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教育理论自考真题(附答案)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20题)
1. 梦是在睡眠状态下产生的正常心理现象。它属于( )。 A.有意想象 B.无意想象 C.创造想象 D.再造想象
2.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是( )
A.课堂教学 B.小组教学 C.现场教学 D.复式教学
3.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
A.道德的活动 B.品德的活动 C.政治素质的活动 D.法纪观念的活动
4. 课外、校外教育足指下列哪类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
A.深堂教学以外 B.学校以外 C.课堂教学和学校以外 D.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
5.在教育史上,存在着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机会和权利的现象。这说明学制具有( ) A.永恒性 B.继承性 C.阶级性
D.相对独立性
6.提出动机的自我效能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马斯洛 B.斯金纳 C.韦纳 D.班杜拉
7.与意志品质的自觉性相反的不良品质特性是( )。 A.顽固性 B.动摇性 C.盲目性 D.散漫性
8.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这体现了教育的( )。 A.永恒性 B.历史性 C.阶级性 D.相对独立性
9. 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曾经提出“两基”的教育发展总目标。其中“两基”是指( )。 A.传授与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C.基本完成教育体制改革,基本完善教育结构 D.基本完成课程改革任务,基本实施素质教育
10. 主要从事流浪犯罪儿童教育并著有《教育诗》等论著的教育家是( )。
A.加里宁 B.克鲁普斯卡娅 C.凯洛夫 D.马卡连柯
1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 A.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B.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C.德育与智育、体育相结合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2.提出“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是在( ) A.1951年 B.1958年 C.1966年 D.1985年
13.教师用红色钢笔批改作业利用的是知觉的哪一个特性?( )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整体 D.知觉的恒常性
14.旧中国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点的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5.时间保持在5~20秒,最长不超过1分钟,容量为7±2的记忆为( )。
A.短时记忆 B.瞬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即时记忆
16. 传统教育派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倡导的“三个中心”是指( )。 A.教师、活动、经验 B.学生、活动、教材 C.教师、书本、课堂教学 D.学生、经验、活动
17.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知觉的基本属性?( )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规律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恒常性
18.人的不同素质都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这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
A.不均衡性 B.顺序性和阶段性 C.个别差异性 D.稳定性和可变性
19.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 A.课程计划 B.学科课程标准 C.教材 D.教参 20.
第 9 题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
二、填空题(20题)
21. _______是以学科为中心设计的课程。
22.按活动领域的不同,可以把能力分为_______和_______。
23. 学校文化由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组织文化和____________构成。
24. 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出________的规律。
25. 自我认识是在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
26. 品德评价的方式主要有奖励、惩罚、_______和_______。
27.我国1902年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________。
28.人的意志行动的特征是有自觉的行动目的,以__为基础,受意识能动调节支配和__。
29.记忆过程包含___、___、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30.培养全面发展人的方法是________。
31.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_______而_______的心理品质。
32. 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是______、______和学生。
33. 首先对班级授课制给予系统理论描述和概括的教育学家是________。
34. 家庭教育的教育内容具有_______的特点。
35.思维的基本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_______、_______和体系化与具体化。
36. 课的类型主要有两大类:单一课和______。
37.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反映称之为____________过程。
38. 表象是从_______到_______的过渡阶段,是_______过程中的重要环
节。
39.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者认为课程应该围绕当代重大的_______来组织,帮助学生在社会方面得到发展。
40. 义务教育具有普遍性和_______的特点。
三、论述题(5题)
41.试述我国新课程设置的特点。
42.怎样组织复习才能克服遗忘,提高记忆效果?
43.论述如何培养班集体。
44.阅读下列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 年轻的黄老师每次教完生字后,总是让学生回去把每个生字抄10遍,准备第二天听写,但学生的生字听写成绩总是不理想。黄老师想,肯定是抄写不够,又让学生每个生字抄20遍甚至30遍,但学生的听写成绩仍没有明显提高。黄老师逐渐意识到,学生学习生字的方法需要改进。通过思考,黄老师向学生宣布了“新规定”:老师不专门布置生字抄写作业,但要学生保证第二天的听写过关。于是,在学生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习字方法。除了抄写外,有的学生口读、手写、心记“三管齐下”;有的学生将
生字做成卡片,随时随地记一下;有的学生采用组词、造句、编顺口溜的方法……结果,学生的听写成绩非但没有下降,还大有提高。 [问题]请用“巩固性教学原则”的相关原理分析案例中黄老师的“新规定”出台前后教学效果不同的原因。
45.论述如何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调节不良情绪。
四、论述题(5题)
46.现在强调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有人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只是起个辅助的作用就可以了。请根据某一教学规律对此看法加以分析。
47.论述如何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调节不良情绪。
48.试论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9. 在我国建国后的教学实践中,曾出现过学生走出校门,学工、学农、学军等作法,认为学生获得知识主要借助于他们自身的社会实践。试从某一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出发,对这一作法进行评述。
50.试述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五、辨析题(5题)
51.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是固定不变的。
52.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优劣之别。
53.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问卷法。
54.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状态属于激情。
55.教师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教育学生,可以拆看学生的信件。
六、(5题)
56.人的意志行动的特征是有自觉的行动目的,以__为基础,受意识能动调节支配和__。
57. 自由联想与疏导宣泄的治疗方法属于( )
A.精神分析治疗 B.行为矫正治疗 C.人本主义疗法 D.理性情绪疗法
58. 根据注意有无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不同,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________和________。
59.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 A.认识水平之间的矛盾 B.智力水平之间的矛盾 C.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D.能力水平之间的矛盾
60. 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记忆力水平,主要属于( ) A.创造力 B.一般能力 C.操作能力 D.特殊能力 参考答案 1.B 2.D
3.B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4.D 5.C 6.D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 7.C
自觉性是指个人对行动目的和动机有清楚的认识,并受到正确信念和世界观的调节支配,能坚持原则,使行动达到既定的目的。与之相反的是盲目性、易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8.A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永恒的范畴,只要存在人
类社会,教育就存在。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的职能决定的。 9.B 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立了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在总目标中,除了提到“两基”外,还提到了“两全”和“两重”。“两全”是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两重”是指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10.D 11.D 12.B 13.AA
[解析] 人的知觉的选择性是指知觉具有这样一种特性,即优先地知觉事物,形成清晰的映象,而对其周围环境的事物,只是当成背景,形成模糊的感觉,而红色笔迹鲜明、突出。所以选A。 14.B
15.A短时记忆的特点:(1)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约5~20秒,最长不超过1分钟;(2)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3)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保持的时间既短而又易受干扰。 16.C 17.B
18.A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在人的身心发展的某一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告诉我们,人的不同素质都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
19.A在我国,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其中,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0.D
21.学科课程学科课程 22.一般能力;特殊能力
23.制度文化 24.先快后慢先快后慢
25.自我感觉自我表象自我感觉,自我表象 26.评比操行评定评比,操行评定 27.壬寅学制
28.随意运动 克服内外困难
29.识记 保持
30.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1.稳定,统一
32.社会知识社会知识 33.夸美纽斯夸美纽斯 34.生活化生活化
35.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
36.混合课混合课 37.认识
38.感知思维认识感知,思维,认识
39.社会问题社会问题 40.强制性强制性
41.在课程结构方面,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1)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2)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3)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4)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5)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42.复习是防止租克服遗忘的有效方法,研究与实践证明,只有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组织复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复习的自觉性、积极性。记忆目标和意图越持久、越明确,效果越好;时问意图清楚,效果越好;复习态度积极主动,效果越好。
(2)复习时问要合理安排。根据遗忘进程不均衡——先快后慢的趋势,应趁热打铁及时复习,才能防止学习之后立即快速地遗忘。为避免前摄与倒摄抑制的于扰,避免过分紧张与疲劳,每次复习内容不应过于集中;长时问复习,中间要短暂休息;要做到“学而时习之”,以平时分散复习为主;在分散基础上再进行阶段或集中总复习效果要好。 (3)复习方式不要太单调,要多样化,如视、听、读、写、操作是一种有效复习方式;复习方式应根据记忆材料的性质与数量灵活选择。
(4)采用“记忆术”有助提高复习效果,主要记忆术有:定位记忆术、数字谐音记忆术、串连记忆术、形象控制记忆术及其他记忆术(如异同法、特征法、等距法、推算法、口诀法、谐音法等)。 总之,多种方法协同运用,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43.良好班集体的组织培养,虽然会因学校、教师、学生等条件不同而方法各异,但是,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仍有一定规律可循。在班集体建设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目标和规范,其他关键因素还有内聚力、心理气氛和士气等。
教师应当抓住这些关键问题来建立班集体:
(1)集体目标的形成班集体的目标对每一个学生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它的确立对良好班集体形成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目标制定要具有正确性。
其次,目标要明确,先易后难,远近结合。再次,目标的确立应让学生参与。班主任应在深刻理解教育方针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集体活动使学生认识集体协作。
44.(1)巩固性教学原则的基本含义: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 (2)贯彻巩固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②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
③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 ④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
(3)案例分析:在“新规定”出台之前,黄老师对巩固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和贯彻要求的理解存在偏差,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巩固方式单一,机械重复训练较多,既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新规定”的实施,表明黄老师已经较好地理解、把握了巩固性教学原则的内涵及其贯彻要求,故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5.提高情商水平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育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了解自己的情绪感受水平与特点,这是调控悄绪的基础。
(2)引导学生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合理表达正面情绪,消解负面情绪。
(3)引导学生自我激励,敢于面对困难,敢于面对现实,克制冲动,消解自满情绪,充满热情。 (4)学会认识与判断他人的情绪。
(5)学会人际关系的管理与处理,提高社交能力。 有针对性地进行不良情绪的调试:
(1)要矫正学生头脑中产生消极情感的那些错误的或半糊涂的观念。 (2)不应简单禁止,应用疏导方法辅导学生以适度节制和合理释放、升华等方法消除不良情绪的纷扰,减少其心理压力和紧张度。
(3)要动之以情,以情感人,尊重学生的人格,消除学生的逆反与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4)要加强正面教育,利用积极情绪克服消极情绪。
(5)要引导青少年学生扩大胸襟,热爱生活,主动社交,积极活动,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从而获得心理的乐趣和满足。
46.(1)对此观点可以根据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进行分析。
(2)该规律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为教师受过专门训练,而学生的不成熟性等也决定了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教学活动的领导、组织、指导和检查。
(3)该规律还指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起主体作用。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有主观能动性。
(4)教学应该把两方面的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上述观点只看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会影响教学效果的。
【解析】论述题越来越注意考查考生对实际现象和问题的分析能力,所以,要能够正确判断根据什么理论去分析。在题中已经提示了“教学规律”,所以只能在这个范围中考虑。答题时,首先应该明确用什么理论(规律)去分析这个观点,然后再把这个规律的内容展开论述,最后结合理论分析评价观点。在展开对基本规律的论述时,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教师起什么作用、为什么起主导作用、主导作用的表现是什么,这些内容都不能丢,否则就丢分。不能只答“教师起主导作用”。
47.提高情商水平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育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了解自己的情绪感受水平与特点,这是调控悄绪的基础。
(2)引导学生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合理表达正面情绪,消解负面情绪。
(3)引导学生自我激励,敢于面对困难,敢于面对现实,克制冲动,消解自满情绪,充满热情。 (4)学会认识与判断他人的情绪。
(5)学会人际关系的管理与处理,提高社交能力。 有针对性地进行不良情绪的调试:
(1)要矫正学生头脑中产生消极情感的那些错误的或半糊涂的观念。 (2)不应简单禁止,应用疏导方法辅导学生以适度节制和合理释放、升华等方法消除不良情绪的纷扰,减少其心理压力和紧张度。 (3)要动之以情,以情感人,尊重学生的人格,消除学生的逆反与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4)要加强正面教育,利用积极情绪克服消极情绪。
(5)要引导青少年学生扩大胸襟,热爱生活,主动社交,积极活动,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从而获得心理的乐趣和满足。
48.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是相辅相成的。学生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条件,不能离开知识的掌握凭空发展智力,否则,就是空中楼阁;反过来,智力发展又可成为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的条件和武器,智力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和
速度。但知识不等于智力,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将知识掌握和发展智力割裂开来的形式教育派理论和实质教育派理论都是错误的。
49.(1)这一作法违背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教学过程规律。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具有特殊性。因为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接受间接经验来实现的,借助间接经验认识世界,是认识上的捷径。
(3)强调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绝不是说学生不需要直接经验,直接经验不仅是学生获得间接经验的途径之一,而且在学生获取间接经验中具有重大作用,直接经验是掌握间接经验的认识基础。
(4)在教学过程中,既不应只强调直接经验而忽略间接经验的掌握,也不应只强调间接经验而忽略直接经验的掌握,应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
(5)学工、学农、学军有利于学生获得直接经验,但不能搞形式主义,选择实践活动应从教学目标需要出发。
50.(1)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2)美育能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3)美育能促进学生的体育,具有怡情健身作用;
(4)美育能促进劳动教育,使学生体验到劳动创造美的喜悦。
51.错误。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学习任务比较简
单时,学习动机强度较高可达到最佳水平,学习任务比较困难时,学习动机强度较低可达到最佳水平。
52.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它只给人们的言行涂上某种色彩,但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也不直接具有社会道德评价含义。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性格有好、坏、优、劣之分,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风貌。 53.错误。
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观察法。这是因为班主任可以经常深入学生学习、劳动、课余和课外生活中去观察与了解学生,在自然状态下获取真实材料。问卷法只是辅助手段。
解析:从考题提到的“基本方法”来看,我们可以推测到它应该是经常使用的,且容易使用的。这样逐步缩小选择的范围,然后再使用比较法,就比较容易选出正确答案。
54.错误。
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情绪状态。“人逢喜事精神爽”指的是心境。
55.错误。教师违反了《教育法》规定的受教育者享有的隐私权。从法律角度来说,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法律地位,他们的权益受法律的保护。隐私权,包括通信等,受到法律的保护。 56.随意运动 克服内外困难
57.A
58.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59.C
60.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区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