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口述史的源流和应用
2021-10-22
来源:步旅网
_ _ Ii ■T ■_ 研究 试论口述史的源流和应用 口刘希汉 口述史又称口碑资料,是一种以口头和两耳 为传递手段而保存历史“活资料”的传统载体和使 用工具。它是“存贮在人们记忆或流传在群众口头 中.尚未整理成文字的资料,它是方志资料的重要 来源之一。”①口述史和口述史学既是一门最为古 老的文化传统,又是一种全新而年轻的学术方法。 当今社会改革开放的形势为它焕发了新的生机; 蓬勃发展的新科技给它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和增长 点。因此,“我们现在所说的口述史,正是这种由史 学工作者与口述者合作的建立在录音、录像技术 基础之上的现代口述史”。②已经具备了现代化的 特色和功能。同时,“它突破了以往历史著述偏重 于政治和上层、较多地‘自上而下’写历史的传统,使普 通人的生活、社会的变迁、人民大众对历史的认识更多 地走进了史学领域。从而有助于把‘自上而下’写历史 和‘自下而上’写历史结合起来”。④这种新史学理念被 文化形式。所以,燧人氏、有巢氏、伏牺氏、神农氏、炎黄 二帝等诸多传说也被视为中华民族创造英雄时代的发 端和正确反映,从而传承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大约从周 代有了文字记载后,就有了信史和学术著作.尤其从先 秦到两汉时期几乎所有著书立说无一不是以口述史和 传说故事为重要资料、载人史册。以儒家的十二经为 移植到新方志编纂实践之中,通过口述史拓展方志研 究视野,激活方志学术思想,并弥补史料之不足,丰富 编纂之内容,势必推动新方志事业发展,为建设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做出新贡献。 例,其中《尚书》《诗经》《左传》《论语》《孝经》《尔雅》《孟 子》等均是其弟子按照老师的口头传授凭借其个人领 悟整理而成文章流传下来的,这便是我国尊师重教、师 道尊严、学而不厌、诲而不倦等师生关系优良传统的产 口述史是史学源头,也是方志学的源头。传说是最 初具规模的口述史。在没有文字记载之前,人类从开始 会说话听闻就诞生了口述史,就是历史文明的起点。这 生和发展之源。司马迁著《史记》大量吸收口述史和传 说史实创作,像《五帝本纪》《项羽本纪》等栩栩如生的 人物形象和生动鲜活的故事情节,人情人理,符合历史 逻辑,并非狂自猜测。再如《国别史》《水经注》《山海经》 《禹贡》等号称方志之源的诸多典籍,以及后来的地记、 在中外都是一样的。西方史学从《荷马史诗》开始,其半 人半神的人物和半真半假的故事情节,却毫无疑义地 被尊为西方史学和社会文明的滥觞。同理,在中国没有 发明文字之前,口耳相传亦是人类唯一的记忆历史的 2巴蜀史志・2012・J・ 图经等方志都吸收大量口述史料和神话故事为素材。 唐代始设国史馆以后,众多著作仍然采用大量口述资 料。即使明清方志进入兴盛期,也是提供读万卷书,行 万里路,采用丰富多彩的口述史料以充实志书内容,达 到修佳志良志和名志的目的。民国期间,一大批爱国的 史学界和民间文化界专家学者从西方引进先进学术成 果和研究方法,组织大量人士深入基层,到劳苦大众之 中开展田野调查采访活动,挖掘出土文物、民间风土人 情和重大古今人物事件事迹等第一手资料,以物证史、 以图证史、以俗证史、以诗证史,不仅推动史学发展,也 带动文学艺术、民俗学、口述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崛 起发展,呈现百舸争流的可喜局面。方志学界也有众多 知名人士走向民间采集口述史,促进方志发展成为佳 话。如梁启超著《说方志》认为“其是主要之工作,在调 查事实,搜集资料,斯固非一手一足之烈,而且非借助 于有司或其他团体,则往往不能如意”。蒋藩著《方志浅 说》提出修志二纲和采访四术,二纲是:一日采访要正 确,二日编纂要精严;四术是:一曰“躬亲”、二日“专 治”、三日“择要”、四日“耐劳”。吴宗慈著《方志丛论》强 调采集志材要“明、确、详、速”四字。明,记一事项“由始 至终,逐渐变迁之状态。”“但求明白畅达、条理井然;” 确,“或书籍档案所载,或乡邑父老所言,应求其据”; 详.“有书籍档案可查者.须抄录全文,据父老口述者, 须详记所言,并须记所言之人学历与声望;速,“有闻必 录,有录必详,十日为期,必有报告”。采访员要做到四 勤,即:手勤、口勤、足勤、心勤。黄炎培在主纂《川沙县 志》过程中十分重视社会调查第一手资料,求得志书内 容上的突破进步,为现实服务。孙诒让拟定《瑞安县志 局总例六条》中强调调查、寻访采访者名单和拟采访内 容去进行。李泰菜著《方志学》首次主张“记载及研究一 方人类进化现象”提出“应增设记录以前史实”,“应增 社会经济资料”,“应增贪官劣绅之事实”等内容,无论 有文字记载或无文字记载的都应认真收集。黎锦熙著 《方志今议》方志中“一切材料,皆有来源”,“其来源不 外三宗”.“一日实际调查,二日档案整理,三日群书采 录”。并提出调查可改为“方桌访问”,这样只需征约四 乡耆老民,围坐方桌询问其故实,一周即可完成,以取 其口述史为主要方式。另外,傅振伦、王重民、王葆心、 甘鹏云、方国瑜等人都非常注重田野调查作业方式,以 求得人志之实言、实物、实事等经世致用之资料。 进入20世纪后半叶和21世纪初,海内外口述史和 口述史学有了长足发展,大量著述不断问世,诸如张学 良、李宗仁等一大批知名人士口述史《回忆录》《自传》 和《传记》等多卷多版本流行全球。国内也有一大批领 导人、将军、学者、艺人等人物口述史专著出版,如《生 死存亡的关键——重大历史事件亲历者讲述陈云》、 《吴德El述——十年风雨纪事》、《我的情报与外交生 涯》(熊向晖)、《启动口述历史》等等举不胜举。口述史 学理论研究也有很大进展,如译著《过去的声音——口 述史》(保尔・汤普逊著,覃方明等译,辽宁教育出版社、 牛津大学出版社20O0年版)是海内外著名论著。中国社 科院出版社近年出版的《与历史对话:口述历史的理论 与实践》和《中国口述史的理论与实践》。2004年12月由 当代中国研究所、社科院近代史所和扬州大学等十几 家科研机构和高校联合发起的“首届中华口述史高级 论坛暨学科建设会议”在扬州召开,与会80多人,回顾 展望口述史工作,就众多理论问题进行热烈探讨,最终 成立了“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 综观古今口述史的性质特征和基本态势,正如北 京大学教授温儒敏所说:“这种史学撰写有着更加浓厚 的原生态特色,摆脱了以往史学研究的呆板僵化,因而 更加的生动鲜活。”从口述内容看可分为三类,一类是 以人为主.围绕个人生平展开枝节脉络,又分为自述和 他述二种:二类是以事件为主,围绕事件发展脉络展开 对多人采访,洞察历史真相和发展规律;三类是以物为 主,按事物产生发展结果为线索顺势而述,以期获其真 实面目和来龙去脉。从口述者身份地位上大体分为四 大类,一类是当事人口述史,他们亲见、亲历、亲闻,有 着直观逼真的感觉,讲得最为自然真实可靠,朴实无 华;二类是知情人口述史,虽不直接在现场,但他们知 道一些真实情况,一般讲来也是可靠可信的;三类是旁 观者口述史,他们虽不知道全部情况,但也知道一些细 枝末节,从众多描述中可客观地评判事件、事物产生、 发展的相对真实性和可靠性的侧面或局部,得到公允 的解释,也是可贵的旁证材料;四类是热心传播者口述 史,一般是些好事人或出于显示其博学多才,或从不同 途径得到信息,或寄于某种目的而加工综合再创作.然 后向社会人群中传播发布,难免有些矫柔造作、添油加 醋、哗众取宠色彩,一般可靠可信度较小,但在特殊情 况下,也有一定参考使用价值。通常情况下.口述史的 巴蜀史志・2012・1・ 3 基本性质特征可综合归纳为如下十条:一是口述者一 般资深年高,影响力大,直述平实,史实鲜活。二是口述 史具一定的客观性、立体感和丰富性。三是口述史实闪 耀着独特的个性光芒。四是提示历史事物的多面性、复 杂性,不以既定结论去剪裁历史,避免了简单化、脸谱 化弊端。五是口述史体现人人平等,一视同仁,历史研 究不再是高贵人物独居的殿堂,一些平民百姓中的小 人物也登上了历史舞台,勇于讲话,大胆评说。六是重 视细节的力量。让细节体现历史的真谛,人物的片言只 语亦重要。七是口述史学视野宽阔、深远,并向政治史、 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方志史等学科拓展延伸,再现 其多元化和实用性学术价值。八是口述史学语言通俗 易懂,生动活泼,提高亲切感和可读性。九是口述史兼 顾史述和史论,以述为主,述论结合,增强了史料的深 度。十是121述史包容不同意见的争鸣,并存不同观点的 史料.通过讨论探索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性。 通过回顾总结首轮修志以来的经验教训,不难发 现口述史在新方志编纂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应 引起高度重视。一是有些宝贵资料一般手段难以获取, 非口述史莫属。二是“补史之缺”,填补历史资料的空 白。三是“参史之错”,通过大量见证、旁证材料校正某 些历史疑难问题和错误记载。四是“详史之略”,一些应 详载而略记的内容,通过口述史料而得到丰富和加强。 五是“续史之无”。对某些非正常性断线和缺项内容可 以通过口述史料去续写延伸。六是一定程度平静学术 的浮躁情绪。七是开拓人民学术人民参与的平坦大道。 八是终结了统治阶级垄断方志文化的历史,让个体生 命体验融入方志之中.真正实现人民的历史和人民的 4巴蜀吏志・2012・1・ 方志。九是口述史融入方志,使方志更加有血有肉。十 是从逻辑上讲,口述史料人志可增强存史和利用功能. 为今后方志事业发展产生新动力、新活力、朝气蓬勃。 在首轮新方志总结经验教训过程中.笔者认为有 两大遗憾: 一是中华民国近半个世纪的历史记载资料奇缺, 颇难真实地反映出动荡复杂多变的社会历史面貌。二 是“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时期资料记述几乎为零,虽 然符合“彻底否定”和“宜粗不宜细”的原则,但是几乎 等于从历史上扣掉了这个十年。成了一段真空时代。较 普遍的是各分志中把这十年三言两语、不疼不痒地一 笔带过,或直接抄写有关《决议》原文应付了事。 要弥补上述缺陷,除加强文献资料的收集之外加 强田野调查.积极收集科学有用的口述史料也是重要 的基础工程,当然.在收集口述史料时,要明确和遵守 口述史的学术规范。 一是“记录要忠实于叙述人的意愿,引用或发展须 经叙述人同意”;二是“注意保守国家机密,关于重大事 件、重要人物的史料,未经审批,不得公开发展,不得外 传”:三是“保护叙述人的隐私”;四是“口述史料或经整 理口述史著作.知识产权首先属于口述者,如属共同研 究和共同约定的知识产权则为共同所有”:五是“公职 人员的口述史料属于公共精神财富.最终应交档案部 门保管”。④为提高收集整理口述史的质量,还必须注意 做好以下三点:一是努力提高记录整理者的学术修养. 对口述者必须十分熟悉,并帮助他们提供准确有用的 口述史料,防止偏颇和错漏。二是整理口述史料时一定 要保留口述人的个性风格,注意原态性、口气、表情、心 情、状态等。如果整理的文字太条理、太清晰、太漂亮、 太干净的话未免有买椟还珠之憾。三是对口述史料整 理后一定要注明口述人的生平、学历、职业等资料,并 编号人档,妥善保存。 注: ①黄苇主编:《中国地方志词典》,黄山书社1986年 1月第1版。 ②③朱佳木:《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口 述史学》,《中国地方  ̄}2005年第2期。 ④周新国:《中国口述史学亟待规范》,《社会科学 报》2005年2月3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