯性抗螟水稻 4种 (3)

把该抗螟水稻和不抗螟水稻进行杂交,若出现性状分离则为杂合子,若没有性状分离,则为纯合子。

(4) 抗螟虫基因能够抑制稻瘟病的病原体的表达 抗螟虫基因表达产生的毒蛋白也

能杀死稻瘟病的病原体 二.解读试题

2010年浙江省高考已经落下帷幕,今年是我省实施自主命题的第二年,理综生物部分紧扣考纲,稳中求新,紧紧围绕高中生物核心知识展开,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科学设计,难度适中 ,注重学生生物学能力与方法的考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下面我就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今年的生物部分. (一) 考查知识点分析

第1题考查免疫接种的有关知识 第2题考查基因工程的有关知识 第3题考查种群数量的有关知识 第4题考查细胞工程的有关知识

第5题考查动物生命活动调节中的神经调节有关知识 第6题考查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有关知识

第29题I小题考查植物光合作用的有关知识;II小题涉及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和实验设计联系起来

第30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图解的书写

综观整张试卷的生物试题,考察的全部为高中生物学中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 鲜明地体现出浙科版教材的特点 (二) 试题特点

1.以教材为依托,以能力为立意

今年生物试题中,学生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很多试题来源于教材中的实验,如选择题第4题的选项全部来自选修教材;选择题第5题来自必修3教材中神经调节的实验;选择题第6题也是来自于必修3教材中的植物激素调节的实验;但是相似中有变化,变化中有创新,这就要求学生在注重掌握教材的知识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探究能力以及思维过程和思想结果的表述能力的培养, 题目看似常规,却隐含了对考生能力高低的鉴别.

2. 理论联系实际

试题体现学以致用理念,教材的知识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如第1题的乙肝疫苗接种,第4题的细胞培养技术,第6题的组织培养技术,第29题的II小题考查生理盐水的浓度等内容。不仅考查了考生对教材所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突出考查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考查考生能否运用生物学的知识与方法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让考生感受到生活就是知识,知识服务于生活,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要构建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3.体现新课程的学习理念

新课程提倡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加强体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自己进行科学实验设计的能力,并能自己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或者通过结果建构实验现象并加以分析,如29题的第I小题就需要学生自己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第II小题要求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设计:预测实验结果并且加以解释.这就要求学生要注重科学能力素养的培养.

4.试题难度适中,层次分明,体现选拔功能

高考具有选拔人才的功能,这就势必要求试题能够体现一定的梯度,能够有一定的区分度,今年的生物试题起点较低,层次分明,如选择题1,2,4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容易得分,而选择题3,5,6需要学生加以分析才能得出答案,象29题和30题更要求学生能够从题干中分析,筛选出重要的信息,才能最终得出答案,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所以这张试卷很好的体现了高考的

要求.

(三) 对高中生物教师的导向 1. 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要求,更新教学观念。理解教材,

把握教材,认真备课,科学设计,做好课后反思

2. 结合生物学与现实生活和社会的联系,将知识渗透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

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适当增加训练而不陷于题海之中,注重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探究能力以及思维过程和思想结果的表述能力.

2010浙江高考理综化学卷试题解析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光导纤维、棉花、油脂、ABS树脂都是由高分子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B. 开发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推广基础甲醇汽油,使用无磷洗涤剂都可直接降低碳排放 C. 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仪、质谱仪都可用于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分析

D. 阴极射线、-粒子散射现象及布朗运动的发现都对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作出了贡献 试题解析:

A、光导纤维、棉花、油脂、ABS树脂来自高中化学课本体系的不同位置,但,都是所在部分的重点识记的知识内容。考察学生化学知识面的宽度,考察基础知识的巩固程度和重点知识的敏感度。光导纤维主要成分是SiO2。棉花是天然纤维,油脂是天然混甘油酯,棉花和油脂是天然有机高分子,ABS树脂是合成有机高分子。B、核能、太阳能、甲醇汽油、无磷洗涤剂分据不同章节,和社会生活热点息息相关。但低碳经济,低碳生活并不是书本知识。要了解低碳的含义,更要明确化学知识对低碳的实际意义。考察学生的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或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应用积极性。其中无磷洗涤剂不能直接降低碳排放。C、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仪、质谱仪是研究有机物结构的基本实验仪器,课本集中在选修模块中。考察重点实验方法,体现重点知识与化学强调实验的特点。D、阴极射线、-粒子散射现象、布朗运动同样是实验方法,但,分别出现在课本的不同单元和模块中。阴极射线在物理中出现,-粒子散射实验研究和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布朗运动设计分散系知识,是悬浊液特有现象。

本题答案:C 教与学提示:

要重视实验、重视实验原理的解释。本题极具迷惑性的选项是D,因为D中的实验学生不会很熟悉,所以无所适从。和大学接轨的分析探究性实验是重点,注重分析、研究问题的手段的运用。强调学以致用,强调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和解释生活热点问题。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

8. 有X、Y、Z、W、M五种短周期元素,其中X、Y、Z、W同周期, Z、M同主族; X+与M2-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离子半径:Z2->W-;Y的单质晶体熔点高、硬度大,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X、M两种元素只能形成X2M型化合物

B. 由于W、Z、M元素的氢气化物相对分子质量依次减小,所以其沸点依次降低 C. 元素Y、Z、W的单质晶体属于同种类型的晶体 D. 元素W和M的某些单质可作为水处理中的消毒剂 试题解析:

本题为元素周期律与周期表知识题。首先,运用周期表工具,结合周期规律,考虑位、构、性关系推断X、Y、Z、W、M分别是什么元素。在此基础上应用知识解决题给选项的问题。本题分析的要点或关键词是:短周期元素、同周期、同主族、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离子半径大小、单质晶体熔点硬度、半导体材料等。找到突破口:Y单质晶体熔点高硬度大、半导体材料,则Y是Si。根据X、Y、Z、W同周期,Z2- M2-知Z是S,M是O(Z、M同主族)。X+与M2-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X为Na。离子半径:Z2->W-,则W为Cl。整理一下:X\\Y\\Z\\W\\M分别是:Na\\Si\\S\\Cl\\O。

A、X、M两种元素能形成X2M和Na2O2两种化合物。B、W、Z、M元素的氢气化物分别为HCl\\H2S\\H2O,分子量减小,但由于水中存在氢键,沸点最高。C、Y、Z、W的单

质分别为:Si\\S\\O2。分别属于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两种类型。D、W和M的单质Cl2\\O3可作水处理剂。

本题答案:D 教与学提示:

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知识。涉及:单质、化合物、晶体、氢键、物质的性质、用途、结构、原子结构等知识内容。是单一知识内容中的多知识点综合题。考查学生重点知识点的重点掌握情况。要重视双基与能力的培养,重视重点化学知识的突破,重视重点化学工具的学习与应用。元素周期表知识是统帅高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规律,同时要注意规律下的特例(如化学键与氢键)。元素周期表知识也是高等化学的重要研究手段。

9. Li-Al/FeS电池是一种正在开发的车载电池,该电池中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

2Li+FeS+2e-=Li2S+Fe 有关该电池的下列中,正确的是

A. Li-Al在电池中作为负极材料,该材料中Li的化合价为+1价 B. 该电池的电池反应式为:2Li+FeS=Li2S+Fe C. 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Al-3e-=Al3+

D. 充电时,阴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Li2s+Fe-2e2LiFeS 试题解析:

本题涵盖电解池与原电池的主体内容,涉及电极判断与电极反应式书写等问题。根据给出的正极得电子的反应,原电池的电极材料Li-Al/FeS可以判断放电时(原电池)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Al-3e-=Al3+。A、Li和Al分别是两极材料。B、应有Al的参加。D、应当是阳极失电子反应。

本题答案:C 教与学提示:

原电池与电解池的教学一定要重视电极反应式书写。电极反应式书写是原电池和电解池内容或原理的核心。原电池的教学可以从原电池反应的总反应式:可以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因负极就是参加反应的电极)开始。电解池的教学要从外加电源的正负极,分析阳极(活性电极时本身参加反应)开始,最终获得被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简单记住:沸(负)羊(阳)羊(氧化)。

10. 核黄素又称为维生素B2,可促进发育和细胞再生,有利于增进视力,减轻眼睛疲劳。核黄素分子的结构为:

已知:

有关核黄素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该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17H22N4O6 B. 酸性条件下加热水解,有CO2生成

C. 酸性条件下加热水解,所得溶液加碱后有NH3生成 D. 能发生酯化反应 试题分析:

本题是有机化学综合题,包含分子式、官能团性质、反应类型等内容。A、分子式的书写可以采用数数或分析不饱和度的方法。先检查C\\N\\O的个数,正确。再看氢的个数:20。故A错。B、酸性水解是N-CO-N部分左右还原羟基得到碳酸,分解为CO2。C、同样加碱

后有NH3生成。D、因其有很多羟基,可以发生酯化反应。

本题答案:A 教与学提示:

本题虽然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A,但,并不说明有机化学的教学只要会数数或明白键线式的含义即可。有机化学的学习还是要重视结构、性质、信息分析、推断与合成等重点知识。着重掌握有机物官能团与性质的相互关系,官能团的性质之间的相互影响等问题。掌握:性质、结构、分类、命名、同分异构、同系物、反应类型、反应条件、实验过程等基础知识。

11. 下列关于实验原理或操作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从碘水中提取单质碘时,不能用无水乙醇代替CCl4 B. 可用新制的Cu(OH)2悬浊液检验牙膏中存在的甘油 C. 纸层析实验中,须将滤纸上的试样点浸入展开剂中

D. 实验室中提纯混有少量乙酸的乙醇,可采用先加生石灰,过滤后再蒸馏的方法 试题解析:

本题是一组实验操作或原理的正误判断问题。实验操作的正误,实际根源还是实验原理。A、乙醇和碘与水均互溶,不能作为萃取剂使用。考查萃取原理。B、新制Cu(OH)2悬浊液用来检验醛基而不是羟基。C、纸层析实验中,不能将滤纸上的试样点浸入展开剂中,否则式样会溶解在展开剂中。D、除乙酸用碱性氧化物,氧化钙还能吸水,过滤后利用乙醇沸点低的原理进行蒸馏最好。

本题答案:C 教与学提示:

本题涉及的化学实验都是重要的经典的。化学实验的教学中要重视重点实验的操作与原理,更要重视正确与错误的操作存在的与原理的矛盾。符合高中生理解记忆的特点,多想想为什么,才能顺利又高效掌握化学实验。实验教学还有:仪器链接、实验改进、数据处理、药品与仪器选择、药品添加顺序与药品用量、实验创新等内容。

12. 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甲烷的标准燃烧热为-890.3kJ·mol-1,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CH4(g)+2O2(g)=CO2(g)+2H2O(g) △H=-890.3kJ·mol-1

B. 500℃、30MPa下,将0.5mol N2和1.5molH2置于密闭的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3(g),放热19.3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催化剂2MH3(g) △H=-38.6kJ·mol-1 N2(g)3H2(g)500℃、30MPaC. 氯化镁溶液与氨水反应:Mg22OHMg(OH)2 D. 氧化铝溶于NaOH溶液:Al2O32OH3H2O2Al(OH)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热化学方程式与离子方程式的书写。A、标准燃烧热的定义,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方出的热量(标准指298K,1atm)。水液态稳定,方程式系数就是物质

2MH3(g)的量,故A错。B、根据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与N2(g)3H2(g)500℃、30MPa催化剂对应的热量是1mol氮气完全反应时的热量,但次反应为可逆反应故,投入0.5mol的氮气,

最终参加反应的氮气一定小于0.5mol。所以△H的值大于38.6。B错。D、氢氧化铝沉淀没有沉淀符号。

本题答案:C 教与学提示:

化学用语的教学是化学学科技术规范,强调准确性,强调正确理解与应用。特别重视热化学方程式的系数与反应热的对应关系。重视离子方程式的拆与不拆的问题。热化学方程式

的书写问题由:聚集状态、系数、系数与反应热数值对应、反应热单位、可逆反应的反应热等内容构成。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问题由:强弱电解质、最简整数比、定组成规律、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守恒、定量离子方程式等内容组成。

22213. 某钠盐溶液中可能含有NO2某同学取、SO4、SO3、CO3、Cl、I等阴离子。5份此溶液样品,分别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用pH计测得溶液pH大于7 ②加入盐酸,产生有色刺激性气体

③加入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且放出有色刺激性气体

④加足量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该沉淀溶于稀硝酸且放出气体,将气体通入品红溶液,溶液不褪色。

⑤加足量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在滤液中加入酸化的(NH4)2Fe(SO4)溶液,再滴加KSCN溶液,显红色

2该同学最终确定在上述六种离子中公含NO2、CO3、Cl三种阴离子。 请分析,该同学只需要完成上述哪几个实验,即可得出此结论。 A. ①②④⑤ B. ③④ C. ③④⑤ D. ②③⑤ 试题解析:

本题是离子组合推断、离子鉴别实验综合题。题型难点是:熟悉各种离子的标准检验方法,明确各种离子检验时的干扰因素。本题的难点还有:采用的出题方式和平时不同。

根据最终的离子分析:NO2-,存在时一定没有SO32-,I-。因NO2-,的氧化性可以使他们氧化。Cl-存在下的NO2-的检验:加入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且放出有色刺激性气体。即证明了NO2-的存在又检验出Cl-的存在。但,仅加入盐酸产生刺激性气体也可能有SO32-的存在。故须先确认SO32-不存在。SO32-,CO32-,SO42-的组合检验可以用:加足量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该沉淀溶于稀硝酸且放出气体,将气体通入品红溶液,溶液不褪色。来确认SO32-, SO42-不存在,CO32-一定存在。故选择③④就可以,顺序是先④后③。

本题答案:B 教与学提示:

本题学生存在的困难是NO2-的检验,因为此内容在选修的《实验化学》中,可能会有所忽视。第二个难点是离子要分成两组分别进行检验。教学中碰到有一些学生:只要碰到离子组合检验与推断的题目就死机的现象。分析原因:各种典型离子的检验方式不是很熟练,没有对各种离子单独检验时的干扰因素,干扰离子进行排除。不重视各种相近实验现象进行区别对待,深入研究相近条件下的不同。教学中从单一离子检验开始,增加干扰,增加组合,增加性质区别等逐步复杂化。要多想为什么,多想如何干扰和排除干扰。

25.(14分)洗车安全气囊是德国安全的重要保障。当车辆发生碰撞的瞬间,安全装置通电点火使其中的粉末分解释放出大量的氮气形成气囊,从而保护司机及乘客免受伤害。为研究安全气囊工作的化学原理,取安全装置中的粉末进行实验。经组成分析,确定该粉末仅Na、Fe、N、O四种元素。水溶性试验表明,固体粉末部分溶解。经检测,可溶物为化合物甲;不溶物为红棕色固体,可溶于盐酸。

取13.0g化合物甲,加热使其完全分解,生成氮气和单质乙,生成的氮气折合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6.72L。单质乙在高温隔绝空气的条件下与不溶物红棕色粉末反应生成化合物丙和另和一种单质。化合物丙与空气接触可转化为可溶性盐。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的化学式为 ,丙的电子式为 。

(2)若丙在空气中转化为碳酸氢盐,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单质乙与红棕色粉末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安全气囊中红棕色粉末的作用是 。

(4)以下物质中,有可能作为安全气囊中红棕色粉末替代品的是 。

A. KCl B. KNO3 C. Na2S D. CuO

(5)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探究化合物丙与空气接触后生成可溶性盐的成分(不考虑结

晶水合物) 。 试题解析:

本题知识载体很新鲜,很生活,很化学。简答式的题目首先要进行分析,确定设计的物质及反应才能完成各小题的内容。

题目关键词:粉末分解释放氮气,粉末仅含Na、Fe、N、O,水溶性试验部分溶解,可溶部分为化合物甲,不溶物红棕色可溶于盐酸。13.0g甲完全分解为N2和单质乙,N26.72L,单质乙在高温隔绝空气的条件下与不溶物红棕色粉末反应生成化合物丙和另和一种单质。化合物丙与空气接触可转化为可溶性盐。

解题分析:1、粉末由两种物质混合而成。2、红棕色物质可能为Fe2O3\\Fe(OH)3等,根据题意只能是Fe2O3。3、甲只有两种元素,且含N,必含Na。3、计算:N(6.72/22.4)*2*14=8.4g,则Na的物质的量为:(13-8.4)/23=0.2mol,N与Na的物质的量之比为:0.6:0.2=3:1,则化合物甲为Na3N。4、在高温下Na与Fe2O3反应的产物为Na2O2和Fe。

各小题答案:(1)Na3N,(2)2N2O2+4CO2+2H2O=4NaHCO3+O2

(3)6Na+2Fe2O3=3Na2O2+4Fe ,红色粉末的作用是充当氧化剂,除去氮化钠分解产生的金属钠(金属钠溶于水产生大量的热和碱性有害物质),提供大量的热量用于氮化钠的迅速分解。(4)从氧化性角度分析KNO3、CuO均可,但KNO3本身受热分解,产生氧气与氮气反应。故选择D. CuO。(5)实验目的:检验Na2O2在空气中与水或二氧化碳反应的产物,即检验NaOH和Na2CO3或NaHCO3。实验设计一:实验原理:定量分析法。步骤:1、称量混合固体的质量。2、将混合物加热,并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无气体则无NaHCO3,石灰水变浑浊则有NaHCO3无NaOH,称量石灰水质量变化量mg。3、加入过量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称量石灰水质量增加量ng。4、通过m与n的计算获得最终结果。实验设计二:实验原理:测定盐酸用量与产生二氧化碳的量的关系确定混合物成分。1、不产生二氧化碳则混合物只有NaOH。2、开始产生二氧化碳前,与开始产生二氧化碳直到最大量消耗的盐酸的体积比为1:1则只有Na2CO3。大于1:1则为NaOH与Na2CO3的混合物。小于1:1则为Na2CO3和NaHCO3的混合物。即比较图中a,b的大小。

教与学提示:

题型的难点1是通过定性和定量两种方式确定物质的化学

成分,其中Na3N又是学生很不熟悉的。难点2是氧化还原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及氧化还原原理的应用。难点3是实验设计,通过定量来定性。但,题目设计与问题设计都在平时的练习与讨论中必然会涉及。比如实验设计部分,在省市多次统考中均有有关碳酸盐与酸反应定量问题出现过,或反复练习过。但,在简答的环境中也还是有难度的。解题中要动用到平时知识的积累,决定成败还是在平时。

26. (15分)已知:

①25℃时弱电解质电离平衡数:Ka(CH3COOH)=1.8105,Ka(HSCN)=0.13;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Kap(CaF2)=1.51010

②25℃时,2.0103mol·L-1氢氟酸水溶液中,调节溶液pH(忽略体积变化),得到c

-(HF)、c(F)与溶液pH的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请根据以下信息回答下旬问题: 图2

(1)25℃时,将20mL 0.10 mol·L-1 CH3COOH溶液和20mL 0.10 mol·L-1HSCN溶液分别与20mL 0.10 mol·L-1NaHCO3溶液混合,实验测得产生的气体体积(V)随时间(t)变化的示意图为图2所示:

反应初始阶段,两种溶液产生CO2气体的速率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是 ,反应结束后所得两溶液中,c(CH3COO-) c(SCN-)(填“>”、“<”或“=”) (2)25℃时,HF电离平衡常数的数值Ka ,列式并说明得出该常数的理由 。 (3)4.010-3 mol·L-1HF溶液与4.010-4 mol·L-1 CaCl2溶液等体积混合,调节混合

液pH为4.0(忽略调节混合液体积的变化),通过列式计算说明是否有沉淀产生。 试题解析:

给信息多,可以对信息进行初步分析,也可以根据问题再去取舍信息。

信息分析:①HSCN比CH3COOH易电离,CaF2难溶。②F-PH=6,PH=0时以HF存在。 -F与HF总量不变。

问题引导分析(解题分析与答案):

(1)相同的起始条件,只能是因为两种酸的电离度不同导致溶液中起始反应时H+ 浓度不同引起反应速率的不同。反应结束后,溶质为CH3COONa和NaSCN,因CH3COOH酸性弱于HSCN,故CH3COONa水解程度大,c(CH3COO-)<c(SCN-)。

+- (2)HF电离平衡常数Ka= 【c(H)* c(F)】/ c(HF),其中c(H+)、 c(F-)、 c

(HF)都是电离达到平衡时的浓度,选择中间段图像求解。根据图像:PH=4时,c(H+)=10-4, c(F-)=1.6×10-3、 c(HF)=4.0×10-4。Ka=0.4×10-3。

(3)PH=4.0,则c(H+)=10-4,此时:根据HF电离,产生的c(F-)=1.6×10-3,而溶 液中的c(Ca2+)=2.0×10-4。c2(F-)×c(Ca2+)=5.12×10-10,5.12×10-10大于Kap(CaF2)

10=1.510,此时有少量沉淀产生。

教与学提示:

本题比较全面地考察了电离平衡常数与溶解平衡常数的知识内容。要求学生会读图,要 掌握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和含义:平衡时的溶液中的各种相关离子的浓度。要理解溶解平衡的含义:达到饱和溶液时的最大值,大于则沉淀析出,小于则不析出。明确平衡常数是随温度变化的,不随溶液中的离子浓度的实际值而发生变化。在平衡常数的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个关于化学平衡常数、电离平衡常数、沉淀溶解平衡常数的专题,有比较,有触类旁通地系统地研究和学习平衡常数问题。

26题再一次说明,平衡常数的题目不再只是说要考,而总是回避大题的内容。难点突破在高考复习中意义重大。也再一次说明,高考的热点往往和大学基础要求有联系。

27. (15分)一水硫酸四氨合铜(Ⅱ)的化学式为[Cu(NH3)4]SO4·H2O是一种重要的染料及农药中间体。某学习小组在实验室以氧化铜为主要原料合成该物质,设计的合成路线为:

相关信息如下:

①[Cu(NH3)4]SO4·H2O在溶液中存在以下电离(解离)过程:

2[Cu(NH3)4]SO4·H2O=[Cu(NH3)4]2++so4 +H2O [Cu(NH3)4]2+ Cu2++4NH3

②(NH4)2SO4在水中可溶,在乙醇中难溶。 ③[Cu(NH3)4]SO4·H2O在乙醇·水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随乙醇体积分数的变化曲线示意图如下:

请根据以下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图3 (1)方案1的实验步骤为:

a. 加热蒸发 b. 冷却结晶 c. 抽滤 d. 洗涤 e. 干燥 ①步骤1的抽滤装置如图3所示,该装置中的错误之处是 ;抽滤完毕或中途停止抽滤时,应先 ,然后 。 ②该方案存在明显缺陷,因为得到的产物晶体中往往含有 杂质,产生该杂质的原因是 。 (2)方案2的实验步骤为:

a. 向溶液C中加入适量 ,b. ,c. 洗涤,d. 干燥 ①请在上述内填写合适的试剂或操作名称。

②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步骤c的洗涤液是 。

A. 乙醇 B. 蒸馏水 C. 乙醇和水的混合液 D. 饱和硫酸钠溶液 ③步骤d不宜采用加热干燥的方法,可能的原因是 。 试题解析:

本题所示的制取过程和课本的银铵溶液的配置过程类似。综合考察了过滤、抽滤实验、沉淀洗涤与干燥及结晶等实验操作与原理。

(1)①漏斗口斜面反转才正确;先断开漏斗与安全瓶的连接,然后关闭水龙头。 ②含有CuSO4晶体杂质;加热蒸发时促进了[Cu(NH3)4]2+ 电离产生Cu2+。和[Cu(NH3)4]SO4·H2O电离产生的硫酸根离子在冷却结晶时析出CuSO4晶体杂质。

(2)a. 向溶液C中加入适量(NH4)促使NH3+H2O NH3H2O NH4++OH 2SO4, 目的:

向生成更多NH3的方向移动,抑制[Cu(NH3)4]2+ Cu2++4NH3。b.过滤。只要一般的过滤就可以。抽滤针对含结晶水的化合物不适用。

②因[Cu(NH3)4]SO4·H2O在水溶液中可以完全电离,故,选择的洗涤剂为A. 乙醇。 ③加热干燥可以导致失去结晶水。 教与学提示:

实验、化学平衡移动、结晶方式这些内容都是和实验有密切联系的。在高考复习的教学中尽量还原、复原课本实验,尽量将课本实验综合化是重要的复习思路。

28. (14分)最近科学家获得了一种稳定性好、抗氧化能力强的活性化合物,其结构如下:

A B

在研究其性能的过程中,发现结构片段X对化合物A的性能有重要作用。为了研究X的结构,将化合物A在一定条件下水解只得到B和C。经元素分析及相对分子质量测定,确定C的分子式为C7H6O3,C遇FeCl3水溶液显紫色,与NaHCO3溶液反应有CO2产生。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化合物B能发生下列哪些类型的反应 。

A. 取代反应 B.加成反应 C. 缩聚反应 D.氧化反应 (2)写出化合物C所有可能的结构简式 。

(3)化合物C能经下列反应得到G(分子式为C8H6O2,分子内含有五元环);

①确认化合物C的结构简式为 。 ②F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化合物E有多种同分异构体,H核磁共振谱图表明,其中某些同分异构体含有苯环,且苯环上有两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写出这些同分异构体中任意三种的结构简式 。

试题解析:

题给信息:1、A→B+C,根据A与B的结构的区别,此反应为酯的水解反应,A含羟基则C含羧基。2、C的分子式为C7H6O3,缺氢分析(16-6)/2=5,结构中含有苯环和羧基。3、C遇FeCl3水溶液显紫色,与NaHCO3溶液反应有CO2产生。根据2、3可以判断C的结构中韩苯环、酚羟基、羧基。

各小题分析:(1)化合物B含碳碳双键和醇羟基,而且是伯醇羟基。所以只有缩聚反应不能发生。答案:A\\B\\D。

(2)C所有可能的结构简式为: (3) ①

C: → D: →E: →F: →G:

①的答案为

②F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

教与学提示:

有机合成推断是近几年必考的题型。进行缺氢的定量分析可以准确判断分子结构中存在的不饱和键可能存在形式。要能顺利解题必须对有机物官能团的性质非常熟悉。要研究和分析题给的信息,在适当时机选择使用题给信息。此种题型对于学生熟练和深入掌握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要进行较长时间,较多题型的专项训练。比如官能团改变的、碳链加长或缩短的、成环的或开环的等等。

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