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课堂速记校本教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2024-06-25 来源:步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课堂速记:校本教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作者:欧阳夏珍

来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0年第05期

【摘要】“课堂速记”有助于提醒教师时刻处于反思状态,处于研究者的角色,是教师“行动中的反思”的重要形式,以备调整,并通过“课堂速记”建构个人的教育习惯与教育理念。课堂速记要求教师迅速地记录课堂上最触动自己的情境,包括学生的喜怒哀乐,教师的幸福与困惑,教学的流畅与障碍等,使教师能通过这种历练更快地成长起来。 【关键词】课堂速记 教师研究 专业成长

一直以来,我们强调教师要重视反思,提倡教师写教学后记,并把课后反思作为重要的研究形式。在我们看来,教师课后一般仍然有许多事情要忙,下节课还得上课,课后已经疲惫不堪,还需要处理学生问题、批改作业或备课,常常中断他们记录与反思的兴趣与热情。多数情况下,他们不可能集中时间进行写作。久而久之,这些课堂情境鲜活的东西被淡忘了,成了一种永远不可挽回的遗憾。在我们看来,进行课堂速记是一种弥补遗憾的重要方法。为此,老师们需要在课堂上准备好一本“课堂笔记本”,以记录课堂上的重要事件,为后来做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这样有助于提醒教师时刻处于反思状态,建构个人的教育习惯与教育理念。情境化的写作与课后的反思相结合,应当成为教师最为重要的研究生活。

一、课堂速记:兑现教师即研究者的最好办法

对于“教师即反思研究者”这一提法,多数人已经认同了。但是,到底如何成为反思型教师,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困扰着大家。相当多的研究指出,教师须进行教后反思,实际上反思不仅指课后反思,更应当注意“课中反思”。而且,“行动中的反思”对于教师的教学调整和专业成长更有意义。在我们看来,课堂速记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好办法。课堂成为教师“且作且研”的“田野”,教师随时简洁地记录课堂所赋予自己的灵感与触动。记录的时间可以在学生练习的空档,也可以向学生申请给你一定的时间,同时还可请小助手,或者让学生在该课行将结束时写“课堂即时感受”,这样就不至于流失掉十分有价值的体验。教师可以单独准备一本课堂速记本,也可以直接记录在教案上或者教材上面,具体地说课堂速记包括在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学中出现的亮点和失败之处,对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进行客观地回顾和反思,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案,以便调整教学,及时查漏补缺。同时,也为教学行动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课堂速记有助于唤醒教师的研究意识,促进教师将教学与研究整合起来,用研究的心态教学,琢磨教学,从而实现在研究中成长,在校本教学行动研究中成长。

二、“课堂速记”记什么

课堂速记要求教师迅速地记录课堂上最触动自己的情境,包括学生的喜怒哀乐,教师的幸福与困惑,教学的流畅与障碍等。通过这种历练,更快地成长起来。

1.记创生之处。课堂上未曾预设、未能料到并引发个人共鸣的教学情境值得记录。一些形象贴切的比喻,巧妙的新课引入,留有悬念的结束,课文中的德育渗透,引起学生高度思考的提问等记录下来,目的是为以后的教学再设计使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如谈到如何保持身体健康,有学生说,“I hope my father will give up smoking,because it’s bad for his health and our health.”于是,笔者就问其他学生,“What do you think of smoking?What do people who smoke think of it?If your father smoke, what will you do?这些提问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并能进行德育教育。将这些记录在案,以便为再教设计提供依据。

2.记师生关系处理智慧。与学生相处是教师的一大难题。教师要面对课堂中几十个个性不一、需求各异的个体,想要处理好与所有学生的关系,没有相当的智慧是很难做到的。课堂上一句不慎的语言,教师不公正的关注,一个不经意的行为,都可能成为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教师需要善于体验他人的体验,才可能有更多的与学生相处的智慧。用心敏感去捕捉这些细节,必定使个体变得更加幸福。

3.记课堂遗憾。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把这些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败笔”,如处理不当的教学困境,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甚至是课堂上的错误等记录下来,并对其原因作深刻的分析和探究,使这些教学速成为终身铭记的教训,在适当时机,有步骤地弥补和解决,有助于教师逐渐丰富个人的教学智慧。

4.记教学智慧。再详细的教案也不能写出课堂上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动作,也不可能预见师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全部情况。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景的创设,或者一些偶发事件的产生,教师总会突然产生一些灵感,如不及时利用教学课堂速记去捕捉,稍纵即逝,会造成很大的遗憾。

5.记课程智慧。好老师一定会把课程变成自己的,变成带上自己个性色彩的课程。这些内容包括课堂上即时的课程设计与调整,也包括对下一堂课教学设计的灵感与启发。根据这堂课的教学体会以及学生反馈的信息,对于“再教设计”和创造性的教学十分有帮助。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6.记学生智慧。倾听学生的意见,同样是教学的重要方面。学生同样是课程的重要实施者。学生可以给教学带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经验,从而可以丰富学习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常会有“智慧的火花”出现。教师若能及时肯定学生课堂上提出的一些好见解、好主意,并将其记录下来,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和完善,有利于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为以后再教补充新鲜血液,提高教学水平。

7.记管理智慧。笔者认为,教师至少须具备四种智慧:课程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和观课智慧。管理智慧涉及教师对于课堂上偶然事件的处理、师生关系的调节、与有个性的学生相处、学生参与课堂的激励与管理等。教师的管理智慧同样是教师素质与能力的体现,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课堂情境中常有许多这样的美好细节,值得自己去珍视和发现。

8.记学生特点。了解学生,这是进行适切性教育的重要前提。而对学生的了解只有借助一定的活动。当下,师生相互了解的途径被窄化为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只有有意识去观察学生,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才能更好地理解学生。“观察人,研究人”,这是教学研究的重点。

9.记学生问题。将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知识难点、知识缺陷、思维障碍、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等记录下来,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实施补救,同时有助于把握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心理状态。另外,及时记录学生在课堂内提出的教师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便于课外及时研究,防止将学生问题束之高阁,久拖不决,延误时机。

10.记教育理解。教育个性与信念的形成源自课堂的顿悟。这种顿悟来自对教育的深层“体知”,来自教育情境的触动。这些体悟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理念。持续的写作即个人教育理论的建构。

11.记情感触动。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是一种充满爱的体验。对职业的爱源自教学生活的情感体验。好的教师是将自己的情感、学科以及学生整合到一块,用自己的生命去教学,敞开自己的心灵去拥抱教育。只有这样,才可能有更多的职业感动。课堂上这些情感的体验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情绪体验,更是一种教师生活的反映。教师能否完成情感关,直接决定了教师的职业幸福。

三、“课堂速记”怎么记

课堂教学是教师研究的重要场所,教师的解放与专业成长最终取决于自己,唯有不断地记录、反思和研究自己的经验,才可能让自己获得更快的成长。如何记好课堂速记,我们可以有自己个性化的方法,但同时须掌握一定的原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要及时记录。我们应该巧妙地利用课堂时间,将所需要记录的内容及时记下,特别是有些想法、思路,以留待深入研究,这样才能不留遗憾。

2.不作无病呻吟,要有事件与情境。从上述列出的记录内容来看,课堂速记是源自课堂情境中“教育真问题”的思考。那种无关痛痒的教育情节不仅对教学和研究无益,而且对教师个人成长也无意义。“课堂写作”作为一种事件,更多的是要借助这一活动“成就教师的发展”,从而带动学生的“更有价值的成长”。课堂记录不宜太简单,最好能记录下当时的具体情节,卷入这一情境的各个主体的反应,故事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是怎样的等,课后要作详细而及时的补充。 3.最好分主题进行记录。课堂记录事实上是一种田野观察。要使这种观察具有持续性,可以分主题分别作一段时间的观察记录,这样到了一定时候进行分析和解释就比较容易一些。 4.要把它当作一种作品建构的过程。课堂写作与课后分析整理相结合的写作是一动态建构的过程。教师要把这种写作当作自己的生活主题之一,当作人生的重要作品进行创作,是对自我生命的建构和完善的活动。

5.要学会速记,简洁明了。不要把课堂速记写成流水帐,要就事论事,宜实不宜虚,可以分点阐述,也可以一事一议,分析一个现象,解决一个问题。

6.要有一定的阅读,从而能够保持敏感、好奇、研究的心态与思维。

7.要持之以恒。教学的探索创新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要求我们常思常想,常想常新,善于捕捉灵感的火花,勤于动笔,善于动笔。

8.要经常查阅、反思。写了的教学后记我们要经常翻看,从点点滴滴的小收获里悟出教育理论的大道理,同时积极查阅有关教育理论的书籍,以便提升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蔡守龙.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陈怡.以教学反思促英语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09,(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