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世家的家族信念与发展内动力
2022-02-28
来源:步旅网
●明清近代诗文研究:阴清家族文学研究 特约主持人:罗时进 主持人简介:罗时进(1956一),文学博士。导师为我国著名学者钱仲联先生。现为苏州大学文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苏州大学图书馆馆长,苏州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 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吴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苏州南社 文化研究院院长、苏州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曾兼任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教官、中国台湾东吴大 学客座教授,多次在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的大学研修、访问、讲学。主要研究唐宋元明清诗文,近年来 致力于地域文学和家族文学研究,尤其关注家族文学学科的建设。出版《唐诗演进论》、《丁卯集笺证》、《地 域-家族-文学:清代江南诗文研究》等多部学术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 艺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40多篇,其中多篇被《新体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权威二次文献 转载或摘编。 主持人话语: 家族文学:何以成“学”,如何治其“学”? 几千年中国文学演进的历程都与宗法制社会的发展相伴随,因此宗法制社会的特质必然对之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国家精神层面,一是家族文化层面。这两端总的来说是统一的,因此“国 家”之“家学”往往亦即“家族”之“家学”。王鹄亭即云:“清人入主中国,阴察学术宗主之所在与夫当时趋向 之众寡,于是从众而力主之。升享朱子于十哲之列,而号于天下曰:朱子之道即吾帝室之家学也,遂天下洽 然悦服者有之,缘饰希世者有之。”①朱子之学,中古以来便是“儒业”的核心。两宋以降众多的科举家族、经 学家族、文学家族、艺文家族等——我们不妨将其总称为文化家族——其主要特征不就是以儒为业吗?实际 上,不仅宋代以后,在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儒学都是文化家族的家学根基,或直接的家学内容。 但应当承认,当我们说“国家”之“家学”往往亦即“家族”之“家学”的时候,侧重的是文化家族“诗礼传家” 中“礼”的方面,“诗”的精神底蕴虽然也有所涉及,而如果将其作为“文学”的某种代称的话,显然其多元性、 丰富性、生动性是不可能完全为“国家”之“家学”所统摄的。恰恰是那些不能被其统摄之处,为中国文学留 下了个性化发展的空间,使家族成为作家创作的一片特殊的天地。那么,这一特殊天地是如何形成的?换言 之.在“国家”之“家学”的强烈辐照之下,为什么家族文化和家族文学仍具有各自的一些特质呢?对此应当 注意地域环境、家族传统和作家个性三个方面。 人具有情感属性,是文化的动物。就像一切生命体一样,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萌生、发育、成长,无可 选择地带有环境的基因。这里的环境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总和,自然环境指地理区位、地形地貌、气象 物候、山水景观等;人文环境包括历史文化、人文传统、风俗习惯、方言音声等。地域环境对作家而言,不仅 是童年与青春的记忆,而且对族群和个体的人格、心理及文化修养的形成有着深刻影响。在心灵深处,它是 与异质文化进行比较、判断、选择的原始依据,也是群体间交往的天然动力,一旦进入创作活动,地域环境 因素便成为一种原生性的符号。 家族传统同样具有一定的原生性,而与地域环境相比,则更精致,更贴近,更渗透。在崇尚祖宗家法的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家族中的“祖宗”是后代心中神圣的精神图腾,膜拜效法的文化偶像,慎终追远的心 理高度。“家法”,不但为后人作出了成长发展的文化规定,同时也先天约定了族裔对家族的责任,并提供了 完成这种责任的路径。如果说,地域环境是一种自然之力,那么家族传统则更多体现为人文之力。道生万物, 德延续久,文得以昌。家族传统是家族中德畜、物形、势成的精神和文化谱系,不同的家族传统,不但对家族 文人的德性形成和文学(艺术)发展趣尚产生不同的影响,对其创作亦有不同的潜移默化之功。 但是家族文学的特质,从根本上说是由家族作家的个性决定的。同一地域、同一家族的作家,其个性未 ①葛兆光《清代学术史与思想史的再认识》,《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年第l期。 ・114・ 必相同。何以如此?这涉及个体自身的生理遗传和心理机制,涉及个体成长更为具体而微的环境因素,也与 其所受到的教育,以及各种熏沐化育的条件有关,不可一概而论。也惟其如此,我们说不仅“国家”之“家学” 不能完全统摄“家族”之“家学”,而且“家族”之“家学”也不能完全统摄“家族”之“文学”。这正是家族文学 研究的复杂性所在,也是家族文学研究的魅力和兴味所在。而由复杂性体现出魅力,由魅力产生动力,家族 文学研究才可持续发展,也才能表达出充分的学术意义与价值。 家族文学何以成“学”,如何治其“学”?前者仍然期待不断阐述,后者更需深入讨论。本专栏发表三篇 论文,意在从不同角度深化这一学科方向的研究。徐雁平的《清代文学世家的家族信念与发展内动力》从理 论层面作出思考,认为对文学世家的形成与传衍来说,家族信念与发展内动力的作用颇为重要,其关于“祖 宗力量”等动力要素的分析,富有启发。张剑的《(画话)、(井蛙鸣)及作为文艺家族的翁氏》发现问题的目光 相当敏锐,讨论家族艺文的视角独特,他提出研究家族或家族文学,应将五服制度视为最核心的概念之一, 值得重视。萧晓阳的《明清昆陵庄氏家族文学雅集与姻娅关系》是一个典型的家族文学个案探讨。文学雅集 和姻娅关系是家族文学研究两个具有标志意义的问题,该文提出了生动具体的史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颇 可一读。 清代文学世家的家族信念与发展内动力 徐雁平 (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清代文学世家的形成与传衍,家族信念与发展内动力作用颇为重要。家族子弟对家学传统常存 敬畏、自豪与责任感,时时感受到祖宗的力量与目光,“诗是吾家事”是他们心态的真实写照、心志的肯定性 表露。在惯常的叙述中,“吾家事”的承担者,似乎主要是男性,本文着重强调在“父亲缺席”的情况下,文学 女性的家族信念护持对家学发展内动力的培育,多有贡献。她们的婚姻,以及她们的文学才华的被压抑与释 放,都与家学的传播、融合与生新密切相关。 关键词:清代文学世家;家族信念;内动力;文学女性 作者简介:徐雁平(1968一),男,湖北浠水人,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清代文学、清代书籍 史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文献文化史”(项目编号:10&ZD130)子项目“清代部 分”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12)04-0115439 收稿日期:2012—05—12 清代文学世家是清代文学研究领域中颇具特 及地方文学风气的营造。在家族与地方的交互影 色与内涵的问题,从具体家族而言,它牵涉到家 响过程中,文学世家的姻亲脉络往复交织,文学 族性文学传统的生成与传衍;从具体地域而言, 世家的活动印迹不断累加,从而形成底蕴丰厚的 它关系到地方性文学社群和文学流派的形成,以 文学图景。若探究这一文学图景的形成过程,文 -1l5- 蚕州大学学耜2012.4 学世家的家族信念与发展内动力,是应当充分重 视的内在性力量,其作用近似一粒种子的胚芽。 一、“继统守业”与“祖宗的力量” 本文所用的世家,是指以某种专长世代相承 的家族。若进一步解析,“世家”,即“世其家”, “世”乃继承之意,其中有自觉承接家学统系之 意。而家学统系不能自动生成,它是对家族过去 诸多文化活动的筛选与重构,它是家族的文化记 忆。“记忆的文化功能是建立社群的联系,强化 彼此的情感。”…“它以符号、象征物、图像、文本 和仪式呈现,传达一种“一体意识、独特性和归 属感”E}_ ,38。从一体意识和归属感而言,推阐家 学传承统系有敬宗收族之用;而独特性,则近似 区分家族门风、学业特征的徽记。 “世家”必然与世代关联,父子相继为一世。 钱穆说:“今所谓门第中人者,亦只是上有父兄, 下有子弟,为此门第之所赖以维系而久在者,则 必在上有贤父兄,在下有贤子弟。”l21144其中“上 有贤父兄,下有贤子弟”,似以三代衡量门第。关 于世家的标准,清人多有论说,如孙仝敞云:“故 国非以谓有乔木也,有世臣之谓而已;旧家非谓 有科名也,有礼法之谓而已。”E ](《沛城孙氏遗事 书后》)洪亮吉《开沙于氏族谱序》:“以功德显, 以文章著,以孝友称。”[4111钱泰吉云:“所谓世家 者,非徒以科第显达之为贵,而以士农工商各敬 其业,各守其家法之为美。”_5 R(《清芬世守录序》) 余集云:“夫世家者,有以德世其家,有以业世其 家,有以文学世其家,而穷达不与焉。”[61306(《查 介坪寿序》)诸家所论,各有侧重,然以礼法、科 第、文章分类,亦有重叠之处,故不必过分拘泥。 探究清代文学世家的衍变与家学的传承, 其中核心问题在于世家的文化传统,亦即家学 如何形成,形成以后如何持守与传承。从这一角 度而言,传统当是一种文化绵延的过程;其含 义出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继其统,守 其业。”l7l2 。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认为传 统的意涵有:递送、交付;传递知识;传达学说、 教义;让与或背叛。传统的主要词义在第二、三 项释义;现在被用来描述“传承的一般过程”,然 而又具有一层非常明显的意思,即“敬意”与“责 任” 8]49H 。在“传承的一般过程”中,有家族后 人面对家学的“敬意”与“责任”,以及由此引起 ・ll6・ 的焦虑,还有如履薄冰的忧患之感。钱泰吉《曝 书杂记》卷二云:“大凡人家兴旺,每一二世必衰, 从此后或迟一二世又兴者,亦有之。总未有赫奕 不衰者……孟子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人家 子弟常常须自思身当斩泽之时,何可无培养之功。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念念积累,事事积累,一世 培养,世世培养,自然连绵不断,续箕裘而振家 声,亦所谓君子存之者也。”|9I卷二 井上微《中国的宗族与国家礼制》注意到在 苏州没有持续百年以上的士大夫家族,仅过数代 便告没落的情况十分普遍。④如归有光云:“吾吴 中,无百年之家久矣。”(《震川先生集》,卷十三 《张翁八十寿序》)“吾观吴中,无百年之家者,倏 起倏仆,常不一二世而荡然矣。”(《震川先生集》 卷十四《王氏寿宴序》)[101134“缙绅家非奕叶科第, 富贵难以长守。”l_】l_ 农耕或商贾为本业的家族, 由科举进入士绅望族,需要百馀年时间。E ]181-182 科举的成功可以改变个人命运、光宗耀祖;数代 经营,方有崛起;得之不易,故后来子弟竭力持 守,以求承继先人荣光,唯恐有失。在清代,绵延 两百年的文学世家,屈指可数,大多数家族在三 五代之后就衰落。如兴旺数代,子弟肩负的责任 似愈显沉重,在此境况之中,焦虑之感亦常滋生, 在清人诗文集中,因科场失利而觉愧对先人的诗 文比比皆是。 祖宗,尤其是中国的祖宗,代表两种力 量,一是遗传,二是教育。祖宗贤明端正, 能行善事,表示他自己就有一个比较健全的 生理与心理组织。这种组织是他的遗传的一 部分,很可以往下代传递的。他这种长处也 往往给子孙以一些很好的榜样,一些力图上 进的刺激。辱没先人,在中国读书人看来, 是最大的一个道德的罪过;所以在中国,祖 宗之所以为一种教育的力量,似乎比西洋为 大。[ ] 祖宗可敬又可畏,特别是在世家文化传承谱 系中的关键人物,如创业起家者或使家族声誉大 增者,几乎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象征。对于家族 子弟而言,每次面对,会觉得信心、责任、愧疚诸 种感觉杂陈,这种复杂的情感,很可能转化成一 种推动家族前进的动力。 ①井上微引归有光文见《震川先生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年,第327、364页。 复杂情感基本上是在家族性纪念日、面对先 人手泽、课子弟读书、科举考试等特别时刻产生。 赵昀《题青灯课儿图》有句云:“细剔短檠谈世业, 愿儿孝德继权舆。”l】 l卷二宋五仁《冬夜霪雨珂儿 有喜课诸稚之作依韵答之》有句云:“诚恐堕家绪, 岂徒希世荣。” l ]姜星源《春夜读伯祖见田公遗集 有感》有句云:“无限升沉转眼中,问谁绳武振家 风。”E16_卷一这些回顾或展望性的时刻,所思所为, 似乎具有一种庄严仪式的作用,使在场的家族子 弟能更真切地面对自己祖宗期待的目光。特别时 刻很可能周期性地出现,家族子弟心中的那种复 杂情感得以不断强化,最终形成烙印般的使命感。 二、“诗是吾家事”:家学传承的内动力 上文提及世家是在累积的过程中形成的,在 传承的过程中,有技艺的授受,也有精神的接续。 家学的特色最初可能不明显,家学的历史也可能 不悠长,因而对于有责任感或正在发生重要影响 的家族子弟而言,有建构家学谱系的必要。建构, 意味要对家族历史的清理,如何突出重点,如何 弥补断裂,如何清除杂质,皆要进行策略性经营。 传统既是过去的总结与选择性重构,同时又指示 未来发展的路径。 建构家族文化记忆的记载,较为经典者有 陆机的《文赋》中的咏世德,以及谢灵运《述祖 德诗 ”】7 , 。,诗文中的“咏”、“诵”、“述”、“陈”, 蕴涵荣耀和使命之感。陆、谢所歌咏,屡屡被后 代文人化用,其中谢灵运《述祖德诗》则成为一 种诗歌书写传统。文学上的咏诵先人之清芬,则 以杜甫最为著名,i.-'e者谓杜甫诗律之细,实本于 其祖杜审言。杜诗中有“诗是吾家事”(《宗武生 日》)、“吾祖诗冠古”(《赠蜀僧闾丘师兄》)等诗句。 “诗是吾家事”在世家文学传衍过程中,近似一种 神圣的信念。如持守此信念,家族尽管有起落兴 衰,然终究不失为诗书世家。“诗是吾家事”,在 谓 灵运《述祖德诗》的背景下,成为世家文学传统 表达的经典诗句。 湘爨辞赋吾家事,风雅能兼望汝曹。(《人 日双桧堂社集与诸从分得高字》)l1。]卷十, 诗书吾家事,所愿四海宁。(《予既有八 男一女昨家书至复举第二女子》)[ ]卷十五, 。 汝子犹吾子,鞠育宁辞劬。……诗书吾家 事,须俾仍业儒。(《哭延青三弟》)[∞]卷 十七, 清代文学世家的家族信念与发展内动力 诗是吾家事,何须里耳谐。(《漫兴三首》 其二) ]卷十五, 。 诗为吾家事,修辞质宜存。(《寄示从子 观澜德劭古诗一篇》)E 】4 经是吾家事,残篇未敢忘。(《醉经堂》) [23]卷十,505 杜甫是在写给次子宗武的生日诗中追述祖父 的诗艺,是守先待后的结构;以上所举六例,从 诗题和诗意来看,有四例沿用杜诗结构,这也说 明每当诗中出现“诗是吾家事”之类的诗句,就极 有可能表达继往开来的含意,诗句释义因而逐渐 固定。“诗是吾家事”还有诸多变体④,如“少陵示 宗武,升堂志坟典。……文选理熟精,金根改杜 撰。”E 】卷三(《庆成十龄生日作此示之》)“家风无 别业,书史旧相传。”E (《送珏玢两儿就家塾》) “清白家声远,典型俨在前。诗书成世业,治谱有 遗编。”E j9。。m (《丁卯冬月晋卿七弟十九初度铁 华三弟以诗勖之因步原韵用相劝勉共期勿坠家 声》)据罗时进的研究,此类诗作可称为“家族文 化意义的专题写作”_2 _1 。“吾家事”及其变体, 饱含自豪之意,又经肯定性的“是”等字词来强化, 其中自有一种“志气”。 故尝谓人家子弟不可断读书根,断读书 根,则其祖宗志事血脉已绝,纵由他途富贵, 与绝世者无异。惟能读书,而后能兴起其志 气,志气起然后知念其祖,而兴继序之思, 如此,虽贫贱,而其祖必享之,天必佑之,人 必敬之。E 27j卷一,322 能承继“吾家事”,惟有读书,而后能“兴起 其志气”,其“祖宗志事血脉”方可延续,如此才 能无愧色地道“是”。 作为家族性的“吾家事”,在男权社会,传承 者是家族中的男性,然在传承过程中,女性发挥 了重要作用。张惠言《先祖妣事略》叙其祖母白孺 人有三子二女,“孺人率二女纺织以为食,而课三 子读书,口授四子、《毛诗》,为之讲解,有疑义, 取笔记,俟伯叔父至者就质焉。……孺人日:自 吾翁而上,五世为文儒,吾夫继之,至吾子而泽 斩,吾不可以见吾翁。卒命之学”[ ]卷下t 537o江西 奉新宋五仁与三子(宋鸣珂、宋鸣璜、宋鸣琦)一 ①清代常熟杨氏家族诗文中的“诒砚与传砚”,也是“诗是吾 家事”的一种表现。见张剑《清代杨沂孙家族研究》,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2010年,第90—101页。 -1l7・ 蚕州大学警耜2012.4 女(宋鸣琼)皆有诗文集传世,宋氏科第亦盛,宋 五仁是乾隆十六年进士,宋鸣珂是乾隆四十五年 进士,宋呜璜是乾隆举人,宋鸣琦是乾隆五十二 年进士;宋鸣珂妻闵肃英有《瑶草轩诗钞》。当宋 呜珂在外任职时,课子读书之事就由闵肃英承担, 其《课儿诗》述其事云:“缥缃吾家事,稽古代所 同。不见华堂上,九世膺殊封。汝祖今达人,汝父 文之雄。流传到尔曹,当思绍家风。……我生幸 不顽,寄情笔墨中。汝父客天涯,汝学殊未充。作 诗当夏楚,庶用鞭汝躬。”_29J卷一・ 诗中“缥缃 吾家事”定下at-i ̄,基调,其后言及儿子祖父及父 亲,点出“绍家风”主旨。 “诗是吾家事”的信念被世家子弟持守,得以 一代一代传递。黄芸生是福建建安郑善述之妻, “幼从父受书,善诗文……既归而贫,即鬻婢佐甘 旨,操女红不辍。生三子,皆氏课读。后随善述令 固安,荆钗布裙自若也。子方城、方坤,孙天锦, 先后成进士。晚年失明,犹口授孙曹,尝有句云: ‘不辞严督课,家世是儒冠””E。]卷四’322。黄氏的“家 世是儒冠”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贯彻于她的课子 甚至课孙读书过程中;而且这种力量经其孙女郑 翰莼(字秋羹,郑方城女)的承接,经由联姻的途 径,融合到另外一个家族,“吾家事”因融合得以 发扬光大。郑翰莼著有《带草居诗集 画荻编》, 适林其茂(培根),早寡,“自课其二子,皆有令名 称于世,即樾亭、香海二先生也”。 培根先生4"-山阴。不名一钱。去官后, 家计萧条,但剩残书两簏而已,而太安人处 之恬如。《暮春感怀》云:“儿有残书勘课读, 家无长物不知贫。”又《送春绝句》云:“残春 委地恨无涯,狼藉谁怜旧绮霞。不忍看他零 落尽,为伊细细护根芽。”[31J卷三’ 。 “残书勘课读”一联,有安贫固守之意;“不 忍”、“细细”一联,则可见护持乃发自内心。家学 的传承与衍生,女性的培育之功,于此可见。或 许是性别所造成的社会角色局限,但女性对读书 与功利性的科举之间的关系,时有通达的见解。 李含章为叶佩荪继妻,其《桂、菜两儿春闱下第 诗以慰之》有句云:“当年蓬矢桑弧意,岂为科名 始读书。”l3 季兰韵《示全儿》诗中有句云:“读 书岂必科名想,处世须知义命安。” 3 J卷十母亲的 固守与宽容,在激烈竞争的科举考试时代,为诗 书安家并最终使诗书成为“吾家事”,营造了庇护 ・l18・ 的空间。 文学女性与内动力的传递 潘光旦《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特别留意“人 才”问题,作为人才渊薮的嘉兴,为其深入探究 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源。他的研究并不停留在呈 现层面,而是重在探究人才形成的机制。嘉兴人 文兴盛的原因,婚姻的类聚之功也是重要的解释 依据。 婚姻能讲类聚之理,能严选择之法,望 族的形成,以至于望族的血缘网的形成,便 是极自然的结果。……这种类聚与选择的手 续越持久,即所历的世代越多,则优良品性 的增加,集中,累积,从淡薄变作醇厚,从驳 杂变作纯一,从参差不齐的状态进到比较标 准化的状态,从纷乱、冲突、矛盾的局面进 到调整、和谐的局面——也就越进一步,而 一个氏族出生人才的能力与夫成为一乡一国 之望的机会也就越不可限量。ll j】 文学世家的产生,是一种精心培育的过程。 上文提及的“优良品性的增加,集中,累积”,是 将婚姻作为一种文化机制经营的呈现。选择姻 亲,是文化机制运作的起始。 昏鲁之人,虽由父不读书,亦有禀母性 者。后世结姻,虽不可贪图富贵,然须择诗 礼名家。若能并相其女,果秀惠清淑,则善 矣。[ ],g-t- 儿女定亲,不可高攀门户。为女择婿, 人家自然要好些。儿子定妇,只要杭城旧家 有阃教者为妙,家业差些不妨。 3 J卷 以上两则引文,皆出自家训,后者出自钱塘 振绮堂汪氏宗谱中所录汪诚《十村公遗训》。权威 性的家训对“富贵”、“家业”与“诗礼名家”、“旧 家有阃教者”作出轻重区分,为联姻指出方向; 这种区分强调,表明婚姻中有文化的传递、交流 与融合,这在上节中所引述的黄芸生、郑翰莼的 婚姻中已有体现。秀水钱氏(原籍海盐)为清代知 名的文学世家,延续世代多,文士闺秀亦引人注 目,如钱纶光、钱陈群、钱福胙、钱仪吉、钱泰吉、 钱载等即为这一家族的杰出者。家族文化影响的 形成有多种因素作用,单就联姻而言,钱氏家族 接纳了多名世家女性,如钱纶光娶陈书,钱纶光 子钱陈群娶俞长策女,钱陈群子钱汝丰娶李宗袁 女李心蕙,钱仪吉娶陈尔士等,这些女性对钱氏 这一诗书之家颇有建设之功。 陈书(晚号南楼老人),有《绣馀闲课》和《复 庵吟稿》,善花鸟、草虫,笔力老健,风神简古。 南楼老人年寿七十七,她对钱氏后人的影响跨越 数代,其子钱界、从子钱元、从孙钱载、族孙钱维 城等皆从其受画法。又“钱餐霞女史斐仲,秀水 人,荐石宗伯之后,恬斋方伯之女,适德清戚曼 亭明经士元。明经工书法,女史能诗文兼习倚声, 刻有《雨花盒诗馀》一卷……作花卉超逸有致,论 者谓有南楼老人之遗风也”¨3 ]卷 383。钱斐仲虽 无缘亲承南楼老人音旨,然典型已立,可供观摩; 亦可得家族长辈指点,故“遗风”犹能存留。以上 单就绘画而言,而其课子的事迹,略见于《夜纺 授经图》,此图经乾隆帝和诸名家的题咏,在清代 广为士人所知。当钱纶光辞家随侍在外宦游的父 亲钱瑞徵,将诸子学业托付陈书。其时钱陈群方 十岁,陈书授读《春秋》;钱峰八岁,授读《孟子》; 钱界五岁,以小学开蒙。陈书“手录朱子读书法, 榜于座隅,置字学诸书于纺车侧,日:‘是吾师 也 ["]165。 陈尔士在治家教子方面的才干识见,是在一 偶然机会得以集中显现的。钱仪吉嘉庆十三年中 进士,次年按例任户部主事,迎养母亲戚氏于京 师,陈尔士随侍入都。嘉庆二十二年八月至次年 七月,钱仪吉遭母丧奉柩南归安葬期间,陈尔士 独居邸第,治家课子,留下家书二十八通。①现摘 录陈尔士致钱仪吉书札片段,以见其持家的能力: (丁丑九月十三日)《金石萃编》前月二 十九已送回。士(陈尔士)珠花已销去,价纹 银六十两。如自鸣钟亦能销去.大兄去借会 之项可无庸寄京矣。……英惟《左传》甚生, 《易 书 诗 周官 仪 乙 弄L 己》上半部、 《尔雅》、四书尚不算生。每日将《左传》熟理 二十叶或四五十叶不等,士虽不知古文,看 渠脉络尚清楚,请吾亭批改,甚精细清澈。 今将批改原本呈上,知渠不敢废学也。 (十一月初十日)阿英近日读书颇肯用 心。士出门或有事,即令作传或论。前日作 《管仲传》,笔颇跳脱,看《国策》之功也。仍 请潘年伯批改,为渠达所不能达,贯通脉络, 讲求体制,阿英受益不浅。主人当札谢,勿 迟也。明岁所谓盲年,拟于腊月为荷儿开蒙, 清代文学世家的家族信念与发展内动力 且读《千字文》。 (戊寅五月初十日)儿女每黄昏请-g--g- 教《尔雅》中字五十。英借此可以熟《尔雅》, 两有益之事。l 38】6∞ 以上三札,除第一札有卖首饰以济家用的记 载外,其他皆为教子女读书方面的内容,其中可 留意者有五:其一,诸子女读书内容依年龄长幼, 作有序安排;其二,读、理、温、写,请人批改, 亦有章法,似可见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 的影响;其三,陈尔士能文章,故对儿子文章能 作评判,然谦称“不知古文”,请知者评阅;其四, 让兄教妹学《尔雅》,促成“两有益之事”;其五, 陈尔士教子女所读之书,起点不同一般,在童蒙 教法中当属“书香世家”,而不是“崛起”与“俗 学”。“世家所教,儿童入学,识字由《说文》人 手,长而读书为文,不拘泥八股试帖,所习者多 经史百家之学,童而习之,长而博通,所谓不在 高头讲章中求生活。崛起则学无渊源,俗学则钻 研时艺。”I39] 陈书的教子读书,似以朱子读书法 为指导,可见钱氏家族两代女性皆以超越“俗学” 与举业的“古学”、“正学”培育家族子弟,钱氏家 族能成为有名的诗书之家,与子弟读书的坚实起 点和远大眼光有关。陈书、陈尔士的课子读书法, 或承袭钱家固有计划,或从各自家庭带来,或是 依循当时诗书之家通用的读书之法,在这些可能 的路径中,两位母亲均是认真的执行者,在课读 过程中,融人了她们的才学与心血。似无必要也 无从考证子弟成才得益于母教多还是得益于父教 多,但陈书、陈尔士教子的成功事迹的显现,是 钱纶光与钱仪吉的辞家外出,无意中给她们留下 有所作为的空间。 清代女性中的较高层次,即有著作的文学女 性,据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统计,清代女作 家有3 660余人;张宏生等在此基础上增补清代 女性247人,共计超过3 900人;其他无著作记录 或著作传世的文学女性,数量应不是少数。作为 一个群体,这些女性通过子女的教育促进家学的 传承与融合。②同时也要注意到,清代可考的文学 ①唐新梅的博士学位论文《清代女性文章研究》(南京大学, 2010年)第三章《内闱的焦虑:陈尔士家书与嘉庆末年土族家政》 对闺秀陈书、陈尔士的贡献有全面深入的研究。 ②清代文学世家的联姻情况,可参见徐雁平编著《清代文学 世家姻亲谱系》,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 ・119・ 州大学警耜2012.4 女性数量远非前代所能比,她们的文学才华并没 有充分的展示空间,甚至在她t"f]if-幼时,就受到 强大惯习的抑制。 (丁履恒女丁瑛辉)幼聪慧,母庄氏博通 史传,瑛辉泥母求学,母不之许,戒之日女 子通文艺非福也。乃潜诣塾,旁听诸兄读, 间从问字,学为诗,甚婉约。适自徵后,见吴 家俭素,恐以文字妨妇功,辍弗讲,偶触发, 饶有姿韵。【加』36 安芳(毛婕,毛先舒女)十余岁,即从父 稚黄先生问诗。先生麾之曰:“此非汝事。” 退则窃取古人诗集观之,遂有所得。l3I_m。 哈布瓦赫在-i-.2及家庭记忆时指出,新成立的 家庭如果夫妻双方持守不同的家庭记忆,肯定会 有冲突出现,这时必须对原有传统有暂时性的隔 断或遗忘,时间稍长,彼此默契后,“当双方关注 的事情变得相互交织、难分彼此的时候,为了建 构只属于各自的记忆,他们就会为以前的记忆找 个位置”I4 ]130-133。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在婚 姻中多是弱势一方,她们进入夫家,较长一段时 间生活在隐忍状态中,因为在心智未完全定型的 年龄告别父母进入陌生环境,她们似处于孤立无 助的状态;但经过与夫家数年的磨合,她们的地 位逐渐确立,4@ ̄tl是当她们为人母时,被搁置的 家族记忆被唤醒,譬如鲍之芬《夜课元儿》诗中 有“书窗刀尺伴更深,仿佛当年侍母情”_4 之句, 就是青灯课读图的重现。当她们的儿女初解诗文 时,她们被抑制的文学才华方有渐渐释放的机会, 儿女成为母亲最忠实的受众。 儿女是母亲的希望,他们可以弘扬母亲未能 施展的文学才艺。熊秉真指出明清社会的书香家 庭中,母亲常常承担抚养和教育孩子的双重职责, 特别是在孩子幼年时,母亲特别留意选用切合的 学习形式、,fy--细选择课程内容和指导方法。母亲 望子女成龙成凤的心情较父亲迫切,因为在传统 的等级社会中,由于性别差异,母亲无法依靠自 己的力量获得公众的认可,她追求成功的心愿, 只能通过男性来实现,而儿子无疑是助其显扬的 最佳人选。 。]97 四、家学传承内动力的培育 世家的形成,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 作为家族信念的“诗是吾家事”如何变成绵延不 ・l20・ 断的事实,需要家族的精心培育。“拥山水之胜, 课子弟读书”(《金茎楼记》)[训卷十,u ,大致就是 传统中国社会的理想生活图景,而“课子弟读书” 正是培育书香世家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实际上就 是“耕读传家”的一种表现。正是有这样一种理想 生活图景的存在,农耕社会的文化传承获得强大 的内在动力,在清代,即使在稍偏远的地区,也 有以“耕读4-#家”而兴起的文学世家、学术世家。 吾家世耕读,淡泊贻清芬。l4 ]卷 十五, 家传耕读本良谋,万卷千箱力可求。 [46]卷七,76 人生有本务,耕读乃权舆。百亩生涯 足,一经乐事馀。固穷宁去食,守死莫抛书。 【47]上誊,673 我家田间来,世唯耕读敦。邻里久相习, 谓是礼度门。[ j卷 , 卯 “耕读传家”,从中可见士人的自得与自律。 桐城张氏是清代的科举望族,张英称:“吾家累 叶以来,兢兢惟耕读是务。”[ ]卷四十三, %在《恒产 琐言》中,张英告诫子弟耕读及乡居之理: 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 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子弟有二三千金之 产,方能城居。何则?二三千金之产,丰年 有百馀金之入……且耕且读,延师训子,亦 甚简静,囊无馀蓄,4=-T ̄为盗贼所窥?吾家 湖上翁子弟甚得此趣,其所贻不厚,其所度 日,皆较之城中数千金之产者更为丰腴。且 山水间优游俯仰,复有自得之乐,而无窘迫 之忧.人苦不深察耳。[ ]卷四十 , 幢-7” 张英之意,是以耕读为本,在乡过简静生活, 并视日后之发展,“乡城耕读,相为循环”。循环 之中,乡居耕读仍为家族生发之立足点。课子读 书,在清代已成为士人日常生活的赏心乐事,并 且世代持守。陈倬《清河六先生诗选序》:“平湖 张氏世传科甲,诗人代出,自敦坡、香谷两先生 一传而至耜洲、熙河, ̄-f#-而至听泉、秋樵,合为 六先生,皆以昆季驰誉坛坫。”张氏三代诗人之间 的联系,在张世昌与其子张诰写课读的诗作中能 找到一个脉络: 从知诗境本艰辛,说与儿曹要渐臻。先 把四声调齿舌,续将七字会精神。风骚体贵 随时辨,儒雅师宜著急亲。……(张世昌《初 课诰儿诚儿学韵语赋此示之》)[ 。]卷一 楸枰横几未收4<jr.,日落西山客去时。一 -盏青灯一壶酒,听儿夜读杜陵诗。(张诰《冬 夜两儿读杜诗》)[ l巷 课子学诗,注重“渐臻”、“调齿舌”、贵“风” “骚”、读杜诗,皆是守家法的表现,同时也有涵 泳的从容之气。这种读书的从容之气,正是书香 世家的特质。从容之气还体现在家族日常性的文 学活动之中。洪亮吉《陈氏联珠集序》云:“陈君 家九华之麓,其一门之诗,类皆清远卓荦,幽回 绵渺,盖实得于山水之助者。”[ ]卷首集中共录十 三人,人皆有集。陈氏家族诗人得山水之助外, 亦得益于彼此间的交流切磋。交流集会的中心在 涔园,检该集中涉及唱和的诗作,摘选诗句,排 歹U如下: 陈秉烈《涔园夜雨喜豹章兄及诸弟侄 至》:“伯仲群见过,衣裾笑泥泞。篝灯各 劈笺,抽聘发奇兴。谓我将远行,赋诗递.-.lst 赠。”(卷五) 陈秉烈《中秋夜饮涔园》:“玉宇秋将半, 空庭月色多。一轮供玩赏,五字费吟哦。花 萼楼台宴,埙篪伯仲歌。”(卷五) 陈域《涔园夜坐》:“疏篱香晚菊初黄, 又为吟诗到草堂。地只一花秋渐老,天当九 月夜增长。”(卷六) 陈坚《涔园赏月》:“涔园开夜宴,邀我 赏清晖。室小宾常满,墙低月早归。”(卷七) 陈壤《题涔园》:“地势仅一掌,五尺墙 及肩。三椽檐碍颡,所幸造化公。景物资清 赏,风逐琴弦生……不闻车马响,倚枕北窗 下。”(卷八) 陈坡《雨集涔园夜话》:“半载他乡忆竹 林,今宵同话别离心。雨中一榻疏灯冷,门 外三更落叶深……”(卷九) 陈靖《雨集涔园夜话》:“清夜集涔园, 窗外潇潇雨。分题击钵吟,论古联床语。少 长兰亭贤,风雅竹林侣。兴酣忘夜深,既霁 月在户。”(卷十) 陈垌《中秋夜饮涔园》:“酒为合欢争把 盏,诗因分韵各拈阄。”[ ]卷五一卷十 涔园集会,是陈氏家族的日常文学活动。中 秋赏月,应是固定的活动;“雨集涔园”也是常有 之事,还有为外出成员饯行的集会。邀约响应、 篝灯辟笺、风声雨声、灯影花香、吟哦玩赏,上列 清代文学世家的家族信念与发展内动力 诗句展现了陈氏族人笔下的“合欢”与“分韵”, 写出雅集之时节天气、唱和之方式,花香书香酒 香之交融,以及众人的兴致。家族性雅集的氛围, 藉众人之笔得以重现。 文学女性在家学的最初的培育中,贡献颇多。 以下举例论说。季兰韵为季锦孙女,适屈颂满, 有《楚畹阁集》。卷四《课全儿》有句云:“灯前调 取雏莺舌,教把新诗学母吟。”《全儿上学》有句 云:“才赋寒窗课字诗,旋看束发受书时。聪明恰 喜儿如父,爱惜翻劳祖作师。”卷五《春日课小姑》 有句云:“稚小直看姑似女,聪明漫认我为师。七 篇《女诫》凭抄授,一 周南》待教知。”卷十有《延 砺之弟课全儿》有句云:“苦心托贤弟,努力勉孤 儿。愿得甥如舅,何须母作师。”[ 。]卷四・卷五,卷十嘉庆 二十一年,屈颂满卒,年二十五,教育“全儿”之 责除由季兰韵承担外,屈颂满父屈万钧亦参与, 故有“祖作师”之说;“全儿”成童后,季兰韵延 请其弟教读,因而有“愿得甥如舅”之句。 ̄J't-, 季兰韵还教小姑读书。以“全儿”为中心,可见在 父亲“缺席”的情况下,有来自母亲、舅、祖父的 扶持之力;①而以季兰韵为视角,则可见家学的 多方向扩展。以季兰韵为个案,可以推测在清代 文学世家姻亲的网络中,存在纵横交织的家学扩 展流播网络,每一家族的文学或学术很可能有自 己独特的个性,但如同“全儿”一样,在这个交织 的网络中,他同时接受多方面的熏陶与影响。 在家学的培育与传递的过程中,家族成员 中教师的年寿关系到家学的延续。譬如在德清 俞氏家族中,俞樾的光辉,在其子病废后,照耀 到孙俞陛云以及曾孙俞平伯身上;上文所举“全 儿”在其父亲卒后,得其祖父屈万钧的教诲。在 年寿这一视野中,女性未受重视。在各种工具书 中,文学女性的生卒年大多不可靠,这对于考察 她们培育家学的时间而言,多有含混之嫌。同男 性一样,年寿长的文学女性在文学世家中发挥很 重要的作用,她们的教导常常泽及孙辈。桐城姚 氏,马方思妻,有《凝晖斋集存》,其中有《夜课 两孙书此示之》:“老眼模糊共一灯,蝇头细字认 难真……青春不再休嬉戏,勿负深宵诲尔谆。”l5 ] 戴若瑛,钱塘戴廷煊女,杨淳之室,承其家学,有 ①关于“舅甥关系”对江南家族文学的影响,可参读罗时进 《清代江南文学发展中的“舅权”影响》,见《江海学刊》,2011年 第5期。 ・121・ 蚕.H大学警耜2012.4 《凝香阁诗集》。戴氏中年丧子,“持家抚孤,备尝 辛苦。历五十年,亲见诸孙成立,而以节寿。终年 真实写照、心志的肯定性表露。在惯常的叙述中, “吾家事”的承担者,似乎主要是男性,本文着重 强调在“父亲缺席”的情况下,文学女.『生对家族信 念的护持对家学发展内动力的培育,贡献颇大。她 八十有五”_3¨卷 228。世家一般要延续三代,在某 些文学世家的艰难时刻,长寿的文学女性成为有 力的支撑,还有可能以这些女性为中心,形成家 族性文学社群。 们的婚姻,以及她们的文学才华的被压抑与释放, 都与家学的传播、融合与生新密切相关。与“诗是 吾家事”相关联的一个理念是“耕读传家”,实质 上是传统中国的理想生活图景,其中“课子(女) 读书”无疑是赏心乐事。在科举社会,“耕读传家” 当然不能脱离科举考试的引导,但“岂为科名始读 书”,正是这种理念的浸润,以及日常的诗礼实践, 文学世家才具有一种从容不迫的文化品味。 结论 清代文学世家的形成与传衍,有其内在的信 念与动力,其源头在“继其统,守其业,传之无穷”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o就家族子弟而言,对 家学传统常存敬畏、自豪与责任感,时时感受到 祖宗的力量与目光,“诗是吾家事”是他们心态的 参考文献 [1]Jan Assmann.Religion and Cuhural Memory[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2006. [2]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第3册)[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3]孙仝敞.犹存集[G]//清刻本. [4]江庆柏.明清苏南望族文化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陈用光.太乙舟文集[G]//续修四库全书本. [6]余集.秋室学古录[G],/续修四库全书本. [7]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8]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刘建基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 [9]钱泰吉.曝书杂记[G],/续修四库全书本. [10]井上微.中国的宗族与国家礼制[M].钱杭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 [11]王士性.王士性地理书三种[M].周振鹤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2]宗韵.明代家族上行流动研究:以1595篇谱牒序跋所涉家族为案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3]潘光旦.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7. [14]赵昀.遂翁诗钞[G]//光绪丙子刊本. [15]宋五仁.春萝书屋诗存[G]//嘉庆世恩堂刊《奉新宋氏家集》本。 [16]姜星源.临云亭诗钞[G]//道光二十五年天雄姜氏采鹿堂刊《姜氏家集》本. [17]萧统编.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8]屈大均.翁山诗外[G]//续修四库全书本. [19]顾景星.白茅堂集[G]//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20]毕沅.灵岩山人诗集[G]//续修四库全书本. [21]陶元藻.泊鸥山房集[G]/,续修四库全书本. [22]袁昶.安般 集[G]//续修四库全书本. [23]韦谦恒.传经堂诗钞[G]/,续修四库全书本. [24]程文静.辍绩闲吟[G],/《吴兴家粹辑存》本. [25]冯誉驹.眠琴阁诗钞[G]/,《高要冯氏清芬集》本. [26]罗时进.家族文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与问题视域[J].中国社会科学,2012,(1). [27]方东树.大意尊闻[G]//四库未收书辑刊本. [28]张惠言.茗柯文二编[G]//续修四库全书本. [29]闵肃英.瑶草轩诗钞[G]//国朝闺阁诗钞第六册,续修四库全书本. ・122・ 清代文学世家的家族信念与发展内动力 [30]梁章钜.闽川闺秀诗话续编[G],/王英志.清代闺秀诗话丛刊.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 [31]施淑仪.清代闺阁诗人征略[G]//张晖点校.施淑仪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32]李含章.蘩香诗草[G]//织云楼诗合刻钞本. [33]季兰韵.楚畹阁集[G]//南京图书馆藏稿本《虞山屈氏丛书》. [34]张习孔.家训[G]//张潮.檀几丛书.清霞举堂刊本. [35]汪曾立纂修.汪氏小宗谱[G]//光绪六年刻本. [36]张鸣珂.寒松阁谈艺琐录[G]//续修四库全书本. [37]钱仪吉.文端公年谱[G]//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本. [38]陈尔士.听松楼遗稿[G]//胡晓明,彭国忠.江南女性别集初编,上册.合肥:黄山书社,2008. [39]刘成禺.世载堂杂忆[M].北京:中华书局,1960. [40]张惟骧.清代毗陵名人小传稿[G]//清代传记丛刊本. [41]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2]鲍之芬.三秀斋诗钞[G]//光绪八年《京江鲍氏三女史诗钞合刻》本. [43]H Ping—chen.Constructed Emotions:The Bond between Mothers and Sons in Late Imperial China[J].Late Imperial China,t994,15(1). [44]钱澄之.田问文集[G]//续修四库全书本. [45]翁方纲.复初斋诗集[G]//续修四库全书本. [46]汪文柏.柯庭馀习[G]//四库未收书辑刊本. [47]边中宝.竹岩诗草[G]//四库未收书辑刊本. [48]吴锡麒.有正味斋诗集续集[G]//续修四库全书本. [49]张英.文端集[G]//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0]张世昌.敦坡诗钞[G]//同治八年平湖张氏刊《清河六先生诗选》本. [51]张诰.耜洲诗钞[G]//同治八年平湖张氏刊《清河六先生诗选》本. [52]王肇奎编.陈氏联珠集[G]//华南书屋藏板. [53]季兰韵.楚畹阁集[G]//南京图书馆藏《虞山屈氏丛书》稿本. [54]姚氏.凝晖斋集存[G]//道光十六年可久处斋自刻《桐城马氏诗钞》本. [责任编辑:叶素]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