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麟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霸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列各项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意为秋色里,号角声震天动地,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星现出一片紫色。这两句描写出惨烈悲壮的战地场景。 B.《渔家傲·秋思》首句写出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无逗留之意。从而突出了塞下秋来天气极其寒冷。
C.“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敌军半夜突袭我军,已到易水,此时天寒霜降,我军红旗半卷,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D.“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写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长期守边辛苦,思念家乡,他们白了头发,留下了眼泪。
2.下列各项对两首诗歌内容与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雁门太守行》首联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B.《渔家傲·秋思》下阙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他们既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又想勒石燕然、建立军功。
C.《雁门太守行》尾联引用燕昭王用重金招揽天下英雄的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D.两首诗词都写出了将士们为国效忠、建功立业的决心,也都暗含了对朝廷软弱、不重边功的不满。
【答案】 1.C 2.D 【解析】
1.C“敌军半夜突袭我军,已到易水”错误,援军赶赴易水。
2.D“都暗含了对朝廷软弱、不重边功的不满”错误。《雁门太守行》一诗没有这种不满。
2.古诗词阅读
采桑子①(其四)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①本词作于熙宁四年(1071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来到额州西湖游玩,心生喜悦而作《采桑子》十首。
下面是小文与小涵对此诗的讨论。请根据你的理解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文:从“残红”“春空”等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伤春之诗,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 小涵:未必是这样的。赏析诗歌要注意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可用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尽管写暮春时节“狼籍(藉)残红”,但“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双燕归来”都含蓄地透露出轻灵欢娱之情;其次还可抓关键词“好”字,“好”写出诗人游玩之乐以及对春天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解析】 【详解】
题干要求根据你的理解将对话补充完整。一定要读懂题干。小文的意见是“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是通过对“残红”“春空”等词分析出来的。小涵对他的这种分析方法及分析出来的情感给予否定。所以小涵肯定使用另一种方法分析,并得出与之不同的情感。如小涵可回答:可用知人论世并结合诗歌内容的分析方法。知人论世是了解诗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用词含蓄,透露的是轻灵欢娱之情。还可分析诗眼“好”,表达的是同样的情感。
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洛城”指什么地方?
(2)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赏析。 【答案】(1)洛阳。
(2)洛阳城的夜里非常寂静,笛声呜咽好似飘散传遍整个洛阳,以声衬静。表达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解析】 【详解】
(1)此题是词语注释题。是近年来常考的题型,复习古诗时需要牢记重点字词释义。洛城:今洛阳,唐时的繁华之都。
(2)这是古诗鉴赏常见题型,赏析艺术手法并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答题思路为:分析诗歌
的艺术手法+作者思想感情把握。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拟人和夸张修辞手法,赋予玉笛人的情态,写出了诗人李白的丰富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情怀。听觉描写和触觉描写相结合,写出了笛声随春风时隐时现的特点。以声音反衬夜晚的安静,写出诗人此时百无聊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心理。
4.阅读欧阳修的《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回答问题。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案】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湖水绵延,芳草满堤,清丽活泼的春日西湖美景。表达了作者泛舟湖上、流连山水的轻松愉悦、惬意的心情。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内容及思想感情。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上片轻舟短棹,春草碧色,绿水清波,长堤掩映,柔和的笙箫随风飘来,描绘了一幅淡远的西湖美景。“西湖”的春天是美丽的,“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湖水明净“澄鲜”,白云倒影其中。游人沉醉在这“琉璃”般的世界中,荣辱皆忘,物我浑然一体。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悠然闲适之情。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玉楼春·戏赋云山
辛弃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凤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注释)①瞥:突然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画线句。
【答案】运用拟人、设问的修辞,“摧”宁赋予浮云以人的动作,生动而巧妙地写出了青山被浮云遮覆的景象:一问一答间,富有情趣。 【解析】 【详解】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歌,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从修辞角度赏析。“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中的“何人半夜推山去”是问句,“四面浮云猜是汝”为答句,这是设问的手法,将青山被浮云遮盖的特点进行具体表达,突出一种厚重感;“猜是汝”猜想是浮云所做,赋予浮云人的行为,为拟人的手法,突出词人喃喃自语的特点。
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二月二日
(唐)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①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二月二日② (唐)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③,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版)
(注释)①菜甲:菜初生的叶芽。②本诗作于854年,即作者只身远赴四川梓州入幕府任职第三年。③无赖:即无心。④元亮、亚夫:指东晋诗人陶渊明和汉代大将周亚夫。 1.“草芽菜甲”和“花须柳眼”都写出了景色_________的特点。 2.两首诗借春景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试作分析。
④
【答案】
1.生机勃勃(生机盎然、充满活力)
2.相同点:赞叹春天的美好,体现踏春出行的人们快乐融洽的氛围。
不同点:李商隐的诗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宦游在外的辛苦孤独,羁泊天涯的痛苦,欲归不能的苦闷和无奈,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而白居易的诗主题情感较为单一。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草芽菜甲一时生”的意思是“小草和田畦里的菜都发出了嫩芽”,“花须柳眼各无赖”的意思是“花蕊如须柳芽如眼婀娜多姿”,都体现了春天的生机。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个人遭遇。两首诗都表现了对春天的喜爱。白居易的诗描写了惊蛰时贵族青年出门踏青的景象,表现了出游的轻松心情;李商隐的诗以乐境写哀思,以美丽的春色反衬自己凄苦的身世,以清丽的语言表现宛转曲折的情思。
7.下面对《过零丁洋》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A.一二句写诗人回顾身世、追述战斗生涯,暗示其对现在艰难困苦生活的不满。 B.三四句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 C.五六句诗人巧妙的运用了地名与心情的双关语,寓意深刻,富有情味。 D.最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
【答案】A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诗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是作者在面临生死关头,回忆一生,抓住了两件大事:一是以明经入仕,二是起兵勤王。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心境结合在一起。暗含着对苟且偷生者的愤激,对投降派的谴责!所以A项中的“暗示其对现在艰难困苦生活的不满”的理解是错误的。
8.下列对《次北固山下》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作者人在江南、神驰故乡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颔联描写了在春潮涌涨、江水浩渺的江面,上扬帆乘船顺风疾行的景象,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对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心情乐观昂扬的象征意义。
C.颈联描绘出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的景象,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哲理,凸显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尾联与首联呼应,运用“鸿雁传书”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答案】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运用“鸿雁传书”的典故,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据此,“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的理解是错误的。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处望神州?”中“神州”指的是长江以南大片的美丽河山。
B.“悠悠”兼指时间的漫长久远和词人的思绪无穷。“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了杜甫《登高》中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词的上片作者登高望远,即景抒情,慨叹千古兴亡之事皆已逝去,唯余滚滚长江向东而流。
D.词的下片通过赞美三国时年轻的孙权雄踞江东,与曹操、刘备抗衡,表达了作者怀古
伤今的感慨。
2.填空:“年少万兜鍪”一句中,“兜鍪”指的是①_____,运用的是②____的修辞手法。
【答案】 1.A
2. ①士兵 ②借代 【解析】
1.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分析。A、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即黄河中下游地区,而不是长江以南地方。B、C、D说法均无误。故选A。
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兜鍪”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用“头盔”代指“士兵”,是形象代本体,属于借代手法。
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②里,弹琴复长啸③。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wǎng)川时期。竹里馆,是辋川别墅二十景之一,应当是建在竹林里的屋舍。②幽篁:幽深的竹林。③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④深林:这里指“幽篁”。⑤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1.这首诗具体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请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④
⑤
①
【答案】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静雅致、悠然自得的月夜独坐图:诗人独自坐在茂密而幽深的竹林里,优雅的弹着琴,自在的长啸,周围静无一人,唯有月光心有领会的照耀着、陪伴着诗人。
2.诗歌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思想感情和高雅的境界,诗的前两句写诗人活动环境的清幽和诗人情趣之雅趣;后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将它当知己,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澄净,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画面的能力。描绘画面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所描述的景象的特点,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作者的情感。答题时,首先要理解诗句内容,其次要扣住诗句中的意象“幽篁”“琴”“月”,第三要抓住这些意象的特点,如
“幽”“深”“明”,以及诗人的行为“独坐”“弹琴”“长啸”等,最后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加以叙述和描写。
2.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要结合写作背景和关键词句分析。这首诗写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诗人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借景抒情,二是直抒胸臆。该诗没有直接抒发情感,而是通过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表现诗人活动环境的清幽和诗人情趣之雅趣,“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将明月人格化,将它当知己,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1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下列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有关这首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
B.颔联一句表示诗人要跟朋友分手,自己同样在宦海中沉浮。
C.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有哲理。 D.尾联两句诗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是全诗的中心所在。 2.王勃诗文俱佳,为四杰之首,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功劳尤大,感悟诗人的情怀,说说这首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别具一格。
【答案】 1.D
2.与其他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不同。本诗表现了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意境开阔。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的理解。D: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是全诗的核心。故选D。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感情的理解。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没有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据此作答。 译文:
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1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秋望 [明]高启
霜后芙蓉落远洲,雁行初过客登楼。
荒烟平楚苍茫处,极目江南总是秋。
秋望 [明]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边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濠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①,白日横空冷战常。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②。
(注)①飞挽:是“飞刍(草)挽粟(粮)”的省略,指迅速运送粮草。②郭汾阳:即郭子仪,唐代名将,曾任朔方节度使,以功封汾阳郡王。
(1)高诗中一词点明题目中的“望”字,李诗中的“天狼”原为星宿名,此处喻指 。
(2)两首诗都借秋望所见之景抒情,但抒发的感情却不相同,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1)敌人(侵略者)
(2)高诗中通过描写诗人独自登楼远眺所见的凄凉苍茫的江南秋景,抒发了游子浓浓的思乡(孤独、悲伤)之情。李诗中通过描写战云密布下凄清肃杀的塞上风光,抒发了诗人渴望有如郭子仪这样安边卫国的良将再现,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 【解析】 【详解】
(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基础。“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士兵们跨过护城河时尘沙阵阵,将军从弓袋中拔箭射敌军。天狼:指天狼星,古人以为此星出现预示有外敌入侵,“射天狼”即抗击入侵之敌。
(2)比较阅读。比较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的不同之处。做这类试题的关键在于对两首诗歌内容正确的理解,理解到位,才能作对。理解诗歌要看题目、看作者、看诗句、看注释。高诗结句以“总是秋”三字把自己感情融入“秋”中,诗人没有明说“秋”是什么,但诗人已经借所写秋景将“秋”对诗人而言意味着的怀乡之情抒写出来,借景抒情。“总是秋”三字含蓄而又伤感地抒写诗人的思乡之情。李诗首联以黄河、长城、秋风、飞雁等,构成北方边陲特有景象,气象开阔而略带萧瑟之感。颔联写前方将士踌躇满志的勇武形象,与首联相映衬,烘托战事将起的紧张气氛。颈联分别选取战前紧张忙碌场面与冷月当空的凄清之境,对比强烈,引人遐思。尾联由此生发,借助郭子仪之典,表达诗人深深的隐忧与热切期待,情感复杂而耐人寻味。抒发了诗人强烈的忧国之情。 【点睛】
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紧盯诗歌的“眼睛”。题目是诗歌的“眼睛”。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直捣诗歌的“心脏”。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诗歌离不开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