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技术长期得不到改进,轧花设备简陋,技术水 平落后,有的加工企业甚至使用不合格设备。再加 上粗放式经营,作坊式管理,忽视棉花加工质量,加 工过程使得皮棉短纤维含量高,棉结含量多,影响 皮棉正常使用,加大了棉纺企业成本,削弱了企业 竞争力。另一方面,棉花流通市场放开以后,棉花 加工企业大量增加,呈多元化、分散化、规模小的局 面,个体经营者迅速增加,使用“两小一土”(小皮辊 机、小锯齿机和土打包机)、无照经营问题屡禁不 止。部分加工者不执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收购 超水棉,混等混级加工,不剔除异性纤维。再加上 棉种的繁杂混乱增加了加工棉花的难度,直接影响 了棉花加工质量。 1.3我国棉花存在的其它质量问题 1.3.1三丝问题。混入原棉中的三丝,在纺织加工 中难以被清除,形成无数纤维小疵点,影响棉纱和 布的质量。纺纱时,纤维小疵点容易使棉纱断头, 降低生产效率。在染整过程中,由于三丝的掺杂, 致使纱线棉布漂染质量下降,纤维和布料染色不 均,使布面产生色疵,影响布面质量。 1.3.2统花问题。混级混等的统花可纺性差,加工 出的皮棉品级差、短绒率、高长度一致性差,严重破 坏了棉花资源,影响纺织企业乃至整个棉花产业的 发展。棉花品种繁杂是造成统花的一个直接原因。 市场放开后,由于放弃了传统的“四分”工作,采摘 棉花时不分等级堆放,交售的棉花多为统花。绝大 部分棉花加工企业也不顾及棉花质量,混等混级堆 放、统收统轧。 1.3.3 稆问题。湿棉即原棉中水分含量超标,回 潮率超过国家规定的最高回潮限度lO.5 的棉 花。水分超标棉的危害存在于棉花收购、加工、储 存的各个环节。从收购环节看,不能及时加工的水 分超标棉,如堆放时间稍长,内部温度可达7O℃,子 棉在此温度下会发酵,并伴有异常的气味,经挖出 晾晒,棉纤维遇空气会迅速氧化变黄,导致棉子变 质,形成污染棉,严重影响棉花品级。从加工环节 看,水分超标时,机械就不能正常运转,轧花时,当 子棉形成棉卷后,高速运转的棉花在机体内容易板 结,轧出的皮棉出现异常状态,色泽呆板,甚至暗 灰。从仓储环节看,水分超标棉经过加压后,棉包 内密度很大,逐渐板结、泛黄,甚至发霉,引起棉花 变质、品级下降。 1.3.4掺搜, 题。棉花掺假问题主要表现为以次充 ・ 6 ・ 好、弄虚作假。一些不法经营者在子棉中掺加沸 水,有的往棉包中掺入砖头、石块、废油、滑石粉、短 绒、棉子壳等杂物。更有甚者收购“黑心棉”,经熏 白和弹制均匀后,掺入皮棉中,人为损害了市场上 棉花的整体质量水平。 2棉花质量问题的形成因素分析 2.1影响棉花质量的自然因素 棉花的生长过程是生物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与 能量交换的过程。棉花的生物学特性与光、热、水 和土壤物化特性等生态条件相适应时,才能保证棉 花良好地生长发育,否则,棉花生产质量无法保证。 为此,需要对棉花栽培进行全程观察,精细管理。 同时,也对棉花育种、繁种和棉种加工提出了特殊 的要求。 我国棉区分布广阔,跨越2O多个纬度,自然灾 害出现的频率很高。影响棉花生长和发育的灾害 有两种类型:一是气象灾害,如雨涝、冰雹、干旱、台 风、沙尘、冻害等;二是病虫害,如棉花枯、黄萎病、 棉花铃病、各种虫害等。我国每年受灾棉田占总面 积的1O%左右,重灾和绝产面积在5 左右。现已 发现的棉花病害有4O多种,已知的棉花害虫有300 多种,其中主要虫害有2O~3O种,最严重的有15 种L4]。北部棉区热量条件差,秋季气温下降快,易 受早霜危害,霜后花比重很高;长江棉区雨季较长, 降水量和棉田湿度大,容易产生僵烂花;新疆棉区 日照时问长,昼夜温差大,使得棉花含糖量高。 另外,长江和黄河两大棉区的人均耕地面积非 常小,增加棉花产量必然要通过提高复种指数来进 行。但棉花两熟或多熟种植,不仅增加了改善棉花 纤维品质的难度,而且棉田肥力无法保证棉花质量 的稳定和提高。气候条件的差异以及两熟或多熟 制的耕作方式对棉花品种特性要求不同,客观上还 增加了我国棉花品种品级的杂乱程度,这是统花问 题形成的源头之一。 2.2影响棉花质量的技术因素 2.2.1稆花品种。长期以来包括棉花在内的农作物 育种多以产量性状和抗病性为主要选育目标。对 品种质量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对品种的生 态适应性、对非生物逆境的抗性以及水、肥资源利 用效率等性状遗传规律研究较少,没有列入可选择 的目标性状,也没有建立相应的科学筛选方法。在 转基因棉技术方面,虽然我国已与国际水平相当。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但是,转基因研究规模较小,没有真正形成工厂化 转基因技术体系。在抗病虫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 价收购和不分等级统一价格收购,客观上使得棉农 失去了改善棉花质量的内在动力。棉种市场自改 革以来,也一度陷入品种杂乱的无序状态,而新推 行的良种补贴政策亟待进一步宣传和贯彻实施。 2.3.2棉花质量监督与检验体制/}可题。目前我国对 棉花质量的宏观监管,缺乏一套完整的从棉种质量 到皮棉质量的控制系统L6]。在供不应求的市场条 件下,旧的行政管理手段已经失去了对棉花质量进 突破,但仍待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同时,良种推 广力度不够,难以在源头上保证棉花品质。根据全 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统计,截至2004年,转基 因抗虫棉播种面积占我国棉田面积的66%,其中国 产抗虫棉面积占全国抗虫棉面积的比重为62 左右 。 2、2.2生产技术。我国棉花生产多数是以家庭为单 行监督的法律依据,同时,与市场经济条件下棉花 位,农业生产决策的主体是农民。由于历史的原 因,我国棉农在生产中习惯于经验耕作,粗放经营, 棉花生产急需有效的技术指导。近年棉花栽培技 术开发有了一些进展,但仍然不能满足生产需要, 同时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严重不足。 2.2.3棉花加工技术。20世纪80年代末以前,我 国的棉机设备种类比较单一,对棉机的研制仅仅停 留在单机上,不但加工设备的成套性差,而且机械 化、自动化程度较低。锯齿轧花机的片时产量数十 年来没有较大幅度提高,一直徘徊在5 kg左右。目 前,我国的轧花机绝大多数是锯齿轧花机,加工质 量不稳定,与美国棉花加工质量差距很大。 2.2.4稽花品质检 技术。过去我国棉花收购过程 中的质量检验主要以目测手扯感官检验为主,并辅 之以常规仪器检验的方法对棉花进行分级。这种 检验技术缺乏科学性、公正性和权威性,不但容易 造成人为地降低和抬高棉花质量,损害棉花质量管 理的积极性,而且不利于棉花市场交易。尽管棉花 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正在进行,但是摆脱落后局面, 采用品质检测的新技术仍有一个过程。 2.3影响棉花质量的制度因素 2.3.1 s覆量管理相关的翩度问题 橇花 场流逸 体制仍然不够完善,市场机制缺失或者发育不全情 况非常显著,导致了棉花生产和经营者内无技术创 新和质量管理的动力,外无质量竞争的压力。在加 工市场方面,由于人世后我国纺织工业对棉花的需 求迅速增长,出现了严重的供不应求的状况,进口 棉花受到配额的限制,形成了棉花卖方市场。加工 企业之间竞争度极低,难以提出严格的质量要求, 无法形成质量竞争,企业缺乏提高加工质量以适应 市场的动力。子棉市场方面,虽然价格已经完全放 开,但是,棉农的市场意识和市场能力都十分有限, 主观上难以形成竞争意识和质量意识。同时,供销 社收购仍然占相当大的比例,加上许多商贩压级压 质量监督相关法规建设滞后,执行不力。地方保护 主义严重,市场监管不到位,竞争无序的问题始终 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对棉花质量造成了冲击。 2.3.3 s技术刨新和推广相关的翩发问题。我国 未形成棉花技术市场和推广市场,基础性技术研究 和应用技术及推广在体制上没有做出区分,缺乏创 新和推广的激励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棉花技术 基础研究方面,本应是政府在棉花产业的重点投资 领域,然而投入严重不足。在应用技术和技术推广 方面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与整个棉花产业 链流通市场不协调,导致技术应用和推广工作效率 较低。 3解决棉花质量问题的对策建议 3.1完善产业组织协作方式。改变产业链脱节状况 建议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转轨时 期的棉花产业客观状况,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以发 展市场机制作用为导向,制定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 棉花产业链政策,完善产业组织协作方式,加强棉 花产业链纵向的协调,摸索建立承担棉花产业链纵 向管理和服务机构。在棉花收购环节,要根据质量 状况对子棉进行分级,按质论价,鼓励优质棉花生 产。在皮棉销售环节,不仅要严格执行棉花等级标 准检验,还要加强包装标识管理。要逐步推行棉花 分级包装上市。对包装上市的棉花,要标明产地和 生产单位,建立棉花质量安全追索制度,也便于购 买者选择和监督。 3.2加强法律秩序建设。保障棉花产业链各个环节 有序发展 我国已经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涉棉法律法规, 对规范棉花市场秩序,保障棉花 场体制顺利运 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仍然存在无法可依和 有法不依的问题。建议针对目前棉花产业链各个 环节的非法经营状况,进一步完善法律秩序,严厉 ・ 7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打击非法经营行为。对扰乱棉花市场秩序的棉花 经济转型的需要,因此,必须切实加大棉花基础研 企业和个体经营者,要坚决取缔,严厉打击掺杂使 究的投资力度。 假、以次充好、混等混级、质量与标识不符等违法 3.5加强棉花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棉花生产 行为。 布局 3.3加强棉花产业链质量宏观监管和信息服务 根据不同的棉区各自的灾害特性采取不同的 棉花质量检验制度是棉花质量的重要保障,建 对策。对于降水过多和光照不足的长江棉区,要切 立科学的棉花检验标准,不仅是皮棉标准,还要逐 实加强农村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县乡河 步建立和完善子棉的质量标准。深化棉花质量检 道疏浚,加大重点圩区治理,建设丘陵山区水源工 验体制改革,转变政府检验机构职能,加大投入,建 程,综合治理大江、大河,提高防御洪水的能力。对 立建设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免费公证检验服务体 于水资源十分匮乏的黄河流域和新疆棉区,应当加 系,配备高素质的质检人员与先进的仪器设备形成 大灌溉设施的投入,推进灌区节水改造,提高用水 强大的质检网络。 效率。 棉花生产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建立信息 对病虫害的治理可以改善棉花生产的自然环 服务体系及预警系统尤为重要。建议继续完善棉 境条件,也具有公益性,政府应该将其作为一项重 花产业信息管理,通过强大的监测网络搜集、汇总、 要的棉花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大力建设农作物病 统计国内棉花育种及推广、生产栽培、收购加工、消 虫害防控防治体系,建立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病虫害 费以及库存等各个环节技术和市场信息,从价格行 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努力减轻病虫害对棉花质量的 情和质量数量等方面对国内棉花市场运行状况进 影响,降低棉花质量损失。 行监测,以全面了解棉花市场运行状况,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信息服务功能,建立健全棉花产业产前、产中、产后 Eli王扬.2005/2006年度澳大利亚棉花质量介绍I-J]. 包括信息服务在内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中国纤检,2007(2):55—55. 3.4改革棉花产业链技术开发和推广体制 E2]唐淑荣,杨伟华.我国主产棉省纤维品质现状分析与建 逐步建立棉花应用技术市场和技术推广与培 议I-J].棉花学报,2006,18(6):386—390. 训市场,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激励棉花技术创新 E3]毛树春.中国棉花景气报告2005EM].北京:中困农业 出版社,2006:55—59. 和推广行为。同时,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通过法 E4]毛树春.中国棉花可持续发展研究EM].北京;中国农 律手段规范技术市场秩序,保护技术市场和培训市 业出版社,1999年. 场主体的利益,促进棉花应用技术创新和技术推 E5]赵新华.棉花科技进步与种子产业化若干问题研究 广。在具体做法上,可以鼓励多种主体创办应用技 ED3.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OO5:lO一11. E6]吴其平.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术研究机构和技术培训学校,创立多种形式的应用 -IJ].中国棉麻流通经济,2006(6):34—36. ● 技术市场和技术推广培训市场。目前对棉花基础 研究的资金投入量,远远不能满足棉花产业发展和 ・环球棉讯・ 8008—8009年棉花市场份额预测 在考虑全球经济增长、棉花与非棉纤维价格变 化的基础上,对棉花和非棉纤维消费趋势模拟结果 据ICAC于4月15日公布的数据:2007年全球 为:2008—2009年全球纺织纤维需求将继续增加; 纺织品消费增长4.8 ,达到6770万t;全球棉花消 棉花消费量在2008年将稍微增加,而在2009年将 费增长3.8 9/6,达到2690万t,为持续增长的第九个 停止增长或是下滑;棉花所占全球纺织市场份额将 年头,也是增长速度下滑的第二年。2007年全球非 下滑。2008年、2009年全球纺织纤维消费量分别 棉纤维需求增加5.4%(2006年为3.8 9,6),达到 为6980万~7050万t、7200万~7370万t;两年的 4070万t。因此,棉花市场份额从2006年的4O.2 棉花消费量分别为2720万~2740万t、2710万~ 下滑至2007年的39.8 。 275O万t;而两年棉花所占纺织市场份额分别为 38.9 ~39.0 、37.2 9/6~37.7 。 收稿日期:2008—05—13 杨子山 摘译● ・ 8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