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免疫学题库

2020-03-15 来源:步旅网
异嗜性抗原: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称为异嗜性抗原。 抗原:指能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特异性结合,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物质。

抗体:B淋巴细胞在有效的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具有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耐受原

单克隆抗体(mAb):由一个B细胞产生的、只作用于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特异性抗体

免疫应答 :是指动物机体免疫系统受到抗原物质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原物质分子的识别并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免疫连锁反应和表现出特定的生物学效应过程。

基因免疫 指将靶抗原编码基因置于真核表达调控元件的调控下,将该质粒DNA直接进行动物体内接种,并以与自然感染类似的方式呈递抗原,诱生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的新理论和技术。

抗原表位:决定抗原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大多存在于抗原物质的表面,有些存在于抗原物质的内部,须经酶或其他方式处理后才暴露出来。

半抗原:只具有反应原性而缺乏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 催化抗体也叫抗体酶,是具有催化活性的免疫球蛋白。

超敏反应:即异常的、过高的免疫应答。即机体与抗原性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产生致敏淋巴细胞或特异性抗体,如与再次进入的抗原结合,可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和组织损害的免疫病理反应。又称变态反应。

细胞因子:一类主要由免疫细胞和相关细胞产生的高活性、多功能小分子蛋白质。 补体:是存在正常动物和人血清中的一组不耐热、具有酶活性的球蛋白。

抗感染免疫:抗感染免疫是机体抵抗病原生物及其有害产物,以维持生理稳定的功能。抗感染能力的强弱,除与遗传因素、年龄、机体的营养状态等有关外决定于机体的免疫功能。抗感染免疫包括抗细菌免疫、抗病毒免疫、抗真菌免疫、抗寄生虫免疫等。(免疫防御:即抗感染免疫,主要指针对外来抗原侵袭的免疫保护作用。)

APC:即抗原提呈细胞,指摄取、加工、提呈抗原给T细胞的一类细胞,如Mφ、DC、B细胞等。DC:即树突状细胞,细胞呈树突状,膜表面高表达MHC-类分子,能移行至淋巴器官刺激初始T细胞活化增殖,是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

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具有控制移植排斥、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等功能。

嵌合抗体:指在同一抗体分子中含有不同种属来源抗体片断的抗体,又称杂种抗体。

基因工程抗体基因工程抗体:应用DNA重组技术和蛋白质工程技术,按人们的意愿,在基因水平上对免疫蛋白质进行切割,拼接或修饰,重新组成新型抗体。

多克隆抗体:抗原性物质免疫动物后获得的,由于这些物质多数情况下有不止一种抗原物质组成,有时,即使是一种,也是有多种抗原决定蔟组成的。这种抗原可刺激具有相应抗原受体的不同淋巴细胞克隆,因此所产生的抗血清是多种抗体,也就是多克隆抗体的混合物。 母源抗体 子代动物从母体获得的抗体称为母源抗体。 封闭抗体

免疫耐受 :是免疫系统对抗原……需经抗原诱导对抗原诱导对抗原具有特异性、记忆性。 免疫麻痹

免疫缺陷:(免疫缺陷病: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的却是或功能不全导致免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指由遗传性或先天性原因导致的免疫缺陷病。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指由后天原因导致的免疫缺陷病。其原因复杂,包括感染、药物、手术、创伤、放疗、营养不良、肿瘤等,而且继发性免疫缺陷远较原发性常见。) 保护性抗原:存在于微生物中的能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的成分。 思考题

1.简述免疫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及其意义?

经验免疫学时期发现预防天花的种豆法,和用牛痘脓疮制成疫苗预防天花,此发现宣告免疫学的诞生;实验免疫学时期,观察到免疫血清能显著增强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意义:将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联系起来P3-p4

2.现代免疫学时期的基本研究内容及免疫学的作用?

进入分子研究水平;免疫学作用:成为一门迅速的生物科学和探索生命现象不可缺的工具。 3、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识别、结合、排除机体内的异物

4简述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腔上囊;功能: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产生、分化和成熟的主要场所。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骨髓、哈德氏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功能:成熟T细胞和B细胞栖居、增殖和对抗原刺激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P67-

5.试述淋巴结、脾和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结构特点和与其功能的关系。

(这题的答案比较难找,我要看清楚书本再附上准确的答案)

答:淋巴结的结构特点:。。。其功能:是T 细胞及 B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和具有过滤作用;脾的结构特点:。。。。其功能:是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的场所、是合成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滤过作用;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结构特点:。。。其功能是:为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发挥局部免疫功能。

6.T淋巴细胞有哪些亚群?各亚群有何功能?

答:T细胞是异质性群体,分类方法有很多:按CD分子不同可分为CD4+和CD8+两个亚群;按TCR分子不同可分为TCRαβ和TCRγδT细胞;按功能不同可分为辅助性和抑制性T细胞;按对抗原的应答不同可分为初始T细胞、抗原活化过的T细胞、记忆性T细胞。 功能:

①CD4+辅助T细胞[Th]:辅助B细胞识别抗原、分化及合成抗原的作用;②抑制T细胞[Ts]:抑制B细胞产生抗体,调节免疫的作用;③CD8+细胞毒T细胞[Tc]:杀伤病毒感染细胞、肿瘤细胞等;与细胞免疫有关④迟发型变态反应T细胞[TD]:释放多种淋巴因子导致炎症反应。 7.试述抗原的基本特性。P9

答:抗原的基本特性: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统称为抗原性。

(1)免疫原性,即抗原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使之活化、增殖、分化和产生免疫效应物质的特性。如接种鸡新城疫苗可使鸡产生针对新城疫病毒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

(2)反应原性,即抗原能与相应的免疫效应物质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反应的特性。具有这两种特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或免疫原,各种微生物和大多数蛋白质属于此。有些小分子物质虽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而具有免疫反应性,但不能诱导免疫应答,即无免疫原性,称半抗原。如鸡新城疫病毒能与抗鸡新城疫病毒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发生特异性的反应。

8.试述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

答: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称为表位(epitope) ,亦称为抗原决定基。表位的结构特点可将其分为两类:①线性表位(即连续性表位),主要由线性排列的短肽构成;②构象性表位(即非连续性表位),短肽、多糖残基或核苷酸并非简单的线性排列,而是形成特定的空间构象。T细胞仅识别由抗原递呈细胞加工递呈的线性表位,而B细胞可识别线性或构象性表位。

9、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是网上找的,但是与书本校对过并自己组织的,相差不大)

答: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 (一).抗原分子的特性 (1)异物性

异物性是构成抗原物质的关键。一般来说,抗原与机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其免疫原性就越强。异物一般可分为三类: 1.异种物质:如细菌、病毒、异种血清等。

2.同种异体物质:如血型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等。

3.自身物质:在胚胎期未与免疫活性细胞充分接触过的隐蔽的自身成分,经外伤、感染等因素可使之暴露,被免疫细胞识别为非己物质。经感染、药物、辐射等因素损伤、改变或修饰了的自身成分也是异物,具有免疫原性。 (2)理化特性

大分子:凡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均为大分子的有机物,分子量越大,其免疫原性越强。抗原物质的分子量一般在10 KD以上,大于100KD为强抗原,小于4000基本无抗原性。因为大分子物质表面可携带较多的抗原决定簇,同时大分子物质化学结构较稳定,在体内不易降解,存留时间长,因此对淋巴细胞的刺激作用更强。

复杂的化学组成与结构:一般蛋白质是良好的免疫原。化学结构越复杂,其免疫原性就越强。带有苯环的氨基酸其免疫原性比不带苯环的氨基酸和单纯的直链氨基酸强得多。多糖中只有复杂多糖才具有抗原性。蛋白质和多糖抗原的和化学结构复杂性有氨基酸和单糖的类型和数目等决定的.

物理状态:一般蛋白质在聚合状态比单体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比可溶性抗原免疫原性强。因此将免疫原性弱的可溶性物质吸附在某些大颗粒表面,可增强其免疫原性。

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抗原分子的特殊化学集团的三维结构(构象)决定此分子是否能与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吻合而启动免疫应答. (二)宿主方面的因素 (1)遗传因素

机体对抗原的应答是受免疫应答基因(主要是MHC)控制的。因个体遗传基因不同,故人群中对同一抗原可有高、中、低不同程度的应答。 (2)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

一般说青壮年动物比幼年和老年动物免疫应答强,新生动物或婴儿对多糖类抗原不应答,故易引起细菌感染;感染或免疫抑制剂都能干扰和抑制对抗原的应答。 (三)免疫方法的影响

免疫抗原的剂量、途径、次数以及免疫佐剂的选择都明显影响机体对抗原的应答。一般说抗原剂量要适中,太低和太高则诱导耐受;免疫途径以皮内免疫最佳,皮下免疫次之,腹腔注射和静脉注射效果差,口服易诱导耐受;注射间隔要适当,次数不要多.

10.简述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主要因素。

这题网上找的答案是和上一题一样,但我不能确定 11.试比较TD-Ag 和TL-Ag的特点。 性状

对APC的需要 T细胞的依赖性 MHC限制性 诱生的免疫球蛋白型 再次免疫应答 免疫记忆

TI抗原 多数不需要 不依赖 无 IgM 不产生 不形成

TD抗原 需要 依赖 有 IgM、IgG、IgA 产生 形成

免疫应答类型 抗原表位 抗原类型

TD-Ag引起的免疫应答特点是 体液免疫 多是线性表位

多为蛋白质类或多肽类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多数构象表位 多为脂类或多糖类

(1)既能引起体液免疫应答,也能引起细胞免疫应答; (2)产生的抗体以IgG为主,也可产生其他类别抗体; (3)可产生免疫记忆,能引起再次应答。 12.画出Ig的基本结构示意图并简述Ig的生物学活性。 Ig的基本结构示意图在课本的34页 IgG的生物学作用主要有:

①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在体内可以发挥免疫效应,在体外可以表现为抗原抗体反应; ②激活补体,IgG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形成免疫复合物,可激活补体; ③与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可发挥调理作用、ADCC作用等;

④穿过胎盘和黏膜:母体IgG可经胎盘进入胎体,对sIgA可经母体初乳进入新生儿体内,对新生儿抗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13.试述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及其决定因素。

尽管所有的免疫球蛋白分子在结构上均由V区和C区组成,但不同抗原甚至同一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在其特异性以及类型等诸方面均不尽相同,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即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可表现为:不同抗原表位刺激机体所产生的不同类型的免疫球蛋白分子,其识别抗原的特异性不同,其重链类别和轻链型别也有差异;不同抗原表位诱导的同一类型的免疫球蛋白,其识别抗原的特异性不同。

导致免疫球蛋白异质性的因素包括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

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是导致异质性的内源因素。免疫球蛋白既可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其本身又可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其结构和功能基础是在免疫球蛋白分子中包含有多种不同的抗原表位,呈现出不同的免疫原性。

多样性抗原的存在是导致免疫球蛋白异质性的外源因素。理论上每一种抗原表位可诱导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因此,这些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总数是巨大的,包含针对各种抗原表位的许多不同抗原特异性的抗体,以及针对同一抗原表位的不同类型的抗体。这是免疫球蛋白异质性的物质基础。抗体的这种异质性,反映出机体对抗原精细结构的识别和应答。

14.比较各类Ig的特性及功能。 P44-46 IgG:

特性:是人和动物血清中含量最高的免疫球蛋白,也是介导体液免疫的主要抗体。IgG是惟一可以通过人(和兔)胎盘的抗体,在新生儿的抗感染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功能:IgG是动物自然感染和人工主动免疫后,机体所产生的主要抗体。因此IgG是动物机体抗感染免疫的主力,也是血清学诊断和疫苗免疫后检测的主要抗体。 IgM:

特性:是动物机体初次体液免疫反应最早产生的免疫球蛋白,是所有免疫球蛋白中分子质量最大的,也是一种高效能的抗体。

功能:IgM具有抗菌、抗病毒、中和毒素等免疫活性,由于它是机体初次接触抗原物质(接种疫苗)时体内最早产生的抗体,因此在抗感染免疫的早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可通过检测IgM抗体进行疫病的血清学早期诊断。 IgA:

特性:以单体(血清型IgA)以及二聚体(分泌型IgA)两种分子形式存在。前者存在于血清中,后者存在于外分泌液和初乳、唾液、泪液等中。

功能:分泌型的IgA对机体呼吸道、消化道等局部黏膜免疫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IgE:

特性:以单体分子形式存在,在血清中的含量甚微,是一种亲细胞抗体。 功能:在抗寄生虫感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IgD:

特性:很少分泌,在血清中的含量极低,而且极不稳定,容易降解。 功能:是B细胞的重要表面标志,而且与免疫记忆有关。 15.讨论Ig分子多样性的基础。

众多v区基因和一个或少数几个c区基因不连续地排列在染色体上,它们在DNA水平随机地结合是Ig分子多样性的基础,而体细胞突变又可增大v区的库容。) 16.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及其生物学活性 P35 VH-VL 抗原分子结合抗原的所在部位。 CH1-CL 遗传标志所在

CH2 抗体分子的补体结合位点,与补体活化有关

CH3 与抗体的亲细胞性有关,是IgG同一些免疫细胞的Fc受体的结合部位。 17.细胞因子的分类及生物学活性有哪些? (P98.P102) 细胞因子的种类:

白细胞介素(ILS) 干扰素(IFN) 肿瘤坏死因子(TNF) 集落刺激因子(CSF) 趋化因子(chemokines) 生长因子(GF) 细胞因子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①参与免疫应答与免疫调②刺激造血功能 ③细胞因子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18.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有哪些? (P100)

共同特点:①细胞因子多为糖蛋白,分子量为1万—2.5万;②细胞因子产生的多源性:一种细胞因子可由多种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细胞产生,一种细胞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③生物学功能的多样性:一种细胞因子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作用于多种不同的靶细胞,不同细胞因子对同一种靶细胞具有某种相同的效应;④生物学活力的高效性:半衰期短,体内含量少,活性高;⑤合成分泌的快速性:当细胞接受刺激后,细胞因子迅速合成和分泌,也迅速被降解;一旦刺激终结,即停止合成;⑥生物学作用的双重性:具有生理性作用和病理性作用;⑦作用的协同或拮抗性,即一种细胞因子可影响其他细胞因子的合成和发挥生物学作用。

19.细胞因子有哪些临床应用及应用前景? (P108。前景找不到) 1)用于疾病的诊断;(2)用于疾病的治疗;3)在兽医学中的应用 20.已经商品化的细胞因子及其相关药物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百度) ①细胞因子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杀伤效应,如淋巴细胞毒作用; ②细胞因子可通过抑制肿瘤组织新生血管的形成导致肿瘤细胞死亡;

③细胞因子可激发机体的免疫细胞,如NK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等,直接杀伤肿瘤细胞;④细胞因子可增强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使得肿瘤细胞易被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 ⑤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控制肿瘤的发展;

⑥作用于造血系统的细胞因子,通过减轻放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作用,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保证了放疗和大剂量化疗的完成

21.补体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P141)

补体系统:参与补体激活的各种成分以及调控补体成分的各种灭活或抑制因子及补体受体,称为补体系统。 补体:是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血清中,具有酶原活性的一组不稳定球蛋白,因为它可以补充抗体的作用,故称补体。

组成:固有成分、调节和控制补体系统激活的成分、补体受体和膜结合蛋白。

22.比较补体3条激活途经的异同。

经典途径:激活物是免疫复合物;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分别是C4b2a和C4b2a3b;感染一般在后期才能发挥作用

旁路途径:激活物是细菌、真菌、病毒感染细菌,直接激活C3;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分别是C3bBb和C3bBb3b;存在正反馈放大环;无需抗体存在即可激活补体,感染早期发挥作用

MBL途径:激活物广泛,病原微生物表面的甘露糖;除识别途径与经典途径不同,后续其他途径都相同;对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有交叉促进作用;无需抗体参与激活补体,感染早期发挥作用 共同点:C5的激活到膜攻击复合物的形成过程相同,损伤和溶解细胞的机制相同。

不同点:激活原和参与的补体成分不同,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的形成和组成不同,特别是替代途径与经典途径、MBL途径之间。

23.试述补体激活的调节机制。(P151) 一、经典途径的调节。

经典途径的活化主要在两个阶段受到调节, (C1抑制剂对C1蛋白酶解活性的调节

(一)自身衰变调节补体系统激活是一个快速放大的级联反应,并产生多种生物学效应,对机体既有保护作用,又有损伤作用。 正常情况下体内有一系列调节机制控制补体的激活,以防止补体成分过度消耗和对自身组织的损伤。这种调控可通过补体成分自身衰变,以及血清中和细胞膜上存在的各种调节因子实现。 (二)调节因子的作用

体液中或细胞膜上存在多种调控补体活化的因子,他们主要是抑制补体激活途径的中 心环节C3转化酶形成或抑制膜攻击复合物(MAC)的形成。 1.体液调节因子

C1抑制分子可使C__1r、C__1s失去酶活性而不能裂解C4和C2 ,即不能形成经典途径的C3转化酶。I因子和H因子协同作用破坏游离的或细胞膜上的C3b;I因子亦能裂解 C4b,由此抑制补体各激活途径。 2.细胞膜上的调节因子

抑制C3转化酶组装并加速其解离,协助I因子裂解C3b和C4b.膜 辅助蛋白(MCP)辅助I因子裂解C3b和C4b.衰变加速因子(DAF)与C4b结合,抑制C3转化酶形成并促进其分解。

24.补体系统具有哪些生物学作用?

一、细胞溶解,补体活化后形成的供膜复合体可以溶解一些微生物、病毒、红细胞和有核细胞,这种作用称为细胞溶解。

二、细胞黏附,许多细胞都具有补体成分受体,这些受体称为CR1,CR2等。CR1是其中最重要的受体,嗜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血小板及B细胞都有CR1,该受体结合C3b的能力强,结合C4b的能力弱。覆盖有C3b的颗粒结合到上述细胞的过程称为免疫黏附。

三、调理作用,C3b是补体系统中的主要调理素,C4b和C3bi也有调理活性,可起调理作用

四、免疫调节,B细胞具有CR1受体,而T细胞却没有此受体。补体缺失会使抗体应答延迟,抑制抗体的产生,严重影响生发中心的发育和免疫记忆功能,由此推测CR1受体可能与免疫应答的调节有关,能起免疫调节作用。

五、炎症反应,补体系统在炎症反应中的主要作用是吸引白细胞到补体激活位点。嗜中性粒细胞与巨噬细胞在吞噬颗粒物质时释放的蛋白水解酶能激活补体C1或C3,从而显著增强炎症发展过程。

六、病毒中和,补体系统对病毒的感染性具有中和作用。一些病毒如反转录病毒,新城疫病毒等在没有抗体存在时,可活化补体旁路或经典途径。

七、免疫复合物的溶解,抗原抗体在体内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IC),当IC形成后,补体 也可促进其溶解,也可通过免疫黏附作用,促进IC清除,防止免疫复合物疾病的发生。 25.何谓HLA基因复合体的多基因性和多态性? 答:多基因型性是指:由多个位置相邻的基因座位组成 多态性是指:一个基因座上存在多个等位基因 26.HLA-Ⅰ、HLA-Ⅱ类分子结构、分布和功能有何异同? HLA-Ⅰ HLA-Ⅱ 分子结构 (2m 12kD 分布 面 功能 识别提呈内源性抗原肽, 与CD8 结合, 对CTL的识别起限制作用 识别提呈外源性抗原肽, 与CD4 结合,对Th的识别起限制作用 链45kD 所有有核细胞表链35kD APC、活化的T细链28kD 胞 27.为什么MHC的主要生物学功能体现在结合与递呈抗原肽?HLA与临床医学有什么联系? 答:无论外源性抗原还是内源性抗原都必须经过APC加工处理后形成抗原肽,与MHCI/II类分子结合形成MHC-抗原肽复合物,该复合物经转运表达于APC表面,才能被具有相应抗原受体的T细胞所识别,从而启动免疫应答

MHC与临床医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以下在四个方面:(1)HLA与疾病的关联,即携带某一HLA型别的个体对特定疾病表现为易感性或抗性的现象,如携带HLA-B27者易患强直性脊柱炎;(2)HLA抗原表达异常与疾病有关,如多种肿瘤细胞HLA Ⅰ类抗原表达减少或缺如,而自身免疫病的靶细胞异常表达HLA-Ⅱ类抗原。(3)器官移植时,供、受者间组织相容性主要取决于HLA型别相合程度,从而决定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与否或发生的强度;(4)HLA型别分析应用于个体识别和亲子鉴定。

28.体液免疫应答的特点。答:由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称为体液免疫应答。其特征是机体大量产生针对外源性病原体抗原物质的特异性抗体,最终通过由抗体介导的各种途径和相应机制从动物体内清除外来病原体。

29.概述体液免疫的生物学效应。

比较初次免疫应答和再次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规律。 简述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体液免疫应答在清除细胞外病原体方面是十分有效的免疫机制,其特征是机体大量产生针对外源性病原体抗原物质的特异性抗体,最终通过由抗体介导的各种途径和相应机制从动物体内清除外来病原体。(P135) 比较初次免疫应答和再次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规律。

初次免疫应答和再次免疫应答都有潜伏期,都产生IgM;但是再次免疫应答的潜伏期明显缩短,且抗体含量比初次免疫应答水平高达100~1000倍,维持时间长很多。再次应答产生的抗体大部分为IgG,而IgM很少,如果再次应答间隔的时间越长,机体越倾向于只产生IgG。(P136) 简述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P129)

1.特异性 特异性抗原抗体反映的最主要特征,特异性也即专一性,针对性。

2.可逆性 抗原与抗体结的合是非共价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又解离成游离的抗原(或抗体),这是一种动态平衡的过程

3.阶段性 抗原抗体反应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快速发生的不可见反应,是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阶段。

4.最适比例结合 只有当反应体系中抗原与抗体分子比例合适时,才会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和凝集现象 30.B细胞对TD、TI-1及TI-2抗原免疫应答的异同。

1 B细胞对TI-1型抗原的识别:TI-1型抗原包括细菌的脂多糖、多聚鞭毛素等,它们在高浓度时,可和B细胞上的有丝分裂元受体结合,从而活化大多数B细胞,其活化B细胞和BCR 无关。而在低浓度时,它没有多克隆激活作用,但可被B细胞的BCR 所识别,并将它们聚集在B细胞的表面而活化B 细胞。 2 B细胞对TI-2型抗原的识别:TI-2型抗原包括肺炎链球菌多糖、D-氨基酸聚合物,它们具有适当间隔的高度重复的决定簇,呈线状排列,与BCR 交联,聚集在一起形成帽而使B 细胞活化。

3 B细胞对TD型抗原的识别:大多数抗原物质均为TD抗原,在初次应答是,都需要巨噬细胞等抗原递呈细胞处理后,递呈给TH细胞才能活化B细胞,因此B细胞对TD的识别,需要巨噬细胞、TH细胞的参与。再次应答时,B细胞可做为抗原递呈细胞递呈抗原给TH细胞,在递呈抗原的同时B细自身也被活化胞。

31.Th细胞如何辅助B细胞的免疫应答?

通过TCR-CD3复合体与存在于抗原递呈细胞表面并与MHCⅡ类分子结合的加工过的抗原肽之间的相互反应后,引起活化信号也涉及许多存在于TH细胞核抗原递呈细胞表面的辅助膜分子,TH细胞与抗原的生化反应诱导静止的TH细胞进入细胞周期最终表达高亲和力的IL-2受体和分泌IL-2,活化的B细胞表面可表达IL-2细胞受体。

32.中性粒细胞在炎症过程中的生理作用有哪些? 简述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及其物质基础。

当机体发生炎症时,炎症部位由病原体或受损细胞释放出化学趋化物,这些趋化物会形成浓度梯度,刺激中性粒细胞发生定向迁移,渗出血管到达炎症部位,进而消灭感染的病原微生物。中性粒细胞具有较强的吞噬能力,在炎症部位能够吞噬细菌等病原体,并通过细胞内的溶酶体等多种杀菌物质杀伤所感染细菌。另外,中性粒细胞所释放的各种酶也会对周围组织造成损伤而引发炎症反应。(P103) 简述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及其物质基础。

①作用范围广。机体对入侵抗原物质的清除没有特异的选择性。 ②反应快。抗原物质一旦接触机体,立即遭到机体的排斥和清除。

③有相对的稳定性。既不受入侵抗原物质的影响,也不因入侵抗原物质的强弱或次数而有所增减。但是,当机体受到共同抗原或佐剂的作用时,也可增强免疫的能力。

④有遗传性。生物体出生后即具有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并能遗传给后代。因此,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或物种免疫。

⑤是特异性免疫发展的基础。从种系发育来看 ,无脊椎动物的免疫都是非特异性的,脊椎动物除非特异性免疫外,还发展了特异性免疫,两者紧密结合,不能截然分开。从个体发育来看,当抗原物质入侵机体以后,首先发挥作用的是非特异性免疫,而后产生特异性免疫。因此,非特异性免疫是一切免疫防护能力的基础。(P68)

物质基础:组织屏障(皮肤和黏膜系统、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固有免疫分子(补体、细胞因子、酶类物质等)。(P69) 33.什么是趁化作用?趁化作用在整个炎症过程中有什么功能?

趋化作用:病原菌进入机体后,吞噬细胞在趋化因子的作用下,就会向病原体存在部位移动,而对其围歼。功能:趋化因子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至炎症感染部位,吞噬或杀灭病原体。

34.说出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特点。干扰素本身对病毒无灭活作用,它主要作用于正常细胞,使之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病毒的生物合成,使这些细胞获得抗病毒能力。此外,它还能抑制某些细胞内寄生物的增殖,并对动物肿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35.血清病、血清过敏性休克、吸入花粉引起的过敏性鼻炎和链球菌感染引起的肾小球肾炎分属哪型超敏反应?其发病机制如何>怎样防治,简述其防治原理。

P206/215分属免疫复合物型(Ⅲ型)、过敏反应型(Ⅰ型)、过敏反应型和免疫复合物型。发病机制(网上):血清过敏性休克Ⅰ型超敏反应,临床上应用动物免疫血清如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进行治疗或紧急预防时,有些患者因曾经注射过同种动物的血清制剂而发生过敏性休克。血清病Ⅲ型超敏反应,患者体内已产生抗毒素的抗体,而抗毒素尚未完全清除,二者结合形成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免疫复

合物随血流运行并沉积于全身血管中,特别是在肾、关节和皮肤中沉积,引起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吸入花粉引起的过敏性鼻炎Ⅰ型超敏反应,变应原进入下呼吸道,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粘膜血管扩张和血浆渗出以及腺体分泌增加,引起支气管官腔变窄、呼吸困难。链球菌感染引起的肾小球肾炎Ⅲ型当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细胞膜M蛋白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的可溶性抗原抗体复合物随血流沉着在肾小球基底膜时,即可通过激活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等引起局部炎症反应。Ⅰ型防治原理:使用非特异性的脱敏药,检出抗原并避免动物接触可能的过敏原。

36.青霉素应用广泛,临床使用时,有可能引起哪些类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简述其发病机制。

可能引起Ⅰ、Ⅱ、Ⅲ、Ⅳ型超敏反应,其发生机制是:青霉素的分子量较小,通常无免疫原性,但其降解产物青霉噻唑醛酸或青霉烯酸与体内组织蛋白结合后,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类抗体,使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致敏。当青霉素再次进入机体时,就可与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表面的特异性IgE结合,导致过敏性休克。

37.过敏性哮喘早期相反应和晚期相反应如何分别?在治疗上有何异同? 38.常见联合免疫缺陷病有哪些?试分析其可能的发病机制。P277

39.试分析导致AIDS患者CD4+细胞数目减少的可能原因。 HIV攻击对象是CD4+细胞,HIV会附着在CD4+细胞上,使得病毒进入CD4+细胞并感染。CD4+细胞减少可能是病毒或其蛋白质对细胞的直接破坏,CD4+T细胞的破坏增加,而新产生的CD4+T细胞不足以补充破坏的细胞。伴有细胞凋亡的免疫活化、免疫系统异常的继发效应、或细胞再生的缺失。循环CD4+T细胞减少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免疫活化后滞留在淋巴结中,而CD8+T细胞则进入循环系统。

40.哪些免疫学指标可用于监测HIV感染过程? 胞学指标主要是外周血CD4+T细胞计数。

41.自身免疫病的免疫损伤机制及典型疾病有哪些? P274、P275 自身免疫病的免疫损伤机制: 1)PAL活动区域限制被解除 2)微生物感染引发交叉免疫 3TH细胞旁路活化

4多克隆淋巴细胞的非特异性活化 5抑制性T细胞减少与功能降低

免疫学指标主要可以分为血清学指标和细胞学指标。血清学指标主要检测体液中HIV特异性抗体。细

自身免疫病的典型疾病:

1)乳汁过敏反应 2)初生幼畜溶血症 3)传染病引起的自身免疫性贫血 4)自身免疫繁殖障碍 5)自身免疫性肾炎 6)自身免疫性皮肤病 7)全身性红斑狼疮 8)风湿性关节炎 42.自身免疫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P276

自身免疫病的治疗方法有:1、对症治疗和控制并发症 2、病因治疗,如由感染引起者控制感染,由药物引起者立即停药 3、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行免疫抑制治疗 4、手术治疗或X线照射异常的免疫器官 5、去除血清中的自身抗体或者免疫复合物

43.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反应的本质是什么?P270

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反应的本质:由受者T细胞介导的针对移植物抗原的免疫应答。受者T细胞表面TCR识别移植物细胞表面同种异型抗原所引发。 44.同种异型的直接识别与间接识别的区别在哪里? 1.直接识别机制

受者T细胞识别移植物APC表面同种异型MHC分子,此为直接识别。

受者T细胞主要识别外来抗原肽-供者MHC分子复合物或者供者自身抗原-供者MHC分子复合物。 机制:①TCR识别抗原肽的分子基础:为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构成的复 合结构(T细胞识别表位);

②TCR识别的交叉反应性:供者MHC-抗原肽所形成的构象表位与受 者的MHC-抗原肽构象表位相似,可被交叉识别。

作用:直接识别机制在急性移植排斥反应早期发挥重要作用。 2.间接识别机制

移植术后,受者APC随血流进入移植物内,可摄取并处理移植物细胞脱落的同 种异型MHC分子(等同于普通外源性抗原),并经溶酶体途径提呈给受者CD4+T 细胞。通过迟发性超敏反应性炎症或CTL及B细胞导致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

作用:间接识别机制在急性排斥反应中、晚期以及慢性排斥中起重要作用。

直接识别和间接识别同种异型MHC抗原的比较见表23-1。

45.同种异基因移

植排斥的防治措施包括哪些? (277页)

:目前总的治疗方法有如下几种:1,对症治疗和控制并发症,如贫血时及时补血;2,病因治疗,如由感染引起者控制感染,由药物引起这立即停药。3,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行免疫抑制治疗;4,手术治疗或X线照射异常的免疫器官;5,去除血清中的自身抗体或者免疫复合物。 46.单克隆抗体与多克隆抗体相比较有什么特点?(55页)

与多克隆抗体比较,单克隆抗体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具有高特异性、高纯度、均质性、好亲和力不变、重复性强、效价高、成本低并可大量生产等优点。

47.简述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原理?

小鼠的骨髓瘤细胞在体内外生长旺盛,可继代培养,但不产生特定的特异性抗体;B淋巴细胞能产生相应的抗体,但不能在体外培养中长期存活。二者在促溶剂的作用下,就可以融合成为既能产生特定的特异性抗体又能在体外人工培养使之无限增殖的杂交瘤细胞,由此产生的群体产生的抗体,即为单克隆抗体。 48.简述单克隆抗体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1.体内微量成分和药物的测定2.癌症诊断3.传染病诊断4.体内定位诊断。

49.简述制备基因工程抗体的基因技术路线。在技术上包括三大环节:①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②构建McAb的基因文库及其表达载体;③转化到非淋巴细胞中进行表达。

50.何谓人改型抗体?分析人改型抗体的应用前景。 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人抗体可变区(V) 中互补性决定区(CDR)AA序列改换成鼠源单抗CDR序列,重构成既具有鼠源性单抗的特异性又保持抗体亲和力的人源化抗体。 51.什么是模拟抗体酶?

52.与天然酶的催化特性相比,抗体酶的催化有什么特点? 抗体酶具有典型的酶反应特性;与配体(底物)结合的专一性,包括立体专一性,抗体酶催化反应的专一性可以达到甚至超过天然酶的专一性;具有高效催化性,一般抗体酶催化反应速度比非催化反应快104~108倍,有的反应速度已接近于天然酶促反应速度;抗体酶还具有与天然酶相近的米氏方程动力学及pH依赖性等。 53.近年来疫苗研究的主要进展有哪些? 245

首次报道成功的是口蹄疫基因工程眼单位疫苗。人类的乙型肝炎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已被广泛应用。预防仔猪和犊牛下痢的大肠杆菌菌毛基因工程重组亚单位疫苗亦已发挥一定作用。

此外,已取得较好进展的还有:1细菌性疾病中,炭疽保护性抗原(PA),致死因子(LF)和水氏杆菌亚单位疫苗等;2病毒性疾病中,疱疹病毒组要糖蛋白亚单位疫苗;3激素亚单位疫苗,如生长抑素(14肽)疫苗

54.什么什基因免疫?基因免疫有哪些优势? 244

一种生物治疗方法。即借助注射等手段,将带有目的DNA的表达质粒直接转移至动物体内并使之表达相应抗原产物,从而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1是安全性好,疫苗中不含传染性材料,如妊娠动物;

2这些疫苗减少或消除了常规活疫苗或是死疫苗难以避免的热源、变应原、免疫抑制源和其他有害的反应源,

3这些疫苗稳定性好,便于保存和运输,产生的免疫应答可以与感染产生的免疫应答相区别,因此更适合于疾病的控制盒消灭计划

这是书上的 但他说的是基因免疫疫苗 55概述基因免疫的优势。

56.基因免疫的主要生物学特征是什么?

57.酶免疫技术有哪些分类?其基本原理分别是什么?(P312-) 分类:

(1) (1)免疫酶组织化学染色技术 (2)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3) (3)斑点-酶联免疫吸试验 基本原理:

1、免疫酶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是通过共价键将酶连接在抗体上,制成酶标抗体,再借酶对底物的特异催化

作用,生成有色的不溶性产物或具有一定电子密度的颗粒,于普通显微镜或电镜下进行细胞表面及细胞内各种抗原成分的定位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酶分子与抗体或抗抗体分子共价结合,此种结合不会改变抗体的免疫学特性,也不影响酶的生物学活性。此种酶标记抗体可与吸附在固相载体上的抗原或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滴加底物溶液后,底物可在酶作用下使其所含的供氢体由无色的还原型变成有色的氧化型,

出现颜色反应。因此,可通过底物的颜色反应来判定有无相应的免疫反应,颜色反应的深浅与标本中相应抗体或抗原的量呈正比

3、斑点-酶联免疫吸试验:原理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基本相同, 58.试述EKISA的技术特点、原理何应用。 P314 (网上找的)

http://www.chem17.com/st144476/Article_37714.html

技术特点: 1、灵敏性高

该测定法的灵敏度来自酶。酶是一种有机催化剂,很少量的酶即可诱导大量的催化反应 ,产生可供观察的显色反应现象。因此该体系常被称为酶放大体系。ELISA实现了在细胞或亚细胞水平上示踪抗原或抗体的所在部位,或在微克、甚至纳克水平上对其进行定量。 2、特异性强

其特异性来自抗体或抗原的选择性。抗原抗体的结合实质上只发生在抗原的抗原决定簇与抗体的抗原结合位点之间。由于两者在化学结构和空间构型上呈互补关系,所以抗原抗体反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原理:

1)抗原或抗体能以物理性地吸附于固相载体表面,可能是蛋白和聚苯乙烯表面间的疏水性部分相互吸附,并保持其免疫学活性;

(2)抗原或抗体可通过共价键与酶连接形成酶结合物,而此种酶结合物仍能保持其免疫学和酶学活性; (3)酶结合物与相应抗原或抗体结合后,可根据加入底物的颜色反应来判定是否有免疫反应的存在,而且颜色反应的深浅是与标本中相应抗原或抗体的量成正比例的,因此,可以按底物显色的程度显示试验结果。 应用:

1、免疫酶染色各种细胞内成份的定位。 2、研究抗酶抗体的合成。 3、显现微量的免疫沉淀反应。 4、定量检测体液中抗原或抗体成份。

59.简述双抗体夹心法测抗原的技术路线与原理。

路线:1)将特异性抗体与固相载体连接,形成固相抗体:洗涤除去未结合的抗体及杂质。

(2)加受检标本:使之与固相抗体接触反应一段时间,让标本中的抗原与固相载体上的抗体结合,形成固相抗原复合物。洗涤除去其他未结合的物质。

(3)加酶标抗体:使固相免疫复合物上的抗原与酶标抗体结合。彻底洗涤未结合的酶标抗体。此时固相载体上带有的酶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正相关。

(4)加底物:夹心式复合物中的酶催化底物成为有色产物。根据颜色反应的程度进行该抗原的定性或定量。

原理:

ELISA 的基础是抗原或抗体的固相化及抗原或抗体的酶标记。结合在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仍保持其免疫学活性,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既保留其免疫学活性,又保留酶的活性。受检标本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用洗涤的方法使固相载体上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液体中的其他物质分开。加入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通过反应也结合在固相载体上。加入酶反应的底物后,底物被酶催化成为有色产物,产物的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直接相关,根据呈色的深浅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酶的催化效率很高,间接地放大了免疫反应的结果,使测定方法达到很高的敏感度。

60.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主要方法类型及应用,

主要类型有:间接法(用于检测抗体,先将已知的抗原包被在反应板上,洗涤后加待检血清,在洗后

加酶标记的抗抗体,再洗,再加底物显色,观察)、夹心法(测定大分子的抗原,先用抗体包被,加待检抗原,加酶标记的抗体,加底物显色,观察)、双加心法、阻断ELISA、竟争法等。可用做抗原抗体的定性和定量检测。

61.举例说明应用间接ELISA检测猪瘟抗体的原理与方法

1.基本原理:把抗原在不损坏其免疫活性的条件下预先结合到某种固相载体表面;测定时,将受检样品和酶标记物按一定程序反应形成复合物,并加入酶作用的底物;反应终止时,根据定性或定量分析有色产物的量来确定待检样品中的抗体的含量。

2.试验步骤:抗原包被→洗涤封闭→加待检血清(同时设立阴阳性对照)→反应一定时间→洗涤→加酶标二抗→反应一定时间→洗涤→加底物溶液→反应一定时间→终止反应→判定结果

3.结果判定:肉眼观察或仪器测定,可以阳性与阴性表示结果、以P/N比值表示结果、以终点滴度表示结果或以标准曲线进行定量测定。

62.举例说明应用竞争ELISA检测生猪瘦肉精(克伦特罗)的原理与方法, 63.比较ELISA间接法和竞争法两者有什么不同。(百度)

间接法是检测抗体最常用的方法,其原理为利用酶标记的抗抗体以检测已与固相结合的受检抗体,故称为间接法。操作步骤如下:

(1)将特异性抗原与固相载体连接,形成固相抗原:洗涤除去未结合的抗原及杂质。 (2)加稀释的受检血清:其中的特异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固相抗原抗体复合物。经洗涤后,固相载体上只留下特异性抗体。其他免疫球蛋白及血清中的杂质由于不能与固相抗原结合,在洗涤过程中被洗去。

(3)加酶标抗抗体:与固相复合物中的抗体结合,从而使该抗体间接地标记上酶。洗涤后,固相载体上的酶量就代表特异性抗体的量。例如欲测人对某种疾病的抗体,可用酶标羊抗人IgG抗体。

(4)加底物显色:颜色深度代表标本中受检抗体的量。

本法只要更换不同的固相抗原,可以用一种酶标抗抗体检测各种与抗原相应的抗体。 竞争法可用于测定抗原,也可用于测定抗体。以测定抗原为例,受检抗原和酶标抗原竞争与固相抗体结合,因此结合于固相的酶标抗原量与受检抗原的量呈反比。操作步骤如下: (1)将特异抗体与固相载体连接,形成固相抗体。洗涤。

(2)待测管中加受检标本和一定量酶标抗原的混合溶液,使之与固相抗体反应。如受检标本中无抗原,则酶标抗原能顺利地与固相抗体结合。如受检标本中含有抗原,则与酶标抗原以同样的机会与固相抗体结合,竞争性地占去了酶标抗原与固相载体结合的机会,使酶标抗原与固相载体的结合量减少。参考管中只加酶标抗原,保温后,酶标抗原与固相抗体的结合可达最充分的量。洗涤。

(3)加底物显色:参考管中由于结合的酶标抗原最多,故颜色最深。参考管颜色深度与待测管颜色深度之差,代表受检标本抗原的量。待测管颜色越淡,表示标本中抗原含量越多。 64.常用免疫学监测方法有哪些? A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B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

C补体结合试验(complement fixation test,CFT) D中和反应(neutralization) E免疫标记技术

65.简述沉淀反应的类型。。P296

沉淀试验可分为液相沉淀试验和固相沉淀试验,液相沉淀试验主要有环状沉淀试验和絮状沉淀试验等,固相沉淀试验有琼脂凝胶扩散试验和免疫电泳技术。 66.简述凝集反应的类型 P289

凝集试验可根据抗原的性质,反应的方式分为直接凝集试验和间接凝集试验。 67.免疫分子治疗和免疫细胞治疗各有哪些措施?P161

免疫分子治疗:抗体的免疫调节作用,补体免疫调节作用和细胞因子的免疫调节作用。

免疫细胞治疗:T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B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NK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和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68.试述新型疫苗的发展方向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重组疫苗、合成肽疫苗、基因工程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和抗独特型抗体疫苗

69.简述计划免疫的含义及意义。計劃免疫:是指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有关疫苗,按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人群接种,使人体获得对这些传染病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控制、消灭传染源的目的。

一、 填空 1、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是_免疫监视、 免疫稳定_ _免疫防御_、,通过_淋巴循环 __ 和 血液循环_ __ 方式获得。 2、抗体分为五种,分别是:_ IgG __、 _ IgM __、 _ IgA __、_ IgE__ 、 _ IgD __ 。 3、与细菌相关的抗原包括:_ 茵体抗原_ 鞭毛抗原荚膜抗原 茵毛抗原_、 。 4、 内源性抗原与 _ 粗面内质网中新合成的MHC I类 __ 类分子结合,形成复合体,转运至靶细胞表面,供 _细胞毒性 __ T细胞识别;外源性抗原被APC摄取,降解为抗原肽,与 _粗面内质网中新合成的MHC II __ 类分子结合,形成复合物,转运至APC表面,供 _ TH细胞 __ 识别。 P117 P114 5、竞争ELISA检测瘦肉精时,使用了辣根过氧化物酶,加底物TMB后呈现 蓝色,加终止液后呈_黄色。 6、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是_ 淋巴结__、 _ 脾脏 __、 _ 黏膜__ 等。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分三个阶段,即:_ 致敏阶段 __、 _ 反应阶段 __、 _ 效应阶段 __。 110 7、根据细胞因子的理化性状和主要生物学活性,分为以下几类,包括:_白细胞介素 __、_ 干扰素__、__、_肿瘤坏死因子 __ 、集落刺激因子 生长因子 趋化性细胞因子 9、免疫球蛋白IgG由 _ 两条 `__ 重链和 _两条 __ 轻链构成,每条重链有四个功能区,分别为:_VH-VL _DH1-DL DH2 DH3 __、 10、间接ELISA检测抗体时,使用了辣根过氧化物酶,加底物OPD呈 _棕色 __色,加终止液后呈_ 黄__ 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