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八年级(上)期中物
理试卷
1. 一名粗心的学生在测量记录中忘记写上单位,下列记录结果中,哪一个数据的单位
应该是米( )
A. 一位学生的身高为15.6 C. 一枝新铅笔的长度为0.175
B. 一本字典的厚度为3.7 D. 一枚壹元硬币的厚度为1.9
2. 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在课堂上“大声”回答问题才能让老师和
同学们都能听清楚。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 )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频率
3. 噪声已成为现代城市环境污染重要因素之一。下列措施不能直接减弱噪声的是( )
A. 在道路两旁、建筑物周围植树 B. 给摩托车、汽车的排气管安装消声器 C. 在城市主要道路两旁安装噪声监测仪 D. 纺织工人在车间工作时戴上耳罩
4. 如图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观察到泡沫塑料球被
弹开,这一现象不能说明( )
A. 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 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C. 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D. 空气能够传声
5. 下列加点字中,不是用来描述响度的是( )
沉” A. 男生的声音变得“低.一些 B. 深夜了,把电视机的音量调小.鼓也得重锤敲” C. 生活中常说“响.
歌” D. 在元旦联欢会上,小南同学“引吭高.
6. 在学校运动会上,小敏参加的项目是百米赛跑。起跑后,小敏越跑越快,最终以12.5𝑠
的优异成绩获得冠军。关于上述小敏的百米赛跑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1页,共26页
A. 小敏在前50𝑚一定用了6.25𝑠 C. 小敏的平均速度是8𝑚/𝑠
B. 小敏每秒钟通过的路程都是8𝑚 D. 小敏的平均速度是8𝑘𝑚/ℎ
7. 人的眼睛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取决于( )
A. 人的眼睛本身的大小 C. 人的眼睛到平面镜的距离
B. 平面镜的大小 D. 平面镜放置的高低
8. 小明与小华一起坐车上学,当他们的车在公路上行驶时,小华相对于下列哪个物体
是运动的( )
A. 小明 C. 座位
B. 司机
D. 迎面驶来的汽车
9. 2021年4月17日“月掩火星”现身天宇。“月掩火星”实际上是地球、月亮和火星
三者在一条直线上而出现的视觉现象,如图所示。下列光现象,与“月掩火星”奇观成因相同的是( )
A.
手影
B.
对着镜子化妆
C.
海市蜃楼
D.
雨后彩虹
10. 如图所示,从玻璃砖中的𝐴点发出的光线,在通过界面𝑀𝑁
射入空气中时,( )
A. 折射角一定小于入射角 B. 折射角一定大于入射角 C. 折射角可能小于入射角 D. 折射角可能等于入射角
11. 下列图示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第2页,共26页
A.
水中倒影
B.
雨后彩虹
C.
树荫下的光斑
D.
汽车后视镜
12. 如图所示,让一束平行光线经过一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下
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凸透镜的特点是中间厚、边缘薄 C.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13. 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B. 凸透镜是虚焦点 D. 该凸透镜的焦距10𝑐𝑚
A. 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会不同 B. 房间的窗户安装双层玻璃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 超声波能排除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 D. “闻其声辨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14. 如图所示,将平面镜和铅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3页,共26页
A. 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的像将变小
B. 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也将向上移动 C. 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将变小
D. 若铅笔按图示箭头方向转过45°,铅笔将与它的像垂直
15. 一个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在10𝑠内通过了50𝑚,它在前2𝑠的速度是( )
A. 5𝑚/𝑠 B. 10𝑚/𝑠 C. 25𝑚/𝑠 D. 30𝑚/𝑠
16. 声音在空气中以每秒340米的速度传播,若人在高山前对着山喊一声,过4𝑠后听到
回声,则人与高山之间的距离为( )
A. 170米 B. 1360米 C. 680米 D. 340米
17. 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白光是单色光
B. 五星红旗是红色的,因为它能吸收红光,反射其它色光 C. 我们能看到投影屏幕上的画面,因为屏幕是光源
D. 白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18. 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为15°时,反射角也为15° B. 入射角增大5°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增大10° C. 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D. 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19.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B. 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 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D. 听不同乐器弹奏同一首歌曲时能分辨出所用乐器,是利用了声音的音色不同
20. 甲乙两人各乘一台升降机,甲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乙也在匀速上升,乙看见楼房
在匀速上升,甲在匀速下降,则他们相当于地面( )
A. 甲上升,乙下降 C. 甲乙都下降,但甲比乙慢
B. 甲下降,乙上升
D. 甲乙都下降,且甲比乙快
第4页,共26页
21.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相互作用和______的自然科学。
22. 为了进行可靠定量的比较,必需进行______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______,
在图中,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______𝑐𝑚,木板的长度是______𝑐𝑚
23. (1)“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诗中描写苏州小桥、流水、人家美景,对于坐
在行驶于河中游船上的游客而言,若以河岸为参照物,他是______的;以游船为参照物,他是______的。
(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唐诗中的名句。船上的客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这是因为寒山寺的大钟受到撞击发生了______,这钟声是通过______传到人耳的,我们能分辨出听到的是钟声而不是鼓声,这是根据声音的______来辨别的。
24. 给下列测得的数据补上适当单位:
(1)如图,位于贵州黔南群山中的𝑓𝑎𝑠𝑡望远镜反射面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相当于近30个足球场,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天文工程。其直径为500______ (2)篮球比赛中,每一节比赛时间为12______
25. 某同学的身高为1.7米,站在离平面镜1.5米远的地方,她在平面镜中的像高______
米;若她远离平面镜0.5米,则此时她在平面镜中的像离她本人______米,像的大小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6. 观察拍摄的“水景”照片,发现倒影部分比景物本身要暗一些,这是光从空气射到
水面时,由于光的______(选填“反射”或“折射”)现象,一部分光射入了水中的缘故;看到的“水景”是光的______形成的。看到的水中的“鱼”是光的______形成的,看到的“水景”和“鱼”是______ (选填“都是虚像”;“都是实像实”或“一个虚像,一个实像”)。
第5页,共26页
27. 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空隙在地面上形成圆形的光斑,这种现象是由于光的______形成
的。圆形的光斑其实是______的像,这个像是______(实/虚)像。 28. 在图中,根据给出的入射光线𝐴𝑂画出反射光线𝑂𝐵,并标出
反射角及其度数。
29. 在探究声音与频率关系实验中,把尺放在桌面上,使尺的一端伸出桌边,用手拔动
钢尺,听尺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同时观察尺振动的快慢.如表是实验记录情况,请你补充表中的空缺:
第一次 第二次 尺出的长度 短 长 尺振动的快慢 ______ ______ 音调的高低 ______ ______ (1)进行实验时,为了保证两次实验的响度不变,必须保持钢尺的______ 不变. (2)实验结论:声音的音调高低和______ 有关.
30. 如图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𝐴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
测出小车到达𝐵点和𝐶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𝐴𝐵段的路程𝑆𝐴𝐵=______𝑐𝑚,如果测得时间𝑡𝐴𝐵=1.6𝑠。则𝐴𝐵段的平均速度𝑉𝐴𝐵=______𝑐𝑚/𝑠。
(2)在测量小车到达𝐵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𝐵点才停止时,测得𝐴𝐵段的平均速
第6页,共26页
度𝐴𝐵会偏______。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𝐵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𝐶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______,理由是:______。
31. 如图是探究声现象常用的装置,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音叉被音叉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 (2)泡沫塑料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______。
(3)加大敲击的力度,塑料球被弹起的幅度更大,根据发生的现象,你
由此可得出声源发出声音的响度与______有关。如果在真空中做这个实验,塑料小球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被弹开。
32. 如图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将一块平面
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块纸板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
(1)实验时让光贴着纸板入射是利用光的______(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以便显示光路;
______(选填“能”(2)如果纸板没有与平面镜垂直放置,当光贴着纸板沿𝐴𝑂入射时,或“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
(3)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是为了得出______角与______角的大小关系的普遍规律.
33. 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桌面上已给出的器材有:带支架
的玻璃板、铅笔各一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两个;白纸一张;火柴一盒 (1)为完成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______
(2)为了______,实验时要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而实验时需要多次实验的目的是______
(3)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填“较亮”或“较暗”)环境进行。实验过程中,需要竖直放置的是______,需要记录______的位置。(后两空选填序号:𝐴.玻璃板;𝐵.两只蜡烛;𝐶玻璃板和两只蜡烛;)
(4)实验时,将蜡烛1放在玻璃板前,把另一个相同的蜡烛2放到玻璃板的另一侧,边移动、边观察,使它与1的像重合,观察时,眼睛应该在图中______处观察(选填“𝐴”、“𝐵”、“𝐶”或“𝐷”),蜡烛2的位置即是______位置。为确定像的虚实,需在______位置放一个光屏(选填“蜡烛1”或“蜡烛2”),并在图中的______处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选填“𝐴”、“𝐵”、“𝐶”或𝐷”)。
第7页,共26页
34. 共享电动车为人们出行带来方便,图为电动自行车的技术参数:
(1)电动自行车正常行驶时,充电一次可正常行驶多长时间?
(2)小南骑电动自行车以正常速度到学校至少需要15𝑚𝑖𝑛,则小南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最大速度 正常速度 持续里程 额定载量
35. 甲乙两地的距离是900𝑘𝑚,一列火车从甲地早上7:30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
几个车站,在当日16:30到达乙地。列车行驶途中以144𝑘𝑚/ℎ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400𝑚的桥梁,列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是25𝑠。求: (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2)火车的长度是多少米?
30𝑘𝑚/ℎ 15𝑘𝑚/ℎ 60𝑘𝑚 90𝑘𝑔 第8页,共26页
第9页,共26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𝐶
【解析】解:𝐴、学生的身高为15.6𝑑𝑚,故A错误; B、字典的厚度为3.7𝑐𝑚,故B错误; C、一支新铅笔的长度为0.175𝑚,故C正确; D、一枚壹元硬币的厚度为1.9𝑐𝑚,故D错误。 故选:𝐶。
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2.【答案】𝐵
【解析】解:“轻声”和“大声”都是指声音大小、强弱,也就是声音的响度。 故选:𝐵。
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是声学的基础知识,相对比较简单。
3.【答案】𝐶
【解析】解:𝐴、在道路两旁、建筑物周围植树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故A不符合题意;
B、排气管上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故B不符合题意; C、噪声监测仪只能检测声音的大小,不能减弱噪声,故C符合题意; D、在纺织车间戴上耳塞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𝐶。
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第10页,共26页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减弱噪声的途径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4.【答案】𝐶
【解析】解:
敲击右边的音叉的时候,音叉振动发声,声音由空气传到左边音叉,左边音叉振动把泡沫塑料球被弹开,该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能够传到能量、以及空气能够传声;但不能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故A、𝐵、𝐷不符合题意,𝐶符合题意。 故选:𝐶。
要解答本题需掌握:泡沫塑料球被弹开,说明经空气传递来的声音具有能量,也能够传递能量,但是不能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以及传播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是中招的热点。
5.【答案】𝐴
【解析】解:𝐴、男生的声音变得“低沉”中的低指声音的音调低,故A符合题意; .B、把电视机的音量调小一些,是指把声音的响度调小一些,故B不符合题意; .C、“响鼓也要重锤敲”是指声源振动幅度大,响度越大,故C不符合题意; D、“引吭高歌”中的“高”说明声音的响度大,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𝐴。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振动幅度越小,响度越小。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特征中的响度定义去分析解答,音调和响度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分。
6.【答案】𝐶
【解析】解:由题意可知,小敏参加的项目是百米赛跑,因此路程𝑠=100𝑚,所用时间𝑡=12.5𝑠,
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𝑣=𝑡=
𝑠
100𝑚12.5𝑠
=8𝑚/𝑠,因此𝐶符合题意,𝐷不符合题意;
小敏在整个百米比赛中不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因此𝐴、𝐵不符合题意。
第11页,共26页
故选:𝐶。
此题考查了平均速度的定义,即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𝑣等于在这段时间𝑡内通过的路程𝑠与所用时间的比值𝑡。
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会利用公式𝑣=𝑡进行计算平均速度,理解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
𝑠
𝑠
7.【答案】𝐴
【解析】解:𝐴、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大小相同,像的大小取决于人的眼睛本身的大小,故A正确;
B、小的平面镜也可以成大物体的完整的像,不会因为镜子的大小影响到像的大小,故B错误;
C、物到镜的距离近,人们感觉像大,但真实的像的大小不变,故C错误;
D、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大小相同,像的大小取决于物的大小,与镜放置的高低无关,故D错误。 故选:𝐴。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即可解答此题。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真实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视觉的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到镜的距离,注意区分题中的问法。
8.【答案】𝐷
【解析】解:
若小华以小明、司机或座位为参照物,则小华与小明、司机、座位之间的位置并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小华是静止的;
若小华以迎面驶来的汽车为参照物,则小华与迎面驶来的汽车之间的位置在发生变化,所以小华是运动的。 故选:𝐷。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
第12页,共26页
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9.【答案】𝐴
【解析】解:“月掩火星”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A.手影游戏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符合题意;
B.对着镜子化妆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雨后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𝐴。
(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界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本题考查光的直线传播,能否区分三种光现象: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10.【答案】𝐷
【解析】解:当从𝐴发出的光线从玻璃中斜射向空气时,折射角一定大于入射角;当光线垂直于𝑀𝑁射出时,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变,此时折射角和入射角都为0°,两个角是相等的,综上所述,D正确。 故选:𝐷。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等透明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玻璃等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光折射定律的理解,关键是熟练掌握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搞清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11.【答案】𝐵
第13页,共26页
【解析】解:𝐴、湖水中景物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故A错误。 B、雨后彩虹的形成属于光的色散,是光的折射现象,故B正确;
C、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在遇到不透明的树叶时,便在物体后形成影子,而没有树叶的地方光沿直线传播,在地面上形成光斑。故C错误。
D、汽车观后镜是凸面镜,通过后视镜看到车后的景物是利用光的反射而成的虚像。故D错误。 故选:𝐵。
(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此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2.【答案】𝐵
【解析】解:(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是凸透镜,故A正确;
(2)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而且凸透镜是实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10𝑐𝑚,故选项ACD正确,B错误。 故选:𝐵。
根据凸透镜焦点和焦距定义以及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对各个选项注意分析即可。 此题考查学生对凸透镜焦点和焦距定义以及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的理解和掌握,难度不大,属于基础知识。
13.【答案】𝐷
【解析】解:𝐴、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振幅不同,则响度不同,故A错误;
B、房间的窗户安装双层玻璃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错误。
第14页,共26页
C、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声波传递能量,而不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故C错误;
D、不同人的音色不同,因此“闻其声而辨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D正确。 故选:𝐷。
(1)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 (2)声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3)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4)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此题考查了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声音与能量、音色、减小噪声的方法等多个知识点,是一道声学基础题。
14.【答案】𝐷
【解析】解:
A、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铅笔与平面镜的距离改变,铅笔在镜中的像的大小不变,故A错误;
B、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与铅笔还是关于平面镜所在平面对称的,故像不动,故B错误;
C、像的大小与物体相等,故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将不变,故C错误; D、铅笔与平面镜的夹角为45°,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此时平面镜将铅笔与像的夹角平分,所以铅笔与它在平面镜中的像互相垂直,故D正确。 故选:𝐷。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大小相同;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来分析此题。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平面镜成像特点在生活中的应用。此类题目在近几年的中考中属于热点题目,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5.【答案】𝐴
【解析】解: 物体的运动速度为:
第15页,共26页
𝑣==
𝑡
𝑠50𝑚10𝑠
=5𝑚/𝑠。
物体进行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在前2𝑠的速度也是5𝑚/𝑠。 故选:𝐴。
(1)知道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距离,根据速度公式求出速度。
(2)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在任何相等的路程内,速度都是相等的。 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在任何相等的路程内,速度都是相等的,但是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相等的路程,物体不一定进行匀速直线运动。
16.【答案】𝐶
【解析】解:从发出声音到达高山的时间: 𝑡=2×4𝑠=2𝑠,
由𝑣=𝑡可得,人与高山之间的距离: 𝑠=𝑣𝑡=340𝑚/𝑠×2𝑠=680𝑚。 故选:𝐶。
知道人发出声音和听到回声的时间可求从发出声音到达高山的时间,又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根据𝑠=𝑣𝑡求出声音传播的距离即为人与高山之间的距离。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回声测距离的应用,确定声音从人所在的地方传到高山的时间(单趟用时)是本题的关键。
𝑠1
17.【答案】𝐷
【解析】解:𝐴.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不是单色光,所以A错误; B.五星红旗的旗面反射红色光而吸收其他颜色的光,所以B错误;
C.投影屏上的画面是投影仪发出的光经投影屏反射形成的,投影屏并不能自行发光,所以C错误;
D.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因不同的色光的折射能力不同,将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所以D正确。 故选:𝐷。
(1)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对于不透明的物质,其颜色由其反射的光的颜色决定的;
第16页,共26页
(3)光源是指能够自行发光的、正在发光的物体;
(4)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因不同的色光的折射能力不同,将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光的三原色是指红、绿、蓝这三种色光,这三种色光可以混合成其他颜色的色光。
18.【答案】𝐵
【解析】解:
A、当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为15°时,则入射角为90°−15°=75°,所以反射角也为75°,故A错误。
B、入射角增大5°时,反射角也增大5°,所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增大10°.故B正确。
C、由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因为先有入射角才有反射角,所以要说成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C错误。
D、镜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也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D错误。 故选:𝐵。
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同时要掌握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知道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本题主要考查对光反射定律内容的掌握情况,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
19.【答案】𝐴
𝐴、“高声语”是指大声说话,【解析】解:指的是响度,生活中把“高低”和“大小”说混了,故A错误;
B、月球表面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登月宇航员不能直接对话,故B正确; C、喇叭发声时在振动,这种振动具有能量,使烛焰摇动,故C正确;
D、不同的乐器演奏,即使音调和响度都相同,也能分辨出来,这就是音色不同分辨出的,故D正确。 故选:𝐴。
第17页,共26页
根据声现象的基础知识来判断,所涉及的知识点有:
(1)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有时人们说的高低实质是大小的意思; (2)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具有能量,也可以传递能量;
(4)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和特色,能分辨出不同乐器,不同的人在说话是音色不同。 掌握声现象的基础知识,结合生活、语言的实际来认识。
20.【答案】𝐷
【解析】 【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
甲、乙两人均看到楼房在匀速上升,说明甲、乙相对于地面都是匀速下降的,甲同时也看到乙在匀速上升,说明甲的下降速度比乙快。 故选D。
21.【答案】运动规律
【解析】解:物理学就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的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的运动的最一般的规律的自然科学。 故答案为:运动规律。
根据物理学研究的对象进行解答。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记住物理学的基本概念。
22.【答案】测量 米 0.1 3.55
【解析】解:
为了要得到可靠的定量的比较,所以要进行测量;单位是大家公认的比较标准,为了测量的需要和方便,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第18页,共26页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图示刻度尺1𝑐𝑚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分度值为1𝑚𝑚=0.1𝑐𝑚;木块起始端对应的刻度值为1.00𝑐𝑚,末端对应的刻度值为4.55𝑐𝑚,木块长度为4.55𝑐𝑚−1.00𝑐𝑚=3.55𝑐𝑚。 故答案为:测量;米;0.1;3.55。
(1)为了进行可靠定量的比较,必需进行各种测量; (2)根据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规定填写;
(3)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起始端没从0开始,把1.00𝑐𝑚处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1.00𝑐𝑚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本题考查了长度、质量的单位及刻度尺的使用,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3.【答案】运动 静止 振动 空气 音色
【解析】解:(1)坐在行驶于河中游船的乘客相对于河岸,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以河岸为参照物,游客是运动的;游客和游船是一同运动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以游船为参照物,游客是静止的;
(2)船上的客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这是因为寒山寺的大钟受到撞击发生了振动,这钟声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我们能分辨出听到的是钟声而不是鼓声,这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的。
故答案为:运动;静止;振动;空气;音色。
(1)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传声的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
(2)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
(3)音色: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 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选作参照物,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取的参照物不同,结论一般也是不一样的.所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性的。
24.【答案】𝑚 𝑚𝑖𝑛
第19页,共26页
【解析】解:
(1)位于贵州黔南群山中的𝑓𝑎𝑠𝑡望远镜反射面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相当于近30个足球场,其直径达500𝑚;
(2)在正式比赛中,篮球比赛分四节,每一节时间为12𝑚𝑖𝑛。 故答案为:(1)𝑚;(2)𝑚𝑖𝑛。
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填上符合实际的单位。
一个数据在数学上如果没有单位还可以表示出其大小,但在物理上一个数据如果没有单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结合生活常识加上一个合适的单位,物理数据才有意义。
25.【答案】1.7 4 不变
【解析】解:(1)像与物大小相同,人的身高1.7𝑚,像的身高也是1.7𝑚;
(2)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人站在镜前1.5𝑚处,像离镜也是1.5𝑚;当他向镜子远离0.5𝑚时,他到镜面的距离为1.5𝑚+0.5𝑚=2𝑚.则他在镜中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也是2𝑚,那么此时像与他的距离为2𝑚+2𝑚=4𝑚;像与物永远大小相等,不管人靠近镜面还是远离镜面,像的大小不变。 故答案为:1.7;4;不变;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大小相同,来解答此题。
人靠近平面镜时,感觉像变大,实际上像的大小不变,是眼睛看像的视角增大,感觉像在变大,是一种错觉。
26.【答案】折射 反射 折射 都是虚像
【解析】解:因为看见的景物是景物反射的光线,而倒影是景物反射的光线到水面,并且在水面处发生折射,一部分光被折射到水里再反射出来,所以在观察水边风景照片,总发现景物的“倒影”比本身暗一些,是因为光一部分反射到空气中,一部分折射入水中;
看到的“水景”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属于平面镜成像,看到的是虚像;
水中鱼反射出的光,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的方向偏折,我们看到的是变浅的鱼的虚像,因此站在岸上所看到的水里的“鱼”是真正的鱼的虚像。 故答案为:折射;反射;折射;都是虚像;
第20页,共26页
(1)看见的景物是景物反射的光线,而倒影是景物反射的光线到水面,在被水面吸收一部分后再反射出来,所以亮度肯定不及景物本身了。
(2)从鱼身上反射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看到鱼的虚像。
理解掌握光的折射规律是解决此类折射问题的关键;有时可以利用折射时光路可逆帮助解题。不论是从岸上看水的景物还是在水里看岸上的景物,看到的都是被折射的虚像。
27.【答案】直线传播 太阳 实
【解析】解:大树上树叶与树叶之间会形成很多小的缝隙。太阳光从这些小缝隙中照射下来,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所以在地面上会形成太阳的像,该现象为小孔成像。
像的形状和太阳一样,且是倒立的实像。 故答案为:直线传播;太阳;实。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利用这一特点,人们可以看到许多自然现象,例如日食月食等等。
本题考查小孔成像的原理,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造成的。
28.【答案】解:由图知,法线已画出,入射角为30°,则反射角也为30°;根据反射角
等于入射角,在法线的另一侧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如图所示:
【解析】根据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及其度数。 此题考查了对光的反射光路的画法,首先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特别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同时考查了入射角与反射角的概念。
29.【答案】快;高;慢;低
(1)振动幅度
第21页,共26页
(2)频率 【解析】 【分析】
(1)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2)响度与振动幅度、距声源的远近有关,振动幅度越大、距声源越近,响度越大.(3)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答】
(1)在距声源距离相同时,响度取决于振动幅度,振动幅度相同,响度相同. (2)尺子伸出的长,难振动,振动的慢,频率小,音调低.通过本实验可得到的初步结论为:声音的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故答案为:见下表:
第一次 第二次 (1)振动幅度; (2)频率.
钢尺伸出的长度 短 长 钢尺振动的频率 快 慢 音调的高低 高 低 30.【答案】(1)40.0;25.0;
(2)小;
(3)不正确;因为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或小车从𝐴到𝐶的过程中通过𝐵点时的速度不为0或小车通过𝐴𝐶段的时间与𝐴𝐵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𝐵𝐶段的时间)
【解析】 【分析】
(1)读出𝐴𝐵的路程,读数时注意要有估读位,并且这里没有从零刻度线开始测量,所以要注意用𝐴、𝐵两点的位置的读数之差求出路程;再根据𝑣=𝑡,求出平均速度; (2)过了𝐵点再计时会导致测量的时间偏大,根据𝑣=𝑡可知算出的平均速度偏小; (3)如果从𝐵点静止释放测下半程的时间是不对的,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因为小车由𝐴运动到𝐶点时,在𝐵点的速度不为零;
本题考查“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
𝑣=𝑡求出平均速度,还要会根据测量时间的方法判断出所测时间是否准确,难度一般。
第22页,共26页
𝑠
𝑠
𝑠
【解答】
(1)小车运动距离𝑠𝐴𝐵=80.0𝑐𝑚−40.0𝑐𝑚=40.0𝑐𝑚,𝑡𝐴𝐵=1.6𝑠, 小车通过𝐴𝐵段的平均速度:𝑣=𝑡
𝑠𝐴𝐵
𝐴𝐵
=
40.0𝑐𝑚1.6𝑠
=25.0𝑐𝑚/𝑠;
𝑠
(2)如果让小车过了𝐵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𝑣=𝑡知,平均速度会偏小;
(3)小车从𝐴点由静止释放,运动到𝐵点时速度不为零,而从𝐵点由静止释放速度为零,运动到𝐶点用时较长,计算速度值偏小,因此小明的方案不正确; 故答案为:
(1)40.0;25.0;(2)小;(3)不正确;因为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或小车从𝐴到𝐶的过程中通过𝐵点时的速度不为0或小车通过𝐴𝐶段的时间与𝐴𝐵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𝐵𝐶段的时间)。
31.【答案】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将微小的振动放大 振幅 能
【解析】解:(1)泡沫塑料球被发声音叉弹起,说明音叉在振动,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因为音叉的振动往往不易观察,需要将实验效果进行“放大”,用泡沫塑料球的振动呈现音叉的振动,可以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3)加大敲音叉的力度,音叉的振幅变大,声音的响度也变大;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如果在真空中做这个实验,小球能弹开,我们不能听见声音。 故答案为:(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将微小的振动放大;(3)振幅;能。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这种振动往往不易观察,需要将实验效果进行“放大”; (2)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此实验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以及响度与振幅间的关系,属于基本内容,比较简单。
32.【答案】漫反射;不能;反射;入射
【解析】解:(1)实验时从光屏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是由于光屏表面凹凸不平,光在这里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
(2)法线在纸板上,法线与镜面垂直,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如果
第23页,共26页
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则镜面的法线不在纸板上,入射光沿纸板照射后,反射光线不在纸板上,则我们在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
(3)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去测反射角大小的目的是为了得出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来寻求实验的普遍规律; 故答案为:(1)漫反射; (2)不能; (3)反射;入射.
(1)在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是由于光在光屏上发生了漫反射而进入我们的眼里;
(2)如果实验中硬纸板放得没有与平面镜垂直,稍有倾斜,则当入射光贴着硬纸板射向镜面上的𝑂点后,法线将会不在硬纸板上,所以在硬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3)多次实验可以多测量几组数据,得到的规律更具有说说服力.
实验题是中考中必不可少的题目,要加强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现象,归纳总结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本题考查了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
33.【答案】刻度尺 确定像的位置 得到普遍结论 较暗 𝐴 𝐶 𝐴 像的 蜡烛2 𝐵
【解析】解:(1)刻度尺可以测量物体的距离,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测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
(2)玻璃板具有透光性,用玻璃板不用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观察和确定像的位置;多次测量,能防止偶然性的发生,从而得到普遍的规律;
(3)实验时点燃的蜡烛比较亮,环境比较黑暗,点燃蜡烛和环境对比度比较大,蜡烛成像会更清晰;
实验过程中,需要竖直放置玻璃板,这样像能呈在水平面上,还需要记录玻璃板和两只蜡烛的位置,从而探究物距和像距的关系;
(4)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应在物体的一侧观察,即𝐴侧; 蜡烛2的位置是像的位置;
虚像不能呈在光屏上,为确定像的虚实,需在蜡烛2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并在图1中的𝐵处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
故答案为:(1)刻度尺;(2)确定像的位置;得到普遍结论;(3)较暗;𝐴;𝐶; (4)𝐴;像的;蜡烛2; 𝐵。
(1)本实验要研究平面镜成像时,物体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要用到测量工具;
第24页,共26页
(2)选用玻璃板是为了便于观察和确定像的位置,而平面镜不能观察对面蜡烛;多次测量,能得到普遍的规律。
(3)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时,成像物体和环境的对比度越大,并且物体越亮,物体成像越清晰;玻璃板应竖直放置;
(4)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应在物体的一侧观察。
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类习题,注意几个关键的词语不能含糊:实像中选取的两个蜡烛要(完全相同),后面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要(完全重合),要选(薄玻璃板),玻璃板要(与桌面垂直),要把玻璃板(前面的)物体弄亮,用光屏承接像时眼睛要在(像的这一侧)观察。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操作相关问题,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34.【答案】解:
(1)由𝑣=𝑡得正常行驶时间: 𝑡1=
𝑠𝑣1
𝑠
=
60𝑘𝑚15𝑘𝑚/ℎ
=4ℎ;
(2)小南骑电动车以正常速度到学校的时间𝑡2=15𝑚𝑖𝑛=0.25ℎ, 由𝑣=𝑡得小南到学校的距离:
𝑠2=𝑣𝑡2=15𝑘𝑚/ℎ×0.25ℎ=3.75𝑘𝑚;
答:(1)电动自行车正常行驶时,充电一次可正常行驶4ℎ的时间; (2)小南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是3.75𝑘𝑚。
𝑠
(1)由表中数据得出正常行驶的速度和持续里程,【解析】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𝑡=𝑡可以求出行驶的时间;
(2)已知正常速度与行驶时间,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𝑠=𝑣𝑡求小南到学校的距离。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能从电动自行车的技术参数表得出相关信息是关键。
𝑠
35.【答案】解:(1)甲乙两地的距离是:
𝑠=900𝑘𝑚,
火车从甲地早上7:30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日16:30到达乙地, 则甲地开往乙地所用时间: 𝑡=16:30−7:30=9ℎ, 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
第25页,共26页
𝑣==
𝑡
𝑠900𝑘𝑚9ℎ
=100𝑘𝑚/ℎ;
(2)列车的过桥速度: 𝑣′=144𝑘𝑚/ℎ=40𝑚/𝑠,
由𝑣=𝑡得,火车过桥通过的总路程: 𝑠′=𝑣′𝑡′=40𝑚/𝑠×25𝑠=1000𝑚, 所以火车的长度:
𝑠火车=𝑠′−𝑠桥=1000𝑚−400𝑚=600𝑚。
答:(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100千米每小时; (2)火车的长度是600米。
𝑠
【解析】(1)已知甲乙两地的距离和甲地开往乙地的时间,利用𝑣=𝑡即可求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
(2)已知速度和时间可求火车和桥梁的总长,总长减桥梁长就是火车的长度。 本题主要考查对速度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弄清火车完全过桥时行驶的路程为桥长与火车长的和是关键。
𝑠
第26页,共26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