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表明,在中国的汉代,亦即西方的罗马共和国晚期及帝国时期,世界上确实存在着以丝绸为重要交易物的陆、海大道。19世纪以后,这两条大道被分别冠之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总称为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中国,终点在罗马。中亚、南亚、西亚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南海、红海、地中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过之海,而印度洋则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跨之洋。丝綢之路的开启,既拉近了亚欧各国、各地区间的距离,密切了沿途各国人民之间的关系,又加强了沿途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大大地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从这一意义来讲,丝绸之路是世界的奇迹,更是人类携手合作的创举。
在中西陆、海两道开通之时,有许多中国的商品随使者输往西方。据中国的正史记栽,从陆道西去的使者常“赍金币第直数千巨万”,从海道西航的使者也携“黄金、杂缯而往”。由此可见,丝织品和黄金是出访人员必备的物品。
丝织品之所以成为使者出访时首选的重要物品,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国是桑蚕的故乡,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又是唯一掌握养蚕技术的国家。根据传说,我国“养蚕取丝”的发明者为黄帝元妃嫘祖。她教民育蚕,治丝蚕以制衣服。考古发掘也表明:大约在距今约5600—6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懂得了“养蚕取丝”的技术。著名学者夏鼐先生曾指出,至迟在殷商时期,我国已能“充分利用蚕丝的优点,并且改进了织机,发明了提花装置,能够用蚕丝织成精美的丝绸”。此后,此项丝织技术不但没有失传,反而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又有新的改进和发展。
《史记-大宛列传》有言:“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国……其地皆无丝漆。”实际上,不但当时的安息国无丝,就是安息国以西的罗马也不产丝,所以中国的丝绸一直是罗马贵族身份的象征。为获取丝绸衣料,罗马人不惜远赴赛里斯[注],正是“靠着如此长距离的谋求,罗马的贵妇们才能够穿上透明的衣衫,耀眼于公众场合”。老普林尼坦言:“据最低估算,每年从我们帝国流入印度、赛里斯和阿拉俏半岛的金钱,不下1亿塞斯退斯。”在罗马,不但有销售中国丝绸的丝绸市场、丝绸商人,而且还有丝绸加工地,丝绸交易的价格曾一度与黄金相等。
随着丝绸西向输出,我国的养蚕织绸技术也不断西传。公元5世纪时,中原的种桑、养蚕、缫丝织绸法已传至和阒;到6世纪的查士丁尼时代更跨越国界传到了了罗马的东
部世界。从此以后,“在罗马的土地上也能生产蚕丝了”,西方对中国丝绸的依赖逐渐消失。
(摘编自杨共乐《丝绸之路:人类携手合作的创举》)
(注)“赛里斯”指:“丝绸之国”,是古欧洲人对中国的一种称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交易通道很早就有了,但丝绸之路真正形成是在19世纪以后。 B.在丝绸之路开通时,中国商品输送到西方只能依靠去往西方的使者。 C.传说和考古发掘证明,在仰韶文化时期,嫘祖就已经教会中国人养蚕取丝。 D.在古罗马丝绸曾与黄金等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罗马不产丝。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通过对丝绸之路的整体介绍,论证了丝绸之路的价值和意义。 B.文章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论述了丝绸成为早期丝绸之路主要商品的原因。 C.文章引用老普林尼的话,证明当时印度、中国和阿拉伯半岛都盛产丝绸。 D.文章在最后谈到西方对中国丝绸依赖的消失,其实也是对丝绸之路作用的最好证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开通陆海两条丝绸之路,古代亚欧各国人民之间的关系和交往可能不会那么密切。
B.丝织品作为中国使者出访时首选的重要物品,可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养蚕技术的国家。
C.正是由于罗马贵族喜欢在公众场合炫耀自己的高贵和富足,他们才不惜跋涉万里谋求中国丝绸。
D.丝绸之路的开通推动了人类的进步,由此带来的启示是,交流与合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途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不仅是从历史继承而来的财富,而且保持着与时代最为紧密的互动。在网络时代,语言成为社会发展的忠实记录仪和显微镜。近年来,一个个“热词”聚焦社会热点,体现时代变化,蕴含着人们对自身生活、社会变革与人类发展的理性思考。人们从“八项规定” “两学一做”中看到了我们党实现自我净化的努力,从“一带一路”“天宫二号”中看到了国家的发展进步,从“洪荒之力”“厉害了我的哥”中看到了流行文化的变化,也从“获得感”“撸起袖子加油干”中感到了百姓的期待……语言既折射时代变迁,又在与时代的互动中,不断丰富着自身。读懂一个时代,应该从读懂它的语言开
始。
除了传承历史的人文价值、观察时代的窗口价值,语言在今天还具有极强的经济价值。很多人或许想不到,语言中潜藏着巨大的经济宝库。随着语言文字事业的不断前行,我国提供语言文字类产品及相关研究咨询、技术研发、工具应用等专业化服务的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传统的翻译业只是其中一种,人工智能如何“说话”、大数据如何检索,都离不开语言服务。来自国家语委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专门从事语言服务或相关服务的企业数达到72500家,行业年产值超过2800亿元人民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国已形成千亿元规模的语言产业“蛋糕”。
不仅如此,语言还能为其他事业的推进提供必要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要脚踏实地干出来,也要好好“说”出来。打好扶贫攻坚战,需要加快民族地区和农村的普通话普及;发展信息产业,需要加强语言资源建设和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树立核心价值、传承中华文明,需要发挥语言文字的文化功能,大力加强中华语言文化建设与传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增强语言文字服务能力,使语言文字工作更加适应实施国家重大战略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需求……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使用语言,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
也许,语言最大的发展就是增加它的包容性,它不排斥任何一个平凡的个体,也不会遗漏时代前进的每一个脚步。让人捧腹的最新“段子”,“斗图”不休的个性车贴,成千上万的影视剧弹幕……不经意间,你就是时代的见证者,一言一行也在推动这个时代进步。更好地使用语言,让我们与历史和时代相遇。
(摘编自张烁《读懂时代,从读懂语言开始》)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与时代之间互动密切,读懂了一个时代的语言就读懂了时代。 B.语言文字类产品及其相关的服务业,都是语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C.在民族地区及农村推广和普及普通话,就能打好扶贫攻坚的整体战。 D.“段子”“斗图”“弹幕”这些语言现象,极大地推动了时代进步。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列举了许多当下“热词”,论证了语言具有观察时代的窗口价值。 B.文章从语言在实现中国梦中的作用和表现,论证了语言对其他事业的推动作用。 C.文章重点论述了语言对时代的作用和价值,而语言的历史人文价值并没详述。 D.文章在最后认为,增强对时代语言的包容性,是推进语言发展的有效途径。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发展见证时代的变迁,时代又推动语言的发展,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B.如果不了解语言与时代的关系,很难领会为何应该从读懂语言开始去读懂时代。 C.语言对时代的作用和价值是多方面的,所以我们对语言功用的认识也该是多维的。 D.关注语言的发展就是关注时代的发展,让语言打上时代烙印,是用好语言的前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把美丽的雨伞
段淑芳
烟雨蒙蒙的天空下,无数把撑开的雨伞流动成一道靓丽的风景……
这样的天气,这样的雨伞,是该有许多浪漫动人的爱情故事,就像一首歌里唱的那样:第一次偶然相逢,烟正蒙蒙,雨又蒙蒙,问世间情为何物……可是,娜娜今天讲的故事与雨伞有关,与爱情却无关。
那是一个歌唱比赛的晚会上,为了拉动晚会的现场气氛,调动观众的互动情绪,主办单位在比赛间隙穿插了个有奖问答的环节。问的题目很简单,因为题目和答案都事先打印在入场券上。奖品是一把雨伞,光看外包装,就精美无比。美的东西让人心向往之,娜娜也是这样。她非常渴望得到那把美丽的雨伞。
只要举一下手,上台答一下问题,那把雨伞就是自己的了,原来实现梦想竟是如此简单。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需要勇气的,抢答之初的几个题目,原本是很简单的,娜娜扫一眼会场,只见举手的人寥寥无几。娜娜心想怎么那么笨呢,举手啊,快举手呀!任娜娜在心里喊破了嗓子,依然不见有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尝试者。娜娜想,既然这样,干脆自己举手好了,放着那么漂亮的雨伞不要是傻瓜才做的事情。好,就这么说定了,举手!可是,怎么回事,那手好似被谁施了魔法,千斤重似的,怎么也举不起。吸气、吐气、深呼吸,娜娜再一次运足了劲,那手却又软綿绵的,还是举不起。倒是眼睁睁地看一个学生妹蹦蹦跳跳爬上了舞台,轻轻松松拿到了那把美丽的雨伞。
娜娜心想:下一个题目,下一个题目一定要举手。不为什么,就为了那把美丽的雨伞。
当新一轮抢答开始时,娜娜还是没有举手。娜娜不知自己在担心什么,她是想举手的呀,可是想到台下密密麻麻坐的一大片人都在看着你,万一自己一紧张,题目答不上来,那不是很没面子吗?可不能为了一把雨伞而丢掉了做人的一张面子呀!
是呀,是雨伞重要,还是一个人的面子重要呢?娜娜按捺住了自己内心的狂热,装作不经意地四处扫描了一番。再看看周围的人也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大眼瞪小眼,明明蠢蠢欲动,却又装出一副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气势。只有几个不谙世事、青春逼人的
学生妹在那儿一惊一乍的,你方唱罢我登场。
娜娜不由得感慨:青春真好,可以为了梦想敢冲敢闯,可以为了一把雨伞而无所顾忌地走上众目睽睽的舞台。
眼看着美丽的雨伞越来越少,娜娜的心也越来越痛。她一再给自己鼓气:别怕,下个题目—定抢先举手上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为了那把美丽的雨伞,豁出去了!
大概当娜娜这么想明白时,其他人也想明白了。因为当主持人宣布这是最后一个抢答题目时。当娜娜扭扭捏捏、迟迟疑疑地举起右手时,已有更多的手更快地高高举起了。有的生怕主持人看不到自己,千脆站起来举手。就这样,晚会上,娜娜好不容易鼓起勇气举起的手被淹没在无数只手的海洋里,做了无辜的牺牲。
举手,答题,然后……原以为实现梦想是如此的简单。可是,看似简单的事付诸实际却也有着这样那样的 艰难。
那把雨伞,那把美丽的雨伞,以后只能停留在娜娜的一帘幽梦里。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为了塑造娜娜这一形象,还选取了几个“学生妹”来与她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展示娜娜的心理,也突显她的性格特点。
B.娜娜开始觉得“梦想实现竟然如此简单”,后来发现“看似简单的事付诸实际也有着这样那样的困难”,这种认知变化源于她对梦想的认识逐步深人。
C.文章在塑造娜娜这一人物形象时,主要运用的是心理描写,写出娜娜的内心独白,这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中心和表现人物的情感和性格。
D.“那把美丽的雨伞,以后只能停留在娜娜的一帘幽梦里。”这句话隐喻的是娜娜的美好梦想难以实现,以 及娜娜内心因此而产生的遗憾和怅惘。
8.有人认为文章开头写烟雨中雨伞构成的靓丽风景以及伞下可能产生的爱情故事,属于“闲笔”,有人认为其“别有深意”,对此你有何看法?请谈谈你的理解。 9.娜娜错失“那把美丽的雨伞”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个故乡都在消逝(节选)
王开岭
①“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的,它需要视觉凭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哪怕蛛丝马迹,哪怕一井一石一树……否则,一个游子何以与眼前的景象相认?何以肯定此即魂牵梦绕的旧影?此即替自己收藏童年、见证青春的地方?
②当眼前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当往事的青苔被抹干净,当没有一样东西提醒你曾与之耳鬓厮磨、朝夕相处……它还能让你激动吗?还有人生地点的意义吗?
③那不过是个供地图使用、供言谈消费的地址而已。就像北京的车站名,你若以为它们都代表“地点”并试图消费其实体,就大错特错了:“公主坟”其实无坟,“九棵树”其实无树,“苹果园”其实无园,“隆福寺”其实无寺……
④“地址”或许和“地点”重合,比如“前门大街”,但它本身不等于地点,只象征方位、坐标和地理路线。而地点是个生活空间,是个有根、有物象、有丰富内涵的信息体,它繁殖记忆与情感,承栽着人生活动和岁月内容。比如你说“什刹海”“南锣鼓巷”“鲁迅故居”,即活生生的地点,去了便会收获你想要的东西。再比如传说中的“香格里拉”,即是个被精神命名的地点,而非地址——即使你永远无法抵达、只能诗意消费,也不影响其存在和意义。
⑤地址是死的,地点是活的。地址仅仅被用以指示与寻找,地点则用来生活和体验。 ⑥安东尼.奥罗姆是美国社会学家,他有个重大发现:现代城市太偏爱“空间”却漠视“地点”。在他看来,地点是个正在消失的概念,但它担负着“定义我们生存状态”的使命。“地点是人类活动最重要、最基本的发生地。没有地点,人类就不存在。”
⑦其实,“故乡”的全部含义,都将落实在“地点”和它养育的内容上。简言之,“故乡”的文化任务,即演示“一方水土一方人”之逻辑,即探究一个人的身世和成长,即追溯他那些重要的生命特征和精神基因之来源、之出处。若抛开此任务,“故乡”将虚脱成一记空词、一朵谎花。
⑧当一位长辈说自个儿是北京人时,脑海里浮动的一定是由老胡同、四合院、五月槐花、前门吆喝、六必居酱菜、月盛斋羊肉、小肠陈卤煮、王致和臭豆腐……组合成的整套记忆。或者说,是京城喂养出的那套热气腾腾的生活体系和价值观。而今天,当一个青年自称北京人时,他指的一定是户籍和身份证,联想的也不外乎“房屋”“产权”“住址”等信息。
⑨前者在深情地表白故乡和生壤,把身世和生涯溶化在了“北京”这一地点里。后者声称的乃制度身份、法定资格和证书持有权,不含感情元素和精神成分。 1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地址”和“地点”的差异入手,深入思考了“故乡”这一概念,在作者看来故乡不是一个地址,而是一个地点。
B.作为一篇文化散文,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北京的文化符号,例如地名、风物等,既支撑了自己的观点,也赋予了文章浓郁的地域特点和生活气息。
C.文章既有理性的光芒,又倾注了作者大量的生活体悟;既有批判和反思,又有感伤
与企盼。对情感和精神世界的执着守望,应该是本文的写作旨归。
D.当人们都把故乡指向户籍和身份证,由故乡联想到的仅有“房屋”“产权”“住宅”等信息时,“每个故乡都在消逝”的论断就成了无可辩驳的事实。 11.“地址”和“地点”有何异同?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梳理。 12.第⑥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全民阅读立法”已列入2021年国家立法工作计划,总局将争取在年底形成较成熟方案提交国务院法制办。日前,“全民阅读立法起草工作小组”已草拟了《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初稿。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民阅读工作中需要立法推动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我国国民的平均阅读水平低于世界文化强国水平,需要采取有力的推进保障措施;未成年人阅读状况不容乐观,亟待改善;国民阅读公共资源和设施不足、不均衡;阅读内容良莠不齐,需要积极引导和扶持;全民阅读工作缺乏统一规划、组织保障和经费支持。
(摘编自璩静 王帅《全民阅读立法列入国家立法计划》)
材料二 :
2006年,“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6年走低”的新闻就刺激过公众。随后,与阅读率低相关的具体事件,持续不断地走进公众视野。2007年,新华社报道,上海等地的一些中小学教师课外阅读非常缺乏,几乎处于“不读书不看报”的境地。印度工程师孟莎美的《不阅读的中国人》说,他在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飞机上发现,玩ipad打游戏的基本都是中国人,没人读书。而“德国乘客大部分是一杯咖啡、一份报纸、一本书,或者一台笔记本,安静地阅读或工作”。
纵观国外的经验,可知推动国民阅读是国家大事。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任时提出“美国阅读挑战”的运动,明确了国家、地区和公共团体在读书活动中的责任。韩国在1994年就颁布了《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 2001年日本制定《关于推进中小学生读书活动的法律》,规定了读书活动的理念方法,2007年议会又通过了《读书文化振兴法》。
(摘编自伍少安《立法有助让阅读成为常态》)
材料三:
提升全民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通过政府力量来推动这一事务,成功与否取决于很多因素,我们的阅读立法的效果如何,未来还有待观察。在此项立法要推动解决的问题中,除了阅读资源的不足和不均衡外,对于当前公民阅读所呈现的问题的病因的
诊断方式仍未能充分公布出来。提及的阅读资源这一点,据之前北京市社科院的一项调研显示,文化馆、档案馆、基层图书馆和文化站等公共文化场所,年均光顾率不超过5次的受众比例均超过了90%;超过一半的市民一年中从来不去这几类文化场所,资源闲置状况严重。在搞不清社会为什么拒绝阅读的原因之前,如果仅仅从形式上推动公民阅读的氛围,可能沦为形象工程。
立法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更何况是涉及公民精神的问题。知识有其自我传播和自我筛选的过程,优秀的精神食粮能通过阅读传速出去,同理,没有价值的书籍将很快被淘汰,对阅读内容的硬性规定,更应慎之又慎,防止知识的自我淘汰机制发生扭曲。
(摘编自李大超《新京报:阅读社会离我们有多远》)
材料四:
事实上,就实践效果而言,针对具体事项的专门立法,多数时候生效迅速、效果较佳。也正是有过往成功先例铺底,立法促进民众阅读的尝试,自然前景可期。
有必要厘清的是,全民阅读立法所具备的双重属性:于社会而言,它是对公共治理目标的梳理、申明,启动及主导着某些资源的重新分配过程;于民众而言,它是一部不具备强制力的倡导性法律,并不会直接介入、干涉个体的阅读生活。具体来讲,《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所能影响的,乃是出版业的提振、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与标准化、阅读文化的传播等宏观方面。
(摘编自然玉《立法促进阅读,应做的与不应做的》)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国民阅读率低,是促成全民阅读立法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B.有的地方阅读公共资源不足,而有的地方资源闲置,公共阅读资源的配置也是影响全民阅读水平的重要因素。
C.为了解决国民阅读率低的问题,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都通过立法,明确了国家、地区和公共团体在读书活动中的责任。
D.知识有其自我传播和自我筛选的过程,为了避免干扰知识的自我淘汰机制,在为全民阅读立法时,要慎重对待对阅读内容的硬性规定。 1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根据材料信息,尽管为全民阅读立法能有效提升全民阅读水平,但是需要面对的问题还有很多,引发的争议也不少。
B.对于全民阅读立法,材料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看法,材料二认为应该立法,材料三反对立法,材料四认为立法的影响力有限。
C.材料一认为对于阅读内容要通过立法来进行引导和扶持,材料三认为阋读内容属于公民精神范畴,立法介入应谨慎。
D.材料四认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从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一部法律,因为它不具备强制力,无法介入和干涉个人的阅读生活。
E. 要提高国民阅读率,除了通过立法推动外,还应该考虑更多的办法和举措,一是因为导致阅读率低的原因是复杂的,另外法律也不是万能的。
15.综合分析材料提供的信息,概括上述材料是从哪些方面来探讨全民阅读立法这一问题的?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村[注]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来自去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公元760年春,在亲友的资助下杜甫在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建成了几间草房,长期颠沛流离的诗人一家在此度过了近5年比较安稳的生活,此诗就作于这一时期。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描绘草堂周围的环境,传达出诗人与周围自然山水的融合无间,体现了诗人的自适和惬意。
B.“长夏江村事事幽”的“幽”字,既写环境的宁静清幽,又表现日子悠长,诗人悠然忘机。
C.颈联两句捕捉到生活中最普通的画面,但十分温馨,传达出一种普通的亲情的温暖和生活的闲适美好。
D.中间两联四句,每句一景或一事,是赋的铺陈手法,典雅的环境和闲适的人物活动相互映衬。
E. 尾联两句说老朋友已经给我送来粮食和他的俸禄,我因为自己是个平凡卑贱的人不敢再奢求别的东西。
17.杜甫在自道其作诗的甘苦时说“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这首诗的“转凄凉”体现在何处?试作解析。
三、句子默写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明作者与好友经历相似而惺惺相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这一极富哲理的名句来暗示时光流逝。 (2)《次北固山下》以“________,(3)《行路难》这首诗中用典表达诗人渴望得到明君重用,功成名就的愿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4)《送东阳马生序》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来揭示精神追求战胜物质贫乏的,道理。
(5)人们常用《关雎》中的“___________”来形容心里有所思念或心事重重。
四、选择题
19.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目前,中国脑卒发生率每况愈下,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中国居民考位的死亡原因。 ....②琼瑶在介绍新书时表示:“这本书就像剥开我遍体鳞伤的痂,打字时打到心碎,我就....这样忍着痛楚。”
③在战士们凌厉攻势的压力下,守城的伪军没有来得及作任何挣扎,就成了瓮中捉鳖。 ....④“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绝不是我们党在指导发展中的妙手偶得,而是在实践中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⑤KPL官方解说兜兜是美貌与才艺两全其美的女艺人,她专业精彩的解说实力,一直以....来广受好评。
⑥由于三党在诸多政策领域存在分歧,默克尔的组阁过程将困难重重,未来执政也难免步履维艰。 ....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20.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虽然朴槿惠的律师人选尘埃落定,但由于案件记录内容庞大,因此法院不会立刻重启....庭审程序。
②哪个城市的房价长得最快?当然是深圳,全年涨幅48%,北京和上海都只能望其项背,....更别说其他城市。
③对引才、用才没有长远规划,粗暴式的引才过犹不及,不一定能真正用好、留住人才。 ....④其实排毒这件事儿并不复杂,老中医信手拈来....15种超级排毒好食物,即可轻松达到排毒的功效。
⑤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VR、AR……这些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的技术,都是致力于....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的优化。
⑥诗人叶芝把想象和诗意等量齐观,认为缺乏对远方的想象,精神世界会日渐萎缩,失....去对未来的向往。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2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边兰春教授认为,对于老城区的改造,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居民的实际居住需要,将尽可能多的居住功能带给住户。
B.“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中国的企业走向世界,走向高端,延续了经济利益共同体的合作发展的趋势。
C.老年教育、老年大学的发展和兴起,毫无疑问是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社会活动舞台。
D.上午开始一天的工作时,喝杯水,一方面可以让你精神焕发,另一方面还可以让你提神醒脑,提高工作效率哦,所以做工作之前千万别忘了喝杯水。 2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即将在中国厦门召开的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对于巩固和提高金砖国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及其经济发展成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B.当地构建起政府、企业、民众等利益所攸关方多元共治的沙漠治理机制,经过多年实践,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共贏的道路。
C.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动力电池、智能紧急制动系统与自动辅助驾驶技术的技术水平是关键。
D.按照国家邮政局的预估,今年双十一期间,全行业将要产生超过大约10亿笔左右的包裹,这个数量已经和欧美人口数量相当。
五、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过去200年来的伟大发明,许多都是为了取代人力的,拖拉机的发明,就是为了利用机械动力来取代辛苦的人工劳动;工厂的组装线,就是为了利用机械的稳定性,取代手工的不稳定性;电脑程序的发明,就是为了利用它完美的计算能力,取代人力计算时容易出错的现象。这些发明都发挥了作用,但2021年,美国的劳工市场就业率竟然比125年前还要高。这是一个矛盾的现象,机器不断地取代我们的工作,但我们依旧没有被新技术淘汰。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不少于800字;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参考答案
1.D 2.C 3.C 【分析】
1.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阅读原文,找到各个选项的相应的答题区间,仔细比对原文,找出备选答案的内容与原文吻合的一项就是该题的答案。A项,“丝绸之路真正形成是在19世纪以后”错,阅读原文第一节“19世纪以后,这两条大道被分别冠之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总称为 “丝绸之路”。”可知:原文“19世纪以后”是丝绸之路得名的时间。B项“只能依靠去往西方的使者”错,原文没有强调唯一性。C项“仰韶文化时期,嫘祖就已经……”信息错误嫁接,阅读文章第三节可以找到错误的根据。所以选D项。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从中找到与原文表述有出入的答案,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
2.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推理和分析能力。阅读原文,找到各个选项的相应的答题内容,再仔细分析上下文语句的阐述,推理备选答案中各种论证方法的作用是否正确,不正确的一项就是该题的答案。分析推理后可知:C项“证明当时印度、中国和阿莱波半岛都生产丝绸”错误,前文已经交代他国不产丝,而引用老普林尼的话丝绸贸易在当时非常繁荣。所以选C项。
3.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阅读原文,找到各个选项的相应的答题区间,仔细比对原文,找出备选C项“喜欢在公众场合炫耀自己”这一前答案的内容与原文不吻合的一项就是该题的答案。
提于文无据;而且推断也错误,因为前后不构成因果。根据市原文第四节中这句话:“靠着如此长距离的谋求,罗马的贵妇们才能够穿上透明的衣衫,耀眼于公众场合”这句话。所以选C项。 4.B
5.D 6.D 【解析】
4.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阅读原文,找到各个选项的相应的答题区间,仔细比对原文,找A项“读懂了个时代的语言就读懂了出备选答案的内容与原文吻合的一项就是该题的答案。
时代”过于绝对;跟原文第一节的最后一句话“读懂一个时代,应该从读懂它的语言开始”表述上有出入。C项“就能打好扶贫攻坚的整体战”没有必然性;D项“极大地推动了时代进步”于文无据。所以选B项。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从中找到与原文表述有出入的答案,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
5.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推理和分析能力。阅读原文,找到各个选项的相应的答题内容,再仔细分析上下文语句的阐述,推理备选答案中各种论证方法的作用是否正确,不正确的一项就是该题的答案。分析推理后可知:D项“增强对时代语言的包容性”错,原文为“增加语言的包容性”而不是包容语言。所以选D项。
6.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阅读原文,找到各个选项的相应的答题区间,仔细比对原文,找出备选答案的内容与原文不吻合的一项就是该题的答案。D项“让语言打上时代烙印,是用好语言的前提”错,因为推断依据不足。所以选D项。 7.B
8.示例一:别有深意,(形象)表现娜娜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情节〕宕开一笔,增加内容容量;(效果〕增加文章的抒情色彩。
9.①光想不做,理想终究是一句空话。②膽前顾后,前怕狼后怕虎的,梦想即使近在咫尺,也无缘实现。 【解析】
7.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本
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B项“认知变化源于她对梦想的认识逐步深入”错,她一次次想得到雨伞的梦想落空,所以认知变化的原因在于现实的教训。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上。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此题对选项B的考核内容是在对小说主人公的认知变化上的考核,B项的内容与对原文的理解有偏差。
8.试题分析:题干是“有人认为文章开头写烟雨中雨伞构成的靓丽风景以及伞下可能产生的爱情故事,属于“闲笔”,有人认为其“别有深意”,对此你有何看法?请谈谈你的理解。”
本题考查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作个性化的解读。题干能够出现两个“有人认为”,这是对开头是否要写“写烟雨中雨伞构成的靓丽风景以及伞下可能产生的爱情故事”存在不同看法的现象。此题可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回答。可以认同是“闲笔”的看法,也可以认同是“别有深意”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表态是哪种观点。然后再结合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设置效果、读者、主题等角度回答出理由,要做到自圆其说。如本题还可以这样回答:我认为是闲笔。因为这样写与后文内容无关,情节宕开一笔,节外生枝,只是作者调动读者阅读兴趣的—种手段。
9.” 试题分析:题干是“娜娜错失‘那把美丽的雨伞’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本题考查的原因分析题。阅读原文,梳理情节,找到原因。寻找原因,要从内因和外因去寻找。本文中内因就是娜娜自身的原因,所以要找到娜娜的心理活动和动作神态描写的相关语句,在分析概括答案要点。“只要举一下手,上台答一下问题,那把雨伞就是自己的了,原来实现梦想竟是如此简单。”但是第一轮抢答是她没有勇气举手,错失良机。于是“娜娜心想:下一个题目,下一个题目一定要举手。不为什么,就为了那把美丽的雨伞。” 第二轮抢答时,娜娜一“想到台下密密麻麻坐的一大片人都在看着你,万一自己一紧张,题目答不上来,那不是很没面子吗?可不能为了一把雨伞而丢掉了做人的一张面子呀!” 她顾虑重重,又一次错失机会。最后一次“娜娜好不容易鼓起勇气举起的手被淹没在无数只
手的海洋里,做了无辜的牺牲。”综合以上的有效答题区间,可以概括出她错失那把雨伞的原因主要是她自己光想不做,膽前顾后,前怕狼后怕虎的。所以即使梦想近在咫尺,也会与之无缘。 10.A
11.①都是指某个地方.②(功能)地址仅仅被用以指示与寻找,地点则用来生活和体验。③(特点〕地址是死的,地点是活的.④(价值)地址指向制度身份、法定资格和证书持有权,地点富有感情元素和精神成分。
12.①(内容)证明地点的重要意义。②(结构)用地点的消失,引出后文对故乡消逝的思考,③(效果)增加说服力。 【解析】
10.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能力。阅读全文内容,A项“在作者看来故乡不是一个地址,而是一个地点”,选择关系错,原文第一句为“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是递进关系。
1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地址”和“地点”有何异同?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梳理。本题考查文章中重要概念的理解。题目涉及两个概念:“地点”和“地址”。要找出两者的不同,需要先阅读全文,再找到有效的答题区间:第①节中说“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地址”或许和“地点”重合,……但它本身不等于地点,只象征方位、坐标和地理路线。而地点是个生活空间,是个有根、有物象、有丰富内涵的信息体,它繁殖记忆与情感,承栽着人生活动和岁月内容。第⑤节中说“地址是死的,地点是活的。地址仅仅被用以指示与寻找,”第③节中说“那不过是个供地图使用、” 第⑧⑨地点则用来生活和体验。供言谈消费的地址。两节中,当一位长辈说自个儿是北京人时……组合成的整套记忆。或者说,是京城喂养出的那套热气腾腾的生活体系和价值观。而今天,当一个青年自称北京人时,他指的一定是户籍和身份证,联想的也不外乎“房屋”“产权”“住址”等信息。前者在深情地表白故乡和生壤,把身世和生涯溶化在了“北京”这一地点里。后者声称的乃制度身份、法定资格和证书持有权,不含感情元素和精神成分。答题时,先要回答两者的相同点:都是指某个地方。再答其不同点。回答不同点时,应该从功能、特点和价值等不同方面来筛选提取关键词,概括整合答案要点。
1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第⑥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分析。本题考查文章中重
要段落的作用。首先精读第⑥段,明确第⑥段的内容,然后联系上下文的内容,看这节在结构上的作用。第⑤节用对比的方式说“地址是死的,地点是活的。地址仅仅被用以指示与寻找,地点则用来生活和体验。”第⑥段证明地点是活的的重要意义。第⑦段说“地点”承载“故乡”的全部含义。理清上下段落的内容,就会明确在结构上的作用既是用地点的消失,引出后文对故乡消逝的思考,有增加说服力。
点睛:关于段落的作用题。首先要明确段落的写了什么内容,其次是要关注上下语段的内容,分析出所考段落与标题,上下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答题时要交代清楚上文和下文的具体内容。然后要关注该段落所在文中的位置。不同位置的语段的作用是不同的。比如:开头的作用:点明题旨,总括全文,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中间段落的作用同样要兼顾到内容和形式,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承上启下,前后照应。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引人深思等等。最后答题时 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用条理回答。 13.C 14.CE
15.①立法原因。②立法先例。③立法作用。④适用范围。 【解析】
13.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筛选分析能力。阅读上述所提供的的材料,找到各个选项的相应的答题区间,仔细比对原材料,找出备选答案的内容与材料项吻合的一项,这就是该题的答案。阅读材料C项中“为了解决国民阅读率低的问題”错。二的第二节可知:因为原文没有提及这—背景;而且“明确了国家、地区和公共团体在读书活动中的责任”表述也错,这仅为美国立法要求的内容。所以选C项。
14.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筛选分析能力。阅读上述所提供的的材料,找到各个选项的相应的答题区间,仔细比对材料,找出备选答案的内容与材料项吻合的两项,这两项就是该题的答案。阅读材料一,“‘全民阅读立法’已列入2021年国家立法工作计划,总局将争取在年底形成较成熟方案提交国务院法制办。日前,‘全民阅读立法起草工作小组’已草拟了《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初稿。”根据该句可知:A项中“为全
B项中材料三并没有反对立法,民阅读立法能有效提升全民阅读水平”错误,把未然当已然。“材料四认为立法的影响力有限”错,原文谈到影响力,但其大小没作涉及;D项错在“不是一部法律”。材料四说“于民众而言,它是一部不具备强制力的倡导性法律”。意思是它是一部倡导性法律,只是不具备强制力。所以选C项E项。
15.试题分析:题干是“综合分析材料提供的信息,概括上述材料是从哪些方面来探讨全民阅读立法这一问题的?”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题目要求综合分析材料提供的信息,这就要求仔细阅读材料,从立法的原因、先例、作用、范围、好处和不足等多方面来“探讨全民阅读立法”。找到有效的答题区域,再进行筛选整合。首先仔细阅读各个材料。材料一的第二节中:“全民阅读工作中需要立法推动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我国国民的平均阅读水平低于世界文化强国水平,需要采取有力的推进保障措施;未成年人阅读状况不容乐观,亟待改善;国民阅读公共资源和设施不足、不均衡;阅读内容良莠不齐,需要积极引导和扶持;全民阅读工作缺乏统一规划、组织保障和经费支持。”这是从立法原因的角度来说的。材料二的第二节:“纵观国外的经验,可知推动国民阅读是国家大事。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任时提出“美国阅读挑战”的运动,明确了国家、地区和公共团体在读书活动中的责任。韩国在1994年就颁布了《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 2001年日本制定《关于推进中小学生读书活动的法律》,规定了读书活动的理念方法,2007年议会又通过了《读书文化振兴法》。”这是从立法先例的角度来说的。材料三中说“在此项立法要推动解决的问题中,除了阅读资源的不足和不均衡外,对于当前公民阅读所呈现的问题的病因的诊断方式仍未能充分公布出来。”这是指出了立法的原因所在”。材料四的第二节,是从立法作用来探讨全民阅读立法的。
点睛:信息筛选题,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此题的题干是“综合分析材料提供的信息,概括上述材料是从哪些方面来探讨全民阅读立法这一问题的?”,通过题干看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各个材料,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注意从立法的原因、先例、作用、范围、好处和不足等多方面来“探讨全民阅读立法”的角度进行筛选。 16.BE
17.①诗歌尾联“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体现“转凄凉”,②诗人前文通过景、事、人表现闲适心境;结尾以“故人赠米,残生无求”来收束全文,通过作者简单的自我满足,来侧面表现其常年奔波,安宁难得的酸楚与凄凉。 【解析】
16.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读懂诗的基础上做题。B项“表现日子悠长”错。原文没有此意思。E项“我因为自己是个平凡卑贱的人不敢再奢求别的东西”,此句对诗意的理解重心偏差。尾联诗人从眼前和乐安宁的生活场景中发出感叹:有老朋友赠送我粮食和他的俸禄,我这个平凡卑贱的人还有什么可求的呢?看似庆幸、表示满足的话,仔细读来,其实不知潜含着多少悲苦和酸辛。因为当时杜甫能够居住在成都草堂,全赖友人的帮助,眼前虽有这样的和乐与安宁,却是建立在对别人的依赖之上的。
17.试题分析:题干是“杜甫在自道其作诗的甘苦时说‘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这首诗的‘转凄凉’体现在何处?试作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题中说“转凄凉”,一个“转”字可知诗人的情感有变化。仔细于都全诗,理解每一联的意思和作用,方之转句在最后一联。首联描写了初夏的村庄,曲折的江水静静流淌,水色清澈透明,鱼儿戏耍、来去无声,整个村庄是安宁和幽静的。颔联描写草堂刚刚落成,顽皮的燕子轻快地飞来飞去。江上有两只白鸥在轻柔地浮游,时而交颈而鸣,时而追逐而戏,相亲相爱。诗人信步走在江边,想必心有所会、悠然忘机。颈联写诗人怀着愉快的心情缓步向家中走去,看见老伴正坐在门前树荫下,在纸上画棋局,孩子认真地把一根针做个鱼钩儿,好去江边钓鱼玩。这两句捕捉到生活中最普通的画面,传达出亲情的温暖和生活的闲适美好。尾联是诗人从眼前和乐安宁的生活场景中发出感叹,这两句看似庆幸满足、平静从容的话中,其实隐藏着多少悲苦和酸辛,读之让人为之落泪。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诗句中的写景及用典来体悟情感。本题需抓住诗中的景色描写及诗人尾联的心理描写来回答。
18.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辗转反侧
【解析】试题分析: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
“生”“残”“宦”“钓”“乘”“奉”“辗”“侧”等易错字,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如果句子较长要注意不要漏字,如“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9.B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修改。①③⑤中成语使用错误,不合语境。第①句中“每况愈下”用错。其意为情况越来越坏,借以形容走下坡路。第①句中“发生率”与“每况愈下”不搭配。第③句中“瓮中捉鳖”:即从大坛子里捉鳖。比喻想要捕捉的对象已在掌握之中,可以手到擒来,轻易而有把握获得。语境中主语是“守城的伪军”,是名词性短语,应改为“瓮中之鳖”。第⑤句成语使用不合语境。“两全其美”指做一件事顾全到双方,使两方面都得到好处。强调一件事的两个方面。而语境是说兜兜一个人的“美貌与才艺”两方面。②④⑥中成语使用合乎语境,正确。②中“遍体鳞伤”:浑身受伤,伤痕像鱼鳞一样密。形容受伤很重。④中“妙手偶得”:指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得到的灵感或作品。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⑥中“步履维艰”:步履维艰指行走困难,行动不方便。作谓语,用于老年人或有病的人行动不便。 20.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修改。②④⑤中成语使用错误,不合语境。②“望其项背”,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也可以用来比喻可以企及他所达到的境界。多用于否定句。应改为“望尘莫及”。④“信手拈来”是不及物动词,不直接接宾语。而句中却跟了“15种超级排毒好食物”,所以使用错误。⑤“看得”“眼花缭乱”语意重复,去掉“看得”一词即可。①③⑥中成语使用合乎语境,正确。①“尘埃落定”:多表示事情经过了曲折变化终于有了结果。语境是说“朴槿惠的律师人选”这件事已有结果,合乎语境,使
用正确。③“过犹不及”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⑥“等量齐观”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语境中诗人叶芝把“想象和诗意”这两个有差别的事物放在一起,认为“想象”跟“诗意”一样,缺乏了也会使精神世界会日渐萎缩,失去对未来的向往。 21.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本题考查病句的修改和辨析。 A项“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赘余。“目的”和“为了”去掉其中之一。B项“对企业提供了一个平台”搭配不当,改“对”为“为”。C项“发展和兴起”语序不当。改为“兴起和发展”。所以该题选D项。 22.C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本题考查病句的修改和辨析。 A项动宾搭配不当,即“巩固和提高金砖国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及其经济发展成果”搭配不当。应该是“巩固……经济发展成果及其提高……经济地位”这样搭配。B项“所”“攸关”赘余。“攸”就是“所”的意思。“攸关”即“所关联的”。“所”和“攸”去D项错在“超过大约10亿笔左右”。“超过”“左右”不合逻辑。掉一个即可。所以选C项。 点睛:熟悉高考说明要求掌握的病句类型有六类: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辨析语病的方法有: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从感性上判断语句是否有毛病)、主干枝叶梳理法(先检查句子主干之间是否有语病,再检查修饰语和中心词、修饰语和修饰语之间是否有语病)、造句类比法(仿照原句结构造一日常用的句子,两相比较,从而判断原句是否有语病)。
23. 关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就业影响的一些想法
自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以来,AI技术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与之相应,不时会在媒体里出现诸如“未来人工智能将导致多少人失业”的报道。也许最危言耸听的预测来自李开复:“未来10年,50% 的人将要失业”。
其实,企业运用一项新技术的前提,或者经济意义上的创新,关键在于该项新技术是否可以降低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否则,完全可以出现逆技术化的情形——比如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位于美国底特律的自动化汽车生产线,搬到中国东南某地,改由人工组装汽车。
人工智能技术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使用以替代劳动力,要看在各个行业,它能否降低企业的成本。现在就草率断言AI技术应用的程度及速度,实在是对理性的滥用。退一步
而言,假如某个行业的企业由于降低成本的激励而竞相采用新技术,将会导致该行业所生产产品的供给曲线右移,进而导致产品价格下降、对该类产品的需求量增加。因此,即使由于新技术的引进会减少该行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量,但由于市场对该行业生产产品的需求量增加、进而导致该行业对劳动力需求量的增加,最终,该行业对于劳动力需求量是增加还是减少并不确定。
完全可能的是,某个行业由于新技术的引进,其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量会增加。比如,黑兹利特在其《一课经济学》第七章举的例子:阿克莱特1760年发明了绵纺机(AI技术之于人类历史的意义未必过于绵纺机)。据统计,当时英格兰总共有7900人从事棉纺织品的生产。到27年后的1787年,根据调查,实际从事棉纺织业的人数,增至32万人。即27年增加了40倍。
所以,李开复们只描绘了新技术所带来的一半结果,而忽略、甚至可能隐瞒了另一半。新技术固然会导致现有工作岗位的减少,同时会创造出新的、适应新技术要求的工作岗位(甚至是多得多的新工作岗位)。所以,重点不是将来是否会失业,而是自己的学习能力是否能适应情势的变化,以胜任新技术对于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作文审题要有全局意识,即整体性原则。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材料是“过去200年来的伟大发明,许多都是为了取代人力的,拖拉机的发明,就是为了利用机械动力来取代辛苦的人工劳动;工厂的组装线,就是为了利用机械的稳定性,取代手工的不稳定性;电脑程序的发明,就是为了利用它完美的计算能力,取代人力计算时容易出错的现象。这些发明都发挥了作用,但2021年,美国的劳工市场就业率竟然比125年前还要高。这是一个矛盾的现象,机器不断地取代我们的工作,但我们依旧没有被新技术淘汰。”材料总共两句话。关键词是“发明”和“人力”。材料第一句话是介绍“发明”的目的是取代人力,并指出各种“发明”利用其优越性取代了“人力”的短处。材料第二句以美国的劳工市场就业率为例,指出机器不断地取代人类的工作,但人类依旧并没有被新技术淘汰的现实。由此可以这样立意:“发明”和“人力”,谁更有生命力;“机器”一定胜出“人力”吗;“人的智力”才是科技发展永久的动力,等等。构思时先选取需要材料,围绕立意组织材料,可以用材料中的事例引出论点,也可以把所给的材料当成自己的论据来证明论点。结合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呼吁机器要不断发明创造,跟要强调人的智慧的重要性。另外,注意写作时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角度选准要准,题目自拟,文体特征鲜明,论述类文体比较好写,不少于字数有限制。 点睛: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
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在平时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各类型材料作文的特点及审题立意的方法,熟练掌握并使用“主旨领悟法”“关键把握法”“由果溯因法”“舍次求主法”“寓意揭示法”“细节切入法”“多向发散法”等审题立意、提炼观点的技巧。本题所给的材料根植现实生活,具有时代特色,导向积极,彰显正能量,有新意,比较接地气,易于引发考生的联想、思考。文体上看,本题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强调文体意识。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复习的情况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注意记叙文要以情动人,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