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独立发挥,读出个性来。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和体现课外阅读的个性化呢?现结合我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进行一点肤浅的探讨。
一、给学生适当的问题,期待文本。
语文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作者、文本之间的对话。”但传统的教学多是语文教师与教学参考书规约下的一个格式化的枯燥流程。教师毫无休止地一味的将自己的解读思想、解读感悟甚至参考书的所谓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把预设的唯一结论强求学生接受。学生陷入了记忆实用知识、接受机械的训练和建立标准化思维的汪洋大海之中,阅读和学习趣味消解殆尽。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不是单纯的自我理解和赏析而是为了指导学生阅读,并学会主动阅读,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过程,把自己的阅读感悟转化学生的内在体验。
二、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倾听文本。
学生已经有了阅读的期待和兴趣,教师就必须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走进文本,倾听文本。教师给学生充裕的阅读时间,就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这道桥梁去探求文本的深层内涵,在阅读实践中获得愉悦的体验。在今天的语文课堂仍有不给学生充裕阅读文本的时间和现象。“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只能是浮光掠影,一知半解,甚或不解。教师只有主动放弃语文教学中的话语霸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走进文本,倾听文本,去揣摩语言文字的魅力。学生只有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才能积极思考,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和阅读感受。
三、给学生体验的机会,融入文本。
体验就是认知主体对认知对象的感同身受的体味和感悟,体验过程是学生对文本内容一拍即合的呼应,是学生与文本心心相印的认同,是一种生活阅历的接轨,知识的融合,情感的共鸣。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已经对文本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可以让他们表达验证自己认知、情感和思想的平台,即给学生体验的机会,融入文本,从而进一步强化了阅读。
1、生活体验。
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寻找生活的足迹,把学生的生活体验融入到文本的理解之中去。
2、情感体验。
让学生通过搜集探究相关知识、自编自改文本剧情、多种形式朗读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借助活动的形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的细节,感受作者在文本中的情感,从而不断提高阅读兴趣。
3、能力体验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所以我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尝试结合仿写、续写、扩写、改写等多种写作形式,让学生将文本的知识进行内化和迁移,在能力提升中体验文本的内容。主旨、结构和语言特色,从而更鲜明的凸现出学生阅读的个性化。
四、给学生远航的动力,丰富文本
“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课内阅读只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教师更要引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实现学生课外阅读的个性化。课外阅读,特别是经典著作的阅读对学生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文学类的经典书籍;对在潜移默化中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如何让学生觉得进行阅读是一件快乐而有价值事情,我想找准名著的切入点,给学生注入阅读的动力是关键。
总之,只要教师引导得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给予学生充裕的阅读时间,为学生提供交流体验的平台,并适时注入启航课外阅读的动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课外阅读的个性化一定会实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