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福建省厦门市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3-11-02 来源:步旅网
福建省厦门市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任务一(40分)

1.(10分)古诗文涵养着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九年级开展诵读、品味经典诗文的阅读活动。 “星”耀古典诗文长河

班级将制作宣传展板,请补充以下信息。

李白始终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① ”;白居易心系苍生,以“② ,心忧炭贱愿天寒”来叙写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刘禹锡身处绝境,用“③ ,④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阐明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韩愈善识人才,发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⑤ ,⑥ ”的感慨;范仲淹用“⑦ ,⑧ ”(《岳阳楼记》)来表现自己以天下为己任、苦己为人的精神;欧阳修寄情山水,“醉翁之意不在酒,⑨ ”;苏轼抒写了“但愿人长久,⑩ ”的美好祝愿。 2.(8分) “典”亮中华传统文化

班级举行典籍评选活动,请参与以下讨论。

主持人:由央视①_____(cè)划的《典籍里的中国》一经播出,就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它讲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典籍的流传、源起的故事。

同学:我推选第一期节目中介绍的《尚书》,它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被称为“史书之源”。节目用一种别出心②_____(cái)的方式,让现代的读书人撒贝宁与秦朝博士伏生( )时空对话,共读

《尚书》。

我:我看了最近播出的第二季,班昭历时十余年续补父兄未完成的《汉书》。正是有无数这样的中国人 ( )了先辈的遗志,并( )地努力,我们的民族才能③_____(yì)立于世界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相应的汉字(正楷字或行楷字)。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跨越 继承 坚持不懈 B.超越 继续 坚例不拔 C.跨越 继承 坚韧不拔 D.超越 继续 坚持不懈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3.(22分) 追随诗圣人生足迹

班级开展关于唐代诗人杜市的读书交流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材料一: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杜甫《石壕吏》)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忆舍弟》) 材料二: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①。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郑国公严武镇成都。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武卒,甫无所依。乃游东蜀依高适②,既至而适卒。是岁,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节选自《旧唐书 杜甫传》,有删减)

[注释]:①兵曹参军:官名。后文“右拾遗”“司功参军”“功曹”均为官名。②高适:唐代诗人。

(1)下列对材料一的诗句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暮投石壕村”开篇寥寥五个字,既点明了时间、地点,也交代了整

个事件的缘起。

B.“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句既描述了诗人之所见,又暗含着他强烈的爱憎情感。

C.“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直抒胸臆,推己及人,表达自己的愿望。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既是对眼前景物的客观描写,同时也点明了时令。

(2)阅读材料二,解释加点词。 加点词 方法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

①后徙河南巩县 关联教材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北冥有鱼》) (1)徙:

②请自帅师讨贼 参考词典解释,联系语境形成新的解释 帅:军队的主将。 (2)帅:

③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使用词典选择义项 出:①由内向外走;②付出;③出发;④脱离,离开;⑤离京为官,外放。 (3)出: (3)下列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B.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C.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D.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4)把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

②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

(5)杜甫的三首诗共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6)杜甫被尊为“诗圣”,不仅在于杰出的艺术成就,也在于他高尚的人格魅力。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分析杜甫的人格魅力。 任务二(50分)

4.(21分)文学类文本阅读,完成问题。 新衣服 佚名

过年穿新衣是公认的习俗。大年初一,无论男女老少,只要有可能,都会把最好最新的衣服穿在身上。新衣,笑脸,春联,让偏僻的小山村一下子也喜庆起来了。

每年除夕,妈妈都会细心地把新衣服拿出来,整整齐齐地叠放在床头,此时妈妈的脸上洋溢着满足和欣慰。我们也因此兴奋得很晚才能入睡。 鞭炮声或远或近不时地传来,小山村几乎一夜未眠。当隐约听到大门外有小朋友的嬉闹声,我们便会争相坐起来穿衣服。有时,我和弟弟紧挨脖颈的衣扣扣不上,需要妈妈逐一帮忙。那时,我就会清晰地听到妈妈皴裂的手接触新衣裳时发出的“嗤嗤啦啦”的响声。等穿戴整齐,我们便会冲出去,和邻家伙伴互相炫耀自己的新衣服,也会为衣服上多出两个口袋而高傲地挺起胸膛……

记忆里的那个年代,也常会遭遇些窘迫和无奈。和许多家庭一样,父母几乎要倾其全年的收入才能为孩子们换上一身新衣裳。爸爸在外地教书,每月只有几十元的工资。妈妈因为繁重的劳动,每到冬季,手

都会冻裂、发痒,揉搓时发出沙沙的声音,让我们非常心疼。类似这样的声音,也成为那个时代一个个抹不去的符号。

那时候,过年时穿上新衣裳,真是一个温暖而美好的梦想!为了圆梦,许多家庭还要自己纺花织布。我家虽然很少织布,但那不多的经历也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织布,从古到今是人们基本生活的需要。但母亲动手织布,更是为生活所迫,远不像如今这样,为的是享受棉布的诸多优点。从籽棉到织成布,工序十分繁琐。籽棉被弹成皮棉后,要撮成棉条,用纺车纺成线,经过络线、穿综等,再进入穿梭引线的织造。 记忆中,大多是冬天纺花,春天织布。

在那长长的冬夜,一盏昏暗的油灯映照着妈妈有节奏的扬手转臂的身影,纺车发出细微的嗡嗡的似蜜蜂忙碌的声音。有时半夜醒来,我迷糊着对妈妈说:“妈,睡吧。”妈妈会习惯地借机站起来活动一下手脚,给我拉拉被角,说:“纺完这根棉条便睡。”有的夜晚寒风凛冽,窗户纸被风刮得呼啦啦作响。间或有玉米秸秆被风从垛上掀下来,便会发出更大的声响。但有妈妈在身边,我们没有恐惧和噩梦。

有些程序,常常需要邻里的婶子大娘们帮忙。参与这很有成就感的劳动,场面热闹而喜庆。那是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妈妈是那天最忙碌的一位。她端庄微笑,脚步轻盈,两条漂亮的辫子垂在腰际,有节律地摆动着。这就是妈妈年轻时留给我的最关印象!

因为整个村子就一部织布机,也许后面有几家在等着用呢。所以,织布那阵儿,也会是妈妈最辛苦的日子。这样的耳闻目睹,让我对织布

比较熟悉。记得八十年代曾有一首流行歌曲,叫《金梭和银梭》,很难想象,若现在为孩子们救唱这首歌,不知要对“金梭和银板”做怎样的解释才能让孩子们弄明白呢。

时光飞逝,童年离我已很退远,但过年的情景常常让我回味。在春节将临的日子,更让我想起母亲亲手做的温暖我一生的新衣裳。妈妈为我弄扣子时皴裂的手摩擦衣服表面发出的声音,又会清晰地响起。这声音离我很远也很…… (摘自网络,有删改)

(1)对于文章的理解,下面选项错误的一项是

A.于“我”,在小山村过年喜庆的原因之一是可以穿新衣服。 B.文中的妈妈织布是受生活所迫,也是为了孩子有新衣服穿。 C.选文主要采用了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讲述美好的故事。 D.选文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质朴无华充满温情,使人动容。 (2)第四段提及那个年代会遭遇些“窘迫和无奈”,请结合全文,概括是哪些事。 (3)品析语言。

①等穿戴整齐,我们便会冲出去,和邻家伙伴互相炫耀自己的新衣服,也会为衣服上多出两个口袋而高傲地挺起胸膛……(赏析加点词语) ②这声音离我很远也很近……(赏析句子)

(4)选文用大量的笔墨写“织布”,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5)母亲对孩子的爱,是不言而喻的。选文中的妈妈和孟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有何不同?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5.(12分)思辨类文本阅读,完成问题。 服饰随想 王东

毫无疑问,服饰就是一种文化。

服饰首先体现生产、生活的实际意义。战国时期,为加强军事实力,赵武灵王毅然实行“胡服骑射”,脱下了代表中原文化的宽袍大袖。一千多年后,北魏孝文帝以汉服代替鲜卑旧服,以适应中原农业社会生活。这两位富有改革精神的封建君主,都向先进的、更富生命力的不同文化学习。

服饰一定程度上还是思想文化的载体。清初清兵入关,“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大江南北不知上演了多少幕惊心动魄、啼笑皆非的悲喜剧啊!这种啼笑皆非就在于,当初人们视剃头留辫子为蛮夷之辱,宁死不受,在经过清代二百多年的“驯化”之后,面对清末革命党剔除蛮夷(剪辫子)的大刀,有的人又“宁死不受”。不同习俗、不同服饰之间的较量,其实质还是不同思想文化之间同化和反同化的较量。 服饰还可以反映个人的志趣和品味。有些人把服饰作为见心明志的手段。屈原“冠切云之崔嵬”“制芰荷以为衣”,以“奇服”来彰显自己的洁身自好。同样的,后来的魏晋名士,往往以奇特怪诞的服饰来表示自己的某种人生态度。

也可能正因如此,我们生活中习惯于以貌取人。改革开放初期,长头发、小胡子、大鬓角、嗽叭裤是小流氓的行头;曾经,西装革履也是

数典忘祖的“假洋鬼子”的装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凡新出现的为少数人所穿戴的一律斥之为“奇装异服”。

我们总习惯于这样一种选择定势,衣着打扮中规中矩的就是好孩子,花里胡哨的就是坏孩子。有那么一段时间,长头发青年让人畏而远之,可是不久后,这帮人却齐刷刷地剃了光头。现在搞艺术的留长发的不少,可同时也有相当的艺术家剃着光头。如果让这几类人同时站在这种直线思维的人面前,不知他该作出怎样的判断。

其实我们谁又不是奇装异服的俘虏?紧身束腰相对于峨冠博带是奇装异服,中山装相对于长袍马褂是奇装异服,西装相对于中山装是奇装异服……我们一路除去旧服,一路换上新装,一边口中嫌弃奇装异服,一边频频出入于时代的“更衣室”里试穿着新的奇装异服。较之那些我们认为离经叛道的着装前卫者,我们只是有点落伍而已,用不了几天,我们便“缴械投降”“同流合污”了。 (摘自网络,有删改)

(1)下列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赵武灵王向少数民族文化学习,北魏孝文帝向汉文化学习,都是向不同文化学习。

B.清兵留辫子,革命党剪辫子,人们都不接受,反映思想文化同化和反同化的较量。

C.屈原“冠切云之崔嵬”“制芰荷以为衣”的行为都是把服饰作为见心明志的手段。

D.作者对人们“缴械投降”“同流合污”,成为“奇装异服的俘虏”,提出明

确批评。

(2)服饰除了用来蔽体御寒,还有哪些意义?请结合选文简要概括。 (3)有人认为,“人的衣服跟人的思想一样,不断在变,凡是新的固然不一定是好的有价值的,但是,凡是好的有价值的,却差不多都是从新的中产生的”。请结合你对这句话及选文内容的理解,谈谈你对“奇装异服”的看法。

6.(11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完成问题。

中国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服饰文化的发展史就是穿在身上的中华美学史。 材料一:

央视推出的节目《衣尚中国》,以服饰为题,聚焦服饰之美,力图通过艺术创意、年轻态的视觉营造中国服饰的审美意境。

传统审美需要我们发掘、理解、驾驭和弘扬。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表示,《衣尚中国》不是简单的提倡复古,而是引领大家深入地欣赏中国的传统美学,形成新的审美表达。 材料二:

当下,“汉服”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载体之一。但有一些设计重其表而轻其里。汉服要想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只有深入把握传统文化内涵,才能推进其创造性转化。

中国服饰文化昭显着社会发展的印记,传达着特定时代的文化内涵。以唐宋为例,唐朝服饰的色彩浓艳,再加上金银杂之。其装饰图案,鸟兽成双,花团锦簇,生趣盎然。“上襦下裙”是唐代女子的主要服饰,

颜色以红色居多,常常使用红绿搭配。而到了宋代,程朱理学居于统治地位,人们的美学观念也相应发生变化,服饰开始崇尚俭朴,后来,朴素和理性就成为了宋朝服饰的主要特征。

中国服饰文化在各种文学体裁中也被反映和表达出来。小说中人物的服饰,是人物生活层面的写照,是人物外观形态的表露,也是人物内心情感世界、性格特征的体现,更是作家感情的曲折反映。 材料三:

近几年,穿汉服从一种行为艺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时尚潮流。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汉服爱好者达500多万人。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商品成为了时尚。

(1)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句“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描绘的是唐代的妇女服饰。 B.只要把文字、瑞兽等中国元素绣在服装上,就是继承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C.央视《衣尚中国》节目用更新颖的方式引导大家关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D.表二的调查数据充分显示,2022年某市某校有超过半数中学生喜欢汉服。

(2)请结合材料二,根据下面链接语段中孔明服饰的特征,谈谈作者描写的用意。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三顾茅庐》)

(3)学校“鹭岛汉服社”接受《衣尚中国》的采访,请你结合以上材料,就“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谈谈看法。 7.(6分)名著阅读,完成问题。

(1)根据《水浒传》选文,写出对应的人物。

①面阔唇方神眼突,瘦长清秀人材,皂纱巾畔翠花开。健足欲追千里马,罗衫常惹尘埃。程途八百里,朝去暮还来。

②看那人时,似秀才打扮,戴一顶桶子样抹眉梁头巾,穿一领皂沿边麻布宽衫,腰系一条茶褐銮带;下面丝鞋净袜,生得眉清目秀,面白须长。

③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手中执一把折叠纸西川扇子。那官人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

(2)根据如图的人物形象,判断他是谁?并写出两个与这个人物相关的情节名称。 任务三(60分)

8.(60分)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海能承载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阔大胸怀,会容纳苏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淡然洒脱,也积蓄着艾青“终有一天,海水和泪都是甜的”的坚毅和勇气……

我们在真实的海边或在心灵之海,以文寄情,期许未来。请以“成为一片海”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参考答案

1.①直挂云帆济沧海 ②可怜身上衣正单 ③沉舟侧畔千帆过 ④病树前头万木春 ⑤千里马常有 ⑥而伯乐不常有 ⑦先天下之忧而忧 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⑨在乎山水之间也 ⑩千里共婵娟

2.(1)①策;②裁;③屹。 (2)A

(3)示例:它讲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典籍的源起、流传的故事。 3.(1)D

(2)①迁移,迁徙;②带领,率领;③⑤。 (3)C

(4)①玄宗认为这赋写得很奇妙(很好),就召见他来写文章,并授予他京兆府兵曹参军一职。

②(杜甫)于是就游历东蜀去依附高适。到了之后,高适却去世了。 (5)安史之乱,国家动荡(战争频仍,社会黑暗腐朽等);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等)。

(6)示例:杜甫的人格魅力表现在:不畏强权,直言劝谏,在友人

房琯被贬时,杜甫冒着被牵连的危险,敢于劝谏肃宗皇帝,说房琯有才,不宜罢免;胸怀天下,心系苍生,自己身处逆境,生活困窘,仍盼牺牲自我,大庇天下。 4.(1)C

(2)①父母几乎要倾其全年的收入才能为孩子们换上一身新衣裳:②爸爸每月只有几十元的工资:③妈妈因为繁重的劳动,每到冬季,手都会冻裂;④妈妈熬夜给我们纺花织布:⑤爸爸在外地教书,父母两地分居,生活更辛苦等。

(3)①从句子中的“冲”一词,可以看出孩子内心的狂喜。“高傲“一词能够表现出孩子的激动、得意又带有﹣一点点傲娇,内心里溢满了过节的甜蜜和快乐。

②于我,这声音仿佛很远,绵延到了遥远的童年:这声音又很近,近得就像妈妈的轻声细语,正温婉地讲述若昨晚的故事。结尾余韵悠长,引人回味。

(4)文章使用大量的笔墨写“织布”,是为了再次强调新衣服的来之不易。内容安排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表达了作者对妈妈辛勤劳作的尊重,对她的劳动成果的怀念与珍惜。

(5)示例:文中的母亲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对孩子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身体力行的。而孟母,看似严苛,但能形象地教育孩子珍惜光阴,认真学习。她们对孩子的教育殊途同归,为孩子做出了表率。 5.(1)D

(2)服饰首先体现生产生活的实际意义,其次一定程度上是思想文

化的载体,还可以反映个人的志趣和品味。

(3)示例:对所谓“奇装异服”要有理性的态度和认识,不一味否定和排斥。服饰一定程度上是思想文化的载体,新思想和思想的新发展,往往由新事物带来,能容纳“奇装异服”等新事物,有利于保持思想的活力和思想的新发展。当然,从社会交往来说,也要注意着装得体,注重穿衣的场合。 6.(1)B

(2)表现了诸葛亮洒脱、风度翩翩的特点,暗含诸葛亮足智多谋,表达对他的赞美与欣赏之情。

(3)示例:深入地欣赏中国的传统美学,形成传统服饰新的审美表达;深入把握传统文化内涵,推进传统服饰文化创造性转化;充分利用各种文化渠道,积极宣传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加强对青少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服饰文化)教育,加深对传统服饰文化的理解;进行积极引导,让中国传统服饰成为影响更广、更深的服饰新时尚。 7.(1)①戴宗 ②吴用 ③林冲 (2)鲁智深

示例一:大闹桃花村、火烧瓦罐寺 示例二: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 示例三:花和尚单打二龙山、坐化六合寺 8.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