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2016年卷第3~13页SSAP,2016
总第4期
渔村节庆与社戏之百年流变
———以福建省连江县苔菉镇××村调查为例
林光纪
*
摘要:渔村的节庆与社戏的社会学研究为解释渔村的演变提供了重
要方法、工具与手段。本文以笔者故乡渔村的节庆与社戏的社会学调查为切入点,对渔村的演变进行探索研究。初步调查发现,故乡渔村的节庆有“家庆、村庆与国庆”之分;社戏是节庆的传统表述方式;时代进步、科技发展,戏剧社戏已消亡,电影社戏式微。文章还分析讨论了故乡渔村节庆与渔村演变关系:渔村节味减少、家庆与村庆减少,洋节倾向增加等现象。
关键词:渔村
节庆
社戏
海洋社会
故乡不仅仅是淡淡的乡愁,故乡也是浓浓的海味;故乡不仅仅是童年的思恋,故乡还是智慧的回望、蓝色的回响。故乡的节庆与社戏就是永不磨灭的记忆。
渔村的节庆是渔区人类社会的重要活动,是渔村历史的活化石,是文化的活载体,是渔村演变的DNA片段。渔村的节庆与社戏的社会学研究为解释渔村的演变提供了重要方法、工具与手段。本文以笔者故乡渔村的节庆与社戏的社会学研究为切入点,对我国沿海渔村的演变提供一种研究视角。
笔者故乡福建省连江县苔菉镇××村位于闽江口北侧海岬,是一个典
*
林光纪(1955~),福建连江人,福建省海洋与渔业经济研究会会长、高级工程师、MBA,从事海洋渔业及海洋社会学研究。
4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2016年卷总第4期)
型的海洋渔村,从唐朝至今(见图1)。
图1笔者故乡地理位置(距福州市东北100千米)
一文献评述
(一)节庆的定义
节庆是指,在特定的时间,以特定主题,约定俗成、持续一定时间、有周期性的一种社会活动。渔村的节庆种类繁多,有祭祀节庆、纪念节庆、庆贺节庆、社交游乐节庆等。以当代的社会学观察,渔村节庆有传统节庆与现代节庆之分。
本文所指的节庆,是社会学意义的与渔村变迁演化有关的渔村社会活动。从发生学意义上看,渔村节庆大致与节令渔时有关、与宗教神话有关,也与国家政治有关。但不论是何种类型的节庆,都有一套成文或不成文的固定仪式。在渔村传统社会,节庆更多的是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现象,是一种象征符号体系,是一种对未来社会的意象表达。
(二)文献综述
渔村节庆、社戏与渔村演变及其关系的文献未见报道。但近年来渔村
渔村节庆与社戏之百年流变5
节庆与海洋文化方面的研究硕果累累。极有成效的研究,如横田的祭海民俗(宋宁而,2000),显示渔村节庆具有民俗的特点,宋宁而等对海洋渔村民俗的概念、功能进行了分类解释(宋宁而、李云洁,2013);柴寿升和常会丽(2010)认为,各种各样的渔业节庆,如开渔节、钓鱼节等随着节庆旅游的兴起和发展,渔业节庆作为一种特殊形式日益受到关注,现代渔业节庆已不仅属于民俗范畴。郭芳(2011)对地方节庆与社会融入做了社会学分析。张腾(2013)对烟台市渔业节庆促进旅游发展进行了研究。本文注重渔村节庆、社戏之百年流变及其对海洋社会文化的影响,对渔村演变作用进行探索性研究。
二调查方法
本文应用访谈调查方法。
在笔者长年观察故乡节庆、社戏变化之后,集中一段时间对故乡的百年节庆与社戏做访谈调查。集中调查时间为2015年2月1日至4月20日。笔者选取故乡渔村60岁以上年龄段的居民为上头调查对象,调查形式包括询问、交流、探讨。
表1
序号12345678910
姓名林利×郑光×周婆婆邹氏郑金×陈加×潘中×林光×宋福×谢婆
性别男男女女男男男男男女
重点访谈对象
年龄61628176798066656385
原职业村木匠船老大家庭妇女家庭妇女村干部渔民渔民渔民渔民妈祖庙婆
文化初中小学文盲文盲小学半文盲小学小学初中文盲
6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2016年卷总第4期)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故乡渔村节庆形式及变化
对综合调查访谈,渔村的节庆归纳为:村庆、家庆与国庆三大类。国庆是国家权力在渔村延伸的表现,与渔业渔事没有必然联系(见表2)。
表2
时代清朝民国新中国成立后
历时1636~1912年1912~1949年1949年至今
渔村国庆百年变化
国庆时间未固定每年10月10日每年10月1日
庆祝形式社戏社戏、结彩游行、集会
民众安排禁忌哀丧赦民福利放假会餐
国庆经历了从清皇帝诏告庆典到中华民国国庆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的一系列转变。百年以来,国庆的变化折射出渔村的政治社会变化,即渔村的百年演化是随着政治的变化而变化的。这种以百年时间为尺度的演变,是宪政性、强制性的渔村变化。
广义的国庆还指国家倡导的全国性节日,如春节、妇女节、中秋节等等。不论是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皇权授节,还是现代意义上民族国家,为巩固政权在政治上的合法性,国家都要创制节日庆典,利用国家力量,借助纪念仪式,使节庆获得社会认同。节庆成为政权合法性的仪式工具,成为政治意识形态。随着国家、政权、社会、市场、科技的演变,渔村节日的形式和功能又出现了新的情况。
渔村的村庆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现象。渔村村庆节日制度是历法系统的呈现。渔村节日系统与渔业历法系统密切相关,渔业节庆以农历法的岁时周期中的一些特殊气象节候为标志性的日子。渔村节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观象授时制度,夏商周之后,成文历法产生,渔事活动就与历。《逸周书·大聚解》记载:“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法相联系
”随着成文历法的创立,渔业活动全部纳入,按二十四节气科学地安之长。
排渔业生产。由于中国传统历法制度夏历采用阴阳合历,以阳历计农时,以阴历计年月,传统节庆的日期按阴历计时周期固定传承,节气按照阳历
渔村节庆与社戏之百年流变7
安排,渔业也是一样。故乡的渔村村庆周期与海洋捕捞渔业周期相协调。
家庆,泛指家庭、家族及族群的节日活动。新中国成立以前,富裕家庭如渔业资本家的家庭会举办家宴,以至影响整个渔村,但毕竟极少;家族以同姓氏为祭示,波及渔村的大型节庆。访谈中,其中修族谱进祠堂影响之冠(见表3)。
表3
时代清末民国中期新中国成立初期
人民公社“文革”期间改革开放初21世纪初
渔村百年姓氏演变
主要姓氏汉族大姓江、欧何、卞胡———
八姓来源八姓迁闽水上疍民外村嫁入嫁迁入嫁迁入外来工外来居住民
姓氏数量(个)
18232328303852
即使少有的家庆,新中国成立以后就没有出现了。而族群的同姓家族节日在改革开放后泛滥起来。20年来已有林、郑、邹、周、谢等同族举行族群活动,极尽铺张,影响渔村。家庆作为渔村节庆影响力比较小。但根植于宗族认同,社会血缘,即使政治、战争、灾害等而中断一时,终归一脉相承,生生不息。
调查认为,节庆变化是渔村演变的文化脉络之一,研究分析渔村节庆变化应是海洋社会学中渔村演变的要素之一。本文调查的渔村节庆具有普遍性。笔者同样对福建泉州、浙江舟山、江苏南通等调查发现均有类似现象。本文的初步结论是政治影响改变了渔村国庆内涵,渔村国家节日表达了渔村社会时代脚步;村庆是渔村本质的文化流露,村庆打上地域的特点、海洋的颜色、渔业的鱼味及时代的烙印;家庆是渔村居民血脉的偾张,如同朝潮夕汐,夹带着鱼腥味、海水味。
(二)节气与节庆
与农业春种秋收一样,海洋捕捞生产以鱼虾洄游为生产活动特点,依水产资源的自然规律而安排渔事。这种自然规律一是受海洋潮汐影响,二
8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2016年卷总第4期)
是受季节影响。海洋捕捞的渔业生产活动与季节的协调一致,形成了渔村的时间规律。渔村的社会活动基本要与之相协同。因此,渔村的节庆活动必然与之协同。
表4中与节气有关的节庆一般是家庆或村庆,与渔业生产活动、渔业丰收、水产品时令相联系;与渔民的海神崇拜、海洋敬畏、海洋意识有关。而这种关系透过与节气联系的节庆表现出来,并世代相传,香火不熄。尽管现代国家倡导或规定的节庆强势推行,但生根于渔民及家属心中的渔味家庆、渔业村庆是抹不掉的。
表4
清末
春节元宵拗九清明夏至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小年除夕
*******************
民国******************
*****
**
*
渔村节气与节庆
改革开放后
*****
*****
****************
开门大吉游纸糊头搓米时
祭祖,扫墓、郊游,改革开放后国定节日摊夏粿
包粽子、划龙舟炊九层粿、路祭吃月饼
搓米时、家节延续祭灶守夜
形式
新中国成立初“文革”中
****
注:***表示重要盛大;**表示比较重视;*表示一般。
(三)节庆的社戏表达
在渔村节庆的表达方式是多样性的,社戏是主要的表达方式。应该说,社戏丰富了渔村节庆的意义。
。“社”原一是指土地神或土地庙;二是指人群居住区社戏的文化表达
。《左传》中就记载有民间乡民在乡社结域。民国前指比乡村更小的居住地
盟,约二十五家即置一社。社字由“示”和“土”两个基本字符组成。东,“示,神事也”,示上的两横代表天,下面的三笔表示日月星。汉许慎认为
渔村节庆与社戏之百年流变9
社是祭祀的场所,同时也是公众聚会的地方。古人祭祀占卜。古人以土地滋育万物,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普遍立社祭祀。祭祀活动由祭拜主导演变成表演性质,由社员普遍参与演变成聘用外来专业社团演出,逐渐创造出多层次的精神诉求与社会内涵。
笔者故乡方言属于福州方言。新中国成立前,主要请闽剧为社戏。社戏必请闽剧。一说盛大隆重,二说人神共享。因故乡渔村临海达江,海路便捷,所以社戏请福州闽剧团来渔村演出。鼎盛时是民国时期至抗日战争。“每一年2~3班戏。几户大船主轮流请。”结束前,即1910~1940年代
因渔业资源丰富,故乡渔产品销售目的地是福州台江市场,有“一船半街市”之说。渔丰钱多,逐与闽剧团有交情。请名牌团班到故乡演出,为渔村家眷所期待的节日盛事。时临春节正月,多请头牌花旦到村演出,价钱不菲。
社戏与节庆同步盛行的有:①元宵节请神;②妈祖诞(农历三月初三);③龙舟祭;④玄帝公戏;⑤赤眼公戏。
前三种活动是以村节为基础,村民广泛参与。召集人为村老人会或村民组织集资;成立临时活动小组执行。后两种是富裕发财的个体户或集体为求平安而进行的村公益活动,由请戏的发起人出资。
新中国成立后,闽剧的传统戏剧节目受限。之后渔村的渔业生产关系变化,集体性质的互助组、合作社,集体与国家的观念增强,被视之封建迷信的社戏成为渔村非主流的文化活动。但仍然有以老人会或庙会集资化缘请戏祭神的社戏活动。人民公社成立之后,请戏祭神的社戏活动便极少”。“文化大革命”期间,社戏被禁止。了,但“一直延续到1965年
改革开放后,渔业实行家庭承包制,以船核算,生产力解放,渔业财,“万元户”致富后会请戏答谢。一曰答谢邻里和睦;二曰答谢富迅速积累
乡间平安;三曰答谢神祇保佑。并逐渐出现以请放电影代替了闽剧社戏。此时,录像与电视机开始普及,使得社戏的年轻受众剧减。社戏变味并失去了原本的社会意义。近5年来,连放电影之类的社戏也罕见了。
(四)科技进步带来节庆社戏形式变化
近代以来,以“电子”科技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活方式变革。社戏是渔。“文化大革命”期间,村常见的节庆表达方式,具有“人神共乐”的特点
10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2016年卷总第4期)
渔村戏剧社戏一度灭绝,因为八个革命样板戏不能成为社戏。改革开放后,电影的进入代替了传统戏剧,1990年代电视的普及没落了电影节庆的意义。21世纪互联网的发展,使节庆社戏观众式微和节庆形式分散化。21世纪以来,除了敬神还原的小电影偶尔在渔村角落闪现影像外,社戏在渔村演变中彻底衰落了。电子信息革命带来渔村通讯、交通、照明的变化,改变了渔村社会自然状况、社会环境、人文交流,也彻底颠覆了节庆的表达方式。
四讨论
(一)渔村节庆市场化倾向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和市场力量的增强,伴随社会转型的过程,渔村居民的消费心理与生活方式紧紧追随消费社会,出现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倾向,渔村节日呈现商业化趋向。
传统节日在渔事时间序列中独特的地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商人抓住市场商机,使得渔村节庆商业化,渔业节庆社会化。
一是政府主导创造或创新渔业节日,如开渔节。受象山开渔节、崇武开渔节影响,两位被访谈者提起在伏季休渔后要办村开渔节。为实现经济增长,渔村社会容忍、允许商业对节庆的侵蚀,淡化迷信色彩、宗教色彩、政治色彩,创造商业性节庆的现象。新近出现的渔业文化节、渔村旅游节、渔村观光节等都是借助节庆载体,被赋予独特的社会学意义,通过体验消费,既强化传统节日的记忆,又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
二是传统节日现代化。访谈中,有人认为,节庆是聚人气、聚财气之时,增加人流、物流和资金流。去其封建糟粕,弘扬传统文化,赋予市场,通过周期性的元素,创造现代价值。利用节日的功能发挥其“节日经济”
有规律的时间排列,使其成为与渔业紧密相关的期盼,渔村居民期盼着喜庆、休息,购物、娱乐,节日背后所承担的文化传统内化为渔村居民的生活。
但是,渔村节庆市场化倾向社会学的解释,还蕴含:
。“节味”是对传统的一种社会一是渔村传统节日的“节味”越来越少
记忆。这种社会心理是社会结构转型在渔村居民心理层面的反映。节日浓
渔村节庆与社戏之百年流变11
淡有强烈的个人感受与时代色彩。社会转型也伴随文化转型,节日内容和。“节味”变实质也在变。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渔村老人有强烈的失落心理态
少,有的人认为是过度的商业化导致,有的需要个人复古体验。商业色彩浓厚的节庆在渔村能否保持着其传统实质又不失市场魅力,这是今后渔村继续面临的选择困境。
二是泛市场化对传统文化冲击,渔村在城镇化进程中,市场主导了渔村演变,这种演变被人为地以市场“经济”作为唯一标杆,文化、社会、民心等因素被忽略。泛市场化的节庆被过度包装、过度消费。当前中国从一个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渔村社会向多元社会的变迁过程中,一些向现代城镇演变,一些保留原始渔村,一些则消亡。与现代不太相符的旧节庆可能会在快速变迁中为社会放弃,但渔村作为人类最原始的居住社区形态应该值得尊重、珍重、保护、保留。这也是我们海洋社会学工作者必须大声疾呼“留住渔村文化的根”的根源所在。
(二)与渔事相关的节庆凸显价值
渔村的节庆时时处处透出渔的信息、渔的符号。故乡元宵节是灯节,其中所用的游纸灯与其他城镇相似,但故乡渔村游的灯笼是祭祀“龙王十。村间传说,龙王溺爱十三太子,太子好赌博,后龙王震怒,斩太三太子”
子。渔村民间为怜悯太子,用纸糊头组成游行队伍进行游行,一说招魂,另说示众戒赌。通常由纸糊头与32个骨牌灯组成游行队伍全村巡游,正月十一至十五夜间游行。除“文化大革命”期间有2~3年被禁止外,百年延续。
端午节也充满渔味。划龙舟非竞赛活动,也无专业队伍,凡本村男性均可下舟划桨。女性不可下船。一般村里备有两艘龙舟。划龙舟保佑渔业丰收,渔村平安,渔民健康。
明清两朝,社会信仰以佛道为主,少有国家节庆。民国开端,国家节,“文庆始泛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节庆成为故乡节庆的主流化大革命”期间,国家节庆替代了村庆,甚至家节。改革开放以来,渔业性质的节庆又恢复,并受到社会、政府和渔民自己的关注和重视。
笔者调查认为,与渔事相关的节庆至少有七个方面的价值:第一,体现集体性,培育了渔村社会的一致性和渔民的集体遵从。
12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2016年卷总第4期)
第二,增强了渔村社会的认同,强化了海洋精神,塑造了海洋品格。,“活态”的社会活动样本。渔业节庆与渔村生活、生产紧密相第三
关。凝固成的节庆形态,反映出渔村民居、礼仪、信仰、禁忌等历史信息,也反映出渔业文化的多样性。
第四,教化民众。渔村节庆的大众的俗文化,对人的作用有内生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具有基础性、广泛性的渗透和影响。
第五,增强社会凝聚力。第六,丰富渔村文化生活。第七,促进渔区经济发展。
可以估计,渔事相关的节庆将成为渔村今后演变的一项选择因素。
(三)渔村节庆的洋节冲击
如前所述,渔村传统节日是一套符号象征体系,以宗教和渔事渔时的形式存在。节日作为一种渔村社会文化现象,起着传承社会记忆、促使社会秩序合法化和文化传承的功能。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传统文化及其载体之一的节日越来越多引起外界关注。出于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觉,渔村开始出现传统节庆的复兴,强调继承和发扬节日的民族性和传统性。
全球化脚步迈进渔村时,宗教文化、洋人节日从民国初年就进入故乡,“洋节”越来越火,新奇多样、受众年轻。渔村,一是“洋节”强劲扩散
节日是文化的载体,西方节日的火热与西方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强势密切相关,西方节日的特殊消费方式,使得时尚年轻人群热衷于此。二是传统节日与“洋节”的相遇,例如,圣诞节遇上元旦、元宵节遇上情人节等。不同文化背景下节日的相遇也是文化相遇的过程,此类的现象不仅是民俗问题,而且是与现代生活中的政治、经济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等方面,应该作为一个社会学议题进行紧密联系,是行政渔村的一个“社会事实”深入探讨。
洋节对渔村节庆的冲击既是全球化的结果,同时也是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过程。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重新振兴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除了加强优良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外,还要利用节庆的功能和社会作用,发挥其社会学隐喻的本质,提升民族精神、海洋觉悟。
因此,要提高渔业节庆的文化共享、集体参与,营造年轻社会群体对
渔村节庆与社戏之百年流变13
渔村节庆文化的认同、接纳和融入的氛围。渔村节庆活动对社会发展和分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参与不足的年轻群体,除要遵循主流社会群体的文化意识和价值观、行为方式外,渔村节庆也应发挥其教化、影响、包容社会群体的特殊功能。
五结语
(1)节庆与社戏是渔村社会的一个文化符号,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是观察渔村演化的一种社会学研究题材。
(2)渔村节庆是渔村发展一定社会而产生的,也是生产力发达后人们对文化的展示。
(3)故乡渔村节庆分为家庆、村庆与国庆,国庆随着国家倡导而兴衰。传统的村庆生生不息,根植于村民的心田,形成于远古的信息。社节与故乡海洋渔业生产活动息息相关,不可隔开,与之构成渔村文化与文明的一部分。
(4)当戏剧社戏成为历史的同时,节庆的表达方式多元多彩。当渔业资源衰退,捕鱼收入减少,渔业在渔村经济地位下降时或当渔村面临城镇化进程时,不但渔村的渔味减少了,渔村的节庆也变味了,这也构成渔村变化的一个符号。
(5)受历史、政治以及消费主义思潮、全球化浪潮、多元文化思潮的相互碰撞影响,渔村传统节日日渐式微。笔者认为应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充分发掘渔村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加强渔村传统节日文化的弘扬与光大,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民族性与区域性相一致,深入发掘和升华渔村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我们要加强渔村传统节日文化现实路径的选择,密切政府、渔民、渔村居民及社会各界共识,采取措施,保护并弘扬渔村特有的传统节日文化、赋予渔村传统节日文化新的时代特。点,使渔村传统节日文化和节庆成为渔区社会的“文化自觉”
(责任编辑:孙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