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西北师范大学

2023-12-17 来源:步旅网


西北师范大学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总结报告

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二〇一八年五月十五日

我校是西部地区较早开展金融学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针对西部地区金融人才匮乏,尤其是急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以及资本市场理论与实务等方面的高级金融人才,我校不断明确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强化师资力量、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管理,在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等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 2014年取得金融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已连续招收三届学生。

金融专硕学位点现由经济学院负责建设,学院拥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2个省级重点学科;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统计学4个本科专业,金融学为甘肃省特色专业。2016年产业转型升级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入选省教育厅第二批高校新型智库。拥有甘肃省软科学中心、统计调查研究中心、经济研究所、金融研究所、财政与税务研究所、国际商务研究所、经济模拟实验中心、资料中心等8个基层学术组织和人才培养实训机构。为确保金融专硕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学院于2016年成立了金融专硕管理中心。

学院现有各类在校学生1120人,其中:普通本科生928人;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127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65人。近五年承担各类科研基金项目72项,共计515.5万元,其中,国家社科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科研经费145万元,获得甘肃省社科优秀成果奖等各类奖励24项。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99篇,其中, CSSCI来源期刊87篇,A类期刊24篇。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出版《证券投资学》、《货币银行学》、《金融转型、技术创新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现状与发展研究》、《中国资本市场开放与投资银行转型》等教材及专著7部。完善的学科体系为金融专硕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开展2018年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工作的通知》(学位[2018]8号),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1

《2018年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工作方案》以及《西北师范大学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材料》的精神和要求,本学位点对近三年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形成如下报告。

1.教学质量

1.1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为使培养方案符合金融专硕培养要求,并体现我校金融专业硕士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定位,结合本学位点学科优势和师资状况,我校邀请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甘肃省银监局、中国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等行业专家,共同讨论制定了《西北师范大学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方案》(详见附件3)。2018年3月,学院在认真总结金融专硕培养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和补充完善了金融专硕培养方案。培养方案目标明确,课程体系完备,满足学生对金融实际工作和研究中所需专业知识、方法和工具的要求,能够适应西部地区对金融人才的需求。

1.2教学内容

依据金融专硕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了彰显金融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由公共必修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一外国语);专业必修课(金融理论与政策、金融机构与市场、投资学、公司金融等);专业选修课(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固定收益证券、金融计量与统计等)以及实践教学环节四大模块组成。以上课程均由课程组编写完成教学大纲,并及时发给学生(详见附件4)。课程主要采用教指委组织编写的专用教材,均有配套的课件。课程教学在夯实经济和金融学理论的基础上,突出MF教育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注重教学内容与职业资质相融合的宗旨。

2

1.3专业拓展

我校MF专业拓展活动包括:邀请中国人民大学、上海社科院、武汉大学等院校的知名专家做学术讲座;组织学生参加“2016年商业银行沙盘模拟大赛”、“2017年商业银行沙盘模拟大赛”、学校“研究生学术月”活动、学院“学术沙龙”、研究生“学术讲堂”、“学术之星”选拔赛、研究生“学术辩论赛”;参与导师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拓展MF学生的专业素质,帮助学生系统了解金融行业发展动态、金融监管政策以及金融理论研究前沿,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详见附件5、附件6)。

1.4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理论讲授、案例教学以及实践教学三维一体的教学模式。理论讲授突出经济学、金融学理论基础;案例教学旨在提高学生金融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际金融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学院自主开发12个教学案例(详见附件8),并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金融教指委以及其他高校开发的部分案例(详见附件7);实践教学重在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对金融业务流程的掌握和实践操作能力,分为校内模拟实训与校外专业实习。校内模拟实训依托仿真交易平台、沙盘模拟实训平台、金融量化分析平台进行商业银行实际业务操作、证券投资分析、外汇期货模拟交易、金融定量分析等(详见附件9);校外实习依托与中国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兰州银行、招商银行兰州分行等5家

金融机构建立的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开展。

1.5就业指导

学院先后邀请多名业界专家,针对金融专硕学生开展就业指导、职业规划讲座及座谈共计10场(详见附件10)。就业指导专场讲座主要涵盖金融职业

3

伦理与道德素养培养、金融行业人才需求与从业技能等专题,重在指导和帮助专硕学生顺利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过渡与衔接,为学生在职业生涯初期奠定良好的基础。

2. 师资力量

经过多年发展,现有金融专硕导师24人,外聘实践导师21人,形成了一支由校内外导师共同组成的专硕培养团队。职称、年龄、学缘、学历等结构较为合理,积累了丰富的培养经验,具有较强的指导金融专硕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2.1师资规模

我院现有金融专业硕士指导教师24名(详见表1),分别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暨南大学、华侨大学等知名院校,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平均每师每年指导MF学位论文2篇。专职任课教师17名,教学经验丰富,并且部分教师具有在金融机构从业的实践经历。专业课程由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的教师承担(详见附件11)。

表1 西北师范大学MF指导教师情况

专业技术 职称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合计 人数 合计 10 11 3 24 30岁 以下 0 0 0 0 30至 40岁 0 6 3 9 40至 50至 具有博士 50岁 60岁 学位人数 1 2 0 3 9 3 0 12 1 6 2 9 具有硕士 学位人数 3 3 1 7

4

2.2师资结构

24名金融专业硕士导师中教授10人、副教授11人、讲师3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87.5%;博士学位9人,占比37.5%;硕士学位7人,占比29%。76%的任课教师均具有5年以上讲授本专业课程的教学经验(详见附件12)。

2.3师资实践经验

根据西北师范大学专业学位校外导师遴选细则,结合本学位点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以“学历、职务、职称”为主要筛选标准,聘请各类金融机构中具有经济学硕士以上及具有中高层职务、职称的人员为校外导师。目前,本学位点外聘校外导师21人,均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从业技能的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详见附件13),平均年龄40岁左右,年龄结构合理。校外导师主要来自于中国建设银行甘肃分行、招商银行兰州分行、兰州银行、国泰证券有限公司兰州分公司等业务单位,承担就业指导、安排学生实习、提供专题讲座、指导学生选题、开题及论文撰写等工作。近1年人均指导学生时数累计达20小时,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实践平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了学位论文的实践性和时效性(详见附件14)。

2.4师资培训

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培训与学术交流。近三年,每年均派MF教学人员参加金融专硕教育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及教学培训,累计达10人次;11人次赴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院校参加金融学类相关课程培训;8人次参加中国投资学会年会、西部金融高峰论坛等各类学术活动;1人次赴美国SIUE开展为期半年的学术交流;2人次赴北京师范大学开展为期半年的学术交流(详见附件15)。

5

3. 教学管理

3.1机构设置

金融专硕由院长负责MF总体建设;研究生主管院长负责MF项目教学与学位管理;分团委书记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事务管理;学院成立了MF项目管理中心,负责实习基地联系、学生实习等相关管理工作,管理中心设主任1人、研究生秘书1人(详见附件16)。

3.2制度建设

学院制定并完善了《西北师范大学金融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标准》、《西北师范大学金融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详见附件3)、《金融专业硕士(MF)学位论文写作指引》、《西北师范大学提升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办法》等文件(详见附件17),对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管理、奖惩等方面形成了明确的制度规范。学院加强研究生教学档案管理,由研究生秘书对日常培养过程中的课程安排、课程作业、期末试卷、案例分析、实习手册、实践报告、开题报告、预答辩及答辩记录、学位论文等基础性教学文件进行归档管理。

3.3教学评估系统

针对MF培养要求,学院制定了《经济学院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任课教师聘任管理暂行办法》(详见附件18),在任课教师聘用上,遴选教学经验丰富并且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核心课程的授课任务。形成了学校——学院——学生三位一体的导师及任课教师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包括师德师风、授课质量、教学方法、论文指导、实践环节等关键要素,由研究生院、学院两级进行教学督查并定期向导师和任课教师反馈督导检查结果,情况严重者

6

根据《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考核管理办法》(详见附件17)进行相关处理。

4. 办学条件

4.1教学设施

学校为MF教学提供了多个多媒体教室,能够满足PPT展示、视频播放、案例教学等授课要求,现已建成经济金融综合实验室和金融沙盘实训室。经济金融综合实验室内含证券投资模块、国际结算模块、保险业务模块、期货业务模块、外汇交易模块、多元统计分析模块、时间序列分析模块等,可以进行商业银行实际业务操作、证券投资分析、期货外汇模拟交易、金融定量分析等实训教学。金融沙盘实训室包括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沙盘模拟系统、经济学沙盘模拟系统,主要开展经济运行及商业银行内外部运行操作的仿真演练(详见附件19)。

4.2政策支持

一是保障金融专硕招生计划指标,三年累计完成招生数80人;二是保障金融学专业用人计划指标,三年新进金融学教师3人;三是联系联合培养单位,三年间学校先后与中国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甘肃省分公司、兰州银行、国泰君安证券兰州福利西路营业部、招商银行兰州分行等5家金融机构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先后聘请21位行业专家担任金融专硕校外导师;四是保障建设经费投入,学校每年按照6:4的比例核拨专硕培养专项经费,三年累计投入经费166.37万元,主要用于金融沙盘实训室和数据库建设、教师学术交流以及进修培训(详见附件20)。

7

4.3图书资料

学校图书馆建有电子文献检索室、网络检索室、外文文献检索平台、并通过校园网与Internet连通。可供网上检索使用的数字资源主要有: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全文数据库、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万方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Elsevier外文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RESSET/DB)、国研网全文数据库、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报告数据库、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等。截止2016年底全校各类文献总量为361.60万册,其中图书馆纸质文献119.27万册,各学院纸质文献68.65万册,电子书刊173.68万册。图书、期刊的采访、编目、典藏、流通、公共查询等全部实现计算机管理,图书馆自动化网络系统24小时开放服务,金融专硕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科研网随时进行本馆书目、电子图书、数据库等电子资源的查询。

经济学院建有独立的数据资料中心,资料中心藏有:经济研究、管理世界、金融研究等中文期刊100余种;金融研究评论、金融计量经济学杂志、经济学季刊等外文期刊25种;专著、辞书、教材、统计年鉴等各位专业书籍14000多册(详见附件21)。

5.招生质量

5.1招生规模

2015年至2017年,学院金融专业硕士招生人数为15人、31人、34人(含11名在职研究生),同期各类研究生招生总数分别为63人、69人、74人。金融专业硕士占比依次为24%、45%、46%,专业硕士占比逐年提高,已累计招生80名(含非全日制),目前在校人数65人(详见附件22)。

8

5.2录取分数

2015年至2017年,我校金融硕士专业研究生报考人数稳中有升,复试分数均执行国家线。近三年第一志愿报考我校金融专业硕士的考生均未达到国家分数线,但通过调剂顺利完成招生计划,且调剂生源充沛,生源质量稳步上升,如三届录取学生中超过A类地区国家线的人数分别为2人、5人、15人,占录取人数的比重依次为13.3%、14.7%、48.4%(详见附件22)。

6.培养效果

6.1就业率

2015级金融专硕应毕业15人,实际毕业14人,1人主动放弃申请学位,就业率为100%。2016级金融专硕应毕业31人,截至2018年5月15日已签约人数29人,就业率94%,毕业生主要就职于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

6.2就业结构

2015级毕业生大部分就职于各类金融机构,包括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市分行、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陕西省分行等(详见附件23),占比71.4%;28.6%的毕业生就业于非金融机构以及政府部门(详见附件24)。截至2018年5月15日,2016级金融专硕毕业生已签约29人,74.2%的毕业生就职于各类金融机构,包括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行、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山西省分公司、广发期货宁波分公司等(详见附件23)。

6.3论文质量

学院从毕业论文开题、预答辩、外审、答辩、答辩后论文终稿修改审核等多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并严格按照金融专硕教指委的规定,将案例分析、产

9

品设计与金融实践问题解决方案、调研报告以及对实际问题分析的政策建议报告等作为金融专硕学位论文选题(详见附件25)。2015级毕业生论文中针对现实金融问题的案例分析占论文总数的78.6%,调研报告或基于实践问题分析的政策建议报告占专硕论文总数的14.3%,产品设计与金融实践问题解决方案占7.1%(见表2),抽检合格率为100%。

表2 近3年金融专硕实践型论文开展情况

论文类型 理论研究 案例分析 产品设计与金融实践问题解决方案 调研报告或基于实践问题分析的政策建议报告 总计 篇数 0 11 1 2 14 6.4优秀毕业生

据用人单位反馈,2015级14名毕业生因工作踏实认真、业绩突出,普遍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譬如,赵眉同学就职于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市分行,任客户经理,由于业务能力突出,2018年1月被借调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总行工作。闫丹阳同学就职于东莞松湖华科产业孵化有限公司担任投资经理,因工作业绩优秀,于2017年10月获“华科诚信总裁奖”。周蕾同学就职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邯郸市分行,任柜员期间营销业绩一直名列前茅,营销能力出众(详见附件27、附件28)。

7.奖励项目

创新金融专硕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于2016年9月与兰州银行签订联合培养客户经理协议,在西部高校首次实现了学院与用人单位对金融专硕学生从理

10

论知识、实习到就业的一体化培养模式。学院通过与兰州银行联合制定专门的教学计划,共同授课(学院讲授7门课,用人单位讲授3门课),由兰州银行负责完成实习、就业、考核、聘用工作。2016级金融专硕甘肃籍学生共有6人,全部参加了订单班培养选拔,最终有3人通过兰州银行业务轮岗培训、考核,成为兰州银行客户经理。订单式人才联合培养模式顺应了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趋势,同时满足了金融专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了人才供求的无缝对接,因此,学院今后将继续拓宽与金融机构的联合培养范围,扩大人才联合培养规模。

8.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校是一所师范类院校,金融专业硕士学位点建设起步相对较晚,在规模、结构和质量等方面与综合大学及财经类院校均存在一定差距。金融专业硕士学位点获批后,学校和经济学院高度重视,在专业人才引进、队伍建设、基础条件改善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积累了一定的培养经验,但对照《金融硕士专业学位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我校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仍存在以下需要改进的方面。

8.1导师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学院现有金融专硕导师24人,从总量上能够满足金融专硕人才培养的需求,但年龄结构需进一步优化。与此同时,我校地处西北,受条件所限,金融专业人才引进较为困难,缺乏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

现有金融专业硕士校外导师21人,行业分布合理,能够满足金融专硕实践教学指导的要求。但由于校外导师工作繁忙,指导时间有限;由于金融行业人员流动频繁,校外导师队伍稳定性较弱。

11

8.2第一志愿报考人数较少,研究生录取以调剂为主

学院自2015年以来累计招收金融专硕研究生115人,第一志愿报考人数不断上升,从2015年的3人上升至2018年的32人。但由于我校为地处西部的非财经类院校,金融专硕招生时间短,社会影响力较小,导致报考生源受限,招生计划主要通过调剂完成。

9.持续改进计划

未来五年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点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在适度控制培养规模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设稳定的实训基地,大力推进案例库建设,加强教学方法改革,增强培养过程对金融人才需求变化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努力适应西部地区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水平金融人才的需求,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显著提高。

9.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聘请及培养高水平金融人才

首先,利用学校2018年出台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大金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力争在3-5年内引进博士5-6名,提高青年教师在师资队伍中的占比,以优化现有教师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其次,培养金融学学科带头人及教学、科研骨干,力争在4-5年内有3-4名教师在学术领域内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再次,与金融机构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一方面聘请高水平金融业内管理人员为硕士生校外导师;另一方面,创造条件每年派遣1-2名教师在金融机构开展实际业务学习,增强专硕导师的业务素质,为案例开发、产品设计、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等创造条件。

9.2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办学影响力,吸引优质生源,提高考研报录比 一是在招生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等各种媒体,加大金融专业硕士人才培

12

养的宣传力度,提高考生报录比。二是通过承办全国性金融专硕建设会议或学术会议,增强兄弟院校以及金融业界对本校金融专硕人才培养的认知度。三是利用青年教师进修访学机会,扩大本校金融专硕人才培养的影响力。四是借助校企订单式人才培养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在职员工积极报考本校金融专业硕士。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