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社会主义企业角度分析钱荒的原因

2024-04-04 来源:步旅网
从社会主义企业角度分析钱荒的原因

1.钱荒的现状:

2013 年 6 月 20 日,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隔夜品种飙涨 578.4 个基点到 13.4440 点 ,银行业的头寸和资金进一步紧张。 6 月 24 日,由于 A 股市场银行股遭遇恐慌性抛售,导致平安银行、 民生银行和兴业银行跌停。 深圳一位银行业人士透露,目前其所在银行基本上已经不放贷款了。 目前主要国有银行,已经公开表示希望央行能够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以补充市场流动 性 , 但 是 在 2013 年 6 月 1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 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提出要“用增量、盘活存量”,这为中国货币政策定调。 目前中国的经济总量仅为美国的三分之一,但是按照货币存量,中国广义货币量已经是美国的 1.5 倍, 如果说中国的货币没有超发,任何理论都是站不住脚的,盘活存量,也将改变以前依靠不断放大流动性这一饮鸩止渴的发展方式。5 月下旬以来, 由银行间市场资金紧张引起的金融市场震荡使投资者人心惶惶:银行间市场利率飙升, 但到处借不到钱;股票、债券市场暴跌,“一觉回到解放前”。 为什么中国的广义货币(M2)余额已经突破百万亿元,创下世界纪录, 银行还这么差钱? 为什么以前对银行呵护有加的央行这次异常淡定? 中国的货 币政策接下来会怎么走? 银行的钱以后会不会真正流向实体经济? 2.、“钱荒”的原因分析 “钱荒”, 指的是由于流通领域内货币相对不足而引发的一种金融危机。 2013 年 6 月,原本财大气粗的银行竟然也闹起了 “钱荒”, 除了在银行间市场借起了“高利贷”, 还发行了大量高收益的短期理财产品。 所谓“钱荒”背后, 是近年来银行的过度扩张和

资金结构性错配, 大量资金没有进入实体经济, 而成了金融机构以钱生钱的“空手道”游戏。此次“钱荒”现象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临近 6 月底资金需求加大其实每到月末、季末、年中和年底这些时点,银行的资金都会比较紧张。 但这一次的紧缺程度却超出以往,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除了常规的时点因素,外汇占款的大幅减少、短期信贷的快速扩张和央行的政策意图都是这次“钱荒”的推手。 在多重因素的交织下,一边是银行短期资金需求加大,一边是资金供给在减少,而平时“知冷知热”的“央妈”却拒绝施以援手,这三股力量一起作用,再加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散布谣言营造恐慌气氛,一场前所未有的“钱荒”就这样上演了。6 月末, 商业银行面临年中 考核和信息披露,会习惯性地“冲时点”。 最近贷款增长较快,且贷款结构中票据增加较多, 对银行自身的流动性产生压力。 此外,大量理财产品在 6 月底会集中到期, 在 7 月份新发理财产品之前银行也需要进行短期融资, 而银行需要用钱的地方还很多。比如,5 月底和上周是重要的税收清缴期, 缴税意味着资金从企业在商业银行的存款转到国

库在央行的存款, 相当于银行间市场资金回笼, 直接导致银行体系流动性减少。 法定存款准备金的缴存也让银行捉襟见肘。 按照规定, 每月 5 日是一个新的考核时点, 金融机构须根据上月末的一般存款余额缴足准备金。

(二)外汇占款导致资金供给大幅减少银行资金需求大增的同时,供给不仅没跟上, 还大大缩水,让手头紧张的银行痛苦不堪。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5 月份外汇占款大幅骤降是此次“钱荒”的重要原因。 外汇占款是指一个国家的银行收购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本国货币。 对中国来说,由于人民币是非自由兑换货币,外资引入后需兑换成人民币才能进行流通使用。 国家为了外资换汇, 要投入相应的人民币资金,形成了外汇占款。 一段时间,外汇占款是人民币流动性增加的重要来源。 5 月外汇占款大幅下降, 从此前的每月 3000 亿元左右降至 669 亿元。 这是自去年 12月份以来,单月新增外汇占款首次降至 1000 亿元以下。 此外,外汇局加强对跨境资本的监管也被认为是外汇占款下降的一大原因。 但资金从大量流入到大量流出的逆转,势必给银行间市场资金供给造成紧张。

(三)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扩大“钱荒”和地方债务两者之间是有关联性体现在以下方面,现在银行的资金多数是关注政府的投资项目, 对于政府的项目敢投而且放心, 对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投资项目不敢投, 导致部分偏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实体经济的信用对银行而言不够。地方政府债务对银行而言是安全的,地方政府是靠得住的,总是会有钱还的, 没有钱还会有资产和资源等等都会作为银行向地方政府融资的理由。 尤其是向国家开 发银行贷款,不需要揽存,资金贷款可以用几十年, 例如三十年或者是五十年,这样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就敢借, 因为几十年后的事情跟当任的领导没有关系, 这是目前“钱荒”和地方政府债务之间的关系。 地方政府的债务 78%是来源于银行, 很大一块是来源于影子银行, 包括审计署点出的信托贷款、高息揽存,地方债务对银行还本复息有一定的影响, 这次审计署的审计是有依据的, 因为是逐笔审计的, 从审计署的数据可以反映,目前的债务率,加上担保有不少地区超过了 100%,就是我们说的警戒线, 最高的达到了118%和 200%, 包括偿债率有一定的偿还危险。 当前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逐渐扩大,2012 年和 2013 年为还款的高峰期, 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钱荒”的发生 (四)央行隔岸观火按兵不动

“以前银行间市场也曾因为供给需求等方面的原因出现紧张局面, 但央行一定会在危难刻 帮银行一把, 采用各种工具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这一次真的很反常, 央行好像突然就变得无动于衷。 ”许多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次“钱荒”闹得这么大,央行的无所作为也是主要推手, 很多银行现在才发现自己猜错了央行的心思。银行一直在期盼, 央行会像往常一样放水解救他们于危难之中,但这一次,央行的态度让他们大跌眼镜。 即使在拆借利率飙升的 6 月 20 日,央行仍照常发行了20 亿央票,彻底打碎了市场憧憬央行进一步放水的幻想, 并直接导致了上周四晚回购利率恐慌性的上涨。 央行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不会向市场投放流动性救急。 央行拒绝入市无疑加剧了市场上的恐慌情绪, 大银行对流动性的惜售心理造成了回购利率近乎失控性的飙升。 (五)中国经济权利错配和资金错配

首先,一般理解认为,中国的“钱荒”也是中国经济权力错配造成的, 这种经济权力错配显见于国企。 国企在能源、电网、银行、电信等基础领域的垄断, 对于经济发展基础类要素的垄断和盈利诉求, 正在使得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成本越来越大。事实上,垄断和财政、税收、土地等成为影响中国收入分配的四大主要因素。 税收方面,在这之前, 中国的税收几乎每年都以20%~30%的速度快速增长,这个速度是实际经济增速的 2~3 倍左右,这样的征税行为,对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弊端很大, 一方面这样的过重税负会导致实体企业盈利能力逐步下降,另一方面,实体行业盈利能力降低, 也进一步刺激了更多的资本进入投资和食利行业,从而导致经济进一步空虚。 而实体经济的空虚, 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企业税征收范围的缩小,政府的税收总量也随之减少, 但是随着政府国防、 保障房和其他社会保障等刚性财政开支的逐步增加, 收入与支出之间的缺口和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其次是资金错配。 这种资金错配不仅反映在银行业, 也反映在一般的消费方面。 银行业方面,许多银行热衷期限套利, 将短期资金投入到长期资产中, 一旦资金面出现变动,根本无力应对;信贷投放方面, 八九成的信贷资金都投入了票据业务, 在银行之间和资金市场里面倒腾套利, 根本没有进入实体经济。 一般消费方面, 由于过去十年房地产价格越调越涨的现实, 导致了目前大量的消费资金,都流入了房地产,大量的消费资金进入地产也在一定程度上大幅挤压了一般消费品的市场总量, 从而在消费市场领域直接挤压实体经济。 3.“钱荒”倒逼经济改革

(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

国家审计署在 28 日发布信息称根据国务院要求, 审计署将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

1.规范地方债务融资平台 应该明确的是, 地方债务融资平台的建立是为了对公益性(非私人)项目进行融资。 因此,对于非公益性项目的融资, 在地方债务融资平台中应严格禁止。 对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划要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 防止投资决策的随意性。 同时整合融资平台,这样做既能控制平台数量、 加强监管从而控制规模, 又能集中优势资源形成规模优势从而强化融资平台的作用。 明确地方政府出资范围的有限责任, 实现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风险内部化。 国际经验表明,对于担保的管控,应该包括禁止给私营公司担保, 限制担保额度, 地方政府预算和财务报表中应对所有直接和间接债务做出明确记录。 例如,法国政府规定,地方政府年支付的债务费用以及由地方政府担保的债务费用不得 超 过 地 方 政 府 运 营 经 费 的 50%。政府应将地方政府债务纳入地方预算管理,通过预算约束,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和偿债准备金制度。 中国可首先推行债务管理模式的试点, 然后逐步扩大规模。 商业银行应该建立项目监管制, 对信贷的资金流量进行监控;进行财务监督,防止地方融资平台抽走银行资金; 加强信息的公开与流动, 一方面积极做好银行间的沟通, 共同防范贷款风险,另一方面加强债务公开化,使民众与投资者参与监督。

2.完善地方债务制度建设

为了使地方政府债务规范合理, 降低债务风险, 避免债务危机,在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引进制度约束是必要的。 应进一步改革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完善地方税制,对法律进行修订,保障各级财政财权与事权的平衡。 理顺财权与事权, 落实财政收支责任, 财政预算和转移支付专门立法; 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性, 从而避免地方债务规模的过度增长, 缓解地方政府对土地政策的依赖。为了杜绝部分官员出于晋升目的而投资“形象工程”的行为,政府应将投资项目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以及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及减债情况列官员激励考核机制, 以保证基础设施投资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3.改革现有审计模式

国家可以通过立法形式规定地方政府债券要通过官方声明来公布地方政府的责任和义务,规定地方政府债券上市前要经过严格的审计,上市后也要有机构对发行的债券所支持的地方建设项目财务状况提供具体意见。 为保证地方政府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使信息披露充分安全,内容规范详实,政府部门就应逐步改变现在的内部审计方式,由中央政府债务管理机构和第三方独立机构进行审计,中央政府要为审计机构建立一套具有权威性的会计标准。 规范地方政府的隐性担保行为,对地方债务的举债主体资格的限定,债务发行规模变化,债券资金的使用用途等地方政府债务情况都要由政府审计部门进行严格的监控并上报中央进行审批,地方政府公债的总量需由中央进行统筹和控制,建立明确的中央级审批制度。 纳入中央审批后,地方政府的发债行为就被纳入整个国家投资规模预算之中,中央政府通过地方政府上报的债务情况可以摸清地方政府债务总量和结构, 统筹分析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和财政收支规模配比是否合理, 从而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防止地方发生任意举债的行为。 第三方审计机构要保持独立性, 坚持审计标准,遵守会计准则。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实行严格的许可制度,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 结合当地各项情况,财政收支情况,来确定地方政府发债的条件是否具备,包括同时确定发行地方债的具体项目,严格禁止投资于高风险项目,以免发生地方债务危机。

2011级人资一班 漆鹏宏 201151715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