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谣言的产生,传播与灭亡

2021-09-01 来源:步旅网
论谣言的产生、传播与灭亡

国际传播学院 对外091 张晟韬

一、定义 所谓谣言,是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时间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根据辞海的定义,谣言是指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或者是捏造的消息。以此来看,谣言的定义显示出了它本身的一些特征。其一是虚假性,其二是传播性,其三是其作为信息的自身的属性。

二、生命过程

在我看来,谣言的产生、传播与灭亡的全过程,非常类似与一个生命体,有着其自身的新陈代谢与生老病死。

1. 产生

谣言的产生过程中,制造谣言的信息源与制造者是不可缺少的。

我所谓的信息源,狭义上说,是指某件在区域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事件。这个事件可以是人为的政治、历史事件,也可能是人力不可抗的瘟疫、气候或地质灾害等。这类事件的发生,为谣言的产生提供了信息的来源,也是滋养谣言的温床。广义上说,还包括常识,生活经验等等

而制造者,就是指根据信息源所提供信息,产生了歪曲的、不符合规律的判断,并首先发布、传播的个人或媒体。制造者可能并不是唯一的,也就是说,同一个信息源可能生发出多个制造者,而这些制造者制造的谣言也都不会完全一致。

我认为,谣言产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应该是这样的。首先,信息源作用于制造者的大脑,经过制造者的粗糙的思维加工(一定是一个感性认识)而产生一个“象”。在这个“象”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源本身的影子,但更多的则是歪曲的虚幻的成分,也就是说“象”对信息源有错误的放大的作用。用图形表示为:

信息源 制造者 思维加工 虚幻的“象”

2. 传播

传播是谣言的生命中最为“灿烂”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传播者和传播媒介是起关键作用的因素。

我所指的传播者,是接受上一级传播者(这个传播者有可能是最初的制造者)的错误信息,经过思维加工或者不经过思维加工,而且将谣言向下一级传播的个

人。传播者不是固定的,在上一个传播过程中,他们作为上一个传播者的受众,再在下一个传播过程中成为传播者。

所谓传播媒介就是传播者向受众输送谣言的方式。这个方式在随着大众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而增多的同时,显现出了良好的向下的兼容性和适应性。向下的兼容性是指,虽然网络成为日常生活中人们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可是人们还是会使用口头的、书信的、电话电报等,比较起网络来低级的方式传播谣言。适应性则是说,越原始的传播方式似乎具有更强的可信度和传播速度。

在谣言的生命过程中,传播是最为复杂的阶段,我用图形简单的表示为:

传播者 (制造者) 传播媒介 受众,传播者 受众,传播者 受众,传播者 传播媒介 „„

3. 灭亡

灭亡是谣言生命的最终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同样有两个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我称之为终结者和终结方式。

终结者是指对谣言进行理性判断的个人、群体或权威机构。终结者一定是上一级传播者的受众,否则无法接受到相关谣言的信息。与传播者不同的是,终结者对于谣言一定是经过自身关于谣言的理性的思考,或者被其他的终结者的结论所说服,而终止传播谣言。传播者有向终结者转变的趋势,但是需要自身的理性思考或者外界给予的思考结果。一旦转变为终结者之后一般不会再次成为这个谣言传播流程中的传播者。

终结方式是指终结者对传播者施予思考结果的方式。终结方式无非就是辟谣,通过事实或者数据等科学的方式向传播者施予思考结果。

终结谣言的过程大致可以看成是谣言传播的逆过程。 4. 谣言决定公式

谣言决定公式即: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在这个公式中,谣言的产生和事件的重要性与模糊性成正比关系,即是说,事件越重要而且越模糊,谣言的效应就越大。而当两个因数中的任意一个趋向于零时,谣言也就不会产生。

对于这个公式,我基本上是认同的,只不过在现实环境的应用中,显然还应该加入传播方式和受众人数等因素,才能够建立一个完整而全面的模型。

5. 总结与补充

首先,之前的关于谣言生命过程的图形模型均是分阶段的割裂开的,整体的图示如下:

(传播者) 信息源 制造者 “象” 传播者 思维加工 传播媒介 终结方式 传播媒介 终结方式在实际的传播作用过程中,阶段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过程也绝不仅仅是图示所标注的线性的模式,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三、模型应用

以最近发生的关于“食用加碘食盐可以防核辐射”的谣言为例,论证模型的实用性。

谣言的信息源有:日本地震,核设施损坏,核燃料泄露并有可能危及中国;医用碘片可以防止辐射危害;碘盐中含有碘。

医用碘片与碘盐,有着明显的差别,将二者生硬的扯到一起,认为食用碘盐就可以放辐射危害,即是歪曲的思维加工而产生的“象”。“象”产生之后,以口头的传播方式,以极快的速度传播出去。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的谣言传播过程,网络似乎是落后的,因为从网络上得知消息的人,大多数没有抢到盐。在传播者传播谣言的同时,终结者也出现了。很多人,对碘盐防辐射的说法嗤之以鼻,并劝阻身边的人不要跟风。再晚一些的时候,国家的权威机构也通过中国最为权威的媒体,向社会正式辟谣,从而平息了这场“来得快,去得快”的谣“盐”风波。

整个事件可以用“短平快,高大全”来概括。“短平快”指的是,谣言的持续时间短,作用时间短,灭亡过程快;而“高大全”则是说,影响范围大,影响人数多。

四、应对策略和反思

古今中外的多次谣言大规模传播的实例证明,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是遏制谣言传播的最有效方式。谣言利用的是公众的恐慌心理,恐慌来自未知。人们对已知的事物总是能保持一个冷静的态度,而面对未知的事物则往往由情绪占据主动。所以,尽快的减少未知,对谣言传播的遏制作用,不言自明。

权威机构的及时介入,也是安抚公众恐慌情绪的有效手段。对权威的依赖心理与从众心理都可以很好的利用于谣言的破除上。

从根本上来说,公众的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应对谣言的最终方式,也是最长远的方式。

除此之外,经验教训也是一种手段。例如说,再有次SARS的大流行,关于

终结者

板蓝根的谣言传播就不会像上次一样影响整个中国。

对于谣言的传播,我们除了提前做好应对策略以外,在每一次谣言大传播之后,也都应该做好反思。

比如说,政府及媒体的公信力不足,导致本次的抢盐事件没有立即收场;再比如,整个事件的始作俑者究竟出于何种目的等都是值得我们继续思考和研究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