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整个语言学界。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升以及各个时期学者对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语言符号的象似性 逐渐被挖掘并成为语言符号任意性学说的极大威胁。由此,语言学界关于语言符号是任意性还是象似性的
论争应运而生,不论是任意性支配说还是象似性辨证说都各有千秋。事实上,通过对比的研究方法,我们发 现任意性与象似性之间是存在差异性的。关键词:语言符号;任意性;象似性文章编号:978 -7 -80736 -771 -0(2020)03 -138 -03一、 引言在认知语言学界尚未提出或深入研究象似性之前,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但当象 似性被广泛关注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则受到冲击,任
言学教程》一书,并认为这个原则是头等重要的。在他看来 “语言符号连接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
“这两个要素是紧密相连而且彼此呼应的”。他建议保留 “符刖这个^琢整体,而用“所指”和“能指”分别代替概
意性不再成为语言符号性质的唯一标签。那么,语言符 念和音响形象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或者,因为
号究竟是任意的还是象似的?众说纷纭。从已有的研 究来看,无论是“任意性支配说”还是“象似性辨证说” 基本上都是从概念出发寻求一个小的切入点进而探讨
我们所说的符号是指能指和所指相联结所产生的整体,我 们可以更简单地说:语言符^是任意的” O除此之外,在“语言的机构”这一章的第三节阐释了
二者优胜的问题,对于二者内在差异性的关注明显不 足。本文在对“任意性”与“象似性”做理论梳理的前提
“绝对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 o他认为“符号任意性的基 本原则并不妨碍我们在每种语言中把根本任意的,即不 能论证的,同相对任意的区别开来。只有一部分符号是
下,吸收借鉴前贤的研究成果将两者之间的差异性概括 为四个不一致,即产生的时代及理论背景不一致、观察
绝对任意的;别的符号中却有一种现象可以使我们看到
世界的角度及路径不一致、核心概念的界定及诠释不一 任意性虽不能取消,却有程度的差别:符号可能是相对
致和研究的出发点及范围不一致。二、 理论框架(一)任意性提及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我们会很快联想到瑞士的
地可以论证的。”这样一来,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就涉及两
种关系:在符号层面,符号(单个符号)内部概念和听觉
形象之间是绝对任意的;在句法层面,符号外部要素和 要素(复合符号)之间是相对任意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但事实上, 在索绪尔之前,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语言符 号任意性的观点,他认为:“任何语言的声音与所指事物 之间没有任何自然联系”。尽管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不是
(二)象似性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的一个重要概念,
谈及象似性就不能不提到皮尔斯的“符号三分法”,即根 据符号与所指对象之间三种不同的关系将符号分为“类
由索绪尔率先提出的,但他所建立的结构主义语言理论 却给了任意性原则特别重要的地位。象符号”、“指示符号”和“抽象符号”三类。皮尔斯的分
类表明,符号与该符号所指的事物之间是一种指称关 系,之所以具有这种关系就在于:符号与其所指事物之索绪尔将任意性作为符号的第一原则写入其《普通语
作者简介:赵叶叶,山西省晋城市人,汉族,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硕士在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认
知隐喻学a・138・间或具有约定性,或具有相似性,或具有相关性。沈家熄先生认为:“语言的象似性是相对于任意性
而言的,它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有一种自然 的联系,两者的结合是可以论证的,是有理可据的。”王 寅给语言符号象似性下的定义是:“语言符号在音、形或
结构形式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进 而在句法层面将象似性总结为距离象似性、数量象似
性、顺序相似性、标记象似性、话题相似性和句式象似 性。他认为在认知语言学框架内研究“象似性”主要强
调的是语言形式是体验、认知、语义、语用等多种外在和 内在因素促动的结果。三、任意性与象似性之差异性通过对比,笔者将任意性与象似性之间的差异性概 括为如下的四个不一致,即产生的时代及理论背景不一
致、观察世界的角度及路径不一致、核心概念的界定及 诠释不一致和研究的出发点及范围不一致。(一) 产生的时代及理论背景不一致索绪尔提出“任意性”的概念和观点时正处在19世
纪初至20世纪初,是自然科学迅猛发展的时代。与此 同时,社会科学也发生了重大变革。这个时代各门科学
发展的总趋势是以“结构主义”代替“原子主义”,以“普 通主义”代替“个体主义”。索绪尔的一整套语言学理论
和方法,就是在这个时代科学发展的总趋势之下,通过 对当时仍占据着统治地位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特别是新 语法派的语言理论和方法的分析、批判而建立起来的。
他批判新语法学的“个人心理主义”语言观,提出餌土会 心理主义”语言观,认定语言是社会事实,是社会约定俗
成的一套符号系统。在语言学史上,索绪尔是一位承前 启后,继往开来的人物。他的理论和方法对20世纪的 欧美语言学乃至世界语言学都有巨大深远的影响。结
构主义语言学的几个主要学派都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 上接受了索绪尔的观点,其重大贡献就在于他构建了一
个语言研究的总体理论框架,并在总体框架中为许多课
题留出适当的位置,给后来的语言学家以有益的启示。认知语言学是以体验哲学为基础,在反对主流语言 学转换生成语法的基础上诞生,在1980年代后期至
1990年代开始成型。它认为语言不是直接反映客观世
界,而是有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介于其间,即现实一认
知一语言。人类在对现实世界感知体验和认知加工的 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概念结构。语言作为思维工具,必 然在许多方面或一定程度上与人们的经验结构、概念结
构形式所表意义之间存在对应性象似关系。(二) 观察世界的角度及路径不一致索绪尔作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代表人物将语言符 号的“任意性”推至高位,是从语言本体出发,将语言作
为衡量一切与语言有关的现象的标准,从而用语言对世 界进行切分并使世界清晰的分离。索绪尔的基本主张 是用语言对现实世界的思维片段进行切分产生意义,使
世界得以分离而变得清晰,使符号获得意义,是通过语 言来观察世界,其方向是从语言到世界。然而认知语言学家对于世界的观察与索绪尔恰恰
相反。他们认为人类通过自己的认知能力对这个世界
进行范畴化,从而对这个世界进行认知。在认知学派看 来,范畴化的过程中产生了概念和语言,因为人的认知
有一定的规律而不可能是任意的,这种规律必然要以这 样或那样的方式对语言的形成产生影响,从而成为语言 的理据,而这种理据的存在也恰好说明了语言中的象似
性。认知语言学家从范畴化之前的混沌未分的思维片
段(现实世界)出发,经过范畴化的认知加工中间环节,
从而产生概念并进一步凝固于语言符号之中,使世界变
得清晰,是通过认知来观察世界,其方向是从世界到语 言,并将范畴化的结果及其理据性折射于语言之中,使 语言符号获得意义,同时也成就了象似性的存在。(三)核心概念的界定及诠释不一致1•关于“能指”和“所指”语言符号的性质无论是任意性还是象似性,其都是 针对语言符号而进行讨论的。所以在讨论相关问题之
前,有一个前提必须要明确,即所有讨论涉及的概念和
定义都应限定在符号学的概念范畴之内。因此,鲁苓在 其《语言符号:任意性还是象似性——“语言符号象似
说”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对王寅先生为语言符号象似性
所下的定义,即“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形式上与其所 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提岀质疑。在索绪尔符号学的概念体系中,“能指”是指符号的
感性显性形式,“所指”是指符号的概念内涵,两者结合 起来才构成符号。在讨论语言符号能指与所指之间的
关系时,首先就需要按照上述界定的“能指”的内涵。鲁 文认为,索绪尔的能指作为语言符号感性显现形式主要
是指音响形象,而王寅先生所谓“结构形式”显然不是语 言符号的感性显现形式,因而不能称之为“能指”,也就
不存在什么“所指”。结构形式所涉及的象似性应置于
句法象似性中讨论,这种将“结构形式”与音、形归为一 类,纳入到语言符号的能指之中的做法显然是缺乏依据
的。关于“所指”的问题,鲁文认为,语言符号的象似性 应限于音和形两方面与其所指之间存在的映照性相似
现象,而王寅的“所指”实际上大都是自然实在中的客体
对象,因此不是索绪尔意义上的“所指” O针对鲁苓文章的所提出的质疑,赵彦春在其《符号
象似性与任意性问题的辨析》中将“结构形式”到底能不 能算作“能指”和王寅的定义中是否把“所指”误作了 “自然实在中的客体对象”这两个问题作为讨论的中心,
从符号的组合性特点及符号的音响形象两方面来论证
“结构形式”的符号属性。赵文指出:符号具有组合性的 特点,一个句子由词为单位的符号组成,构成比词级符
号更大一级的符号;一个语篇由句子为单位的符号组 合,构成比句级符号更大一级的符号。符号没有办法排 斥“结构形式”,包括句法的“结构形式”,甚至是语篇的
结构形式。同时赵彦春也指出关于“结构形式”能不能 归为“能指”,关键在于“结构形式”是否可以看作语言
符号的感性显现形式。“结构形式”包括句法的“结构形 式”都是外在的形式,有形式就必然可以产生音响,有音
响就必然是可感的。因此,“结构形式”就必然是符号的 感性显现形式,也就是“能指”了。王寅对与语言符号在 音和形两方面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现象的基
・139・本观点是:①语音方面,发音和所指之间存在很多自然 的相似关系,如世界各语言中的拟声词等;②在词形方
面,一个词的书写形式与意义之间存在象似现象。根据 王寅先生的定义和论述,赵彦春认为王寅先生并没有把
所指当作“客观实体”,所以王寅在其讨论范围内也是可 以自圆其说的。2. 关于“单个符号”和“符号组合”很大一部分的学者认为,就单个符号而言,语言符
号的任意性是毋庸置疑的,单个符号中只有少量的、偶 然的象似性现象,而对于符号组合(语言结构)来说,语 言符号的象似性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单个符号”具体是 指什么?将对语言符号的性质的探讨框定于“单个符#”内
是否具有局限性? “单个符号”就不存在组合问题吗?王寅在《象似性辨证说优于任意性支配说》中提到:
“单个符号”这一术语本身就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索绪尔曾把单个符号视为单词,主要是根词,而巴赫金 认为符号不是局限于一个词,而是可以包含语篇的。人
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从来就不是或很少运用单个 符号。词、语篇,甚至是音本身也是有结构的,即便是被
索绪尔视为单个符号的单词、根词也是有结构的,存在 组合的问题,至少存在音与义的组合。3. 关于“任意性”和“象似性”的诠释大部分学者对于任意性的理解是基于索绪尔的语 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的阐述,而关于象似性的理解则是
基于皮尔斯符号理论中关于象似符的论述。要解决任 意性与象似性的论争,应该回到索绪尔最初对于任意性
的定义和皮尔斯对于符号象似性的阐释。索绪尔对于
任意性原则的阐述本身就存在歧义,他对语言符号的研 究持的是从斯多葛哲学中继承来的词本位观。他认为
“任意性这个词还要加上一个注解。它不应该使人想起 能指完全取决于说话者的自由选择,一个语言符号在语 言集体中确立后,个人是不能对它有任何改变的寫 索 绪尔不接受“象征”一词,认为“象征的特点是:它永远不
是完全任意的;它不是空洞的;它在能指和所指之间有 一种自然联系的根基”。用他所举的典型例证就是“象 征法律的天平就不能随便用什么东西,例如一辆车,来
代替”。与此同时,他指出对第一原则的建立可能会有 两种反对意见,即拟声词和感叹词。“人们可能以拟声 词为依据认为能指的选择并不都是任意的。但拟声词
从来不是语言系统的有机成分,而且它们的数量比人们 所设想的少得多”,“感叹词很接近于拟声词”。“总而
言之,拟声词和感叹词都是次要的”,并不违背能指与所 指之间关系的绝对任意性。在部分学者看来,索氏已经 关注到了语言符号象似性的特点,只不过从结构主义出 发,他隐去了对象似性的关注。然而,当语言学与人类 认知相结合产生认知语言学,皮尔斯的象似符得到了广 泛关注。一个象似符是通过表征物和对象之间的相似
点来代表它的对象的。任何事物都可以作为象似符,只 要它潜在地可以被解释为另外一个事物相似并因此能
够代替后者。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论,认知语言学家在字 层面、词层面和句法层面上挖掘出了语言符号的象似性
特征。由于皮尔斯对象似符的阐释超出了语言系统的
・140・范畴,因此在此基础上研究得出的语言符号象似性的观 点也受到质疑。研究的出发点及其范围不一致(四)尽管索绪尔把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看作语言系统的 一个根本原则,但是语言系统本身和符号本身相比却是 不被看作是完全任意的,而是相对理据的。相对理据, 就是说语言系统是通过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即组合关 系和聚合关系的共同作用来组织的,这些关系把语言成
分联系在一起。在语言系统中,语言符号由于系统规则的 制约,在与其他符号的组合对立和聚合对立中得到规定的 价值,因此,语言符号,孤立看待其本身的话,是任意的或说
没有理据的,而语言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是相对有 理据的,或者说是在任意生h是受到限制的。皮尔斯是在他自己的符号理论中探讨象似性问题, 关注的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系统,更不用说语言的音义层
面。汉语中的大量的象形字肯定属于皮尔斯所说的象 似符,体现了语言的象似性,但这和索绪尔的任意性学
说没有任何关系。由此可见,索绪尔对语言符号任意性的研究,始终
没有超出语言符号系统的结构范围,而皮尔斯和认知语 言学家对象似性的研究则关注作为整体的符号与符号
外世界之间的关系,因此,其所讨论与适用的范围也远 远超出于任意性。四、结语综上所述,通过对比笔者析出了任意性与象似性在
四个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性。事实上,这场关于“任意性” 与“象似性”之间的辩论仍在继续,我们应该平和的看待 学术之争,语言研究正是在这种“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
下推进的。任意性与象似性作为语言符号性质的矛盾
双方在语言学的大背景下既对立又统一,由此不断推动 语言学的发展。参考文献:[1]菲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 ]鲁苓.语言符号:任意性还是象似性——“语言符号象 似说”的几个问题[J] •山东外语教学,2001 (2).口]赵彦春.符号象似性与任意性问题辨析[J].山东外语 教学,2001(4).[4] 朱永生.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J].外语教学 与研究,2002(1).[5] 王凤;程杰.隐喻化,象似性和任意性[J].重庆邮电学
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6] 王寅.象似性辨证说优于任意性支配说[J].外语与外 语教学,2003(5).[7] 张凤,高航•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重新考察 [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 •⑻礴祖,王静.语言既是任意的又是非任意的一试论语言
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的互补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⑹.[9] 赵同林.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之争的原因分析
[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7(5).[10] 管月娥.从静态封闭走向动态开放的语言符号研
究一意性与象似性问题研究的方法论比较[J].外语与外 语教学,2009(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