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诗歌鉴赏(1)(山东)
一、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过南旺守闸①
刘 基
客路三千里, 舟行二月余。 壮颜随日减, 衰鬓受风疏。 蔓草须句②国, 浮云少昊③墟。 秋心如汶水, 荡漾绕青徐。
[注]①刘基(1311—1375年),元至顺年间进士,助明太祖朱元璋成就帝业,后弃官还乡。南旺:在今山东省汶上县城西南古运河边。守闸:停船等待河上闸门开启。②须句:春秋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东平县境。③少昊:少昊为传说中的古部落首领,曾建都于曲阜。
(1)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有何效果?(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 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 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⑴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请做简要概括。(4分) 答:
⑵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请做简要分析。(4分)
答: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①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②。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①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②煮白石:道家有“煮五石英法”,在斋戒后的农历九月九日,将薤白、黑芝麻、白蜜、山泉水和白石英放进锅里煮。
(1)试结合全诗分析首句的“冷”字好在哪里。(4分)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①。 注:①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诗中指困惫状态。
(1)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此诗的第三联有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你指出这两个字并简要赏析。(3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①凄凉拂曙流, 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 长笛一声人倚
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 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 空戴南冠学楚囚
②
。
[注]①云物:云雾。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1)颔联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六、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回答问题。(8分)
更漏子·本意 王夫之①
斜月横,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声缓缓,滴泠泠,双眸未易扁②。 霜叶坠,幽虫絮,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 [注释]①王夫之,湖南衡阳人。明亡,举兵衡山抗清,兵败赴广东肇庆入桂王政权。桂林破后,退归中居石船山下,著述以终。②“声缓缓,滴泠泠”:漏壶滴水声。扁:闭上,合上。
(1)这首词写了长夜的哪些“秋声”?有什么作用?(4分)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试作简要分析。(4分)
七、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8分)
【中吕】 朝天曲
张养浩
柳堤,竹溪,日影筛金翠。杖藜徐步近钓矶。看鸥鹭闲游戏。农父渔翁,贪营活计,不知他在图画里。对这般景致,坐的,便无酒也令人醉。
(1)简析“日影筛金翠”一句中“筛”字的妙处。(4分) (2)结合全曲,简要分析曲中表达的情感。(4分)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两个小题。(8分)
①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②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③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注:①寒食:旧俗清明前一日或二日为“寒食”。寒食不举火,故称“禁火”。 ②流莺:
飞行不定的黄莺。 ③杜陵:地名。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
(1)结合全诗分析首句中“冷”字的妙处。
(2)这首诗的后两句在景与情的关系处理上有何独到之处?请作简要赏析。(4分)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江湖伟观 刘黻 柳残荷老客凄凉,独对西风立上方。 万井人烟环魏阙,千年王气到钱塘。 湖澄古塔明寒屿,江远归舟动夕阳。 北望中原在何所?半生赢得鬓毛霜!
[注]刘黻,南宋爱国诗人,屡遭贬斥。国都陷落,毅然奔赴国难,为国献身。 (1)诗人在秋风萧瑟的季节登高望远,请从首联中找出能反映季节特征的意象。(2分) (2)第二、三联是怎样表现“伟观”的?任选一联简要分析。(4分) (3)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
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游 月 陂 程 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第三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
答: (2)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
试题答案
一、(1)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繁华易逝的伤感和政治上失意、急切思归的愁苦心情。(4分)
(2)用典(借古伤今),使抒情委婉含蓄,发人深思;运用比喻,将抽象的“秋心”写得具体可感,丰富了诗歌的意境。(4分。分号前只答“借景抒情”给1分)
二、⑴上片写眼前送别之景。下片写朋友将去之地。(各两分)
⑵以每人的眉眼来写山水的清秀;又想象送走的美丽春光和友人在江南同住。把山水景物写得清新秀丽如佳人。
三、(1)(3分)“冷”字是全诗写景叙事抒情的关键。(1分)首句写郡斋天气的冷,联想到山中天气的冷;由天气的冷,联想到在山中艰苦修炼的朋友的孤独、凄冷。于是诗人欲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慰藉(2分)。通过一个“冷”字,虚实结合,把诗人对山中朋友的想念很巧妙地表达了出来。(1分)(未答到最后一点,但前面各点的分析较具体,也可以给3分)
(2)(4分)作者的感情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1分)写山中道人的种种活动,想送酒去安慰都是这种情感的表现。(1分)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即作者心中的寂寞之情。(1分)“郡斋冷”两句抒写,可以看到诗人身处郡斋的寂寞,想送酒去安慰山中的道士,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们而无可奈何;而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化解。(1分)
四、(1)这两个字是“喧”和“狎”字。(仅指出“喧”与“狎”而无分析,不得分。)鹊声“喧”为“喧闹、喧哗”之意,借喜鹊的鸣叫表达对“日出”的喜悦。(1分) “狎”是“亲热、游戏”之意,雨霁天晴,波平如镜,鸥鸟尽情嬉戏。(1分)这两个字写出了动物在雨洗日照后的山中自由、欢快的情景。(1分)
(2)表达了作者对怡人山色的喜爱之情。(1分)首联用拟人化手法写浮云在碧空里来来往往,忙忙碌碌地“议”天阴天晴。颔联描绘了夏日山中雨后凉爽惬意的景象,“荷雨”、“蘋风”说明风雨不大,让人舒服。颈联写喜鹊喜晴,鸥鸟嬉戏的情景。尾联写经过雨洗日照后的明净秀丽的山色能使人神清气爽,困意全消。此处运用拟人化手法加强艺术感染力。(4分,一联1分)
五、(1)①从视觉和听觉多角度写:“残星几点”“雁横塞”“人倚楼”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②动静结合:雁横塞是动态,人倚楼是静态。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吹笛之人,构成一幅凄清的画面,不由使人黯然神伤。(4分。答出一种特色即可得2分,结合诗句分析得2分。其他角度分析恰当也可)(2)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凄清景色,并运用典故,抒发了诗人羁旅在外的思乡归隐之情。(4分。意思对即可)
六、(1)(4分)有漏壶滴水声、霜叶坠落声和秋虫的鸣叫声。(2分)衬托秋夜的漫长和寂静,借以表达作者内心的孤寂难平。(2分)
(2)(4分)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或:对天下兴亡之事的关切)。(2分)作者秋宵长夜难眠,以酒求醉、求眠不得,其根本原因在于忧国忧民的情怀(或:反清复明壮志未酬)。(2分)
七、(1)“筛,,是“用筛子过东西’’的意思(1分),它很好地将阳光透过树叶的空隙,照在地上铺金撒翠的样子表现了出来(2分),使画面活泼而富有生气(1分)。(4分)
(2)作者通过对“柳堤”“竹溪”“鸥鹭”“农父渔翁”等乡村景与人的描写及最后一句的议论(2分),表达对田园自然风光的热爱及寄情田园、山水的闲适隐逸生活的情怀(2分)。(4分)
八、14.(1) “冷”字既写出了“禁火空斋”而带来的环境的萧索清冷,2分;又和
下文的“独坐”“想诸弟”相照应,表现出作者因离家在外和思念故乡亲人而产生的孤独寂寞,2分。 (2)第三句直接表达“想诸弟”的思乡之情,1分;结尾一句从本句看情寓景中,从全诗看以景结情,2分;进一步烘托出了“想诸弟”之情,更使人感到情深意远,1分。 注:学生如答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也算正确。
九、(1)残柳、老荷。(2分。各1分,只写柳、荷、风不得分)
((2)第二联,上句抓住“万井人烟”从空间上实写了都城繁华热闹的景象,下句抓住“千年王气”从时间上虚写了历史的深远,时空交错,虚实结合。(4分。表现手法2分,简要分析2分)
第三联,上句选取了西湖、古塔、寒屿等意象描绘了一派静谧的阔大之景,下句借远江、归舟、夕阳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归舟过处江水荡漾的动态秋江图。动静结合,画面开阔辽远。(4分。表现手法2分,简要分析2分)
(3) ①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孤独凄凉之情;②诗人北望中原,收复无望的哀痛之情;③诗人屡遭贬斥,半生潦倒,报国无门的沉郁哀伤之情。(4分。一点2分,2点3分,3点4分)
十、(1)第三联运用了融情于景、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2分)诗人用淙淙的泉声突显月
夜的宁静,在“水心云影闲相照”的景象描绘中融入自己内心平静安闲的情绪。(2分) (2)诗人通过对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这些意象的描写,(2分)营造了宁静幽雅(或静谧、幽静等)的意境。(2分)全诗通过景物描写和“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的直接抒情,表现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随遇而安、不计得失的淡泊情怀。(2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