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赏析 这首诗用极其凝练的诗笔,描摹出来一幅以旅客暮夜借宿、山家风雪人归入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就是按时间顺序写下下来的。首句写下旅客薄暮在山路上前进时所感,次句写下抵达借宿人家时所见到,后两句写下入夜后在借宿人家所言。每句诗都形成一个单一制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图画外见到情。
诗的开端,以‘日暮苍山远’五个字勾画出一个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诗句中并没有明写人物,直抒情思,但使读者感到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现纸上。这里,点活画面、托出诗境的是一个‘远’字。它给人以暗示,引人去想象。从这一个字,读者自会想见有人在暮色来临的山路上行进,并推知他的孤寂劳顿的旅况和急于投宿的心情。接下来,诗的次句使读者的视线跟随这位行人,沿着这条山路投向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贫’是对这户人家的写照;而一个‘贫’字,应当是从遥遥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上句在‘苍山远’前先写‘日暮’,这句则在‘白屋贫’前先写‘天寒’,都是增多诗句层次、加重诗句分量的写法。漫长的山路,本来已经使人感到行程遥远,又眼看日暮,就更觉得遥远;简陋的茅屋,本来已经使人感到境况贫穷,再时逢寒冬,就更显出贫穷。而联系上下句看,这一句里的‘天寒’两字,还有其承上启下作用。承上,是进一步渲染日暮路遥的行色;启下,是作为来风雪的伏笔。
这前两句诗,再分出来就用了十个字,已经把山行和借宿的情景写下得神完气足了。后两句诗‘柴门言犬吠,风雪夜归人’,写下的就是投宿山家以后的事。在用字上,‘柴门’能斯脱‘白屋’,‘风雪’遥承‘天寒’,而‘夜’则与‘日暮’贯通。这样,从整张诗来说,虽然下半首另外开拓了一个诗境,却又与上半首紧紧连著,不并使读者深感上下两张皮。但这里,在承揽中又存有越策。认为,‘言犬吠’既在夜间,山行劳累的旅人多半已经睡觉;而从暮色苍茫至黑夜到来,从寒气侵人至风雪交作,从步入茅屋至安顿睡觉,中间存有一段时间,也应存有一些可以描绘的事物,可是诗笔UX21LI2677E了这段时间,省略了一些情节,即使诗篇变得格外提炼,也并使承揽变得更加紧凑型。诗人在取舍之间就是费和了一番推敲的。如果不出这番剪裁的功夫,也许下半首诗应进一步描绘投宿人家境况的不景气,写下山居的荒芜和环境的静寂,或写下夜间风雪的到来,再不然,也可以写下自己的孤独旅况和借宿后静夜所思。但诗人抛开这些不回去写下,出人意外地展现出了一个在万籁俱寂中忽见到嘈杂的犬吠人归属于的场面。这就在尺幅中表明变化,散发出平地上满布奇峰之美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