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禅古寺位于江西省南昌县幽兰镇岘山山冈,掩映在万绿丛中。幽兰街之东南,南湖万村之西南,南面濒临碧波荡漾的青岚湖。
寺宇古树参天、茂林修竹、鸟语花香、湖光山色、暮鼓晨钟,赏心悦目,美不胜收。寺内香火鼎盛、法事灵验,成为文化与自然遗产。她自古以来不时吸引着佛教僧侣选择此寺修行;奉佛弟子、善男信女前来烧香礼佛;饱学之士、致仕名宦来寺聚徒讲学;风景名胜爱好者来此观光游览、净化心灵。
东林寺
位于长江南岸,庐山西北麓,南面正对庐山香炉、天地诸峰,北倚分水岭及上方塔,西北有香谷,东南有乌龙潭,地势雄伟。寺前明堂开阔,香炉峰呈趋拜之 势,千年紫烟不断,虎溪具眷恋之情,万载常流。唐大书法家柳公权曾写下“流泉匝寺”四字,盛赞此寺之妙。原寺内建筑恢弘,兼之布局合理,避阴抱阳,松竹密 植,石径苔合。徜徉其中,莫不神清气爽,心旷而情怡,透出世外桃源,人间净土之神韵。
东林寺建成于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年),为中国佛教净土宗发祥地,南方佛教中心,隋朝以后为全国佛教八大道场之一。历史上,与东林寺结缘的名流高士不乏 其人,如佛陀跋陀罗尊者、智者大师、鉴真大师、李世民、刘遗民、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韩愈、白居易、柳公权、王安石、苏东坡、李白、陆游、杜甫、杜 牧、杜荀鹤、刘长卿、王昌龄、李邕、王阳明、黄庭坚、周敦颐、岳飞、范成大、朱熹、康有为等等。寺内文物甚多,从东晋远公与西域经师译经驻锡的译经台,到 清末康有为题刻的《柳公权残碑记》,时间跨度千余年,每一处古迹都寄寓着一段历史典故,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对中国传统文化也产生了至为深远的影响。
东林寺自建造以来,迄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沧桑历尽,屡废屡兴。
仰山栖隐禅寺
仰山栖隐禅寺座落于江西省宜春市东南20公里处的洪江乡境内。宜春悠久历史耀古烁今,众多人杰灿若星辰。宜春的钟灵毓秀,蕴藏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尤以唐宋以来,佛教禅宗文化在宜春这片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一诚长老欣然题词---“宜春是禅宗圣地”。东汉以降,仰山以祭拜山神著称。晋代大医药家葛洪曾于仰山集云峰顶(即仰山的最高峰)炼丹。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也曾于山麓神祠为地方百姓祈雨祝福。灵验之事,枚不胜举,香火连绵不绝,文人骚客豪情墨迹充塞山崖。
唐代会昌年间(841年—843年),当时著名高僧慧寂禅师,为避社会大动荡与战乱,从湖南沩山来此隐居。数年后,开辟佛教道场,由当时的宰相裴休和江西观察使韦宙大力支持营建,于仰山大行禅法,领众修行,法炬明耀,从者云集,盛极一时,远播高丽、日本,仰山遂成一大禅林,“仰山慧寂”名威四海,傲立佛门。朝庭表彰其教化功德,唐宣宗元年,宣宗亲笔题 “栖 隐 寺”,赐于仰山道场作为寺额, 慧寂禅师圆寂后,朝廷追赐谥号为 “智通禅师”。佛教界也因其教化之德尊称为“小释迦”,誉为佛祖释迦牟尼佛在世。慧寂禅师、仰山和仰山栖隐禅寺名噪天下。
沩山灵佑禅师与仰山慧寂禅师师徒唱和,相互默契,禅法与众不同,因其源于沩山,完成于仰山,后人尊称之为沩仰宗。这是禅宗“一花五叶”的第一叶,其后临济宗、曹洞宗、法眼宗、云门宗相继出现,形成了天下寺院“十寺九禅”的局面,“禅”在中国成了佛教的代名词。
作为禅林五家七宗第一家的沩仰宗祖庭――仰山栖隐禅寺,及其开山祖师慧寂禅师的思想和遗迹,在整个中国禅林中,占有重要地位,至今仍是人们瞻仰胜迹和休闲游憩的美妙去处。古往今来,凡到宜春的文人墨客,没有不登仰山游览兴叹的。
栖隐禅寺背靠的集云峰也是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明月山的群峰之一,“仰山积雪”为宜春八景之一。山麓一片开阔的坡地,小溪沿坡地两侧淙淙而下,最后在坡 地前的一个峡口汇流,再穿过山峡奔流而出。坡地前沿,原本建有山门,山门内原有照,地势依次飞升的五进大殿,层层高耸,富丽堂皇,如琼楼玉宇,似西天梵 宫。历史上,集云峰一向是宜春县乃至全袁州府的风水名胜之地,也正是僧俗追求清净隐居修禅的极好处所。
宋太宗赵炅太平兴国年间,栖隐寺奉敕改名为“太平兴国寺”。此时的太平兴国寺已不再是单一的沩仰宗道场了,而是随着沩仰宗的衰微,也就不管属于哪个派系,只 要是有德望的高僧,都可以被请来担任住持。因此,在宋代,临济宗的楚圆禅师、曹洞宗的仰山禅师、云门宗的佛印禅师、黄龙派的行伟禅师??,等等著名高僧, 都曾住持过太平兴国寺。宋代著名文人黄庭坚、张商英、范成大、辛弃疾、朱熹等等,也都慕名造访过该寺。宋代的太平兴国寺不仅本身兴旺发达,而且带动整个仰 山兴起了大批的“卫星”寺庙。其中有些寺院都达到了海内外闻名的程度。
由于宋代仰山人口大增,有些百姓来此垦山开田,当年的著名文学家范成大在其《骖鸾录》中记载:“岭坂上皆禾田,层层而上及顶,名梯田” 。 “梯田”一词,就是起源于此。
元 朝,太平兴国寺由著名的希陵禅师住持。希陵禅师曾应元世祖忽必烈之召进宫讲经,因此,朝廷屡次给他加赐佛号。忽必烈赐给他“佛鉴”之号,元成宗又赐给他 “大圆”之号。大德七年冬(公元1304年初),该寺一度毁于火灾。但在希陵禅师的艰苦努力之下,新的寺宇于8年后又在原址矗立起来,而且“广
员倍于旧而 加美焉”。江西行省将寺宇绘图上报朝廷,元仁宗亲题“大仰山太平兴国寺”匾额一块,又给老禅师加赐“慧照”之号,并且命大臣程钜夫撰写《大仰山重建太平兴 国寺记》,由大书法家赵孟頫书丹,勒石立碑于寺前。
明 清时代仰山不仅禅林遍布,而且俗世人口继续增加,居民大规模开发山林,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梯田越开越多。尤其是明朝覆灭之际,有些明朝官员躲进了这片天 高皇帝远的深山里隐居,有的甚至干脆剃度出家,逃避清朝的追捕,更使太平兴国寺及以其为核心的仰山一带,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晚 清时代,国运衰颓,以太平兴国寺为核心的仰山寺庙群也随着衰落。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太平兴国寺又一度毁于火灾,最后一次重建,并改额为“兴国古 寺”。改建后的寺庙建筑面积仅有500多平方米,规模不及过去二十分之一,气派更是大不如前,惟寺前两棵当年慧寂禅师亲手所植的银杏树,历经千年风雨而愈 见其苍郁挺拔。
近代随着社会动荡、战火连绵,仰山也更加凄凉,香火零落,惨淡经营,寺产也渐渐为世人所占据。全国解放后的几次运动中,殿堂被拆毁,最后的几名僧人也被驱逐它方,寺中设施全被焚毁,甚至慧寂禅师的舍利塔也未能保全,只剩得寺前两棵千年银杏和周围山中草莽间一些残缺倒地的僧人墓塔群可供凭吊,别无长物,佛教活动也彻底停止。
改革开放以后,政通人和,国家昌盛,社会稳定,修复仰山栖隐禅寺的因缘也逐渐成熟。寺院的整体风格为明清建筑样式,室外全是花岗岩石板,室内地面全是金砖铺地,加上青瓦黄墙,与四周幽静竹林环抱的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精心的布局使得寺院空间 开阔宏大,高低自由错落,建筑有横有竖,屋檐有高有低,廊墙有进有退,院落有分有合,界面有实有虚,空间体量大小合宜,通过廊庑的联结,组成了宁静、亲切 的闭合空间,加上钟鼓安置得体,香炉点缀有致。意向构成极为丰富,节奏感大然而生。建筑组群的内部和庭院空间钟叠山灵,莳木栽花引进自然景色,而整个寺院 都融化在大自然的山泉丘壑之间,成为特定风光的重要组成,加上风声雨声、钟声鼓声、日影月影还有朗喨的诵经声和袅袅的香火,使得建筑美、自然美、人文美融 为一体,渗透着山水诗、山水画、山水散文的意趣。
在祖庭的感召下,僧众的数量日益增加,日常佛事活动的管理也步步走向正轨。相对于其它寺院的修复进程,仰山栖隐禅寺的进度要快三、四倍。仰山现在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祥福寺
祥福寺座落在鄱阳湖上游,始建於明朝初祖朱元璋时期,随后几经兴衰。 了法大师发菩提心重修祥福净寺,相继几年一栋栋大殿拔地而起。寺院东与景德镇市相依,北与安徽省东至县交界,西环绕九江,交通发达。寺院建筑有大殿,僧人住房,观音殿,药师殿。僧人诵经念佛真是人间净土!
归云寺
归云寺位于江西省丰城市曲江仙姑岭山巅,寺院周围茂林密布,四季常春,百花争妍,景色怡人,登楼远望,山下城色、厂矿、乡村、沃野、碧水、美景如画,尽收眼底。且交通方便,山底公路环绕,四通八达。
2007年初现住持住进寺院以后,发现仙姑岭得天独厚的地势,多次对其周边环境,整个坐势以及周围的乡土民情做了详细、周密的勘探和细致的了解,深感到归云寺现有的规模,远不能适应现代信众的要求,仙姑岭的多种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在上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怀下,广大信众的支持下,耀茂法师发大心决心利用优势,将归云寺进行大势改造,计划在原有建筑保留不动的原则下,另辟场地,重建道场。争取在三、五年
之内将之打造成集朝拜、旅游、修行、休闲、安养为一体的现代化佛教圣地。
万果寺 万果寺始建于康熙己亥年(公元1719年)。康熙丙寅年(公元1686年),朝廷征集全国著名木匠,武宁瓜源乡霞庄吕绍夔[kuí],字云卿,人称“吕博士(木工)”,为人聪慧,技艺高超,且崇信佛教,奉旨随永修双洲(今涂家埠附近)舅父赵氏入京,钦命随镶黄旗营造事。后蒙受观世音菩萨点化,使工艺十分复杂、精美的龙床造成,从而被康熙帝加官进爵,承恩优渥。留京数载,以年老爵鸿胪序班,故辞。后诰封儒林郎(为文职之从六品封阶),候补州同加一级,妻魏氏诰封安人(六品);钦赐敕书一道----------见官大三级,乌木柄茅子一把,荣归故里。其子吕昌言亦在京城为官,康熙时任武英殿纂[zuǎn]修,应诚亲王取与修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又调武英殿修《骈字汇编》等书,享誉朝野。
吕绍夔,身为工匠,居然受封进爵,其桂子腾达,自以为是平日崇信佛教,积善所至。为报答观音菩萨点化之恩,吕启奏皇上恩准,将造龙床多余之沉香木,带少许回故乡里,雕塑圣像,以祀香火。一路上,小心翼翼,唯恐沉香木丢失,行至武宁瓜源,途径东源“仙虾戏水”上首,-------“金钱吊葫芦山下”(即现江桥村部所在地),沉香木忽然掉落地上。吕灵公心一动,自思这又是观音菩萨点化自己-----------要在此地建寺。经堪舆,确认此处是风水宝地。后经港下氏知足堂以献此地。遂广开募化,大兴土木,建造殿宇,雕塑观音大士像供奉殿中。并取因果报应之义,命名为“万果寺”。其子吕昌言为之撰联云:“万意皆空,何须觅普陀仙境;果园早种,到此即南海慈航。”时僧众骤增,香火鼎盛,远近闻名。
地藏寺
江西南昌地藏寺位于南昌县幽兰镇之北一公里处,如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95年)时有东田村宗道第十二代孙万兴隆,其发达后,因母信佛,为报母恩,发心为母建寺。观其村后七塘连环,号称七星伴月,风光秀丽景色怡更是风水宝地,请能工巧匠资建造一寺,名“兴隆庵”。请僧人住持,香烟燎绕,盛极一时,成为方园百里善男信女朝拜之地。 万法无常,寺院于明末清初毁于战火。至此僧去寺空直到清朝中叶(公元1645年)寺院又重新恢复,但在文革时又被毁。
宗教政策落实后,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1993年南昌市佛协会长,天宁寺住持顺因法师,到处募捐筹款修葺。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使之成为规模较大的女众丛林,易名“地藏寺”。2002年顺因法师自觉年迈体弱,交于其徒弟涵德法师主持寺务。现寺中占地20余亩,全寺分前、中、后三个院落,以中轴线为中心对称安排,中轴线上前端为新建的山门,进入山门映眼帘的就是放生池。池中有一石拱桥。池中清水荡漾,游鱼历历可数,莲花盛开,池边绿树环阴。沿石拱桥而上,既是二进殿天王殿。穿过此殿到达大雄宝殿,钟楼鼓楼分立两侧。大雄宝殿中央供有三尊十多米高的释迦牟尼像、阿弥陀佛像和药师佛像,两旁为十八罗汉,贴金饰彩,庄严如法。第四进殿是本寺具有特色的地藏殿。此殿乃是唐代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殿中一米多高精美的石雕座上,塑了纯铜塑造高十一米地藏菩萨站像,雄伟庄严金碧辉煌。全部金铂贴身,仅此项所用金铂即达十万余无。两旁镶嵌的对联为:“地狱即空众生有尽愿无尽,人论最贵孝道圆成佛自成”总括了地藏王菩萨的悲愿。此殿两侧为念佛堂、观音殿,其余的客堂、云水堂、斋堂等配设齐全。整座寺宇雄健壮观,寺中常驻僧人如法如律。
现寺内晨钟暮鼓,梵间缭绕,香飘四处,恰是远离尘嚣修心养性的人间仙境。
华严寺
华严寺地处九江阳峰,始建于清朝末年,占地1000于亩。聚云山前临鄱湖,后连群山成环保之状,地势开阔,气象万千。寺内有大雄宝殿、东阁、西阁、斋堂、僚堂等建筑近几十间,鼎盛时期有僧众50多人,正信众多,文革期间,寺庙惨遭破坏。
1993年释普弘大师受庐山东林寺委托重建华严寺。重建期间,释普弘
大师不惮辛劳,奔走呼告,凤兴夜寐,赢得了众信徒的尊重。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及众信徒的资助下,华严寺逐步恢复,三年时间内重建了大雄宝殿,并新建卧佛殿,韦陀殿等建筑物十多间。大雄宝殿内正中供释迦牟尼大佛像,左供阿难,右供迦叶,东西供十八罗汉,正殿柱悬楹联由释普弘撰写:“内脱身心,外遗世界。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现寺内僧众20多人,结缘居士400多人。
灵泉寺
灵泉寺始建于东晋升平元年(公元357年)江西省吉安市螺子山内。在郡城北十里螺子山内,有灵泉寺院。山有井泉甘冽,庐山东林寺远公(即净土莲宗初祖慧远大师)挂锡于此,绝爱此泉;寺以是名,并就地设法坛说法,人集千数之上,鸟鸣众云,大地振动。并放彩虹。共建宝殿、法堂、四位菩萨殿、钟鼓楼、天王殿、药师堂、念佛堂、莲池海会、香积橱、斋堂。以上玖拾余间,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毁,康熙三年(1664年)僧海玉重建。民国十九年(1930年)毁,仅存残垣断壁,灵泉保留如初。文革期间,破四旧,基本全毁,只留有三间石脚。
海云寺位于进贤县城东南白云山旁水上公园湖中磨盘洲上,面积一万余平方。四面环水,水波荡漾,远眺好似海中一小洲,洲上景致奇特,林木繁茂,鸟语花香,微风拂寺,萧瑟有声。晨暮之时,云雾缭绕,若隐若现,明媚之时,碧水映天,风景如画,身入其中,犹如进入仙境。
海云寺,原名福胜寺。据《进贤县志》记载,福胜寺建有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解放后,来此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仍络绎不绝。“文革”期间福胜寺惨遭洗劫,诸多佛像被毁。1985年10月,县政府决定在白云山下马井港区域建造磨盘洲水上公园,并把修复海云寺列为建造水上公园的重要项目之一。1992年4月,南昌市政府宗教处批复同意修复海云寺,在当地皈依弟子张萍等居士的带头资助下,附近众多居士、信士纷纷结缘资助,经过三年的艰辛创建,海云寺已初具规模,建筑面积已达近千平方米,恢弘的殿堂与优美的自然风景相互映辉,如诗如画。1995年2月,寺中迎进缅甸汉白玉雕佛像,2米多长的玉雕卧佛和1。5米高的坐式玉雕观音菩萨,雕刻精细,惟妙惟肖。
瑞金市海云寺
江西瑞金海云寺位于江西省瑞金市蜡烛峰主峰东侧、蜿蜒盘旋,铺设了219级石阶,引游人登上海云寺。一年四季,常常云雾缭绕,古道如盘龙,石阶似飘带,在云雾中时隐时现,人行其中,举足踏云,飘然若仙,似凌空而去, 江西瑞金海云寺真是“出凡尘喧嚣之外,入虚无飘渺之间”。
海云寺庄严肃穆,别具一格。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政府的支持和信众的赞助下,海云寺重修旧貌。大雄宝殿、千佛塔等寺观建筑群错落有致,金碧辉煌。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亲笔题写“海云寺”一匾并高悬于大雄宝殿门前。新建的海云寺庄严雄伟,供奉高达5米的贴金观音塑像。海云寺还上供众多圣人的宝像,收藏有珍贵佛籍经卷和名家墨宝。
天星寺
星禅寺座落在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小密乡小密村旗金山麓,323国道西北
侧,距县城52公里。
清咸丰(1851—1862)年间,本地一对廖姓夫妇为感佛恩,建殿供奉观音,取名天星寺。百余年来,山寺初成规模,香火兴旺,信众日盛。可惜毁于“文革”。 1982年,本地村民及十方善信广为募集,在原址重建天星寺。大雄宝殿占地面积近200平方米,并在山顶青莲座上搭建小茅屋供奉观音菩萨,晨钟暮鼓,香烟袅袅。
1996年8月,广东汕头市澄海区朝峰庵住持宽绍老尼师陪同心师回乡参加雪山寺上法下慧老和尚荼毗法会夜宿天星寺。忽闻钟鼓齐鸣,梵音悠扬,急起披衣前往,却见大殿空空,仰望山上有一点微弱灯光,便摸黑登山,仍闻诵经之声,及至小茅屋前,屋内青石闪闪发光,显现出白衣观音,善财,龙女,等诸佛菩萨庄严法像。宽绍法师立即五体投地,顶礼膜拜。次日,宽绍法师离寺返回汕头,着力募集资金,返回小密,与同心法师积极倡导,开山铺路,创建砖瓦结构的观音宝殿,恭塑圣像,供奉法物。天星寺焕然鼎新。观音圣像开光上座,盛况空前,众多善信再次见到青石发光,大士显现,无不为之拜服,倍添诚信。
2008年仲冬,上心下缘法师应邀出任天星寺住持,广结善缘,精心办道,不辞辛劳,陆续增建藏经楼、新建山门、文殊普贤殿、僧房、斋堂、停车场、塑造观音三十二应化身圣像、以及铺设道路和水电等生活设施、现在筹集资金开山重建大雄宝殿、地藏殿、念佛堂、四众弟子海会塔、弥陀村安老院及七层罗汉宝塔......天星寺殿宇雄伟,环境清幽,香火鼎盛。
《观经疏》宣称,“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皆可依靠阿弥陀佛愿力往生极乐净土,凡依照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专修念佛的,万修万人去极乐净土!亿亿人修行,亿亿人可去极乐净土!
南山前寺 南山前寺位于举世闻名的瓷都(江西省景德镇)。
该寺院距市中心约几公里,有多路共车直达。周围有多处瓷都标志性建筑,如:瓷都圣火雕塑(景市西大门),与该寺仅距700米,可容纳近五万名观众的多功能体育馆,与该寺只一河之隔,西山湖及紫晶两座五星级宾馆到该寺步行只需五分钟,焕然一新的景德镇市陶瓷历史博物馆与该寺只有一路之遥。以上所述均为该寺近五年来兴建完成的,可见该地区在瓷都文化区域的重要性。
据《县志》,《南山寺》等史书记载:南山寺建与清朝雍正四年历时三十多年建成,古时,该寺位于浮梁(五品县衙)与饶洲府(今鄱阳县)必经古道旁,此路为当时景德镇与外界唯一的陆路交通路线。依山傍水,风景怡人。
据《南山寺》记载:该寺始建时占地五十余亩,大小殿宇十几座之多,加之寮房,斋堂等附属建筑多达几十座。宏伟壮观之势不逊于当时的任何寺庙。在寺庙鼎盛时期有常住僧人236人,每日香客均上千人之多。可见寺庙香火之旺叹为观止。多名得道高僧,名人雅仕慕名前来探讨心法,领悟佛教只渊源。
据《南山寺》记载:该寺内据说有一眼治百病的苦泉,此泉从三百多米深的岩石层见涌出地面。初尝味苦,渐而生甘,能治百病(内含多种矿物质及人体所
需要的多种微量元素),故当时香客进寺的第一件事就是“喝个饱”最后一件事就是用带来的器皿装个满,带回家让家人分享。但是寺庙的“仙水”名澡一时。时至今日任有不少香客依照古时传统喝饱带足。
由于连年饥荒战乱,解放前的南山寺已面目全非,庙宇尽数倒塌,寺内无一僧人,凄惨之烈实难用词汇表达。解放后经宗教部门批准,对文化古迹——南山寺进行修复。
时值国泰民安之盛事,为弘扬佛教文明,提升推广人心道德,发展我市的文化陆游事业,我寺应十方四众弟子之恳请,特向宗教事务部申报报批对南山前寺的修、扩建手续。
千佛寺 南昌千佛寺位于南昌十字街附近,始建于唐朝天佑年间(904-907年)。寺中有一“绳金塔”相传建塔时掘地得铁函一只,函内有金绳四匝,古剑三把,金瓶舍利三百个,因此取名绳金塔。塔顶是一只铜制火鼎。传说鼎上镶了一颗熠熠闪光的宝珠,后被人掠去。还传说绳金塔能镇火消灾,《绳金塔铭》有“水火既济,坐镇江城”之说。南昌民谣说,“藤断葫芦剪,塔已豫章残”绳金塔成了镇城之宝。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塔圯,五十二年重建,后数次修缮。今塔为同治七年(1868年)修建。塔身为砖木结构,七层八面,高59米,周长33.6
米,每层都有飞檐,八面均有门通往飞檐,塔内有楼梯。该塔是南昌市最高的古典建筑,登上塔顶,可鸟瞰全市。
塔下原有一座千佛寺,又称塔下寺,内有法华堂、宿觉堂、圆觉堂。建寺年代与塔同。现寺院尚存,并有一块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荣禄大夫、振威将军刘坤写的《重修绳金塔记》石碑,碑文清晰可见。
绳金塔近年经过修整,焕然一新,与滕王阁遥相对峙,蔚为壮观。
永宁寺
永宁寺位于江西省宁都县城南面的水口塔旁。宁都自三国吴嘉禾五年建县以来,因交通便利,经济繁荣,而成为江西省东南部的重镇,元、清时期曾设过直隶州,1949年前后也设过专区,据说,宁都的这些发展都是得益水口塔和永宁寺。 宁都城东面,梅江河蜿蜒而过,流至城南一公里处,形成一深潭,传说是孽龙巢穴。孽龙作怪,引起洪水泛滥,淹没城池。邑人受高道指点,拟在潭中建塔,以镇孽龙。
青莲寺
是赣南第一大丛林。蜿蜒五公里的莲花山,导峦叠障,气势磅礴,逶
迤回旋,状如莲花。山泉淙淙,鸟鸣空谷。 青莲寺由开山始祖青莲和尚(法名智通)于西晋泰始二年创建,距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明朝无际大师(法名觉悟)曾受明英宗器重,于正统六年下旨召见,敕对“万寿禅师”,并赐半副銮驾。
天宁寺
天宁寺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北部18公里处湾里区港下村。寺四周层恋叠翠,风光旖旎,古迹甚多,历史上是佛、道两教胜地,寺院观坛达一百三十余处,天宁寺是其中较为著名者。 天宁寺初建于唐朝,原名“光孝寺”,至清朝乾隆年间,始改今名。天宁寺几度兴废,历尽沧桑,鼎盛之时,香客云集,游人如织,香烟缭绕,经年不绝。
绳金寺
绳金寺又称塔下寺,旧称天佛院。在南昌市绳金塔下。始建于后唐天佑年间(904—907年)。清乾隆四年(1739年)、二十年和同治七年(1868年),多次重修。供大千佛,内分法华堂、宿觉堂、圆觉堂。寺前有一半月池,相传为放生池。寺基上嵌有青石碑刻一块,镌有清同治八年荣承大夫、振威将军刘坤一所撰《重修绳金塔记》一文,字迹刚劲有力,清晰可辨。
秀峰寺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因李白这首诗扬名中国。开先瀑布位于开先寺的西侧,开先寺为庐山名胜,起因于南唐中主年轻时羡慕当时许多士人来到庐山读书的风雅,离开了纸醉金迷的金陵朝廷
来到庐山。他花了一万两银子在庐山南麓鹤呜峰下,买了一块风水和风景特佳的土地,筑室读书。做了皇帝之后,便将读书台施舍给了寺院,在读书台基上建寺。
西林寺
西林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境内,公元377年,由开山祖师慧永法师创建,迄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历史。西林寺与东林寺均依庐山而立,相距不过百丈,景观各有千秋。东林寺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西林寺则小巧紧凑,秀丽严谨。 北宋大师人苏轼曾有《题西林壁》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诗传颂千古,也使西林寺声名远播。世事沧桑,西林寺也数度兴废。
诺那塔院
诺那塔院位于江西省风景区内的小天池。该塔院为我国南方唯一对外开放的密宗道场。塔院内供奉近代著名爱国大活佛诺那呼图克图的舍利塔,特殊的西藏造型喇嘛塔,及塔院内供奉的藏密本尊、祖师、护法,在内地的寺院中极为罕见。诺那活佛1865年生于西康,七岁即被认定为七世转活佛,于诺那寺坐床,依止贝雅*尊者为根本亲教师。25岁开始闭关,历经十二年,密乘各宗大法均得成就。出关后,兼掌政教。
归宗寺
后世被尊为禅宗一祖的菩提达摩还早一、二百年。归宗寺离星子县城12公里,位于星(子)、德(安)公路右侧,背负金轮峰和上霄峰,有溪潺潺绕寺而过。寺前地势平远开阔,寺后山势回翔。占卜者说,此处有“翔鸾展翼”之势,故绕寺而流的那条溪水叫鸾溪。归宗寺一带,古樟成荫,翠竹丛生。
大林寺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唐代诗人白居登庐山,时值山下桃花已谢,大林寺桃花正妍,即兴赋诗一首,一赞山中桃花美艳可人,更暗喻世间沧桑欲归山林,名诗传千古,而大林寺今巳难寻觅,但白居易咏诗的花径犹在。 从九江市南行至牯岭,循牯岭大林路前进,走十分钟便到西湖,湖南岸不远处就是白居易咏诗的花径。
灵台寺
灵台寺始建于明朝末期。寺址座落在武宁县鲁溪镇龙畈村北崖山半山腰上(属幕阜山脉中段)。曲径盘旋而上,行云绕寺而飘。寺前一个两亩见方的大平台,形状酷似莲花墩。莲花墩下有一个溶洞,洞可容数百人游览。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寺傍飞瀑流泉,钟灵毓秀。寺内香火隆盛,寺外尽含禅机。
正觉寺
正觉寺位于江西省临川市境内,原名“妙真寺。据《景德传灯录》记载,马祖道一曾在江西弘法数十年,共建有48座道场,而正觉寺就是马相在赣弘法的第一道场。该寺始建于唐开元十五年(750年)。其后代有兴屡废屡建。 清初,观庵和尚在此大兴土木,扩大规模,使之成为声播赣东的一座名寺。
无量寿寺
无量寿寺,居古柴桑──林寺相接,与东晋田园诗鼻祖陶渊明祠毗邻,水、陆、空交通便利,乃都市圣境。 无量寿寺,原名定名寺,据清同治十一年修《德化县志》记载该寺始建于东晋西元四一二年乃净土宗慧远祖。无量寿寺,居古柴桑──九江县县城,依庐山,傍长江,与净土宗法祥地东林寺相接,与东晋田园诗鼻祖陶渊明祠毗邻,水、陆、空交通便利,乃都市圣境。
能仁寺
九江市庾亮南路,有一座古老的寺院,深红色的山门围墙上,书写着“南无阿弥陀佛唵啮”八个大字。这就是九江三大丛林之首,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开放寺庙能仁寺。能仁寺旧名承天院。据载始建南朝梁武帝年间(502—549),唐大历年间重建。北宋庆历间,南宗南岳法系十二世白云端禅师来院主持。他一面
鸠工庀材,扩建殿宇,一面开堂示讲,传灯阐教,一时众如云集。
疏山寺
疏山寺位于金溪县浒湾镇旁四公里的抚河边上,为唐禧宗敕建的皇寺,历史上建筑面积曾达4万平方米。寺前平川千亩,武夷山清泉顺抚河而下;寺后群峰错落,青竹繁茂,夹道苍松,森林覆盖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疏山八景,如诗如画,是少有的大丛林。疏山寺的开山祖师是唐上人、匡仁(845—935年),又名白云矮师、圆照禅师,号“曹家女”,江西吉州新淦人。
七峰寺
七峰寺位於江西省上饶县境内,原名「七峰古刹」,自宽圆法师来寺住持後改为今名。
该寺创建於唐朝咸通年间,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初由四川峨眉山松月禅师兴建,後福建雪峰寺静室禅师至此,见七峰环抱,岩壑清幽,遂驻锡此地重修古刹。明朝曾有翰林出身的可成和尚居此修行。清道光年间永修大师又重新修整古刹。其後不幸两次失火,至民国年间原有建筑已所剩无几。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经当地赵辉南、潘冬梅等居士筹集资金,建造岩前大厅一栋,侧房四间,已初具寺院规模。七峰寺真正隆盛的是在宽圆法师来此以後。民国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年),苏州灵岩山寺宽圆大师重新修缮寺院,整饰佛像,大事弘扬佛法,接收皈依弟子,一时香火旺盛。「文化大革命」期间,七峰寺同样罹祸,佛像均被毁捣毁,僧众全部遣散下山。
一九八二年,随著宗教信仰政策的落实,被下山放到农村种田已有十七年的宽圆法师又重新回到七峰寺主持寺务。一九八六年,建念佛堂一栋,面积四百多平方米。一九九六年,建圆通殿一栋,面积三百五十多平方米,内有四面观音三十二应身塑像一尊;另有斋堂一栋,占地一百三十多平方米。 七峰寺亦名「七峰岩」,为一九四九年前上饶集中营高干禁闭室旧址。一九五七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八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有铁树一株,树龄已达两千多年。
古岩寺
古岩寺座落在上饶市区东北面,距市内约三公里,该寺至浙赣铁路1.5公里,至山门处320国道五百米,且有公路直达寺内,交通十分便利。据明清时期的上饶县志记载:“古岩禅寺,内有石室,纵横十余丈,旁有鸣泉,四时清彻,前有大雄宝殿,气势罕伟,颇为壮观。明初有高僧“茂庵”住石室,始建古室禅寺。清嘉庆年间,主持“妙机”重修寺宇,影响很大,极一时之盛。吴昱明国后期,寺院被军队抢占,僧人被逐,寺院一片荒古岩寺落。解放后,“比丘昌霖”回禅寺开始进行修建。
经修整之后,设置莲座全身佛像六尊,石室岩顶置方塔式,内塑家延寿药师佛一尊,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顶式黄墙青瓦,土木结构,内塑释迦牟尼佛像等二十四尊,观音大像象一尊,身高一丈二尺,两旁开设《延生堂》、《往生堂》供奉长生禄位,往生莲位,正中设六扇屏门,阁下庭院,左右图门命劲“妙乐天”,
“自在天”。 庭前铺设花坛,观音图的西头建立了《灵水堂》的会客室,颇有现代化的装璜设置,经左右拾级而下,客房,膳厅,厨房俱为齐全。在大雄宝殿前面,施工建立了天王殿一幢,只将开始彩望”四大天王弥勤佛像。计划在殿前水塘上军设,长虹“撞引桥”迎撞十分善十礼佛。桥下开设放生池。西头有山门,票房。
茶山寺
据清同治十一年(1872)《上饶县志》记载:“陆鸿渐宅在府城西北茶山广教寺。昔唐陆羽尝居此,号东岗子。刺史姚骥尝诣所居。凿沼为溟渤之状,积石为嵩华之形。隐士沈洪乔葺而居之。图经羽性嗜茶,环有茶园数亩,陆羽泉一勺为茶山寺。”茶山寺,一名广教寺,是在唐末天佑(904-907)年间所建。
黄龙寺
庐山黄龙寺坐落于庐山玉屏峰麓。所在踞庐山之中,前对天王峰,后枕玉屏峰,西为赐经亭,下临大溪。寺宇为“万山环抱,松杉碧绕”,修篁蔽日,景色奇幽,“居然胜地”。相传早在晋代,释昙诜在此修持,并栽下2株婆娑宝树、1株银杏。庐山黄龙寺系明代僧人释彻空于万历年间(1573—1620)肇建的,立寺之初,寺名为“鹿野禅林”,时任江西提学副使王宗沐曾题寺额。其后释彻空法承临济宗黄龙派,且寺靠黄龙潭而建,故又名之曰“黄龙寺”。
清顺治十六年(1659),黄龙寺遭雷击,殿堂门庑瓦尽解,惟藏经阁如故。寺外古树,多化为木屑而无焦烂痕,惟有三宝树巍然不动。但到咸丰年间(1851-1861),
黄龙寺又被战火所创。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初期在黄龙寺仅存的一间偏殿基础上进行维修整饰,而且作为庐山上惟一的佛教活动场所,成为庐山佛教协会的会址所在。1957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黄龙寺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黄龙寺再次严重毁损,佛像被砸,僧人遭驱,寺宇殿堂大多被发,仅存破屋一栋,收归园林部门管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到1986年10月中旬,成立修复黄龙寺工程筹建处,委托南京工学院建筑系进行设计,江西都昌县鸣山仿古建筑队承建。次月,修复工程开工。1987年2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黄龙寺列为省级重点寺庙。到1992年,已修复观音堂、法堂和大寮,大雄宝殿基础工程和框架柱梁亦已完成。1993年夏,江西佛学院夏令营在黄龙寺举行,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吴立民中国佛学院教授韩廷杰等应请来寺开设讲座,演讲佛法。
普照禅寺
如日山,原名高寨,是石城县与宁都县的分界山,距石城县城约30千米,古时山顶有一尼姑庵,相传庵中有块玉碑能随日而转,故后人将高寨改名为如日山。
普照禅寺为全省14所重点开放寺院之一,是江西省规模最大的寺院之一。总体结构呈阶梯状,寺内有大小佛像100余尊。该寺有过两次人数超过千人的活动。
明代万历年间,僧性期来此建寺,该寺自明清以来,曾出过4位佛门宗匠--惠显禅师、了凡稀寿大师、德勤亮如禅师、印慈大师。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废僧
散;1979年后,仁善和尚率徒福贤等来山,以其两师徒在佛教界的影响及缘分,引进大量海内外资金,重造古寺,建有大雄宝殿、天王宝殿、地藏殿、客堂、藏经阁、毗庐宝殿、钟楼、鼓楼、膳厅楼等10余栋房屋,建筑面积共6000多平方米。
江心寺
江心寺座落于赣州江河西岸水西街码头,寺址为赣州地藏阁旧址。永福图神庙誌,“方有”(文革时被焚毁)记载,1856(咸丰六年)年春,赣江洪水暴涨,两岸百姓哀哀求告,激浪中,一和尚霍然而现,手持锡杖,顺流而来,瞬间退水,百姓刹那得脱。百姓感念万分,遍访高僧,具称地藏菩萨现身救苦。地藏阁于当年九月动工兴建,由地方官绅等,以袁、魏、谢姓等牵头,选址水西街码头土地庙(称坊庙),占地十几亩。
普惠寺
普惠寺位于江西省兴国县城东南,唐中和二年(822年)始建,其后屡有兴废,至民国年间香火甚盛。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普惠寺举行瑜珈显密大会,兴国、于都两县僧尼百余人参加。次年宗仁法师在普惠寺举行恭迎藏经的大法会。兴国、于都两县佛教徒及香客三千多人在普惠寺至瑶冈脑一路慢行,街道两旁店铺焚香秉烛,鞭炮不绝。县城市场还停售肉食三天。
1956年,由德森法师资助,将普慧寺加以修葺。次年9月竣工时,法亮、振舟法师共同主持了修葺竣工及佛像开光法会。法亮法师,城冈乡东坑村人。出身贫寒,13岁开始吃斋,15岁出家,先后在县东震寺、赣州光孝寺、浙江普陀寺当和尚。1938年应邀至广东韶关南华寺传法。1947年去柬埔寨金边市,主持建造了中华正觉寺。1970年离柬经新加坡回到香港,在九龙芙蓉山主持修建虚云和尚纪念堂。后又在大窝岛上建观音堂,定居该处。曾先后为修复普惠寺、法藏寺捐款九万余元。 “文化在革命”后,被破坏的佛寺陆续得到修复,正常的宗教活动受到保护。至1985年,兴国县得到恢复的佛教寺庵18处,僧尼35人。融法法师被选为第七届县政协委员。1985年6月20日,县佛教协会筹备小组在普惠成立,融法法师任组长。次年4月1日举行县佛教界首次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兴国县佛教协会。
普惠寺现任住持振舟法师,67岁,江西省兴国县人,灵岩山佛学院毕业。
万杉寺
杉树座落在临山南麓的庆云峰下,始建于唐。宋景德年间,僧人在寺院内外栽杉万株,后由宋仁宗赐名“万杉寺”并御书“金佛宝殿”匾额。鼎盛时期寺僧多达千人,与秀峰寺,归宗寺、松贤寺、海会寺、并称“庐山五大丛林”。 该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西临秀峰1公里,东临观音桥2公里,临济三十四世、三十五世禅师塔均在此保存完好。还有诸多风景名胜,如树龄约四百年的五爪樟、清澈见底的珍珠泉,包拯手书的“龙虎岚庆”石刻等。一千多年来,万杉寺历尽沧桑、屡废屡建,1995年有关部门为落实宗教政策,保护文物古迹和自然生态环境,促进旅游事业的发殿,批准重建万杉寺,现修建工作正在进行中。
黄龙寺
修水佛教活动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晋葛洪《幕阜山记》。文中载幕阜山“有僧园曰长庆”。隋代修水佛教活动渐盛,黄庭坚《兴化禅院记》载:隋初在“幕阜之东,黄龙山之下”的青龙山“背山向溪”有道场叫灵台院。至唐代,由于朝庭倡导,禅宗盛于江
南。修水以山峭水幽、民风乐施吸引着很多禅侣,一时寺院林立。黄庭坚在《分宁云岩禅院记》中追记唐时修水佛教盛况时称“江西多古尊宿道场,居洪州外境内者以百数,而洪州境内禅席居分宁县者以十数”。马祖道一、百丈怀海等禅师均先后在本县进行过弘法活动。
唐乾宁二年(895)年,超慧禅师首创黄龙寺。超慧,俗姓张,字诲机,法讳真熹,清河(今江苏淮阴县)人(见《中国名人大辞典》),进士出身,官至凤翔太守,擢福建节度使,辞而不受,弃家云游,曾受法于青原六世玄泉彦禅师,至黄龙山后,引为观止,曰:凝三山之灵秀,蓄九泉之源流,九关十三锁,真佛境也。遂受法于黄龙山永安寺马和尚,不久继主永安寺。传说永安寺在黄龙山西北,今湖北通城境内,因风水山向不宜,几年不振,其时永安寺内有一典座,名司马头陀,亦称神眼头陀,掌众僧斋粥之事。一天他去寺侧白龟井洗筲箕,忽见一只大白龟正在吃筲箕上的剩饭,他未惊动。第二天、第三天亦如此。头陀对它很怜悯,从此,每天给白龟供食。这样冬去春来,过了若干年。一天夜晚,头陀忽然梦见白龟对他说:我是东海龙王侍卫,因受不了龙宫拘束,且爱黄龙山清泉,偷逃至此,现龙君知道了,限我今晚五更三刻回龙宫,我受你供养已久,不知如何报答,说罢寂然而去。五更时,头陀复又梦见白龟回来,对他说:“因你养育过我,龙君恨你,将于五更三刻用神剑伤你二目。用常药无效,需用我涎沫方可治愈。我将涎沫遗于井石之上,明晨你可用它点双目,不仅可治眼疾,且可左观天文,右察地理,但你得速离黄龙,否则祸将及你”。说罢欲去。头陀不舍想抱住白龟。但闻空中风雷交加。突觉眼前金星一冒,双目疼痛。醒来方知是南柯一梦。唯目痛难忍,不可抵耐。头陀便披衣起床,按白龟所指,果见井石上有诞沫。他将一小点滴入右眼后,谁知突然昏天黑地,右眼剧痛,有如刀剜,他不敢再点左眼了,仅片刻双目皆愈,而右眼更是大放光明,再看井石上已无诞沫,于是头陀深知地理,头陀遵照白龟之嘱,离开黄龙,遍游名山大川,凡风水胜地,皆立记留钤。葬莹安居能富能贵。数年后,超慧禅师因原永安寺狭小,又宗风难振,即请头陀相风水,另建寺院。头陀选定五虎出洞的平阳于玕地,并留钤记道:“地禀三山之秀气,接六八之精华,当兆四十八代禅师”。后黄龙寺果然应其所言。但头陀此次回黄龙,已被等候多时的东海龙王爪牙螃蟹精发现。龙王得讯,亲自追杀,头陀逃至奉新百太山,因龙王串通地神铁甲将军,被擒遭杀。百丈山大智祖师题一偈吊司马头陀,偈曰:“神眼头陀,其革奚五雨,生寄黄龙,死葬百丈”。 神眼头陀虽死,但按其相指,位于幕阜山脉主峰黄龙山(原名辅山,又名天岳)东麓的黄龙寺却拔地而起,因该寺集三山之灵气,采日月之精华,寺与地相接,气与神相合,建后不久,即神侣云集,宗风远振。
却说吕洞宾在庐山巧遇汉钟离,拜为师傅,汉钟离传吕洞宾长命术,下山前送吕洞宾神剑两把,并再三叮嘱道:“此去逢龙莫欺,遇虎莫斗”。
吕洞宾下山后,游历四方。一天,他从岳阳出发,途经分宁(修水)黄龙山,见该山气势磅礴,紫云成盖。知有异人,及登山,果有一寺,香烟缭绕,栋宇非凡。正值黄龙寺超慧祖师给弟子传经授法。于是洞宾潜入法堂。仅片刻,猛听一声断喝:“座旁有窃法者”。洞宾只得上前揖见祖师道:“晚辈贸然入堂,多有得罪,
望大师息怒。敢问?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法术怎样?”祖师怒道:“你这守尸鬼,怎如此无礼?你只煮得铛内的,却煮不得铛外的。偷法应遭我打,拳打所盗之法,自然化为乌有”。即离洞宾二丈多远出拳,洞宾似觉身上隐隐作痛,即对祖师大叫:“你且等着!”怒奔出寺。
祖师见洞宾已走,便对弟子说:“刚才洞宾剑放毫光,今晚必飞剑来取老纳”。众僧听后,惊讶不已,不肯离去。祖师说:“你等放心,老纳自有办法对付”。 祖师见众徒离去,即端从禅床,双手合什,闭目念经。晚二更,突然两道寒光破窗而入,果然是洞宾飞来二剑。双剑在堂中回旋穿梭,只见祖师凝神静坐不动,默念神咒,等剑近前,将拂尘一扬,断喝一声“落”!双剑竟由原窗射出,直落寺左观音井中。
当晚,洞宾久久不见双剑返回,知道超慧祖师果然法力高超,宝剑定被收下。便立即遁回庐山,求助于师傅。汉钟离责道:“黄龙超慧法力不在为师之下,你不听叮嘱闯出祸来,现别无良策,只有速去请罪,求赐还宝剑”。于是洞宾边夜赶回黄龙山。次日晨,洞宾到寺内求见祖师,再三施礼请罪,祖师才说:“你须在寺内做三年侍客僧,否则难成正果。还剑之事,三年后再说吧!”。洞宾是个非常聪明的人,知道祖师有意传授佛给自己,当即谢恩应允了。原来祖师早就知道洞宾是可造之材,只是年轻气盛,门户之见持重,故欲使其侍客,以去其锐气,再传以佛法,又不入弟子行列,两全其美。
洞宾在黄龙寺中,边干侍客杂务,边学超慧佛法,三年到期,已是正果初成,法力高超,介于佛道之间的法师了,超慧命其取一剑出山,仗侠行义,留一剑镇山门。
超慧命洞宾取剑,其时洞宾虽是法力大增,用手却难动宝剑分毫。超慧说:“以背取之”。洞宾如其言,以背向井,左手紧抓井上石亭柱子,右手反转紧握剑柄,
脚踏井沿,运足其气,猛然用力,剑是抽出了,而柱子上已掐入了深深的二道指痕,井沿亦被其撼动,并留下了深深的足迹,现洞宾手痕足迹仍如当初。 自吕洞宾与超慧禅师斗法败北成为其护法弟子后,黄龙寺名声日震,影响日远,有“法窟”之美称,寺前三门冲口石梁上“法窟”二字至今完好。传其统者,分居于庐山,武昌等地,庐山黄龙寺即为其弟子所造,朝庭鉴于超慧祖师的突出贡献,先后于光化二年(899),元估元年(904)旌表他为“黄龙大德祖师”,“黄龙祖师”。超慧之禅经黄龙海传至黄龙志愿,三代即绝。
五代十国时期,黄龙寺因战乱废为民居,宋代黄龙寺渐次修复,并获得空前发展。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敕赐黄龙寺为“崇恩黄龙禅院”,故该寺便有“三敕崇恩禅院”之称。
宋治平年间,程公孟为洪都太守,游黄龙寺,捐金置田,并于治平二年(1605)敦请丛林名僧慧南入黄龙寺为住持,是为黄龙第四代僧(见慧南墓石刻墓志铭)。慧南,本信章,信州玉山(今玉山县)人,少年出家,遍参禅法,曾受法于临济宗七世石霜慈明,其至黄龙寺,断往开来,起禅宗于末运,以“三关”说教,开创黄龙一宗。使黄龙寺成为宋代江西四大丛林之一,中国禅宗七宗之一黄龙宗的发源地,因而举世闻各名。《五灯会元》载:“师(慧南)室中常问僧曰?人人尽有生缘,上座生缘在何处??正当问答交锋,却复伸手问:?我手何似佛手??又问诸方参请宗师所得,却复垂脚曰:?我脚何似驴脚??”三十余年,示此三间,学者莫有契其旨。脱有酬者,师未尝可否。丛林目之为?黄龙三关?。主要理论是“道不假修,但莫污染;禅不假学,贵在息心。”“黄龙三关”强调了学人触机即悟,《禅林室训》云:黄龙室中有三关语,纳子少契其机者,脱有训对,惟敛目危坐,殊无可否,
廷之益扣之。黄龙曰:“已过关者掉臂而去,安知有关吏;从关吏问可否,此未透关者也”。丰富发展了禅宗接引学人的方法,开“看话禅”之先河,“三关”基本上概括了黄龙宗的教义,继承了临济宗的禅风,又更看重于通过问答启迪的特点。黄龙寺前三关桥边石亭上即有“已过关者”诸语,寺右化人坑左崖石壁上“三关”二字至今尚存。北宋大诗人黄庭坚深为惠南所折眼,曾盛赞其“真丛林主也”。 慧南主黄龙寺时,至门下受法且广其传者34人,再传弟子则“横批天下”。后是宗经晦堂祖心、灵源惟清、长灵守卓、育王介谌、万年县贲雪庵从谨、虚庵怀敞相继传承。并于谆熙十四年(1187)由日僧明庵荣
西传到日本,首创日本禅宗。至今日本禅宗守黄龙法道者犹分为妙心寺派、建长寺派、圆觉寺派等15个支派,信徒遍布全国。黄龙寺自慧南之后,高僧代出,见于《五灯会元》者有:祖心、惟清、死心、元肃、慧庆、道震、德逢、法忠等。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均分居各大寺院为住持,如元右禅师就是雪居真如禅院住持,其中以黄龙祖心,宝峰克文,东林常总三禅师门叶最为繁茂,时称黄龙三系,其影响遍及海内外。正因为如此,前往受法者亦盛,有所谓“鹿野狐园,众千二百神僧”之说。宋朝是黄龙寺的全盛时期,寺庙宏大,香火旺盛,高僧辈出。在众高僧中祖心(《中国名人大辞典》、元肃得慧南亲传,道行高深,惟清、死心兼通儒释,为儒释两家大师,黄庭坚与之交往甚密,现存的《山谷全集》中有庭坚寄给他们的诗信多篇。足见黄龙寺当时在朝野的影响之大,地位之高。
明代,黄龙寺亦盛,万历年间第47代禅师盛庵主黄龙寺,宗风远振,门徒众多,香火兴旺,盛奄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将殿宇寮房田产等分东、西两序(据《黄龙崇恩禅院传灯宗谱》),在当时两相并举,共振宗风,但不久就衰弱了。
清代康熙年间,冰鉴禅师入主黄龙寺,是为四十八代高僧,正应了神眼头陀“当北四十八代禅师”之言。冰鉴禅师入主后,创佛印、教海、南禅三院,开堂说法,至门下受法者“多至五百众”,鼎盛一时。自冰鉴禅师后,黄龙寺未出高僧,然道统历历相传,虽衰不绝。至清末,已传70余代。
民国时期,因连年征战,民不聊生,黄龙寺基本设落,17年(1928)寺遭火焚,损失惨重。19年(1930)本忠住持,仅剩田租400担,和尚3人。28年(1939)侵华日军由湖北通城往白岭桃树港、太清温泉等地,在全丰苦竹岭与川人杨汉域部苦战,日军出动飞机支援,黄龙寺被日军飞机投弹炸中,魏峨的大雄宝殿毁于一旦,目击被炸现场者,至今犹存。
解放后,尚存的观音堂,东方丈等尽毁于“文化大革命”,至1994年,仅存西方丈废为牛栏。1994年,尼仁玉法师当家黄龙寺,仁玉法师,本姓戴,修水全丰大湖山人,中年出家,拜永修虎山慧参为师,在福建崇福寺受戒,之后云游四方。1994年当家黄龙寺,苦修谨行,广纳信徒,弘扬佛学,光大道场。自94年以来,在地方党政、各地寺院、居士香主的支持帮助下,募集资金愈百万,修建了佛堂、观音堂、祖师堂、观音井、祖师塔、钟楼及进寺道路,重塑了佛堂菩萨、幽冥钟,收集了若干古法器、古牌匾、古对联等文物,为黄龙寺重兴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法师于2001年在西林寺圆寂(详见拙作《仁玉法师与黄龙寺》)。
栖贤古寺
庐山博物馆有112幅题名为“五百罗汉图”的古画,被列为国家一级珍品。康有为当年一见,惊叹不已,称它为“庐阜镇山之宝”。这批古画原藏于山南的栖贤
古寺。
栖贤寺原为南齐咨议参军张希于永明七年(公元489年)所建,初名为宝庆寺,后因唐代李渤曾在此读书,便改名栖贤寺。寺院座落在庐山东南的栖贤谷中,背倚石人峰,五老、汉阳诸峰环峙左右,高山深谷,清幽险峻。栖贤谷为庐山最大的峡谷之一,谷中万木葱茏、溪涧争流。“瀑布山欲裂,云深树若封”。寺院虽几度兴废,但至抗战前,一直是栋宇栉比,殿堂宏丽,历史上僧徒多达数百人,此处为历代名人必游之地,苏轼、苏辙、王十朋等都为之作文题诗。清初巡抚宋荦游栖贤寺,留玉带镇寺,故寺前有楹联云:“前赐紫衣、后留玉带,遗泽千秋传不朽;面朝五老、背傍七竖、壮观万古并称雄”。寺内有橹断泉,寺后有飞锡泉,殿中有缅甸玉佛、玛瑙香炉、明代铜塔、玉色莹澈的舍利子和著名书法家米芾的诗碑„„
康熙年间,年轻的金世扬游庐山,临走时许下诺言:他日得志,必修珍品酬答山神。30年后,金世扬由河南观察院升任苏州布政使(主管一省财政),闻浙江画家许从龙善画人物山水,于是以千金重酬,请许从龙画罗汉图。许从龙费时数年,画完罗汉图200幅,图中共有罗汉500。金世扬将这些图精心装裱,分装在八个大箱内,买舟送往庐山,一时成为轰动山内外的盛事。运送罗汉图的船停靠在南康府(星子县城)码头时,观者如堵,南康知府亲临码头迎送。200幅画每幅长7尺,宽4尺,画中罗汉大者3、4尺,小的也有1尺左右,每位罗汉神态各异,毛发纤细。可惜这些名画在清咸丰年间太平军焚毁寺庙
时,被烧掉了78幅。1911年前后,有两位洋人藉甚到寺里游玩,趁好客的湖北籍和尚为他们烧水沏茶时,偷走了2幅。后又被一军阀盗购了1幅。所以至抗战前,这200幅罗汉图只剩下了119幅。
日寇侵华,栖贤古寺自然遭到厄运,殿堂僧舍被毁,佛像宝物被劫,米芾诗碑也被打碎。幸喜“五百罗汉图”被住持能印事先抽去画轴藏在神像后,当天夜里在游击队的帮助下,迅速将这些画运走。等到第二天得到密报的日军扑来时,栖贤寺已空无一人。除被汉奸县长罗福初献给日本人的7幅外,罗汉图还剩下112幅。建国初期这批珍贵古画被送至庐山博物馆收藏。
如今,这千余年的名刹古寺只剩下一间倾颓的偏殿和数间民房,但周围绿意萧森,山水依然。“随意朱花稀点点,荡眸黄稻熟迟迟。”山野风光,使人心动神移。
栖贤寺前百米左右,有一座潭叫玉渊。栖贤谷中汇聚的99道涧水奔流至此,被巨石截住。石形上部突出,下部收敛,急流从巨石悬空直下,形成如雪的瀑布。瀑水千百年的冲刷使下边玉渊越来越深,引来无数传说,甚至说它与湖南洞庭湖相通。人们传说有一木排在洞庭湖上航行,突遇风浪,木排散失沉没湖中,想不到那散失的木材竟一根根从玉渊潭里浮出来,所以当地农民称此潭为“出木潭”。 潭旁有南宋状元、力主抗金的著名诗人张孝祥所书的“玉渊”二字。1936年夏,冯玉祥将军来庐山,游栖贤寺,在玉渊附近的石坡上,刻下了漫坡的《墨子篇》。将军手书为隶体,笔力遒劲,每字一尺见方。
海会寺
海会寺位于庐山南麓,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清代重修,殿宇宏敞,雕梁画栋,雄伟壮观,是庐山五大丛林之一,至今寺内还保存有高丽国使臣赠送的第一名寺横匾。寺内主要的珍藏有: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俯写的《妙法莲花经》,心月和尚手镌五百罗汉图拓本《图像金刚般苦波罗萘经》、《普贤行
愿品》、《海印老人年谱》以及旧存木经板一千六百余块,计二十六部。
瑶金山寺
瑶金山寺座落于离县城2公里处的金山镇。原为宝华观,后称瑶金山寺。据《昭萍志略》记载,瑶金山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后毁,于元大德四年重建。明万历40年,清康熙30年两次重建。至今1300多年,是赣西古寺之一。文革时期,瑶金山寺损毁严重,后于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修复。
从山门进去,穿过内院,就是正殿。正殿分前后两殿。前殿正面塑有彭祖师画象所塑。祖师象前增塑了弥勒佛坐像。这样,瑶金山寺便集道、佛二教于一寺。两侧塑有威武雄壮的四大天王。后殿为大雄宝殿。后殿中央的须弥座上,供奉着释迦牟尼、药师琉璃光佛如来和阿弥陀佛,西厢是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和护法菩萨。正殿的西侧,坐东朝西塑有观世音、西方之圣、大势至三尊佛像。寺院的尽头,供奉着地藏王。寺院的最后边有一殿堂,有一尊千手千眼佛。观者无不为我们祖先的想象力称奇。
早年的瑶金山寺,古木参天,景致幽雅。现寺院内尚存有一株植于唐开元年间的“唐松”——罗汉松,高约8米开外,虬枝翠叶,粗犷挺拔,距今已有1300余年,被称为镇寺之宝。
杨岐寺
江西省萍乡市北二十五公的杨歧山为东、西两峰,因“杨”有对举之意,“歧”?又有山峰平起之意,东、西两峰平举对峙,故名杨歧。杨歧山奇石众多,幻作各种姿态,惟妙惟肖;峭岩广,有的危岩耸立,有的云影漾空,有的壁立千仞;溶洞奇妙,万态纷呈。山中巷龙洞,全长四公里多,洞内石瀑灵泉,丛丛石花,晶莹璀璨,堂室殿宇,宏伟壮观,奇物异景,犹似画廊。子午泉,每当子午时刻,泉水涌出量涨大,子午时刻过后,泉水涌出量变小
普通寺
普通寺位于江西省萍乡市北面25公里的上栗县杨歧山上,系中国佛教禅宗临济宗杨歧派的发祥地。杨歧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岩壑清幽,素为佛教名山。杨歧山地势扰如一朵青色莲花,而其中一瓣花叶又仿佛是一尊弥勒大佛,普通寺即坐落于弥勒佛的肚脐之下。
宝积寺
宝积寺位于萍乡市南门高地,始建于唐南周广顺(公元九五一?九五三年年)年间,至今历时一千余年。原曾名星居、梵林,由本邑李氏施地所建。至宋元符三年(公元一一○○年),拓为十方丛林。始大兴。民国年间,寺内有殿堂楼阁、寮房亭榭等建筑三十八座,占地一万余平方米。内有历代高僧大德、儒雅骚客的题词、匾额、文赋、植树等,尤以宋黄庭坚所书《宝积寺记》和亲植罗汉松最负盛名;有“水不盈尺,暑月清凉”之神异观世音像,只惜现已失传。由于该寺地处浏阳、醴陵、莲花、安抚、安仁、宜春等县之枢纽,
长期为海内外僧俗朝礼杨岐禅宗祖庭挂锡之地,其香火之盛,势在必然。
宝积寺唐创,或云后周广顺年间县人李氏建。后周显德年间(954-959)改名
宝积寺。宋文学家黄庭坚曾于崇宁二年(1103)撰并书《宝积禅寺记》,又题过“德味厨”、“入还堂”二匾额,还手植罗汉松于寺院,元毁。明洪武年间,建僧会司。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僧九雪募修。前有关帝殿,邑人李固山建,旁有观音泉,深不盈尺,暑月清冷,已竭。又有禁钟楼,即濂溪书院旧址,亦毁。光绪年间,众僧复兴法门丛林,僧肇堂改建山门。
化成寺
化成寺是宜春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西省宜春市城区西郊秀江河北岸化成岩森林公园内,临沪瑞高速、浙赣铁路,距南昌、长沙约200公里。是赣西历史悠久的城市宗教文化风景园林。始建于唐初,原为上、下两寺,上岩为开化院,下岩为惠明院。清康熙年间,袁州知府李芳春题额“赞化裁成”,方改今名。寺院于1999年重修,为仿明清建筑群,占地面积近两万平方米。化成寺依山傍水,秀江河绕寺而过,“化成晚钟”被列入“宜春八景”之一。寺院主体建筑分建于上下岩,以石级相连,下岩目前仅建大雄宝殿,上岩依山而建有水观音亭、卧佛亭、法堂、云水堂等建筑。寺内供奉的卧佛及十八罗汉为缅甸所赠。唐宰相李德裕任袁州长史时曾寄寓于此,寺内有“李卫公读书处” 等石刻,寺周有历代文人吟咏化成胜景的摩岩石刻及“青莲古洞”遗迹。
据史料记载,明时曾有一尼在此修行,俗姓钱,名素琴。出身仕宦人家,因父辈获罪,竟沦为歌妓,辗转来到宜春。有“满街香”之名,后因情场角逐失意,忏悔出家。自号达禅,喜诗词书画,曾手绘“新篁滴翠图”立轴一幅,悬于寺壁,上题句云:“借来千点湘妃泪,写就新篁竹数枝。”透出其悲怆痛苦的内心世界。萍乡宝积寺方丈来宜春,曾在寺殿后墙嵌石书联一幅感念这位才貌双绝的尼姑,云:“化度忆前游,数月依栖,每听鸾音开我达;成全思此日,三坛说法,敢希龙女证心禅。”联语句尾,嵌入“达禅”二字,并镌款云:“达禅大士净修化成古寺,一心苦行,超人信仰,年近七十矣。”
慈化寺
慈化寺,地处江西省宜春市西北隅,扼湘赣边陲要冲,素称吴楚之咽喉。东北与万载交界,西北与湖南浏阳相邻,西与萍乡毗连。湘赣公路横贯其中,公路四通八达,交通方便。它以普庵为开山祖师,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贴请主持慈化院。乾道二年(1166年)创建慈化寺于南泉山。南泉山是江西名山,是江右佛教大道场之一,它几乎可与庐山、五台、九华诸山相媲美。殿堂、丈室、厅、库厨、廊、楼、阁、山门次第兴举,于乾道五年五月建成,有10殿堂,东西24寮,总2000余间,占地面积6万余平方米。规模宏大,故明太祖溢为“天下第一禅林”。
元代至元壬辰(1292年)春寺罹烈火,化为灰烬。时有普庵五世孙慈昱明照大师,主持大都(北京)庆寿禅寺,道德昭彰,名扬京国,宣授紫衣,屡加封赠。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钦奉归慈化寺住持。大德四年(1300年)春,又遭火毁。大德五年,慈昱明照大师进京奏帝,敕建大慈化禅寺。是年冬,广购土地,大兴土木,建有普光明殿、无量佛殿、五如来殿、四天王殿、雨华堂、达本堂、方丈、浴堂、钟楼、鼓楼、天轮殿、地轮殿、选佛场、梅檀林、藏经阁、四关(东曰朝宗、西曰西来、南曰南泉、北曰拱北)、东西二山门、24寮、小圆堂、
大圆堂、东庵、西庵、观心堂、圆通阁、桂轮堂、香林书院,开清水河,建东西清水河庙,竖石塔二座(内藏真经于左右),建丹墀、僧堂、库房、永镇山门、四斋阁、日月二台、四围街道、东西两庑、廊楹千数,以及倒栽柏亭、垣和造诸塔寺。占地百亩,纳僧盈千。明太祖洪武十八年(1385年)敕建龙亭,书“天下第一禅林”,世称“天下大慈化”即由此而出。正统十年(1445年),英宗赐额“南泉山大护国大慈化禅师”。成化二年(1466年),宪宗增赐额“广慈护国大慈化禅寺”。成化二十三年丁末孟秋六日,寺遭烈焰焚毁,化为灰烬。弘治七年(1494年)十一月,重建普光明殿。其南为敕赐坊,坊南有池若干亩,植莲,殿北为丁关塔,庄严华美,覆以定光殿。后经严嵩等续建。塔之北为禁钟亭,内置鼻涕钟。亭之北为万佛阁、雨华堂。堂之左为达本堂,右为英雅堂。自雨华堂以北,架百余楹,后转以高墙。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僧闻秀赴京奏请藏经,揭榜治愈神宗皇后目疾。次年回慈化,敕赐全藏678函,赐金75两,敕二道,拨宜、萍、分、万四县三年赋税重修藏经阁,建东西24寮与东斋西荤堂。
清顺治元年(1644年),庙宇佛像毁于兵祸,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重建。乾隆二十年(1755年),僧明远募修。嘉庆间复修。
建国初,慈化寺仅存山门、普光明殿、无量佛殿、东七寮、定光临瑞塔、圆通阁等。“文革”中,毁定光临瑞塔、圆通阁、石雕观音等古迹。今堂存《敕赐南泉山定谱》一、二卷、《普祖灵验记》、《释迦如来密行化迹全谱》、《普庵手书加颂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千人锅、鼻涕钟等文物。特别是寺内还保存有宋代黄釉瓷宝珠、屋角吊铃、明“敕书直额”、“凤头特丹”浮雕画板等,可算瑰宝,稀有珍贵。
1992年6月19日,慈化寺进行了修复,已修复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天龙岩寺200平方米,观音阁1200平方米,共计3700平方米。
曹山寺
曹洞宗祖庭之一的曹山寺位于宜黄城南乡陈坊村后曹山山麓,距县城15公里许,由唐代僧人们本寂禅师于870年前后创建,为佛教禅宗支下曹洞宗发脉地之一。
曹山原名荷玉山,本寂禅师因礼曹溪六祖,回来后就改名为曹山。曹山寺建在虎形山下,寺周树竹茂密,群山环抱,溪俗邃深,清泉长流;寺旁芭蕉滴翠,银杏吐绿,风景秀丽,优雅恬静。
曹山寺在唐以前,就有佛教信士居住,最初叫“今龙堂”,后由居士王若一改名为“何王观”(再名荷玉观),舍给本寂住持。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荷玉观改名为宝积寺(亦称“宝积禅院”),“宝积”最敕赐之名,因地处曹山,善信人具称“曹山寺”。咸通年间(860-874)初,本寂至洞山普利禅寺参学于释良价座下得承心印后,来到曹山。入住之后广开山门,讲经学法,光大良价创立的“五位君臣”之说。他驻锡曹山长达30余载,弘传释希迁“即是而其”,光大释良价所唱“五位君臣”法门,善接三根,大阐法音,广弘万品。正是这样以道合君臣,偏正互回,于是洞上宗旨发扬光大,四方参学者甚多,“洞山之宗,至即为盛”、“家风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应变,就语接众”的禅宗五家之一的曹洞宗在此逐渐形成和完善。良价、本寂同被尊为创宗祖师,洞山、曹山均为曹洞祖庭。唐天复元年(901),62岁的释本寂在曹山圆寂,徒众于寺西百步之遥的凤形坑为之兴建全
身塔,塔名“福圆”。清谢阶树有诗曰:“曹山传得洞山衣,要识千丝共一机,贝叶香留荷玉观,善男今日善皈依。”
本寂后,慧霞了悟、光慧元悟、羌慧智炬和法眼宗慧济法安禅师以及黄龙宗教法嗣释雅禅师、道震禅师相继住持。据《曹山寺碑记》载:曹山寺“布施之产,田畴遍野,竹树连云”,“鳏寡孤独,生则于食之,殁则殓埋之”,“如是者数百年”。从此年地幔,自本寂禅师开山至北宋,曹山寺十分兴盛。北宋末,经靖康之乱,其寺刚“变为荆棘瓦砾之坊。”经兴年间(1131-1162),殒石下落将曹山寺方太寮震坏,住持了如禅师得邓经出力修葺,同进对大雄宝殿禅堂等加以修复,使之面貌一新。数年之后,整座寺殿“雄丽靓深,为一时伟观”,“四方游客,日至千余,倍蓰他日”。宋邑人邓芑有诗曰:“宝积重来异昔年,修廊千步阔山边。南分灵派渠行玉,北敞高台花雨天。日照表林犹带润,云收翠崦淌尚藏烟,庞眉老子升猊坐,不惜家风示众贤。”当时,金兵南侵,战乱加剧,江淮一带寺庙被毁,僧众周走道途。一些偏僻小寺刚虑人多难维系,多“惧而不纳”,曹山住持刚以慈悲为心,广开山门,长开海单,收容逃难僧众,以至宝积寺内住僧数百,同时其法门之正、道风之严也随之远播四方。南嘉定十六年(1223)日本承阳大师(道元)来华参禅,师事曹洞宗第十三代祖、宁波天童寺如净法师三年,受曹洞宗禅法和法衣而归,建永平寺作为日本传布曹洞宗的根本道场,教徙以百万计,朝鲜、东南亚等地亦有不少曹洞宗信徙。元末,寺遭兵毁。明洪武年间,复遭兵燹。有谬姓高僧显化“任勤苦,剪蒿莱”、“修佛殿、建法堂、天王殿巍于前面,钟鼓楼列于东西”,“长廊环绕,居住鳞次”,把曹山寺整修得焕然一新,僧尼多达二百多人。明洪武六年(1373)显化将寺内积蓄的一千多担稻谷拿出来救济灾荒。明太祖知道后,特敕封显化为“斯道禅师”,赐寺额“宝积禅林”。后临济宗三十一开展万如禅师、三十二世行秀禅师相继住持。明代崇祯末年(1644)观心禅师应张知府、蔡县令之请,从崇仁龙济寺迁住曹山寺,着力经营,又重修三间十分壮观的大殿,时有僧徙数十。自本寂后,了如,慧霞了悟、光慧元悟、羌慧智炬、显化、观心等皆为各代名禅。据同治版〈宜黄县志〉记载,曹山寺有古铜钟、贝叶经、罗汉笠、卓锡泉、雨花崖、问津亭、显对崖、狮象关、七星面、钵盂山、将军墓、祖师塔诸灵迹。
清初,本寂墓塔被毁。顺治十三年(1656),时为博山寺方丈的曹洞宗三十三世宗匠觉浪道盛禅师,偕徙墨历大智禅师等多人,主持重葬本寂灵骨并建塔铭。康熙、乾隆年间(1662-1795),仙源、智胜、明敏等禅师相继主持。道光时(1821年后)曹山寺逐渐衰落。道光五年(1825)重修曹山寺古墓,碑为青石板刻阴文,碑高1.5米,宽0.8.米,竖于曹山寺后,碑首刻篆体“有世安公墓碑”,右侧直刻碑题“曹山寺碑记”,记述了那时曹山寺“殿宇荒凉,香卸”已处衰败的凄景。民国期间,寺宇仅保留部分旧殿堂和一些佛像,有斋公照顾香火,但无僧尼住持。建国后,寺院无人管理,只有一户农民居住。“文化大革命”期间,曹山寺遭到严重的破坏,寺殿全被拆除,附近山上的历代禅师墓塔、塔铭碑均遭不同程度的破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各级政府重视曹山寺遗址和本寂禅师墓塔等宗教历史文物的保护。1085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江西省第一批省级重点风景名胜点。1993年,宜黄县政府批准修复曹山寺宝积寺,相继重修了客堂、观音堂等,完成了一期工程,千年古刹重放异彩。
瑞相院
江西,高安瑞相院位于高安伍桥镇洋源村西北四公里。即瑞相禅林。距县城北约45公里。依山而建,处地幽雅。正德《瑞州府民·古迹》载:瑞相院在三十三都。其地景极幽静。该院创建于元、明之间。原建筑规模宏伟、装缀华丽,布局合理。分前、后两大殿堂和东西两庑。后毁于兵火。历经清代康熙、乾隆、道光、咸丰、嘉庆各朝多次重修或改建
百丈寺
在诗云:“雄风高百丈,香火镇千秋。名誉魁多士,清规遍九州。” 此诗专为歌咏百丈清规的制定,给佛教香火的延续起了巨大的作用。 从江西省奉新县城乘汽车进入西部山区,盘山公路在高山密林中婉蜒上升。来到百丈山雄峰下,平坦的一片稻田,在秋天的阳光照耀下,饱满的稻谷一粒一粒闪着金光,佛光普现,丰收在望。百丈寺就在稻田边的坡脚。
双岩寺
双岩寺弋阳距县城南5公里,位于南岩镇,圭峰旅游风景区境边.早在唐代大中年间(847-860),就有僧人开山建寺。宋崇宁年(1102-1106)经重修后声名鹊起了不少观光人进香者。明万历年间、双岩古寺又进入一个兴旺时期,邑人花,又重建殿堂三所,邑人范有韬题文镌刻其岩洞上方,“双岩寺”三个大字,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弋阳县令刘监孙亲自为双岩寺募捐款,双岩寺僧成蕊再度修缮,双岩寺成为远近闻名的佛教胜地,寺内还创办了慈济学堂,容纳孤老,教育社会孤儿于一体,双岩寺四周环境幽静,有一条清流泵水,常年不息从洞流出。洞外有一块约300平方米的梯形开阔地,从洞到山顶有40余米。当你站在有夺松异草的双岩岩顶上,可以俯视崛起的弋阳城南新区的新姿、滔滔信江也尽收眼底宛若一条绿色长带向西飘然而去。在双岩顶上,看到龙门石龙盘据,观龙门湖波光粼粼,令人赏心悦目,别有洞天。
大愚寺
大愚寺在高安,始建于唐末年间,是中国禅宗著名五大宗派这一——临济宗的祖庭,历来被称为高安佛教圣地,又是高安“筠阳八景”之一。一千多年来,大愚寺屡经兴迭,1998年,大愚寺易地重建,先后建起了天王殿及部分附殿,特别是2002年大雄宝殿奠基以来,大愚寺重建日臻完善,初具规模,由当初的占地面积6亩扩展到现在的近30亩,建筑面积一万余平方米。经过四年的紧张施工建设,一座气势恢宏的大雄宝殿矗立在天王殿的正后方。
资国禅寺
江西,资国禅寺诸法因缘生,一缘起必有一缘因,善因必有善果。
资国禅寺,位于江西吉安梅塘龙须山,始建于唐代(公元766年),由曹溪六祖弟子法登禅师兴建并隐居于此,后唐代宗赐长兴寺,并作为宫廷御用祈雨求福祭坛;唐德宗时建塔林于院内;宋太宗时更名为资国寺(公元1009年)。千百年来资国寺香火燎绕梵音广播,很多著名的高僧大德修行于此,鼎盛时期十方贤达云集,常住僧众千余人,占地数千亩,一直是汉地佛教重要的禅宗祖师道场。
自唐代道殷大师入住资国寺起,一直保持着农禅并重、自给自足德古朴道风,是佛教禅宗公认的清修道场。一千多年来,资国寺历炼风雨、战火、天灾人祸的侵袭,虽几经修缮但目前大部分古建筑已被破坏殆尽,所余残垣也风摇雨蔽。2001年月,当代禅宗大德——青原山净居寺方丈体光老和尚率领十余名弟子来到资国寺,为重修资国寺募集善款并亲自组织进行修缮工作;先后募得善款几百万元,修缮了大雄宝殿、山门殿等,老和尚四方奔走发心重建资国寺,于05年元月圆寂。
为完成体光大师生前发心夙愿,光其大慈大悲向佛之心,体光大师首徒释妙心法师正式接任资国禅寺的住持,集十方善信之功德善举,全力修缮资国寺。
翠岩禅寺
翠岩禅寺位于南昌市湾里区翠岩路北端,坐落在梅岭乐麓湾里盆地内。背靠洪崖山(又名伏龙山),其上有最高峰释迦峰,次高峰达摩峰,低峰灵官峰。翠岩寺始建于南北朝,是江西著名的寺庙之一,它与香城、双岭、云峰、奉圣、安贤、六通、蟠龙同为“西山八大名刹”。唐朝武年间,改寺名曰洪井,随后又改翠岩,南唐更名翠岩广化院。
普利寺
普利寺位于江西省宜丰县境内的洞山(又名“新丰山”),属同安乡洞山村。此山岩壑清幽,景致宜人,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大宗之一的曹洞宗创始的。
普利寺初由唐朝高僧良价于咸通年间创建,原名“广福寺”。良价曾在此弘扬他的创的禅学新义,后其弟子本寂至江西省宜黄县曹山建寺,将良价的禅学新义阐传播,故僧众尊其为曹洞宗祖师。咸通十年(869年),良价圆寂,唐咸宗追对为“悟本禅师”,将其肉身葬于洞山广福寺后山,塔名“慧觉”,俗称“价祖塔”。现存法堂、藏经楼等建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于1983年曾做过一次较大修整。寺院内外另有逢渠桥、夜合石、摩崖石刻、木鱼石、考功泉、放生池、盐井“银瀑飞练”诸名胜。罗汉松一株,已植有千余年。良价曾有偈曰:“长长三尺余,郁郁覆芳草。不知何代人,得见此松老。”1983年9月,普利寺被列为宜丰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普利寺宋朝时也负盛名,苏辙游油山时,曾写诗曰:“古寺依山占儿峰,精庐仿佛类天宫。三年钦到官为碍,百里相望意自通。出世佛僧何处著,人群鸟兽不妨同。眼前簿领何时觅,一笑相看丈室中。”
普利寺现任方丈妙忠法师,96岁,四川人,乃曹洞宗雪庭福裕禅师传法第四十八代。自1997年法师接任普利寺方丈后,对寺院进行了全面的修复工作,预计要投入二千万元。现任监院纯非法师,34岁,江西人。
真如寺
真如寺又名云居寺,位于江西省永修县境内云居山。
唐宪宗元和初年(806),高僧道容在云居山创建“云居禅院”,此即真如寺的前身。唐禧宗中和三年(883),豫章南平钟王邀请高僧道膺禅师由庐陵转锡云居,从此寺名远播,声震天下。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真宗书赐“真如禅院”匾额。元明时期,真如寺迭兴迭废。明末遭兵燹。清代又行重修。清末民初,社会动荡,
真如寺又趋衰败。抗战时,寺遭日本侵略军焚劫,殿宇坍塌,片瓦不存。
1953年当代高僧虚云长老驻锡云居山,化募重建真如寺,先后重建大雄宝殿、天王殿、韦驮殿、藏经楼等数十座殿宇,并塑佛、菩萨像百余尊。同时按照禅宗传统,召集僧众开垦田地,躬耕自食。虚老于1959年圆寂。
“文革”期间,真如寺遭受严重破环。1982年起,逐渐修复。寺僧仍坚持“农禅并重”的传统,经营山林土地三千六百余亩。
1983年,云居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景德禅寺
景德禅寺坐落在景德镇市昌江河西岸的凤凰山上,一千多年来,瓷茶文化和 佛教文化为古老的瓷都增添了不少色彩,景德寺见证了它们的历史成为景德镇佛教文化兴衰的一座重要寺院。史书记载宋真宗篤信佛道二教,即位时在全国各地大肆修建庙宇、寺院,多处寺院都钦赐他的景德年号作为寺院的名称。所以此地相传“未有景德镇,先有景德寺”这一说法。 据《浮梁县志》记载,景德禅寺始建于宋真宗景德年间,原寺位于景德镇市小港咀工农街(今陶销仓库),距今约一千多年历史,由当时的僧人秀松禅师开创,规模宏大,兴盛一时。当时江西刺史王十朋慕名来寺参观后题诗: 十里林郊山四围,僧迎刺史启禅扉;莫从宦海扬帆去,还指乡园信马归;民隐须陈怀夜漏,圣恩未报愧朝衣;斯来触我梅溪念,何日红尘隔翠微。
后经元代时毁于大火,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复建。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由本镇刘希圣善信得以鼎立护持。时至新中国成立时仅存一座天王殿,其余殿堂只存遗迹。现今政通人和,国运昌隆,经政府和佛教弟子多方努力,因缘和合,决定修复千年古寺,为景德镇寻回一所历史古迹,成为江南旅游重镇的一所重要景观。因原景德寺早已改用陶销仓库,同时有大量居民居住,在原址修复已不可能。为保护和延续历史文化遗迹,经市宗教部门同意将原寺迁移至河西凤凰山三路19号景山寺,更名为景德禅寺。
景山寺原由比丘尼释圣戒创建于80年代末,她把自己的房屋改建成一座100㎡的殿堂,并恭请无非法师、宏悟法师前来宏法。两位法师勤于讲经说法,并依正法严格管理寺务,积极参与社会的各项慈善、救济事业,四方信徒云涌而来皈依。至二000年时,在景山寺的西边购置了2000㎡的土地,重新规划和扩建了寺院,建成了以大雄宝殿为主,两边厢房、客堂、斋堂、祖师殿等为配殿的丛林式寺院。又从云南边境迎请了一尊三米高的玉观音像,供奉于寺院露天中。两位法师在管理上采用丛林寺院的管理模式,使得寺院各项事务井井有条。二00二年被评为江西省“五好”宗教活动场所。二00三年举办了全市规模最大的传授三归五戒法会活动,迎请了江西省著名的高僧戒全老和尚主法传戒。二00四年又迎请了省佛协副会长辉悟老和尚前来为露天玉观音像开光。二00五年三月成功的承办了市佛协首届居士培训班。二00五年十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亲笔为我寺提名。二00六年
七月被评为“江西省重点寺院”。今后准备兴建千佛殿、念佛堂、法堂等殿堂。
在天时、地利、人和因缘的聚拢下,景德寺在此地得以恢复,相信在以后的岁月中必将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东禅寺
东禅寺 --位于南昌县幽兰镇东南南湖岘山,岘山原名凤凰山 ,唐高宗咸亨年间(670- 6 73年),唐代名臣魏征之四子出任洪州刺史,因杯念其父魏征葬在长安岘山,逐改凤凰山好岘山,并建寺以资冥福。该寺环境清雅之极,南宋绍兴年间,进士戴孔目有诗赞云:“天别一区寺院深,苍松万树古如今。疏枝漏影开幽迳,雅韵飘空当典琴。鸟过无知风雨避,人来哪觉霜雪侵。禅关隔断红尘世,凤在岗头鹤在阴。”清乾隆皇帝亲题“岘山禅林”寺匾。民国二十二年(1933),改名为岘山念佛林,并礼请南海行宫兼佑民寺方丈定恒法师讲经,惜寺院毁于“文革”。 1989年,云居山真如寺妙法法师重修,2001年明果法师升座,为南昌正规的禅宗道场。
寿量寺
寿量古寺,位于有宋城之称的赣州城内。始建于五代后梁(907至923年),因而久负盛名。寺初名“卢兴延寿”,后改为“圣寿”。自宋祥符年间,易称今名。寿量古寺历史悠久,民间有传曰,“先有寿量寺,后有赣州城”。
然而也历经沧桑,几经兴毁,但却也香火不断。延存至今,有千余载。 新中国成立后,古寺被列为江西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后来又经受文革之冲击。自1990年,时任原县级赣州市(今章贡区)佛协副会长朱斯清居士发起重修。经过数年修缮重置,初现规模。1996年元月,时任福建佛学院教务主任的瑞印法师受聘为该寺住持。此后古寺又发生了变化。在当地政府重视下,先后划拨、征得2025平方米土地,重建了天王殿、大雄宝殿、念经堂、僧房、斋堂、客房、厨房等。由此,古寺规模完具,成了江西佛教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赣南佛教之中心寺院。
净居寺
净居寺位于江西省吉安市东南9公里处的青原山。青原山海拔320米,峰峦连绵10余公里,山上古木葱郁,奇葩芬芳;碧泉翠峰,相映成趣,因山青,水青,气青而得山名。
净居寺始建于唐神龙元年(705年),初名“安隐寺”,至宋徽宗时(1104年),赐名“净居寺”,并沿用至今。
唐代高僧行思禅师未出家前,尝游于青原山中,见其景致秀丽,山水佳绝,便随手折下荆柴一枝倒插入地,言“此地若为灵地,树当活”,后果应验,行思禅师得法于禅宗六祖慧能大师,遂入青原山弘法,史有“青原行思”之称。唐开元28年(740年)行思圆寂青原,唐僖宗赐建弘济禅师归真之塔,后称行思为禅宗七祖。行思禅师在净居寺弘扬禅宗顿悟之说,使之宗风大盛,石头希迁,菏泽神会等当时的高僧纷纷诣青原参悟。青原山由此成为南方禅宗中心,开青原一系,为曹洞,法眼,云门之祖。
净居寺历经千年,梵音播于四海,经传日本、东南亚等诸国,与历代名僧高士结下了不解之缘。唐代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受阻,这回途中路过吉州时,曾参禅于青原山,第六次东渡成功,留下一段佳话。青原惟信,本寂真元,颛愚观衡,眉庵行秀,笑峰大然等高僧曾先后住锡于青原。
文人名士也慕名而来,游山礼佛,吟诗作赋,留下许多珍贵墨迹。唐
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篆书“祖关”二字,刻石碑嵌于山门之首。山门墙上“青原山”三字为文天祥手书。明代理学大师王明阳眷恋青原山,为净居寺题碑“曹溪宗派”。宋代黄庭坚,杨万里;明代谢缙;清代乾隆帝;近代毛泽东,朱德等都曾先后游览过净
居寺,有的还题诗,留字。
1990年,上体下光老和尚住持青原山净居寺祖庭,一生持戒绝俗,兴丛林,立教规,提倡农禅,劝导僧俗,开示讲说,谆谆不倦,受其感召教化者,遍及海内外,中兴祖庭,道风远播。
净居寺先后有妙启法师,海显法师,代理住持。2005年由两序大众推荐,妙安法师接任净居寺方丈。妙安法师号清乐,江西省广丰县人,1989年在云居山真如寺出家,同年在广东南华寺受戒,后在真如寺常住。1993年考入中国佛学院,200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祖庭重辉,后继有人。
目前,净居寺占地面积100余亩,建筑面积2万余平米,建有大雄宝殿,天王殿,毗卢阁,地藏殿,念佛堂,藏经楼,七祖塔亭,禅堂等,寺内还保存有千僧锅,明代大钟等文物。大雄宝殿四面环水,三桥拱立,相传是龙王为七祖让出的龙穴。
晨钟暮鼓曲,至善至美音,松竹映宝刹,禅心耀古今。
如今的净居寺,已是江南佛教圣地,青原山已成为驰名天下的文化名山,迎接着四海宾朋。
宝峰寺
宝峰寺,位于江西省靖安县城以北20公里的宝峰镇宝珠峰下、泐潭之滨。据史料记载,宝峰寺原名泐潭寺,又名法林寺,始建于唐朝中期,距今已1200余年,因其地处泐潭之滨得名;又因为寺建在石门山内,所以民间又有“石门古刹”之称。唐宰相裴休有诗赞此地是“灵胜地”,到此一洗凡尘杂念,连功名都可以抛弃不要了。
宝峰寺背倚宝珠峰而立,崇山逶迤而来,之中忽突起半圆形山峰,极像一颗硕大无比的佛顶珠。周边有七条山岭,伸屈蜿蜒,聚首宝珠峰,左右又有二山球抱山门,整个山形好似九龙竞珠,是谓“九龙荟萃”。这宝峰寺周边的山形,乃鬼斧神工造就,山灵水秀,风光旖旎,气象万千,实为天下形胜之地。清代文人舒慕芳誉此地为“洞天福地非人间”。宋代高僧善权大师曾赋诗赞宝峰山势云:“兹山甲天下,葱翠自开辟;石磴空自清,峰峦映金碧。”真是好诗,道尽了宝峰之妙。 唐大中四年(850)宣宗赐“宝峰”匾额,遂易名“宝峰寺”,沿用至今。宝峰寺周围层峦叠嶂,危崖壁立,树木葱茏,山川回合。寺后七岭奔来,左右两峰环抱,俗称“九龙聚会”之地,气势灵奇,环境清幽。与宝峰寺历史有关的著名人物是马祖。马祖,中国佛教著名禅师,俗名马,僧名道一。他根据六祖慧能的主张,提倡心性本静,佛性本有,觉悟不假求外,宣扬“自心是佛”,对中国的哲学思想、民族文化、道德观念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宝峰寺是马祖道一的重要道场,自唐贞元元年(785)起,马祖曾多次率徒来此弘法。唐贞元四年(788年)二月初一,马祖圆寂,世寿八十,弟子奉灵骨归寺于建昌石门山泐潭等。贞元七年(791),左仆射德尔奉德宗圣旨来为马祖建舍得塔。唐宪宗赐马祖谥号为“大寂禅师”。清代雍正十三年(1735),世宗加封马祖为“普照大寂禅师”。
塔亭前有两株百年金桂,亭亭玉立,枝繁叶茂。一诚大师曾有诗曰:“腊后春前赏未忙,庙旁喜见几株香;寒风阵阵飘如雪,欲送天花到佛堂。”
佑民寺
佑民寺坐落于南昌市八一公园北面,东湖东岸,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原
为豫章王蔚综之师葛鱼单捐献的住宅。佑民寺殿堂雄伟,前殿有众多佛像和千佛缸,缸外装饰九十余个佛像,神态各异,古朴端庄。在缸上饰佛像众多,中国国内罕见。后殿有巨型铜佛像,佛像庄肃穆,较为珍贵。
佑民寺,坐落于江西省南昌市民德路和苏圃路交汇处,市内八一大道公园北面,东湖东岸。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原为豫章王蔚综之师葛鱼单捐献的住宅。初名上兰寺。据清乾隆年间版《南昌府志》记载,南朝梁代时,豫章王师葛鲟宅居城西端,宅东南有蛟井。天监年间( 502—519),井中“蛟斗甚激,豫章王萧综造大佛一尊,以镇蛟龙。”太清元年( 547 ),葛鲟捐宅建寺,供奉镇蛟大佛,寺名因称“大佛寺”。当时大佛寺开山祖师名号,现已不可考。唐开元年间,改称开元寺。大历4年(769年),禅宗高僧马祖道一行来寺说法,四方信徒云集洪州,入室弟子139人,使开元寺成为江南佛学中心,洪州禅由此发源。 此后该寺时毁时修,先后易称过承天寺、能仁寺、永宁寺、佑清寺等。民国年间,改名佑民寺,并沿用至今。
佑民寺位于南昌市中心,八一公园北侧,是南昌市唯一一座完整的寺院。 佑民寺始建于南朝,至今有1400年的历史了。佑民寺最早叫大佛寺,梁代的时候,豫章王(豫章就是古代南昌的别称)的老师葛鲟家里有一口井,里面住了蛟龙。豫章王特意造了一尊大佛像来镇住蛟龙。后来,葛鲟把这所房子捐出来建寺庙,因为供奉了镇龙的大佛像,所以就叫大佛寺了。唐朝时,大佛寺改名为“开元寺”。禅宗八祖马祖道一担任佑民寺住持十五年,开创了洪州宗,784年,新罗(也就是现在的韩国)的僧人无寂来开元寺参拜当时的住持马祖的弟子西唐智藏禅师,深得西唐智藏的赏识,将法号改成道义,并传授禅门心法。智藏禅师的新罗弟子除了道义外,还有洪陟、惠哲禅师等,回韩国开创了实相山派、桐
裹山派。九世纪初,禅宗在韩国形成“禅门九山”,其中有七山与马祖道一的洪州宗有关。
开元寺在马祖和智藏师徒主持期间,规模壮观。后来历代都有高僧主持,香火兴旺。开元寺后来又改叫能仁禅寺、永宁禅寺、佑清寺等。1926年改为佑民寺。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佑民寺被列为江西省重点保护寺院。1956年,南昌市佛教协会在这里成立,1957年,佑民寺被列为第一批江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0年,班禅大师来寺里敬献哈达,上香拜佛。
大金山寺
金山寺始建于唐代,迄今千余年,历史悠久,渊远流长。鼎盛时期,寺内僧侣达五百余众,被称为赣东三大名寺之一,沧桑变幻,寺名也曾一度更改。明代末年寺庙被毁后,凋零冷落300余年。直至1936年由南湘普净法师重建,1947年,以慧悟法师(即印空法师)为首扩大建庙宇,大殿落成开光之日,恭请西藏贡噶活佛登坛说法,故更名为“中华贡噶寺”,至文革动乱期间再度遭劫,寺毁僧散。
1985年,当地政府邀请接法于本焕长老座下的临济宗第四十五代传人印空老法师重回金山,于是年逾七旬的老法师毅然挑起了重建金山宝刹的重任。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创业,终于重建了规模宏大,道场庄严,超逾历代的金山寺。1987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开放,1989年12月复名“金山禅寺”。
寺宇恢复,僧众安顿,老法师又虑佛门龙象匮乏,为绍隆僧种,续佛
慧命,遂又创办江西省尼众佛学院。于是,寺院与学院同发展,学习与修行共增进,形成了良好的修学风范。
金山峰势如百鸟朝凤,瑞气升腾,万亩山地簇拥环绕,抚河如练,湖泊似镜,村庄错落如星,道路纵横似弦。山上百花齐放,翠柏常青,白云如烟,朝阳似胭脂,月亮如磨盘。宋王安石屡上金山,翰墨留香,吟似涤尘,其《金山寺》诗云:“重经高处寺,一与白云亲。树木有春意,江山如故人。幽轩含气象,偏雨落风尘”。不舍之意,溢于笔端,乃至“日暮临归去,徘徊欲作神”。
如今的金山寺,大雄宝殿气势雄伟,威仪凛然;千佛殿金碧辉煌,叹为观止;天王殿流丹溢金,栩栩如生;观音堂古朴典雅,法相庄严,藏经楼经典浩翰,汗牛充栋;斋堂、客堂等其它建筑各具特色。僧众晨钟暮鼓,礼佛诵经,一片安宁与祥和„„
金山寺的迅速发展,得到了政府的重视。2004年4月30日,国家宗教局叶小文局长前来金山寺视察指导工作,陪同人员在江西省委统战部长王林森、江西省宗教局局长陈卫民及抚州市、临川区党政主要领导等。叶小文局长在印空老法师的陪同下参观了大雄宝殿、禅堂、千佛殿等,并听取了金山寺发展规划,给予大金山寺最大关心与支持。
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金山寺将扩大建为一个千人大丛林道场——大金山寺,真正成为出家尼众向往的丛林,在家信众朝拜的圣地,国内外游人观光的名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