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lWIWxfl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特点及创新周辉赵江丰(西藏日报社,西藏拉萨850000 )摘要:随着现代媒体行业不断快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全媒体时代。在全媒体时代,媒体行业的 各方面均受到很大的影响,新闻传播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使新闻传播 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新闻工作人员应当对新闻传播特点充分把握并且结合全媒体时代特点,通过有 效的方式实现新闻传播的创新,使新闻传播能够更好地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及实际需求,使其取得更好 的效果。关键词: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特点;创新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 ( 2019) 07-0108-01在新闻媒体行业发展中,新闻传播属于极其重要
的内容与任务,也是新闻制作的最终目标,因而有效实 现新闻传播也就极其必要。在全媒体时代,对于新闻 传播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新闻传播模式已经 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因而在新闻传播中也就需要实现 创新,这也是现代新闻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就 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特点及创新分析,从而使新闻传 播创新更好地实现,获得更好的发展。一、 全媒体时代的媒介内涵(一) 媒介形态有所变化在现代社会互联网技术不断快速发展的大背景 下,全媒体时代拉开帷幕。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也 获取新的发展机遇。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 媒介终端功能也会越来越成熟,最终能够使媒介障碍 得以突破,从而向全媒体方向不断快速发展。由于新 媒体具有较理想的便捷性特点,也就能够使受众范围 不断扩大,在新媒体发展过程中受众表现出的自主性、 多选择性以及便捷性已经成为明显特点。这些特点导 致媒体内容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而媒体主导权也会 发生一定改变,由以往掌握在媒体人手中向受众转移。 同时,受众也由以往被动接收新闻信息转变为主动寻 找新闻信息,占据主动地位且在今后会表现出更明显 的自主性。(二) 信息获取更加便捷在网络技术不断改革创新的形势下,新闻资讯能 够上传至互联网平台,每个人都能够实现新闻传播,进 一步减少了新闻传播中的限制。目前.网络传播这种 新型传播形式通过对网络技术进行合理的应用可实现 更理想的发展。此外,在全媒体时代,人们在获取新闻 资讯方面也突破时空方面的限制,可利用网络发布及 获取信息,凸显其快捷性及便利性,也能够使新闻服务 更具个性化特点。⑴见解,还能够与其他新闻受众实现有效互动与交流。 对于新闻传播的这一特点而言,也体现出在新闻传播 过程中受众表现出较明显的主动性。(二) 新闻信息具有海量化特点在全媒体时代,不同的新闻传播方式对于新闻信 息的传播及收集具有推动作用,而随着移动网络及移 动设备的出现及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即便在较短的时 间内人们也能够获取比较丰富的新闻信息。这对于新 闻信息传播及交流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就这一点而 言,其属于全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的明显优势,而传统 媒介新闻并不具备这一优势。(三) 新闻传播突破时空限制在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在发展中逐步实现海量 化新闻资讯与受众主动性的增强,并且新闻传播方式 也发生变化,以往纸质新闻的传播方式已被颠覆,并且 电视新闻传播方式也发生改变。当前,人们能够随时 随地刷新新闻资讯,得到大量新闻信息.新闻传播摆脱 了时空限制。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下, 这种无限制的传播形式使得新闻能够更加便捷地被获 取,有利于新闻传播的更好发展。[,'2]三、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创新的有效途径及策略(一) 新闻媒介形式的重组创新在全媒体时代,为更好地符合新闻传播的要求并 且解决新闻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使新闻传播创新得以 真正实现,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促使传统媒体及新媒 体之间能够加强融合发展,对于新闻资源实行有效整 合,促使新闻产业链条能够实现延长,消除新闻传播中 的不足,充分发挥其优势,从而实现协调发展。作为新 媒体,应当以传统媒体为基础,对新闻源进行充分利 用,促使新闻传播途径能够实现进一步延伸,并且使不 同媒体之间能够加强互动,对质量及价值均比较高的 相关新闻专题进行制作。此外,传统媒体也应当积极 与新媒体融合,对于互联网发展趋势应当充分把握,对 于公众需求较好地掌握,利用生动及多元的手段促进 新闻信息传播得以更好地实现。总之,全媒体时代,只 有在新闻媒介实现重组创新的基础上才能使新闻媒体 之间的良性互动及发展较好地实现,促使新闻传播能 够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使新闻传播更好地满足实际 需求。(二) 强化新闻传播内容的价值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传播内容对于传播效果 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新闻传播内容具(下转第233页)二、 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模式特点(-)新闻受众的主动性有所增强在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相比传统新闻传播表现 出明显的差异,新闻受众的主动性得以增强,这也是全 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主要特点。对于目前数量巨大且 内容丰富的相关新闻资讯,通过对全媒体传播更加方 便快捷的特点进行利用,新闻受众能够基于便携式移 动终端,能够随时随地获取自身比较感兴趣的新闻内 容,可突破时间及空间的限制。与此同时,针对相关新 闻内容,受众也能够在新媒体平台上表达自身看法及 108第10卷第7期2019车04月新闻研究导刊Journal of News ResearchVoLlO No.7April 2019二、网络体育赛事直播平台未来内容生产趋势(一) 内容生产更加注重个性化原创内容生产将继续作为主要网络体育赛事直播平 台的核心竞争力。⑹受众将更加注重传播内容的丰富性
与使用体验。平台在为付费用户不断推出更加精细、制 作更具针对性的内容的同时,兼顾免费用户的使用满意 度,个性化、分层化的内容也将提供给不同需求的用户。(二) 侧重发展移动终端内容传递随着移动直播在网络直播中的广泛运用,网络体 育直播需进一步开拓基于手机端的移动直播,打造PC (个人计算机)端赛事直播外的另一重要内容阵地。 比如,手机AR (增强现实)视频使受众有一种零距离 的现场体验,让受众有一种“虚拟参与感”,这种共时 性为用户提供了浸入式直播体验。⑺互联网体育赛事直播平台仍在迅速发展,平台的 不断涌现使得用户竞争更加激烈。内容为王的时代, 唯有不断进行内容生产升级才能获得受众的认可与持 续发展的能力。综合以上网络体育赛事直播内容现状 分析,未来平台内容生产将逐渐由UGC向PUGC (将 UGC、PGC相结合的内容生产模式)以及PGC转化, 内容生产渐渐向专业化、个性化侧重,形成以专业团队 运作为主、用户原创内容为补充的体育直播生态。⑻
参考文献:[1] 王婷,王相飞,王真真.我国体育新闻手机客户端的发
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新闻界,2016 ( 18):6366.[2] 蔡磊.网络直播的优势与制约因素——以网络直播体
育赛事类节目为例[J].青年记者,2014 (23 ):9293.[3 ] NBA直播影响力“互联网+体育”价值生态报告[R].
企鹅智酷,2016.[4] 许正林.体育传播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97.[5] 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6:43.[6]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英).大数据
时代[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11.[7]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167.[8] 郑卫平,王庆军.“互联网+”时代体育赛事传播的特
征及发展趋向[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6 (6): 32-36.作者简介:周骏(1990-),男,陕西西安人,硕士,毕业于西 安体育学院,博士在读,助教,研究方向:教育管理与体育 传媒。(上接第108页)有较高价值的基础上,才能对人们进行 较好的引导,使新闻传播能够得到更好的效果。所以, 新闻媒体应当从内容创新方面入手,将具有较高价值 及较高质量的新闻信息提供给受众。在全媒体时代, 新闻工作人员应当对新闻信息进行高质量的生产及管 理,要保证新闻信息的客观性及真实性,使新闻内容深 度及价值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使受众形成正确的价值 观,进一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保证新闻传播能够取得 更加令人满意的效果,使新时代的新闻传播需求得到 满足。(三)加强新闻问题的监督管理在全媒体时代,要更好地规范新闻媒体,为新闻传 播创新良好的环境,不但要实现新闻行业自身的优化, 并且对于新闻媒体还应当加强监督及管理。就目前的 实际情况而言,对于网络信息传播,规范严谨的监管体 系亟待建立健全,并且互联网环境比较复杂,要进一步 强化监督,凸显监管体系的作用。另外,应当对全媒体 安全工作进行强化,在法律手段及相关政策手段得到 较好应用的基础上,保证对全媒体的严格管理及控制, 使媒体环境得以净化,更好地维护互联网媒体的秩序。 除此之外,对于新媒体及传统媒体融合,应当加大引导 及扶持力度,通过加大投资力度以及政策引导等方式,
促使社会大众能够更好地参与互联网平台构建,使新 闻传播获得更好的效果。也31四、结语随着全媒体时代的不断深入发展,新闻传播也受 到很大的影响,人们对于新闻传播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促进新闻传播的进一步发展也就极其必要。新形势下, 在开展新闻传播工作的过程中,新闻工作人员需要充 分把握新闻传播特点,在此基础上还应当选择有效的 途径及方式积极实现新闻传播创新,从而使新闻传播 能够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新闻信 息的需求。参考文献:[1] 陈怡.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途径研究[J].中国高
新区,2018 (03 ) :225-226.[2] 刘路婷.全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传播的创新路径[J].
西部广播电视,2018 (02 ):58+62.
[3 ]李茹.对全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传播的思考[J ].西部
广播电视,2017 (20 ):32+36.作者简介:周辉(1987—),男,四川华釜人,硕士研究生,编 辑,研究方向:媒体实践,媒体融合发展,媒体社会学。(上接第208页)式研究[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 版社,2014:14.[6] 熊皇.虚拟现实的关系建构:一种传播学的视角[J].
艺术科技,2016 (07):89.[7] 玛丽塔•史特肯,莉莎•卡莱特.观看的实践——给所有
影响时代的视觉文化导论[M ].陈品秀,译.台北:三言社,2009:171.作者简介:陈常静(1994—),女,四川宜宾人,研究生在读, 研究方向:应用传播学。杨军(1964—),女,四川成都人,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 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政府与传播,新媒体与技术。2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