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汉字特点与汉字改革
2023-11-27
来源:步旅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8卷第4期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ociSal Sciences Edition) Vo1.28 No.4. 2002年7,】 Ju1.,2002 试论汉字特点与汉字改革 钟维克 (渝州大学语言研究所,重庆市400020) 摘要: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走的是一条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以表意为特征,具有强大 的生命力,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把汉字的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汉字改革要适应社会文化的发展,必须 有持正的科学态度。 关键词:文字;汉字改革;汉字简化;拼音化 中图分类号:H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77(2002)04—0163—03 要素中具有一种独立性,文字成为各要素的核心,主导着整 一、汉字的独特性 个汉语的发展方向。汉字巧妙地利用了这种形音义关系, 创造出特殊的效果。如明代民歌《挂枝儿》:“金针儿,我爱 你针心针意,望得你眼儿穿,你怎得知!偶相缝,怎忍和你 称为世界三大古典文字[1],目前仍在使用的却仅有汉字一 相抛弃!我时常来挑逗你。你心肠是铁打的,倘一线相通 种,在世界各类文字中,汉字具有独特的地位,走的是一条 也,不枉了磨弄你!”用“针心”、“针意”代替“真心”、“真意”, 独立发展的道路。 人类最早使用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它以生动朴素的 用“缝”代替“逢”,利用同音造成双关语。汉字的四声表意 也是独特的,这比没有四声表意的语言在单音词方面有多 形象直观地反映所代表的事物,起着简单表意的作用。苏 四倍的机会,如是双音节词,则机会更多。汉字的同一个 美尔丁头字、埃及“圣书”和中国甲骨文都是这类文字,但由 中国的汉字、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埃及的圣书并 于它只能描绘出具体的物象,这就必然有技穷之时,“埃及 字,改变声调,还可改变其词性。如卖豆芽店的门联“长长 Mng zMng 的圣书字、克雷特的表形字,都成为历史的陈迹,考古对象 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就应读作“zzMng zMng cMng,cMng cMng zh ̄.ng zMng 了” (p57)。而汉字却在象形的基础上,发展了“六书”的 cMng cMng Mng”,这在其他语言中是没有的。 造字方法,以指事解决象征方法在抽象事物上的造形困难, chSng cMng z汉字之所以几千年来一直不被历史淘汰,还因为它本 以会意利用合体字表达新义,以衍音而假借、转注、形声等 身具有作为书写形式的普遍特征,进而演进为书法艺术。 造字方法应运而生,始终以表意为汉字的核心特征。 汉字的形、音、义有其独到的特色。汉语构词主要靠语 字母被认为是一种优良的书写形式,因为它具备可读性、可 素合成,形成了丰富的单音节词,一个汉字就是一个书写单 识性、可习性、可衍性四个特点。汉字同样具有以上特点:位,一个字就是一个音节。“一字表达一个音节的特点又使 在可读性上,汉字是单音节的;在可识性上,汉字除了具有 偏旁等)外,还有一个表意性的结构方式; 汉字表达复音词时具有便利。即人们只要认识几千个单 成形要素(笔画、字,不论遇到多少复音词,都能了解其形、音、义,不用另选 在可习性上,汉字要求一字一形,以单写作为书写格式;在 新字,就可以适应汉语中无限的复音词,所以,在节省造字 可衍性上,汉字不但具有创造新字的能力,而且能以一字多 方面,汉字一字一音节的特点,在表达复音词的过程中,能 用的方法来补救造字之不足,完成书写语言的任务。这也 免去另造新字的麻烦。”[2 (p73)体现在书写上,一字占一 是汉字使用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汉字具有独特的魅力,并使汉语成 格,使汉字的行款可以适合于各种排列,极其灵活,还产生 了独特的文字游戏形式如回文诗等,这使汉字在语言的各 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语言之一。表意的汉字本身不直接表示 收稿日期:2002--01—14 作者简介:钟维克(1950一),男,重庆江津人,渝州大学语言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文字学与方言。 1 6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读音,对方言的分歧有较大的适应性,使它能在方言分歧的 楷书流传至今。宋元以来简体字在民间大量流行,刘复、李 600多个简体字。简体 情况下,充当共同的记录语言的工具,而文字的一致又有得 家瑞 宋元以来俗字谱》就收集了1于书面语言的推行,也起到了约束方言分化的作用。这使 字虽在民间流行,但统治者视其为“俗体”而不予承认,直到 汉字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充当了共同文化使者的角色, 清末才把简体字作为正统文字来使用。1909年,陆费逵在 中国国内其他一些民族就曾仿照汉字创制了本民族文字, 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 如西夏文字就是用汉字笔画和偏旁构成,契丹国书和女真 1922年,钱玄同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得到陆基、 文字也是按汉字构成方式仿制出来的。 黎锦熙、杨树达等人支持;1935年,钱玄同主持编成i简体 汉字还对一些邻国文字的产生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字谱》草稿,收字2 400个,同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 形成了“汉字文化圈”。如越南过去使用的文字“字喃”,就 《简明字表》,收简体字324个,全是从《简体字谱》中挑选出 是1500多年前根据汉字按照形声方法制造的越南文字。 来的,但于1936年2月被通令收回一]。新中国成立后,在 朝鲜在历史上主要是使用汉字,后来在汉字基础上造出了 政府领导下进行了汉字的简化和规范,1956年1月,国务 音素字母“谚文”与汉字夹杂运用。而韩国直到现在还是汉 院公布第一次《汉字简化方案》,有515个简化字和54个简 字和“谚文”并用。日本在公元3世纪开始使用汉字,片假 化偏旁。1964年,国务院文字改革委员会颁布《简化字总 名和平假名则分别取自汉字偏旁和草书,一般书写和印刷 表》,达到2 236字,同时还精简了1 100多个汉字。 刊物采用“平假名”,拼写外来语等用“片假名”,直到现在, 汉字的拼音化改革则从近代开始。明朝万历年间,意 日语词汇仍由汉字、假名和外来语三部分组成,汉字占有重 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法国传教士金尼阁就用罗马字母给汉 要地位。 语注音,著有《西字奇迹》和《西儒耳目资》。中国人自己创 尽管汉字有许多优点,但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如虽以 造字母自甲午战争前后始,由当时一批懂得西方拼音文字 形声为主,但其表音却并无固定规则,符号太多,形体复杂, 的知识分子发起[s (p189)。清末,宋恕第一个提出“造切音 形符和义符相互掺杂,写起来困难,等等。这就把汉字的改 文字”。谭嗣同进一步主张“尽改象形字为谐声”,第一个提 革提上了议事日程。 出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1892年卢戆章第一个创造出 使用拉丁字母的拼音方案《一目了然初阶》,其后王照、劳乃 二、汉字的改革 宣等人先后提出28种拼音方案,这就是清末的切音字运 一,注 汉字改革要适应社会和文化发展,有两项具体内容:一 动。2O世纪以来,出现过多种改革方案,主要的有:音字母运动。1913年,教育部通过了由鲁迅、马裕藻、朱希 是字形的简化与规范,一是拼音化。 许寿裳等提出的“注音字母”提案,1918年由教育部公 汉字形体从初期的甲骨文到小篆,以匀称圆转的线条 祖、文字统一了字形,隶书又使汉字笔势和结构得到改变,草书 布。1930年,国民党政府下令,改“注音字母”为“注音符 的笔画又打破了隶书和真书的笔势和结构,简化字又总结 号”。新中国成立后,又恢复称“注音字母”。二,国语罗马 字运动。1923年,钱玄同在《汉字革命》一文中提出:“汉字 了真书的简体和异体汉字,使笔画和字数得到了精简。 改用拼音,是绝对可能的。”1926年,钱玄同、黎锦熙、 早期汉字简化的原则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变图形文 革命,并于1928 字成为符号,如“车”字由早期的有双轮、车厢、车辕、车轭、 赵元任淋语堂等人制定《国语罗马拼音法式》,车衡变成只有单轮的“车”;二,删简多余和重复的偏旁,如 年由国民政府大学院正式公布,作为国音字母第二式。三, 林伯渠、肖三 “章”字原从四止围城(口代城)表守卫之义而省去左右之 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拉丁化新文字是吴玉章、止;三,用形体简单的偏旁替换复杂的偏旁,如“庙”字从“从 等人和苏联的汉字专家一起研究制定的,称《中国的拉丁化 广朝声”变成以“苗”代替声符“朝”;四,截取原字部分代替 新文字方案》,用于拼写北方方言,简称“北拉”,它易学易 本字,如“集”字由原“木上三隹”变成“木上一隹”;五,用笔 写,为新中国《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汉语拼音方案。1956年1月,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第 画简单的字形更换复杂字形,如“于”字去掉了右边部分 四,等[ (p159)。 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草案)》,随后于1958 汉字简化运动历代以来都在积极推进。李斯用小篆对 年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施行。汉字改革经过了许多变革,多数是自发渐变的,并非有 汉字进行了简化与规范,固定各种偏旁符号和形体,确定每 种形旁在字体中的位置,每字的形旁固定,彼此不能代用, 意识进行。2O世纪后期,汉字改革才成为政府有意识的行 统一了书写笔画[3 (p166)。唐代“字样学”对六朝以来的文 为。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人们对汉字的改革更侧重于科学 字混乱现象进行整理,出现了颜师古《字样》、张参《五经文 性与汉字本身特征和系统性的研究,走上了健康有序发展 字》、杜延业《群书新定字样》、颜元孙《干禄字书》等成果,使 的道路。 】64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在汉字信息电脑输人上,给人们极大方便。但同时,通过实 三、方案与对策 从汉字特点看,它和汉语是相适应的。随着信息化时 践,人们对汉字的性质、特点也有了更加深人的了解,许多 过去赞成文字拼音化的人也开始改变看法。郭绍虞说:“我 对文字改革的问题是由赞同而逐渐发生怀疑的。”“为什么 赞同?大半是为了革命。”“为什么又怀疑起来?是因为通 过实践,通过学习,认识到汉语汉字的特征,又不免引起一 代的来临,汉字研究增添了新的课题。改革开放以来,关于 汉字的讨论又热了起来,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笔 者认为,对汉字改革必须有一种持正的科学的态度。 对汉字简化的方案应加以肯定。它对人们学习和应用 汉字起到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从目前的简化汉字看来, 还有近一半的字笔画在十画以上,可继续进行简化,但又要 些怀疑。这不是出尔反尔,反复无常,是因为时代不同了. 环境不同了,加速提倡,反与实际情况不合。”L 7 2]现在已经 没有人说要取消汉字了,我们今天的改革应根据汉字的特 点与民族心理,通过科学、系统的研究,利用表意文字的优 势,抓住造字规律,使其好学好认,以便普及教育,提高全民 防止走极端。唐兰说:“如果要字字而简之,一个一个地减 省、改造,在原有的一大堆记号外,加上一大套新的记号,往 往连创造者自己也会忘记了怎么写的,而要人家去记忆这 些额外的记号,终究是行不通的。” (p187)同时,也要注意 族的整体素质,为现代化事业服务。 根据当前的汉字研究情况.笔者认为,关于汉字的改 在强调汉字优点时的复古思潮,应坚持唯物辩证的文字观, 以科学的方法对汉字的本体、总体系统和演变过程进行研 究,以便更好地整理和优化汉字 ]。 进一步精简汉字。汉字是人们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 代、不同环境中分别创造的,一个字往往出现过许多繁简各 异的异体字,通过整理异体字、废除生僻字、规范基本字,可 达到精简字数的目的。据统计,《毛泽东选集》前四卷所用 革,应遵循以下原则进行:(1)加强汉字本体研究,百花齐 放,根据汉字自身特点因势利导,使汉字更好学好用。(2) 借鉴外国经验,继续汉字改革,如借鉴日本、新加坡、韩国等 的汉字改革 。(3)加强字形规划,限制字数、定音、定序的 科学性、以方便汉字的信息化处理。 参考文献: [1] 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M].上海:上海教育 版礼. 1997:6. 不重复单字才2 981个,第五卷单字3 136个,平均不过3 [2]蒋善团.汉字学[M].上海:上海教育』1J版扯,1987. 000字左右。如以常用的3 000字编成教材,要完全掌握也 [3]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l 6. 不过一年半载,大大减少了掌握汉字的时间,有利于现代化 进程和汉语的推广。 [4]何九盈.中国现代语言学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0:490. [5]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王宁.二十世纪汉字问题的争论与跨世纪的汉字研究 J r J r围社会科学,1997,(1). 汉字拼音化涉及到文字体系的改变,不能简单推行。 [6]拼音文字在汉字改革中功不可没。“注音字母采用民族形 母。……‘注音字母’是《切音新字》运动以来,创造民族形 式字母的总结。‘汉语拼音方案’是采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 的结晶。”¨2 (p176)尤其是“汉语拼音”统一了汉字的读音, 式的简单汉字作字母的,并且是我们第一套分析语音的字 [7]郭绍虞.我对文字改革问题的某些看法[A].照隅室 言文7 论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368. [8] f 平.中日近代汉字改革运动对比研究[J].日水学刊,1996.({) 责任编辑韩云波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form of Chinese Characters ZHONG Wei—ke (Institute of Language.Yuzhou Uni-oersit3・,Chongqing 400020,( ina) Abstract:As one of the oldest characters,Chinese character has been developed in an out—of-the-ordinary way,SO lhat it has great vitality.However Chinese character must be reformed,and such reform should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 ciety and culture with just scientific attitude. Key words:character;the reform of Chinese character;simplific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combining sounds into syllables 1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