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2024-06-10 来源:步旅网
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人 物

[罗马尼亚]扬·伯耶舒

有许多好奇的读者曾问我,我作品中的那些人物是怎么挖掘出来的,我从哪里搜集到了素材,获得了灵感。我的回答简单而又干脆:主要来源于生活。我只要去大街上走几小时,衣袋中就会装入一个新的题材,这篇文章的人物马上就会出现了。

前几天,当我带着自己的小狗散步时,我在伊科阿纳公园中碰到了这个人物。我的小狗名叫乔尼,是只鬈毛狗。它很讨人爱,正因为如此,在我们占据的那张长椅上,很快就坐上了一位肤色略黑、服饰考究的中年妇女。

她先是逗我的小狗,而后又同我聊了起来。我们闲谈中涉及的问题,总的来说都是些无关紧要的,例如什么气候啊,土豆生长情况啊,足球比赛啊,动物啊。她的用意在于突然地向我提出一个令人忐忑不安的问题:我是否幸福。“很难说清,”我红着脸说,像个害羞的少年,“我认为首先应该讨论一下。”“那还用说,”她答道,“既然您对幸福有自己的见解,请您说来听听。”“不行,”我回答说,“我并没有准备谈这个问题。另外,我甚至连幸福的基本含义都弄不清,对此我还在继续思考。”

一下子我对此人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我愿意同她聊下去,尽管我的小狗冻得直打寒战。在这儿我是否能为我的小说找到个人物?我心里暗自盘算,让我试试。

“您是否幸福呢?”我以她刚才问我的问题反问她,当然是想激激她。

“先生,”她说,“我非常感谢您提出的问题。每天傍晚我都到这个公园里来,我并不只是需要呼吸新鲜空气,因为新鲜空气打开窗户就能呼吸到。我到公园里来是因为我迫切需要同人们接触,可是我不得不承认很少有人,男的或女的,有兴趣问我是否幸福。我想他们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好吧,我可以坦率地告诉您,我不幸福。在我的童年我曾有过幸福,那时父母视我为掌上明珠,我脸颊上印满了他们成百上千个吻,他们说我就是他们生活中的幸福。可随即我就发现,他们爱我只是因为我是个健康的人。当他们见我病了,就不再爱我了。”

“什么病?”我怯怯地问。

“噢,是一种很怪的病,几乎没人晓得这种病,我也不愿谈起它,尽管现在我已经痊愈了。不过,我还是满足您的好奇心。我得的这种病的表现就是不懂得什么叫隐喻,也就是说不能按隐喻的真

正意思去做。我只会照隐喻的表面意思去做。给您解释一下。”

“请您说下去。”我惊奇地怔住了。

“比如,妈妈对我说:‘你去套套你哥哥的话,看看他这头小驴都干了什么。’我就试着去查找哥哥的心思,结果在家里搅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更不要提一天人家叫我去缠住某人,我竟把那人搞得心烦意乱了。最后,我还能说什么呢?我的病给父母找了许多麻烦。于是他们就开始虐待我,骂我,惩罚我。为此,我小时候就从家里逃了出来,在外边流浪了很多年。我是那样的孤独,没有哪个人能理解我……”

她的自述颇带有书面语言的特点。正当我对这个人的兴趣正浓,急切盼望听到下文时,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位警察,他很客气地对这个女人说:“您跟我来一下。”

我竭力抗议,但得到的只是严厉的劝告:“您不要多管闲事!”没办法,我只好夹起小狗回家了。我向妻子十分愤慨地讲述了我的遭遇。

“你知道吗?”我像野兽似的吼叫,“那个警察掠夺了我的人物!正当她要给我谈些最能征服人心的问题时,却被那混账警察给掠走了。我要控告他!”

电话铃响了,我妻子接了电话。她听了一会儿,把电话挂了,然后用这样一句不能令人相信的话扑灭了我的激情:“傻瓜,快去警察局取你的钱包!”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我”坚定认为,作家创作时产生的灵感,写故事所用的素材和塑造的人物形象,主要来源于生活。这种认识为我在寻找人物时被偷做了铺垫。

B.“我”对那个中年妇女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的原因是,闲谈中涉及了十分广泛的问题。她对“我”产生兴趣的原因是我的小狗。

C.“我”与中年妇女谈“幸福”各有目的:“我”想找写作的素材,为自己的小说找到个人物;中年妇女要吸引我的注意力,以达到偷窃的目的。

D.警察听到那妇女的话后识出了她的破绽,认为她的言行不符合其身份,便把她带到了警察局。

E.作品的结尾颇有欧·亨利的味道,既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那个妇女含糊其辞地说起她的“病”,已为结局埋下了伏笔。

(2)小说为何多次提到“狗”?请简要分析。(6分) (3)文中的“我”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写的是关于“偷窃”的故事,却不以“偷”为题,而以“人物”为题,你认为哪一个标题更合适?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参考答案:

(1)答E项3分,C项2分,A项1分;答B、D项不给分。

(2)第一次写狗“很讨人爱”,引出了“那个服饰考究的中年妇女”,为下文故事的发展作了必要的铺垫;第二次写狗“冻得直打寒战”,我也不想回去,从侧面烘托“我对此人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进一步推动情节发展;第三次写狗,通过我的一“夹”的细节描写,充分表达了“我”对警察把那位妇女带走的愤慨之情。(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3)①惯于挖掘生活,但对生活的了解是肤浅的。 ②待人诚恳,但也容易轻信别人。

③充满自信,但也自以为是,处事不冷静。(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探究示例

二:以“偷”为题更合适。①以“偷”为题能够更准确直接地概括小说要表达的真正内容,“我”设法在中年妇女那里“偷”素材,她设法在“我”这里偷钱包。小说展示的就是这样同时发生的“偷”的过程。②便于揭示小说要表达的这一层内涵:我们用大量心力求取的事情往往会偷走我们对其他事情的关注。③在读者接受的角度上,“偷”作为标题能够制造悬念,直到最后谜题揭晓,读者都能保持很强的探求欲望。通过以上比较看出,“偷”做标题更好,“人物”就显得晦涩难解了。 略

2. 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16分) 敬畏伦理与和谐社会

①在中国,“伦”、“理”二字早在《尚书》《诗经》《易经》等经典中已分别出现。“伦理”二字的合用,最早见于秦汉之际成书的《礼记》:“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大约西汉初年,人们开始广泛使用“伦理”一词,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所谓“敬畏伦理”,是指人类在面对具有必然性、神圣性的对象时所遵循的警示、规约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敬”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它促使人们“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畏”显示的是一种警示的界限和自省的智慧,它告诫人类应“厚德载物”,有所不为。

②某种意义上说,“伦理”内在地包蕴着“畏惧”的内涵,敬畏伦理是在人类特有的敬畏感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敬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自发情感,即是说它不是单纯依附在人与动物身上的自发的畏惧或恐惧的感觉,而是在社会中培养的人性情感。它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是一切善恶观念的基础。敬畏感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生成性过程之中。敬畏感不是愚昧、猥琐的代名词,而是人类拥有伦理智慧的象征。没有敬畏感的时代是野蛮的时代,没有敬畏伦理规范的社会是无序的社会。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客观必然性、不可抗拒性,使得人类有足够的理由去敬畏它,而不是去冒犯和亵渎它。对必然性的认识、敬重与遵循,有利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和谐。

③对和谐与秩序的追求是人性使然,这种追求使得人类必须对自身的言行进行约束和规范。康德对“头上的灿烂星空、心中的道德律令”的敬畏,中国哲人对“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对“慎独”“敬其在己者”的崇尚,都凸显了敬畏伦理为人类自身立法的恢弘气象。对神圣事物或力量的敬

畏,不仅是人类的伦理义务和责任,而且是人类自身生命情感的内在诉求。

④在人类进化的历程中,敬畏伦理警示着人们的思想,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是人类培养理想人格、安身立命的根本,从而对自然的合理演化、社会的有序发展、人类的文明进化起着积极的作用。东西方贤哲们大多都表达过他们的“敬畏”之情。孔子曰“君子有三畏”,其首畏是“畏天命”,即对不可抗拒之必然性的敬畏;老子则表现出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海德格尔认为:“畏之所畏就是世界本身。”正是出于敬畏之心、出于人性中蕴涵的与宇宙万物共生共荣的内在诉求,人们才崇奉被称为敬畏伦理的道德规范,并将拥有这种道德品格的人称为君子、圣贤。

⑤当今时代,随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水平愈来愈高,改造世界的能力愈来愈强,一些人的敬畏感却愈来愈淡漠,敬畏伦理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也在逐渐弱化。这种趋势的存在,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张扬了人的主体性,但也相应地滋生、助长了人类病态的痴狂,增添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⑥和谐社会的构建有赖于公民的人格完善,而公民的人格完善取决于仁爱之心的培育、社会责任感的加强、道德境界的提升和对必然性律令的敬畏。人类应该有所敬畏。对敬畏感的褒扬,并不意味着宣传愚昧与迷信、抹杀人的主体能动性,而是主张对人的主体性加以适度限制,即对人的狂妄浅薄、妄自尊大、不自量力等予以合理规约。这种限制和规约,使人类不至于毫无顾忌地为所欲为,进而才得以拥有自己的自然和精神家园,这有助于人类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完善,特别是在人的主体性已得到极大张扬的今天,尤为必

要。 (原文有删改)

1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5分)ks5u

A.敬畏伦理是人类用以规约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人们在它的约束下有所为或有所不为。

B.敬畏感不是单纯依附在人与动物身上的自发的畏惧或恐惧的感觉,而是在社会中培养的人性情感。

C.对和谐与秩序的追求是人性使然,这种追求使得人类必须对自身的言行进行约束和规范。

D.人类的伦理义务和责任,不仅是对与人生命有关的神圣事物或力量的敬畏,而且是人类自身生命情感的内在诉求。

E.对敬畏感的褒扬,不是抹杀人的主体能动性,而是主张对人的主体性加以限制。 13.下列关于人类要有“敬畏伦理”的原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敬畏伦理警示着人们的思想,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是人类培养理想人格、安身立命的根本。 B.当今时代,一些人的敬畏感愈来愈淡漠,敬畏伦理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逐渐弱化,这增添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C.敬畏伦理不仅是人类的伦理义务和责任,也是人类自身生命情感的内在诉求。

D.对敬畏感的褒扬,并不意味着宣传愚昧与迷信、抹杀人的主体能动性,而是主张对人的主体性加以适度限制。

14.本文第二段和第五段都谈到了“敬畏感”的问题,它们的角度一样吗?说明理由。(4分)

15.从全文来看,敬畏伦理有哪些积极作用?请简要概括。 (4分)

参考答案:

12. D E(D.原句陈述对象是“对与人生命有关的神圣事物或力量的敬畏”,而不是“人类的伦理义务和责任”。E.原文第六段是“对敬畏感的褒扬……是主张对人的主体性加以适度限制”。) 13. D (D项只是对“褒扬敬畏感”的具体阐释,不能成为要有“敬畏心理”的原因。注意文句“它”(敬畏感)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

14.它们的角度不一样(1分)。第二段是从明确概念的角度阐释什么是“敬畏感”,第五段是从现实针对性角度阐述为什么要有“敬畏感”(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3分)。

15.(1)敬畏伦理是人类用以规约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促使人们有所作为,告诫人们有所不为;

(2)敬畏伦理是人类培养理想人格、安身立命的根本,对自然的合理演化、社会的有序发展、人类的文明进化起着积极的作用;

(3)使人类不至于毫无顾忌地为所欲为,拥有自己的自然和精神家园; (4)有助于人类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完善,有助于社会的和谐。 (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7题。(21分) 生命的节日 季栋梁

(1)那个七月已经远去了。然而,它已经成为我生命的节日。

(2)一进入七月,一种赌徒的真正感觉袭击了我。我就如同一个把所有赌资都押上的赌徒,等待着开牌。那种痛苦的折磨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渴望着太阳和雨水的滋润,尤其像我这阳的赌徒已经不止一次在七月输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更让我感到痛苦与恐惧的是在我所有的七月中,父亲也经历着同样的甚至更为深刻的痛苦的折磨。

(3)一年一度输赢揭晓的日子如约而来。和许多父亲一样,我的父亲一大早将我叫起来。他没有言语,只是用那种目光笼罩着我。这目光凝滞而沉重,仿佛将我置于一潭黏稠的汁液中,使我喘不过气来。父亲从他贴胸的衣袋里摸出十元钱来,在他递给我钱的吋候,有些迟钝,手有些顫抖。而我接过那带着父亲体温与汗香的十元钱时,手顫抖得更加厉害,我努力想表现得自信一点,结果越是要表现得自信,手就越发地颤抖,像深秋里的树叶一样,以致连我的身体也抖起来。我遁逃似的离开了那双眼睛。虽然我知道那双眼睛是善良的仁慈的宽厚的,但我内心无法排除对这双眼睛的恐惧……我再也输不起了。

(4)我一步一步地走向学校,内心的恐惧正在加剧。经过村庙的时候,我不由得走来走去,跪在了那泥像前,我想没有人比我更加虔诚,没有人比我叩的头更响。

(5)第一年的七月,好容易挨到了“开牌”的日子,父亲递给我十元钱对我说,如果中了,就打十元钱的酒回来,没有中,别糟蹋钱。父亲的话总是这样直接。可因为仅仅差了两分我没有给父亲打上酒,我带着家人渴望花掉的十元钱回来了。父亲没有责备我,然而他越是不责备我,我内心的痛苦就越沉重。到了新学期开学的时候,父亲对我说再去念吧,差

两分一年咋都弄够了,我那时候在生产队哪一年不比别人多挣三五百工分?我无法对父亲讲学习和劳动的不同。我只有努力学习。第二年七月的“开牌”,我又输了十二分。当我再次把钱放在父亲面前的吋候,父亲火了。父亲一辈子好强,他是多么希望能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面,来打点种田以外的事啊。开学了,父亲说再读!父亲依然没有多余的话。可那每个字都像石头一样,把地能砸出个坑来。他亲自送我到四十余里以外的乡里上学。父亲走在我的前面,拉着驴,驮着我的铺盖。他的步履显得有此疲劳,甚至是麻木,那已经驼了的背越发弓得厉害,仿佛背负的东西越来越多了非要这杆将背弓起来似的。他已经是年过花甲之人,应该是歇歇享福的年龄了。

(6)看着父亲的背影,我忽然失去了赌的欲望,我为什么要继续赌下去呢?怎样不是活

一辈子呢?我的朋友、我的同学不都输了个精光回来了吗?我鼓足勇气说:“爹,算了,我不念了。”父亲回过头来看看我,他的目光里不再有那种凝重,反而凶恶起来,仿佛被激怒的老虎,一甩手,鞭子犯狠地抽在我的脸上。之后便默默无言,继续走自己的路了。我的脸火辣辣地疼痛,可是我心里却踏实了,我想至少父亲对我发怒了。 (7)第三年的七月,不争气的我又输了……

(8)父亲一转身走向了山顶。夕阳将父亲的身影扯得很长。我默默地跟在父亲的身后,我想父亲会转过身来给我一烟锅、两烟锅……我渴望这样。然而,父亲没有。到了山顶,父亲又装了一锅烟,吸了一锅又一锅。我对父亲说:“爹,你再给我一年吋间!\"

(9)父亲抬起头看看没说什么,他只是抽着畑凝望着天。

(10)开学了父亲再次拉着毛驴驮着铺盖送我上学,一路上我们没有说一句话,可是我却听到了更多的语言无法表达的话语。父亲走在我的前面,他的背驼得愈发历害了,让我想起门台上那棵旱了多年的弯脖榆树来。我的泪一直流到了学校。

(11)后来,我终于用那十元钱打回酒来了,那是一种非常廉价的散酒,用黑缸盛着,有一斤的勺子,有半斤的勺子。因此买那种酒叫打。可是即使再廉价它也是酒啊。它代表着喜庆与欢乐,它就是节日。除过年婚娶能喝到酒外,再是很难喝到酒的。用家乡人的话说酒是有闲钱的人喝的。家乡人没有闲钱。家乡人的钱比家乡人还忙。

(12)父亲醉了,把我也弄得醉意朦胧。他拉着我的手直叫我兄弟。这让我想起他拉着我家的那头老牛叫兄弟的情景。我想我不是个好儿子,我让他跟着我受了四年的折磨,如果我第一年就考上,我的父亲或许不回醉成这个样子,更不会喊我兄弟的。

(13)从考上大学到毕业,我已知奔波于尘世之中,往来于凡俗之间,忙着娶妻生子, 忙着房子、儿子、票子以及多彩的人情礼仪,几乎挤不出什么闲钱来埋名贵的酒。后来我终于挤出点闲钱来买了上好的酒,送回乡下。可是当父亲听说这酒一瓶就四百多元时,说酒没有贵贱,只是心情有贵贱。我点点头。父亲没有文化,更不是哲人,可是他说出的话常常让我要思考许久许久……

(14)那瓶酒至今还放在家里的枣木老柜中,因为父亲自己喝觉得没意思,拿出来招待人却又觉得太奢侈。

14.为什么说“那个七月”是“我”“生命的节日”? (6分)

15.第(12)段“父亲醉了,把我也弄得醉意朦胧”,“我”“醉意朦胧”的原因是什么? (5分)

16.第(13)段“酒没有贵贱,只是心情有贵贱”的含义是什么? (4分)

17.文中多处写到父亲的驼背,请分析这样写有哪些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4.因为“我”在多次挫折后终于在那个七月考上了大学,使自己和父亲的心愿变成了现实,改变了“我”的命运,值得庆祝。

15.受父亲感染,为考上大学兴奋,为父亲因自己考学受苦愧疚。

16.酒的价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片心意(如今400元的名酒与当初10元的散酒价格上的高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儿子的心意带来的慰藉)。

17.(1)从内容上说明千难万苫的父亲为儿子所作的一切不易。 (2)手法上对父亲的塑造和刻画充满了力度与画面感。

(3)结构上使文章内容紧密联系,增强了儿子对父亲的理解愧疚与热爱。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吕诲,字献可,开封人。祖端,相太宗、真宗。诲性纯厚,家居力学,不妄与人交。进士登第,由屯田员外郎为殿中侍御史。时廷臣多上章讦人罪。诲言:“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暖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枢密副使程戡结贵幸,致位政地,诲疏其过,以宣徽使判延州。复上言:“戡以非才罢,不宜更委边任;宣徽使地高位重,非戡所当得也。”兖国公主薄其夫,夜开禁门入诉。诲请并劾阍吏,且治主第宦者罪,悉逐之。

英宗不豫。诲请皇太后日命大臣一员,与准阳王视进药饵。都知任守忠用事久,帝之立非守忠

意。数问谍东朝,播为恶言,内外汹惧。诲上两宫书,开陈大义,词旨深切,多人所难言者。帝疾小愈,屡言乞亲万几。太后归政,诲言于帝曰:“后辅政先帝历年,阅天下事多矣。事之大者,宜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遵论守忠平生罪恶,并其党史昭锡窜之南方。

神宗立。拜御史中丞。王安石执政,时多谓得人。诲言其不通时事,大用之,则非所宜。遂上疏曰:“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如久居庙堂,必无安静之理。”帝方注倚安石,还其章。诲求去,乃出诲知邓州。诲之将有言也,司马光劝止之。

诲三居言责,皆以弹奏大臣而去,一时推其鲠直。居病因,犹旦夕愤叹,以天下事为忧。既革,司马光往省之,至则目已瞑。闻光哭,蹶然而起,张目强视曰:“天下事尚可为,君实勉之。”光曰:“更有以见属乎?”曰:“无有。”遂卒,年五十八,海内闻者痛惜之。诏赠通议大夫。

(节选自《宋史》)

【注】革:通“亟”,病重。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季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

B. 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

C. 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

D. 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登第,就是登进士第,或者是进士及第,指的是考中进士。 B. 谏官,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C. 两宫,指太后和皇帝或皇帝和皇后。亦指太上皇和皇帝或两后。 D. 赠,指皇帝赐给有突出贡献的官员以官爵、荣誉称号和财富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吕诲敢于直言进谏。他曾多次弹劾枢密副使程戡,因此程戡怀恨在心;他还敢弹劾公主,认为守门官吏和公主府中的宦官皆有罪。

B. 吕诲明大义言别人所难言。英宗生病时,任守忠多次离间皇帝与太后的关系,吕诲上书两宫。申明大义;后米太后归还政权,皇帝治守忠罪。

C. 吕诲多因弹劾大臣被贬。他曾三次居于谏官之职,都是因弹劾大臣而被贬出朝廷,如曾因弹劾王

安石被贬为邓州知州,当时人们推崇他的耿直。

D. 吕诲心忧国事至死不渝。他即使生病在家,仍然把国家大事当作自己忧虑的事;病重后,司马光前去探望他,他还勉励司马光,让他努力。 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祖端,相太宗、真宗。诲性纯厚,家居力学,不妄与人交。

(2)后辅佐先帝历年,阅天下事多矣。事之大者,宜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

参考答案:

10. C 11. D 12. A

13. (1)祖父吕端,曾在太宗、真宗朝任宰相。吕诲性格纯朴敦厚。在家时就勤奋好学,不随便同人交往。

(2)太后辅佐先帝多年,经历天下的事已有很多。大的事情,陛下应当向太后资询后再去做,表示自己不敢专权擅断。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这段话是说“王安石外表装作纯朴实在,内心其实深藏狡诈,陛下喜欢他的才智机辨信任他。王安石本来就没有深远的谋略,只会追求变革来标新立异,欺上瞒下,文过饰非,将来贻误天下苍生的,一定是这个人”,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安石”“外”“中”“陛下”“之”“远略”等,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外示朴野”与“中藏巧诈”是相对的,所以应该在“朴野”后面停顿,排除A、B两项;“悦”的宾语是“才辨”,所以在“才辨”中间不能停顿,排除D项,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D项,“赠,指皇帝赐给有突出贡献的官员以官爵、荣誉称号和财富等”错误,赠,追赠,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而且文中也说“遂卒,年五十八……诏赠通议大夫”。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

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A项,“因此程戡怀恨在心”错误,该信息属于无中生有,文章第一段只是说吕诲多次弹劾程戡,并没有说程戡对吕诲的态度;“弹劾公主”错误,文章第一段说“兖国公主薄其夫,夜开禁门入诉。诲请并劾阍吏,且治主第宦者罪,悉逐之”,文中只是弹劾守门官吏,并追究公主府中宦官的罪过。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相”,名词活用为动词,做宰相;“纯厚”,纯朴敦厚;“力学”,勤奋好学;“妄”,胡乱,随便。第二句中,“后”,太后;“历年”,多年;“阅”,经历;“事之大”,定语后置,应为“大之事”,“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宜”,应该,应当;“咨访”,咨询;“行”,做;“示”,表示;“专”,专权擅断。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

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吕诲字献可,是开封人。祖父吕端,曾在太宗、真宗朝任宰相。吕诲性格纯朴敦厚,在家时就勤奋好学,不随便同人交往。考中进士后,由屯田员外郎升为殿中侍御史。当时朝廷大臣大多上书揭发别人的罪过。吕诲上奏说:“谏官有权根据传闻进谏或弹劾官员,这是因为朝廷想要广泛采纳各种意见来弥补政事的缺失。如果是谏官以外的人也干这种事,这是侵犯职权。现在朝臣却诋毁攻击他人的旧事,揭露别人的隐私,刻薄的情状逐渐形成了风气,请求皇上下诏惩办革除。”枢密副使程戡巴结地位尊贵受皇上宠爱之人,官位做到了政府要职。吕诲奏论他的过失,程戡被贬职以宣徽使的身份任一延州通判。吕诲又上奏说:“程戡因为才疏学浅而被罢免,不应该再委派他去边疆任职;宣徽使位高权重,不是程戡应当担任的。”兖国公主轻视她的丈夫,夜晚叫开禁宫的门向皇帝陈诉。吕诲请求一并弹劾守门官吏,并追完公王府中宦官的罪过,将他们全部驱逐。

英宗生病,吕诲请求皇太后每天命令一名大臣,同淮阳王一起监督送进药物。都知任守忠掌权已久,英宗立为皇帝不是他的本意,多次离间太后、皇帝的关系,造谣生事,朝廷内外人心惶惶:吕诲上书两宫,申明大义,措词深切,太多是别人不能说的。皇帝病情好转,吕诲多次请求让皇帝亲自执政。太后归还政权后,吕诲对皇帝说:“太后辅佐先帝多年。经历天下的事已有很多。大的事情,陛下应当向太后咨询后再去做,表示自己不敢专权擅断。”于是评定任守忠的平生罪恶,把他及其同党史昭锡一并放逐封了南方。

神宗即位后,吕诲被授予御史中丞。王安石当权执政,当时人们都认为国家得到了一个好人才。吕诲说王安石不懂世事,如果重用他,那是不合适的。于是吕诲上疏说:“王安石外表装作纯朴实在,内心其实深藏狡诈,陛下喜欢他的才智机辨信任他。王安石本来就没有深远的谋略,只会追求变革来标新立异,欺上瞒下,文过饰非,将来贻误天下苍生的,一定是这个人。如果让他长久占据朝廷要职,那么国家一定没有安宁的道理。”当时皇帝正倚重王安石,就退回了吕诲的奏章。吕诲请求辞职,皇帝就将吕诲贬出京都知任邓州。当时吕诲又想上书言事,司马光劝阻了他。

吕诲三次居于谏官之位,都是因弹劾大臣而被眨出朝廷,当时人们都很推崇他的耿直,居家被疾

病困扰,吕诲仍然经常愤恨叹息,把国家大事当作自己忧虑的事。病重以后,司马光前去探望他,到的时候吕诲已经瞑目了。听到司马光的哭声,吕诲突然坐起,睁开眼睛勉强看着司马光说:“国家的事还是有希望的,你好好努力吧。”司马光问道:“还有什么要嘱咐我的吗?”吕诲说:“没有了。”于是去世,终年五十八岁。全国上下听说此事的人都为之悲痛惋惜。皇帝诏令追赠他为通议大夫。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白云先生传 (清)方苞

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徵,上元人也。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莱。毛文龙将卒反,诱执巡抚孙元化,可大死之。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甲申,流贼陷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久之,始归故里,其妻已前死,独身寄摄僧舍。不入城市,乡人称白云先生。

当是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惟吴中徐昭法、宣城沈眉生,躬耕穷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然尚有楮墨①流传人间。先生则躬樵汲,口不言诗书,学士词人无所取求。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请贰之,弗许,曰:“吾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椁,则并藏焉。”卒年八十有八,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亟,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致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椑②弗能易也,吾忍乎?”顾视从孙某,趣易棺,定附身衾衣,乃卒。时先君子适归皖桐,反,则已渴葬③矣。或曰:书已入圹。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

乾隆三年,诏修《三礼》,求遗书,其从孙某以书诣郡,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写,久之未就。 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故并著于篇,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布之,毋使遂沉没也。

【注】①楮墨:纸和墨。泛指有文字的东西。②亲身之椑(bì):贴身之棺。古人的棺椁有的好几层,椑为最里层的棺。③渴葬:古礼,葬期因死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异。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士逾月而葬。未到葬期提前埋葬叫渴葬。④圹:墓穴。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先生则躬樵汲 樵:砍柴 B.平生亲故,夙市良材 市:购买 C.顾视从孙某,趣易棺 趣:催促 D.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 俾:有益

3.以下句子分别编成为四组,全部表现张怡遁世隐居的一组是( )(3分)

①久之,始归故里 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

③学士词人无所取求 ④请贰之,弗许 ⑤吾以尽吾年耳 ⑥定附身衾衣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怡的父亲在一次兵变中殉难,此事上奏朝廷,张怡于是被授予锦衣卫千户官职。 B.作者的父亲在世时,曾在过年时节与余佩一道前往山中,看望不务声名的张怡。 C.张怡临终时拒绝使用亲朋好友为他准备的棺材,是因为他想到了从前战死的将士。 D.文章结尾写了张怡家人献书的事情,作者希望张怡的同乡晚辈能妥善保存这些书。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械系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3分)

译:

(2)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3分)

译:

参考答案:

2.D(俾:使)

3.C(①遁世隐居以前的事;②写的是徐昭法、沈眉生,不是张怡;⑥写其不忘父丧、恪守礼制的道义节操)

4.C(临终拒绝使用好的棺材的原因在于其不忘父丧,恪守礼制)

5.参考答案:(1)被锁铐起来将要肆意毒打,他们的同党中有人赞赏张怡的节义而放他逃走了。 (2)四方来往的官员绅士,天天有到此山游玩的,却不知道山中有他这样一位人物。 参考译文:

张怡,字瑶星,原名鹿微,江苏江宁县人。父亲张可大,明末做登、菜二府总兵官。适逢毛文龙部下反叛,诱擒了巡抚孙元化,张可大殉难而死。事情奏闻朝廷,张怡以生员身份被授予锦衣卫千户的官职。崇祯十七年,流寇(李自成的军队)攻占北京,张怡遇到贼将,但他毫不屈服,被锁铐起来将要肆意毒打,他们的同党中有人赞赏张怡的节义(认为张怡有节义)而放他逃走了。很久之后,张怡回到故乡。他的妻子在这以前就死了,他独身寄居在摄山的佛寺里。从不到城市去,乡里之人都称他白云先生。

当时,湖南、湖北及江浙一带有名望的前朝遗民,大多追求声望,以诗文互争高低。只有苏州的

徐昭法、宣城的沈眉生,在穷乡僻野中耕作为生,即使是贤德的士大夫造访也不得见他们一面,然而他们还是有笔墨文章流传于人世。白云先生则亲自挑水打柴,嘴里从不谈论诗书,学者诗人们也无从向他讨教。四方来往的官员绅士,天天有到此山游玩的,却不知道山中有他这样一位人物。

我已故的父亲和处士余佩,逢年过节都要到山中看望他。走进他的屋中,看到书架上搁着百几十卷书,都是他撰著的对经籍的阐述和史事评论。请求抄写副本,他不答应,说:“我只是借写作来度过我的余生而已。我已经买了两大瓮,死后下葬时要把这些著作一起埋葬。”他去世时八十八岁了,平生的亲朋老友,早就买了好木材,为他做好了内棺和外棺。他的病将垂危之时,听到此事落泪说:“过去我的先父死于被叛贼攻打的孤城之中,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料理丧事,虽然后来改葬了,但贴身的内棺却无法更换了,我能忍心用这种好棺材吗?”回头看着他的侄孙,催着赶紧换棺材,并且亲自定下盖身尸布的规格,才闭目而逝。当时我的先父正好回到安徽桐城,返回时已经提前葬了。有人说:先生著的书已埋入墓穴了。也有人说:经籍解说之类的书有副本,还保存在他家中。

乾隆三年,皇帝下令修订《三礼》,搜求散失民间著作,白云先生的某侄孙亲自把书送到府城,知府命学校教官召集生员抄写,过了很久也没完成。

白云先生的著作,我心中十分向往,并且担心其失传已经很长时间了。幸亏他的家人亲自献了出来,而我又始终未能亲眼见一见。故而一并记载在文章中,以期使他的同乡晚辈们有所感触,妥善保存并能加以宣传,别让它们埋没失传了。

6.

参考答案:

8. C(乘:登上)

9. D (①不是评论龙井 ②是说龙井有名)

10. C (“大闻于时”是当时很有名,说“载誉天下”(满载荣誉)就过分,天下错) 11. ⑴(人们)于是在这里祈祷,这祈祷就总会应验,所以(世上)相传认为有龙居住在这里。(则1分,辄1分,应1分,省略的“世上”或“人们”1分,之1分。共5分)

⑵寿圣院离龙井泉一里路,凡是去钱塘办事的山里人和去寿圣院的游客,都从龙井经过。(去1分,两个定语后置句各1分,皆1分,取道1分。共5分)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 仔细观察漫画,描述画面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不超过30个字)并拟写标题(不超过10字)。(5分)

象: 标

题:

参考答案:

8. 南粤电视台《岭南好味道》节目组拟向观众推介各地传统美食, 请根据下面材料,为节目组写一段关于竹升面的推介语。不超过70个字。(6分)

广州西关的“竹升面”是一种独具风情的南方面食,民国初年就已经家喻户晓。制面时,先把面团和好,再用一根长3米、直径约10厘米的大竹竿反复压打。压打过程中,制面人随着竹竿的升降一跳一压,这种纯手工制出的面极具筋道。“竹升面”的汤底沿用传统的云吞面汤底,选用大地鱼、虾米和猪骨,经过四个小时熬制而成,用料丰火候足。上桌前,撒上一小撮韭黄,汤里散出淡淡的香气,顿时让人食欲大增。“竹升面”最正宗的吃法是和云吞组合成“云吞面”,先喝汤,再吃面,最后才吃云吞。这样的品尝方式,使面不会因为泡得太久而失去韧劲,能吃出面的筋道。

参考答案:

竹升面,源自广州西关,历史悠久,用大竹竿压打制作,筋道十足;汤底用料丰火候足,吃法特别讲究。这种极具风味的岭南面食,一定会让你大饱口福。

9. 仿照下面句子,另写一组句子,要求与上下文衔接连贯。(3分)

人”字最难写。一笔写出生的哭声,一笔写临终的笑容:前者表明面对生的艰辛,后者表明

平生了无憾

事。 , : , 。一笔写道德,一笔写才能:没有“德”这一撇,不成其人;没有“才”这一撩,难以自立。 参考答案:

本题考查仿用句式,能力层级为E级。本题的仿写点有三:一是把握横线前供仿句的句式特点,“一笔写……一笔写……”的句式;二是要符合“内容的吻合性”原则。“一笔写……一笔写……”所填词语是相辅相成的,后面是对前文的解说,内容上还要突出“‘人’字最难写”的观点。三是在内容符合的前提下使语句表达准确连贯。

10. 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获悉文学院下周举办活动,隆重庆贺先生教书 50 周年,我因俗务缠身,不能光临,特惠赠鲜花一束,以表敬意。随信寄去近期出版的拙著一册,还望先生先睹为快。 盛夏快来了,请先生保重身体。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教书”改为“从教”;②“光临”改为“前往”或“参加”;③“惠赠”改为“奉上”“奉送” 或“敬赠”;④“先睹为快”改为“指正”或“斧正”;⑤“快来了”改为“将至”或“将临”。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得体的能力。命题者设计了一封信的主要内容,有意在其中用错部分词语,然后在题干中指出“有五处不得

体”,答题时一要注意找出不得体之处,二要注意符合“五处”的要求。题目切合生活实际,难度不大。“教书”属于口语,同前面的书面色彩较浓的“获悉”不对口径,应改为书面语色彩较浓的“从教”或“执教”;“光临”是敬词,用在表述对对方的尊重,不能用于自己,应改为:“前往”或“参加”;“惠赠”也是敬词,不能用于己方,应改为表示尊敬的“敬赠”或“奉上”;“先睹为快”只能用在表示自己希望能尽先之意,不能用于对方,可改为使用敬词“斧正”或“指正”;“快来了”口语色彩较浓,宜改为同全文书面语体一致的“将至”或“将临”。

点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弄懂语言场合。题干指出这是一封信,就已经在暗示应使用书面语体,加之信一开头使用的“获悉”一词,更明确交代所用语体。又由“隆重庆贺先生”一语可知这是一封写给尊长的信,更明确信中应对对方使用敬词,对己方使用谦辞。根据这个标准,在信中不难找出答案。

六、写作(60分,共1题) 11.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青山遮挡流水,也许是想留住一段美丽,也许是怕流水受不了远方的风尘,也许只因青山太高大,一时阻碍了流水的道路……无论怎样,“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请以“青山遮不住”为题,写一篇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作文评分标准。

类别 内容 语言 结构 一类文 立意新颖,选材精当,能用恰当的表现手法,逻辑性强,内容具体生表达写作的意图。语言结构匀称,条理清晰,54-60分 动。 生动流畅,没有明显病过度自然,详略得当 句。 二类文 立意较新颖,选材适生动顺畅,偶有病句当,观点正确,内容具(明显的病句不多于2结构完整,条理清晰,48-53分 体。 个) 详略处理得当 三类文 有较为明显的主题,立意一般,选材尚可,内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42-47分 容较为具体,有可读(明显的病句不多于3结构较完整,条理较清处。 个)。 楚,详略处理较恰当。 四类文 能看出立意,选材一语言不够通顺,语病较结构基本完整,条理不36-41分 般,内容不够具体。 多(明显语病不多于4够清楚,详略处理欠恰个)。 当。 五类文 无中心,内容杂乱或空词不达意,病句多(明结构不完整,条理不清31-35分 洞。 显病句多于5个)。 楚,不会分段。 六类文 无中心,内容杂乱或空文理不通,词不达意,没有条理,看不出结30以下 洞,不知所云。 前言不搭后语,病句太多。 构。 说明:

1.内容健康向上,主题(中心)基本(正确),语言基本通顺,结构较完整,即可以45分为切入口。阅卷时应该根据具体作文合理把握,鼓励打高分,反对打保守分,不回避打低分,合理拉开档次。(一类文要占阅卷总量的15-20﹪,满分作文要占阅卷总量的4﹪左右。)

2.内容、语言、结构三项要求均达到该项者,可得该类文的上限分;已达到该类文的两项要求,另一项属于下一类文上限的,可得该类文的中档分,另一项仅达下一类文中限的,可得该类文的下限分;达到该类文的一项要求,另两项属于下一类文,得该类文的下限分或下类文的上限分。

3.为鼓励学生创新,对作文中能有以下某一个或者几个亮点的(立意深刻有新意、材料别致、构思精巧、感情真挚动人、文采斐然、意象传神、文化内涵丰富等),可在原等级上增加一至两个等级。 4.表达方式必须符合所选文体的要求(如写剧本须合剧本要求),否则降低一个等级评分。

5.每少50个字扣1分,少于250个字,原则上只能评为五类文以下(包含五类)。错别字每3个扣1分,重复不计,扣满2分为止;标点符号错误较多的,扣1-2分。 6.作文如果被确认为超过1/2是抄袭的,不超过36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