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情感目标:拓展延伸,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点:
1、积累常用文言字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学难点: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导入课堂: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前面我们学过了《论语十二章》,在《论语》中孔圣人曾经告诉我们一些让人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同学们还记得吗?比如(学生齐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这些至理名言给予我们很多的启示,给予我们很多帮助。今天,我们再一次聆听有关学习的至理名言。可以毫不谦虚地说,这些有关学习的教诲,会让我们一生受益。那么究竟是什么至理名言呢?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07页,《虽有嘉肴》,感受一下同样作为儒家经典的《礼记》的魅力。
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生齐读)
二、学习了解《礼记》和《学记》的关系及内容。(请同学们看注释一,了解《礼记》。)
文学常识:《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主要论述教与学的关系,其中的教学方法、教育原则,都令人获益良多。
三、整体感知,疏通字词,了解文意
那么,《虽有佳肴》这篇课文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呢?让我们走进文本,体会文字。
1、首先,请同学们听读课文 教师示范 在听的时候,拿起你手中的笔,注意划分文章的停顿节奏,标注重点字词读音,把握文章语气
注意停顿(结合课后练习“一”)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好,老师范读完了,同学们有哪些地方没有听清,需要特别提醒的吗? 2、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语调,读完以后,我会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你们读书的成果,展示完成,要求同学们相互点评,读得好的小组予以加分。(抓住3点评价:字音、停顿、语调) 3、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掌握了文中字词的读音,课文的停顿和语气,下面,我请同学们再次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大意。把不会的问题也一起提出来,能相互解决的相互解决,不能相互解决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全班讨论解决。
好,问题解决完了,下面到了我们互动抢答的时间,教师出题,你们解答,一次来检验你们合作的成果。(代入文言文阅读方法)
(1)虽有嘉肴 虽:即使 嘉:美好 肴:菜 (直译)
(2)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吃 旨:名作形 甘美 也(删)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最好的道理 善:形作名 好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 是故:所以 困:不通、困难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反:反省 自强:勉励
(6)故曰:教学相长也 长:促进
(7)《兌命》曰:“学学半”。《兌命》不翻译(留)
(8)其此之谓乎 其:表推测 此之谓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调)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
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如:《兌命》不翻译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不知其旨也”--不知道它的甘美。“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四、合作探究 深化主题
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这个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道理: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启示: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在生活中,只有真真正正做到教学相长,才能提高自己,不断进步。 五、学法点播 活学活用
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虽有嘉肴》,疏通了它的文意,了解了它的内容,掌握了它的主题,还学习了一些翻译文言文的具体方法,下面,我们就把这些方法运用于实践。我们学习了翻译文言文的方法,下面,我们小试牛刀,运用自己学到的方法,翻译一篇文章,看看是不是有所收获。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兌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___________ .(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___________ ..(3)玉不琢,不成器___________ .(4)是故,古之王者 ..
2.翻译下列句子。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玉石如果不加琢磨,就不会成为可用之器;人如果不通过学习,就不会明白人生宇宙的各道理。
3.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谈谈你对学习有什么新的认识?
参考译文:玉石如果不加琢磨,就不会成为可用之器;人如果不通过学习,就不会明白人生宇宙的各道理。因此古代的君主在建立国家、统治百姓的时候,总是把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尚书》的《兑命》篇说:“要始终如一地注重学习。”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同学们学会了吗?希望这些好的方法可以帮助大家,在以后的文言学习中能够读懂文章,不断进步。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 板书: 虽有佳肴
《礼记》
方法:换、补、删、留
教学反思:
《虽有嘉肴》是选自《礼记·学记》的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文章本身非常短,多用对仗句,音节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诵。对初一的学生来讲,字词的积累和文意的理解问题不大。因此,我在熟读的基础上设计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字词的理解、课文的翻译,学生完成情况良好。
这篇课文主要论述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本课在完成过程中学生能自己理解文意,顺利概括出文章主旨。教师将翻译文言文的具体方法引入课文,以文本为范例,讲授具体方法,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解,从而自己总结出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在拓展延伸环节,用相似的一篇课外文言文作为练习,活学活用,应用当堂学习的具体方法实践,从而达到掌握此种方法的目的。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初一新生接触文言文不多,积累不够,所以在完成课外文言文时还是有一定的困难。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以后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对于基本方法的掌握,运用,引导他们能够独立自主的完成文言文的阅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