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2023-02-07 来源:步旅网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宁国经济新腾飞

2011年10月26日至30日,省第九次党代会在合肥召开,张宝顺同志代表八届省委向大会作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和谐美好安徽而奋斗》的报告。站在“十二五”良好开局的历史新起点,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打造“三大强省”战略目标,为我们描绘出未来安徽的发展宏图。如何打造加速崛起的经济强省,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力争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指标增速位居中部前列;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翻一番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实现经济强省建设目标,必须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发展战略。我省工业化城镇化正处于中期加速阶段,蕴含着巨大发展空间和潜力。要着力增强中心城市带动能力,促进城市人口与产业同步扩张,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共进、互动发展。面对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我省传统产业优势日趋弱化,为此,必须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把经济增长转到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发展轨道上来。

如何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宁国市实际,笔者认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世界新科技和产业的发展趋势,紧紧围绕国家确定的发展方向,面向宁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按照科技引领、优化布局、

重点突破、应用带动、市场主导的要求,以重大产业项目、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为载体,突出产业特色,扩大产业规模,增强产业优势,提升产业水平,在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形成较强区域竞争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带动力量。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统筹发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紧跟市场需求,创新和转变消费模式,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引导社会资源的有效投入。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和组织协调力度,更好地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政策导向作用,形成市场、政府共同推进、统筹发展的整体合力。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集中优势、重点突破、率先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聚要素,集中力量,优先支持宁国市基础条件好、发展前景大、科技创新强的产业、企业和产品率先突破,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强优势,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和重要基石。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远近结合、科技为先、联动发展。将提升长远竞争力与支撑当前发展密切结合,在巩固、扩大新兴主导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先导产业,不断推进现有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升级。充分发挥我市民营资本相对发达的优势,进一步加快民营资本与高新技术的有效对接,推进“产学研”合作,营造良好用人环境,将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最重要驱动力。

作为有着良好工业基础的宁国市,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的重点产业有哪些呢?近年来,宁国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汽车零部件、耐磨铸件、电子元器件”三大产业主导地位更加巩固, “节能建材与新能源应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笔者认为,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结合省、宣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和宁国市现有产业转型升级导向,“十二五”期间应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使之成为我市三大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同时,也应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积极培育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使之成为宁国市三大战略性新兴先导产业。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举措,才能实现宁国市经济新腾飞。笔者认为,必须充分抓住企业、项目、科技、载体等产业发展重点环节,加快各类资源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逐步建立强大的要素支撑体系,形成“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格局。

要强化领军企业培育。在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选择若干个规模大、科技研发实力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领军企业进行重点培育,设定发展目标,实行动态管理和考核,并在研发、用地、贷款、上市、项目申报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和优先扶持,必要时实行“一企一策”,充分发挥其对产业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

要强化重大项目推进。重点是创新项目和引进项目。创新项目重点紧盯市内骨干企业,实施“企业与院校结对”活动,推进

民营企业与新兴产业、高新技术对接,激发其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性,快速实现产品转型升级。引进项目紧盯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加大招商力度,力争引进具有牵动性的“大、好、高”项目。

要强化产业链条补建。重点是完善现有产业链条和延伸产业链条。围绕“汽车零部件、耐磨铸件、电子元器件”现有三大主导产业在原材料供应、元件外协、部件组装、产品销售等环节的完善,建设新项目,配套新服务,丰富产品种类,壮大产业集群规模,推进集群内和集群间相互协同,并不断向产业上下游延伸。同时,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培育和发展中相互间的衔接以及与现有产业转型升级的衔接,注重相互补充和服务,促进区域及产业内循环。

要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加快建设一批技术研发、检测实验、技术转移等公共服务平台,鼓励骨干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机构,积极引进高校及科研院所来我市建立高端技术“产学研”联盟及产业化基地,推进高新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转化。围绕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定期梳理一批共性关键技术,集中力量进行重点突破。积极探索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分担和化解机制,全力为企业科技创新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要强化园区载体承接。积极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契机,加快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升级步伐,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和优惠政策,优化园区发展环境。加快港口生态工业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和优惠政策,重

点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建成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集群。加快中溪、宁墩等特色园区的规划与建设,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使之成为两个省级园区的重要补充。同时,着力推进“宁国生命科学医疗器械产业园”建设,为“区中园”建设和委托招商积累宝贵经验。

在强化措施的基础上,政府要在财税、金融、人才、土地、环境等政策上给予支持。要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和资金渠道的基础上,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引导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建议“十二五”起始年专项引导资金不能低于500万元,期间按不低于财政收入增速的50%比例增长,主要用于国家、省、宣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配套及支持本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要积极引导辖区内金融机构配合国家产业政策,及时推出相对独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信贷政策,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担保模式,试行联保联贷、整体授信金融模式,不断拓宽融资担保渠道;不断创新融资模式,通过“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融资工具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资金支持;设立创投基金,通过与创业投资机构合作设立商业性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实体,带动社会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力推进企业上市融资,稳步探索发行公司债券,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充分发挥市科技创业中心作用,将出口创汇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入培育,并做好专项融资服务。要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对引进人才实行科学化、制度化管理与使用;大力支持“订单式培养”,壮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专业和实用技术人才队伍;鼓励安徽材料工程学校开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培养专门人才,

同时探索建立期权、股权激励机制,引导专利、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投资、分配。要建立用地保障机制,优先保证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地需求。一是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土地使用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努力破解建设用地指标制约难题。二是支持境内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挤入省“861”投资计划,争取省级建设用地指标支持。三是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腾出发展空间。四是不断探索园区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建设用地与投资强度、实际投资发生额、产业类型、投资补助等相关联的节约集约用地机制。要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在项目备案(核准、审批)、工商登记、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认定等方面简化程序,对新兴产业领军企业的重点项目申报开辟“绿色通道”;进一步畅通信息渠道。充分发挥市中小企业信息平台功能,向广大企业及时发布各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优惠政策;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配合,坚决杜绝推诿扯皮、不作为、乱作为等现象的发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