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课的开设,是要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以独特的教育视角,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感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陶冶情操,从而塑造学生具备人格美、道德美、修养美的能力。为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提供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对美术欣赏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具体表述为一是选择欣赏作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避免千篇一律,强行一致,努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二是欣赏分析作品以学生理解为主,避免强行灌输,先入为主,逐步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三是总结作品,以学生思考和讨论为主,避免定调划框,一种结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使学生真正变为美术欣赏教学的主体,在美术教师的辅助下,一起完成教学任务,达到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的。
欣赏作品要在掌握欣赏方法的基础上,方能欣赏到作品的内在思想。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引导:
1、作品直观形象的欣赏。首先欣赏作品的外在内容,画面给人的视觉印象。如《最后的晚餐》这幅作品中,耶稣和门徒们共进晚餐,当耶稣说出“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这句话时,众门徒的惊异神情动态;选择欣赏作品以学生兴趣为主。目前在美术欣赏教学课堂上,主要是老师预先选好或指定美术作品,然后再围绕这幅(或一类)作品展开教学过程。但事实上一个班级的学生由于对美的基本认识及美术、艺术感觉向往,有层次截然有别,有的爱西画、有的爱中国画、有的喜欢工笔画,有的喜欢写意画甚至有的兴趣投在山水,风景画上,也有的兴趣却落在人物,动物画上。
2、欣赏作品的艺术风格特点。包括画面的构图、色彩、透视、表现手法等,主要指绘画的技巧。一幅引起学生兴趣的作品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内心的激情会表现为愉悦的情绪产生对美的欣赏和求知的渴望。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积极参与、理解消化的过程。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有选择地吸收新信息,重新构建信息的涵义,并将新信息融于已知的知识库中,以供将来再用。这也是学生在欣赏作品中不断加深理解不断吸收的过程,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表现为主动性,这种主动性又逐渐化为学习的自
觉性,是我们美术欣赏课所要求取得的最佳效果。在《最后的晚餐》作品中,画家把人物都安排在桌子的一边,全部面对观众,这种独特的构图更便于表现众门徒的各种表情。
3、欣赏作品相关的边缘资料。边缘资料包括艺术家的生平、爱好、传说、趣闻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等。可在讲达·芬奇的作品时,穿插入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以及他刻苦研究解剖学、透视学的有趣事例;还可以适时的进行德育知识的渗透。
4、深层挖掘作品的内涵思想。对每一堂美术欣赏课,老师要认识到不再以传授美术知识为主要责任,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管理知识为责任,教师不再只是塑造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理解一幅作品,而是通过对一幅作品的赏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并将这种能力吸收,储存以供将来赏析其它作品或其它艺术再用。教学过程实质上是通过赏析作品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过程。因此,对学生的观赏美术作品的最初感受,一定要尊重,耐心聆听学生的分析,创设平等、自由、相互接纳、互相理解的学习气氛。如徐悲鸿的《八骏图》,画面中绝非单单表现了八匹俊马的形象,而是通过表现马来讴歌出勇往直前、战斗不息的大无畏精神。学生也会产生
自己的理解,老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传统的思维,对作品有自己创新和主观的理解。
美术欣赏没有固定的方法不应该成为困惑我们的问题,而应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辨证的思维和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到\"触类而旁通\",这样,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