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天下名山僧开多的历史考察——以明末清初云南名山僧开多作典型例证分析

2020-05-06 来源:步旅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天下名山僧开多的历史考察 ——以明末清初云南名山僧开多作典型例证分析 a最近,在网上拜读了同仁以“天下 名山僧建多”为题发表的两篇佳作以及一 些采其观点的另题文章,【 】一反流行的 “天下名山僧占多”之俗说,既有先得吾 心之点,同时亦留有很多余地可资继续探 讨。故笔者斗胆从史学研究的新角度作新 的考察分析,草撰此“续貂”之文,以就 教于方家。 一、从“天下名山僧占多”流行 年代论相关的中国佛教发展史实 研究任何古代诗句和俗语的问题,都 必须首先把它放回其所出现和流行的具体 历史年代的背景中,才可能做到在知人论 世的情况下论其词句之真意。前人之论, 既不考论“天下名山僧占多”的出处年 代,也就无从具体探讨与其直接相关的佛 教史实了。就笔者目前所见的文献,“天 下名山僧占多”之单旬始见于元人文集 中,例如宋末元初方回撰《桐江续集・天 下夕阳佳诗说》(刻版于元初)云: “近 人常传诗一句日: ‘天下名山僧占多’亦 是此意。余不能一一详录,姑记诸此以发 一笑。”【z】元具澄撰《具文正集・长兴院 ●谭世宝 碑》云: “‘天下名山僧占多’,世有是 言也。”【,】又明太祖朱元章的裔孙成化 年问的秦简王朱诚泳撰《小鸣稿》云: “予经山寺爱其幽雅因留宿焉,昔人所谓 ‘天下名山僧占多’者,信然哉!所惜者 世无金山长老,而吾带益不足留,聊成一 诗以自适云。”【 】后来被引入明清时期 的蒙学书中而成为广为当今世人熟悉的俗 语。现知源于明万历而最终为清代同治年 间周希陶增补的《增广贤文》集录写成如 下的对偶之句: “世间好语书(引按:今 人多有改“书”作“佛”)说尽,天下名 山僧占多。”单看上述“天下名山僧占 多”之句的“占”字,不但没有明指其为 非法霸占之意,而且是被元明的引论者作 为正面的“佳诗”妙句加以引用,故理应 可以解作合法合理的自然占有。否则,假 若其真有此贬责佛僧非法霸占天下大多数 名山之意,由宋元至明清读过此诗句或俗 语者亦多矣,其中肯定有很多佛教的僧侣 或文人学者乃至不偏不党的纯文人学者读 过,那么自然会有一些人撰文驳之,以正 视听。不可能留到今天才突然有很多人一 窝蜂般的涌出,群起撰文反驳。笔者目前 所见,只有明末清初的名僧觉浪禅师可能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是曾从此义驳之说: 世语天下名山僧占多,非僧占也,世 人自有所系,不能到耳。即今五岳群峦, 穷海绝岛,不是龙蛇之所蛰,即鬼怪之所 栖;不为逃亡之所依,即奸盗之所伏。自 非离尘拔俗,不求声色贷利之人;忘形死 心,弗恋恩爱名位之士,安能孤踪只影, 入无烟火之乡;涉险跻危,造不耕织之地 乎!【5】 但此后“天下名山僧占多”之语继续 流行而无人继觉浪而再驳之,故笔者认为 这是觉浪之驳实未详考有关语句的源流 有失偏颇,才不能得到广泛认同而收到一 呼百应之效。此亦可反证“天下名山僧占 多”原本并无值得一驳的贬责佛僧非法霸 占天下大多数名山之意。但是,由于现代 有的文人未加细致分析,就有引此句而用 以明确表示对天下名山多为僧侣霸占的不 满,以致有前述两篇专门的论文以及一些 非专论的文章等等都纷起提出加以反对和 改正。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姑且不论其 有关诗句和俗语的原意之褒贬,先暂用中 性的语言描述“天下名山僧占多”之句所 反映的基本事实,就是“天下名山”多 有佛教僧侣居处修行的寺院庵堂,至于 这是属于僧“(霸)占”还是“建”、 “开”名山,当容后论。这里首先从前述 基本的事实出发,论证这是唐代以慧能为 祖师的南禅宗一派独大,成为中晚唐以来 的中国佛教主流的结果。 因为如上所述,《桐江续集・天下夕 阳佳诗说》是把“天下名山僧占多”作为 “佳诗”佳句之例,并且已明言“天下 名山僧占多”,是“近人常传诗一句”。 其所谓“近人”,显然就是指方回所处的 宋末元初人。由此可以判定:此“天下名 山僧占多”诗句的最初出现和流行就在 宋末元初。由此还可以进一步推定: “天 下名山”多有佛教僧侣居处修行的寺院 庵堂的现象,也应是中晚唐以来才逐步形 成而在其后引起文人关注的。这正如西方 谚语所说: “苹果落下的地方不会离果树 很远”。而且就中国佛教史的实际情况而 言,在南北朝时期,引起文人史家关注的 现象,是城市的佛教寺院的历代盛衰。所 以,就有北魏杨街之的名著《洛阳伽蓝 记》所载北魏京城洛阳内外的佛教寺院建 筑最多时竟有“一千三百六十七所”,而 且规模多样而盛大,可谓空前绝后。【e】 另外,还有唐朝杜牧的名诗《江南春绝 句》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 中”,反映了与北朝的京城洛阳同时的南 朝京城金陵的佛教寺院建筑类似的历代盛 衰史。南北朝时期这种佛教的主要领袖和 主要力量完全依附于帝王及其各地官僚的 行政系统中心,因而集中于京城及各地大 城市发展的情况,一直流行到盛唐时期。 由于南禅的开山祖师慧能是出身于南 方的广东边地山区,并且是在边地山区开 宗立派,成佛作祖,而且始终不肯奉皇帝 的诏令离开其边地山区的弘法根据地而北 上晋入京师。因而其徒子徒孙皆以慧能及 其理论和实践为榜样与指南,各自走在 现世成佛作祖之路,分头到各地的乡村山 区建立分支的宗派,成为各分支宗派的开 山祖师。加上后来“安史之乱”及“武宗 灭佛”和“黄巢起义”等一系列事件,对 以城市为中心的已为荣华富贵腐化了的佛 教旧有各宗派的毁灭性打击。这种主客观 条件的配合使得由慧能发起的走向边远的 乡村山林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南禅佛教,在 中唐以后逐步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 】 以致后来“山门”一词成为寺门的通称, “山僧”成了佛僧的自称, “诸山长老”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成为各佛教寺院长老的通称,虽然是在城 市的佛教寺门及僧人、长老,亦概莫能 外。 因此,笔者认为,由于慧能等人领导 的南禅宗及其各分支向边远的乡村山区的 大开发与大发展,自中晚唐逐步形成了不 论是名山还是不名之山,佛教的僧倡的建 筑物都要比儒、道两家的多。由于天下的 名山本来都是无名或不名之山,故无名或 不名之山实为名山之母,而通过开发而使 之成为名山者,则可谓为名山之父也。就 历史事实而言,有很多本来是不名之山, 的确是因为有禅宗的著名祖师到那里开山 立庙,才使其因为有名师名庙而成为名 山。大约是宋元时期开始出现并流传至今 的“天下名山僧占多”之句,如果只是从 合法的自然占有率的意义来说,就是完全 符合中晚唐时期至清代的“天下名山” 的情况。故本文要批评反对的,并非“天 下名山僧占多”这句诗或俗语的原意,而 是经当今一些文人将其“占”字解作“霸 占”的贬责佛僧之意。由于该句的“占” 字已遭今人曲解,故笔者用并无歧义且较 合古代僧人开山立庙的用语“开”字来代 之,以说明古代僧倡的“占”山,并非绿 林好汉的凭借武力的非法占山为王,用作 反政府和打家劫舍的根据地,注定要为国 家官府所镇压消灭。开山立庙之佛僧大多 数是通过对原本荒无人烟的无主荒山野岭 的艰苦开发,用作自利利他的修行与弘法 传道的道场,乃至旅游之客人的旅舍接待 站。从而成为古代政府以及社会认可的有 关山地和建筑物的自然而合法的占有者。 否则,如果“天下名山僧占多”是当时官 府及社会大众皆知的一种非法的霸占,就 肯定会采取措施制止,不可能干百年来都 一直听之任之霸占下去。 二、云南名山僧开多 的典型例证分析 上文已从理论和史实两方面对“天下 名山僧占(开)多”的语义作了总体的新 论证,现有必要以“云南名山僧开多”作 典型例证分析。 本文之所以选择云南作为“天下名山 僧开多”的典型例证,首先是因为云南为 中国西南边陲较迟开发的山区众多而风光 秀丽的省份之一,其由佛僧开发而使得原 本无名或不出名之山变成名山之例多不胜 数,而且历史源流相当清楚。其次,是因 为有关名山由佛僧开发的历史情况,在明 朝已有著名的旅行家徐宏祖所撰《徐霞客 有道记》作了相当全面具体的耳闻目睹的 实录。此外,还有现代著名的史学大师陈 垣所撰《明季滇黔佛教考》用典范的史学 研究方法,对云南有关名山由佛僧开发的 历史情况作了更具体的考论。这都给本文 的撰写以很大的启发和很多的参考。正如 陈垣在其中的《深山之禅迹与僧栖》一节 指出: 大理为佛国,昔人恒言之,滇黔之开 辟,有赖于僧侣,此前所未闻,吾读《徐 霞客避记》,始有此感觉。……霞客在鸡 山,盘桓者浃月,所与游者莫非僧,所居 止者莫非寺,其由元谋至大姚也,必候僧 为伴,其游剑川金华内峡也,必约僧为 导;其往永昌城中台也,土人言此路舍僧 无识者,霞客不信,迨至僧俗一词,乃始 释然。则谓此地为僧所独占可也。盖探险 一事,惟僧有此精神;行脚一事,惟僧有 此习惯;兼以滇黔新辟,交通梗阻,人迹 罕至,舍僧固无引路之人,舍寺更无栖托 之地,其不能以僧为伴,以寺为住者,势 也。【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曩■■ 据上文可知,整个云南贵州山区之开 发,主要“有赖于僧侣”。尤其是据陈先 生所用“谓此地为僧所独占可也”一语,可 知其已完全正确解读了“天下名山僧占多” 之真义是合符云南乃至天下名山的实际情况 的。然而,其下文却又用肯定的方式接引觉 浪禅师对此句的批评云: “善乎觉浪禅师之 言日: ‘天下名山僧占多,非僧占也,世人 自有所系,不能到耳。….’”这就未免有 点自相矛盾,恕笔者斗胆说,此可谓智者干 虑之一失,虽名家亦难免也。 更重要的,是陈垣先生用《僧的拓殖本 领》及《僧传开山神话》两个专节,论述了 禅僧以实际的拓殖本领和虚构的佛教神话故 事传播相配合,做到了将各座荒山野岭开发 为佛教寺院建筑遍布的佛国名山的人间奇迹 胜景。其中最值得引述的有如下几例: 1、陈先生以昆明华亭山等为例,论述 僧人对山间水源的开发利用以利己利人,指 出: 开辟要务莫先于水源……陈佐才《翼叔 诗集》三言: “岁丁已,沙塘哨僧视行人若枯 鱼,以善化人,凿石引水数里许,济其渴,结 无尽缘,喜而赠以诗云:天精凿破,地髓凿 开,点点滴滴,从心往来。山窍劈破,水缝劈 开,点点滴滴,从血汗来。”此沙塘哨僧,与 舍兹夏家窑僧,用意全同。一则利人住,一则 利人行,一则利人饮,皆宗教家利人之精神表 现也。…… 2、陈先生还从《徐霞客遂记》引出几例 以证僧人用水方法技术之先进如下: 《徐霞客递记》有关于水法者数则,日 悉檀寺浴池,大觉寺水景,尊胜塔水管。 以次述之,可见当时僧侣之巧思,扩而充 之,即近代水法矣。《滇避日记》五: “戊 寅十二月廿八日,至鸡足山,入悉檀寺。具 飧后,知莘野乃翁沈公来叩,尚留待寺问, 亟下楼,而沈公至,各道倾慕之意,时已 暮,寺中具池汤候浴,遂与四长老及沈公就 浴池中。池以砖瓮,长丈五,阅八尺,汤深 四尺,炊从隔壁釜中,竞日乃温。浴者先从 池外挽水涤体,然后入池,坐水中浸一时, 复出池外,擦而涤之,再浸再擦,浸时不一 动,恐垢落池中也。余自三里盘浴后,入滇 只澡于温泉,如此番之浴,遇亦罕矣。 其后接载大觉寺水景云: 《滇避日记》六: “已卯正月初四日,入大 觉寺。……师留餐于东轩,轩中水由亭沼中 射空而上,沼不大,中置一石盆,盆中植一 锡管,水自管倒腾空中,其高将三丈,玉痕 一缕,自下上喷,随风飞洒,散作空花,前 观之甚奇,即疑虽管植沼中,必与沼水无 涉,况既能倒射三丈,何以不出三丈外,此 必别有一水,其高与此并,彼之下,从此 坠,故此上,从此止,其伏机当在沼底,非 沼之所能为也。至此问之,果轩左有崖高三 丈余,水从崖坠,以锡管承之,承处高三 丈,故倒射而出亦如之,管从地中伏行数十 丈,始向沼心鳖起,其管气一丝不旁泄,故 激发如此耳。……”按乾隆初,清帝偶阅西 洋画,见有喷水池之景,命工部物色在京西 教士谁I1 ̄,4i4此者,工部以蒋友仁进,即令于 圆明园创修水景,不意百年前云南僧已在鸡 足山创,4i4之。…… 陈先生最后接载尊胜塔水管云: 又《滇避日记》六,已卯正月初八日条 言: “余初入鸡山,抵大觉,四顾山势,重 重回合,丛林静室,处处中悬,无不恰称, 独此处欠一塔,为山中缺陷。及至悉檀,遥 顾此峰尤奇,以为焉得阿育王大现神通,于 八万四千中分一灵光于此。既晤弘辩,问仙 陀何在,日在塔盘,问塔盘何在,则正指此 山也。时尚未坚塔心,不能遥瞩,自后则瞻 顾如对矣。塔盘当峰头,在马鞍中坳之西,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时塔盘工作百余人,而峰头无水,其东峰有 水,甚高,以中坳不能西达,乃竖木柱数排 于坳中,架桥其上以接之。柱高四丈余,架 注释: 【1】谢重光《天下名山僧建多》,原载《佛 教文化》1 992年第4期 第27页,引自http:// plm.org.hk/qikan/fjwh/1 99204/1 99204f27.htm;温 木为沟,横接松杪,昔闻霄汉鹊桥,以渡水 也,今反为水渡,抑更奇矣。大觉则抑之地 金玉《天下名山僧建多》,发布者:中国民族报 信息中心,出版日期:2006—6-5期数:552。 引自http://www.mzb,ci3./onews.aspid=2867。非专 中以倒射,此则浮之空中使交通,皆所谓颠 倒造化也。”……按霞客与大错及《范志》 论而提及的有2O06/2/25戴继诚:《当代佛教与 和谐社会的构建》云: “俗语说: ‘世上好语佛 所记,本为一事,而时隔二十年,情形大 异矣。……比较观之,其进步之速,有足惊 者。当霞客至鸡山时,塔盘正兴土木,其取 水法为丌字形,水架空横渡,至大错撰记 时,则已改为乙字形,水由上而下,复横行 而上,此一异也。霞客至时,用木为渠,大 错至时,则已易为瓦筒,明年庚子,则又易 瓦筒为铜管,此二异也。……二十年间,由 瓦而铜,盖凡三变,则骚骚乎与近代自来水 等矣,谓非僧徒拓殖之本领,鸟乎可![91 综上所述,可知明末清初云南僧侣对山 区的不断开拓,不单凭吃苦耐劳的拼命苦 干,而且最终是运用了领先北京数十年的最 先进的铜管自来水技术等等来巧干。限于时 间和能力,笔者暂未能对此类先进技术的来 源作具体的考究。目前只能作一大胆的推测 假设,估计其最先进技术的来源,当与明末 入居云南的桂王永历政权有来自澳门的西洋 传教士及军人有关,同时永历皇太后、皇 后、太子及大学士瞿式耜、总兵官焦琏、司 礼太监庞天寿等皆已信奉天主教,而且太监 庞天寿还曾率团到过澳门,故云南的永历官 员中有懂得西洋的先进水法技术者实为极有 可能之事。而在永历政权的败亡前后,有很 多守节不甘降清者陆续皈依佛门为禅僧山 主,从而把以往掌握的西洋建筑披术如水法 等应用于山区寺院的开拓建筑之中,应是合 符情理之事。对于此类问题,但愿今后能与 有兴趣的同仁继续作深入探讨。 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后一句话应改为‘天 下名山僧建多’。”原载《首届世界佛教论坛论 文专辑》,引自http://www.wuys.com/paper/wbf/ ml,asp佛学研究网。有同类观点的非专论另题文 章,文章现已在各网站层出不穷,不断转载扩 散。 [21引自《四库全书》本。 【5】引自《四库全书》本。 【4】引自《四库全书》本。 【5】原载《觉浪全录》二四,转引自陈垣: 《明季滇黔佛教考》1 92页,北京,中华书局, 1 962年。 【6】见范祥雍校注《洛阳伽蓝记》,上海: 古籍出版社,1 978新一版。 【7】有关这方面的详论,可参阅谭世宝近 年的一些论文:1.《略论慧能所创南禅宗风的前 因后果》,载林有能主鳊《六祖慧能思想研究》 1 51—1 46页,广州,学术研究杂志社,1 997年。 2.《慧能开创的佛教革命在中国和世界的历史意 义》,载《韶关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1—5页。 5.谭世宝: 《南禅宗的选佛制度源流及其意义初 探》,根据2005年1 0月参加四川成都市龙泉驿石 经寺举行“中国著名高僧楚山绍琦祖师诞辰600周 年庆典”和“中国著名高僧楚山绍琦禅学思想学 术研讨会”的论文改写,待刊。4.《略论慧能对 玄奘的中国本位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载《学术 研究》2006年第1 1期85-89页。 [81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1 91—1 92 页,北京,中华书局,1 962年。 [91此三段见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 1 74-1 77页,北京,中华书局,1 962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