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积累运用 (共14题;共71分)
1. (2分) (2017九上·崇仁月考) 下列字形和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慨叹(kài) 滞碍 孜孜不倦(zī) 豁然惯通 B . 脊梁(jǐ) 要决 一帆风顺(fáng) 恃才放旷 C . 少顷(qǐng) 逞辩 不知所措(cuò) 面面相觑 D . 模式(mú) 禀告 诲人不倦(huì) 前扑后继 2. (2分) (2017九上·黄陂月考)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行将远去的一年,有些变化值得铭刻,有些 期待理顺,有些 需要调整,有些 亟待净化,从今天起,让我们在冷静中回顾2017,展望拼搏奋进的前行之路。
A . 状态 生态 心态 B . 心态 状态 生态 C . 生态 心态 状态 D . 状态 心态 生态
3. (2分) (2013·锦州)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小强自从告别了网吧以后,爸爸妈妈的脸上终于现出久违的笑容。
B . 成熟的人考虑问题时,往往都以实际利益为出发点,并且依照经验保守行事。
C . 这家化工厂排出大量废气和噪声,严重污染了环境,周边居民纷纷打电话向有关部门投诉。 D . 这种从瑞士引进的花皮茄子,不仅价格便宜,而且味道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所喜爱。 4. (2分) 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完全正确的一句是( )
A .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B .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C . 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
D . 我国内蒙古东部和陕西、山西北部有足够的雨量。就是西北干旱地区,地面径流和地下潜水也是很大的。有些沙荒地区,如河西走廊、柴达木、新疆北部的准噶尔和新疆南部的塔里木、都是盆地,周围的高山上有大量的积雪。
5. (2分) (2016·天津) 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这几句表现了作者由积极乐观、胸怀旷达,到抑郁惆怅的心理变化过程。
B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这两句写故乡之水对“我”依依不舍,万里相送,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第 1 页 共 12 页
C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这两句描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体现了王维作品“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D . 小时候/乡愁是一杖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这几句写作者少小离家,思念母亲,小小的邮票成为寄托乡愁的载体。
6. (6分) (2016八上·南宁期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时间去哪儿了
①“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有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②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以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童年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③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回忆往往从7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7岁这一年中,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童年生活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
④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是盼望快快长大,但是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
⑤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还没有到1分钟就认为已经到1分钟的时间了;而老年长的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觉得这是1分钟的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⑥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人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这个世界都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缺少太多的新鲜感,更多的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显得一天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⑦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1/5);而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1/20);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1/50)。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第 2 页 共 12 页
(选自《百科知识》2014年底4期B,有删改) (1)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 A . 时间顺序 B . 逻辑顺序 C . 空间顺序 D . 总分顺序
(2) 对文中第⑦段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举例子 打比方 B . 举例子 列数字 C . 列数字 分类别 D . 打比方 作诠释
(3) 下列不属于幼时记忆遗忘的原因的一项是( )
A . 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不成熟,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也未完全形成。 B . 孩子们的遗忘速度比成年人要快的多,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 C . 7岁时幼时记忆开始模糊,儿童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的一小部分。
D . 7岁时儿童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 (4)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人体内的生物钟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在逐渐变慢,而客观的时间却没有变慢,所以年龄越大的人就感觉得时间过得越快。
B . 新鲜感可以刺激大脑的记忆,人无论是走一段路还是接触新生活中的新鲜事物,都会对新的景象和新的事物进行处理和记忆。
C . 因为丰富的经验使人逐渐进入“适应性”状态,对时间流逝的感觉减弱,记忆的信息也不全,所以时间不经意就过去了。
D . 过去的一年与人的年龄在其整个人生中所占的比重成正比:年龄越大,过去的一年在人生中所占的比重越大;反之,所占的比重越小。
7. (18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一双脚上的修养
①市图书馆离我家很近,每逢双休日,我都会到图书馆的阅览室去翻阅一些报纸和杂志。每次来这里,总看到座无虚席的场面,有时,大家还会围绕一些文学现象进行一些交流。在这紧张而喧嚣的都市里,能保持一份阅读的闲情,是难能可贵的。所以,在我看来,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一定的层次和修养。
②北方冬天的雪大,雪一下,许多麻烦就随之而来了。走在街上,鞋上会粘满脏雪,从天寒地冻的室外进入室内。脏雪马上就会化作污水。所以人走过的地方,往往会留下两行黑乎乎的脚印。正是在一个雪天,我走进阅览室
第 3 页 共 12 页
时发现了异样。屋子里多了一个擦地的女工,她看我进来,竟紧张地盯着我,手操托布,如临大敌。我故作视而不见,可感觉告诉我,她正跟在我的身后,猛回头,把她吓了一跳,自己也吓了一跳。吃惊于自己留下的那行脚印。在淡黄的地板上,显得如此扎眼。而那个擦地女工,正在奋力擦抹。
③坐到座位上,想着刚才的脚印,愧怍油然而生,再也无心看书了。阅览室是一个开放的公共场所,来往进出的人很多。我注意到,每个进来的人都在犯着同我一样的毛病,浑然不觉自己的双脚正在恶作剧式的涂鸦着刚刚被擦干净的地板。于是,那个女工就要不停地跟在进进出出的人后面,擦了再擦。不断的踩踏与不断地擦抹,似一场破坏与复原的拉锯战,在阅览室里上演着,让人心惊。渐渐地,那个疲于擦地的女工,已是额头见汗。
④忽然有种感觉,每一双进出的脚都充满着罪恶,因为,它们是在不断践踏着别人辛苦取得的劳动成果,是在破坏着一种美好与和谐。
⑤不知过了多久,人才渐渐坐定了,擦地女工也得以有机会喘口气、歇一歇,但就在这时,那扇门又被悄悄推开了。一个男人伸头朝里面看来看,似乎想进来,但又把头缩了回去。不一会儿,两扇门都被推开了。还是刚才那个男人,这次,他是肩扛一桶纯净水进来的。突然,一阵“沙、沙”的响声,伴着送水男人走路的旋律,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我开始从上向下打量他,老旧的棉帽子、绿大衣……最后我终于看到了他的双脚,然后是惊异万分。男人的每只脚上,竟然都套着一个塑料袋。他一走动,塑料袋就会发出“沙、沙”的响声。因为套了塑料袋,所以他走过的地方没有一点污迹,还是那样干干净净的。我注意到,那个擦地的女工,站在那里表情复杂地盯着送水的男人,看他放好水,慢慢离开阅览室。而当她再次转过头来,我发现她眼里竟有泪光涌现。
⑥这个下雪的周日里,我没有读书,但我想到了“修养”这个词。我想,修养并不是一个人比别人多认识一些字、多读了几本书;或是一个人了解《红楼梦》的情节、会背莎士比亚的一些名句,修养应该是在一个人举手投足的细节中体现,就像那个送水工,懂得在雪天里,进入室内之前用塑料袋把两只脚都套上。
(选自《八小时以外》,有改动) (1)
从第②段看,“我”愧怍的原因有哪些? (2)
文中第①段和第⑥段中加点词“修养”各有什么含义? (3)
本文对送水工的描写文字不多,却令人回味,请赏析第⑤段中的划线句。 (4)
文中第⑤段说“那个擦地的女工,站在那里表情复杂地盯着送水的男人,看他放好水,慢慢离开阅览室”。请联系上下文揣摩女工此时的心理,把她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不少于30字)。
8. (6分) (2018七下·嘉兴月考)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
第 4 页 共 12 页
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乙】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①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②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③,以就懿④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节选自《后汉书·烈女传》)
【注】①趋:快步走向。②捐:抛弃。③亡:通“无”,不足。④懿:美好。 (1) 用“/”给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妻 跪 问 其 故 羊 子 曰 久 行 怀 思 无 它 异 也。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①见往事耳________ ②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③当日知其所亡________ ④遂七年不返________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的句子意思。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何异断斯织乎?
(4)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甲文段孙权要求吕蒙不仅要涉猎广泛,而且要钻研经书。 B . 乙文段中羊子被妻子的话感动,又回去修完了他的学业。
C . 甲乙两文段中,孙权、羊子之妻都劝学有法,并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D . 甲文段孙权指出“学”的必要性;乙文段羊子之妻指出“学”要不断积累,持之以恒。 9. (7分) 默写句子。
(1) 《使至塞上》:________,都护在燕然。 (2) 《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 (3) 《无题》:________,东风无力百花残。
(4) 《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________,此事古难全。 (5) 《忆秦娥·娄关山》:从头越,________,________。
(6) 《愚公移山》中表现愚公移山艰难而路途遥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第 5 页 共 12 页
(7) 苏轼《水调歌头》中借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8) 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内心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10. (11分) (2017八下·城中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东坡日课》,完成第下面小题。
朱司农①载上尝分教黄冈,时东坡谪居黄。公往见,遂为知己。自此,时获登门。偶一日谒至,典谒②已道名,而东坡移时不出。欲留,则伺候颇倦;欲去,则业已通名。如是者久之,东坡始出,愧谢久候之意,且云:“适了些③日课,失于探知。”坐定,他语毕,公请曰:“适来先生所谓‘日课’者何?”对云:“钞《汉书》。”公曰:“以先生天才,开卷一览可终身不忘,何用手钞也?”东坡曰:“不然。某读《汉书》到此凡三经手钞矣。初则一段事钞三字为题;次则两字;今则一字。”公离席,复请曰:“不知先生所钞之书肯幸教否?”乃命老兵就书几上取一册。公视之,皆不解其意。东坡云:“足下试举题一字。”公如其言,东坡应声辄诵数百言,无一字差缺。凡数挑,皆然。公降叹良久,曰:“先生真谪仙才也!”
他日,以语其子新仲曰:“东坡尚如此,中人之性岂可不勤读书邪?” 【注释】①司农:管钱粮的官。②典谒:传达人员。③了些:了结。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①偶一日谒至________ ②如是者久之________ ③某读《汉书》到此凡三经手钞矣________ ④东坡应声辄诵数百言________ (2)
下列划线“为”的用法、意义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公往见,遂为知己。 A .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B . 满铁范为一板 C . 始悟为山市 D .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3)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时 东 坡 谪 居 黄
②东 坡 应 声 辄 诵 数 百 言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东坡尚如此,中人之性岂可不勤读书邪? ②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第 6 页 共 12 页
(5)
读了本文后,你从苏东坡身上学到了哪些读书方法?
11. (6分) 阅读课文《北京喜获年奥运会主办权》的第3~7段,回答下列各题。 (1)
中国政府对申奥的态度是怎样的?(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2)
4、5段用具体数字报道了两轮投票的情况,这些数字说明了什么? (3)
“面对排着队上前祝贺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何振梁只有用默默的拥抱来感谢支持北京、支持中国的朋友们”一句中加点的词语应如何理解?
(4)
联系实际,请你谈谈北京申奥成功的原因。 12. (1分) (2018·徐州) 阅读名著,回答问题
他像醉鬼一样东摇西晃,双腿打颤,走向车站。他发着高烧上工已经很久了,不过他觉得今天烧得比往常厉害。 吞噬生命、削弱全队战斗力的伤寒也向(A)进攻了。但他那健壮的身体在抵抗着,接连五天,他都打起精神从铺着干草的水泥地上爬起来,和大家一起去上工。他身上穿着暖和的皮夹克,冻坏的双脚套着(B)送给他的毡靴,但这些都救不了他。
每走一步他都觉得有样东西在猛刺他的胸口,冻得上下牙直打架,两眼昏黑,周围的树木像旋转的木马一样打转。
母亲把沉甸甸的包裹送到邮局。焦急等待的日子开始了。他一生中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痛苦而焦急地等过来信。他从早班信盼到晚班信。
失败的预感一天比一天强烈。他意识到,一旦小说遭到无条件的拒绝,那就是他的灭亡。那时候他就没法再活下去了。活下去也没有意义了。
此时此刻,郊区海滨公园的一幕又浮现在眼前,他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为了冲破这铁环,重返战斗行列,使你的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你尽了一切努力了吗?”
每次回答都是:“是的,看来,是尽了一切努力了。”
(1) 选文中“A”“B”两个人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 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3) 联系整部作品,理解“为了冲破这铁环”中“铁环”的含义并简要叙述他在成长过程中两次冲破“铁环”的经历。
13. (5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茶还没有沏来,老车夫的头慢慢的往下低,低着低着,全身都出溜下去。
第 7 页 共 12 页
大家马上都立了起来:“怎啦?怎啦?”说着,都想往前跑。
“别动!”茶馆掌柜的有经验,拦住了大家。他独自过去,把老车夫的脖领解开,就地扶起来,用把椅子戗在背后,用手勒着双肩:“白糖水,快!”说完,他在老车夫的脖子那溜儿听了听,自言自语的:“不是痰!”
大家谁也没动,可谁也没再坐下,都在那满屋子的烟中,眨巴着眼,向门儿这边看。大家好似都不约而同的心里说:“这就是咱们的榜样!到头发惨白了的时候,谁也有一个跟头摔死的行市!”
--------
一辆极破的车,车板上的漆已经裂了口,车把上已经磨得露出木纹,一只唏哩哗啷响的破灯,车棚子的支棍儿用麻绳儿捆着。小马儿在耳朵帽里找出根洋火,在鞋底儿上划着,用两只小黑手捧着,点着了灯。老者往手心上吐了口唾沫,哎了一声,抄起车把来,“明儿见啦,哥儿们!”
祥子呆呆的立在门外,看着这一老一少和那辆破车。老者一边走还一边说话,语声时高时低;路上的灯光与黑影,时明时暗。祥子听着,看着,心中感到一种向来没有过的难受。在小马儿身上,他似乎看见了自己的过去;在老者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将来!他向来没有轻易撒手过一个钱,现在他觉得很痛快,为这一老一少买了十个包子。直到已看不见了他们,他才又进到屋中。大家又说笑起来,他觉得发乱,会了茶钱,又走了出来,把车拉到电影园门外去等候曹先生。
----------
一想到那个老者与小马儿,祥子就把一切的希望都要放下,而想乐一天是一天吧,干吗成天际咬着牙跟自己过不去呢?!穷人的命、他似乎看明白了,是枣核儿两头尖:幼小的时候能不饿死,万幸;到老了能不饿死,很难。只有中间的一段,年轻力壮,不怕饥饱劳碌,还能象个人儿似的。在这一段里,该快活快活的时候还不敢去干,地道的傻子;过了这村便没有这店!这么一想,他连虎妞的那回事儿都不想发愁了。
及至看到那个闷葫芦罐儿,他的心思又转过来。不,不能随便;只差几十块钱就能买上车了,不能前功尽弃;至少也不能把罐儿里那点积蓄瞎扔了,那么不容易省下来的!还是得往正路走,一定!可是,虎妞呢?还是没办法,还是得为那个可恨的二十七发愁。
(1)
请结合小说的相关情节说说祥子说的“二十七”是怎么回事,结果怎样? (2)
请结合选文的相关描写分析一下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14. (1分) (2016八上·永定期末) 作文 题目一:我的学校 题目二:那一次,我
要求:①两个题目任选一个作文,选择文题二的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章体裁不限;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④书写工整、卷面整洁,不得抄袭;⑤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有一定抒情或议论,不少于600字。
第 8 页 共 12 页
参考答案
一、 积累运用 (共14题;共71分)
1-1、 2-1、 3-1、 4-1、 5-1、 6-1、 6-2、 6-3、 6-4、 7-1、7-2、7-3
、
7-4
、
8-1、
8-2、8-3、8-4、 9-1、
第 9 页 共 12 页
9-2、9-3、9-4、
9-5、
9-6、
9-7、
9-8、
10-1、10-2、 10-3、10-4
、
10-5、11-1、11-2、11-3、11-4、
12-1、12-2、12-3
、
第 10 页 共 12 页
13-1
、
13-2
、
14-1
、
第 11 页 共 12 页
第 12 页 共 12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