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的结构
一、对联的基本构成
楹联的构成一般包括上、下两联,为“二元结构”文体。比如这样一幅对联:“鹤从珠树舞;凤向玉阶飞。”“鹤从珠树舞”为上联,“凤向玉阶飞”为下联。上下联和在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对联。(图三) (顾炎武书联)
一般的对联只有上下联就行了。但当一副对联要悬挂于室内、粘贴或镌刻于门楹或廊柱之上时,除了上、下两联之外,在其上方或门楣(门头)之上,往往还要加上一个横额,也叫做横批。横批往往是上下两联的总结概括,内容相关或相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形式以四字的居多。 对联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就是上、下联必须字数相等,排列整齐,结构相同,用词对仗,再加上声韵上的平仄相对,内容上的对应或对立等,组成一种表现在多种层次上的对称性结构。 二、对联的外在对称结构
对联的对称结构,首先表现在对联的外在形式上。如果把楹联写出来贴在门楹上,左右相对,高低相等,成为一种
建筑般的对称之美。这就是对联的基本结构特征。我国民间有这样一则关于春联的谜语,写道:“两姊妹,一般长。同打扮,各梳妆。满脸红光,年年报吉祥。”虽然只言片语,但却很精到地写出了对联的对称美、建筑美和祝颂吉祥的特点。
较短的楹联,比如:“金石寿;书画缘。”再如周恩来赠友联:“浮舟沧海;立马昆仑。”较长的楹联,比如无锡东林书院一门联:“何以明善?何以诚身?丽泽相资,庶友天下之士;夫谁升堂?夫谁入室?宫墙在望,且游圣人之门。”不管楹联的篇幅长短,上下联之间的字数都应该是相等的。 楹联的基本结构就是上、下联对称,字数相等。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做不到这一点,就决不能称其为对联。 记得文革中虽然年纪尚小,但对贴在大队部门口的一幅大红“对联”却记忆颇深。上联是:“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下联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虽然是对联的模样,但字数明显不等,高低不齐,怎么能算是对联呢? 但是有别有用意的对联,是故意上下联字数不等、排列不齐的。比如,当年袁世凯作了民国大总统还不满足,复辟帝制,作了洪宪皇帝,于是就有人在大门上贴了这样一幅对联,上联是:“袁世凯”。下联是:“中华民国”。别人说他,你这是什么对联呀,根本就不对仗,字数就不相同。此人一解释,旁人大悟,原来是指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
呀。但这种对联毕竟是少数个别的,不能代表对联的正常规则。
对称,指上下联句的对仗形式,也称对偶形式。对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项重要的修辞方法,是对联的魅力和生命之所在。“对仗”一词来源于古代宫中卫队行列(仪仗队),这种行列是两两相对排列,故称对仗。对仗作为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到汉语文字艺术中,即用平行的两句话,成双成对地排列,表达相关或相反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中,对偶句屡见不鲜。不管是《诗经》还是《尚书》、《易经》、《诗经》、《老子》、《庄子》中,都有对仗鲜明的佳句,两汉以后的赋体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体文学,唐代以后的格律诗,对偶这一辞格逐渐被人们所掌握,成为古典文学中不可替代的修辞方式。对仗,是汉语文学的一大特征。中国的方块字,一字一言,本身便为对仗艺术的产生提供了适宜其生长的先决条件。这一特点使得骈文、诗歌、对联这种凝缩艺术千年不衰,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
三、对联的内在对称结构
楹联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这是一幅对联的基本结构特征,是对联结构的外在形式。实还不仅如此,在每联的相同的字数基础上,上下联应该有相同的构句方法。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
别是几个字。这是对联对称结构的内在因素。
如一幅七言楹联,上联的结构是:□□ □□ □□ □,即二二二一的结构;下联也必须是:□□ □□ □□
□,即二二二一的结构。比如杜甫《登高》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是这样一幅典型的对联佳作。上联“无边落木萧萧下”,是□□
□□ □□ □,即二二二一的结构;下联“不尽长江滚滚来”,也是□□ □□ □□
□,即二二二一的结构。显得非常工稳、对称,写起来或看起来既有一种建筑的对称美,念起来或听起来还有一种节奏的韵律美。
与此相反的例子是,2003年12月有一家新开张的“毛家饭店”征联,竟然有这样一幅“对联”出现,上联是“主席雄才大略满乾坤”,下联是“毛主席思想世代相传”。从字数来说,上、下联都是九个字,如果写出来倒像是对联的样子,但如果从结构上来看,上联是□□
□□□□ □ □□,即二四一二结构,而下联则是□□□ □□ □□
□□,即三二二二结构。在结构上根本不对仗,算不上对联,可见撰写者没有创作对联应有的基本素养。 在这一点上,对联的结构对称是与近体律诗中的颈联、颔
联结构相似的。
比如在近体律诗中,五言律诗一般为三个节拍,句法多为□□ □□ □,即二二一结构,或者□□ □ □□,即二一二的结构。
如杜甫《登岳阳楼》的颈联:“吴楚 东南坼,乾坤 日夜 浮。”就是典型的□□ □
□□,即二一二的结构。该诗的颔联:“亲朋 无 一字,老病 有 孤舟。”就是典型的□□ □ □□,即二一二的结构。 七言律诗一般为五个节拍,句法多为□□ □□ □ □□,即二二一二的结构,或者□□ □□ □□ □,即二二二一结构。
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中的颈联:“吴官 花草 埋 幽径;晋代衣冠 成
古丘。”上下两联的句法都是□□ □□ □ □□,即二二一二的结构。该诗的颔联:“三山 半落青天 外,二水 中分 白鹭
洲”,就是典型的□□ □□ □□
□,即二二二一结构。不管对偶句式的结构如何变化,上下联对应的字词或词组都是相同的、对称的。律诗对仗句式是这样,对联的结构也是这样的。正因为对联上下联句法结构相同,所以上下联就有了相同的音乐节奏美。 但是对联的句法结构也有不同于律诗的地方。因为对联是
相对独立的,不像律诗中的对偶句需要照顾诗中其他句的句法结构,所以对联的句法是比较灵活的。可以自由组合字词和词组,只要是上下联结构大致对应相同就可以了。 四、结构更讲究的自对联
在对联结构中,还有一种“自对联”。通常对仗,是指上下联相对应的字词对仗,一般不要求各联句之内字词对仗。各联内字词对仗者称为自对,包括上下各联句中的字词、词组或分句形成对仗,两个相连字词也成对仗式,这种现象也叫做“当句对”。比如一副春联:“良操美德传家久;正气清风继世长。”上联中的“良操”、“美德”属当句对,下联中的“正气”、“清风”也属当句对。
自对联是一种较为特别的对联形式。对联联句中的自对出现,并不影响上下联对仗。如郭沫若题济南李清照纪念堂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上联中,“大明湖畔”与“趵突泉边”为自对;下联中;“漱玉集中”与“金石录里”亦为自对。再从上下联对照,也不影响对仗。再如:“文峻若山,品清于水;事稽在古,贤取诸今。”也是这样。
有些成功的自对联,不仅上下联对仗,联内各分句之间对仗,而且各分句中字词也各自对仗,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见。比如:“桂馥兰芬,水流山静;花明柳媚,月朗风清。”上联中“桂馥兰芬”与“水流山静”自对,下联中“花明柳媚”与
“月朗风情”自对。在各分句中也形成自对,“桂馥”与“兰芬”自对,“水流”与“山静”自对;“花明”与“柳媚”自对,“月朗”与“风情”自对。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精致绝伦的自对联。 也有些自对联,只在上联或下联内对仗,但不要求上下联也不对仗。这与一般对联只要求上下联对仗而不要求联内自对一样,这在对联中是完全允许的。切不可只看到上下联字词不对仗,就判定这是不合格对联,要分析一下此联是否运用了自对。如香港长山古寺联:“长亭惜别,古道瞻岐,雨笠尘襟人日日;山鸟吟春,寺花送晓,烟钟风磬我年年。”单从上下联看,“惜别”与“吟春”,“瞻岐”与“送晓”,对仗略嫌欠工整。但上下联分别皆是自对,上联中的“长亭惜别”与“古道瞻岐”自对,下联中的“山鸟鸣春”与“寺花送晓”自对。故此联不失为佳联!同样,杭州涌金门内杜桥茶馆旧联:“此地是杜子桥边,运司河下;有时见风来水面,月上柳梢。”也属于这样上下联不对的自对联。 五、对联对称结构详解
虽然对联可以短至一字联或二字联,但一般来讲一字联、二字联比较少见,也不存在结构上的复杂性。于此不再赘言。
1、三言联结构
三言联一般有两个节拍,结构可以有□□ □,即二一结构;或者□
□□,即一二结构两种形式。比如吴昌硕以石鼓文笔意撰写的三言联:“金石 寿;书画 缘。”再如以动物为题的三言联:“比目 鱼;独脚
兽。”就可以看作□□ □,即二一结构。比如在联史上传为佳话的妙联:“孙 行者;祖 冲之。”则看以看作是□ □□,即一二结构。
当然,也有一些奇思妙对,或打趣得之,或应景而作,因为在其他方面的对仗工稳,也可以不受结构限制。比如同样是在联史上著名的对联:“张之洞;陶然 亭。”上联是□ □□,即一二结构;而下联是□□ □,即二一结构。上下联明显不适同样的结构,但一名人对名亭,人名对亭名,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又平仄相应,妙然成对,可视为对联佳作,也无不可。
2、四言联结构
四言联一般可以有两个节拍、三个节拍或四个节拍等三种情况。
(1)两节拍四言联结构
两个节拍的,结构可以有:□□ □□,即二二结构;或□ □□□,即一三结构;或□□□ □,即三一结构等三种形式。
在两节拍的四言联中,□□ □□,即二二结构的对联较为
多见。比如:“云水风度;松柏 气节。”“五车
诗 胆;八斗 才 雄。”“江山 入画;意气 凌云。”“松风 高洁;兰气 幽芳。”“松风 煮茗;竹雨 谈诗。”“倚剑 天外;射雕
云中。”“移花得蝶;买石 饶云。”(郑燮)“淡泊 明志;宁静 致远。”“文约 辞微;志洁 行廉。”“伯乐 相马;叶公 好龙。”“卧薪
尝胆;破釜 沉舟。”“素琴 横月;短笛吟风。”“一心 不生;万法 无咎。”“诗情 画意;剑胆 琴心。”“怡人 书画;化国 文章。”“动笔 横锦;摇墨 散珠。”“凭春 洒翰;席月 抽琴。”“白云 怡意;清泉洗心。”等等,都是□□ □□,即二二结构。(图四) (吴昌硕书联) 而□
□□□,即一三结构的四言联,较为少见。比如“到 清凉寺;生 欢喜心。” “读 赤壁赋;登黄鹤楼。”“非上上智;无 了了心。”“读
古人书;友 天下士。”(包世臣)“邀 列御寇;作 逍遥游。”(朱某)“探 殷商史;析 甲骨文。”(朱某)等等,都可以看作是□
□□□,即一三结构的对联形式。
最为少见的四言联两节拍结构是□□□ □,即三一结构。
比如“龙华树下;兜率宫 中。”“若耶溪
上;山阴道 中。”“西江月 下;南乡子 前。”等等,可以看作是较为罕见的□□□ □,即三一结构的代表作品。 (2)三节拍四言联结构
四言联中作三个节拍的,结构可以有:□ □□ □,即一二一结构;或□ □ □□,即一一二结构;或□□ □ □,即二一一结构等三种形式。
三节拍的四言联中,作□ □□ □,即一二一结构的,较为常见。比如:“与朋友 共;近 圣人
居。”“行 万里 路;成 一家 言。”“持 智慧 剑;发 菩提 心。”都是典型的□ □□ □,即一二一结构。 作□ □
□□,即一一二结构的四言联,也较为普遍,比如:“体有 万殊;物 无 一量。”(陆机)“导 之 泉注;顿 则 山安。”(刘勰)“质 沿
古意;文 变 今情。”(刘勰)“霑 此 瑶波;染 彼 松烟。”(鲍照)“上游 天柱;下 息 云峰。”(郑道昭)“外 师 造化;中 得
心源。”(张躁)“疾 如 惊鸿;矫 若 游龙。”(赵秉文)“求 通 民情;愿 闻 己过。”(林则徐)“欲正 人心;引 为
己任。”(胡林翼)“持 山 作寿;与 鹤 同侪。”(齐白
石)都是□ □ □□,即一一二结构的。
相对而言,四言联中作□□ □ □,即二一一结构的,较为少见。比如:“袁安 卧 雪;仁杰 望
云。”“城郭 犹 是;王孙 不 归。”“月明 如 昼;江流 有 声。”“竹阴 在 水;兰气 随 风。”“虚心 为 竹;清节而 秋。”(集景君铭字)皆可看作是□□ □ □,即二一一结构的四言联。
(3)四节拍四言联结构
当然,四言联也可以有四个节拍,作□ □ □
□,即一一一一结构,即把四种事物并列起来的模式,或者四字皆为单字而不能组成词组,不过比较少见罢了。 四节拍四言联虽然少见,但其中也不乏佳联妙对。比如:“喜 怒 哀乐;苦 辣 酸 甜。”“河 池 泉
井;衣 食 住 行。”“东 西 南 北;春 夏 秋 冬。”“望 闻 问 切;疾 苦 疮 痍。”“达 于 义 者;穷 极 道时。”“山 以 石 峻;海 为 川 归。”(集石门颂字)“斧 藻 其 德;竹 柏 之 怀。”(梁同书)“曾 三 颜 四;禹 寸 陶 分。”(郑燮)“秋 之 为气;瑾 其 可 怀。”一字一顿,一节一拍,都是些四节拍的四言对联。
还有一些四言联对联,看似属于□ □ □□,即一一二结构,或□ □□
□,即一二一结构,但实际上其中两字词组结合得并不紧
密,还可以再分,这样这些对联也是可以看作□ □ □ □,即一一一一结构的。比如清代钱坫篆书四言联:“诗 陈 谢鲍;帖 展 虞欧。”虽然也可以作□ □
□□,即一一二结构看,但“谢鲍”、“虞欧”分别是指诗人谢眺和鲍照、书家虞世南和欧阳询,两两并列,非指一物,不是固定词组,所以严格说来,也是可以作“诗陈 谢 鲍;帖 展 虞 欧。”而成为□ □ □ □,即一一一一结构来分析的。等等。
(4)不明节拍和结构混乱的四言联
在四言联中,也有一些上下联结构不同的情况。严格说来,这在对联中是行不通的、要不得的。但往往是因为这些对联中出现了一些不容易对应的虚词,所以会出现这种对联。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将其作为“宽对”视之可也。
比如:“登 斯楼
也;我 其 仙 乎?”上联明显是□ □□ □,即一二一结构,为三节拍;而下联则是□ □ □ □,即一一一一结构,为四节拍。又如:“毋
自欺 也;何忍 负 之?”上联作□ □□ □,即一二一结构;而下联作□□ □ □,即二一一结构。再如:“一尘 不染;万法 皆
空。”上联是□□ □□,即二二结构,为两节拍;下联则作
□□ □ □,即二一一结构,为三节拍。再如:“鹿 归 于 野;色
即是空。”上联为□ □ □ □,即一一一一结构,为四节拍;而下联则是□ □□ □,即一二一结构,为三节拍。又如:“遗世独立;与 天 为
徒。”(武夷山天游峰一览台)上联为□□ □□,即二二结构,为两节拍;下联则作□ □ □
□,即一一一一结构,为四节拍。以“严对”的标准来要求,这些对联都是不能合格的,但是因为奇巧与趣味,再加上平仄严正,对其节拍与结构就不再那么严苛了。
3、五言联结构
五言联是对联中较常见的联型,这是与古诗中有五言律诗较常见有关。
因此五言联的组成结构,与五言律诗中的对偶句一样,一般分为三个节拍。常见的联句结构有:□□ □
□□,即二一二结构;□□ □□ □,即二二一结构。少数有两个节拍的,分为□□ □□□,即二三结构;□□□ □□,即三二结构两种结构形式。 五言联三节拍的□□
□ □□,即二一二结构,是五言联中较为常见的结构形式。比如:“一亭俯 流水;万竹 引 清风。”(集兰亭序
字)“大慈 念 一切;慧光 照
十方。”(释弘一)“丈夫 志 四海;古人 惜 寸荫。”(集陶渊明句)“万山 排 紫绿;一室贮 清虚。”“与世 为 依怙;如日 处
虚空。”(释弘一)“山公 惜 美景;小谢 有 新诗。”(集唐诗句)“井灶 有 余处;林园 无 俗情。”(集陶渊明句)“天地入
胸臆;文章 生 风雷。”“天意 怜 幽草;人间 爱 晚晴。”“无事 此 静坐;有福 方 读书。”“云山 起 翰墨;星斗 焕
文章。”(集唐诗句)“云霞 生异彩;山水 有 清音。”(集怀仁圣教序字)“长笑 对 高柳;贞心 比 古松。”(集唐诗句)“从来 多
古意;可以 赋 新诗。”(集杜甫句)“月行 疑 读画;花生当 蓑衣。”“风竹 引 天乐;林亭 集 古春。”(集兰亭序字)“风波 即
大道;尘土 有 至情。”“文章 辉 五色;心迹 喜 双清。”(集唐诗句)“古琴 弹 夜月;淡墨画 秋山。”“年酒 迎 新绿;梅花 送
暗香。”“老骥 思 千里;鹪鹩 足 一枝。”(翁方纲)“曲径 踏 花影,明轩 赏 月华。”“石竹 得 幽秉;壶觞 多 雅游。”(梁同书集文同句)“优游乐 闲静;恬谈 养 清
虚。”“江山 如 有待,花柳 更 无私。”“江山 澄 气象;冰雪 净
聪明。”(集唐诗句)“汲古 得 修绠;开怀 畅 远襟。”(集唐诗句)“把酒时 看剑;焚香 夜 读书。”“秀句 满 江国;芳声 腾
海隅。”(集李白句)“洗砚 鱼 吞墨;烹茶 鹤 避烟。”(郑燮)“铁肩 担 道义;辣手 着 文章。”“高怀同 霁月;雅量 洽
春风。”“疾风 知 劲草;烈火 见 真金。”“阅古 宗 文举;临风 怀 谢公。”(集唐诗句)“海阔 凭 鱼跃;天高 任 鸟飞。”“雅琴
飞白雪;高论 横 青云。”“斯文 在 天地;至乐 寄 山林。”“丘壑 趣 如此;鸾鹤 心 悠然。”(集唐诗句)“兰风 载 芳润;谷性
多 温纯。”“名香 泛 窗户;达岫对 壶觞。”(集唐诗句)等等,均是□□ □ □□,即二一二结构。 作□□ □□
□,即二二一结构的五言联,也不在少数。如:“一溪流水 绿;千树 落花 红。”“几阁 文墨 暇;园林 春景 深。”(八大山人)“三月
桃花 雨;一张 风雪 图。”“己过 勿惮 改;未然 当先 思。”“天长 落日远;意重 泰山 轻。”(集李白句)“云卷
千峰 集;风驰
万壑 开。”“书中 乾坤 大;笔下 天地 宽。”“风云 三尺 剑;花鸟 一床 书。”“东壁 图书 府;西园翰墨 林。”“由来 意气
合;直取 性情 真。”“会心 今古 远;放眼 天地 宽。”“采菊 东篱 下;种桑 长江 边。”(集陶渊明句)“卷帘 花雨 滴;扫石
竹荫移。”(查士标)“翰墨 因缘 旧;烟云 供养 宜。”等,皆是其类。
五言联作两个节拍的,结构形式以□□ □□□,即二三结构较为常见。比如:“一生勤 为 本;万代 诚
作 基。”“山深 春 自 永;海静 日 尤 高。”“不雨 山 常 润;无云 水 自 阴。”“不矜 威 益 重;无私 功 自 高。”“半窗知 我 月;千卷 鉴 人 书。”“兰气 熏 山 酌;竹声 兼 夜 泉。”等等,皆可以作□□ □□□,即二三结构来看。 而□□□
□□,即三二结构形式的五言联,殊为少见,兹不举例。 与五言律诗对偶句不同的是,五言联的组成结构比较自由,除上举的常见联句形式之外,还有不见于五言律诗对偶句的五言联结构形式:三节拍的□
□□ □□,即一二二结构;二节拍的□ □□□□,即一四
结构;□□□□ □,即四一结构;四节拍的□ □ □□ □,即一一二一结构;□
□□ □ □,即一二一一结构;□□ □ □ □,即二一一一结构;□ □ □ □□,即一一一二结构;以及五节拍的□ □ □ □
□,即一一一一一结构等多种结构形式。
三节拍五言联中,作□ □□ □□,即一二二结构者,较为少见,但并非绝无仅有。如:“养天地 正气;法
古今 完人。”“看 苍茫 大地;极 风云 壮观。”(集句)等等,可以看作是这样的结构。 四节拍作□□ □
□ □,即二一一一结构,在五言联中则时时可见。比如:“共知 心 是 水;安见 我 非 鱼。”“有雨 云 生 石;无风叶 满
山。”(集怀仁圣教序字)“有容 德 乃 大;无欺 心 自 安。”“竹外 山 初 曙;藤荫 水 更 凉。”“澄江 静 如 练;长啸 气
若 兰。”(李世卓)等等。 而作□ □ □□
□,即一一二一结构者,较为多见,如:“山 吞 残日 暮;水 夹 断云 流。”“云 卷 千峰 色;泉 和 万籁色。”“甘 从 千日
醉;耻 与 万人 同。”(集杜甫句)“日 丽 千芳 闹;风 和 百鸟 鸣。”“书 存 金石 气;室 有 蕙兰 香。”(于右任)“气 得
神仙迥;情 依 节制 尊。”(集杜甫句)“月 来 满地 水;云 起 一天 山。”“月 斜 诗梦 瘦;风 散 墨花 香。”(邓子龙)“风
轻 一楼 月;室 静 半枕书。”“虫 书 叶字 古;风 织 浪纹 轻。”(于右任) “竹 送 清溪 月;松 摇 古谷 风。”(董其昌)“名 随 市人 隐;心 与 古佛 闲。”(梁同书集苏轼句)“雨过 琴书 润;风 来 翰墨 香。”“雨 匀 万木 翠;日
暖 百花 舒。”“德 从 宽处 积;福 向 俭中 求。”(王时敏)“心 同 孤鹤 静;节 效 古松 贞。”(集唐诗句)“心悬 万里
外;兴 在 一杯 中。”(集李白句)“水 漾 春山 影;人 吟 时雨 诗。”等等,所在多有。 作□ □ □
□□,即一一一二结构的四节拍五言联,虽不如一一二一结构者为多,但也时有所见。比如:“风 逆 花 迎面;山 深云
湔衣。”(集杜甫句)“去 草 寻 怪石;留 云 补 断山。”“以 文 常 会友;惟 德 自 成邻。”“竹 疏 云 作画;
梅 瘦 雪
添神。”“行 修 而 名立;理得 则 心安。”(于右任)“海 为 龙 世界;云 是 鹤 家乡。”等等,都是此类联语。
尤其奇特的是作五节拍的五言联,字字独立,互相不构成词组,形成□ □ □ □
□,即一一一一一结构。不过这种结构形式也较少见,比如:“风 柔 莺 戏 柳;花 放 燕 衔香。”“水 清 鱼 读 月;山 静 鸟 谈
天。”“地 小 花 栽 俭;窗 虚 月 到 勤。”(陈宝琛)“竹 开 霜 后 果;梅 动 雪 前 香。”等等。
一些非常少见的结构形式,因无例句可举,兹不赘列。 在五言联中,也有一些对联上下联结构混乱的,属于结构不对称的情况。比如有人集唐人诗句为联:“地回 云 偏 白;亭 香 草木 凡。”上连作□ □ □ □ □,即一一一一一的五节拍结构,而下联则作□ □ □□
□,即一一二一的四节拍结构。严格说来,这种对联是不成功的。因为它没有做到正规对联所要求的上下联结构一致、左右对称的基本规则。再如,山西岳祠五言联:“文章千古
事;社稷 一 戎衣。”上联作□□ □□ □,即二二一结构;下联作□□ □
□□,即二一二结构。上下两联结构并不对应,书写出来左右结构划分并不对称。这种情况,勉强可按“宽对”对待即可。
4、六言联结构
相比而言,六言联是较为少见的对联句式形式。因为与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无甚干系,不受律诗节拍限制,所以其成联结构比较自由,计有:□□
□□ □□,即二二二结构;□□ □ □□□,即二一三结构;□□□ □ □□,即三一二结构;□ □□ □ □□,即一二一二结构;□□
□□ □ □,即二二一一结构;□□ □ □ □□,即二一一二结构;□ □□ □□ □,即一二二一结构;□ □ □□ □□,即一一二二结构等多种结构。 □□ □□
□□,即二二二结构,是六言联的常见结构形式。比如:“竹雨松风 琴韵;茶烟 梧月 书声。”(傅山自题)“世德 光乎 群玉;高年 犒以
茂松。”(集张黑女墓志字)“少言 不生 闲气;静修 可得 永年。”“岂能 尽如 人意;但求无愧 我心。”“行止 无愧 天地;褒贬 自有
春秋。”“放开 肚皮 吃饭;抖起 神气 读书。”“竖起 脊梁
立行;放开 眼孔 读书。”“养心 莫如 寡欲;温故乃能 知新。”“养心
莫善 寡欲;至乐 无如 读书。”(郑成功自题)“铁石 梅花 气概;山川 香草 风流。”“笔歌 砚耕 翰墨;朝吟 暮读 诗书。”“读书
不求甚解;鼓琴 足以 自娱。”(梁同书)“读书 随处 静土;闭门 即是 深山。”“随缘 穿衣 吃饭;切实 作事 为人。”“骏马 朔风
塞北;杏花 春雨 江南。”“凡物皆有 可观;于书 无所 不读。”“满壁 剑光 披拂;一帘 花气 淋漓。”“静坐 常思己过;闲谈 莫论
人非。”等等,不胜枚举。 而□ □□ □
□□,即一二一二结构的六言联也多有所见,比如:“公生明 偏 生暗;智 乐水 仁 乐山。”“以 万物 为 刍狗;治 大国 若
烹鲜。”(集老子句)“以 教人 者 教己;在 劳力 上 劳心。”(陶行知)“云 无心以 出岫;鸟 倦飞 而 知还。”“争 上游 防
下达;敦 古道 近 人情。”“守 有道 节 有理;尊 所闻 行 所知。”“弃 燕雀 之 小志;慕 鸿鹄 而 高翔。”“耽文艺 如 嗜欲;经 古人 为 朋曹。”(石涛)“超 鸿蒙 而 远迹;侣
山水 以 忘年。”“结 幽兰 以 延伫;抚 孤松 而 盘桓。”(翁方纲)等等,皆属其类。
其他结构形式的六言联,则较为鲜见。作□ □□ □□ □,即一二二一结构的,比如:“为 大众 利益
事;去 一切 瞋恨 心。”(张謇)作□ □ □□ □□,即一一二二结构的,比如:“未 能 一日 寡过;恨 不 十年 读书。”“政 惟
求于 民便;事 皆 可与 人言。”作□□ □ □ □□,即二一一二结构的,比如:“文情 生 若 春水;弦咏 寄 之 天风。”(集兰亭序字)作□□ □□ □ □,即二二一一结构的,比如:“今趣 岂异 于 古;天听 可期 诸 人。”(集兰亭序字)作□□
□ □□□,即二一三结构的,比如:“工画是 王摩诘;知音 许 钟子期。”作□□□ □ □□,即三一二结构的,比如:“王右丞 多
古趣;吴道子 夺 天工”。等等,余不再举。 5、七言联结构
七言联是对联中最为常见的联语形式。因为与七言律诗中的对偶句有关联,所以其结构形式多可比照七律联语结构形式。又因为从外部形式上来讲,七律诗句是在五律诗句前加两字形成,所以七言联句的结构形式,也可由五言联句的结构形式而推得。
七言联结构常见的是四节拍的形式,计有:□□ □□ □ □□,即二二一二结构;□□ □□ □□ □,即二二二一结构等两种主要结构形式。 其中以□□ □□
□ □□,即二二一二结构最为多见,是七言联的主要结构形式。比如:“万里 山川 皆 入画;一庭 花木 又 催诗。”“千里 过师 从
枕席;一生 报国 托文章。”“古人 所重 在 大节;君子 于学 无 常师。”“桃影 横窗 知 月上;花香 入室 觉 春来。”“鸳戏
清流 花 烂漫;鱼游 碧水 燕 逍遥。”“高山流水 诗 千首;明月 清风 酒 一船。”“海 到 无边 天 作岸;山 登 绝顶 我
为峰。”“读书 写字 种 花草;听雨 观云 品 酒茶。”“遥看 北斗 挂 南岳;常撞大吕 应 黄钟。”(闻一多)“曾因 酒醉 鞭
名马;生怕 情多 累 美人。”(郁达夫)“寒岩 枯木 原 无想;野馆 梅花 别 有春。”(释弘一)“窗含 竹色 清如许;人比 梅花 瘦
几分。”“隔靴 搔痒 赞 何益;入木 三分 骂 也精。”“路从 绝处 开 生面;人到 后来 看 下台。”“满地 绿阴 飞 燕子;一帘
晴雪卷 梅花。”(何绍基)“溪畔 游鱼 吹 柳絮;竹边 啼鸟 避 茶烟。”“霁月 光风 在 怀袖;白云 苍雪 共 襟期。”“漫研 竹露
吟 唐句;细嚼 梅花 读 汉书。”“藏胸丘壑 知 无尽;过眼 烟云 且 等闲。”(马一浮)“吉金 乐石 有 真好;读书 校碑 无
俗情。”“有关 家国 书 常读;无益 身心 事 莫为。”“好古 不求秦 以下;游心 常在 物 之初。”“我书 意造 本 无法;此老
胸中 常 有诗。”(集宋诗句)“每临 大事 有 静气;不信 今时 无 古贤。”(集兰亭序字)“吟坛赠答 追 长庆;花榭 壶觞 继
永和。”(邓石如)“闲对 古经 搜 旧疏;细研 流水 写 新诗。”(祁隽藻)“雨醒 诗梦 来 樵叶;风载 书声 出 藕花。”(徐渭)“春风放胆 来 梳柳;夜雨 瞒人 去 润花。”(郑燮)等等。 而□□ □□ □□
□,即二二二一结构,也是七言诗中常见的结构形式,出现的频率仅次于二二一二结构。比如:“一帘 风雨 王维 画;四壁 云山 杜甫
诗。”“山外 斜阳湖外 雪;窗前 流水 枕前 书。”“无事 且从 闲处 乐;有书 时向 静中 观。”“劝君 更尽 一杯 酒;
与尔 同消
万古 愁。”(集唐诗)“古人却向 书中 见;男子 要为 天下 奇。”(黄兴)“立志 不随 流俗 转;留心 学到 古人 难。”“司马
文章 元亮 酒;右军 书法 少陵 诗。”“名画 要如 诗句读;古琴 兼作 水声 听。”“红树 暗藏 殷浩 宅;黄花 尚醉 葛天
民。”“删繁 就简 三秋 树;领异 标新 二月 花。”(郑燮)“春 随 香草 千年 艳;人与 梅花 一样 清。”(徐霞客)“除却 诗书
何所 癖;独于 山水 不能 廉。”(鄂文瑞)“莫放 春秋 佳日 过;最难 风雨 故人 来。”(孙星衍)“校书 长爱阶前 月;品画 微闻
座右 香。”(集争坐位帖字)“较量 人世 无穷 乐;罗列 生平 未见 书。”“博搜 赵氏 金石 录;旁罗 米家 书画 船。”(毕沅)“眼前沧海 难为 水;身到 蓬莱 即是 仙。”“彩毫 闲试 金壶 墨;青案 时看 玉字 书。”(邓石如)“遂心 唯有
看山 好;涉世 深知 寡过 难。”(林纾)“清风明月 不论 价;红树 青山 合有 诗。”“寄怀 楚水 吴山 外;得意 唐诗 晋帖
间。”“窗外 淡烟 无墨 画;林间 疏雨 有声 诗。”“精神 到
处 文章 老;学问深时 意气 平。”“篆籀 烟云 金石 录;轩窗 风雨 竹梧 阴。”等等。
以上两种常见的七言联结构形式,与七言律诗中的对偶句基本相同。(图五) (钱沣书联)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与七言律诗无关的比较自由的七言联语。虽然这种结构形式的七言联较为少见,但通常是一些思辨性较强的说理性联语,或可作为警句箴言看待,往往能以其奇特的结构与节奏,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内容,产生趣味别致的艺术效果。 如作三节拍的□□□
□□ □□,即三二二结构,比如:“松竹梅岁寒 三友;桃李杏 春风 一家。”作四节拍的□□ □ □ □□□,即二一一三结构,比如:“德星
人 是东方朔;雄辨 文 如 石曼卿。”(集东方朔像赞字)□ □□ □□ □□,即一二二二结构,比如:“不 贪钱原非 易事;太 要好
也是 私心。”“能 受苦 方为 志士;肯 吃亏 不是 痴人。”(梁同书)作五节拍的□ □ □□ □
□□,即一一二一二结构,也时有所见,比如:“人 有 不为 斯 有品;己 无 所得 可 无言。”(集兰亭序字)“文
比 韩公 能
识字;诗 追老杜 转 多师。”(尹秉绶)“水 能 性淡 为 吾友;竹 解 心虚 是 我师。”“蚤 涤 瓦壶 沽 卯酒;晚 磨 眉墨 写
辛词。”“家 无 山住 因 藏画;天与 人闲 只 种花。”“爽 借 清风 明 借月;动 观 流水 静 观山。”“雪 点 梅花 轻 作画;风 摇 竹叶 漫 吟诗。”□ □ □□ □□ □,即一一二二一结构,比如:“书 有 未曾 经我 读;事 无 不可 对人
言。”“书 到 用时 方恨 少;事非 经过 不知 难。”“文 从 疑古 参同 始;道 在 黄花 翠竹 间。”(马一浮)“文 如 秋水
尘埃 净;诗 似 春云 态度 妍。”(刘墉)“诗 入 司空廿四 品;书 临 大令 十三 行。”(王文治)□ □□ □ □ □□,即一二一一二结构,比如:“未 出土时 便 有节;及 凌云 处 更 虚心。”“阐 旧邦 以 辅 新命;极 高明 而 道 中庸。”“集 古人 文 为 目录;揽 当世 事 察 时
风。”□□ □□ □ □ □,即二二一一一结构,比如:“石径 有尘 凭 雨
扫;庵门 无锁 任 云 封。”□ □□ □ □ □□,即一二一一二结构,比如:“有 血性 人 能 共事;无 身家 念 可 居官。”“得
好友来 如 对月;有 奇书 读 胜 看花。”□□ □ □ □□ □,即二一一二一结构,比如:“宝剑锋 从 磨砺 出;梅花 香 自 苦寒
来。”“虚心 竹 有 低头 叶;傲骨 梅 无 仰面 花。”“韩子 文 皆 自己 出;温公 事 可 对人 言。”(胡林翼)□ □□ □
□□ □,即一二一二一结构,比如:“愿 乘风 破 万里 浪;甘 面壁 读 十年 书。”当然,还有作六节拍的七言联,为□ □□ □ □
□ □,即一一二一一一结构,比如:“品 若 梅花 香 在 骨;人 如 秋水玉 为 神。”等等。
在七言联中,也有一些上下联结构不对应、节奏不对称的联语。比如:“古迹虽陈 犹 在目;春风 相遇
不知 年。”(集兰亭序字)“右军 书法 晚来 善;庾信 文章 老 更成。”“曲径 每过 三 益友;小庭 长对 四时 花。”(陈洪绶)三幅对联都是四节拍结构,一联作□□ □□ □ □□,即二二一二结构;另一联则作□□ □□ □□
□,即二二二一结构。这种情况,我们就可以称之为“宽对”。
6、七言联以上的长联结构
七言联以上的联语,大多是由三言、四言、五言等联语组合而成,比如八言联大多由两个四言联组成,九言联大多由四言联和五言联组成,十言联以上的长联,多由三、四、五、六、七言的联语作为分句,几个分句合并而成。因此其结构形式可以依照前述的联语结构形式组合形成。兹不赘述。
六、常见楹联的造型形式
在此,我们再说一下楹联粘贴、镌刻或悬挂时的常见结构表现形式。
粘贴的春联、悬挂的堂联或者是镌刻在门楹廊柱上的楹联,除了上、下两联之外,还往往有粘贴或镌刻于门楣(门头)之上的横额,也叫做横批。在这种情况下,横批在这种对联中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是对全联带有总结性、画龙点睛或与对联互相切合的文字,内容与上下联意思相近或相关,一般是四个字,也有两个字、三个字、五个字或七个字的。
楹联贴法、悬挂法或镌刻法,一般有如下三种。试举这样一个常见对春联为例,上联:“门第春常在”;下联:“人家庆有余”。横额:“福星高照”。
甲式(传统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
照高星福 人 门 家 第 庆 春 有 常 余 在
乙式(常用):上联在左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 福星高照 人 门 家 第 庆 春
有 常 余 在
丙式(不常见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顺序却是从左至右。 福星高照 门 人 第 家 春 庆 常 有 在 余
在此,我们认为,对联既然是一种传统的文学形式,写出来要粘贴或悬挂或镌刻的既然是对联,还是以传统的样式
出现为好,即上联在右,下联在左,而横额的顺序也是从右至左。这样既可以保持这种传统文学形式的古典风貌,古意盎然,同时也符合中国民众的传统审美习惯。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见,一种倡导而已,并不是强求大家必须如此这般,非此不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