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观条件是
A.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B.市场经济在世界上刚刚萌芽
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前苏联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D.私有制经济在中国犹如汪洋大海
2.在党的八大会议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构想的是
A.刘少奇 B.陈云 C.毛泽东 D.邓小平
3.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主要方面是正确认识和处理
A.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名义所有与实际所有的关系
C.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D.对外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
4.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对市场经济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是
A.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B.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 D.市场经济是离不开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
5.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党的十四大 B.党的十五大 C.党的十六大 D.党的十二大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是
A.列宁 B.陈云 C.毛泽东 D.邓小平
7.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的论述中,最具有创新性的观点是
A.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 B.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D.市场经济是离不开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
8.计划和市场
A.是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 B.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制度中
C.属于基本制度的范畴 D.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9.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是使市场
A.调节整个社会的生产和流通 B.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在流通领域发挥作用 D.自发地调节社会总量平衡
10.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A. 党的十四大 B. 党的十五大 C. 党的十六大 D. 党的十七大
11.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A.控制力 B.社会总资产中的比重
C.社会总资产中的绝对数 D.社会总资产中的占优势,且有质的提高
12.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非公有制经济
A.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是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股份合作经济 D.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
作用
1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
A.由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B.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决定的
C.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决定的
D.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和政治制度决定的
1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是
A.社会主义公有制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劳动仍然是谋生手段 D.劳动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是
A.按劳分配 B.劳动和经营收入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资产收益
16.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
A.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B.按劳动和经营收入状况进行分配
C.按资产收益进行分配 D.按劳动力价值进行分配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根据是
A.存在着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制 B.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
C.我国建设资金不足 D.我国社会资源相对不足
18.被雇佣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取得的收入实质上是
A.按劳动力价值取得的收入 B.按劳分配取得的收入
C.按生产要素分配取得的收入 D.按经营成果取得的收入
19.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是
A.不断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B.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
C.实现全体人民的同步富裕 D.鼓励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20.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
A.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B.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
C.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D.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21.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
A. 党的十四大 B. 党的十五大 C.党的十六大 D.党的十七大
22.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是
A.加强自主创新 B.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C.加快科技人才的培养 D.加强科学管理,加速技术进步
2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是
A.科技人才 B.科学管理
C.产学研相结合 D.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4.党的十七报告提出的一个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
A.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B.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资源配置
C.必须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开发 D.必须振兴东北老干工业基地
2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是
A.民主与法制问题 B.农业、农民、农村问题
C.自主创新问题 D.公平与效率问题
26.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
A.工业与农业关系 B. 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关系
C.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地区和内地的关系
D.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关系
27.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的提出是
A.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B.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
C.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 D.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
28.提出要加大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是
A.党的十七大 B.党的十六大 C.党的十六大 D.党的十四大
29.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正确处理好
A.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B.工业与农业关系
C.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地区和内地的关系
D.传统工业和现代工业的关系
30.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
A.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 B.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目标
C.走资金密集型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目标
D.走建设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目标
31.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A.走资金密集型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B.发展循环经济
C.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D.坚持优先发展农业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50年代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客观条件,是因为当时
A.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现代工业很少,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
B.要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C.苏联的经验和影响
D.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相对单纯
2.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是
A.条块分割 B.政企不分
C.权力过于集中 D.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3.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
A.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观念
B.明确肯定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
C.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D.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的主要思想有
A.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法,只有对发展生产力有利,就可以利用
B.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C.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D.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5.市场经济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经济主体
A.恶性竞争 B.短期行为 C.道德缺失 D.效率低下
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弥补市场的缺陷应发挥的作用主要有
A.反垄断 B.提供公共产品,治理环境污染
C.调节社会总供需,防止经济波动或危机 D.调节收入分配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
A.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在分配上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C.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上,充分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D.在宏观层面,政府的调控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来实现
8.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是
A.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B.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C.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 D.我国对外贸易的主体
9.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是要做到
A.两个“毫不动摇” B.一个“统一”
C.“有所为,有所不为” D.“由东到西梯次推进”
10.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经济包括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D.私营经济
1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C.加强科学管理,加快技术进步
D.在竞争中永远保持优势地位
12.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两个“毫不动摇”是指
A.毫不动摇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C.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D.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
13.非公有制经济包括
A.个体经济 B.私营经济
C.外资经济 D.混合经济中的非公有成分
14.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是由以下经济条件决定的
A.公有制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劳动仍然是谋生手段 D.劳动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15.社会的生产要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可以分
A.一类是各种物质生产条件 B.另一类则是人的劳动
C.一类是生产关系条件 D.另一类则各种社会条件
16.按生产要素分配,就其内容可分为:
A.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B.以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C.以管理参与分配 D.以知识产权参与分配
17.党的十七大提出,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面
A.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
B.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
C.初次分配注重效率,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D.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规范分配秩序
18.社会保障体系包括
A.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 B.社会互助
C.商业保险、慈善事业 D.优抚安置
19.我国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
A.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
B.深化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的需要
C.顺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D.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我国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有
A.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B.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C.失业保险制度 D.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1.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
A.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B.实现城乡一体化
C.建设创新型国家 D.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
A.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B.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C.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D.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23.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
A.自主创新、重点跨越 B.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C.引进、消化、吸收、创新 D.产学研相结合
24.国家创新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它的特征是
A.以政府为主导 B.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C.各类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播 D.以市场为主导
25.我国新型工业化路子的特征是
A.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 B.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
C.新兴行业与传统行业并举 D.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26.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就在于
A.它同信息化相结合 B.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
C.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D.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27.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是
A.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B.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C.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D.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8.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
A.生产发展 B.生活富裕 C.管理民主 D.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29.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是
A.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
B.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
C.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
D.根据我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作出的正确选择
三、思考题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答: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者,他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概括如下:
第一,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这一新的认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前提。
第二,计划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但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如计划经济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
第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2.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就其联系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要求。
第一,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
第二,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
第三,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
第四,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
第五,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这些共性是市场经济具有的一般特征和要求。
(2)就区别而言,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经济制度结合就会体现出不同的制度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所以又具有自身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在所有制结构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二,在分配上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三,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使社会主义的优势和市场经济的优势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答: ⑴ 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有其客观必然性,其基本依据是: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⑵ 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理论突破体现了党对所有制理论的与时俱进。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在中实践中也使我国进入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阶段。
⑶ 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如实地将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纳入公有制经济范围,有助于更加大胆探索公有制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更好地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地位和发挥国有济的主导作用。
(4)党的十五大报告还明确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而且应该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多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总之,党的十五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的这些重大理论突破和创新,对于又好又快地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4.如何认识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4.答:(1)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有公有制与私有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
(2)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主要是指某一种所有制经济资产或资本的组织形式问题,它不具有“公”与“私”、“社”与“资”的区分。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目前城乡大量出现的多种多样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经济等都可以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只要控制权掌握在国家和集体手中,就能有效地实现公有制经济的性质,是改革中的新事物,要支持和引导,不断总结经验,使之逐步完善。
(3)所有制与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同样的所有制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而不同的所有制可以采取相同的实现形式。
5.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答:(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2)正确认识收入分配差距.。
首先要承认我国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主要是:
第一,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第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第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
第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其次,要警惕社会分配领域中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甚至两极分化的现象,可能引发社会问题。其中也存在许多不合理和非法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有:
第一,初次分配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平等的竞争,如最为突出的各种形式的行业垄断的
存在;
第二,收入分配再分配的手段和功能严重不足,例如对高收入调节不力,对低收入阶层缺乏有效保护;
第三,灰色收入、黑色收入以及腐败等非法收入问题突出,打击力度远远不够;
第四,由于地域差别的存在,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收入高,地区收入差距拉大。
(3)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
第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从源头上解决好初次分配问题;
第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强化国家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功能;
第三,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解决由失业导致的贫困问题;
第四,要严厉打击贪污腐败、权钱交易等各种非法攫取社会财富的行为;
第五,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总之,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发展经济是根本途径,“三个有利于”体现得越充分,消除贫富差距过大的社会条件就越具备,就越能增强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
6.为什么要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
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答:(1)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主要是:
第一,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
第二,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如何以更好的质量、更多的品种满足多样化的需要,成为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第一,进入21世纪,在科学技术的引领和推动下,人类正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演进。科学技术创造出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财富形成的主要源泉,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第二,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只有通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才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三, 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党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提出的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第四,通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才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7.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答:(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大意义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国情的要求、形势的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节省资金和资源消耗,提高资金和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不足和资金短缺的矛盾;
第二,提高消费品的档次和质量,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第三,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四,可以促进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
第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
(3)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
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第一,我国人口多给资源环境带来重大压力,人口过多,大大增加了对资源的索取量和对自然界的排放量,从而使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
第二,我国资源相对不足、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效率低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三,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威胁着人的生存和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也是协调人和自然、人和地球关系的问题。纵观整个社会发展史,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建设友好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五)材料分析题
1、材料:在《人民日报》“说句心里话”栏目,重庆市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先行示范区的一位农民说出了这样的心里话:
这些年,党和政府在想办法给农民更多实惠,直补种粮农民,免除了农业税,让我们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些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啊!
现如今,我们这个村先搞了“农民转市民”试点,全村131人今年全部将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由农民开始变为市民啦!
我家承包的土地自愿流转给集体统一经营,每亩补贴我们青苗费4880元,以后每年按照亩产1000斤粮食的市场价补偿我们,村里把流转出来的土地集中起来,引进一些现代农业项目,经营赚了钱,我们可以分红,这些项目优先从村里招聘劳动力,我儿子就可以回来打工,离我们更近了。以前大家都出去打工,地荒在那里,流转以后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我们又能从中受益,对村里经济也有好处。
我们现在住的房子是17年前盖的,已经破旧了,根据农民转市民的政策,房了拆迁以后,会补偿给我们两套75平方米的搂房,新房子离这不远,政府承诺我们明年9月搬家。
最高兴的是变市民以后,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像我们这样的老人,一次性缴4320元钱,男的从60岁起,女的从55岁起,就可以每个月领156元养老金。
结合本课程的知识和上述材料回答:
(1) 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说明为什么一些过去农民“想都不敢想”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或正在解决。
(2) 通过该示范区的变化,指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途径。
1、答: (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党对农业发展的政策,除了加强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国家对农业实行必要的保护政策以外,主要是指要深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在农村实行搞活经济和开放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巨大动力。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所以,一些过去农民“想都不敢想”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或正在解决。
(2 )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一要发展现代农业;二要增加农民收入;三要改善农村面貌;四要培养新型农民;五要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六要深化农村改革。同时,还应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要坚持大中
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2、材料: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是贯彻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要“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结合本课程的知识和上述材料回答:
(1)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说明,为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体现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和核心?
(2)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从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说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实现公平正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2、答:(1)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等几方面的内容。社会保障的内容与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和切身利益直接相关,是这些需要在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问题。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
人民,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正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一本质和核心。
(2)社会保障具有调节收入差距,缓解各种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的基本功能,是经济发展的安全网,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能为维护社会安定提供可靠的保证。公平正义就是要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仅能够为社会的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保障,使社会全体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都能够得到满足,而且能够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所需的制度保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