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分析3篇
第一篇
1普通高校体育学习中的学生个体差异分析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比起生与生之间的共性,更应关注大学新生在体育基础方面的差异。“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学习态度与兴趣、体能、技能掌握等方面参差不齐,为体育教学的有效组织带来难度。为加强教学实效性,提高大学体育教学质量,根据技能基础和体育学习兴趣把大学新生划为四类个体差异生(如图1)。A类:体能、技能基础好,体育学习兴趣浓。这类学生身体素质过硬,技术熟练,自信心强,会学会玩,体育已成为生活方式,往往以男生居多;B类:体能、技能好,学习兴趣淡。这类学生先天身体条件优越,体育参与积极性不高,缺乏对体育的重要性的认识,有时有点儿傲气;C类:体能、技能差,体育学习兴趣浓。这类学生身体素质一般,比较热爱体育,自信心不足;D类:体能、技能差,体育学习兴趣淡。这类学生由于不同原因,长期不参加体育活动,身体素质很差,对体育有严重自卑感,可能是体育教师眼里的体育“差生”。由于基础体育教育问题,现实中C类和D类学生占绝大多数。
2基于学生个体差异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体育教师组织和进行体育教学活动的指南,也是评价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 第 1 页 共 18 页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据和指标,由目标要素和目标水平组成。目标要素即目标体系的组成部分,如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等;目标水平即目标内各要素所要达到的标准,是评价教学质量的依据。2.1体育教学目标要素自建国以来,我国体育教学目标几经变化,从传授“三基”到“增强体质”,再到身心全面发展。从单一走向多元,从笼统走向具体。周红萍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目标的研究文献调研得出,包容性最大的体育教学目标系统有10个要素:改善健康状况,增强体质;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竞技教育,提高运动水平,为国家培养优秀运动员;培养学生体育能力;满足学生娱乐心理,享受体育乐趣;奠定学生终身体育观念;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体育文化素养;以体育锻炼为手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优良品德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达到育人;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3]。2002年8月教育部新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的教学目标由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要素组成。由此可见,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趋势明显,若将上述要素全部纳入体育教学目标显然是理想的教学目标,但过于宽泛、重点不突出、不切实际,会带来体育教学目标的“空壳”现象。根据结构———功能主义理论[4],视体育教学目标为一个系统,目标系统中有中心目标和外围(辅助)目标。中心目标是统一要求,即所有在校大学生都要实现的目标,在此基础上不同层次的高校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实现外围目标,这就是教学目标要素的差异性。相关文件和众多专家学者对教学 第 2 页 共 18 页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目标中心要素早有明确表述。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年人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曲宗湖教授认为:现阶段中国学校体育仍然以增强全体学生体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为主要目标;另外一个重要目标即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以保证终身健康[5]。周登嵩、毛振明教授也指出:“体育教学目标是掌握知识技能、开发兴趣习惯、培养创造能力,同时,尽可能地同步发展学生的体质”。无论是个体发展需要还是社会发展需要,学生的终身健康都是至关重要的。大学体育教学不仅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质健康,也为学生走出校门后的终身体育起到保驾护航作用,是大学体育教学目标的中心要素,也是大学体育的使命。外围目标要素是在保证中心要素得以实现的基础上,不同学校可根据办学特色、学生实际及相关基础条件有选择的增加。2.2体育教学目标水平由于外围目标要素在不同学校间存在差异性,只有中心目标要素是相同的,故重点探讨学生在体育教学目标两个中心要素方面分别应达到的标准,分为基本标准和发展标准。按照和谐的要求,学生的体育基础差异是制定评价标准最重要的依据,须制定统一要求上的有差别和多样化教学目标水平要求。统一要求上有差别和多样化的水平要求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可以评价的。“统一要求”是基本标准,“有差别和多样化”是发展标准。不同体育基础的学生发展标准要求不一,正是教学目标水平差异性的表现。对于体质健康要素来说,基本 第 3 页 共 18 页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标准是《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大学生的最低要求;发展标准是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内容,使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对于终身体育要素来说,基本标准是养成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掌握1-2项运动项目的技能;发展标准是具有坚持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和良好的习惯,掌握多项体育运动的基本技能。
3多样化的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最新版的《体育科学词典》将“体育教学模式”定义为“按照一定的体育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设计,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体育教学理论或教学活动模型。”大量文献调研表明,近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在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总结提出了近百种体育教学模式,形成了一批相对成熟的体育教学模式,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6]。杭兰平等人的调查表明:92.4%的体育专家学者认为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要求,认为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模式比较单一的达到了89.13%[7]。吸收几种比较成熟的体育教学模式优点,结合学生个体差异进行搭配,使体育教学过程得到优化。表1可看出,针对不同的个体差异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如何通过科学、严格的考核标准将全部新生区分开来是关键。新生进校后,学校对新生组织统一测试,测试内容包括:1)身体素质。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大学生的要求,一次性全部通过的学生是身体素质好的学生;2)终身体育能力。举办新生运动会、班级运动会,在田径、球类、体操、武术等项目中有两项以上达到规定水平的学生是终身体育运动能力强的学生。终身体育运动能力 第 4 页 共 18 页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强反映出学生体育运动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已基本达到终身体育的要求。只有两方面同时达到学校规定标准的学生才是A类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模式;B类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但终身体育运动能力没有达标的学生,采用俱乐部模式;除A、B类外的学生则采用班级授课模式。
3.1自主学习模式
Holec认为“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能够对学习过程中的各方面问题进行自主决策。”大学体育学习中的自主学习模式是指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通过自我调控主动获取体育知识,发展体育能力,提高个人素养,教师根据学生需要提供个别化指导的教学模式,即我的体育学习我做主。对于A类学生,学校可实行体育课程免修、学生自主学习模式。这部分学生在课外自觉自主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远多于课堂学习。在班级体育活动、体育运动竞赛和学校体育文化节中他们是骨干力量。从体育教学目标的两个中心要素来说,他们已达到体育教学目标所要求的较高水平。因此,体育必修课程144学时对他们而言已没有实际意义,甚至会因缺乏挑战性对体育课产生厌倦。在学业成绩评价方面,由于统一测试证明他们已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求的评价标准,对自主学习的结果学校无需作强制性评价,以每一个学期或一学年为单位,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提交书面自我总结和自评成绩存入学籍档案。 3.2俱乐部教学模式 第 5 页 共 18 页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设置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选择,满足学生体育需要,实现“三个自主选择”(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自主选择学习时间、自主选择教师),有效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特长与个性。学生可以选择从未接触过的运动项目,也可以选择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项目继续提高,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终身体育中心目标的实现。对于B类学生,学校可采用俱乐部教学模式。这类学生身体素质已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应重点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大量实践证明,俱乐部教学模式是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兴趣、习惯和能力的最好途径,学生通过“三自主”参加体育俱乐部,接受俱乐部成员熏陶,充分发挥自己潜能,实现自我价值[8]。俱乐部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标准不再是单一的技能和体力,而是以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为参考,重视学生体育参与兴趣和习惯,重视学生健康体育观、终身体育观和特长技术的综合评价。
3.3班级授课制模式
班级授课模式是相对于前两类模式而言的,是按照大学体育教学大纲,在相对固定的教学时空、师生间开展教学,实现统一教学目标的模式。在应用班级授课模式过程中,我们要有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材加工、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要进行深入地改革,尽量满足大学生体育多方面的需要。对于C、D类学生,学校仍采用传统以行政班为单位的教学模式,促使他们尽快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本标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第 6 页 共 18 页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是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评价体系,是大学生体育的底线,除少数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学生外,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必须达到相应的要求。因此,学校按照教学计划通过强制性的课堂教学,督促学生强化锻炼意识,提高体育能力,逐步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大学生的要求。对部分特殊群体学生,传统体育课应因人而异地对他们提出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以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强化身体素质。由于A、B类学生的分流,所剩学生的班级规模不大,利于教师组织教学,因材施教,为每一个学生制定训练计划。教学目标明确,且是最低要求,学生自身压力增加,信心也会增强,学习状态会大大改善,主动性也会随之增强。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绝大多数学生可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提出进一步要求,使更多大学生达到高水平的体育教学目标。
4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间灵活开放式管理
所谓教学模式间的开放式管理就是三种教学模式对所有学生都开放,学生经过自身努力随时可以从下一类教学模式进入上一类,即从班级授课制模式→俱乐部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模式(见图1)。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许多中小学生是在统一的、僵化的、封闭的教学情景(模式)中接受学习和实现目标的。当他们经过层层选拔进入大学校门后,渴望能在大学这一宽松、开放的舞台上充分释放自己过去被压抑的心灵和身体,需要在体育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才能,体验运动乐趣。然而,大学体育的课堂仍然是班级授课制教学模式, 第 7 页 共 18 页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很多同学会失望。如,A、B类的学生“吃不饱”,感到体育课索然无味;C、D类的学生“吃不了”,自卑感越来越强。那么,班级授课制教学模式必然引起大学生的不满,各种问题和矛盾凸现出来。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然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毕竟是手段,使全体学生,特别是在人数上占据多数的C、D类学生能得到有效发展,提高体育教学效率才是最终目的。由于学生个性发展和独立性程度的不断提高,每位学生都热衷于自己感兴趣的、没有任何约束的体育活动。实行动态、开放式的教学管理,鼓励学生在不同教学模式间的流动,如:对于C、D类参与班级授课制教学模式的学生,如果他们的身体素质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大学生的要求,则允许他们申请到体育俱乐部,学习专项体育运动技能;对于B类的参与体育俱乐部的学生,如果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在专项体育运动技能上达到俱乐部规定的标准,则允许他们申请免修,参加自主学习模式。依此分析,尽管多数学生是在班级授课制教学模式之中,但由于是开放式的管理,所有学生在任何时间都可能进入上一层次的教学模式。为能进入上一层次的教学模式,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过去认为体育困难的学生,通过高效率的因材施教和课外主动自觉的锻炼,他们的身体素质会得到迅速提高,体育能力和体育意识也会随之增强,会有更多学生达到体育教学目标,使每个大学生受益。
第二篇 第 8 页 共 18 页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1高校体育教学目标
目标,指的是人们实现位置和标准。它是通过努力,在某一段时间来获得期望的结果。大学体育教学目标,是指在体育教学由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在努力实现目标和完成任务,它体现了大学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大学体育教学目标设定正确与否,关系到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以及教学质量评价的实践,相关的人员培训质量和方向改革。因此,开发高校体育目标的研究,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2加强高校体育教学的意义
从培养目标看,我们培养的学生,现在是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当今的信息爆炸,知识流动,跨学科,和生产力的科学成果转化的周期与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学生除了应该有崇高的精神品质,风险意识,生存竞争意识,并且还应该锻炼出在艰苦的环境中百折不挠,自强不息,不断学习的能力。与日俱增的学习压力,高度紧张,残酷的生存竞争,日益复杂的关系,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身体作担保。此外,体育在社会中越来越普及,其简单的健身手段的观念已逐渐被人们所抛弃,它在促进健康,缓解压力,消除疲劳,心理健康,保证旺盛的精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形象的重要性
体育教师在学院和大学,,通过师生之间心灵的交流,既向学生传授知识和运动技能,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如果教师关心学生,自然会影响到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外国心理学家称这种心理现象 第 9 页 共 18 页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教师期望效应”。关心学生,应该把学生作为同志和朋友,使学生愿意向教师倾述他们自己的想法。照顾好学生,同时实现教学和育人的教学目标。在向学生的头脑中传输知识的同时,也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塑造他们高尚的人格。
第三篇
1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大学生处在生长发育的末期,他们在这个阶段上生理与心理都已接近于成人,但尚未完全定型,人生观与价值观正处在最终的形成阶段.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的就业与竞争等压力不断增大,导致心理疾病的患者日益增多.相关研究数据表明,我国大学生大多数都属于心理正常健康者,原国家教委对12.6万名大学生做过心理调查与测试,有明显心理障碍的达到20.23%,一些大学生因悲伤、抑郁、沮丧等各种负面情绪而导致心理失衡,做出危害行为,大学生的心理疾病成为了多发病.[1]如今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来看不容乐观,如何开展有效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势在必行.面对着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业、生活、感情、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要承受这些压力,必须要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若对他们没有及时地调节与引导,就很容易使得他们在多方面压力下的不适应,极易造成心理障碍与疾病甚至更为严重的后果.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第 10 页 共 18 页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2.1高校体育教学的特点
高校的体育教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体质,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体育教学既有预防的作用,也能够起到改进的作用.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尚处在发展阶段,但不同否认,体育活动教学作为一种积极的身体锻炼与实践的活动,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多样化的科学合理地体育教学能够缓解心里紧张,治疗心理障碍,放松身心,锻炼心理承受能力,因此,高校在体育教学当中必须要紧密地结合身心健康教育,创设一个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
2.2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关联度 2.2.1能够培养大学生良好品质与健康心理
体育课程丰富的教学内容与形式与其他课程的教学特征有着显著地差别,其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育课程一般具有激烈、紧张、艰苦等竞技性强的特征,能够利用这些特征来磨练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学生的自强、自立、勇敢的精神,体育教学能够通过丰富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运动当中活泼起来,忘却疲劳与烦恼,从不良情绪当中走出来,产生积极的情绪,塑造起良好的意志品质,从而进一步培育出健康、开朗的心理状态.[1]体育教学的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也体现在此,这些体育手段的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作用也是其他教学所无法代替的.
2.2.2缓解大学生的精神压力与心理障碍 高校的体育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情感体验和情绪体验的过 第 11 页 共 18 页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程,学生在体育课程当中可以反映出真实地行为与意志,可以发现存在着心理障碍的学生.体育锻炼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肌肉紧张与心理紧张,促进情绪的积极化,进一步化解不良的心理问题,体育教学能够对大学生进行良好的兴趣引导,使学生产生良好的生活情趣,形成良好的兴趣爱好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动力,使体育运动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需求,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
2.2.3体育锻炼有益于情绪调控
体育教育与锻炼能够给学生带来良好的情绪体验,学生在体育运动比赛当中能够忘我地投入到运动当中,体验体育运动所带来的最简单质朴的乐趣,这些乐趣在学生与生活当中都是没有的,通过运动的释放,学生可以减少心理上的负担,减轻精神上的压力,有益于自身的情绪调控,同时,体育锻炼也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的发展,学生在运动当中互相合作与竞技,增加彼此之间的交流,人与人之间通过体育活动进一步加深理解,从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并且,同时也提升了大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大学生通过体育运动的参与丰富了自身的课余生活,能够有效消除学习等压力所带来的烦恼,增进与社会的接触,排除烦躁与孤独感.
3当下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特征分析
心理健康具体应当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是要没有心理疾病,其次是要具有一种积极适应和健康发展的心理状态.高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研究显示当今大学生近六成面临着心理压力大的困境, 第 12 页 共 18 页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而有心理障碍者则占到16%-25%,并且呈现着逐年上涨的趋势.高校应当如何开展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利用有效地教学手法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因此,掌握如今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特征显得非常必要.下面则对当下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3.1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相关研究显示当今大学生近六成面临着心理压力大的困境,而有心理障碍者则占到16%-25%,并且呈现着逐年上涨的趋势.如今,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当中会碰到许多问题,大学处于青年时期走向成熟的重要过程,大学生在此期间都需面临着一生中重要的决定,例如毕业择业、个性品质优化、交友恋爱等,他们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常常容易出现内心的矛盾与冲突,造成许多消极心理.生活条件的不适应,无法融入集体融入学习,人际关系与异性关系之间的处理等等,使他们面临着一系列的困扰,这些困扰造成了精神紧张与情绪低落等毛病,长期以往则容易形成心理异常,处理不当则产生心理疾病.大学生孤独感、失落感、压力感、烦躁、忧郁等情况日益增多,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与身心健康.[2]并且相关数据表明,如今高校中休学与退学的学生当中有一半左右是由于心理疾病与精神疾病,并且有的学生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不归之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了社会持续重点关注的重要问题.
3.2体育教学针对心理健康培养的不足之处 3.2.1缺乏健康保健知识 第 13 页 共 18 页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长期以来,高校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生理与卫生保健等知识教学显得不够,体育教学当中往往只注重运动的技术与方法的教学,体育教学显得千篇一律,忽视了对健康知识理念的传播,对于如何利用体育活动来改善心理健康状态,如何适应社会的教学都做得不够,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2.2学生体质逐年下降
如今我国学生的体质逐年下降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而大学生的体质下降尤为引人关注,大学生的心肺功能、耐力、爆发力、速度、柔韧性等身体与心理素质都呈现着下降趋势,高校的体育教学的投入力度不够,对学生体育锻炼的不重视导致这种现状,同时,大学生体质的下降与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等也有很大的影响.
4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4.1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现代大学生成长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来自多方面的社会信息对他们的心理成熟都有着很大的影响,现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
4.1.1社会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面临着多重压力,其中所面临的社会压力则越来越大,首先体现在日益严重的就业压力,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与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大学生面临着更为激励的社会竞争,就业形势显得更为严峻.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一般很高,而当面对着残酷的现实,与自己的憧憬相差甚远时,一些大学生则会不堪压力,感到压抑 第 14 页 共 18 页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和低落,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疏导,则很容易心理问题进一步恶化.其次,大学生在学校当中也面临着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大学是学生走入社会的过渡阶段,人际关系远比高中时期复杂,如何完善地处理是学生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也是他们难以适应的一个主要问题,大学生处在渴求交往的阶段,他们需要寻求良好的人际关系来需求安全感、幸福感与归属感,如果能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拥有更为丰富的校园生活、爱好更加广发、性格也会更加开朗,反之,如果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长期则会形成孤僻、抑郁等心理.此外,例如同学之间的贫富差距,学生的择友恋爱观等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较大的影响.
4.1.2学校因素的影响
学校方面也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着一定的影响.如今一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做得远远不够,教学方法落后,无法取得满意的效果,高校没有针对大学生的特征进行心理疏导课程的开展,并且许多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不健全,学生无从述说,心理问题得不到良好的解决.同时,部分高校的文体活动少,一些文体娱乐活动大多为学生自行组织,许多学生平时由于过于注重学业,忽视了文体活动的参加,活动参与少直接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同时也带来了心理健康问题.此外,许多学生进入大学面对着班级同学之间的淡漠和学业之间的竞争,往往进行自我封闭,在网络的海洋里无法自拔,每天花大量的时间沉迷于网络,几乎“与世隔绝”,进一步形成交际恐慌症、抑郁症等,对心理健康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 第 15 页 共 18 页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4.1.3家庭因素
如今的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的生长环境使得他们没有足够的意志力与抗击能力,遇到困难或者打击不能够有效地排除解决,缺少毅力与足够的勇气,在大学离开父母生活往往会碰到各式各样的问题,不能够合理地进行解决.同时一些家庭关系不和睦、不融洽,家庭条件等因素也对学生的心理有着很大的影响.[3]
4.2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体育活动对身体与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使其受到了更多的重视,体育教学必须要更加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通过体育活动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情绪调整能力.在高校的体育教学当中,需要防止只注重体育技能的传输而忽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现象,要将两者进行融合,采取有效地教学方式,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2.1结合学生实际,完善教学方法
高校体育教学需要结合学生的需求,适当的增加项目,加大课程教学的改革力度.比如高校体育教学应当具备健美学、心理学知识等,体育课程有必要设置心理健康课,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如何控制自身的心理不良因素,掌握心理保健的方法,学校可根据自身条件与实际需求开设心理咨询室等相关的机构,为学生的心理问题排忧解难,从根本上进行预防,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此外,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需要集思广益,利用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例 第 16 页 共 18 页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如沟通法、兴趣法、互助法、竞赛法等,通过体育运动的吸引力去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喜欢上体育并且从中获得乐趣,缓解自身的压力,实现体育教学锻炼身心的目的.[4]
4.2.2丰富教学内容形式,以学生为主体
高校学生的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研究学生的身体特征与心理需求,完善体育形式,使学生能够更为积极主动地融入体育教学当中.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征,需要选择适合他们的运动项目,例如针对大学生喜爱篮球的特征定期举办篮球比赛,促进积极参与.[4]并且要注重训练强度的阶梯型增长,将运动量逐渐增大,同时,针对男、女学生生理特征上的差异性,进行针对性的体育项目教学,灵活地运用教学内容,可以采用竞赛、游戏、评比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参与并感受体育的魅力,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4.2.3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同时也需要社会与家庭的贡献.社会上应当多为大学生举办相关的活动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增加与社会的接触,打开心窗.国家与社会应当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关注,让他们减轻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一定程度上消除心理疾病产生的因素.同时,家长也应当积极参与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工作当中,家长需要给孩子更宽松和谐的成长空间,培养其独立的意识与心理素质,多多鼓励其参与体育活动,在体育活动中释放压力,锻炼身心. 第 17 页 共 18 页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5结语
总而言之,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的体育教学的开展必须要结合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采取科学有效地教学方法,但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校、社会、家长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为大学生提供完善地心理健康服务,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第 18 页 共 18 页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