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龙脉秦岭“金叶”飘香

2023-12-01 来源:步旅网
龙脉秦岭“金叶”飘香

——陕西省秦岭特色优质烟叶开发纪实

阳春三月,春意盎然。汉中市南郑县小南海镇回军坝村,一条蜿蜒的公路盘山而下,路面平坦宽敞,浅山丘陵上矗立着一座座漂亮的小洋楼 ,一条条机耕路通向沃野深处,还有一个个蓄水池、一座座育苗大棚、一排排密集式烤房„„成为山村一道靓丽的风景。

“多年来,为了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在烟草公司的扶持下,我村充分发挥山区坡地资源广、土质微酸性,适宜发展烤烟的优势,引导农民发展一村一品,种植特色烤烟,走上了致富道路。”据回军坝村党支部书记秦代全介绍,去年全村150户群众有137户烟农,种植烤烟3178亩,收入593万元,地方财政税收118.6万元,催生了一大批烤烟种植大户,家家盖起了小洋楼,买齐了家用电器,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烤烟种植专业村”。

自然本香源自绿色生态

“深入开展秦岭山地特色烟叶开发,把秦岭烟区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烟叶产区,满足工业企业需求,是推进‘原料保障上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陕西省局(公司)局长(总经理)张天峰在秦岭特色优质烟叶开发重大专项工作启动会上满怀信心的说。

位于秦岭山区、汉江两岸的安康、商洛、汉中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是黄河水系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一江清水送北京”,在“秦巴生态保护区”内,气候适宜,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环境无污染,富含硒锌,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四大珍稀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成为全球第83份“献给地球的礼物”,这里每一个区域都诠释着绿色生态、安全低害的的主要元素,造就了秦岭不可复制的、唯一的生态特色,滋养着秦岭烟叶的天然本香。

早在2009年,地处秦岭腹地的安康、汉中、商洛被中国烟草种植区划划定为烤烟生长的生态适宜区。为加强优质特色烟叶开发,陕西将开发秦岭特色优质烟叶提上议事日程,在对各烟区生态条件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使烟叶种植区域从陕北、渭北向陕南生态条件适宜的安康、商洛、汉中转移,发展生态、高效、现代烟草农业;做大、做精、做强产业,唱响品牌,也成为解决当地农民增收致富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近 10年,累计收购烟叶1098.8万担,烟农收入47.6亿元,上缴税金10.2亿元,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陕西烟叶备受市场青睐,销往全国20多个省区,成为上海、湖南、福建、武汉、山东、广东、陕西等国内知名卷烟品牌的原料配方,还出口其他国家和地区,充分印证了陕西烟叶在优化烟叶结构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的实力。

“‘秦岭山地自然本香’特色优质烟叶的品质特色,在不同类型卷烟配方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符合工业企业的要求,支撑了知名品牌的发展。”陕西省局

(公司)副总经理沈云龙说。2010年,陕西省局(公司)启动了陕西省特色优质烟叶开发重大专项工作,烟叶处、科技处、研究所、质检站和全省烟叶产区6个市级公司、13个承担试验县级分公司的科技人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教授等100多名科技人员组成研发团队,对烟区生态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论证,组成了9个课题组,完成了21个课题70余项试验研究和取样任务。经过三代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通过大量试验,筛选出K326、云烟87、云烟97等一批适应秦岭山地生态环境的优良品种,培育出了适合陕西烟区的秦烟1号、秦烟95和秦烟96品种,其中秦烟96为全国烟区种植的十大品种之一。同时,他们还加强了对生态小环境的研究利用,将种植区域向各宜烟区内的最适宜区集中,在最适宜区大力发展烟叶生产基地单元,秦岭烟区种植规模连续扩大,年产量现已稳定在80万担以上,占全省烟叶产量70%左右。

通过开展秦岭特色烟叶品质内涵和风格特色的科研工作,以特色优质烟叶示范区、现代烟草农业试点、标准化示范点等为平台,集成了一大批先进成熟的生产技术,以点带面进行辐射,形成了以安康“山地金”、汉中“汉江源”、商洛“云蒙山”烟叶品牌为代表的秦岭山地特色优质烟叶产业带。同时,以重点骨干卷烟品牌为导向,创造条件支持工业企业全程介入、加强对接,逐渐建立起了以基地单元为载体的原料供应体系。

习西育苗大棚,“近年来,郑州烟草研究院、青州烟草研究所、全国卷烟工业企业对秦岭烟叶样品进行了质量检测分析,普遍认为:秦岭山地烤烟颜色桔黄,外观质量优,烟叶回甜感强,烟气清雅甜润,细腻醇和,物理特性好,化学成分协调,配伍性强,是典型的‘秦岭山地自然本香’烤烟风格,是卷烟工业的优质原料。”在采访中,陕西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烟叶管理处负责人介绍。2011年8月,陕西省秦岭山地特色烟叶品牌论证会在汉中召开,来自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司、中国烟叶公司、全国各地烟草科研院所和卷烟工业企业的代表对秦岭特色烟叶进行了田间鉴评和讨论后,一致认为:秦岭(汉中)具有发展“绿色生态”优质特色烟叶的优越生态条件,有发展“绿色生态、安全低害、富含锌硒、中间本香”特色烟叶的潜力。秦岭特色烟叶为中间香型,具有“绿色生态”优质烟叶特点,风格特征明显,适用范围广、配伍性强、工业可用性较好,可作为中式卷烟优质原料。

现代化生产谱金色产业

“密集烤房亩均增收400元左右,对我们种植大户来说,是很划算的事。”安康市汉阴县平梁镇烤烟专业合作社机耕服务队蔡兴奎喜滋滋地告诉记者。密集烤炉是近年来,陕西省局(公司)积极引进国外密集烤炉技术,结合本地实际,研究烤炉设备,烘烤原理,现在形成了一套具有容积大、烤烤质量好,省工节能的密集烘烤设备和技术,其中变频技术、烟夹技术在全国烟区受到了普遍欢迎。 汉中市局(公司)在烟叶生产中,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在烟叶生产中的作用,建立特色烟叶科技园(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和技术开发区,搭建“产、学、研、企”四位一体的创新平台,合作开展“秦岭特色优质烟叶开发”科研项目,

在吸收借鉴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和近年来优质烟叶示范区、现代烟草农业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开展秦岭特色烟叶的品质内涵和风格特色的科研工作,进行特色品种试验示范及生态适宜性研究,深入研究精准测土配方施肥、节能降耗和烟叶无公害工程专项技术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汉中特色优质烤烟生产技术体系,破解生产中的技术“瓶颈”,为“汉江源”特色优质烟叶品牌提供了科学的生产依据和管理基础,确保了烟叶的优质适产和内在品质。

安康市局(公司)在实用技术应用方面加大力度,将实现烟叶生产标准化,作为探索“良法”的主攻方向,逐步建立起了烟叶生产技术,烟叶质量检测评价控制,烟叶生产、收购、调拨管理和服务三个标准化体系,把烟叶生产中的栽培、调制加工等环节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山地金”特色烟叶品牌有力保障了安康烟叶特色的彰显与质量的提升。2011年,福建中烟工业公司在安康建成了一个5万担“七匹狼”特色优质烟叶基地单元。

位于307省道商洛市洛南县古城至景村段两侧的“20公里黄金走廊”示范区,是商洛市局(公司)秦岭山地“云蒙山”特色烟叶开发的“主产区”,他们大力开展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两头工场化、中间专业化”的要求,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完善专业化服务,在各基地单元内,引导烟农组建专业服务合作总社,下设多个专业化服务合作社,实行“总社领导、合作社执行”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有效简化了合作社的运营管理程序,增强了专业化服务能力,推动了“减工、降本、提质、增效”目标的实现,“云蒙山”特色优质烟叶品牌支撑商洛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湖南中烟白沙品牌、陕西中烟好猫品牌等烟叶原料基地单元落户洛南。

今年,陕西还将完成广东中烟“红双喜”、上海集团“中华”、湖北中烟“黄鹤楼”等知名品牌“秦岭山地自然本香”特色优质烟叶基地单元建设任务,为陕西特色优质烟叶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反哺农业支持农村经济

时下,在汉中市洋县磨桥镇小江烤烟工厂的育苗大棚里,记者看到一盘盘绿色的小幼苗满载希望,一派丰收景象。“大棚漂浮育苗好,每株烟苗能减少成本0.08元,我种植100亩烤烟至少节约成本8000元„„”洋县黄安镇何家村烟农金荷指着一盘盘烟苗掩不住内心的喜悦,育苗大棚里响起了爽朗的笑声,烟叶合作社服务小分队和烟草部门技术指导团,正紧张地忙碌在烟区一线,为烟农提供更便捷的科学种植跟踪服务„„

“烟草公司修机耕路,可以直接用车把化肥、农药运到地头,今年打算买辆三轮车,往年靠肩扛劳作的日子结束了。”汉中市洋县黄安镇刘家沟村烟农徐天斌自豪地说。站在一边的烟农庞生茂欣喜地搭腔:“我家1987年开始种植烤烟,过去道路不通,育苗时如果下雨,就只能一袋一袋地把肥料扛到育苗点,别提多费劲了„„”一条条延伸的烟路保证了烟叶生产顺利进行,为烟农们架起了一条致富路、幸福路!

“我们村种烟已有20多年了。过去,种烟是靠天吃饭,遇到干旱缺雨,人畜饮水都成问题,吃水要到5公里外的深沟里去担。现在,烟水工程不仅解决了烟叶生产的缺水问题,而且彻底解决了村里300多口人的吃水问题!”旬邑县底庙镇产场村王存明自豪地说。“村里干部和烟技员说烟草公司会给我们解决缺水问题,刚开始我还不太相信,没想到第二年春田地解冻后,他们就动工引水了,这一工程让我们种烟再也不用为缺水发愁了。”说起这个工程,马栏镇前义阳村杨杰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从2005年开始,陕西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大力投资修建水井、管网、水渠等,从烟叶育苗、起垄覆膜、移栽、大田管理等各个环节为烟叶生产“保驾护航”,把改善烟区烤烟生产条件、提高烟区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摆在首要位置,“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机械化作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思路,开创了现代烟草农业广阔的发展空间,已累计投入资金12.3亿元修建涵盖烟水、烟路、烤房、育苗工场、烟机、基层站和防灾减灾设施等八个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减轻烟农劳动强度、增强烟叶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同时,极大地改善了烟叶生产条件,解决了当地其它农作物的生产需要与农民生活需要,烟农增收问题也得到了明显提高,为优质特色烟叶品质的持续提升提供了“硬件”保障。

“现在种烟比以前方便多了,种烟靠得住、风险小,不比打工少挣钱,不仅挣了10多万元,还照顾了父母和孩子,今年种植130亩,准备买一辆越野车,当上真正的‘烤烟能手’„„”安康市汉阴县平梁镇蔡家河村种烟大户32岁的职业烟农王金波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与记者畅聊。

“村里有80后青年愿意回家种植烤烟?”

“有!”——“蔡家河像王金波这样的种烟大户有6家,都是务工回家的‘80’后青年,他们还分别承担着合作社机耕、育苗、植保、烘烤、分级和运输服务队的管理,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务烟二代’”汉阴县平梁镇烤烟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成典勇抢先回答记者提问。

“打工不是一辈子的事,我有自己的人生规划,种植烤烟是我事业的第一步„„”陈松延诚恳地说。记者了解到,陈松延33岁,在江苏张家港化纤企业担任车间主任6年,春节回家准备投资做生意,了解到烤烟种植诸多优惠政策后,陈松延种植烤烟的劲头更足了„„

对山区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思考

摘 要:围绕旬阳山地烟区烟叶生产环境及特点,认真分析山区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山区实际,探索性提出实现山区烟草农业现代化的措施,促进山区烟草持续、稳定、健康、高效发展。

主题词:烟草 现代烟草农业 建设 思考

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核心就是以规模化种植为基础、以机械化作业为标志、以专业化生产为特征、以精细化管理为手段,以基础设施为保障,推进生产组织以单个农户为主向规模化转变、推进生产方式由以分散经营为主向社会专业化服务转变、推进生产手段由以手工劳动为主向机械化作业转变、推进管理方式由传统手段为主向精细化管理转变,达到降低烟农生产投入、降低烟农劳动强度、降低烟农经营风险,增加烟农种烟收入,实现烟农简单、轻松、愉快种烟。然而,在地域较为复杂、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的山地烟区,要让烟叶种植迅速步入现代烟叶草农业建设的快车道,其步伐便显得尤为艰难。 1 旬阳山地烟叶种植现状及特点分析 1.1烟农特点。

1.1.1居住相对分散。由于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农户居住相对分散,种烟农户较远的甚至达四五公里才有一户,不利生产指导和统一管理。

1.1.2平均年龄偏高。据调查,旬阳县80%烟农都是十五年前的老烟农,平均年龄45岁以上的烟农占60%以上,30岁以下的烟农不足20%,烟农老龄化和素质偏低的问题比较突出。

1.1.3弃烟转产严重。从近年来,由于烟叶生产在效益一时未能出现新的、较大的突破,烟农种烟信心略显不足。加之劳务用工费用飞涨,以及烟叶生产受灾害影响较大,导致部分烟农调整产业项目或外出务工。

1.2烟田特点。

1.2.1土壤营养不调。由于在传统烟叶生产的模式下,烟农仅仅局限于房前屋后的几块烟田,想轮作倒茬都很难,从而导致烟田土壤营养不协调,严重影响烟叶生产效益。

1.2.2种植规模不大。由于山地烟区连片土地较少,种植相对分散,缺乏大规模种植的基础。

1.2.3地力差异明显。旬阳山地烟区的海拔高度在600~1000m之间,加之受光照的影响,土壤结构、肥力、温湿度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对不同地块同炉采烤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3生产特点。

1.3.1传统农业地位突出。目前,在山区烟叶生产中,由于缺乏机械化,整地依然是牲畜耕耙,移栽、打顶抹杈、烘烤等依然是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工序复杂,生产成本难以降低。尽管在近年来,引进了烘烤自控设备,密集烤房,省去烘烤温湿度监控、人工编杆等诸多费

时费力的麻烦,但要使一个环节紧扣、涉及时间较长的烟叶生产过程,一个产区上万户的烟农,因此而脱离传统烟草农业的重负,只是杯水车薪。

1.3.2新技术更新推广慢。在烟叶生产的二十多年的过程中,部分烟农已养成了一种传统的生产习惯,加之多年生产渐觉疲惫和乏味,因此,对于新技术的接受和运用不是十分乐意;同时,由于部分新技术在应用和推广中,没有得到较好地落实和指导,使其先进性未能得以有效体现,使烟农未受益反而蒙受损失,对某些传统技术更加深信不疑,从而导致了新技术应用和推广进度受阻。

1.3.4基础设施依然薄弱。近年来,在国家局对烟叶生产基础设施的大力扶持下,旬阳烟区烟叶生产基础设施也得到了较好地建设。但是,就目前的建设的情况看,特别是在烟路和密集炉配套上还很欠缺。个别烤烟村还没有修建车路,个别村即使有路,也不能完全到户或到烟田,肩挑、背扛的历史还没有过去。全县现已引进密集烤房70多座,每座烤炉可供20~30亩烟叶烘烤。据统计,全县20亩以上的户达500多户,大部分户都采用多炉烘烤或大小炉搭配烘烤办法,解决大面积烘烤问题,而且炉与炉之间相隔较远,烘烤管理极不方便。 2 山区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对策 2.1开展现代烟草农业意识教育。

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当中,针对烟农文化素质偏低,接受新事物较慢的问题,围绕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目标,从思想认识、科技意识、

创新动机等方面进行宣传、培训和教育,逐步形成现代烟草农业意识形态,奠定现代现烟草农业建设的思想基础。

2.1.1教育烟农认识烟草农业现代化。什么是现代烟草农业?对于烟农来讲,我们可以简单地说,那就是达到了减工、降本、提质、增效,实现了轻松种烟。只要生产上在这方面能取得一点效果,那就说明我们已经向现代烟草农业迈进了一小步。要让烟农认识到,只有成本的最小化和效益的最大化才是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最终目标。 2.1.2教育烟农树立标准化生产意识。烟叶标准化是现代烟草农业的重要支撑。从标准化生产的角度,引导烟农合理运用技术,规范操作技术,要让烟农认识到没有规范化的管理和标准化的生产技术,现代烟草农业就会变成无源之水。

2.1.3教育烟农建立创新型发展动机。在生产中,要结合已经引进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不断引导烟农结合自身烟叶生产实际,自发地探讨节能、减耗措施,不断挖掘生产用工、大田施肥、分级交售等环节的集约化潜力。同时,能够主动地向技术人员反映有关烟叶生产的新方法和新思路,进一步拓宽烟叶发展创新面和创新空间。 2.2逐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工程。

2.2.1突出重点规划项目。近年来,烟叶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扶持投入量很大,但由于相关制度和管理措还不够完善,尚存在着“头痛顾头,脚痛顾脚”的问题,项目之间缺乏连贯性和综合效应。在今后的建设中,要把这些项目合理地、科学地规划到基本烟田连片规模较大的区

域(近年来种烟面积较小),规划到近年来种植面积在千亩以上的大村。在这些区域,结合以往的项目实施状况,在烟路、烟水(特别是管网)的建设上,要以“保质百年”的标准去设计,去建设,去管理,保证配套项目齐全,供应能力强,使用时间长,为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2.2引进先进烘烤设备。烤房是烟农生产烟叶的最后一个车间,因些在基础设施项目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从近几年,旬阳引进的烤房使用效果看,先进作用已得到广大烟农的认可。在目前,这种烟农户削减,种植规模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密集烤房群的建设和运用已成为减轻烟农务烟强度,降低用工成本的关键措施之一。 2.2.3多处修建烟田气象站。根据山区特点,在不同海拔、不同方位修建烟田气象站。要求气象站不仅具备收集气象数据功能,而且要有超前预测功能,真正为烟叶生产的综合指导和区域性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2.2.4修建烟叶生产防雹设施。冰雹是烟叶生产中区域性受灾严重的灾害性天气,但可以利用发射导弹,人工影响天气的办法加以防御。因此,须尽快建设最低3处固定的导弹发射平台,并配以标准路面,以提高防御冰雹的能力。 2.3迅速调整土地流转思路。

在生产任务下达中,及时收集剩余基本烟田信息,作为布局调整的参考。在基本烟田保护区内,我们可以通过乡(镇)、村组的配合,

以烟草公司的名义统一把那些经过布局优化的、相对规模较大的田块,依照群众自愿的原则全部租赁过来,然后再反包给当地烟农或种烟大户经营。同时,我们可以考虑技术员人均负责烟叶面积的多少,实施带资种烟,联片承包,为规模化生产,规范化管理争取条件。 2.4加快核算各生产环节投资。通过标准化的生产流程,科学地统计一定规模内的烟叶生产投资情况,为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分工、交易、衔接等提供重要参考。这样以来,我们可以把烟叶生产的每个环节,分别规定在不同的投资(费用)范围内,烟农可以依照自身的实际,自愿选择一个或几环节签订合同(包含技术要求、费用结算等),组织进行生产,并从相对应的环节中得到所有的投资费用。因此,在某个烟叶辖区内,从育苗、运苗、移栽、田管、防病虫、采收、烘烤到分级等环节,只需成立几个专业队或确定几个业主就行了,使烟农从繁重的烟叶生产中解脱出来。同时能够争取更多的剩余时间,在其它门路里获得收益,从而使烟农年度收益最大化。 2.5积极探索和研究降本增效措施。

2.5.1探索烟草农业机械化。2008年,在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区初步引进、购置的坡地微耕机、电动喷雾器、机械烟夹、智能化烤房等,机械化含量很高的操作工具,从其省时、省力、降低劳动强度、减少用工等先进作用方面,已受到当地烟农的普遍好评。但是,由于山区烟草农业受山区地形地貌的限制,机械化程度仍然不高。特别是烟农在耕作、起垄、覆膜、移栽、采烤、绑杆、打顶抹杈等传统手工操作程

序中,依然处于机械化外沿。在今后的烟叶生产中,除了要注重引进新型农具,同时也要突出新型烟草农用机械的开发,力争取得创新和突破。

2.5.2科学种植和应用烟草绿肥。这是一项改良土壤、丰富烟田微量元素的重要措施。在绿肥的种植过程中,要做好翻耕施用记录,做好养份分解利用的测定,确保绿肥营养的充分利用。

2.5.3健全行业创新激励政策。为了进一步增强行业工作人员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中的自主创新意识,应设立“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创新奖”,无论是管理、服务或技术类,一律依据创新项目所要带来的提质、增收效果,予以不同程度的资金鼓励。

当然,在现代烟草农业的建设中,降本增效促发展应当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作为烟叶工作者,应时时刻刻不忘这个主题,事事处处不放松思考。比如依据生产工作的实际,能否设计一个烟苗运输简便装置;能否使专用肥重量缩减,便于运输;能否设计一个抑芽剂滴灌器;等等。一系列的设想和思考尽管不一定有用,也不一定能够实现,但是,只要我们不放弃对烟草发展现实问题的思考,山区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目标的实现,指日可待。

建设现代烟草农业

打造全国烟叶强县 服务旬阳经济发展

————关于旬阳烟叶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旬阳县烟草专卖局

随着对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的不断深入,以及对于基层调研工作的积极开展,对于旬阳烟草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和谐发展的问题,在行业内将逐步推进到一种新的思维领域下,去关注它、去开发它、去发展它。作为旬阳烟草主管部门,适时提出了“建设现代烟草农业,打造全国烟叶强县,服务旬阳经济发展”的实践载体,为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搭建了系统的实践平台,同时也为旬阳烟区实现可持续发展阐明了问题的关键。然而,针对旬阳山地烟区,如何才能建设好现代烟草农业,如何才能打造出特色烟叶,如何才能使广大烟农持续增收,为旬阳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这就是我们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后,必须及时予以落实和解决的关系烟区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简要分析旬阳烟区发展现状

旬阳烟叶自引进试种以来,近乎30余载。在这个慢长的发展过程中,旬阳人民用其勤劳和智慧,开创了一次又一次的奇迹,掀起了一个又一个发展高峰,也不至一次地将旬阳烟草挽回于被毁灭的边缘。并在这一次次的经历中,以永不言败的精神,不断总结,大胆探索,为旬阳烟叶的长远发展构筑了一道又一道坚强的堡垒。

(一)有效利用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及生态条件。

旬阳烟区属秦巴浅山亚热带经济林粮牧区,在烟草种植区划中,属长江中上游烟草种植最适宜区,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土壤PH值及土壤质地养分适宜种植烟草,日照、积温、降雨量、无霜期等气象因子满足优质烟叶生产的基本需要。近年来,年平均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涉及乡镇从最早的28个优化到23个,种烟村240多个。现确定烟田保护区面积为15万亩。

(二)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体系。 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完善,旬阳烟区已形成一套具有旬阳特色、山区特点的烟叶生产技术体系和组织体系,这些体系在实践的验证中非常符合旬阳县情。特别是在近年来,随着国家级和省级烟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的建设,烟叶综合标准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并在生产、管理和服务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建立了强大的烟叶生产技术队伍。

在烟叶发展初期,旬阳县专门开办了烟草栽培专业学校,通过择优选聘专业技术人才,加之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培养,现拥有技术过硬、爱岗敬业、服务至诚的技术人员300多名;拥有懂技术、会管理、热衷烟草的“铁杆烟农”1.2万多户;同时也培养了一批会组织,善管理、注重烟叶长远发展的领导干部,这为烟区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有力的人才保证。

(四)建立了一定规模的基础设施配套体系。 自2005年以来,全县共建设水窖11007口;水池142口;管网708.96千米;配套机耕道路136公里;修建密集烤房840座、热源内置式烤房5021座;修建烟田气象站一处。08年以前,累计项目投资6192.9万元,为烟区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较为优越的配套基础设施保障。

(五)建立了较为稳固的烟叶市场产业链

自2000年以来,我县陆续被上海烟草集团公司、山东中烟、福建龙岩烟厂和陕西中烟公司等确定为烟叶原料生产基地,并签订了烟叶原料合同,逐步形成了“订单烟叶”新格局。后来,通过市局(公司)的大力发展和客户优化,烟叶基地建设日益加强,重点产区与重点烟厂的依托和合作共赢关系更加密切。旬阳烟叶已成为部分厂家和个别品牌依赖的原料,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多年坚持不懈开拓的结果,更是一个产区、一个产业、一个产品发展壮大的有力支撑。

二、认真分析旬阳烟区特点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旬阳山地烟区的特点与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也是旬阳烟区特有的环境,系统地加以梳理和汇总对烟区长远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一)人力资源特点

一是烟农居住相对分散。由于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农户居住相对分散,相距较远的两户甚至达四五公里之间无一户种烟,不利生产指导和统一管理。

二是烟农平均年龄偏高。据调查,旬阳县80%烟农都是十五年前的老烟农,平均年龄45岁以上的烟农占60%以上,30岁以下的烟农不足20%,烟农老龄化和素质偏低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是烟农弃烟转产严重。近年来,由于烟叶生产效益一时未能出现新的、较大的突破,烟农种烟信心略显不足。加之劳务用工费用飞涨,以及烟叶生产受灾害影响较大,导致部分烟农调整产业项目或外出务工。据统计,自2002年以来,全县烟农户数共减少11377户,平均以每年1896户的速度在逐年递减。

四是烟技员素质不均衡。旬阳烟草技术队伍,主要是以县88~90级烟草班毕业生为主要成员,另外从复退军人、代理教师及文化素质较高的烟农作为补充,逐步壮大起来的。因此,在理论素质、职业道德、政治修养以及专业水平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五是烟技员情绪不稳定。一方面是指在利益分配上,对现有薪酬制度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存在质疑;另一方面是由于考核工作的复杂性,导致行业管理制度、考核目标和结果考核的不完整性和非全面性,从而影响工作人员的工作情绪。

(二)种植烟田特点

一是土壤营养不调。由于在传统烟叶生产的模式下,烟农仅仅局限于房前屋后的几块烟田,想轮作倒茬都很难,从而导致烟田土壤营养不协调,严重影响烟叶生产效益。

二是种植规模不大。由于山地烟区连片土地较少,种植相对分散,缺乏大规模种植的基础。

三是地力差异明显。旬阳山地烟区的海拔高度在600~1000m之间,加之受光照的影响,土壤结构、肥力、温湿度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对不同地块同炉采烤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生产方式特点

一是传统农业地位突出。目前,在山区烟叶生产中,由于缺乏机械化,整地依然是牲畜耕耙,移栽、打顶抹杈、烘烤等依然是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工序复杂,生产成本难以降低。尽管在近年来,引进了烘烤自控设备,密集烤房,省去烘烤温湿度监控、人工编杆等诸多费时费力的麻烦,但要使一个环节紧扣、涉及时间较长的烟叶生产过程,一个产区上万户的烟农,因此而脱离传统烟草农业的重负,只是杯水车薪。据调查,2009年全县1000多个20亩以上大户,对于农用机械坡耕机的利用率只有2.95%。

二是新技术更新推广慢。在烟叶生产的二十多年的过程中,部分烟农已养成了一种传统的生产习惯,加之多年生产

渐觉疲惫和乏味,因此,对于新技术的接受和运用不是十分乐意;同时,由于部分新技术在应用和推广中,没有得到较好地落实和指导,使其先进性未能得以有效体现,使烟农未受益反而蒙受损失,从而对某些传统技术更加深信不疑,导致了新技术应用和推广进度受阻。

三是基础设施依然薄弱。近年来,在国家局对烟叶生产基础设施的大力扶持下,旬阳烟区烟叶生产基础设施也得到了较好地建设。但是,就目前的建设的情况看,特别是在烟路和密集烤房配套上还很欠缺。个别烤烟村至今还未通路,有的即使有路,也不能完全到户或到烟田,肩挑、背扛的历史还没有过去。2008年以前,全县现已引进密集烤房100多座,2009年拟建737座。每座烤炉可供20~30亩烟叶烘烤。据统计,全县20亩以上的户达1000多户,大部分户都采用多炉烘烤或大小炉搭配烘烤办法,解决大面积烘烤问题,而且炉与炉之间相隔较远,烘烤管理极不方便。

(四)灾害风险特点

我县属山区农业,典型的靠天吃饭农业。一是自然灾害较频繁。干旱、洪涝、秋季低温连阴雨、冰雹等灾害对烟叶生产影响很大。据统计,威胁我县烟叶生产的伏旱灾害发生机率71.4%;平均3.5年有一次严重伏旱,机率在28.6%;秋季低温连阴雨发生机率在51.7%,对海拔900米以上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二是病虫害加剧。由于烟农对烟田的长期

连作,使土壤养分不协调,利用率低,而且给病虫害潜伏与滋生提供了最佳环境。三是烟叶风险机制不健全。烟草生产投资多,风险较大,未采烤的大田烟叶,无论其长势再好,质量再高,一旦遇上突发病害或自然灾害,便会前功尽弃,许多有技术、有条件的烟农之所以放弃烟草种植,关键是摆脱不了无情的自然灾害的阴影。五是烟叶生产基础设施薄弱。部分烟叶基地的交通条件较差,站点设施不完善、布局不合理,这既是配套设施(如烟水配套)建设实施的一大障碍,也是烟农卖烟难问题未能彻底解决的根本原因,从而降低了烟农对配套设施建设的信心和坚持长期务烟的积极性。

(五)行业宣传特点

作为陕南的种烟大县,多年来,主要由其它新闻媒体采访和了解的方式进行宣传的较多,而自我介绍、主动对外报道的较少,这就限制了行业发展和竞争实力向外界市场的传播,格式化了旬阳烟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缺乏动态的数据和真实的依据,使一部分厂家或客户对旬阳还很陌生,尚未认识和了解。

三、旬阳烟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从烟叶发展现状和当前存在的问题上看,旬阳烟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走规模扩张的路子是没有前途和希望的,只有在规模稳定的前提下,依靠标准化生产技术为支撑,全力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通过强化技术、服务等方面管理,

推进烟叶规范化生产;通过夯实生产服务措施,提高服务质量,赢得广大烟农的支持与配合,保障提质增效措施有效落实;通过加强技术队伍建设,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增强烟叶发展核心动力。要走内涵式发展的路子,全在提高烟叶整体生产水平,巩固优质烟叶源料产区地位,逐步增强烟叶市场竞争力,从根本上解决烟农持续增收问题,才能确保旬阳烟叶持续、稳定、健康、高效发展。

(一)以烟叶标准化为支撑,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 建设现代烟草农业,是认真落实烟叶标准化生产技术、加速引进和转化先进科技成果、全面提高烟叶生产整体水平、确保烟农持续增收,加快打造全国烟叶强县步伐的有效载体。从2008年的调查结果看,传统烟叶生产平均每亩用工49.9个,采用密集烘烤设备的农户平均亩用工31.3个,较传统烟草生产节约用工18.6个,若按50元/个的农村较低用工费用计算,每亩共节省900元费用。其中传统烘烤法平均每亩用工5.83个,密集烘烤法平均每亩用工1.29个,较传统烘烤节约用工4.54个用工;传统编烟进炉平均每亩用工4.22个,采用密集炉的编烟进炉平均每亩用工0.85个,较传统操作节省3.37个。如果采用坡耕机进行耕地和起垄,成本还进一步缩减。因此,现代烟草农业水平的高低,在巩固产区地位、确保烟农持续增收以及促进县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始终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1)开展现代烟草农业意识教育。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当中,针对烟农文化素质偏低,接受新事物较慢的问题,围绕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目标,从思想认识、科技意识、创新动机等方面进行宣传、培训和教育,逐步形成现代烟草农业意识形态,奠定现代现烟草农业建设的思想基础。

一是教育烟农认识烟草农业现代化。什么是现代烟草农业?对于烟农来讲,我们可以简单地说,那就是达到了减工、降本、提质、增效,实现了轻松种烟。只要生产上在这方面能取得一点效果,那就说明我们已经向现代烟草农业迈进了一小步。要让烟农认识到,只有成本的最小化和效益的最大化才是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最终目标。

二是教育烟农树立标准化生产意识。烟叶标准化是现代烟草农业的重要支撑。从标准化生产的角度,引导烟农合理运用技术,规范操作技术,要让烟农认识到没有规范化的管理和标准化的生产技术,现代烟草农业就会变成无源之水。

三是教育烟农建立创新型发展动机。在生产中,要结合已经引进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不断引导烟农结合自身烟叶生产实际,自发地探讨节能、减耗措施,不断挖掘生产用工、大田施肥、分级交售等环节的集约化潜力。同时,能够主动地向技术人员反映有关烟叶生产的新方法和新思路,进一步拓宽烟叶发展创新面和创新空间。

(2)逐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工程。

一是突出重点规划项目。近年来,烟叶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扶持投入量很大,但由于相关制度和管理措施还不够完善,尚存在着“头痛顾头,脚痛顾脚”的问题,项目之间缺乏连贯性和综合效应。在今后的建设中,要把这些项目合理地、科学地规划到基本烟田连片规模较大的区域,规划到近年来种植面积在千亩以上的大村、大组。在这些区域,结合以往的项目实施状况,在烟路、烟水(特别是管网)的建设上,要以“保质百年”的标准去设计,去建设,去管理,保证配套项目齐全,供应能力强,使用时间长,为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引进先进烘烤设备。烤房是烟农生产烟叶的最后一个车间,因此在基础设施项目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从近几年,旬阳引进的烤房使用效果看,先进作用已得到广大烟农的认可。在目前,这种烟农户削减,种植规模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密集烤房群的建设和运用已成为减轻烟农务烟强度,降低用工成本的关键措施之一。

三是多处修建烟田气象站。根据山区特点,在不同海拔、不同方位修建烟田气象站。要求气象站不仅具备收集气象数据功能,而且要有超前预测功能,真正为烟叶生产的综合指导和区域性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四是修建烟叶生产防雹设施。冰雹是烟叶生产中区域性受灾严重的灾害性天气,但可以利用发射导弹,人工影响天

气的办法加以防御。因此,须尽快建设最低3处固定的导弹发射平台,并配以标准路面,以提高防御冰雹的能力。

五是要规范项目投资管理。在项目任务的分解上,不能存在盲目性,要适当倾斜于种植规模稳定区域;在各个项目建设中,要以质量为前提,明确质量管理责任,安排专业人士自始至终进行项目监管,力求质量最优化,效益最大化;对以往的项目县公司及各乡镇、各烟站应采用明查暗访的办法进行自查,重点放在虚报冒领、重复享用或资金截留等严重违规行为的查处上,一旦发现这类问题,要一查到底,决不能手软。

(3)迅速调整土地流转思路

一是要合理布局,科学配置。在生产任务下达中,及时收集剩余基本烟田信息,作为布局调整的参考。在基本烟田保护区内,我们可以通过乡(镇)、村组的配合,以烟草公司的名义统一把那些经过布局优化的、相对规模较大的田块,依照群众自愿的原则全部租赁过来,然后再反包给当地烟农或种烟大户经营,以达到优化布局的效果。

二是要推进带资种烟机制。在规模化种植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考虑技术员人均负责烟叶面积的多少,实施带资种烟,联片承包,为规模化生产,规范化管理争取条件。

(4)加快核算各生产环节投资。通过标准化的生产流程,科学地统计一定规模内的烟叶生产投资情况,为专业化

生产、集约化经营的分工、交易、衔接等提供重要参考。这样以来,我们可以把烟叶生产的每个环节,分别规定在不同的投资(费用)范围内,烟农可以依照自身的实际,自愿选择一个或几个环节签订合同(包含技术要求、费用结算等),组织进行生产,并从相对应的环节中得到所有的投资费用。因此,在某个烟叶辖区内,从育苗、运苗、移栽、田管、防病虫、采收、烘烤到分级等环节,只需成立几个专业队或确定几个业主就行了,使烟农从繁重的烟叶生产中解脱出来。同时能够争取更多的剩余时间,在其它门路里获得收益,从而使烟农年度收益最大化。

(5)积极探索和研究降本增效措施。

一是探索烟草农业机械化。2008年,在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区初步引进、购置的坡地微耕机、电动喷雾器、机械烟夹、智能化烤房等,机械化含量很高的操作工具,从其省时、省力、降低劳动强度、减少用工等先进作用方面,已受到当地烟农的普遍好评。但是,由于山区烟草农业受山区地形地貌的限制,机械化程度仍然不高。特别是烟农在耕作、起垄、覆膜、移栽、采烤、绑杆、打顶抹杈等传统手工操作程序中,依然处于机械化外沿。从2009年起,我们应当根据全国烟草科技的发展状况,每年至少及时引进和推广1~2个先进设备或机械。

二是科学种植和应用烟草绿肥。这是一项改良土壤、丰富烟田微量元素的重要措施。在绿肥的种植过程中,要做好翻耕施用记录,做好养份分解利用的测定,确保绿肥营养的充分利用。

三是要实施集约化生产。要把好劳力用在刀刃上;要把肥料配备在最佳配方;要把工时把握在较短的时限内,等等。力争以最少的投资,取得最佳的效益。

(6)加强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主要是加快成功技术的推广与运用。如优质高产品种的替代、集约化育苗、配方施肥、专业化烘烤等,以解决对比效益不高等问题,以不断更新的合乎实际的烟叶科技为保障,全面提升烟叶生产整体水平和经济效益。

(7)准确执行收购标准。一是在收购前,积极开展初预检分级活动,利用仿制样品的办法,现场培训烟农,使其对烤后烟叶能较准确地按标准进行初分级。二是统一收购目光,使烟叶收购人员要有一个准确的标准概念,能够正确地维护好烟农的利益。三是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与配合,维护好正常的收购秩序,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收购。对掺杂使假严重者,要及时予以批评、纠正和教育。

(二)巩固烟叶原料基地和市场地位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作为烟草部门,应立即成立专门的行业宣传报道组,配备较为完善的配套设备(如照相机、摄

影机等);要对每次的上级检查、现场会议以及行业取得的工作进展(或成绩)等内容的活动,必须安排专人负责收集影像资料,并以不同形式在行业内外进行正面宣传报道,力争更多的人、更多的行业来了解旬阳烟草的发展。

二是拟定具备挑战性目标。从全国范围来讲,旬阳烟区也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烟区,与旬阳生产规模相当的烟叶种植县还有很多,甚至比旬阳规模大,产、质量高出好几倍的县也不在少数。因此,我们要在全国乃至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取得绝对的竞争优势,那我们就必须从单产和烟叶质量上下功夫,同时加强管理和服务,制定的目标要有可行性,且符合高标准的要求。根据实际,我县今后长期的生产目标将按三个阶段实施,在保持种植规模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实现产质量的突破。

旬阳县烟叶生产目标规划表 种植面积 阶段 时 间 (万亩) (担/亩) (元/亩) (万担) (万元) 一 二 三 2009-2011年 2012-2014年 2015年以后 11 11 11 280-310 310-340 340-370 1700-2000 2000-2200 2200-2500 30-34 34-37 37-40 1.9-2.2 2.3-2.5 2.5-2.8 例(%) 75-80 80-85 85以上 单产 亩产值 计划产量 计划产值 中上等比三是要加强与烟叶客户的联系。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我们要经常与客户沟通、交流,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样的烟叶,我们就生产什么样的烟叶,掌握他们需要在生产技术的那一

方面需要改进,我们就应当加快去改进,要主动邀请客户前来现场指导和考察烟叶工作,进一步增强我们产区的供应能力。

四是要聘请烟叶专家长期坐诊。我们要从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高度,聘请知名专家和业内人士长期对产区烟叶生产进行坐诊、把脉,同时在技术方面还要挂靠国家权威性的技术依托单位,请他们结合本地烟叶生产实际和工业需要,随时提出指导性意见,进一步增强产区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加强烟草生产技术队伍建设

加强生产技术队伍建设,不涉及到技术员,同时也包含了广大的烟农。技术队伍建设的加强,对树立烟草行业形象,打造全国烟叶强县目标意义十分重要。

(1)优化配置人力资源。

一是要配置好专业户。对种烟大户,在年初确定时进行考察,要了解这些专业户有没有种烟经验,有没有烟叶生产管理能力,他的劳力资源状况,条件具备的,可适当多种;不具备条件的户,一定要做好解释工作,下调其种植面积,否则会导致种烟户遭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二是要配置好人才资源。在用人过程中,要注重德才兼备,杜绝任人唯亲。要因事用人,因才定岗,力争把合适的人放在最适合的岗位,以充分发挥技术人才的重要作用。

(2)加强相关业务培训。

一是要明确培训程序。年度内必须制详细的培训计划,按照“公司——烟站——技术员——烟农”顺序有组织地进行培训。一年内至少召开4次大型培训会议,从精神上引起全体人员的对培训工作的高度重视。从上层管理人员到普通的烟农,都要具备过硬的烟叶生产技术。

二是要切实拓宽培训内容。对培训工作要不能仅局限于专业知识,还应针对市场管理、行业法律、法规的运用以及职业道德等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内容进行综合性培训,进一步拓宽视野,把握形势。通过技术和相关素质培训,使技术员能够在烟农面前大胆地承诺;使烟农具备过硬的技术,而且能够有把握地长期种烟。

三是加强后备烟农培训。以生产工作培训为前提,以持续性科技兴烟为目的,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年轻务烟人才,全面降低烟叶生产老龄化的程度,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3)完善管理考核机制

一是考核指标的下达应具针对性与合理性。在确定指标时,要在规模稳定的前提下,围绕打造全国烟叶强县的目标,重点突出攻单产、上质量,因此产量与中上等比例就必须纳入重点考核内容,并与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及岗位调整相严格挂钩。同时,应充分考虑区域性生产实际,适度调整区

域考核差异,从而制定出具有挑战性的指标,要让具体工作人员能够看到努力的方向和增值的空间。

二是要逐步探索“竞聘上岗”制,最大限度地让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使管理与考核“言而有物”,让原有的“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真正实现员工能力发挥与企业效益增长最大化。

三是要把不同区域而生产条件同等处的考核,确定在同一起跑线上,让科学技术在不同区域都能得以同等起步,以便在今后的烟叶生产中,迅速步入同步发展的行列。

(4)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技术队伍利益与企业利益关系。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讲,可能是个较为敏感的问题,但自从十七大召开以来全国性地掀起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学习实践以后,这个问题已成为所有单位或行业的难以回避的公众话题,并将进一步走向透明化、公开化、规范化。处理好这个关系,不仅能够稳定员工的工作情绪,而且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还能激发员工自主创新能力。

二是要处理好队伍纪律管理与工作效率关系。在具体工作中,工作效率是检验员工工作能力和工作积极性的一个重要依据。有时候,我们也不难发现,某些同志,整天在基层工作,走村入户,但工作开展的一蹋糊涂;而有些

承担同样工作量的同志,他们似乎没有沉下身子工作,但在其辖区内,样样工作开展顺利,烟农的口碑好,生产情况十分出色。这个问题,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对于工作效率高的同志,似乎是有些不公平。工作量一样,工资水平基本一样,剩余时间,他们就这样浪费掉,能否将这些人的的多余时间,引导他们去开发和创新,要让他们在提高工效后,另外得到一些薪酬回报。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个问题,考虑到“竞聘上岗”,公司对完成一项任务的最低工资基数确定后,每个人可依据自己的工作能力,挑选自己的任务。挑的少,待遇自然就低,挑的多,并且能圆满完成的自然就高,谁也不会有意见,这也算是最简单的多劳多得工作机制。

三是要处理好队伍思想建设与企业发展关系。企业往往会在蒸蒸日上时,忽略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队伍的思想建设。领导们常常会认为,只要有成绩,只要在提高就行了,思想建设并不显得那么重要。其实不然,企业的发展,直接反映的是员工的发展,直接体现着员工的素质、才能等发生的变化。企业发展了,员工究竟应当何去何从,往往发展到一定阶段,员工也会变得很茫然,精神很容易被松懈下来,这个时候其实是十分危险的时候,他们需要单位或领导的及时指导和提醒,进一步明确思路,认清方向,及时地制定出新的奋斗目标,要让员工那些使不完的

劲儿,有地方使,用不完的才能,始终有地方发挥,才会使我们的队伍永远充满新的活力。同时,对于员工反映的问题,一定要认真解决,一一回复,不得当作儿游,听听而已,更不得心存烦躁,恶语讥讽,因为这样不仅仅会使员工对领导失去信任,更重要的是会严重影响员工的思想情绪,这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

(5)健全行业创新激励机制。要以有效的薪酬激励为前提,以厚重的企业文化为支撑,以科学的目标激励为核心,以公平的竞争激励为手段,以公正的激励监管为保障建立健全和实施烟草行业激励机制。为了进一步增强行业工作人员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中的自主创新意识,应设立“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创新奖”或“金点子奖”以及“农机发明奖”(并可申请国家注册),无论是管理、服务或技术类,一律依据创新项目所要带来的提质、增收效果,予以不同程度的资金鼓励。在今后的烟叶生产中,除了要注重引进新型农具,同时也要突出新型烟草农用机械的开发,力争取得创新和突破。

(四)建立健全烟叶生产风险保障机制

一是对于烟田保护区的开发和利用,应根据市场需求在严格的技术指导下,达到持续、合理。

二是全面建立烟叶生产数据库。希望能在气象、农业等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对烟叶种植信息、烟叶收购信息、灾害信息及时全面予以收集、分析、存档,为烟叶生产提供参考。

三是继续探索并建立烟叶生产风险保障基金,制定严格的烟叶自然灾害评估程序和核减办法,降低烟农灾害风险,增强烟农发展烟草的安全感和基层管理机构抓烟管烟的信心。

总之,旬阳烟叶可持续发展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它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但是,只要我们以烟叶标准化生产技术为支撑,切实加快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以建立稳固的烟叶原料基地为前提,以质取胜,做细管理,夯实烟叶市场基础,打造旬阳特色烟叶品牌;同时用好各类扶持政策,搞好配套服务指导,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我们的烟农就会赢得更为广阔的增收空间,我们烟草事业就能够抢占到更加优越的发展和创新条件,我们的烟草产业才能更加积极地服务于旬阳县域经济的长远发展。

旬阳县烟草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烟草产业历经近40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县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支柱产业,但目前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为全面了解、深刻剖析烟草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县政协历时3个月,组织部分政协委员会同县烟草局等10个部门,深入赵湾、金寨、棕溪、仙河等11个镇和旬阳烟厂,在进村入户入企详细调研的基础上,前往全省烤烟第二强县洛南县,考察学习了烟草产业风险保障机制及合作社建设先进经验。现将调研情况整理如下: 一、旬阳烟草产业的发展历程及贡献 烟草产业是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最成熟的骨干产业,支撑了旬阳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半壁江山。 (一)旬阳烤烟产业基本情况 依托自然和气候条件,上世纪70年代,县内零星试种烤烟, 80年代中期全面推广烤烟种植, 90年代面积相对稳定,新世纪以来,进入面积、产值、税收的持续增长期,享有“国家优质烟叶示范基地县”、“西北烟叶第一县”、“陕西北烟南移重点基地”、“陕西烟叶标准化示范县”等美誉,种植规模和产量均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全县拥有1000亩村32个、 “烟草大户”6000户。2012年,全县种植烟叶11.8万亩,共签订合同7695份,户均种植15.3亩,收购烟叶28.8万担,烟农收入3.46亿元,户均收入近4万元,烟草产业收入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以上;实现税收6800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17 %。 旬阳已被上海烟草集团、福建中烟、山东中烟、广东中烟、湖北中烟等确定为烟叶原料生产基地,并规划建设五个品牌定向型基地单元,烟叶生产实现100%基地调拨,“订单烟叶”的新格局初步形成。烟草产业正向规模化、园区化、标准化、组织化迈进,成为旬阳农业现代化的领头羊。 (二)旬阳烟厂生产经营情况 旬阳烟厂原名旬阳卷烟厂,始于1976年的一个县办大集体性质的小厂, 1978年开始投产,当年只生产356大箱(每大箱50小箱),产值16.04万元。1979后几经扩建改造,于1983年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国家定点生产企业。后在全国烟草企业整合中并入宝鸡烟厂,经多方努力,2009年又独立为旬阳烟厂。2012年,生产卷烟19.5万箱,调拨卷烟19.8万箱,同比增长7.42%;完成工业总产值10.1亿元,同比增长9.8%;完成销售收入10.1亿元,同比增长13.4%;实现税金6.7亿元,同比增长28.35%。 多年来,旬阳烟厂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尤其是2012年,旬阳烟厂进行新的技改扩建,调整产品结构,金猴王品牌卷烟下线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能力,实现了工业总产值和工业销售产值双过“10亿”大关,企业效益提升,龙头企业的带动促进了全县烤烟基地的稳步发展。 二、旬阳烟草产业面临的机遇、挑战和问题 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烟草产业作为我县农业特色产业来抓,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目标。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旬阳烟草产业既有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存在杂劣品种问题、烤烟主产区基础设施落后、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机遇: 一是国家政策的机遇。国家烟草局印发《现代烟草农业发展规划(2013—2015年)》指出,今后三年,行业每年将投入100亿元左右资金用于烟水配套、密集烤房、机耕路、育苗大棚、机械化和土地整理等项目建设,每年投入50亿元左右资金援建水源工程,行业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总额将达到1000亿元左右。到2015年,基本实现烟草农业现代化,在国际烟叶生产领域处于先进水平,在国内现代农业领域达到一流水平。 二是“北烟南移”的机遇。省政府办公厅2012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烟草产业发展的意见》,指出全省烟叶(种植)生产以陕南为核心,建设特色烟叶示范区,着力打造秦岭特色烟叶品牌,把秦岭烟区发展成为全国烟叶知名产区。到2015年,陕南烟区基本烟田面积达到75万亩,生产规模稳定在100万担左右,为了加快陕南烟区发展,省上已取消了铜川、渭南两市烟叶种植计划,优先保证陕南烟叶发展需要,并在项目安排、资金扶持上向陕南倾斜。上级发展布局的调整和政策的倾斜,已为我县烤烟产业发展带来了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 三是烤烟价格大幅上涨的机遇。烤烟价格逐年上涨,2011年较2010年增加16%;2012年烤烟价格上调20%;2013年再上调10%,大大调动了烟农务烟积极性,为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挑战 一是省内强县的挑战。省内各务烟县的发展势不可挡,如商洛市洛南县制定了《2012-2014农业强优计划》,提出了“扩规模、调布局、优结构、上水平、创名牌”的发展思路,因其具备良好的土地条件,又有适宜高产的“秦烟96”品种,加之健全的烟草发展保障防灾机制,该县2012年已种植烤烟8万亩,实现税收5100万元;2013年已落实烤烟9.1万亩,计划收购27万担;到2014年全县烤烟种植规模突破10万亩,烟叶产量将超过30万担,实现产值超过3亿元。二是市内各县的挑战。市内各县争先恐后,采取各种强有力的措施,鼓励大力发展烟草产业,将使我县份额比例逐渐缩小。 (三)问题: 1、杂劣品种问题。目前,烟农自繁自育未经审定的“农大31”品种占有一定的比例。近几年,县内没有分区域进行引种试验,无力筛选出适合本地特色的优质品种,高产的“农大31”成了当然的选择;同时轮作倒茬难。据调查我县10万亩左右的烤烟,轮作的面积只在2万亩左右,重茬面积高达80%左右。由于连年重茬,容易造成病虫害的加剧,稍有管理不善或自然灾害,直接影响烟叶产量和质量;加之管理体制存在漏洞。由于组织生产和销售归属不同,监管无法到位,不能保持平稳收购。 2、主烟区基础设施落后。我县主要烟叶产区多分布在半高山以上的自然村,交通、智能烤炉、用电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一是行路难。全县虽已实施了水泥路村村通和烟路配套工程,但并村规模大,大部分合并的村,水泥路只是通到集中点的断头路,而且有少数烟区根本就没有水泥路。如:赵湾镇中山村,由原来的6个自然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兴烟已30多年,仅有的一条沙石主干道路,还是2010年实施烟路配套项目,村民投工投劳用4公里烟路指标修了9公里的砂石路。金寨镇张河村由原来的5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是金寨镇第二烟草大村,道路条件更差,30多公里道路仅铺设了3.2公里水泥路,弯急坡陡,安全隐患大,每逢烟草收购季节,阴雨连绵造成多处塌方或被雨水冲毁,烟农的运输相当困难;二是密集式烤炉配套不上。全县烟草种植面积11.8万亩,按任务计算需烤房7334座,目前可利用的烤房只有6828座。调研中,烟农反映新配套的烟炉连续使用三年后,板房基本报废,不能正常使用,原有的烤炉大多已达到3年使用年限;三是烟水配套项目没有发挥作用。部分镇反映烟水配套工程基本上不能正常使用,原因是:一方面在山区修蓄水池(塘),多存在滑坡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工程建设质量不高,不能蓄水;四是现有扶持项目规模小。每年省市分配的指标,根本无法满足生产需求,且烟路、烟水等项目,行业上的要求多,政策灵活性不够,不能因地制宜与其它地方项目整合配套实施。 3、烟农投工大且老龄化日趋显现。烤烟生产周期长,劳动强度较大,多靠肩挑背扛手工操作,每亩烟草投工在40个左右,生产投工难以降低。群众反映:外出打工平均每月3000元左右,普工一年也可挣到4万多元,但在家务十几亩烟,一个劳力净算收益(剔除劳动成本)也就年收入1-2万元。所以, 60%以上的青壮年农民情愿外出务工,就是在家的给烟农打工的收入也比烟农高。据调查,旬阳90%以上的烟农都是老烟农,45岁以上的烟农占80%以上,年轻人根本不愿意种烟,部分年轻人种烟也只是临时性帮忙和过渡性生产,烟农队伍老化,青黄不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4、烤烟产业风险保障机制缺失。长期以来,山区农业 “种在地、收在天”,烟草产业尤为明显。烤烟生产环节多,技术含量高,而风灾、旱灾、冰雹、连阴雨、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造成绝收、减产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近些年来,极端天气频现,旬阳烤烟多次遭受风灾、冰雹灾害和连阴雨涝灾害,导致烤烟大量减产,亩均效益不高。据了解,迄今为止还没有哪家保险公司愿为烟草产业承担保险业务,加之产业因灾社会救助机制不完善,烟农种烟风险大、没保障。 5、经营和管控机制有待加强。一是市场机制尚未充分发挥作用。我县烤烟种植主要是靠政府强力落实,用行政手段推进烟草生产。二是组织化程度低。多年来,烟农分散种植和经营,育苗、移栽、田管、打顶抹杈、烘烤、分级依然是分户手工操作,虽然部分烟叶主产区以村为单位成立了烤烟协会和烟农合作社,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三是投入高产出低。烟叶收购价格涨幅与生产投入成本涨幅不平衡,每亩烟所需要肥料、农药、投工、运输等投入约2000元,经一年辛苦劳作,在没有大的自然灾害情况下每亩地收入只有2500-3000元。四是对违规行为打击不力。少数烟站明折暗扣、压级压价,或接收省外、县外烟叶,打着旬阳品牌向外销售调运,直接损害旬阳烤烟的品牌形象,依法打击的力度还不够。 三、旬阳烟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农业现代化是烟草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促进我县烟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坚定信心,努力提升优质烟叶质量。烟叶质量是决定旬阳烟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各级都要将烟草产业持续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常抓不懈,应以稳规模、优品种、提质量、富烟农、保品牌作为旬阳烤烟生产的指导思想。一是县政府应尽快制定2013-2015年农业强优计划,明确发展战略目标和具体措施,进一步完善考核奖励政策,推动烤烟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坚决取缔杂劣品种。加强宣传引导,镇村干部、烟草技术员要从育苗、栽植、烘烤、分级、收购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分片包干,落实责任,以优良品种确保旬阳烤烟的质量;三是筛选高产优质适生品种。县烟草局应在东区、北区、南区,分别进行优质品种引种试验示范,不断优化,筛选适合我县种植的高产优质品种,提高烟叶单产、质量和效益;四是加强收购监管。在收购环节,政府应加强监督,依法从重从快打击违规行为;烟草部门要按照标准,优烟优价,优质服务,优良秩序,创造良好的烤烟生产销售环境;五是适当适量发展新区,便于轮作倒茬。 (二)整合项目,加强烟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项目向烟草大村集中,土地向烟草大户集中”的思路,保持烟草产业的持续发展。县上应确定“领导牵头、部门参与、整合项目、集中建设”的原则,加强中华烟、七匹狼等品牌烤烟示范基地建设,以1000亩以上村为重点,按现代农业园区的标准,整合交通、土地等项目,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建设。一是烟区的道路提等升级。整合交通、烟路、到户路项目,重点解决水泥路通自然村(通组通户)问题,降低烟农运输成本;二是烟区的基本条件改善。将土地整理、水源性工程、电网改造、扶贫开发、农机补贴等项目资金进行有效集中,保障烟区用地、房改、用水、用电,以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烟农生产和生活水平;三是扶持配套密集烤房。对全县的烤炉进行一次彻底的检查和维修,合理调整烤炉设计方案(板房改成砖砌),制定烟农烤炉管理办法,为烟农提供必要的设施维修服务。四是专项扶持。要千方百计,加大向上争取扶持力度,让更多的优惠政策、补贴项目向我县倾斜。 (三)强化措施,着力培养稳定的烟农队伍。一要宣传引导。大力宣传国省市支持烟草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激发烟农务烟积极性。二要加强技术培训。烟草部门与县职中联合,建立烟农培训基地。每年定期对烤烟生产技术人员和务烟大户,分期集中进行关键技术的规范化、系统化培训。三要培养职业烟农。把人社部门的就业培训、扶贫部门的雨露计划、农业部门的阳光工程培训整合,重点对农村高、初中新毕业人员,进行烟草等专业知识技能集中学习,培养从事烟叶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烟农。 (四)积极探索,建立灾害保障机制。为解除烟农发展烤烟生产的后顾之忧,建立烤烟生产风险保障机制势在必行。一是健全农业防灾体系。气象部门应积极争取气象预警防灾项目,为烤烟和其他农业产业提供准确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力争“十二五”期间在烟草主产区,建成20个以上固定的人工防灾炮点,为全县烤烟和农业生产建立防灾减灾保护体系;二是尽快建立烟草产业灾害风险保障基金。按照“政府主导、多方投入、滚动使用、规范管理”的原则,由政府、烟草部门、烟农和保险公司共同出资,建立旬阳烟草产业灾害风险保障基金。县财政设立专户,全县统一管理,由财政、烟草部门、保险公司共同制定灾害评估办法和基金发放办法。 (五)创新机制,加快推进烟农合作社建设。新时期,组建烟农专业合作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现代烟草产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兴办烟农专业合作社有利于推进烟叶生产规模化种植、专业化分工、集约化经营,有利于抢抓国家支持发展烟农专业合作组织的政策机遇,有利于降低烟农生产成本增加社员收入,促进烟农增收。一要制定规划。县烟草部门应尽快拟定旬阳县2013~2015年度综合服务型烟农专业合作社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总体任务,具体要求,尽快报县政府、上级部门审定后实施;二要加强指导。应借鉴外县烟农合作社建设的成功经验,对现有的三个合作社精心指导,规范运行,提升合作社的综合运行水平和发展活力,为全面推进烟农合作社建设探索经验;三要聚集合力。整合农业、林业、烟草等专业合作社资源,建立综合专业合作社。 (六)加大科技投入,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多年来,我县年种植烤烟面积基本稳定在10万亩左右,烟杆产量很大,未产生价值和效益。调研中,很多烟农提出烟杆“变废为宝”的建议,应进一步加快旬阳烟厂技改进度,倾力做好技改工程外围环境协调工作,保障技改扩建项目顺利实施,早日达产达效,并竭尽全力争取1万吨造纸法薄片项目能落户旬阳。应以建设再造烟叶生产线为契机,构建烟草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链,配套建设烟草内源性香料提取、药用成分精细化加工、烟杆纤维加工、有机肥料制造等系列产品生产线,促进烟草废弃物综合利用,降低烟草种植成本,实现我县烟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旬阳烟区可持续发展途径的探索

摘要:围绕旬阳烟区的发展基础,认真分析烟叶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结合省内外以及国际烟草发展形势和市场要求,探索性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途径,为旬阳烟叶产区长远规划、科学布局及配套投资等提出重要参考。

主题词:烟草 烟区 发展 探索

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知,对国家烟草专卖局“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有关责任和义务,加强烟草制品减害降焦工作”职责的进一步明确,以及国际烟草市场竞争形势向原烟产区频频发出的危机信号的不断强烈,已标志着烟草行业真正步入了二十一世纪富含挑战的征途,各烟叶产区即时面临了空前的抉择和挑战。为此,积极探索烟区可持续发展途径,强力打造优质烟叶品牌,迅速巩固烟区基础地位,全面增强烟叶市场竞争实力,加快构筑牢固的烟叶可持续发展通道,已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了。旬阳作为一个环境特殊的山地烟区,究竟如何才能通过考验、攻克难关,并以轻盈的姿态和便捷的途径,阔步于国内外强势烟叶产区之列呢?这就是摆在每位旬烟人面前的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1 旬阳烟区的发展基础

旬阳自80年代开始引进试种以来,广大烟叶工作者充分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及生态条件,大胆试验、示范和探索,不断地总结和完善,在技术、管理、服务等方面进行了频繁刷新和多次突破,奠定了较坚实的发展基础。 1.1适宜种烟的自然条件

旬阳属秦巴浅山亚热带经济林粮牧区,在烟草种植区划中,属长江中上游烟草种植最适宜区,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土壤PH值及土壤质地养分适宜种植烟草,日照、积温、降雨量、无霜期

等气象因子合乎优质烟叶生产的基本需要,这是旬阳能够拥有烟叶这项种植业,并成为当地支柱产业最根本的原因。 1.2较完备的生产综合体系

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完善,旬阳烟区已形成一套具有旬阳特色、山区特点的烟叶技术、管理和服务体系,并在实践的验证中非常符合旬阳县情。特别是在近年来,随着国家级和省级烟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的实施,烟叶生产综合标准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并在烟叶生产的具体工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1.3不断壮大的烟技队伍

目前,全县共拥有技术员320余名,其中取得中级烟技员资格的有91人,取得初级烟技员资格的有178人;拥有长期种烟农户1.1万户左右;拥有懂技术、会组织、善管理的乡、村抓烟干部千余名。通过多年的培养和学习,烟技员、抓烟干部和烟农的商品观念、市场意识和专业技术水平得以整体提高,他们已成为旬阳烟区持续健康发展强有力的人才资源基础。 1.4逐年递增的配套设施扶持

自2005年以来,在烟草行业扶持政策的推动下,烟田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快,烟叶生产条件不断改善。至目前,全县共建成水窖11007口;水池142口;管网708.96千米;配套机耕道路136公里;修建密集烤房840座、热源内置式烤房5021座;修建烟田气象站一处。累计投入烟田基础设施建设资

金6192.9万元,奠定了烟区增利避害能力强趋和生产成本降低的基础。

1.5初成格局的“订单烟叶”

目前,旬阳已被上海烟草集团公司、山东中烟、福建龙岩烟厂和陕西中烟公司等确定为烟叶原料生产基地,烟叶生产实现100%基地调拨,形成了“订单烟叶”的新格局,烟叶资源配置优势凸显,重点产区与重点烟厂的依托和合作共赢关系更加密切。 2 旬阳烟区面临的问题

旬阳烟区尽管在长期发展中积淀了较为丰富的生产经验和高效的组织模式,加之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以及烟草行业惠民政策的全面落实,为烟叶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的优势基础,但同时也面临着地域、资源、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严重阻碍了产业水平的大幅提升和市场竞争力的不断增强。 2.1人力资源问题 2.1.1烟农资源问题 2.1.1.1烟农居住相对分散

由于旬阳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农户居住相对分散,不利于生产指导和统一管理。 2.1.1.2烟农素质依然偏低

据调查,全县80%烟农都是十五年前的老烟农,平均年龄45岁以上的烟农占60%以上,30岁以下的烟农不足20%,技术烟农青黄不接问题已十分突出。

2.1.1.3烟农队伍大幅缩减

近年来,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务用工费用提高,农民经营项目的选择面不断拓宽,加之烟叶生产受灾害影响较大,导致烟农队伍不够稳。据统计,自2002年以来,全县烟农户平均以每年1896户的速度在逐年递减。

2.1.1.4烟农思想不够解放。在生产当中,部分烟农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已养成了一种传统的生产习惯,对于新技术的接受和运用仍有观望心态,影响了新技术普及推广效率。 2.1.2人才资源问题 2.1.2.1烟技员创新意识不强

目前,通业务技能、职业道德、政治修养以及管理水平等方面的不断培训和学习,烟技队伍素质得以整体提高,但在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等方面,多局限于已有的措施或方法,而在创新上较为被动,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自主创新能力。 2.1.2.2行业激励机制不完善

激励机制是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发挥创造力的有效依托。但是,由于当前创新机制的不完善,对能干事的、能自觉干事的或有突出成绩的员工,与怕干事的、被动干事的或从来不干事的员工,在待遇补贴及晋升渠道上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别,严重抑制广大员的创新动力和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信心。 2.1.2.3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在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中,存在抱着试试、示范一下的心态,责任心不强,导致部分好的科研成果未能得到较好地落实和指导,且使烟叶生产蒙受损失,从而放缓了新技术应用和推广进度。 2.2自然及生态问题 2.2.1连片规模不大

从近二十年来的生产数据看,旬阳烟叶面积基本稳定在10万左右,其中最大种烟规模(1997年)达12.6万亩。但是,由于烟区内连片耕地较少,种植相对分散,缺乏大规模种植的基础。 2.2.2烟田营养差异明显

由于在传统烟叶生产模式下,烟农未能合理布局种烟地块,轮作倒茬不到位问题依然存在,导致烟田土壤营养不协调。同时由于种烟海拔跨度大(600~1000m之间),光照、土壤结构、肥力等差异明显,这对精细化管理及个性化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3烘烤燃料日渐稀缺

由于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政策的落实,烟叶烘烤的燃料日益紧缺,大部分需购煤烘烤。但由于煤价不稳,部分区域道路较差,运输成本增加,致使烟农不得不弃烟转产。 2.3生产方式问题

2.3.1传统烟草农业生产未能完全解放

目前,在山区烟叶生产中,由于受山高坡陡等的制约,整地依然靠牲畜耕耙,移栽、打顶抹杈、烘烤等依然是手工操作,机

械化程度不高,劳动强度大,工序复杂,生产成本难以降低,发展现代烟草农业任重道远。尽管近年来引进了烘烤自控设备、密集烤房,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对涉普及面广、工序复杂的烟草农业来讲,这只是杯水车薪而已。据调查,2009年全县1000多个20亩以上大户,对于农用机械,特别是璇耕机的使用率仅占5%左右。

2.3.2专业化程度不高

由于旬阳烟区山地的特点,大规模种植的农户一直较少,且组织模式单一。据统计,2009年全县20亩以上(不含20)的烟农仅588户,仅占种烟农户的5.34%,且大多是从育苗到交售一体操作,缺少具体分工性专业农户。 2.4防灾避害问题 2.4.1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旬阳烟叶生产受干旱、洪涝、秋季低温连阴雨、冰雹等灾害影响很大。据统计,威胁我县烟叶生产的伏旱灾害发生机率71.4%;平均3.5年有一次严重伏旱,机率在28.6%;秋季低温连阴雨发生机率在51.7%,对海拔900米以上烟区危害最为严重。同时由于轮作倒茬的不到位,导致病虫危害加剧,严重影响了烟叶产、质量和生产效益的提高 2.4.2基础设施依然薄弱

近年来,旬阳烟区在烟草行业烟叶生产基础设施的大力扶持下,烟叶生产条件得到了较好的改善。但在烟路和密集烤房配套

上还很欠缺;个别烤烟村仍未通路,肩挑背扛的历史还没有过去;同时信息化管理(烟田气象、收购监控等)、防雹设施等工程未能大批量建设和发挥作用。 2.4.3标准化烟站建设缓慢

由于部分烟叶基地的交通条件差,站点布局不够合理、设施不完善,增加了烟叶及物资调运成本,烟叶收购及仓储条件落后,影响了烟叶成包、调拨的质量和效率,且易导致许多隐性损失。 2.4.4烟叶风险机制不健全

目前,对烟叶害灾损失的科学评价体系以及风险保障机制,正处于进一步探讨和完善当中,对灾害损失缺乏较合理的补偿办法,对严重受损烟农户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 3 旬阳烟叶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面对旬阳烟区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入手,如何才能进一步巩固产区地位、全面增强市场竞争力,并确保烟叶协调可持续发展呢?这就给旬阳广大烟叶工作者在经营战略、科技转化、品牌培育及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加严格的标准。

3.1系统调研准确定位,强力打造特色烟叶品牌。 3.1.1掌握“行情”

“知己知彼,百战不贻”。要想烟区能够保持旺盛的发展态势,取得突破性、跨越式发展,必须“走出去”,系统了解和吸取省内外烟叶产区的发展状况,特别是前五批国家级标准化生产

示范区建设先进单位的先进经验,分析他们的生产投入、科技创新、管理方法及服务理念,同时要掌握客户需求与烟叶生产现状的协调性,为制定烟区长远规划或方案提供指导。 3.1.2找准位置

我们应在积极开展工作调研和对外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地认识烟叶市场和自身不足,找出差距,在众多的烟叶产区行列中找准自己的起点和位置,分析了解自己的竞争对手。 3.1.3确定目标

旬阳烟区种植规模应保住一个“稳”字,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0—12万亩之间,不宜搞大的扩张,主要突破口应放在“攻单产、上质量”上。并根据各产区的种植数据以及在本产区开展反复试验和示范,科学、合理地确定目标数值。 3.1.4打造特色

既然是特色,那就是独有的,只要有特色,就会有品牌,有了优秀的品牌,就会建立坚实的发展基础。旬阳地处汉江两岸,秦巴这间,具备了独有的地域和气候特点,这对创建品牌烟叶的提供了上好条件。我们要在新技术的支撑下,在不断提高烟叶质量水平的基础上,同时对自的产品进一步深入研究,真正了解自己的产品到底有没有其它任何产区都不能替代的东西,为旬阳烟叶可持续发展开劈一条崭新的道路。

3.2结合山区生产特点,加快建设现代烟草农业。

加快建设现代烟草农业,是加速先进科技成果引进和转化,全面提高烟叶生产整体水平,打造特色烟叶品牌,确保烟农持续增收,促进烟叶产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据调查显示,旬阳烟区2008年的传统烟叶生产平均每亩用工49.9个,采用密集烘烤设备的农户平均亩用工31.3个,仅此一项技术更新,较传统烟草生产平均亩节约18.6个用工。从而体现了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对烟叶生产“减工、降本、提质、增效”的重要作用。然而,针对旬阳山地烟区的特点,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中就必须充分考虑山地因素,制定更加具体、更富操作性的方法措施。 3.2.1加快推进烟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

烟叶标准化生产是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重要依托和技撑,必须按照科学、精细、适用的要求,尽快完善烟叶标准综合体系,加快标准宣贯和验证工作,推进优质烟叶生产科技示范基地、烟叶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逐步健全烟草质量标准体系和认证体系,推动烟叶工作标准化进程,提升烟叶规范化水平和技术含量。 3.2.2营造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良好氛围

要围绕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目标,从思想认识、科技意识、创新动机等方面对烟农进行培训和教育,逐步形成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的良好氛围,奠定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思想基础。要从标准化生产的角度,引导烟农合理运用技术,规范操作技术,让烟农认识到没有规范化的管理和标准化的生产技术,现代烟草农业就如

同无本之木。要结合已经引进的先进机械和设备,不断引导烟农主动探讨节能、减耗措施,挖掘生产用工环节的集约化潜力。 3.2.3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推进规模化和专业化种植。

要合理布局,科学配置,及时收集基本烟田信息,作为布局调整的参考。在基本烟田保护区内,通过乡(镇)、村组的配合,依照群众自愿的原则将闲置地块租赁过来,然后再反包给当地烟农或种烟大户经营,以达到优化布局的效果。同时可推进烟技员带资种烟机制,在规模化种植的过程中,可以考虑技术员人均负责烟叶面积的多少,实施带资种烟,联片承包,为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争取条件。

3.2.4加快引进和探索适合山区生产的烟用机械或设备

2008年,旬阳在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区初步引进、购置了坡地微耕机、电动喷雾器、机械烟夹、智能化烤房等,其省时、省力、节能、减耗等先进作用,已受到当地烟农的普遍认可。但这与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要求还差得很远,还应当及时了解省内外开发的先进烟用农具,及时考察并引进试用,对适合山区的,要及早推广。

3.2.5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基础。要突出重点规划项目,针对近年来烟叶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扶持投入大,但相关制度和管理措施还不够完善,项目之间缺乏连贯性和综合效应的问题,在今后的建设中,要把建设项目合理地、科学地规划到基本

烟田连片规模较大的区域,规划到种植面积在千亩以上的大村、大组。在烟路、烟水(特别是管网)的配套建设上,要严把质量,保证配套项目齐全,供应能力强,使用时间长,为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奠定坚实的设施基础。目前,我们要加快引进先进烘烤设备,把密集烤房群的建设作为减轻烟农务烟强度,降低用工成本的关键措施之一;要根据山区特点,在不同海拔、不同方位修建烟田气象站,依托气象站加强气象数据收集和天气预测,真正为烟叶生产的综合指导提供重要参考;要修建烟叶生产防雹设施,针对烟叶生产区域性受灾严重的冰雹天气,利用人工影响天气的办法加以防御,同时要配以标准路面,以提高防御的时效性。 3.2.6加快基层烟叶工作站建设

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服务烟农为根本,以实现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按照“功能齐全、突出服务、管理规范”的基本思路,完善烟站配套设施,创新服务内容,夯实基础管理,增强收发物资、烟叶仓储及调拨能力,不断提升基层烟站专业化、规范化服务水平及烟叶生产的综合效益,为巩固优质烟区的基础地位,促进烟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3突出以人为本核心,全面提升企业文化品味。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是焕发行业精神面貌,充分调动从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发挥创力,不断增强竞争实力,确保烟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法。 3.3.1经常性开展学习培训

要制定年度详细的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程序,并按照“公司——烟站——技术员——烟农”的顺序有组织地进行培训,促使烟农、技术员两支队伍掌握过硬的生产技术、市场管理及行业法律、法规等综合性内容,进一步拓宽视野,把握形势。通过技术和相关素质培训,使技术员能够大胆指导,使烟农能够放心种烟,并为行业发展储备大量的后备人才。 3.3.2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在生产当中,在遵循自觉、自愿的原则下,要物色、培养技术过硬、管理能力强的专业户,以提高规模化和专业化种植水平。在人才配置上,要注重德才兼备,因才定岗,力争把合适的人放在最适合的岗位,以确保人才效益最大化。 3.3.3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要以有效的薪酬激励为前提,以厚重的企业文化为支撑,以科学的目标激励为核心,以公平的竞争激励为手段,以公正的激励监管为保障,不断地完善激励机制,从人性化管理的角度,去关心人、培养人,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要将烟叶单产与中上等比例纳入重点考核内容,并与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及岗位调整严格挂钩。在生产过程中,要设立“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创新奖”、“金点子奖”以及“烟用农具发明奖”,无论是管理、服务或技术类,一律依据创新项目所带来的提质、增收效果,予以不同程度的资金鼓励。在今后的烟叶生产中,除

了要注重引进新型农具,同时也要突出新型烟草农用机械的开发,力争取得创新和突破。 3.3.4切实强化生产收购管理

要加强生产过程痕迹化管理。为确保生产技术和服务工作落到实处,对工作人员要实行《技术员考核日志》管理,要求工作有记录,指导有方案,考评有结果,整改有对象,确保生产管理有理有据,各项工作进展顺利。要严格烟叶收购管理。实施阳光收购,杜绝暗箱操作,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和烟农利益,为产区可持续发展营造健康环境。

3.4 完善烟叶服务体系,构建信息传递通道 3.4.1完善网络服务体系

要主动与通信部门联系,加快烟区信息网建设,加大通讯信号覆盖面,利用烟草农业网站、呼叫中心等信息化手段,加强面向烟农、面向基层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先进技术、土地流转、信贷、机械化服务、病虫害预测预报、灾害天气预警等方面的信息传递,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3.4.2加强与烟叶客户的联系

要围绕“打造特色烟叶品牌,满足卷烟工业需求”的思路,加强与客户沟通、交流,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样的烟叶,我们就生产什么样的烟叶,要把我们的特色品牌建设与卷烟工业的命远紧密结合起来,主动邀请客户前来现场指导和考察烟叶工作,进一步增强产区的供应能力。

3.4.3聘请烟叶专家长期坐诊

要从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高度,聘请知名专家和业内人士长期对产区烟叶生产进行坐诊、把脉,同时在技术方面还要挂靠国家权威性的技术依托单位,请他们结合本地烟叶生产实际和工业需要,随时提出指导性意见,进一步增强产区知名度和影响力。 3.4.4规范生产投资监管

在烟叶生产基础设施配套项目任务的分解上,应避免盲目性和情绪化,要适当倾斜种植规模稳定区域;在各个项目建设中,要以质量为前提,明确质量管理责任,自始至终进行项目监管,力求质量最优化,效益最大化。对已竣工的项目,应采用明查暗访的办法进行巡检或抽查,重点放在虚报冒领、重复享用或资金截留等严重违规行为的查处上,发现问题,要一查到底,积极营造良好的扶持投资环境,最大限度地为产区可持续发展服务。 3.4.5建立健全烟叶生产风险保障机制

继续探索并建立烟叶生产风险保障基金,制定严格的烟叶自然灾害评估体系和核减办法,降低烟农灾害风险,增强烟农发展烟叶生产的信心。

3.4.6积极开展行业内外宣传

对于烟叶产、购、销过程的宣传工作,要安排专人负责,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前提下,长期对烟区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先进人物等,在电视、报刊、杂志等宣传媒介上予以实事求的大范围报道;要在办公电话的彩铃里,添加行业的发展概况、现状、

理念;要在重点的示范区域设立醒目的宣传牌等,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认识我们,使我们的烟叶能够走向更为广阔的市场。

总之,旬阳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烟区,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尽管阻力很大,但其途径和对策也会有很多。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在烟叶质量的提高上下功夫,在管理方法的创新上做文章,在人才的培育和配置上动脑筋,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加速先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快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努力打造特色烟叶品牌,切实增强烟叶市场竞争力和供应力,我们才会在汹涌的烟叶市场大潮中站稳脚跟,才会探寻出更多的适于烟叶可持续发展的捷径,才会赢得更为广阔的、更为久远的烟叶可持续发展空间。

为了那片“金叶子

2008年以来,行业深入开展特色优质烟叶开发工作,有效提升了烟叶品质,为原料保障上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随着品质的提升、特色的彰显、工业可用性的提高,中国烟叶成为了实实在在的“金叶子”。中国烟叶含“金”量的提高,离不开行业坚持走工商共建烟叶基地单元的道路,离不开“生态决定特色、品种彰显特色、技术保障特色”理念,离不开始终将科技进步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的思路,更离不开行业各单位的不断创新与探索。本期“烟草视点”,我们选取了行业5家单位,介绍他们在特色优质烟叶开发方面的经验,管窥行业特色优质烟叶开发的五年发展之路。

上烟集团:突出质量与特色 协调总量与结构

烟叶是品牌发展的基础。开展特色优质烟叶开发以来,行业构建了“工业主导、商业主体、科研主力”的开发平台,为“卷烟上水平”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提供了技术引领、物质基础和管理保障。近年来,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围绕保证特色彰显、质量优秀、总量充裕、结构匹配的烟叶原料供给,务实推进特色优质烟叶开发,保障了“中华”品牌“百万千亿”目标新提升。

以特色促优质

“中华”品牌所具有的独特风格需要同样具有独特风格的烟叶原料作为保障。上烟集团应用经典技术及数字化评价方法,以产品配方需求为核心,从风格特色、外观性状、化学成分、物理特性和安全性等多个指标出发,提出了“中华基地单元烟叶生产目标”,建立中华原料多维度质量理念,初步实现对各产地特色优质烟叶开发的工业引导。

“中华”品牌“多产地、多等级、小比例”配方原则与各地在特色优质烟叶开发中彰显风格、提升质量、打造特色的目标是契合的。2009年,上烟集团深入烟区,与鄂西、皖南、湘西、滇西南等地区商业企业合作,完善了“中华”原料备选库体系,扩大了配方模块的产地、等级范围,保障了“中华”原料配方需求的实现和风格特色的稳定。

特色优质烟叶开发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也离不开工商协同合作机制的建立。2010年以来,上烟集团在全国13个重点产区与产地商业企业共建了对应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011年上烟集团又与安徽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深度合作共建了“沪皖烟草农业高科技示范园”,针对烟叶生产过程质量形成的关键农业节点开展了充分研究。这种工业主动、商业协作的方法进一步彰显了“中华”原料的风格特色。目前,经过工商充分合作,所有共建基地单元中,河南烟叶浓香风格整体提高,云南、四川烟叶清香型风格进一步突出,贵州烟叶中间型烟叶风格得到了强化。

稳总量优结构

长期以来上烟集团都把原料保障作为公司发展的重中之重。开展特色优质烟叶开发以来,上烟集团积极推进“优化资源配置”工作,下大力气开展烟叶基地单元建设。目前在国家局政策支持下,2012年“中华”品牌基地单元规模达到38个,特色优质烟叶基地单元达到19个,资源贡献率达到了烟叶总量的65%。2013年,上烟集团还将建设47个基地单元,资源贡献率近80%,“中华”品牌的原料需求总量有了切实保障。

在烟叶原料总量得到保障的前提下,优化结构成为上烟集团的又一关键工作。为此,上烟集团从烟田入手,围绕“高端低焦”目标,将“中华”原料需求由干巴巴的文字描述变成具体的、可操作的、示范性强的农业生产规范,建立了工业、农业、烟农三方都听得懂、讲得清、说得准的共同语言。在这一措施推动下,“中华”原料质量逐年上升。以最受关注的烟碱、糖碱比为例,2011、2012年中部烟叶全产区的烟碱CV值为20%左右,为2005年以来最低值。

上烟集团还积极创新原料初次配方技术,提升原料的利用价值。上烟集团建立了四个“中华”原料加工中心,基本实现集中加工;针对性开展工业分级,充分挖掘原料利用潜能,构建了近20个具备规模的“中华”原料特色配方模块,提高烟叶原料的综合利用效率;进一步增加技术、资金投入,形成“中华”原料的专属加工线,在安徽建成了“中华”专用分拣线,贵州湄潭专线也正在设计规划中。

河南中烟:提高“上六片”在一二类卷烟中的应用

河南既是我国三大烤烟生产发祥地之一,也是优质浓香型烟叶主产区之一。近年来,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充分利用浓香型烟叶原料产地的优势,按照“主动参与、深度介入”方针,以“上六片”烟叶为抓手,努力提高河南烟区上部烟叶工业可用性,着力提升了“黄金叶”特色优质烟叶原料保障水平。

田间:充分成熟提升香气

一般而言,河南浓香型烟叶的腰叶香味不足,工业可用性低;而成熟度好的上部烟叶香气量较大,降焦处理后可保留更多香味物质,二者可互为补充。

为保证上部烟叶香气量充足,河南中烟与郑州烟草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一起开展提高上部烟叶成熟度研究,逐步形成了“上六片”烟叶生产技术。在栽培上,严格控制氮肥用量、控

制移栽密度、保证优质饼肥供应、采用二次打顶技术,并对烟叶采收进行控制;在采摘上,以适当延长烟田生产发育时间、保证烟叶达到田间充分成熟为原则,采用一次采收所有“上六片”烟的方法,保证了烟叶质量;在烘烤上,指导当地烟农进行“三段式”烘烤,并采用了提高变黄期湿球温度、缩小干湿差、适当延长烘烤时间等措施,确保烟叶烤黄烤香。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目前河南中烟已经熟练掌握了该项技术的要点,成功提升了“上六片”烟叶的香气。

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可明显提高上部烟叶整体外观质量,明显改善上部烟叶的烟气特征,有效提升上部烟叶香气品质、香气量和浓度,有利于卷烟减害降焦。

车间:柔性加工确保品质

研究表明,“上六片”烟叶具有与其他部位烟叶不同的特性:持水能力较强,耐加工性能较强,加工过程中有较多的总糖和还原糖参与美拉德反应(编者注:美拉德反应即非酶褐变反应,是卷烟制造过程中的一类重要的致香反应,对提高烟丝品质有重要作用)。针对这种特性,河南中烟与郑州院、河南农业大学、郑州大学等单位深度合作,探索完善“上六片”烟叶加工技术体系,形成了以“三烤、三润、三净”为核心的加工技术支撑体系。 好烟是烤出来的。“三烤”加工工艺是针对“上六片”特性而形成的技术措施。一烤透本香、定金黄,二烤出净香、固本质,三烤成醇香、保温润。一烤采用独特调制工艺,缓慢脱水,促使烟叶内含物质充分降解、转化,烤出烟叶本香;二烤采取分段复烤技术,将特征相近的叶位复配,采取不同的复烤工艺,去除杂味,保持本香;三烤采用河南中烟首创的“低湿烘烤”烟叶再烤工艺技术,严格控制加热介质温度、湿度,保证一系列化学反应在特定条件下发生,完成香味前体物质转化,保证香气物质的渐次生成和总量的增加。在“三烤”的基础上,再利用“三润”技术,保护烟叶原有水分子,滋润增香,温润持水;利用“三净”技术,净烟叶,净烟丝,净烟气。通过这些措施,不但有效降解了烟叶中对感官质量无益的蛋白质成分,而且使卷烟的危害性指数同比降低了25%左右。

实践证明,“上六片”技术的推广,提高了上部烟叶的工业可用性,能够增加20%以上的烟叶原料进入一二类卷烟配方,达到了优化烟叶等级结构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效果。

贵州铜仁市局(公司):发明烤烟井窖式移栽技术

贵州是我国重要优质烟叶产区,但也是延长烟叶生长周期困难较大的产区。近年来,贵州省铜仁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发明了烤烟井窖式移栽技术,巧妙地解决了烟叶移栽问题,有效延长烟叶生长期和成熟期,提高了烟叶的品质。

从牛脚窝到井窖式

贵州铜仁独具特色的山地小气候孕育出了“山地醇甜香”和“山地清甜香”特色优质烟叶。但美中不足的是,每年7月初烟叶旺长期当地会有伏旱天气,这影响了烟叶生长。要避开伏旱期,烟叶移栽最佳时期就要提前到4月份。而每年4月份,当地常常出现低温、阴雨、寡照情况,不能满足烟叶移栽所需条件。

2009年,一头耕牛闯进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一处刚移栽的烟田,离开时将几株烟苗带到了牛脚窝里。几天后,烟农惊奇地发现,牛脚窝里的烟苗不但没有死掉,反而更具生命力,叶色翠绿,并已还苗生长。这一现象引起了当地烟草公司技术人员的注意。他们发现,牛脚窝巧妙地形成了适宜烟苗生长、壮苗培育的微环境。他们将这一具备一定规格的类似水

凼和地窖的移栽微环境称为“井窖”。2009年,松桃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以牛脚窝为范例,初步形成了井窖式移栽技术,并在当地试种5亩。试验结果大获成功,烟苗移栽优势明显。

什么是井窖式移栽?铜仁市局(公司)的技术定义是:在覆盖地膜的垄体上或墒情较好的非地膜烟待栽垄体上,使用专用制作工具打制类似井窖的移栽孔,将有5~6片真叶的烤烟小苗垂直投入孔内,并淋施少量的水肥药液,待20~25天烟苗生产点高出井窖口2~3cm后再覆土填实的移栽方法。

实践证明,井窖式移栽能够做到适时移栽、快速移栽、小苗深栽和减工降本增效,可以有效缓解西南烟区春旱、低温等不利影响,对提高烟叶品质具有积极作用。

从烟田洼地到集成技术高地

围绕“井窖”产生作用的原因,铜仁市烟叶生产技术人员开展了技术攻关,小小的烟田洼地成为了烟叶生产技术集成的高地。

表面看,“井窖”很简单,但是要彻底研究透“井窖”并不容易。围绕移栽“井窖”规格、发生作用机理,贵州省局(公司)和铜仁市局(公司)对移栽烟苗的标准、烟叶根系发育情况、烟叶内在化学成分变化等进行综合研究。

“井窖”微生态环境研究是井窖式移栽的技术关键。铜仁市局(公司)联合有关科研机构研究发现,随着深度增加,“井窖”内温湿度受外界变化影响较小。而烟苗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温湿度下,较有利于烟苗早生快发。由此,他们对“井窖”的规格、适栽烟叶标准进行了规范。通过创建综合效应系数和多元回归模式,规定“井窖”以深度19~21cm、直径8~10cm为宜;通过对不同标准烟苗的试验,制定出以茎高3~4cm、有效片数5片为最佳烟苗素质的标准;通过对不同封土时间的研究,制定出以烟苗生长点低于井窖3cm封土为最佳时期的措施。同时,贵州烟草部门还将井窖式移栽技术与壮苗培育、高垄深栽、适时早栽、抗旱移栽等已有生产技术有机对接。一些地区还将井窖式移栽技术与双层膜覆盖增温、灯泡增温补光和低海拔地区异地育苗等措施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2年,贵州省局(公司)将井窖式移栽技术列为全省烤烟十大主推(示范)技术,示范推广156万亩,占全省移栽面积的46%以上,取得了较好效果。

安徽中烟:探索工商共建基地单元新模式

随着基地单元建设不断深入,传统的工商合作模式在满足工业企业对烟叶原料多样性、独特性的要求方面渐显不足。安徽中烟在特色优质烟叶开发中,以“黄山”品牌原料需求为导向,突出重点环节,注重技术落实,积极引入新元素,创新管理模式,与卷烟商业企业一起探索了工商共建基地单元新模式。

一种话语解需求

传统工商合作,往往出现工业公司说特色、定质量,产区商业企业做技术、定方案的两层皮、两个系统的现象。安徽中烟在与皖南烟叶公司合作过程中,十分注重将工业企业的工艺标准转化为商业企业的技术标准,将工业性的语言化为农业性表述,用“一种话语”解决工商对特色原料的要求。

“一种话语”即工商双方说同一种话,也就是采用工商双方都能理解的技术标准,共同解析品牌需求,共同剖析原料现状,共同分析原因,共同制定改进措施并负责措施落实。以

烟叶的烟碱量为例。针对烟碱含量波动问题,安徽中烟在质量报告中,不仅分析了烟碱含量的变化,同时还针对皖南烟叶的生产技术标准,对施肥、育苗、土壤改良、栽培措施、采摘时间等环节提出了需要改进的措施。这让皖南烟叶的基层技术人员迅速掌握提升烟叶特色技术,取得良好效果。同时,工商双方按照“黄山”品牌烟叶使用需求,将品牌配方分为核心特色原料、核心质量原料和一般功能性原料三个板块,明确各个板块烟叶特色。这一细分让商业企业技术人员明确了烟叶原料的应用特点,让工业配方技术人员能够熟练掌握皖南烟叶特性,便于双方有针对性地采取技术措施,提升烟叶与卷烟的品质和风格特色。

三个平台促创新

工商共建基地单元是特色优质烟叶开发的成功经验。安徽中烟围绕“黄山”品牌,共同搭建了技术攻关合作、专业人才培养、精品原料生产三个平台,深入探索工商合作新模式。 2012年,安徽中烟与皖南烟叶共同组建了皖南特色优质烟叶开发研究室。研究室包含一个200多平方米的理化实验室,配备了烟叶农业环节和工业评价环节设备仪器,能够实现烟叶外观质量、感官质量和化学成分检测分析。同时,工商共同派驻常驻人员、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共用实验室研究成果,为工商双方技术研究提供了条件。安徽中烟和皖南烟叶公司还互派相关技术人员参与对方技术工作,培养既熟悉烟叶生产又熟悉加工工艺的复合人才,共同搭建了一个专业人才培养平台。同时,2009年以来,安徽中烟与皖南烟叶公司一起对皖南不同区域烟农的年度样品进行系统分析,确定了29个村民组作为“黄山”精品原料供应基地,针对28个村民组之间的特色差异组成3类配方模块,用于支撑高档“黄山”品牌开发与生产,建立了精品原料生产平台。

云南保山市局(公司):依托一流生态优势 探索绿色烟叶发展

谈到高黎贡山,许多烟叶生产人员都熟悉,因为那里独特的高原森林生态、稀有火山灰土、优质天然泉水和温和季风气候非常适宜烟叶生长。近年来,云南保山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充分利用高黎贡山的生态优势,集成绿色生产大科技,构建了绿色生产、清洁生产、标准化生产新方式,积极探索绿色生态优质烟叶发展新途径。

依托生态 示范先行

界头,位于腾冲县北部,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条件。这里成为保山市局(公司)发展绿色生态烟叶的最佳示范区。

2012年,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将保山市腾冲县界头镇列为全省绿色生态优质烟叶开发重点示范区。云南保山市局(公司)成立了专门领导机构和专项工作组,系统研究示范区建设规划、科技支撑、组织管理和推进模式,制定了《高黎贡山绿色生态优质烟叶生产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同时,保山市局(公司)还加强与云南省烟草科学研究院、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的联系,成立联合驻点工作组,扎实推进示范区建设。 界头有着“高黎贡山的清甜甘泉、印度洋的暖湿季风、北回归线的和煦阳光、孟加拉湾的调匀降雨”四大优势。保山市局(公司)依托这些优势,提出打造以绿色、生态、优质为特色的烟叶生产示范区,带动全市烟叶生产。目前示范区共规划基地单元3个,基本烟田15万亩。同时,示范区还建立了与生态烟叶生产相适应的基层组织管理模式、专业化服务体系和职业烟农队伍,推进示范区建设。

聚焦绿色 技术集成

好生态加上好技术才能种好烟叶。保山市局(公司)开发了一系列绿色生态优质烟叶生产技术:减量化学肥料和农药使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环境保护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这些绿色技术的实施,推动了示范区建设向纵深发展。

确保重点环节的规范操作是绿色生态烟叶生产的关键。保山市局(公司)积极集成绿色集成技术,支撑绿色生态理念落到实处。土壤是烟叶生产的基础。结合示范区土壤特点,示范区100%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重点推广万亩抗病生物有机肥、土壤修复有机肥,有效降低化学肥料施用。绿色生产是生态烟叶的主要特征。示范区全面推广病虫害生物、物理防治技术。主要措施有:通过设立普查点、预测圃,合理设置生物物理防虫设施;推广生物活性灭虫药剂,有效降低化学农药施用等。GAP管理是生态烟叶生产的保障。通过农业基础信息普查,完善烟农信息档案,建立了涵盖烟叶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烟叶GAP生产管理规范,健全烟叶质量安全监控体系。

在高黎贡山发展生态烟叶,生态烟叶理念也必须适应当地文化和传统。近年来,示范区不断强化宣传培训、改善生产条件,引导烟农自觉按照绿色生态生产技术规范操作。为宣传推广绿色烟叶生产,保山市局(公司)充分吸收当地传统农耕文化精髓,集成转化最新绿色生产科技和管理成果,初步制定了《绿色生态烟叶》企业标准,引领绿色生态烟叶发展。

陕西旬阳:着力建设烟草生产全程机械化

我国是一个烟草需求大国。当前,现代烟草农业已经进入精耕细作、提高质量、提升效益的阶段,把烟草农业生产全过程和各环节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大系统,在各个过程和环节形成一个个小体系,有利于实现品质特色化和结构最优化,实现从粗放管理转向集约经营。

陕西省旬阳县是全国烟草种植大县,也是优质烟叶生产基地之一。常年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是当地政府主导产业和农民收入支柱。为了做大做强烟草产业,减轻烟农劳动强度,降低烟叶生产成本,增加烟农收入。经县农机局积极争取,在省局领导大力支持和政策倾斜下,该县被列为2013年全省烟草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县。目前项目实施进展顺利,效果好于预期,主要做到了

组织具体,责任明确。县农机局成立由主要领导成员组成的的烟草机械化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分设了项目协调组、实施组、后勤保障组、资料档案组。项目细化到组,任务分到人。各负其责,确保项目任务落到实处。

宣传培训到位,技术指导到户。一是召开烟草机械化技术培训会,落实项目任务,明确建设要求。二是要求项目包抓人员明确建设内容,紧跟项目建设进度,协调指导烟草机械化种植相关技术,强化技术指导服务。

协作有力,工作到位。领导小组主要指导项目实施全盘工作,协调各组具体工作衔接、确定规模化烟草种植示范户;聘请县烟草部门技术人员协同制定项目建设标准,开展技术培训,并根据每户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指导。县局严格按照项目建设标准进行检查,合格一户,配发一套农业机械,确保项目建设的内容按时完成;及时收集掌握项目开展情况,每月向省农机局汇报进度;做到分工负责,紧密配合,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规范项目管理,强化资金监管。根据相关文件要求,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地方配套为辅助,群众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机制。

项目资金使用由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推行阳光管理,接受群众监督。资金使用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严格按照项目规划和实施进度拨付资金。完善档案管理,实行一个项目一套档案。县农业局、财政局负责对项目资金的申报、立项、使用等全过程监督检查,通过定期抽查、专项检查、财务审计等多种形式保证项目资金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益。

烟草产业正成为推动该市县域经济发展和烟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产业支撑,目前是烟草全程机械化的关键阶段,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提质增效上,进一步转变烟草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烟叶生产平稳健康发展。从消费者利益出发,生产更优质的烟。

陕西省旬阳县是全国烟草种植大县,也是优质烟叶生产基地之一。常年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是当地政府主导产业和农民收入支柱。为了做大做强烟草产业,减轻烟农劳动强度,降低烟叶生产成本,增加烟农收入。经县农机局积极争取,在省局领导大力支持和政策倾斜下,该县被列为2013年全省烟草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县。目前项目实施进展顺利,效果好于预期,主要做到了:

组织具体,责任明确。县农机局成立由主要领导成员组成的的烟草机械化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分设了项目协调组、实施组、后勤保障组、资料档案组。项目细化到组,任务分到人。各负其责,确保项目任务落到实处。

宣传培训到位,技术指导到户。一是召开烟草机械化技术培训会,落实项目任务,明确建设要求。二是要求项目包抓人员明确建设内容,紧跟项目建设进度,协调指导烟草机械化种植相关技术,强化技术指导服务。

协作有力,工作到位。领导小组主要指导项目实施全盘工作,协调各组具体工作衔接、确定规模化烟草种植示范户;聘请县烟草部门技术人员协同制定项目建设标准,开展技术培训,并根据每户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指导。县局严格按照项目建设标准进行检查,合格一户,配发一套农业机械,确保项目建设的内容按时完成;及时收集掌握项目开展情况,每月向省农机局汇报进度;做到分工负责,紧密配合,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规范项目管理,强化资金监管。根据相关文件要求,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地方配套为辅助,群众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机制。

项目资金使用由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推行阳光管理,接受群众监督。资金使用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严格按照项目规划和实施进度拨付资金。完善档案管理,实行一个项目一套档案。县农业局、财政局负责对项目资金的申报、立项、使用等全过程监督检查,通过定期抽查、专项检查、财务审计等多种形式保证项目资金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益。

当前烟草生产全程机械化项目到了关键季节,部分烟农开始在烤房烘烤烟叶,烟农乐滋

滋地说: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陕西省旬阳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新探索 2010-06-10 14:39:18 农博网

内容摘要:旬阳县地处陕南东部山区。全县28个乡(镇),300个行政村,1797个村民组,10.49万农户,农业人口37.82万人,农业劳力12.96万个,拥有耕牛6.49万条,耕地面积53.18万亩,其中:水田、水浇地3.82万亩,山坡耕地49.36万亩。截止2008年末,全县发展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7.5万千瓦,拥有各类农业机械5.15万台(部);年末实施机耕面积9861亩,机械播种面积6765亩,机收面积5625亩。

旬阳县地处陕南东部山区。全县28个乡(镇),300个行政村,1797个村民组,10.49万农户,农业人口37.82万人,农业劳力12.96万个,拥有耕牛6.49万条,耕地面积53.18万亩,其中:水田、水浇地3.82万亩,山坡耕地49.36万亩。截止2008年末,全县发展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7.5万千瓦,拥有各类农业机械5.15万台(部);年末实施机耕面积9861亩,机械播种面积6765亩,机收面积5625亩。 一、旬阳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前景

山区是农业机械化的后进地区,山坡耕地严重阻碍农业机械化进程。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经科技人员努力,研发了适宜部分山坡地耕作和收获的机械:一是微型耕整机械(以下简称微耕机)。这种机械,改变了传统耕作模式,以旋代耕,耕、耙一次性完成。旋耕幅宽1.1-1.5米,耕深15-20厘米,工作效率高,机体重量轻、重心低,依靠密集的弧形耙齿插入土内切割掘搅翻动耕作,机械对地附着力极强,在较陡坡地耕作,不易翻车,一人操作可轻松耕作自然平地及25度以下山坡地,机头若加力牵拉平衡,两人合作操作可耕作35至45度的陡坡地。二是斜挂式半自动收割机。此种机械满负荷重量不足15公斤,价格适宜,由人肩斜挂,启动后用双手掌握,依靠高速旋转的割禾轮悬空摆动扫割,可在任意坡度的耕地和平川耕地中收割作业。三是研发生产了适宜小块平地、水平梯地行驶作业的小型联合收割机。这些新型农业机械,突破了山坡地耕、种、收机械化作业的技术“瓶径”。加之,国家西部开发政策实施后,旬阳县绝大部分险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耕地面积由原来的平均年末116余万亩,锐减为53.18万亩,下降116%。据调查评估,现存耕地均在微耕机、斜挂式半自动收割机可作业范围之内,这为山区耕地实现机械化作业创造了有利条件,使本来遥不可及的山区农业机械化,成为指日可待的现实。因此,旬阳山区农业机械化事业充满光辉的发展前景。 二、旬阳县山区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旬阳县农业机械化事业起步于1967年,上世纪70年代掀起了第一个农业机械发展高潮。1982全县统计,拥有动力机械3821台/3.74万马力;大中型拖拉机39台/1474马力;小型拖拉机463台/5526马力;田间作业机械4182台;场上作业机械3265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2806台;运输机械4920台;农田水利排灌机械369台;畜牧机械1849台;其它机械715台。拖拉机与配套机具比为1:2:0.7。1979

年全县曾经建起了43个社营农机管理站。后来,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因田块变小,机耕路不通和体制变更等多种原因,各社办农机站倒闭,各级集体机械被折价处理到户,并被当作废铁变卖。其中,绝大部分拖拉机被卖掉配套耕作机具,配购拖车专搞运输服务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这为此后农民购买使用拖拉机产生了导向作用。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旬阳农业机械基本上只有两类,一类是农民自发购买的各种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和脱粒机械,另一类是专跑运输的小型四轮拖拉机及变型拖拉机(含农用三轮和四轮车),到本世纪初的2002年至2003年,全县跑运输的各类拖拉机、农用三轮、四轮车拥有量达数千辆(台),形成千军万马拥挤农村运输“独木桥”的独特现象。广大农村,仅有极少数的手扶拖拉机在耕田作业。农机部门将主要精力投入对运输机械和车辆的发展和管理,误认为这就是在发展农业机械化,从而使能够振兴农业的耕作或收获、畜牧养殖、循环农业、农田水利等机械的发展停滞不前。这种情况一致延续到本世纪的2005年农用运输车辆移交公安部门管理。2006年,国家对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实行价格补贴,旬阳农机部门开始转移工作重点。经过艰苦推广发动,终于打开了履行农机部门职责、开展农业机械化推广的工作局面。截止2008年底,全县拥有各类型拖拉机352台/4622千瓦,拖拉机配套机具152部,拖拉机与配套作业机具配比为2.3:1,微耕机277台/1750千瓦,机引犁102部,微耕机与配套作业机具配比为2.7:1;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320台/4900千瓦;农用水泵1330部;田间管理机械170台/3740千瓦;联合收割机2台/80千瓦;机动脱粒机6885台;农副产品初加工动力机械19800台/52200千瓦,农副产品初加工机械15400台;畜牧养殖机械1769台/21400千瓦;运输机械(含三轮汽车,低速载货汽车)3900台/83000千瓦;农田基本建设机械42台/6480千瓦。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7.5万千瓦。农业机械化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是,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看,旬阳农业机械化进程存在有如下不足和问题,影响着山区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

〈一〉没有对山区农业机械化进行准确定位,发展方向不够明确,概念、范围不清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盲目发展问题。没有根据区域自然经济条件,制定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化和工作目标,农机部门要么是脱离农村产业建设实际,搞单打—农业机械化,与党政经济建设中心工作形成“两张皮”,导致农机工作得不到各级政府重视,实际工作效果很差;要么就是听任农民自发购买农业机械而不加以引导,导致农业机械化进程基本上停留在对原有各种机械的更新换代的层面上,从而造成农业机械化事业原地踏步无创新发展。山区农业机械化的概念、范围、模式、程度如何界定,怎样科学发展?这些都是困扰我们并有待于认真探索研究的课题。

〈二〉农业机械发展严重畸形,结构及项目有待调整。据2008年农机年报表反映,农产品加工机械平均每6.8个农户拥有一台,每台配套动力3.38千瓦,拥有量已饱和满足生产需要;小麦机动脱粒机平均每15个农户拥有一台,若加2009年预计新增发展的近两千台,已经基本饱和,但仍在被突出发展着,极大浪费了资源;农用运输机械、投入运输的拖拉机合计4252辆(台),平均每24个农户拥有一辆(台),依照农村现有可运输物资数量考量,运能远超需要,因此,导致

部分运输机械闲置,形成资源浪费;饲料加工机械平均59个农户拥有一部,依照畜牧业生产和发展考量,远不能满足需求,应大力发展,而实际发展却不尽人意;微耕机与配套作业机具比为2.7:1,平均每378个农户、1919亩耕地拥有一台微耕机,数量严重不足,配套机具严重失衡,耕地机械化作业程度非常低;农用水泵、小型联合收割机、半自动收割机等适宜山区需要的机械发展极为有限,制约性的影响着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应尽快发展,而实际发展却异常缓慢。 〈三〉地方扶持投入不足。目前,对农业机械化扶持,仅限于中央和省财政两级投入,集中体现在农机购置补贴。市、县、乡(镇)三级政府既无直接的配套物质投入,也无政策性支持措施。特别是部分乡(镇)政府,对山区农业机械化认识不足,没有把它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之,财力有限,因此,扶持投入不足。

三、旬阳山区发展和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思路。

〈一〉准确界定旬阳山区农业机械化概念、范围、程度。山区实际,决定了农业机械化宜走小型化、配套化、家庭化、多层次、多段落的道路,只能实行具有山区特色的有限相对农业机械化。具体情况:(1)3.82万亩水田、水浇耕地,实行手扶拖拉机耕作播种、小型插秧机插秧、小型联合收割机收割。49.36万亩山坡地耕种,除烟草、油菜、红苕移栽外,全部实行微耕机配套机具耕作播种;(2)山坡地农作物收获,除红苕、玉米、高梁、烟草需人工收获外,其余作物可实现半机械化收割。马铃薯、黄姜可用微耕机安装双向犁反复耕作收获;(3)肥料、农作物运输,依靠通村(组)和庄院公路网及现有运输工具实现机械化运输。打捆、装?、地头运输仍靠人力进行;(4)小麦、玉米、水稻、碗豆、黄豆收割后实现机械化脱粒;(5)规模化养殖户可实现饲(草)料加工、运输环节机械化,其它环节仍需人工作业;(6)果业可实现病虫防治、肥料和果品运销、部分果园中耕除草机械化,采摘、包装等环节必须人工作业;(7)大棚菜生产,可在耕作整地、病虫防治和产品、肥料运输环节实现机械化,育苗、移栽等环节仍需人工操作;(8)水利机械化,则必须与水利工程结合配套方能实现;(9)农副产品加工,在收获后实现加工机械化,薯类种殖,整地可实行机械化,移栽和管理需人工进行。

〈二〉科学把握旬阳山区农业机械化工作方法和发展重点。根据旬阳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及反映出的问题和不足,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应与农村产业建设相结合,与农业发展重点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地方经济发展中心相结合,用农业机械化武装和促进它们发展,争取党政领导重视。重点应着力向农田耕作和收获、畜牧养殖、循环农业、农田水利机械等几个具有农业机械化重要标志、可以增强农业抗灾能力、能够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项目倾斜发展。对于农村接近饱和或者已经饱和的机械以及生活资料加工类的农业机械,不宜列入重点发展,应改用一般号召、依靠市场调节发展即可。发展对象则应向具有一定程度的农业机械技术户或者向耕牛饲养户倾斜,向文化程度较高、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户倾斜。

〈三〉量化界定旬阳山区农业机械化的项目模式。以旬阳县2005、2007、2008年度农业统计报表相关数据为依据,以农时季节、畜牧养殖、循环农业、农田水

利实际情况为背景,考察确定旬阳山区有限相对农业机械化项目、组合模式、量化数据。平均年末10.9万农户。平均每年播种面积106.57万亩,其中:春播18.15万亩,占17%;夏播33.78万亩,占31%;秋播43.32万亩,占40.64%。根据旬阳气候,春播高产期在“谷雨”前后各10天;夏播高产期在“小满”至“芒种”期间的15天之内;秋播高产期在“霜降”前后各10天之内。以此确定:

(1)手扶拖拉机:耕作3.82万亩水田和水浇地。此区域内最低约计有9600余农户,属于夏、秋播分别全面耕种区域。每台手扶拖拉机配置一部旋耕机、一部双向犁、一部播种机配套作业。每台(套)拖拉机每天平均耕播面积按10亩计算。夏播每台(套)拖拉机连续作业15天可耕播150亩,3.82万亩耕地需255台(套)手扶拖拉机方能抢在高产播种期内耕种完,平均每37个农户应配一台(套)手扶拖拉机;秋播3.82万亩地则需要191台(套)手扶拖拉机连续作业20天方能抢在高产播种期内完成耕播任务。

(2)稻田插秧机械:鉴于山区稻田单块面积较小,宜适用重庆造“井关PS-15”型手扶步进式插秧机,此机械设计性能平均每天插秧5.9亩,旬阳早、晚稻高产插秧期平均按18天计算,每部插秧机每年可作业106亩,全县平均水稻种植面积为2.24万亩,需要此种机械211台。

(3)微耕机:主要耕作山坡耕地。每台微耕机配置一部开沟器,一对水田轮,一部双向犁,一部深耕器,以设计能力平均日耕种5亩计算,旬阳平均每年夏播总面积33.78万亩,减去3.82万亩手扶拖拉机耕种面积后,微耕机夏播承担耕种29.69万亩,需要3959台(套)微耕机连续耕种15天,才能在夏播高产期完成播种任务。此区域内最低有9.53万农户,平均每27个农户配置一台(套)微耕机;旬阳秋播总面积平均每年43.32万亩,减去3.82万亩手扶拖拉机耕种面积,余39.5万亩,需3950台(套)微耕机连续作业20天才能抢在高产期内耕播完毕。 (4)小型联合收割机械:此机械主要在3.82万亩水田、水浇地作业,也可在部分机耕道路通达的水平梯地作业。用适合在小块平地作业的4LDZ-0.6型稻麦联合收割机收割。此机设计性能平均每小时收割1.7亩,每天8小时作业可收割13.6亩,夏收15天可收割204亩,3.82万亩夏粮约需配置此种联合收割机187台,此区域内平均每51户农民需拥有一台。

(5)斜挂式半自动收割机:此种半自动收割机适应在山坡、平川耕地收割均可使用。以桂林科丰牌4G-25型斜挂式收割机设计性能为标准,平均每小时割禾0.8亩,一人操作,每日工作8小时,可收割6.4亩,扣减三分之一的日工作效能以折低打捆耗时后,每8小时可收获4.3亩,夏收15天可收割65亩。全县平均每年25.7万亩山坡地小麦,应配置3953部此种机械,此区域9.53万农户,平均每24户需配备一部。

(6)、薯类作物的机械化收获:1、红薯:因其块茎硕大,入土较深,如果使用微耕机配双向犁耕作开挖,耕层相对较浅,导致薯块破损率过高,不宜窑储保管;如果拖拉机配翻耕犁开挖,耕深虽然相对较大,薯块破损率低,但却极易造成薯块被深度掩埋导致减产损失。因此,红薯只能依靠人工开挖收获。2、马铃薯和黄姜:这二种作物,块茎较小,入土较浅,适合微耕机?掉旋耕工作部件,

安装双向犁反复耕作收获。全县马铃署平均每年种植3.59万 ,黄姜2008年末实存面积3.25万亩,按现存黄姜面积三分之一循环轮作采挖计算,平均每年采挖1.08万亩。两种作物合计平均年采挖4.67万亩,用微耕机配套双向犁即可实现机械化收获。

(7)、畜牧养殖机械:以现有正大模式养猪大户为机械化主要推行对象 。3000个正大标准化养猪大户,每户配置一台中、小型自动上料粉碎搅拌机和一辆手推运料车以及一部秸杆揉丝机,用以加工和场内传送配合饲(草)料;6800个正大“121”模式养猪大户,每户配备一台多功能秸杆揉丝机和一辆手推车,用以加工和场内传送饲料、宜牧草料和树叶饲养性畜。饲(草)料购进、商品畜运输,则依靠现有社会运输力量进行。这样,全县需要配置3000台中(小)型自动上料粉碎搅拌机、9800辆手推运料车;9800台多功能秸杆揉丝机,最终形成9800个畜牧养殖机械化现代个体企业。

(8)、循环农业机械:主要项目是沼液抽渣运输机械。2008年底,全县已建造沼汽池1.89万口,农村全面普及尚需再建8.6万口。按照每个行政村配备一辆沼液抽渣运输机计算,以50%农户有简易通车便道估算,平均每6个村民小组、175户农民拥有一辆。沼液抽渣运输机实行专人管理,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可免费抽沼液并定点销售给大棚菜、林果生产大户,促进绿色无公害农业发展,也可为自用沼液农户提供沼汽池有偿清池换料服务。

(9)、农田水利机械:争取国家投入资金,在汉江、旬河、蜀河、坝河、仙河等河流沿岸,建立百座多级高扬程抽水站,将河水提调上山,批量兴建大型水塘储水,然后,从大型水塘向四周适当位置延伸管道,修建二级和三级水塘注水储存待用。再从二级或三级水塘向外延伸埋设管道进入相应的耕地并安装喷灌设施,形成灌溉网。或者将二、三级水塘的水牵引入农户积雨水窑储存,待农业生产需要时再予启用,从而增强抗旱能力,夺取农业丰收。

在浅山河边和水源富集区域,则鼓励农民购买使用潜水泵灌溉抗旱保丰收。 〈四〉科学制定旬阳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山区农业机械化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应在务实、准确、科学的前提下制定发展规划,并依照规划组织实施。

(1)微耕机发展规划。根据2006年至2008年微耕机连续几年成倍增长但不甚配套的实际,2009年预计新增224台,累计409台并使其达到配套化;2010年新增发展500台(套),累计达到909台(套);2011年新增发展1000台(套),累计达到1909台(套);2012年新增发展1500台(套),累计达到3409台(套);2013年收尾,新增发展550台(套),累计达到3959台(套)。用五年左右时间普及49.36万亩山坡耕地耕、播机械化。

(2)手扶拖拉机发展规划。以新型手扶拖拉机为农业机械化发展项目。目前,全县有25台(套)手扶拖拉机从事耕作,争取在未来的5年里,每年力促新增发展以耕作为主的手扶拖拉机47台(套),合计发展230台(套),覆盖3.82万亩水田、水浇地的机耕、机播作业。

(3)小型联合收割机发展规划。以适合本县3.82万亩水田水浇耕地收获需要、农民经济能负担得起的兰田牌4LDZ-0.6型联合收割机为主要发展项目。2010至2012年,每年组织发展5台,做为演示观摩、宣传引导使用;2013至2015年,适度规模扩展推广60台,形成一定程度的群体作业优势;2016年至2019年,用四年时间再推广112台,使此类机械拥有量达到187台以上,实现3.82万亩水田水浇耕地和部分机耕路通达的水平梯地收获机械化。

(4)半自动收割机发展规划。以桂林科丰牌45G-25型斜挂式收割机为主要发展项目。目前,旬阳此类机械推广量为零。计划2010年分区抓点示范发展60部,全县以三条河流域区划片各推广20部,引导农民购买使用此种机械;2011年至2012年扩大推广600部,争取每个行政村发展2部,由村主要干部带头购买使用;2013年至2015年,普及推广3293部,平均每年1000余部。合计用6年时间推广3953部,实现27.5万亩山坡耕地小麦收割半机械化。

(5)畜牧养殖机械发展规划。用5年时间对3000个正大标准化养猪大户普及机械化,每个正大标准化养猪户购置一台中、小型自动上料粉碎搅拌机、一部多功能揉丝机、一部手推饲料传送车;用2年时间,对6800个正大“121”模式生猪养殖户各推广一部多功能揉丝机、一辆手推饲料传送车。实现生猪饲养机械化。 (6)稻田插秧机发展规划。计划用8年时间,在旬阳水稻生产区推广发展211台水稻插秧机。2010年至2011年为示范试点阶段,争取每个水稻生产自然区域发展一至二台,使全县发展总额达到28台以上;2012年至2017年,逐步发展183台,平均每年发展30台以上。届时,全部稻田实现机械化插秧。

(7)循环农业机械发展规划。根据实际,循环农业机械必须伴随农村能源建设进度而发展。据此,计划用10年时间,在全县每个行政村各发展一部沼液抽渣运输机械。每普及一个行政村沼气建设,就发展一辆,合计发展300辆。 (8)水利机械化 “百千万”工程发展规划。第一,用20年时间,在旬阳境内几条河边勘察选址,延伸动力电路,分期分批建立100座多级抽水站,每座抽水站配置10至15部高扬程抽水泵并配套大功率电机,建立10至15个提水平台,将河水提调上山,在山上适宜位置建立100个大型蓄水塘存水,向四周延伸管道依次建立二级、三级蓄水塘蓄水,再从各个二级或三级蓄水塘分别向四周耕地延伸埋设通水管道并安装喷灌设施,引水喷灌,形成抽水喷灌网。第二,临近水源地或河边自然平川耕地,用5年时间推广2000部潜水泵,形成抽水灌溉网。第三,用10年时间,在百座多级抽水喷灌网、千部潜水泵灌溉网无法覆盖区域,动员农民再建5万口积雨水窑,存收雨、雪水以备耕种、抗旱之用。

〈五〉着力挖掘山区实现农业机械化所需资金。综合上述,实现山区有限相对农业机械化,需要各类农业机械37440台(套)。这些机械,分别以2009年国标价和市价计算,需要投入资金总额10423.72万元,如果国家补贴30%,计款3127万元,那么,农民需自筹7291.72万元,平均每户出资695.58元。实现上述农业机械化目标,农民无需长年辛苦饲养耕牛,可着力动员农民将现有6.49万条耕牛处理变现1.3亿—1.95亿元,户均收入1239.28元至1858.91元,用于购置机械和兴修水利工程。或者,以全县3.25万个养牛户为农业机械化发民主要对象,组合

造就一定数量的农业机械化专业户,每个专业户固定承担一定数量农户的机械化耕种、收获、加工、运输、灌溉等事务,形成农业机械化经济联合体,是完全可行的。

<六>发展山区农业机械化的措施。一是多轮驱动,加大对旬阳山区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争取中央和省上加大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力度,对所预选的有限相对农业机械化发展项目,列入国家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范围,力争补贴标准达到60%以上,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购机补贴,争取“代帽”下达扶持到70%以上;市、县财政合计扶持农户购机补贴20%;农民购机自筹20%资金。农民自筹资金,可动员农民向养牛大户或肉牛市场处理变卖耕牛,用耕牛换“铁牛”的办法筹集。二是加强对农业机械化的规划和组织管理。实现农业机械化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时间长,任务重,必须自始至终加强组织管理和领导,保障长期有效实施。因此,县、乡(镇)、村三级应成立专门领导机构,设立专门工作机构,配备强有力的工作人员开展工作。县、乡(镇)、村各级要实际勘察,制定详细规划,统筹管理,并制定出阶段运行进度,将农业机械化进度任务纳入年度考核,定期组织检查评比,奖优罚劣。三是搞好服务,促进快速发展。主要搞好如下工作:(1)建立乡(镇)农业机械零配件供应网点,并由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代办农业机械“三包”业务工作,使农民获得便捷服务;(2)定期组织农业机械维修市场整顿,端正维修经营作风,培训农业机械维修人员,为农业机械化提供物美价廉的维修服务;(3)加大对农机手操作培训力度,普及推广相关农业机械技术,确保农机手熟练、规范、安全操作农业机械;(4)健全农业机械安全监督和示范网络,确保农业机械安全生产;(5)加强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监控,杜绝县内农业机械制造企业不合格产品出厂和境外不合格农业机械产品流入本地市场坑农害农;(6)涉农相关单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推行农业机械化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确保农业机械化顺利进行;(7)县农业机械管理部门要加大新型农业机械推广力度,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农机专业素质,努力转变思想和工作作风,调整工作思路,重新整合人力资源,加强管理机制,切实强化服务职能,尽快适应农业机械化发展需要,当好旬阳农业机械化的“排头兵”;(8)组建农业机械服务合作社和农业机械经济联合体。发挥农业机械大户示范带头作用,引导他们加入农业机械服务合作社和农业机械经济联合体,增强农业机械户群体规模技术经济优势,带动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9)组建跨区域流动作业农业机械服务队,为农机手发挥专业技能优势开展增收创造条件,增强农业机械户自我扩大再生产能力;鼓励农民广泛兴修机耕道路,使各类耕作、收获农业机械畅通入田作业,促进农业机械化作业程度大幅度提高和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