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马克思简答辨析与论述题

2024-05-06 来源:步旅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大题部分)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答:实践是1、认识的基本来源,2、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42.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

其内容是: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和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43.简述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

不变资本是指那些基础设备等所花费的资金.可变资本是一种花费在工人们的工资. (1)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阐明了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并不是由他垫支的全部资本创造的,更不是由其中的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即工人的劳动力创造的,从而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形成的实际过程,使剩余价值理论更加完善和科学。(2)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真实程度。既然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创造的,因此在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时,不应当拿剩余价值同全部预付资本相比,更不应同不变资本相比,而是应当同可变资本相比。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就是剩余价值率,又叫资本主义剥削率,能准确地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3)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为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及其历史趋势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正是以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为基础,提出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在此基础上,他又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创立了再生产理论和剩余价值的分割理论,这些对于研究并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及其灭亡,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44.简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首先,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

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45.简述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不能取得胜利。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四)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五)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试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怎样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

47.试述平均利润的形成及本质。

答:(1)平均利润的形成是各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2)各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周转速度不同,会有不同的利润率。 (3)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各部门资本家必然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部门之间的竞争。 (4)通过资本转移使各部门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价格涨落,引起利润率升降,使各部门利润率趋向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

(5)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全部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预付资本总量的比率,一定量的资本按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2008.10

三、简 答 题

41、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原因。 【答案要点】P36-37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2分)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和理解的

“钥匙”;(2分)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2分)

42、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答案要点】P87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2分)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及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2分)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2分)

43、简述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 【答案要点】P131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分)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分) (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2分) 四、论 述 题(44-45题,每小题16分,共32分) 44、论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答案要点】P50-51

(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3分)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3分) (3)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1分)

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3分)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3分)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45、论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答案要点】P179-181

(1)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最主要的有:

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2分) 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

量。(2分)

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2分) 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2分)

(2)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实质:

首先,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2分) 其次,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2分)

总之,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片面夸大或完全否定都不可取,要正确认识、科学分析,并借鉴有利于社会主义完善和发展的积极因素。

4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旧25-26页,新26-27页)

答:列宁物质定义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的,它不依赖雨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它的意义丰富而深刻,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的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论的统一;第四,坚持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关的统一,为彻底的未物主义定了理论基础。

三、简答题

6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答案要点: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62. 简述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答案要点:

(1)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2)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特点、地位和作用,在不同矛盾中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差别,在每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3)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普遍性是共性,特殊性是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把握这个道理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63.简述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答案要点:

哲学上的价值概念,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价值评价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与知识性的认识以“求真”为目的不同,评价性的认识以“善”、“美”的认识为目的。

第二,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因此,对于同样的现象,不同的价值主体所形成的评价往往无法达成共识。 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只有当人们对主体和客体都有了正确的知识性认识之后,人们才能依据这种认识作出关于主客体间价值关系的正确评价。

价值评价的上述特点表明,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只有正确地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从马克思义主的观点来看,任何价值评价的结果只有与人民、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

6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 答案要点:

(1)由于商品生产者主客观条件的不同,它们生产同种商品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也就各不相同。

(2)如果由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的价值量,那同种商品就不会有同一的价值量。

(3)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生产量只能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它意味着形成价值量的劳动力和生产条件都必须具有正常的性质。 四、论述题

65.怎样理解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利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答案要点:

(1)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称为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绝对性。任何真理都包含着相对性和绝对性。

(2)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3)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把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割裂开来的倾向,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都是错误的。

(4)马克思主义是行动指南而不是教条。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立场、方法和观点必须坚持,否则就会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宗旨,但马恩、列宁、毛泽东等人在具体历史环境下形成的看法(尤其是各种战略和策略)不能被当成神圣的教条,随着时代条件、实践水平和认识水平的变换,马克思主义需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66.试分析垄断资本的国际经济协调及其作用。 答案要点:

(1)垄断资本的国际经济协调的必要性。在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中,为防止彼此之间的激烈竞争可能引起的剧烈经济动荡,特别是防止全球化经济危机,就有必要在协商和合作的基础上,建立起国家经济协调机制。(

(2)国际经济协调的具体形式包括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国际经济协议以及地区性的经济组织和集团等。二战后,从事国际经济协调维护国际经济秩序的国际性协调组织主要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

(3)国际经济协调加强了各国间经济联系,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际经济领域的矛盾。

(4)国际经济协调从根本上说是维护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和各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共同利益。 三、简答题(每小题5 分,共20 分)

1.简述社会形态的含义及其社会形态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2.怎样理解货币流通规律? 3.简述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4.什么是利息率?影响利息率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四、论述题(每小题10 分,共20 分)

1. 怎样从苏、东剧变的经验教训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渐进改革的合理性。

2.试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及这一原理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意义。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42.简述意识的本质。

43.简述级差地租两种形态的形成条件及本质。 44.简述垄断利润及其来源。

45.简述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7.试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各7分,43、44小题各6分,共26分) 41.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7分)

42.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7分)

43.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直接理论来源。(6分) 44.简述个人价值实现的条件和途径。(6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请任选2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题评分。每小题12分,共24分)

45.试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说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12分) 46.试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12分) 47.试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坚持这一原理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什么重要意义

2、就一个方面谈谈你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何收获?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各5分,共20分)

1.如何理解意识的本质和意识的能动性以及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2.怎样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3.简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4、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能够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四、简答题

1、 试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2、如何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3、马克思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是什么? 五、论述题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内容是什么?二者的相互关系如何?试举例说明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运用。

2、试述剩余价值理论内容及其意义。

第五部分:简答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基本矛盾暴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 (2)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

(3)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4)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伟大意义是什么?

(1)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在这一定义中,列宁指出哲学上的物质范畴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本质特征就是“客观实在性\"。

(2)意义:①它明确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的客观实在。这就指出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独立性和意识对物质的派生性、依赖性,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划清了界限。②它明确指出物质能够“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就是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它明确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就把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中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学说既区别又联系起来,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④它对于我们的实践和科学研究发展都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

3.如何理解意识的本质和意识的能动性以及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 意识的本质。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内容归根结底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而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③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的意识所特有的自觉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表现在: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③意识活动对客观物质世界有能动的改造作用。④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和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物质决定意识;另一方面,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意识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能动地影响改造世界。意识对

物质的反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即先进的意识促进对物质世界的改造,反动腐朽落后的意

识则相反。所以,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既要反对夸大精神作用的精神万能论,又要

批判否定意识能动性的机械决定论。

4.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

(1)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①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条件;②使矛盾双方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吸取对方中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2)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①斗争性引起量变,为质变作准备;②斗争性能突破事物的度,促使一事物向它事物转化,引起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所以,发展是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即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力。

5. 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指人们能动地探索和改造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给人类提出和解答新的认识课题;不断给人类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为人们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实践的不断发展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3)因此,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6.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①真理的本性要求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主观和客观是否相符合以及相符合的程度,唯有实践能做到这一点。

②实践的特点决定了它能够充当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能把主观认识变成客观现实,实践的这一特点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从而使人们能把原来的思想、理论与客观现实相对照,直接检验出认识的真理性。一般地说,经过实践检验,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反之就是谬误。因此,我们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7.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定义。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②生产力的状况(性质、水平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即有什么样性质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性质的生产关系;③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打破束缚其发展的旧的生产关系,建立起适合其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①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②当不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时,改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就起巨大的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8.怎样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2)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定义。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一定的上层建筑归根到底是适应一定经济基础的需要产生的。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或迟或早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和发展。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会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上层建筑自觉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上。具体表现在:①从服务方向上看,上层建筑千方百计促进自己经济基础形成、巩固和完善,又同有害于自己的旧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残余,同威胁自己生存的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萌芽作斗争;②从服务方式上看,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控制来为经济基础服务;③从服务效果上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既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当上层建筑同自己的经济经济基础相适应时,就对经济基础起促进作用。当上层建筑已经腐朽没落,不能满足经济基础发展要求时,便与经济基础发生尖锐的矛盾,对经济基础的发展就起阻碍作用。

(3)上层建筑对社会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是推动社会前进的进步力量;当它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是阻碍社会前进的力量。 9.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①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全同步性。一般地说,社会意识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先进的社会意识能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②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或民族,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产生出高水平的社会意识。③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④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这种反作用从质上看,有两种性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阻碍作用;从量上看,有作用大小,时间久暂的区别。社会意识的这种反作用是通过人们的实践实现的,反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一种思想影响群众的广度和深度。 10.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哲学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重大指导意义。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发展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2)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所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样,才能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创造社会历史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即对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1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什么?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它们的区别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特点是具体性和直接性。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它们的联系是: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反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辨证关系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错误。 12.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从而把全部哲学划分为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派别和唯心主义派别。

第二方面,思维能否反映存在,主观能否反映客观,世界能否可以认识或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绝大多数哲学家,不仅是所有唯物主义哲学家,也包括彻底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都是可知论者。哲学史上有一小部分唯心主义哲学家,他们把思维与存在绝对对立起来,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或者认为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是不可知论者。

13.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答: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有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人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人的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认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又是是统一的,它们是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

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联结、相互渗透。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份、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也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第二,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转化。任何一个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转化。任何一个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14. 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是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式及其相应的制度和设施的总和。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中,首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需要、性质和变更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革。其次,上层建筑也不是消极被动的,它对经济基础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地表现在它总是以各种方式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主要包括服务的方向、服务的方式和服务的效果几个方面。经济基础的决定性和上层建筑的能动性不可偏废,反对把两者割裂开来的“庸俗的经济决定论”和“上层建筑决定论”。

15.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一把钥匙;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也是斗争的焦点。

16. 怎样理解人的本质?

答: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著名论断言简意赅,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第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第二、人的本质的综合性;第三、人的本质的历史性;第四、人的本质的阶级性。

17. 什么是相对静止?认识相对静止的意义是什么?

答: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相对静止,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 稳定和平衡状态。

意义: 第一、承认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不同事物的基本前提。 第二、承认相对静止,是理解物质运动的必要条件。

第三、承认相对静止,是使事物获得发展的前提条件。 18、如何理解时空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1)、时空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其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时空的相对性是指时空的具体特性随着物质运动的变化而变化,并非绝对的、永恒的,而是可变的、有条件的。

(2)、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还表现为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无限性是指整个世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时空的有限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却是有限的。 19.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如何?

(1)原因和结果首先相互区别,在特定的范围内,原因和结果的区别是确定的,不能混淆因果,不能倒因为果。(2)在事物无限发展的过程,原因和结果相互转化。(3)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 20.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如何?

(1)量变和质变是对立的。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变化。是事物在度的范围内所发生的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它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超出度的范围发生的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显著的变化,它体现了事物发展的非连续性。

(2)量变和质变又是统一的。其一,量变和质变相互依赖、相互转化。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②质变体现和巩固着原来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量变过程。其二,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①量变中渗透着质变,即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②质变中渗透着量变,即在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第六部分:论述题

1.为什么说我们党“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1)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在时空中进行的,是有规律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这是因为:①物质是世界的本质,世界的统一性于它的物质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使我们的计划、方针、政策符合客观实际情况。②物质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必须随着客观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③物质是在时空中运动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以时间、

地点、条件为转移,开展好工作。④物质的运动是有客观规律的。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出,找出事物发展的固有规律性,按客观规律办事。这样才能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加快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在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过程中,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反对从主观愿望出

发的唯心主义错误倾向,二是反对从本本出发的教条主义错误。

2.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其一,二者相互区别:前者是指矛盾的共性和绝对性,后者是指矛盾的个性和相对性。其二,二者相互联系:一方面,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绝对存在于相对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个性和特殊性也离不开共性和普遍性。其三,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战略方针的重要哲学依据,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本身就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他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3.运用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原理,说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第一,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有阻碍作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社会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保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跨世纪蓝图的全面实现,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包括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第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已取得重大成就,但还存在不少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是非常重要和及时的。

4.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何重要意义?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是指,事物发展的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这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否定的实质决定的。

事物发展的曲折性是指,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这是由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和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的。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 第一, 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两种形而上学观点。

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 5.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

(1)从研究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这就在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了哲学的研究对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从而克服了旧哲学企图包罗万象的缺陷,使哲学成为真正的科学。

(2)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是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这就克服了旧哲学把它们分离开来的缺陷和不彻底性,从而使哲学真正成为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3)从本质特征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严格科学性和彻底革命性高度统一的哲学。这就克服了以往旧哲学没有科学的实践观,割裂科学性与革命性辩证统一关系,掩盖其阶级性的缺陷。

(4)从性质和基本功能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不仅在于说明世界,更在于革命地改造世界。这就克服了旧哲学将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只注重用哲学理论说明解释世界,而不注重革命地改造世界

6.试用质量互变规律原理说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把远大的革命目标与脚踏实地的工作结合起来的必要性。

(1)量变和质变是对立的。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变化。是事物在度的范围内所发生的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它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超出度的范围发生的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显著的变化,它体现了事物发展的非连续性。

(2)量变和质变又是统一的。其一,量变和质变相互依赖、相互转化。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②质变体现和巩固着原来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量变过程。其二,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①量变中渗透着质变,即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②质变中渗透着量变,即在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3)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转化为质变,又由质变转化为新的量变,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过程。这是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

(4)质量互变规律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把远大的革命目标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有机结合起来。①一定意义上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

我们的宏伟目标,是质变,没有这一远大目标就会迷失前进方向,缺乏前进的动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该勇于开拓,大胆改革,锐意进取。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离不开量的准备和积累,因此,我们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做好日常工作。不能急于求成。应按照党中央提出的三步走的战略布署,艰苦创业,循序渐进,力争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每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为现代化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③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既要反对因循守旧。

7.如何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运用这一原理批判唯理论、经验论和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

(1)对立表现在:感性认识是指由于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主体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和各个片面的认识。理论认识是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抽象概括而产生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和全体的认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统一的。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3)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因而是错误的。经验论只承认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要性。唯理论只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它们虽各有片面真理性,但在认识论的总体上都是错误的。经验论和唯理论都有唯物和唯心之分。

(4)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类似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因而错误。我们要坚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8.怎样理解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运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1)对立在于:它们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性,绝对真理指人们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它有两层含义:①从认识的现实性上说,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的相符合,都包含着不依主体意志。为转移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绝对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②从可能性上说,人的思维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是无条件、

绝对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就承认了绝对真理。相对真理指人们在一

定条件下对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有局限性,只能达到一定的深广度。①从认识的广度上看,

任何真理都只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某一方面,某一片段的正确认识,认识有待于扩

展。②从认识的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达到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正确认识, 认识有待于深化。

(2)统一在于: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一方面,相对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真理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另一方面,绝对中有相对,任何相对真理都是绝对真理的一个组成部分,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就构成绝对真理。②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的发展过程就是由相对真理不断走向、趋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3)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客观真理,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因此,我们对其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做到坚持和发展的有机结合。 (4)为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必须反对真理观上的形而上学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两种错误倾向。

9. 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原理,说明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主要内容: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的方向;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结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个规律表明,生产关系的建立、性质和发展变化,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不适合一定要调整和改革,严重不适合的生产关系要变革。

(2)我国已经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这同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是基本相适合的,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在基本适合中又存在某些不适合的方面,如原来比较单一的公有制形式,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和分配中存在的平均主义倾向,这些方面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有必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使生产关系更适合我国生产力状况,促进生产力发展。 (3)20多年来改革的实践证明,我国对经济体制进行的多种形式的改革,使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改革是必要的和卓有成效的。

10.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原理,说明当前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

(1)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原理的主要内容: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设的产生、性质、变化及其发展方向,经济基础的发展需要决定着上

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改革;另一方面,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个规律表明,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的性质、水平和要求。不适合的方面一定要调整或改革,严重不适合的上层建筑必须变革。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2)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建立和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二者是基本相适应的,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由于残余的剥削阶级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影响,由于社会主义上层建筑还不完善,使我国上层建筑中还存在着一些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环节和方面,如僚主义作风、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民主和法制不健全等。这些方面阻碍了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巩固发展,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因此,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3)通过多年来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更加完善和发展,进一步巩固和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快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靠保证。 11.如何理解人的价值?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如何评价人的价值?

(1)人的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人对作为主体的人的有用性或意义,其实质是指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社会关系。它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社会主义中,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一是社会对个人尊重和需要的满足,这是人的自我价值,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这是人的社会价值。后一方面是更为主要的方面。

(2)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把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需要的满足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结合起来,作为评价人的价值的标准。在这两方面中,后者是更为重要的标准。因为,社会要提供实现个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的东西。首先就得把它们创造出来,这就要求个人积极、自觉地为社会多承担责任、多做贡献。当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要把社会利益摆在第一位,个人利益服从社会利益。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观,坚持把社会进步和人民的幸福放在首位,把集体主义作为确定人的价值的基本原则和核心,它是批判现代西方以个人为中心的自我价值论的有力武器。以存在主义萨特为代表的自我价值论,把价值主体看成是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人;颠倒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把满足个人利益、需要作为评价人的价值标准;以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为基本原则,认为个人价值是通过“自由选择\"“自我奋斗\"的途径实现的。这种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倡导的人的价值观相违背。理论上错误,实践中危害大。

12.试论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大指导意义?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同一矛盾性质相反的两重基本属性,它们本身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表现在: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同

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因而是绝对的。

统一表现在:二者紧密联结、不可分割。一方面,矛盾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没有斗争性就有同一性,同一性必然为斗争性所制约。另一方面,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是具有在内在本质联系的两方面的斗争性,是寓于矛盾统一体中斗争性,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2) 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质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它包括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社会结构(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这一理论和实践对于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各方面协调、快速发展,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有重要意义。

(3)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理论依据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社会的和谐是矛盾同一性的具体表现,它是对立中的和谐。依据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为了完成新时期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维护社会的和谐,我们必须同破坏社会和谐的现象作斗争,如同恐怖势力、邪教、贪污腐败、盗窃、抢劫等作斗争。对影响社会和谐因素的斗争、克服,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条件,否则社会和谐无从谈起。

13、结合唯物史观的有关原理论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

①分析社会基本矛盾,指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力。(5分)

②结合上述原理分析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5分) 14. .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坚持这一原理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发展状况的规律,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的(要求展开两者的矛盾运动)(7分)

②坚持这一原理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什么重要意义?(要求运用上述原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进行分析。)(8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