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语文A版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2024-07-20 来源:步旅网
语文A版四年级下册教案

1 为三月谱曲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会认3个生字,会写5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过程和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回答课后问题。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说春天,引入课题。

1、师:同学们,告别了愉快的寒假,温暖的春风又把我们送入了可爱的校园。祝同学们在新学期里学习快乐!这些天来,我们周围的景物一天比一天变得更美丽,一天比一天更有生机。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你都发现了什么景象,能告诉大家吗? 2、学生畅谈自己观察到的春天的景象。

3、小结,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发现了许多春的信息。有一位诗人,他也热爱春天。他也像你们一样,看见了多姿多彩的春天的景象,于是,写下了一首非常优美的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一课——《为三月谱曲》。(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学生自由读全诗,用横线标出要求会认的字,用圆圈标出要求会写的字。 2、指名分小节读诗,注意读音是否准确,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3、出示词卡“呢喃”和字卡“谱”“潺”“萦”,认识生字。

(1)“呢喃”读准音nínán,“呢”是多音字,它作为语气词读ne。“呢喃”是形容燕子的叫声。“呢喃”是象声词,两个字都是口字旁,字形较好记。

(2)“谱”字可拆分为“讠”和“普”帮助识字。“潺”字右边较复杂,也可采用拆分法识记。 (3)“萦”读准后鼻音,从上、中、下三部分认识“萦”的字形。找出“萦”在课文中的组词:萦绕。用自己的话说说“萦绕”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读诗,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为什么用“为三月谱曲”这个课题?

讨论:这首诗描写了春天的美景。阳春三月的美景就像一首动人的歌曲,所以作者用“为三月谱曲”这个课题(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初步感受即可)。

2、既然大家都觉得这首诗很美,我们就要把这种美读出来。先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讨论:怎样才能把课文读得优美动人?

教师引导:读得流利、有感情,读出节奏,边读边想象,读出韵味。 3、按同学们讨论出的方法美美地读这首诗吧! 四、指导写字。

1、出示字卡,指名读要求会写的字,读准字音。 2、指导写字。

(1)“芬、鸽、梢”三字较易写,同学们可以自学。“鸽、梢”都是左右结构,写时注意左右靠紧。“芬”笔画要写得匀称、美观。 (2)重点指导写“谱”“巢”“烁”。 谱:左边稍窄些,右边上部“丶”“”要注意摆匀称。 巢:“巢”指鸟儿的窝,所以“巢”字就像鸟儿在树上做的窝。“巢”先写上面的三个“撇点”(每个撇点是一笔),再写下面的“果”,上下都不要写得太长,以免超出格子。 烁:火字旁笔顺不要写错,注意四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在写字本上将每个字写两遍。 4、展示、评议写字作业。

第二课时: 知识和能力:

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课文的美和春天的美。 过程和方法:

通过有感情、带有想象的朗读,品味诗歌的形式美和课文内容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说、写春天的兴趣,仿写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感悟诗歌语言与形式的美。 教学过程:

一、体会诗的语言与形式美。

导入:既然大家都说这首诗很美,那么它美在哪儿呢?我们分小节来朗读、品味它的美。 (一)学习第一、二小节。

1、自由读一、二小节。找一找这两节诗中你最喜欢的词语,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些词语。不懂的词语也做上记号,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

学生发言,讲一讲自己喜欢的词语。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小溪潺潺的流响”“枝头新绿的芬芳”“燕子呢喃的细语”“河边茸茸的绿草”“晴空萦绕的鸽哨”“悄然无声的小雨”这些语句的意思,感悟词句的优美。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也可以在全班讨论,教师点拨指导。如“潺潺”是象声词,指流水声;“新绿”指树木新长出的嫩叶;“呢喃”是形容燕子的叫声;“茸茸”指草儿刚长出来时像绒毛一样。“萦绕”指声音回响环绕。 2、指名配乐朗读一、二节,大家闭上眼睛听,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在小组里讨论,讲一讲诗歌描绘的画面,说说自己的感受。 小结:诗歌的语言十分生动优美。 3、体会诗歌的形式美。

师:同学们都认为诗的语言很美,也有许多同学注意到这首诗还有个特点。看看第一、二小节的表达形式,你发现什么了吗?

引导学生交流体会:这两节用了“用„„用„„用„„”排比的诗行,上下诗行句式整齐,每节一、二行和三、四行又押韵,读起来节奏感强,优美动听。 4、试背第一、二小节。

背诵时,语气应轻松、活泼、愉快,带着喜爱春天的感情,让人听起来感觉优美而有韵味。 (二)用同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三、四节。

自由读三、四节,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词语,想象这两小节描绘的画面,在小组交流讨论,谈一谈感受。最后试背这两小节。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鼓励、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第三小节的词语“欢跳”“闪耀”“嬉闹”是从动态

上描写“三月的歌曲”,表现出春天生机勃勃、充满希望和活力的特点。然而,这两节诗并没有具体指“三月的歌曲”是什么,学生可以尽情地想象:“三月的歌曲”是孩子们活泼的笑语、是鸟儿婉转的啁啾、是人们欣喜的闪烁的目光„„

以“我仿佛看到了„„”开头说说自己想象、体会到的诗歌描绘的画面。 二、总结点题,升华情感。

1、说一说自己对题目“为三月谱曲”的理解。

师:在第一课时我们谈到了这个问题,但是,经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的感受、体会更深了,再来说说你对题目“为三月谱曲”的理解好吗?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从“春天美”(春天的美景像一首三月的歌曲)和“诗美”(这首诗描绘春天、赞美春天,写得十分生动优美,就是一曲春之歌)两方面来体会。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想法?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赞美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师总结:春天代表希望与活力,我们都在这盎然春意中学习、工作、生活,是多么美好哇!让我们在享受春天时,不要错过好时光,努力学习吧! 3、带着感情再读课文。 三、小小赛诗会。

1、练习背诵课文。播放春天美景的课件,指名背诵课文,为画面配音。 2、小小赛诗会。

课前,已布置同学们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儿歌、儿童诗、短文等。现在,我们来开个小小赛诗会,比赛背诵写春天的诗。有的同学自己创作了一首小诗,很了不起,也欢迎朗诵自己的诗。我们可以给赛诗会取个主题,如“为三月谱曲”或“三月的歌”“春之声”等。 赛诗会评出“最佳朗诵奖”“最佳表演奖”“希望之星小诗人”等,鼓励学生多背诵、多积累、会运用。 板书设计: 1 为三月谱曲

谱写

—————→

三月春光 春的赞歌

赞美

←—————

2天安门广场观升旗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自主积累词句。 过程和方法:

指导学生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在逐段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我”的所想所感,体会“我”爱祖国、爱国旗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升国旗,是十分神圣的仪式。你们看过升旗吗?你在哪看到的?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指名说)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写升旗的文章《天安门广场观升旗》。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又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找出不懂的问题,不懂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加以理解,还不明白地画下来。

三、学生预习生字。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写出字的部首;部首:你觉得哪个字的部首最难找?请你写下来。 肃( )冈( )冉( )或( )、 2、形近字: 仪 弧 阶 冈

议 孤 价 岗 (1)选择正确读音:摄(shâ)(niâ)冉(rán)(rǎn)

冈(gāng)(gǎng)焰(yán)(yàn) (2)在这十四个生字中哪个特别生字容易写错?请你写下来练一练。谁愿意给大家讲一讲你是怎么记的?易错字:摄 弧 肃 冈 焰

3、检查读课文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1)学生自读课文,把读音读正确。 (2)指名读书。 4、解词。

(1)说一说带点的字的意思,再解释词语的意思。(出示小黑板) 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肃:恭敬。

冉冉升起:慢慢地向上升。冉冉,慢慢地。 彻夜不息:整夜不灭。彻,通;透。

(2)你还查了哪些字词?

5、通读全文,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初步体会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6、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7、对这篇课文的哪些问题感兴趣,想进一步查阅资料,进行探究学习,请写出来,并动手查阅资料。

第二课时: 知识和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过程和方法:

以读为主,注意扶放结合,引导自学、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过程,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望着国旗,听着国歌”所产生的联想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就同作者一起来到天安门广场,亲身感受它的神圣。我们来学习《天安门广场观升旗》的课文。

二、理解课文内容:

(一)整体感知课文:

默读课文,说说这课书讲了一件什么事?

哪几个自然段介绍升旗的全过程?(2——8)

这篇文章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做一件事有先有后,我们在学习时,一般情况下也应遵循这个规律。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默读第一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清晨,成千上万的观众云集在天安门广场等待观看升旗。) 2、作者在升旗前看到什么?这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华灯还在闪亮”(说明时间早) “云集,成千上万的观众”(说明人多。)

“南疆北国,外国客人”(参观的人国内外都有。)

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段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3、此刻,我的心情怎样?这一自然段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谁愿意试试?(指名读)

过渡:来自四面八方的观众早早地就来到了天安门广场,急切地等待着那一庄严时刻的到来。这时,不知„„(齐读)

(三)第二——八自然段: 1、整体感知2——8自然段: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从哪些方面入手介绍升旗仪式?同学们自学、讨论。 让学生大胆发言,请同学们从中选取正确答案。 作者写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

2、细读课文:

默读3---8自然段边读边画:在升旗过程中,“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1)学习第三自然段:

(这个自然段可以按照作者、所闻、所感到什么?来学习,也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时的问题入手:学生可能对“我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看着,心咚咚地跳,一种从未有过的庄严感从心中升起。”这句话质疑。教师因势利导:“从未有过的”、“庄严”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来学习课文。) A 分析课文:所见、所闻、所感:

所见:官兵从城楼„„旗杆走来,他们的步枪„„弧线。走近了,走„„旗杆旁。” “他们的步枪闪着光亮,洁白的手套划出一条规则的弧线。” 说明武警官兵步伐整齐一致,手的动作完全统一,也说明官兵们经过严格刻苦的训练。 所闻:“咔咔”的脚步声。

说明官兵们动作一致,步伐整齐有力。 所感:从未有过的庄严感。

出示:我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看着,心咚咚地跳,一种从未有过的庄严感从心中升起。 重点理解:“从未有过的”、“庄严”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屏住呼吸”“心咚咚地跳”着写出了“我”当时怎样的感觉?该怎样读? B 朗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东边的天空更红了,太阳就要从地平线上升起。升旗仪式开始了,“我”看见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

2)第四自然段:

A 看见:“旗手把国旗向旁边一抖,五星红旗展开„„武警官兵向国旗敬礼,广场上的人们向国旗敬礼。” 听见:雄壮的国歌在广场上空回荡。

当太阳从地平线上射出它的光芒,当五星红旗伴随着朝阳冉冉升起,雄壮的国歌在祖国上空回荡时,广

场上千千万万的人们不约而同的注视着国旗,行着注目礼,这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感情?(对国旗和对国家的热爱。)

B 指名读、

过渡: 我看到国旗冉冉升起,想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 3)学习5——8自然段

自读5——8,读这部分,你有什么感受、发现?

这部分5——7自然段用了排比段式,体会作者先想到开国大典时,毛泽东主席亲自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接着想到中国革命经历了漫长艰苦的斗争。最后讲到新中国成立后,亿万民众前进在社会主义征途上。成功是多少先辈艰苦艰苦奋斗、流血牺牲换来的。引导学生体会出五星红旗来之不易。

重点理解:我怎能不奋发图强,为振兴中华,为建设社会主义大厦贡献力量?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比较下面两句话,想一想哪句话更能表达“我”的感受?

1)我怎能不奋发图强,为振兴中华,为建设社会主义大厦贡献力量?

2)我要奋发图强,为振兴中华,为建设社会主义大厦贡献力量。

小结: 课文2——8自然段讲了升旗仪式的全过程。快速浏览这一部分内容,按升旗的过程,看看先讲了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2—3讲准备升旗。 4讲升旗的过程。

5—8讲我望着国旗,听着国歌想到的。这一部分讲了升旗的全过程。 朗读2——8自然段。

(四)学习第九自然段。

指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听读思考思考:升旗仪式结束后,“我”又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国旗永远在我心中?

出示:“国旗啊,国旗,你永远在我心中”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我参加升旗仪式,深深受到教育,激发了我的爱国热情,这种情感激励我前进,所以它将永远激励我前进。)

(五)总结全文:

1、你认为这篇课文哪最值得你学习?(哪写得最好?)

2、这篇课文作者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十分清楚、有条理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介绍升旗的全过程,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2 天安门广场观升旗

等待升旗

观看升旗 所见、所闻、所感 升旗结束

3 桂林山水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句子。 过程和方法:

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三、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尔后让学生谈感受。

(二)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平如镜”。)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氨“真秀氨“真险氨。)

(五)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或投影,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 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六)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知识和能力: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过程和方法:

学习“总—分—总”的叙述方法,分点把特点突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漓江水的特点和桂林山的特点,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

1、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急于阅读下文。后三段讲作者荡舟漓江看到的景色。第二、三两段分别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读者对那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第四段则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使我们读了在头脑中形成连绵不断的活动画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确是天下第一。)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半部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尺”。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四)指导背诵

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 2、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练习背诵全文。 (五)完成“思考·练习3”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想想分号的用法(长句子中有三个并列的分句,每个分句中已经用了逗号,并列的分句之间要用分号。这样,要以把一个个意思分得很清楚。) (六)全班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3 桂 林 山 水 甲 天 下 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4 古诗二首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过程和方法:

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生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在其中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春雨,导入课文。

1、启发谈话:同学们,现在正是春天。我们说春天的美景是一首优美的歌曲,那么,春雨就是这歌曲中调皮动听的音符。人们为什么喜欢春雨,春雨有什么特点呢?同学们平时都善于观察,大家说说你观察到的春雨吧!

2、导入课文,简介诗人。

一个春天的夜晚,下起了雨,一位大诗人抑制不住对春雨的喜爱,写下一首赞美春雨的诗。这位诗人就是唐代“诗圣”杜甫,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春夜喜雨》。有的同学课前查阅了资料,了解了杜甫的生平和他的诗歌风格,有这方面资料的同学和大家交流。你还读过杜甫的哪些诗?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教师范读古诗,简介这首古诗。

提问检查学生课外收集资料、预习课文情况:你在课外了解了哪些有关古诗的知识?

简介《春夜喜雨》的体裁:《春夜喜雨》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共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自由读《春夜喜雨》,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①正确朗读这首诗。

②结合你所知道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③提出不懂的问题。

3、检查自学情况:

(1)纠正字音:指名读诗,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读准下列字音:甫fǔ乃nǎi俱jù苔tái扣kîu

(2)提问: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春天的一个雨夜。诗人住在成都——从书上对“锦官城”的注释可以知道杜甫住在成都。)

(3)说一说自己读了诗的初步感受,提出不懂的字、词,在班上交流。 了解下列一些字词的意思:

乃:就。

发生:在诗中的意思是雨降落、降临。

潜:暗暗地,悄悄地。 径:小路。

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也指花儿开得繁盛。“重”读zhîng。

三、朗读感悟,体会意境。

(一)朗读课文,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和感情读这首诗。 讨论:题目是“春夜喜雨”,应该用欢喜轻松的语气读,读出对春雨的喜爱。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二)诗人为什么喜爱春雨呢?诗句中并没有一个“喜”字,诗人喜悦的心情表现在哪儿呢? 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说说对诗句的理解,体会意境。 1、感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雨知道时节,在这春天正需要它的时候下起来了。这里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拟人。把雨拟人化,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 2、着重体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学生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2)教师引导:在这夜晚,春雨随风悄悄地飘洒下来,无声无息地滋润万物。大家想想:春雨有什么好处?

(春雨使花草树木庄稼得以发芽、生长,春雨为大地创造了生机,给人们带来了希望。)

春雨有这么重要的作用,但是她“润物细无声”,她一点也不因为自己的功劳而张扬喧闹、大造声势。你们难道不觉得春雨具有一种可贵的品格吗?(春雨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3)那么这时诗人心中充满了什么感情?(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 所以,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好好品读这两句诗吧!(学生有感情地读颔联两句。) 3、学习“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大家展开想象:诗人可能先是在屋里,听到春雨轻轻洒落的声音,他心情十分愉快。接下来,他怎么做? (诗人推开屋门走了出去。从“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可以看出诗人可能走出了屋,看到了野外、江面的景象。)

说说颈联两句的意思。

4、想象“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最后两句也是诗人看到的吗?为什么?

(最后两句是诗人想到的。从“晓看”知道诗人是在想:第二天早晨可以看到„„)说说对这两句的理解。

(2)联想:诗人看到了这场及时雨,他不禁想到第二天早晨,一定可以看到城里的花儿都开了。那一朵朵花沾着雨水,显得沉甸甸、红艳艳的。其实呀,诗人想到的可能还不止这些呢,请同学们大胆想象,诗人可能还想到了什么。如果是你,你还会想些什么?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如诗人可能想到农民会在雨后播种,麦苗喝饱了雨水又长高了一截,人们开始踏青赏花了„„)

四、总结升华,指导背诵。

1、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想?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么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诗人能把春雨写得这么美好?

引导:像诗人一样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并且善于观察,感觉生活中的美。 2、朗读背诵。注意诗的节奏: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五、拓展阅读,欣赏古诗。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第二课时: 知识和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和方法:

多读古诗,读中积累、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浸润和感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春夜喜雨》。

2、谈话:春天是诗人笔下永恒的题材。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春夜喜雨》,今天再来学习宋代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板书课题)。

3、设疑:诗中的“园”是我们常说的公园吗?“不值”是什么意思?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赶快来读这首诗吧!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板书(或以投影大屏幕显示)全诗,教师范读。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3、指名读,纠正读音。注意读准下列字音,同时教师指导理解字义: 应:在诗中读yīng,原意“应该”,这里是“大概”“可能”的意思。 屐:读jī。屐齿:木底鞋下的齿。

苔:读tái。苍苔:指深绿色的苔藓。

扉:读fēi。柴扉: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4、说说自己读了这首诗的初步印象,知道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学生可能难理解“应怜屐齿印苍苔”这一句,教师鼓励学生不懂就问,允许学生存疑。) 三、再读古诗,读中感悟。

课件出示有关这首古诗内容的图画。学生读诗,结合观察图,思考诗句的意思,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1、理解“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的意思。 (1)“怜”在这句诗中是“爱惜”的意思。谁爱惜什么?你怎么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讨论。教师引导:先看第二句诗“小扣柴扉久不开”,这句诗很容易理解,说说这句诗的意思。(诗人轻轻地敲柴门,过了好久也没人开门。) 诗人敲门,好久没有人来开门,诗人想大概是园子的主人„„请你根据第一句诗来把诗人的猜测补充完整。

(大概是园子的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印子吧。我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了也没有人来开。)

(2)小结:原来“怜”的对象是“苍苔”而不是“屐齿”,这样我们就容易理解这句诗的意思了。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懂得了解释古诗有时不能按字面意思简单地连词成句,而是要联系上下诗句的意思合理地进行解释。

(3)体会诗人的感情。

“小扣柴扉久不开”时诗人想些什么?心情怎样?

体会这时诗人的感情——失望、扫兴、遗憾。 2、感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导入:正在扫兴遗憾时,诗人突然眼前一亮——他看到了什么?(引读“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这两句诗人用了两处对比的手法,你能找出来并体会这样写的妙处吗? (满园——一枝,关——出。作者之所以感叹“春色满园关不住”,是因为他看到了“一枝红杏出墙来”。)

(2)这满园春色是怎样的?想象一下:我们仿佛也和诗人一起站在园外,看到那伸出墙的一枝红杏,不禁想到了园内的春景„„你能描述一下那园内会是怎样的美景吗?

(3)看到一枝红杏,想起满园春色,这时诗人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惊喜、快慰)诗人可能还会想到什么,还会说什么?

引导:红杏为什么能“出”墙?高墙大门关不住出墙的红杏,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3、点题解疑,升华情感。

现在,我们知道了题目“游园不值”的意思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题目的意思是: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没有能进到园里去。“值”是“遇到”的意思。这首诗赞美了春天里一切蓬勃向上的事物,表达了诗人赞美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四、指导写字。

1、出示字卡:径、俱、晓、苍、苔、扣。 2、指导写字。

(1)观察记忆字形。

这几个字都较易写,可以自学,用拆分部件的方法记忆字形。

(2)写字:左右结构的字左边的偏旁写得窄一些,右边写得稍舒展。写时,教师巡视,看学生是否写正确,及时纠错。“俱”注意右边的笔画。“晓”字,有的学生可能会把“晓”的右边多加一点,要及时纠正过来。提醒学生写字的姿势,继续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五、拓展阅读,欣赏古诗。

1、互相交流收集到的写春天的古诗,读这些古诗,自主积累。 2、读一读:

春日(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城东早春(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板书设计:

(看)一枝红杏——(想)满园春色

语文乐园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学习用偏旁归类的方法记字,自主积累词语。

过程和方法:

启发学生利用偏旁归类法记字,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记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启发学生利用偏旁归类法记字,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记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新学期的第一个“语文乐园”向我们敞开大门了。还记得吗?在这里有“语海拾贝”,有“阅读欣赏”,有“语文生活”。让我们快快进入语文乐园吧! 二、有趣的汉字。

1、回忆“有趣的汉字”。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们祖国的文字——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的产生和构造都有许多有趣的地方。以前我们多次学习了“有趣的汉字”,汉字怎么有趣,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稍加点拨,简介汉字的一些构造法,如象形、会意、形声等,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

2、出示本节课要学的“有趣的汉字”。

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要来学习“有趣的汉字”,今天学习的这些汉字怎么有趣呢?请同学们看投影(或翻开自己的书),看看是怎么回事。 3、你看出了题目的要求吗?

(在圆圈内填写一个汉字,与周围的字组成一个新字。) 4、独立思考:在“十”字形图中央的空心圆里可以填什么字?

比一比,看谁先想出来。想出来的同学把这个字填在圆圈里,可以给老师看。等到大部分同学都完成后再交流答案。

5、交流答案:第一个“十”字形图中央的空心圆里可以填“月”,与周围的字组成后的新字是:背、胡、胆、腹。第二个可以填“口”,组成后的新字是:吴、听、呆、和。也可以有其他填法。 将组成后的新字填到“十”字形图下的四个横着排列的圆圈里。 6、启发认字记字方法。

(1)这两组有趣的汉字让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讨论:有些字分别加上相同的另一个字后,可以分别成为一个新的字。也就是说,有的字可以与多个字分别组成新字。

师:这就表明,有些汉字具有相同的偏旁。我们可以利用这个规律来认字记字。 (2)简介形声字的特点。

再看一看、读一读第一组图四个新的字:背、胡、胆、腹。你又发现了什么? 讨论,教师引导:这四个字都是形声字,“月”是形旁,另一部分是声旁;形旁表义,声旁表音。 7、小结:从一个偏旁,可以联想到许多汉字。同学们只要细心学习,还会发现汉字的许多有趣的秘密呢! 三、词语超市。

1、课件或卡片出示词语。自由读词语,教师巡视,看看学生是否需要帮助。

2、轮流读词语,纠正读错的字音。这些词语基本上是课文中出现过的,其中大部分出自《桂林山水》一课。其他的词语注意读准“湛(zhàn)蓝”的音。

3、复习了解词义。

(1)看看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讨论:这些词语都是描写景物的。前六个是四字词语,是描写“山”的;后三个是“的”字结构

的词语。

(2)结合《桂林山水》一课复习词语。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词语,讲一讲自己懂得的词语的意思。 不懂的词语提出来,查字典、词典或大家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湛蓝:本义指水深而蓝。“湛蓝的天空”指天空的颜色很蓝。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4、自主积累,用自己喜欢的词语说说句子。 四、名篇佳句。

1、启发谈话:我们已学习了《春夜喜雨》和《游园不值》两首赞美春雨春景的古诗。春天代表希望和生机,充满诗情画意,不知触动了多少诗人的灵感,留下了千古传诵的佳作。今天我们再来欣赏几个写春天的名篇佳句。

2、自己读书上的“名篇佳句”,想想诗句的意思,可以查资料、互相交流。 3、检查自学情况,引导品读。

(1)指名读这些古诗句。纠正读音。

注意“沾衣欲湿杏花雨”中“沾”读zhān;“浅草才能没马蹄”中“没”读mî。

(2)反复吟读诗句,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境,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对诗句的理解,其他同学可补充、交流。

教师对学生不懂的地方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品读。着重指导学生觉得难理解的词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杏花雨”“杨柳风”意思是杏花开时的雨、吹拂着杨柳的风——把春风春雨说成是“杏花雨”“杨柳风”,多么美啊! 4、自主积累名诗佳句,看谁能尽快将这些名诗佳句背诵下来。

5、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其他描写春天的诗句。比一比:谁背诵积累的诗句多。

第二课时

知识和能力:

品读关于写春天的古诗句,自主积累名诗佳句。 过程和方法:

通过反复品读来感悟、欣赏、积累这些古诗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同时领略中华古诗的灿烂文化与隽永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自主积累好词佳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过程:

一、写字板:争当小书法家。 1、启发谈话,明确要求。

现在,我们来到“语文乐园”的“写字板”前啦!同学们已经是四年级的大孩子了,但还要认真地在“写字板”上练字,这说明,写字对于我们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把字写正确、写工整、注意写字的姿势,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相信同学们会做得越来越好。今天我们就来比一比,争当小书法家。 2、出示要写的字:扩扣碧巢彻晓 3、读一读这六个字,复习字音。

4、看一看这些字的结构。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 (交流:“扩”和“晓”为左右结构,“彻”为左中右结构,“碧、巢”为上下结构,字形可以用部件组合的方法记。)

5、观察这些字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想一想怎样才能把每个字写漂亮。 6、教师分类指导范写,学生和老师一起写。

“扩”“扣”为左右结构,左边的“扌”写得窄一些,右边较舒展。“晓”也是左窄右宽,注意右边“”的位置。“彻”字三部分写匀称,靠紧。 “碧、巢”为上下结构。“碧”上部分的“王”“白”写得紧凑些,写在田字格的上半格,“王”最后一笔变为提;下部分的“石”写在田字格下半格,写得与上部分一样宽。 “巢”字上部分是三个“撇点(每个是一笔)”,写在田字格上半格的偏上位置;下部分的“果”字也不能拉长了,不然会超出格。

7、投影展示作业,评选“小小书法家”。

二、阅读欣赏:

1、启发导入:我们学习积累了描写春天的古诗句,大家都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其实,不仅是春季,一年四季都有它的特点,都有它的美。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一篇短文《四季的美》。 2、课件出示短文。教师范读。

说一说你听完这篇短文后的初步感受。

3、是啊,这篇短文写得很美,读起来真是一种享受。我们都来读读它吧!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做个记号,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请教同学、老师。

4、请四位同学轮流读短文,一人读一个自然段。

读准下列字音:泛(fàn)着红晕(yùn)翩(piān)翩飞舞朦(mãng)胧(lïng)着(zhuï)实比翼(yì)齐飞凛(lǐn)冽(liâ)

读后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交流对词语的理解。指导理解下列词语: 比翼齐飞:翅膀挨着翅膀一齐飞。翼,翅膀。

凛冽:寒冷。

5、再读短文,以抒情的语气读,读得较舒缓,读出韵味,让人听起来感觉优美。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画面,体会意境。

6、画出你喜欢的文中优美的语句,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对这些语句的体会。 7、短文为什么能把四季的美写得这样生动呢?给了你什么启发?

讨论:因为作者仔细观察,抓住了景物特点,以精炼的语言来描写。我们也要学习作者仔细观察,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8、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将自己喜欢的词语写在“我的词语库”里。

5 我是苹果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学会写本课2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

理解苹果为人类所做的一切,感受它乐于奉献的美好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苹果乐于奉献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苹果为人类所做的一切 教学过程:

一、引读入境,转换角色。

1、师:今天,咱们请来了一位苹果诗人,咱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一个带着苹果头饰的学生走入)。 2、苹果诗人:我特别喜欢诗,常常用诗歌来说自己的心里话,你们想听听吗?“苹果诗人”范读,学生仔细听。

3、听了我的介绍,你们喜欢我吗?喜欢我什么?(漂亮、有用处等)

4、师:把你们对这位苹果诗人的感觉送入课题中,读读课题(此时,教师要有所评价,如“你真是只快乐的苹果”)。

(设置“苹果诗人”的环节,促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情境,带领学生听范读、表述对它的喜爱,以此来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学生读课题时,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评价,可以帮助学生迅速转换角色。) 二、自主学习,掌握字词。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诗歌,画记生字词。

2、不懂的字词,用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与同学讨论、联系上下文等) 3、请大家到“苹果识字乐园”摘“苹果”。

(1)学习“会写字”——“凝、康”。

①指读。读准字音:强调“凝”是鼻音、后鼻韵母“níng”。

②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两个字?书写时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指导学生分辨清楚“凝”第十画“横撇”和第十二画“横钩”的区别;“康”是半包围结构的字,里边的下半部分不是“水”) ③写字。要求边写边记,之后,请学生上台听写,大家评议。

④说字义:生活中,你知道什么东西怎么样时会凝固?进行“健康的()”词语搭配练习,让学生了解健康的词义范畴。

三、小组合作整体感知。

1、学生分组进行诗歌的阅读,看看发现了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不求全。如:一、三、五自然段完全一样——反复;有些句式相同,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律优美;把苹果当做人来写——想象丰富等。)

2、如果请你给此诗配乐,是配优美舒缓的,还是高亢的,还是忧伤的呢?(让学生把握这首诗的基本格调) 3、配乐朗读。

四、多角度探究赏读诗文。

1、形象感知:充分调动学生的手、眼、鼻、嘴进行摸、看、闻、尝,请学生说说“我是一只()的苹果”。 2、读文质疑:课文中哪一节是夸赞“我”的优点的?(第四节)读一读,看哪些读懂了,哪些还没读懂,不懂的做上记号“?”。

3、交流讨论。(学生探讨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向纵深进行点拨、引导。)

第一句:孩子们在什么情况下得到苹果,会开心地笑起来?我们经常把孩子的笑脸比作什么?

第二句:在漫天黄沙中,一个人行走了几天几夜,一口水也没得喝,他会是副什么样?此时,如果有一个苹果出现在他的面前,会给他带来什么?

第三句:请学生演示病中的人,想想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哪位“爱心小苹果”去安慰安慰他?说说,当病人看着苹果那红红的颜色,闻着淡淡的清香,他会看到什么?

4、联系生活,仿写句子:平时,人们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也会用上苹果呢?能否把刚才所说的,仿造第5节的句式说说?(“我给„„”“我使„„”)

5、体会内心:现在,请大家说说“我”是一只怎样的苹果?当听着人们对你的赞美,你心里是种什么样的感受?(自豪)如果要你在第六小节“我是苹果,我是一只小小的、红艳艳的苹果„„”后面,再续说几句,你会说些什么?

6、朗读释情:心里已经产生自豪之情的小苹果,请站起来,用你们的朗读来释放你们的情感。(5、6节)

第二课时

知识和能力:

试背课文,积累诗文

过程和方法: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苹果的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积极高尚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幸福观。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苹果博大的胸怀、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认读“苹果卡”上的生字词。 2、背诵诗歌。

3、说说,你觉得“我”是一只怎样的苹果?

二、学习第2、3小节。

1、与学习同伴一起读第2、3小节,思考:到底是谁造就了苹果呢?

2、学生汇报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第一句:太阳给了“我”光明和温暖,大地给了“我”生长的土地和营养。“我”是在叶子和花儿的共同努力下才成长起来的。

第二句:“我”如月亮、星星、珍珠、贝壳一样美丽。

第三句:“我”是农民们晶莹的汗水的“凝固”,是清晨沾湿农民们衣衫的露珠的“结晶”。“我”是农民们的希望,“我”要为人们奉献自己,来感谢那些赋予“我”生命的“人”。

3、齐读第2、3小节,想想“我”此时是什么样的心情?(感激)如果要在第一小节后面,再续说几句话,你准备怎么说? 三、再读全诗。

1、分小组进行诗歌背诵比赛。

2、讨论,第1、3、5小节在形式上完全一样,但感情一样吗?

第一节是苹果对孕育它的“人”的感激之情,第三节是表达乐于奉献的情感,第五节是为自己能奉献于人们而感到自豪。

3、这首诗给了你什么启发?

4、这首诗的作者是傅天琳,当代女诗人。1961年从重庆电力技术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市郊缙云山农场种果树。现在重庆出版社少儿编辑室任编辑。她的诗风格细腻,构思新巧。喜欢她的诗的同学,课后可以再去读读她的诗《梦话》《母亲》等。 四、作业设计。

1、喜欢傅天琳的诗歌的同学,可以去读读她的诗《梦话》《母亲》等。 2、敢于大胆尝试的同学,不妨拿起笔来,也写写你心中的诗。 板书设计

5 我是苹果 小小的、红艳艳的

会感恩 乐于奉献

6 永不放弃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6个字,练习写6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过程和方法:

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线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课文内容,感悟蒙迪·罗伯特“看准目标,决不放弃”的坚定信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和情感变化的线索,复述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引疑,直奔中心句。

1、释题:“永不放弃”的意思就是要如何?能否说几个与“永不放弃”意思相同的词语?(坚定不移、坚韧不拔等等)

2、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何疑问?

(教师相机进行归纳整理:文中讲的是谁?他不放弃什么?为什么要坚持?结果怎样?) 3、初读: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把与题目相符合的句子画上横线。

齐读点题句:您可以不改动这个“F”,但我也不打算放弃自己的理想! 二、交流,理清叙述顺序。

1、释疑:读完课文,你解决了心中的什么疑问?说得不完整的,其余同学可以帮忙补充。

2、再读:要求读通、读准,想想作者是怎么叙述这个故事的?

3、交流:这个故事先说蒙迪干什么?再说他如何?最后怎样?能否用字数相同的词或词组来概括一下?老师相机板书:描述理想、坚持理想、实现理想。 三、复述,把握课文内容。

1、根据课文的叙述顺序,把故事复述给学习小组的同学听。 2、指名复述课文,大家评议。 四、学习生字。

1、在读课文时,你认识了哪些生字?

请学生当小老师带领全班读,并说说哪些字的读音要注意?注意读准“驯”“韧”的读音。 2、你认为哪些字容易写错,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左右结构:详、植 上下结构:篇、亩、资 左中右结构:激

其中,“植”的右边是直,里面是三横而非两横,要多加注意。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什么叫做“永不放弃”。 过程和方法:

联系上下文,理解两个重点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人物内心,以树立自己正确的理想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蒙迪·罗伯特“看准目标,决不放弃”的坚定信念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述故事,说说其叙述顺序是什么? 二、精读,体会人物感情。

过渡:文中哪句话点了题?

(一)“坚持梦想”部分: 1、指名读句子:“您可以不改动这个‘F’,但我也不打算放弃自己的理想!”

2、抓关键词:在读这个句子时,应该把哪些词处理成重音?为什么?(“不打算放弃”“自己的理想”,能够表明他态度的坚决)

3、悟人物内心:想象一下,他说这话时,眼睛里会放射出什么样的光芒? 4、探究正确的理想观:你要向蒙迪学什么?(看准目标,永不放弃) (二)“描绘梦想”部分:

1、明确学习策略:是什么原因让他如此坚定地说这句话的呢?文中还有表达他情感变化的段落和句子,请大家用刚才的学习策略“读(句子)→抓(关键词)→悟(人物内心)→究(正确的理想观)”进行小组学习。

2、小组合作学习。

3、共同探讨:

①词语理解:“兴高采烈”的近义词有哪些?“详尽”何意? ②体会感情:描述梦想时,蒙迪会是一幅什么表情?(兴奋)

③评价梦想:你觉得蒙迪的梦想是个怎样的梦想?(目标远大,很美好,也肯定是他很早以前就产生了的。) (三)“实现梦想”部分:

1、引疑:读到这儿,你们有什么担心吗?(蒙迪的梦想与现实是有相当的距离,他能获得成功吗?) 2、自读课文,说说他是怎么做才获得了成功的?(脚踏实地,不断追求)

3、体会人物内心:想想,蒙迪会把那份得“F”的作业放在哪儿?每当看到这份作业时,蒙迪会对着它说些什么?

(四)小结:文中的主人公蒙迪从描绘梦想时的兴奋到坚持梦想时的坚定,再到不断追求而实现梦想,他的情感是不断变化着的。

三、评读,体会人物内心。

1、重点句理解:克利亚老师最后说的那句话,应该怎么读?(由衷地高兴和赞赏)

2、人物评价:你如何评价克利亚老师?(老师的批评有他的道理,蒙迪的理想与他当时的现实条件确实有相当的距离;后来老师是蒙迪向前奋斗的鞭策者;但也可以说,老师没有眼光,没有发现蒙迪是个理想远大,勇于奋斗,坚韧不拔的孩子。) 3、思考“理想”:你认为该怎么树立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理想要目标远大,经过深思熟虑,也要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不能瞎想,树立理想后,要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奋斗,才能取得成功。)

7、抓阄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8个生字,练习写6个字 过程和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那血浓于水的亲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品析语言文字,体会人物内心世界,进行人物评价。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人物内心。 三、教学过程: 一、看图入境。

1、看图,听老师叙述进入文章情境(第一自然段)“夕阳西下,整个世界都变得柔和起来。几头黄牛在微风中悠闲地吃着嫩绿的青草„„”

2、图上有几个人?(姐姐、弟弟、父亲)在他们身上,发生了一则故事„„ 3、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二、小组合作,自读课文。

1、要求:把课文读通,读准,入情地读。

2、检查: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充满亲情,让人流泪)

3、合作:把这个故事复述给学习小组的同学听。

4、复述:要求说的同学语言流畅,内容完整,不一定要按课文原话说。听的同学要仔细听,待会儿说出评价意见。

5、评价:从语言、仪表、内容(完整、准确)、感情(是否投入)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三、理清顺序,感知情节的一波三折。 1、做练习,整体感知:出示练习题:

你觉得这个故事的情节有什么特点?

A惊险如瀑布 B平缓如溪水 C曲折如波浪

2、再读:小组合作,找找情节发展中让你出乎意料的地方。

3、汇报:先读读这些出乎意料的环节,再用“我本来以为„„没想到„„我觉得„„”的句式说说自己的感受。

①第一次,父亲说“明天学校开学”,姐弟俩本来以为都可以上学了,没想到“你俩只能去一个”。 ②第二次,弟弟明白了父亲的暗示,却停住手,说:“姐,你先抓吧!” ③第三次,发现姐姐不会抓到“能去上学”的长草茎了,弟弟一步冲上来推开姐姐,抢先抓住了“要当牛倌”的短草茎。

④第四次,明明姐姐抓的是长草茎,没想到姐姐把自己的草茎折去了一截。

⑤第五次,父亲改变初衷,决定让两个孩子都去上学。

4、小结:是什么促使这个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的呢?(父与子、姐与弟之间的亲情)作者用细腻的描写把“亲情”抒写得淋漓尽致,能让人深感此文的语言美。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联系上下语境,了解文中省略号的用法。 过程和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那血浓于水的亲情,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难点:

从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中体会人物的内心。

三、教学过程:

一、复述故事,说说情节的曲折。 二、品词析句,体会人物的内心。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父亲的无可奈何”。

1、小组交流,展示学生所画的父亲肖像图,说说是根据哪些词句画的? 2、品析词句,体会人物内心。

师:说说,你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了父亲怎样的内心?

①“蹲„„一声不吭„„抽„„”为难,在考虑如何向姐弟俩开口。 ②“迟疑了一下„„”还有些犹豫。 ③“沉吟了半天„„”决定很艰难。

④“尴尬地笑笑,咳了一声„„”不忍心,难过。 3、看省略号,体会人物内心。

师:除了这些入木三分的词句外,还有文中的省略号,它也蕴涵着丰富的感情。 ①“明天„„学校就要开学了„„”说话断断续续,欲言又止。

②“不过,你俩„„只能去一个。”不忍说出这个痛苦的决定,决定很艰难。

4、人物形象再现:从此段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贫穷,饱经沧桑,爱孩子却又无可奈何) 5、自主选读:把本段中最让你感动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6、小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是运用什么方法体会父亲内心的?(品词句、看省略号) 过渡:掌握了学习方法,就用此法继续学习第3、4、5自然段,体会人物内心。

(二)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体会“姐弟俩互相谦让,父亲为儿女不辞辛劳”。

1、小组合作学习:如果你要给文中三个人物选画一幅图,你准备从三、四、五自然段中选出哪个场面呢?为什么?

2、交流讨论:

要求运用“品词句、看省略号”的学习方法,感悟人物内心。在学生进行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及时进行指导。

弟弟:①“忽然他又停住了„„说:‘姐,你先抓吧。”弟弟很诚实,把抓阄的好机会先让给姐姐。 ②“忽然一步冲上来推开姐姐,喊:‘„„应该我先来’„„毫不犹豫地掰开„„拿出„„放在„„”弟弟的苦心,他是要把读书的机会让给姐姐。 ③“伸出手嚷道:‘我的短„„’„„眼角分明含着泪珠。”弟弟的话怎么说不下去了?他为自己的“诡计”得逞而激动,却又忍不住为自己不能再读书而心酸。

姐姐:“缓缓地伸出手,说:‘看,我的更短„„’„„父亲„„掰开她紧攥着的小手„„”姐姐平静而又坚决地谦让。姐姐在说这句话时,她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父亲:“忽然,父亲猛地站起来在老槐树上狠拍一掌„„喃喃地说„„”父亲没说完的话是什么?父亲被感动了,宁可自己受苦也要让两个孩子都去上学。

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现人物形象。

你喜欢文中的谁,你准备怎么展现他的形象呢?可以与学习同伴合作。(或朗读、或绘画、或表演、或描述等)

四、评价人物。

1、快速地重温课文,看看,在抓阄过程中,父亲对两个孩子有没有偏向?找出语句读一读。

2、那么,你是如何看待,在抓阄时,父亲对弟弟的“偏心”?以及,最初他为什么决定用“抓阄”的方法只让一个孩子去上学?

3、你最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 五、评议故事。

1、齐读最后两自然段。

2、最后一段写夜空中的星星,有什么意味呢?(人物内心安静又明亮) 3、学了这则故事让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8瑞恩的愿望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9个生字,1个多音安,练习写8个字 过程和方法:

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对非洲儿童的捐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有意义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从人物语言、举止上去把握人物内在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

1、板书课题,读课题。

2、质疑:从这个题目看,文中可能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呢?

(瑞恩的愿望是什么?实现愿望没有?怎么实现的?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愿望?) 二、理清线索。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交流,解除心中疑问。 3、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按事情发展顺序向我们介绍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4、按课文的叙述顺序,进行课文的复述。先在小组内进行,再在全班进行。 三、体会人物内心。 (一)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看资料:非洲缺水情况和非洲儿童生活现状。

3、体会:看了这些资料,你们有什么想说的?你们心里所想的就是瑞恩心里的感受。 (二)第二、三自然段。

1、分角色读。

2、人物评价:你觉得瑞恩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从文中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

①“瑞恩显得很激动,眼里充满了泪水„„”有同情心。

②“他花了一个小时„„牺牲了和家人一起看电影的时间„„”吃苦耐劳、说话算数。 ③“瑞恩拿回了春季成绩单,父母又给了他5美元作为奖励”学习成绩好。 ④“经过四个月的努力„„”能持之以恒。 3、讨论:

①攒够这70美元是瑞恩一个人的功劳吗?从哪儿看出的?(有家人的支持) “妈妈和爸爸交换了一下眼神后说:‘如果你真的很想要70美元,你可以通过做家务来获得。’” “爷爷为了支持他的行动,特地‘雇’他捡松球„„”

②家人为何不干脆把70美元直接给他呢,何苦费这番周折?想想,他们是怎么想的? (对瑞恩的一种磨炼、考验;也是对瑞恩的引导:任何愿望的实现都必须要付出辛劳。) 四、识字与写字。 1、认读。

①师:认一认卡片上的词语,谁能当小老师带着同学们读。

募捐死亡威胁雇请报酬妮可转载执著 ②认读上述带点的字。 ③师:“著”有几种读音?读一读 “著”:著(zhù)作执著(zhuï)

2、识记:师:有什么好的记字方法,与大家一起来分享。可以进行生字与生字、生字与熟字的比较记忆。

3、书写:注意:“亡”不要多加一点;“爽”,上下一样宽。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浏览、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能过“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体验合作探究学习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励学生超越自我,实现梦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责任 三、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瑞恩及他的家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70美元能为非洲孩子打一口井吗?知道这个消息后,瑞恩怎么说? 2、指导朗读:瑞恩说这句话时,会是什么表情?(坚定) 3、听了他的话你有何想法?(或相信、或有些担心)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理解反问句的意思:刚才有些同学表示怀疑,其实不光是你们,当时人们也有些担心。从哪句话看出的?它的意思是什么?

2、70美元靠家人的支持,那这700美元又有谁的帮助呢?从哪儿知道的?

3、作业交流:其实,不光加拿大,而且我们中国也加入到了对非洲国家的援助行动中,请搜集了这方面相关数据的同学,向大家汇报汇报。

4、此时,你有什么想说的话吗?放《爱的奉献》歌曲,齐诵其歌词。 四、学习第六、七自然段。 1、自由地轻声朗读。

2、你会在“瑞恩井”旁的木牌上写些什么?你是怎么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的? 3、改写题目:如果要你给这篇课文改个题目,你准备拟个什么题?(《瑞恩一家的愿望》《全社会的愿望》《爱的奉献》《一口井》„„)

五、作业反馈。

1、谈谈你是如何搜集相关数据的,展示同学们的作业。

(本班同学的零花钱及使用情况;平时,同学捐款的来源;中国缺水情况等。)

2、看完大家搜集的资料后,你们想做点什么,有什么想说的呢?指导学生或以瑞恩,或以非洲的一个孩子,或以瑞恩家人,或以一位给瑞恩汇款的陌生人,或以某报纸的主编的身份,发表一分钟演说。

语文乐园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丰富学生词汇,积累成语。 过程和方法:

了解同音字的“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真写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认真写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教学过程: 一、有趣的汉字。

(一)读故事,了解同音字之“妙”。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说说张三和李四的对联对得妙不妙?妙在哪儿? 2、学生自由汇报。

3、出示对联。

“两碟豆,一瓯油。” “两蝶斗,一鸥游。”

“花间两蝶斗,水上一鸥游。”

4、师:音同字异的现象在汉语中非常普遍。在汉语拼音方案中,字母有二十六个,声母有二十一个,韵母有三十五个,不同拼音的字有四百一十五个。但是,常用的汉字约三千个。1957版《新华字典》收入的汉字约一万一千多个。近年来出版的各种大字典,收入的汉字几乎都在两三万个左右,字多音少,必然造成汉字中多音字和同音字的普遍存在。

(二)说同音字,再品对联,了解同音字之“趣”。 1、你们能说几组同音字呢?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

3、师:我国有一种民间文学形式,利用同音字做成的谐趣绕口令对联,请看: “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

4、此联中谁和谁谐音?

(此联用“童子”谐“桐子”,“丫头”谐“鸭头”,“落”谐“乐”,“咸”谐“嫌”,妙趣天成,机智而幽默,应属巧对。)

(三)试作对联,巧用同音字之“谐”。

1、小组合作,能否利用黑板上的同音字也编一则一字联、二字联或三字联呢? 2、交流。 二、词语接龙。

1、朗读词语。 2、发现规律。(词语接龙)

3、师:这些词语什么意思,或有什么渊源?大家一起来交流交流吧!学生交流汇报,不理解的可以提出来。 4、检查:教师说一个词语意思,请学生说出此词语。

5、词语接龙游戏:教师起头或学生起头。

①毛手毛脚→脚踏实地→地老天荒→荒诞不经→经纬万端→端倪可察→察言观色→色若死灰→灰头土面→面有菜色

②道听途说→说长道短→短兵相接→接踵而至→至死不变→变本加厉→厉行节约→约定俗成→成仁取义→义无反顾 三、读读写写。 1、指名读。

2、出示第二句,引导想象。

3、出示第三句,与第二句进行比较,说说发现了什么?补充第三句。 4、出示第四句,小组合作,进行补充。 5、把自己补充完整的这段话,自由地读一读。 四、写字板。

1、出示六个字:凝、截、康、糙、激、爽。

2、说说,你们在哪几篇课文里见过它们?仔细观察怎样把这些字写好。 3、指导书写。

“凝、糙、激”左中右结构,不要写得太宽。“凝”第十画的横撇与第十二画的横钩要区分清楚。 “康、截”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在书写时要避免出现重心偏离现象。“康”左上包右下,里边的竖钩写在田字格的竖中线上,最后一笔向右舒展。“截”右上包左下,戈字部的横就如同是肩膀,保持着整个字的平衡,被包围部分不能写得太松散,要紧凑一些。

“爽”要写得四平八稳,“大”字的横要横平,撇从田字格的竖中线开始,两组撇、点上下对齐。 (1)看清楚各字在田字格的占位后,动笔书写。 (2)作业展示,共同评价。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进行阅读欣赏,提高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过程和方法:

练写拟人句、排比句,加强想象、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开展主题演讲活动,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开展主题演讲活动,乐于表达,学会合作。 教学过程:

一、阅读欣赏。

1、谈话引出: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一首诗《我是苹果》,你觉得应该向苹果学些什么呢?(博大的胸怀、乐于奉献的精神)

2、揭示题目:今天,我们再来领略具有博大胸怀的“帆”的风采——《帆的襟怀》。 3、范读。

4、学习1-3节。

(1)师:说说,在阳光下、风浪中、暗礁旁的帆像什么?教师相机板书: 阳光下片片花瓣 风浪中一把匕首

暗礁旁坚定的旗帜

(2)轻声朗读这三小节,你喜欢帆吗?为什么?(美丽、无畏、坚定) 5、学习4-7节。 (1)组内朗读。

(2)读了这一部分,帆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从哪句看出来的?

(3)出示句子:“帆没有嘲笑„„也没有嫉妒„„更没有望着巨轮的背影甩出一连串的攻击„„” (4)指导朗读,读这句话时,感情要一次比一次强烈。

(5)对照“帆”反思一下自己,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的胸襟是怎样的?

6、朗诵比赛:给三分钟的准备时间,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进行比赛。赛后大家评议。 二、语文生活。

(一)谈话引趣。

师:本单元《永不放弃》一课中,蒙迪是怎么获得成功的?看到他用自己的坚韧和勇敢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你们是不是也产生了许多遐想,对未来充满了向往?学生畅谈各自的愿望和理想。 师:今天,咱们进行一场“放飞我们的梦想”主题演讲比赛。 (二)小组合作。

1、学生自愿组成小组,但不能多于8人,不能少于3人。

2、小组商量演讲题目以演讲、执笔、道具准备等的分工,要求人人必须有任务。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汇报演讲题目及分工情况。 (三)明确演讲要求。

师:我们要从今天的活动中,选拔出“小小演说家”和“最佳演说辞”,这就希望大家在组内要分工合作,同心协力,不过,演讲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开头要有称呼语,如:各位老师,各位同学,结尾要有号召力。 2、演讲内容要具体、清楚、明白。

3、演讲时,语言要上口。尽量用口语和短句,少用书面语和长句。

(四)准备演讲。

1、小组讨论演讲提纲,由代表汇报演讲内容的构思,对有新意的演讲内容及时进行鼓励。 2、小组商量选定演讲人,大家各抒己见,完善丰富演讲内容,并作好记录。

3、组内演讲,听者对演讲人的仪态、语气、动作、表情等进行评议,演讲者予以改进。

9 词二首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认识5个字,会写6个字。 过程和方法: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词的内容,由《忆江南》体会江南春景之美和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感悟江南春天与乡村田园生活的美妙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过程: 一、诗词对照,导入课题。 1、出示诗歌,学生自由读议。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高鼎《村居》)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晓景〉》)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这些诗句都是写什么的?(江南春景)

2、江南春景之美,是历代文人骚客所吟唱歌咏的,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写江南春景的词,题目是《忆江南》。

(板书课题)出示文本,读一读,比较诗词有什么不同。

3、简介词及词牌名。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此又叫“长短句”。词有各种不同的词牌,比如:“忆江南”“渔歌子”。我们本节课将要学习的这首词,词牌名原是“谢秋娘”,自从白居易用“忆江南”为题填了三首词之后,词牌名就由“谢秋娘”变成“忆江南”了。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通过课前预习,你了解了哪些有关本文的知识?(学生参照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老师适当补充。) 1、作者简介: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的诗大多反映中唐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其中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最为著名。白居易还是词创作的有力推动者,《忆江南》《浪淘沙》《花非花》《长相思》诸小令,为文人词发展开拓了道路。 2、朗读情况:注意“谙”读作ān;最后一句读出反问的语气。 3、诗意理解。(学生根据预习情况自由说。)

4、提出不懂的问题。(能解决的互相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简要板书,留待课中解决。) 三、朗读感悟,理解词意。

1、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带着以上问题,分组读课文,小组内进行讨论。

2、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探究。 (1)江南好

结合以前学过的有关江南春景的诗词想象:一个“好”字,包含了哪些江南的春景?(莺歌燕舞、绿柳红花„„)可以换成什么字?(“美”“妙”„„)好不好?为什么?从这个“好”字,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感情?(赞美、向往)

这正是作者忆江南的原因。 (2)风景旧曾谙

谙:熟悉。这儿风景之好并不是传闻,而是作者亲身体验、亲身感受的。 白居易曾担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青年时期,他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即六十七岁时,写下了包括本首词在内的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作者写江南好,重点写了什么?(江花、江水)运用了什么方法?(比较:红胜火;比喻:绿如蓝) 这种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也可以见到,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4)能不忆江南?

这是个什么句子?(反问句)再读体会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和怀念,把读者也带入了无限遐想之中。)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江南真美呀,那儿的风景我曾经非常熟悉:太阳升起,江边的野花比火还红艳,春天来了,江水碧绿见底,如同蓝草一般。这能不让我回忆起江南吗? 4、指导背诵。

(1)再读体会。

(2)根据诗意想象画面。

四、阅读拓展,深入赏析。

白居易的《忆江南》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为后人吟咏赞颂,那么这寥寥数语为何能成为千古佳句流芳百世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三首《忆江南》。 投影出示:

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2、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3、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学生反复读,老师作简要介绍。 板书设计:

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江花红胜火 能不忆江南? 江水绿如蓝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和方法:

由《清平乐》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安适悠闲以及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查找有关资料,阅读有关词作,激发学生学习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这两首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每首词仿佛就是一幅栩栩如生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 村居》,继续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板书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1、自读。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读课文,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情景? (1)学生说,引出“村居”。

(2)学生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简介作品及作者。

(3)老师补充: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廷重用,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饶地区),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其中之一。“清平乐”是词牌名,这首词还有一个题目就是“村居”,即乡村农家居住的地方。

2、听读。我们来听听录音朗读,然后模仿录音朗读。 3、学生再练读。

4、指名读。注意“媚、媪、剥”三个字的读音。

5、自由练读课文,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6、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2)出示字词卡,指名认读。疾、茅、檐、鸡笼、剥、莲蓬

(3)写字指导:“茅”字不要掉了最后一笔“撇”;“蓬”字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半包围结构。 三、细读,理解词意。

同学们,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我们要想理解这首词讲了什么意思,必须得弄明白每个字、词的

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1、自学思考。 2、讨论上片。

(1)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茅檐:茅屋的屋檐。

“茅檐”“溪上”“青青草”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江南农村的特有景色: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2)出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醉:作者被这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所陶醉。 吴音:吴地的方言即南方乡音。

相媚好:听到用吴地方言对话的声音,倍感亲切悦耳。(谁在说话?翁媪:分别指老年男子、老年妇女。想象:他们会聊些什么呢?)

这里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正当我陶醉于这幽美的自然环境中时,突然听到有人用南方乡音交谈的声音,多么柔和而亲切啊。循声看去,原来是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聊天,他们这么温馨惬意,亲密无间,到底是谁家的老人呢?

猜想:老人生活怎样?他们与下片的几个人物有什么关系呢? 3、讨论下片。

(1)读下片。

(2)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躺着剥莲蓬。) 你最喜欢哪个孩子,为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大儿子和二儿子在为家里做力所能及的劳动,小儿子年龄最小,这里特别写到的是他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样子,生动传神,一个“卧”字,表现出了小儿“无赖”的神态。)

4、再读这首词,说说你感觉这户农村人家生活得怎样?(是啊,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难怪辛弃疾充满了热爱与向往,也写得这样意境优美、情趣盎然。) 四、品读,领会诗情。

1、配乐再读词,你感觉到词中哪几处写得最有情趣?

2、指名学生说,并讲讲为什么。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3、展开想象,描述词境。

(1)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创作了这首词。请同学们选取课文中描写的一个情景,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看到的,听到的写出来,或者选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和大家交流。 (2)交流、评价。

(3)小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喜欢、而且非常热爱、向往、羡慕。让我们走入作者的内心同作者一起饱含深情地朗诵这首词。 五、赏读,拓展延伸。

清平乐(辛弃疾)

春宵睡重,梦里还相送。枕畔起寻双玉凤,半日才知是梦。一从卖翠人还,又无音信经年。却把泪来作水,流也流到伊边。

清平乐 博山道中即事(辛弃疾) 柳边飞鞚(kîng),露湿征衣重。宿鹭惊窥沙影动,应有鱼虾入梦。一川淡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板书设计:

清平乐 村居 宋 辛弃疾 茅檐溪上青青草 翁媪吴音相媚好

锄豆编笼卧剥莲蓬醉 安适、悠闲 热爱、向往

10 麦子黄了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过程和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课文内容,感受自然美和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三、教学过程: 一、认识小麦,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平时吃的面包、饼干等食品是用什么做成的吗?(了解麦子的用途) 2、出示课件,认识麦子的外形特征和组成部分以及小麦的播种和收获季节。 3、以麦浪为背景出示片段,学生自由朗读。

在平原的深处行走,你看到最多的庄稼肯定是麦子,它从中国的北方大地漫向南方,从黄土地步入黑土地,从广袤的平原迈入曲折的丘陵,凡是有土地的地方,有人烟的地方,总能见到麦子在风中摇曳的身影,没有娇妍,不露媚俗,那是农民的杰作。所以,很多时候我把麦子当成了农民,他们朴素地融为了一体。麦子的辞典里只有两个字“成熟”,它最懂得农民的目光。为了承诺这两个字,麦子目睹过落叶,经历过飞雪,沐浴过春雨,倾听过夏日滚过的第一声雷,独自穿越了春夏秋冬,走过了一条冰与火的历程。在这漫长的历程中,它在天地间不疾不徐地前行,不曲不折地生长,麦子的静谧与悠然,是积蓄,是酝酿。太阳越来越毒,火辣辣地拥抱着大地。接着,东南风从远方吹来,轻轻地抚摸着每一株麦子,每一寸土地。日益变黄的麦穗在麦茎上翻飞。我看见我家、邻居家以及整个村庄都在这金色的光芒中颤抖,打开的窗户飘进浓浓的麦香。年少的我这时总喜欢站在窗前屏住气息,猛吸一口空气,那成熟的收获的喜悦飘然而至。 ——江南《成熟的麦子》 4、谈阅读感受,导入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通读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2)画记生字、新词,在不懂的词语旁画一个小问号。 (3)读了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2、学生独立自学。

3、小组内交流。

(1)互相抽查生字、新词的读音。 (2)分自然段检查课文的朗读。 (3)交流自己的想法。 4、全班交流。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学生评价。(重点是字音准确,课文朗读正确流利) (2)小黑板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洋溢田埂镰刀挎着赤脚脚趾咧开嘴巴乏 (3)写字指导:“翼”字是上中下结构,注意要写得紧凑,上下不要出格;“禁”是上下结构,上面写紧凑,下面的“示”字要写宽;“锅”字里面的“人”字不要写到“口”字里面了。

(4)说说自己读课文的感受。(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人物的天真快乐、麦子丰收带来的喜悦、文章语言美等。)

三、再读课文,引导质疑。

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学生自由说,讨论能解决的问题,提出不懂的问题。老师在小黑板上板书不懂的词语和句子以及不能解决的问题,以备下节课继续讨论。

例如词语:娴静、诱惑、冷不丁、蹒跚 句子:(1)五月的风暖暖的,赤脚走在软绵绵、油光光的泥土上,冷不丁会有泥土从脚趾缝儿里冒出来,真舒服。(2)吃饱了,我们也乏了,随意往地上一躺,闭上眼睛,伸开四肢,让五月的阳光在我们圆滚滚的肚子上画出漂亮的图案。 问题:„„

3、反复读一读这些词语和句子。 四、细读课文,尝试解决。

带着以上问题细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小组互议、寻求帮助,尝试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理解文中几处句子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

搜集查找有关麦子的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丰收的喜悦,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空旷的田野、暖暖的和风、黄黄的麦子、青青的豆荚、一群活泼可爱的小伙伴,这是一幅多么美丽温馨的田野风光画啊!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跟着这群快乐的农家少年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受麦子黄了带来的丰收喜悦。

二、品读课文,体会自然美与语言美。

本课时采用随机学段,即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自学汇报,同时出示上节课未解决的问题随机解决。

(一)以第一段为例。(假定学生汇报的是第一段)

1、学生汇报:读一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2、学生评价。(在评价中指导朗读) 引导:你认为他读得好吗?好在哪儿?你能像他一样读吗?你觉得他有什么地方读得不够好?你觉得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请你试一试。(读出自然的美、语言的美,读出自己的感受。) 3、老师引导,其他学生补充(解决小黑板上的问题)。 和风:和煦的风,和暖的风。

空旷:四周宽阔敞亮,没有遮拦物。

娴静:文静、稳重。这里指谁文静稳重?是什么写法?为什么这样写?(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麦子和豆荚在五月的和风中快乐成长,也代表丰收的喜悦,实际是人们心情愉快。) 4、出示课件,感受田野风光的美。在这样的环境中,你的心情怎样?带着愉快的心情美美地读第一段。

(二)总结学习方法。

1、学生汇报;

2、其他学生评价,再读;

3、老师引导,学生补充,共同解决问题; 4、有感情地读这一段。 (三)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其他自然段。 其他各段引导的重点 1、第二段。

田埂:田间的小路。(为什么是湿湿的、长长的?)

诱惑:吸引的意思。麦子和豆荚为什么吸引着我们?吸引我们干什么?(割麦子、拾麦子)从本段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握、挎)

(还可能是吸引我们去玩、去扯草、去放羊等,让学生自由想象。) 出示:那些细细的、小小的身影像一只只青蚱蜢,不停地蹦着跳着„„

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唱着、笑着、玩着、闹着等)为什么说我们像青蚱蜢?(顽皮可爱、蹦蹦跳跳的样子,写出了丰收的喜悦、高兴的心情。)

想象那群活泼可爱的孩子蹦蹦跳跳走在田埂上的情景,再读体会。

2、第三段。

(1)出示填空: 五月的风( ),赤脚走在( )、( )的泥土上,( )会有泥土从脚趾缝儿里( ),( )。 先读括号里的词语,再连起来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换成其他词语再读一读。(如依次填入:柔柔的,松软的,湿润的,突然,钻出来,真有趣)谈谈感受。(体会用词的生动,理解句子的意思,感受语言美与意境美) 想象情景,口头描述:五月到了„„

再读体会。

(2)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表示动作的词: ( )柳条( )竹笛( )竹管( )鞭子 读一读这些词,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蹒跚:走路迟缓、摇晃的样子。

撒着欢儿:形容十分高兴。

如果你是小伙伴之一,看到蹒跚开步的鸭子,撒着欢儿的羊儿,你会怎样?把高兴的心情在朗读中表现出来吧!(齐读) 3、第四段。 师读:“不知是谁„„真欢喜!”可以看出这是一群什么样的孩子?(顽皮的孩子,引导读出顽皮的

语气)

那最后一句呢?指名读。这里又说明这是一群什么样的孩子?(放鸭放羊很有经验的孩子,勤劳的孩子)想象:平时他们都做了什么? 体会人物想法再读本段。 4、第五段。

“小心翼翼”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小心翼翼?用小心翼翼说话。 想象剪羊毛的情景,说一说。

禁不住:忍不住。说明什么?(想到兔子有了鲜嫩的青草吃,想到剪兔毛的快乐情景,发自内心的高兴)

体会丰收的喜悦读一读。 5、第六段。

找一找表示动作的词语,读一读,想象劳动的情景,体会劳动的快乐。 想象野炊的情景,再说一说。 6、第七段。

出示:吃饱了,我们也乏了,随意往地上一躺,闭上眼睛,伸开四肢,让五月的阳光在我们圆滚滚的肚子上画出漂亮的图案。

乏:累。

从“随意、躺、闭上、伸开”体会孩子们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再次感受语言美的魅力。 让五月的阳光在我们圆滚滚的肚子上画出漂亮的图案。怎么画?画出了什么图案? 三、总结全文。

11 一碗水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认识6个字,会写6个字。 过程和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一碗水”给人和动物带来的方便和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一碗水”给人和动物带来的欢乐。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一()水”,思考讨论;括号里可以填上哪些词? 生自由说,出示课题,填入“碗”字。 2、生齐读课题,思考:读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生自由说,可能说到环保、节约用水,可能说到课文内容„„

3、师述:在生活中,水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而在文人笔下,水不仅是生命之源,更是欢乐之泉,是歌颂和赞美的对象。作家吴然就以水为主题写下了许多优美的作品,如《歌溪》《珍珠泉》《一碗水》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碗水”的神奇。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朗读,检查纠正读错的字音。 3、认读生字词。

重点指导识记“粑、吱、芋”。 出示词语,指名读。

苔藓、浸出、石墩、粑粑、芋头、吱吱地叫 盛满、透过、蝴蝶、蜜蜂、擦嘴、不紧不慢 4、填空。

()的树林()的苔藓()的泉水 ()的沙地()的乳汁()的娃娃

5、比一比,说说每组两个字的异同,再组词。(在说的过程中进行写字指导) 透()锈() 蝴()湖() 蝶()碟() 蜂()峰() 擦()察()

6、指导写字。“碗、透、蝴”分别是“宛、秀、胡”加偏旁组成的,“浸、歇”可与“侵、竭”比较识记,“蝴、蝶”都与昆虫有关。引导学生找到这些规律,注意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三、读课文,理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围绕这一眼泉水,你有什么问题?

2、读后交流。能解决的问题互相解决,不能解决的、有价值的问题在小黑板上简单板书。(以下问题为理解的重点。)

(1)这眼泉为什么被称为“一碗水”?

(2)这眼泉水给山里的人和动物带来了哪些欢乐? (3)老人们为什么说它是一眼灵泉?

四、了解“一碗水”的形成。

1、出示课件:大自然多美呀!阳光透过密密的树林,照亮了爬满石壁的过山藤,照亮了石壁上潮湿的苔藓。在密林深处、岩石缝中,有一股清澈的泉水潺潺地流着。 指导看图,从图中找出这眼泉。

2、分明是一眼泉水,为什么叫它“一碗水”呢?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句段。 3、出示第二自然段,读一读,讨论:你读出了“一碗水”的什么特点? (1)小,只有一碗。

(2)一年到头总不干。

(3)总是满满的一碗,不浅下去,也不漫出来。

“漫”是什么意思?“既„„也„„”说明什么?用关联词说一句话。 “不紧不慢”说明什么?把“浸”换成“流”行吗?为什么? 再读体会。

4、太神奇了,真的有这样的泉水吗?

启发讨论,动手实验,分析原理。

5、小结: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我们光有观察还不够,必须深入思考,大胆探究,才能发现大自然的奥妙,领略大自然的神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过程和方法:

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一碗水”的形成,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与奥妙。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一碗、透过、浸、歇息、蝴蝶 2、说说“一碗水”的特点。

3、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二、朗读感悟,解决问题。 (一)“一碗水”给人和动物带来了哪些欢乐? 1、生自由读,找画相关段落。 2、学生汇报。

给人带来的欢乐:读第3节。

理解“歇息”的意思,认识“粑粑”“团饭”“芋头”。 从哪里看出我们对“一碗水”的喜欢?

读出我们对“一碗水”的喜欢、“一碗水”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3、学生汇报。

给动物带来的欢乐:读4—7节。

(1)有哪些动物来喝这甘甜的泉水?他们怎么喝的?(指导朗读5、6自然段) (2)还有动物来喝水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A第4自然段,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B第7自然段,“竹叶”“梅花”分别是谁的爪印?照样子把省略号的内容说一说。 (3)这些动物怎样喝水的呢?

A小组合作,思考讨论:还有哪些动物来喝水?他们是怎样来到“一碗水”边,又是怎样喝水的?

B指名说,其他学生评议补充。

C能把你喜欢的动物来“一碗水”边喝水的动作、样子表演出来吗?

D自由上台表演,大家评价,谈感受。 E指导将这部分内容写成作文片段。

(4)你在旁边看到这样的情景,会怎么想怎么做?(不惊动,一起玩儿„„) (二)为什么老人们说它是一眼灵泉? 1、自由读课文,找到相关段落。 2、出示第8、9段。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评价,再读。 3、你喜欢的动物喝了一碗水后会怎样呢? 小猴子更聪明了。 小兔子跑得更快了。 小蜜蜂变得更勤劳了。

大象喝了会帮人们做更多的事情了。

„„„„

4、除了森林里的动物,还有谁会喝到这一碗水,又会变得怎样呢? 旁边的植物喝了它的水,长得更茂密了。 村里的老人喝了它的水,身体更健康了。

„„„„

5、最后,作者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它是大山的乳汁吧?它真甜! 齐读。为什么说它是“大山的乳汁”? 填空:()的乳汁 甘美、甜美、甘甜„„)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热爱、赞美) 指导朗读体会。

三、总结全文。

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四、阅读拓展。

阅读欣赏吴然的《歌溪》与《珍珠泉》。

12 鸟的天堂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学生生字词语,理解词语意思,自主积累词语 过程和方法:

以读为导,查阅课文相关资料,围绕疑问展开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由衷赞美,感受人与自然、动物的和谐之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作者简介。

2、揭示课题。

(对作者巴金作简单介绍,既是一种文学修养的熏陶,也是从语文的内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1)读正确;(2)读通顺。

思考:谈谈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自由读是一种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的读书方法,目的在于让每个学生能对课文有一个完整初步的了解。) 2、检查反馈。

(1)课堂交流: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这个问题的设计旨在促进学生认真阅读,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完美,但有助于了解学情;教师的宽容评价,有利于学生树立阅读的信心。)

(2)个别读课文,随机学习生字和部分新词。

(读的是个别学生,检查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字词的学法似乎有些凌乱,但有实效。)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1、速读课文。

思考:课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怎样分?为什么? (1)自己读读、划划、想想。

(2)小组讨论,重点讨论“为什么?”

(简化分段,强调清晰分段的思路,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和动态描写。) 2、检查反馈。

四、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轻声读课文第5、7、8自然段,想象所描写的情景。 2、质疑:在这些句段中,有那些你不太理解的问题?

(尊重学生的质疑,鼓励学生相互作答,教师重点指导。质疑是一种重要能力,既有利于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知识和能力,又激发学生边读边思。) 3、在这些句段中,选择你最喜欢的有感情朗读。 (1)尝试有感情朗读。 (2)朗读指导。

(3)有感情朗读有关句段。

4、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背诵7、8自然段。(机动)

(给学生选择的权利,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培养学生自主的阅读能力。)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过程和方法:

让学生在朗读和交流中咀嚼语言文字,品位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和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想象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三、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第一部分的第5、7、8自然段。 (1)比较:这三段话之间有什么不同点?

(引导学生在感性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领悟作者观察、描写之巧妙。) (2)尝试将这三段话按树根、树枝、树叶的顺序改写成一段话。 (这是一项语言表达练习,同时也是理解的深化。)

2、自由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

(1)思考:用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并想想你的感受来自于课文的什么地方?

(宽泛的问题,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心理空间,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质。)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

①理解“我们继续拍掌„„有的在扑翅膀”一句。 A、想象句子所描写的情景。 B、有感情朗读句子。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应接不暇”。

二、熟读课文,体会写法

1、自由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课文。 比较:两个部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在这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做出比较,教师应有限度的认可这些答案,并引导学生认识在内容和写法上的本质联系和区别,比如静态与动态等。) 2、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句段。 三、延伸课文,鼓励探索 1、置疑。

(在置疑中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弥补一些教学中遗漏的问题,可以称为教学民主,也可以理解为因学而教。)

2、介绍“鸟的天堂”的地理位置、历史与现状,鼓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美。

语文乐园三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通过读记两组词语,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词语的特点,激发学生积累并运用这些词语 过程和方法:

通过读词语,体会关联词语的作用,并能在口头和书面中合理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一些俗语,知识它们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关联词语的作用,并能在口头和书面中合理运用 教学过程:

一、读读记记。

1、出示词语,学生自由读一读。

2、你发现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吗?

第一组是ABB型叠词:油光光、香喷喷、圆溜溜、甜津津 第二组是AAB型叠词:软软的、细细的、湿湿的、青青的 3、照样子说几个这样的词语。 例1:白花花、金灿灿 例2:高高的、胖胖的 4、选词填空。

白茫茫、甜津津、灰蒙蒙

( )的天空( )的葡萄( )的雪地 清清的、黏黏的、韧韧的

( )的柳条( )的河水( )棉花糖 5、你能照样子说吗?

如:胖乎乎的脸蛋 黄黄的麦子 二、词语超市(俗语)。

1、出示词语,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评议纠正,指导再读。

3、认识俗语:群众中广泛流传的通俗而定型的语句,多是劳动人民从生活经验中创造出来的,简练而形象。 4、说说你知道(本题中)哪个词语的意思,并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 例:敲边鼓

意思:比喻从旁帮腔,从旁助势。

造句:小林是我的好朋友,很多事情我一出马,他就给我敲边鼓。 5、你还知道哪些俗语? 三、读读想想。

1、投影出示句子,读一读。 2、说说带点的词语有什么作用。

学生说,老师补充,边读边议,认识关联词语的作用。

“不但„„而且„„”和“不仅„„还„„”表示递进关系。 “因为„„所以„„”表示因果关系。 “尽管„„还是„„”表示转折关系。 3、选用这些关联词语说话。

4、你还学过哪些关联词,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按笔顺规则写几个本单元的生字,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过程和方法:

练习写生字,了解正确的写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阅读欣赏短文《恐龙》,了解恐龙的种类、生活习性、生存和灭绝的时间,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写字板。

1、提问:写字时要注意什么?

(按笔顺规则写字、注意田字格的位置、正确的执笔写字姿势、书写整洁等) 2、认一认要求写的六个字:歇、剥、蝴、蝶、株、桩 3、辨别字形,说说笔顺规则。 4、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5、学生上黑板范写,大家评议。 6、学生先描再写。 二、阅读欣赏。 1、谈话导入。

太古洪荒年代,地球上曾居住着一群奇特生物,它们称霸地球,生存了一亿多年之久,大约在6500万年前,它们竟神奇地灭绝了。这种生物是什么?

对,恐龙,今天我们就来阅读一篇关于恐龙的短文。 2、你们都知道哪些关于恐龙的知识?

学生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自由说一说。

3、读短文,说说你又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4、检查。

(1)分段读短文。

注意纠正字音:沼泽、覆盖、卵生。

积累词语:千奇百怪、庞然大物、望而生畏、展翅高飞。 (2)汇报:说说你从短文中知道了什么。 恐龙的种类、大小、食性„„、

(3)你还想知道什么?

梳理问题:对于能解决的问题课内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课后查资料解决;有的问题至今无法解决的,激励学生通过学习长大后研究解决。 5、启发质疑。

大约一直到7000万年前,恐龙还是统治地球的霸主。然而在此后不到500万年之间——也就是6500万年前,它们全部绝灭了。而且,整个灭绝过程还很可能是在仅仅数月内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形,至今仍是一个谜。科学家曾提出各种不同理论,来解释这灭亡之谜,如陨石撞击地球说、大规模火山爆发说、疾病说或食物中毒说等。但任何解释恐龙灭绝的理论,必须能解释当时除恐龙外,其他许多动物种群同时灭绝的原因。恐龙灭亡之谜,至今科学家仍在继续研究中。

希望同学们发奋学习,有朝一日,你们中也许会有人解决这个问题!

13 地球只有一个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结合课文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学习4个生字,会写5个字。 过程和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择你喜欢的小节背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地球只有一个,人类要好好保护它,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我们放飞美的希望,我们栽下爱的花朵”,“我们放飞和平的白鸽,我们开辟友谊的长河”等诗句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配乐朗诵诗歌:

同在一片蓝天下长大, 森林小溪大草原围着我的家; 同在一片阳光下玩耍, 熊猫大象长颈鹿我们是一家。 你在大洋洲,

我在亚细亚,

一只鸟儿传过来你的悄悄话。 共同的天,

共同的地,

圆圆的地球就是我们的家, 我们共同拥有它。 2、这首诗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结合板书:地球——我们的家)

接下来的这首诗又把地球比喻成什么了呢?请听第二首诗。 3、配乐朗诵第二首诗: 妈妈只有一个, 地球只有一个, 地球是我们的好妈妈, 我们该为她做些什么? 我们放飞美的希望, 我们栽下爱的花朵, 我们放飞和平的白鸽,

我们开辟友谊的长河。

4、这首诗把什么比喻成什么?(结合板书:地球——我们的妈妈)

5、小结导入:是啊,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也是我们共同的妈妈。对于每一个不同肤色、不同国度的人来说,它只有一个,(板书:只有一个)让我们大家都来好好地爱它。 6、引导学生齐读课题:13地球只有一个 二、诵读全诗,在读中感悟。 1、自由诵读。

2、开火车分小节朗读。

要求其他同学注意诵读者生字是否读准,节奏是否掌握恰当,读后进行评价。 3、识字。

(1)结合学生朗读相机正音。 和煦xù开辟pì赋予fùyǔ (2)写字。

你认为这些要求会写的字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你用什么办法记住了它? 强调:“翅”字注意“支”字的变形,捺要长一些,把“羽”字托起来;左右结构的字“膀、辟、谊”写时注意左右的宽窄;“荒”字与“流”进行比较,“荒”字不要多写了一个点。 4、朗读表演。

5、自由畅谈对诗歌的感悟。

(1)整体感受:通过朗读,你读出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2)具体感悟:鼓励学生针对同学们刚才诵读的情况,具体到某一节来谈谈对节奏、对诗歌感情色彩的见解。

(对学生要求不要太高,对于学生的个人见解应鼓励、肯定,教师的引导和小结应是画龙点睛式的。)

13、地球只有一个 李少白

妈妈∕只有一个, 地球∕只有一个,

地球是大家的/好妈妈, 我们该为她∕做些什么?

(这一节运用设问和比喻充满深情充满希冀,表达了儿女对妈妈的一份爱,或许因为爱的迟来,因为迟

来的顿悟,最后一句语气中也夹杂着一丝歉疚;或许因为想真诚地为妈妈做点什么,语气中流露出一份真情。语速稍慢,便于情感的表达。) 在太阳和大地之间, 我们放飞∕美的希望; 在南极和北极之间,

我们栽下∕爱的花朵。

(这一节比较抽象,描写比较大气,纵横地球的每个角落放飞美的希望,栽下爱的花朵。诵读时音调较高一些,注意重音与停顿的把握,语速比第1节稍快。) 让大地∕淌过蓝色的河流, 让天空∕飘过洁白的云朵, 让沙漠∕穿上五彩的衣裳, 让风儿∕吟唱绿色的欢歌。 给每一双翅膀∕清新的空气, 给每一条鱼儿∕洁净的银波, 给每一片绿叶∕和煦的春光, 给每一颗种子∕温馨的小窝。

(这两节是排比句,描写具体,充满想象,语气可亲切、柔和点,语调上扬,充满希望。) 在今天和明天之间,

我们放飞∕和平的白鸽; 在雪山和荒漠之间,

我们开辟∕友谊的长河。

(这一节从时空和地域两方面表白我们要和地球做朋友,友好相处,语气要比较坚定、有力。) 让来自大森林的动物, 给我们讲述/自然的秘密; 让长久站在村头的古树,

将过去和未来∕诉说。

(这一节给人无尽的遐想,用拟人的手法说明人类要和动物、植物结为朋友,语气可亲,语调上扬。) 蓝的眼睛、∕黑的眼睛, 闪烁着自然的灵光。

自然赋予我们∕爱的技艺,

我们要把地球变成∕童话王国。

(这一节主要是讲我们人类都是自然人,是自然赋予我们一切,所以我们应该和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一种直抒胸臆式的表白,语气肯定,最后一句更要坚定上扬,给人一种力量,一种希望。) 三、教师评价总结。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弄明白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地球”。 过程和方法:

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受到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教育,懂得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多么可爱,同时有多么脆弱。 二、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加深刻认识目前地球面临的危机,从思想深处接受爱护环境的教育。 三、教学过程: 一、诵读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这首诗歌有了自己的理解与感受,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情感一起来读读。 二、理解感悟。

1、学习第一部分(第1节)。

引入学习:是啊,妈妈只有一个,地球只有一个,地球是大家的好妈妈,我们该为她做些什么呢?这一节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运用设问和比喻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可以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畅谈,保留他们自己的见解。)

2、学习第二部分(第2—6节)。

(1)师:是啊,作为儿女,我们希望地球妈妈健康、快乐。同学们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认识,那我们究竟应该为地球妈妈做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想法。

(学生的想法可能是抽象的,如诗歌中所言;也可能是具体的一些行动。)

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围绕“保护”与“节约”的主题引开、发散,把同学们课前搜集的资料用上来,分小组分主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做法,利用搜集的有关环保图片和资料从正反两面相结合来说明,使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2)结合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并适时小结: 保护节约

保护水资源重复使用生活用水 保护森林植被不使用一次性木筷

保护湿地节约纸张

废旧电池不乱丢弃节约水电 减少白色污染重复使用教科书 „„„„„„„„

(3)过渡:如果我们人类真的这样去做了,那我们的梦想就成真了。下面让我们带着一种美好的感情读第三、四节,进一步感悟地球的美好、可爱。 师引读:生:

让大地淌过蓝色的河流 让天空飘过洁白的云朵, 让沙漠穿上五彩的衣裳, 让风儿吟唱绿色的欢歌。 给每一双翅膀清新的空气, 给每一条鱼儿洁净的银波, 给每一片绿叶和煦的春光, 给每一颗种子温馨的小窝。

(4)多美的世界、多美的地球啊!谁能找出最能概括我们为地球妈妈所做的一切的诗句来读读?(第2节和第5节)

(5)细读这两节,同桌讨论,说说这两节集中体现了什么思想?怎么理解“美的希望,爱的花朵,和平的白鸽,友谊的长河”?

(在整个宇宙中、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中,没有时间与地域的界限,人与自然之间只有美的希望、爱的花朵,只有和平与友谊,没有战争、没有虐杀、没有破坏。) 板书:美 爱 和平 友谊

(6)借第6节小结:到那时,就让来自大森林的动物,给我们讲述自然的秘密;让长久站在村头

的古树,将过去和未来诉说。人与动物、植物,与地球上的万事万物,都将是最好最好的朋友。 (7)指名分节读第2—6节。 3、学习第三部分(最后一节)。 (1)齐读。

(2)简要说说这节诗的意思。

(这一节主要阐明人是自然的,是自然赋予人类一切,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地球,共同享受自然美好的灵光,把地球变成美丽的童话王国。) 三、拓展活动。

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扮演地球妈妈,一组扮演地球儿女,分别用一句话表达自己最想说的话。 如:地球妈妈——森林是我身体的肺,没有它我就不能呼吸。 地球儿女——我爱地球妈妈,爱你就是爱自己。 四、课后练笔。

大标题:《人与自然》 小标题:自拟

要求:侧重战争、人口、环境、能源、疾病等其中的一方面从忧虑或希望的角度来疾呼或憧憬,具体内容和体裁不限。

板书设计:

保护节约

保护水资源重复使用生活用水 保护森林植被不使用一次性木筷 保护湿地节约纸张

善待动物节约水电

废旧电池不乱丢弃节约用煤 „„„„„„„„

14 长童话的森林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揪心”“春暖花开”两个词语。 过程和方法:

联系上下文,理解句中个别词语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森林的美好向往以及对破坏森林行为的憎恨。 二、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你们都看过童话故事《白雪公主》吧,还记得故事发生的地点吗? 2、拓展思维:你还知道哪些童话故事也是发生在森林里的?

3、教师小结并板书:森林是一个长童话的地方,它给我们的童年生活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快乐。可是,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可能再也不能读到新的森林里的童话了。(出示句子:因为森林正在锐减,快得让人揪心) 二、品读句子,体会森林锐减的速度之快

1、指名说一说什么是“揪心”。(心里紧张、担忧)

2、指名读一读(引导学生点评:你们揪心吗?) 3、教师示范读,引导学生读出心里的紧张和担忧。

4、教师导读课文:森林的锐减到底有多快呢?居然快得让人揪心。请同学自由地读课文,用笔把介绍森林锐减情况的句子画下来。

5、指名反馈主要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6、教师:你们从哪些语句体会到了森林减少的速度很快? 教学建议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找出二、三自然段中的语句。并结合语句的理解,认读生字“亿”“顷”“均”,解释“举足轻重”。

(3)抓住语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森林锐减速度之快以及作者流露在其中的惊叹和痛惜。 7、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三自然段。

8、引导学生讨论:是什么原因促进了森林的锐减?

9、拓展延伸,教师展示搜集到的森林遭受破坏的文字资料以及图片资料。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人类在不断进步,可是森林却在快速地锐减。森林的锐减将会造成怎样的严重后果呢?课后同学们可以自读课文,也可以搜集其他资料,帮助理解。 四、指导生字的书写

1、出示生字词卡片。全班一起读一读。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的要点。 3、指名反馈,教师强调。

4、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辅导。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森林的锐减以及森林锐减带来的灾害,懂得怎样去保护森林。 过程和方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教学重点、难点:

总结全文,动员学生行动起来,为植会造林,绿化祖国做出贡献。 三、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

2、师导: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森林正在快速地减少,那么森林面积的减少,对人类有什么危害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二、学文,了解森林面积减少的危害。 1、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指名反馈:森林面积的减少,对人类有什么危害?

3、要求学生反馈搜集到的已经发生的森林锐减有关的灾害资料。 4、教师补充播放森林破坏带来的灾难录像。

5、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观后感受。

6、教师小结:人们在砍伐一片森林之前,怎么会想到自己的这一刀葬送的将会是自己的家园呢?所以当你拿起砍向森林的刀时,请多想一想。

7、指导感情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读出灾害的严重性。 三、学文,知道怎样保护森林

1、教师导读:我们该为保护森林,保护生态环境做些什么呢?请大家先听听作者是怎么说的? 2、指名读第五自然段,其他思考。 3、指名反馈。

4、拓展:你们还有什么办法吗? 四、课堂总结

教师小结:是呀,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节约一张纸,种下一棵树,相信地球上的森林覆盖面积会不断增加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 板书设计

14长童话的森林

森林面积锐减 灾难严重 保护森林资源

15 老人和海鸥的故事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和善”“悼念”两个词语。 过程和方法: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读为主,引导学生质疑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动物和人类是好朋友,激发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板书课题。

1、配乐齐唱歌曲《海鸥,海鸥,我们的朋友》。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是啊,海鸥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有一位老人更是十几年坚持喂海鸥,和海鸥成了真正的朋友,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

板书课题:15 老人和海鸥的故事 二、预习检查,初读课文。

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所有生字词。

2、指名带读要求会认字,注意“摄shâ、框kuàng”的读音。

3、说说要求会写的6个字中应注意的地方是什么?

4、想想课文主要说了什么?画出你认为写得最好的句子或词语读一读,并说说好在哪里。

5、细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三、精读课文,感悟真情。

1、找出课文中所有能体现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情谊的句子细读,指名读、分组读、齐读,以多种形式的读

感悟真情。

2、结合自己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感悟,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学习方式:由学生找出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理解,学生没有提到的句子老师适时导出,指导学习,重点句子、词语重点指导。) (1)老人爱鸟,退休十几年来几乎天天都到江边喂海鸥。 (从时间上感悟老人对海鸥的那份执著。) (2)老人生活并不富裕,但一直坚持喂海鸥。他买饼干、买馒头、挖虫子„„ ①“一直坚持”说明什么?

从这个省略号中你想到了什么?

(老人为喂好海鸥想了很多办法,费了很多心思) ②怎么理解这句话?

(从老人不间断的付出感悟他对海鸥的那份无私的真情。) 重点理解下面的句子:

(3)老人一到江边,海鸥就飞过来了,有的直接从老人手里啄虫子吃。这时,他心里一定荡漾着一片温暖,内心深处的孤独一定被这些可爱的翅膀带走了。

①“一„„就„„”说明什么?谁能用这种句式造句?哪个词语更能说明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直接)

②这种吃食方式说明什么?(说明他们的关系已是一种亲人般的关系,他们之间荡漾着一种亲情。)

③齐读感悟第一句:老人一到江边,海鸥就飞过来了,有的直接从老人手里啄东西吃。 ④师朗读:这时,他心里一定荡漾着一片温暖,内心深处的孤独一定被这些可爱的翅膀带走了。 ⑤思考:为什么老人在喂海鸥的时候,心里一定荡漾着一片温暖,内心深处的孤独一定被这些可爱的翅膀带走了?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感悟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那份发自内心的深深依恋。)

⑥小结:多么温馨美好的画面!此时无声胜有声!让我们用自己手中的画笔画出这幅感动人心的画面吧!

⑦学生动手画,教师巡视指导。

⑧优秀作品展示(学生好的作品可代替老师的挂图),结合小结:

画面中的老人满脸慈祥,一副非常满足、幸福的神情,他被海鸥包围着,瞧,有几只海鸥在老人伸出的手上啄着什么。

⑨看到这里,你还想说点什么吗?用一、两句话概括。 ⑩咱们好好地读读这一段。齐读。 四、总结:

1、老人爱鸟像爱自己的孩子。海鸥爱老人,就像依恋自己的亲人。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就是被浓浓的爱包围着。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起和平、友爱,人与动物之间才会那么和谐美好。 2、在歌曲《海鸥,海鸥,我们的朋友》中结束学习。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人和海鸥的故事,用自己的话描述那感人的一幕。 过程和方法:

走进作者的心,走进老人的心,去体会他们的内心世界以及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老人的敬佩和赞叹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懂得动物和人类是好朋友,激发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板书课题。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情。

1、过渡引入:上节课我们找出了课文中许多感人的词句,用心去领悟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情厚谊。还有一些感人的词句请同学们找出来,我们继续学习。

(1)海鸥们吃完食物并不马上飞走,它们总是围着老人盘旋,而老人则朝海鸥长久地挥手„„ ①“围着、盘旋”“长久、挥手”这些词语说明什么? ②同学们好好想想,什么时候我们也会发生这种情形?(和亲人、朋友告别的时候,舍不得离去的时候)

③小结:真没想到,人和动物之间的感情竟然如此真挚、如此深厚!

(2)飞翔的海鸥认出了照片中的老人,顿时飞到照片四周,悲哀地扇动着柔软的翅膀„„ ①你能想象海鸥此时的心情吗?

②海鸥悲哀地扇动着翅膀,它在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什么呢? ③指名有感情地读。

2、和老人对话:多可敬的老人哪!对这样一位鸟类的朋友,你有话对他说吗? 三、拓展延伸。 1、故事简述。

(1)小结过渡:人与动物之间的无私的爱无处不在。请同学们将搜集到的体现人与动物之间深厚情谊的故事简要说说。

(2)指名简述体现人与动物之间深厚情谊的故事。 (3)小结。

2、创编公益广告词,主题:人与动物。

(1)学生创编,师生集体评议,把优秀的广告填写在黑板上。 ①教师相机露一手:

关爱动物就是关爱人类自己 关爱动物,共享自然

关爱动物创造绿色和谐社会 爱我,就请放了我吧! ②齐读优秀广告词。 3、了解人类对动物的滥杀。

①阅读资料:

A河南一风景区捕杀动物工具遍地——网套绊住游人腿。 B全球每年有1亿头鲨鱼被捕杀,只因人们想要鲨鱼皮和鱼翅。 C林业站开绿灯大量砍伐竹子,熊猫明天的早餐在哪? D某餐馆招牌菜:怪味田鸡、爆炒飞鸡、干锅蛇„„ ②你还有补充吗? ③假定角色对话:

你是人类,你想对动物说什么;如果你是动物,想对人类说什么? 四、全文总结,深化主题。

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可人类总喜欢主宰一切。发动战争、掠夺资源、毁灭森林、滥捕滥杀„„其实,人类是属于地球属于大自然的,他和地球上所有的万事万物一样是平等的。人类只有让世界充满了爱,和地球上的万事万物和平相处,大自然就是一个和谐美好的天地。

相机板书:

巩固:爱是什么?是平等,是和平,是友爱。 五、练笔作业,强化主题。 二选一作业:

1、以“关爱动物和谐自然”为主题写一篇短文,题目自拟。

2、在人与自然交接最紧密的地带,越来越多的野兽频繁出现,影响人类生活。是重新操起猎枪,还是干脆退出,弃耕还林?或是选择一种人与动物能真正和谐相处的更合理的办法?

16 化石吟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积累和运用字、词、句,掌握有关化石的知识。 过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激趣:利用电教媒体放映多种恐龙的图片,并配以恐龙的模拟声音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质疑:距今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前的恐龙早已灭绝,我们看到的恐龙模样是怎样再现出来的? 3、讨论: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猜测,保留同学们的奇思妙想。

4、阅读:网上搜索“猛犸冰封3万年遗体完好眼睛至今仍透明(组图)”。

5、小结:正是这些沉睡亿年的化石裹藏着昨天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套珍贵的密码,人类才得以把思绪带进曾留下生命辉煌的远古世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板书课题:16、化石吟 6、解题:

(1)理解“吟”的意思。

吟,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2)化石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一组图片就知道了。 ①欣赏化石图片(网上搜索)。 ②说说化石是什么?

③定义化石:动物或植物死亡后的残体经过长时间而没有腐烂,有机体自身保存完好,或在沉积岩中形成印模,或保留生存时留下的痕迹,漫长时间后成为地壳的一部分,这就是化石。 (3)课题是什么意思?(赞美化石) 二、诵读全诗,加强理解。

1、自由诵读,初步理解。

学生分小组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并能有选择地背诵。 2、阅读资料,加强理解。

①最早的鱼儿、最早的鸟儿、最早登陆的鱼儿、最早的树,依次指的是无颌鱼类、鸟类的祖先、两栖类的祖先和裸子植物。

②猛犸象:也称“毛象”,古代哺乳动物,大小近似现代象,身上长满棕色长毛,上门齿向上弯曲。生存于亚欧大陆北部更新世(延续时间自160万年前至1万年前)晚期的寒冷地区。中国东北、内蒙古和宁夏等地曾有这类动物的化石发现。

③“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研究表明,化石还部分保存着生命有机物的残余,并未真的完全石化。

④骸骨:尸骨。

⑤太古:远古的时代。

3、开火车分小节诵读。其他同学注意诵读者对于会认字和会写字是否读准,节奏是否掌握恰当。 三、评价讨论,理解感悟。

1、读后评价,同学们在评价讨论的过程中加强对诗歌的理解感悟。 (1)关于读音。

思绪xù不朽xiǔ躯qū壳裹guǒ藏档dàng案葱茏lïng幽yōu雅卓zhuï越 (2)关于写字。

强调“裹”的写法,“果”字夹在“衣”中间。 (3)关于节奏。

结合学生读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朗读,重点指导: “„„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4)关于感情色彩的处理:

①针对刚才同学们读的情况大家互相评价,指出读得好与不好的地方。 ②说说应该怎样读,自己读读。 ③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④师生共同探讨诗歌感情色彩的处理,整体感受。

第1、2节是第一层,开头运用排比的手法通过连续不断的问句,以疑问略带遐想的语气引发作者和读者的想象和思考。

板书:发问想象

第3、4、5、6节是第二层也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用一种赞美的语气、拟人的手法来写化石,语气中满是对化石所具有的神奇力量的赞颂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的叹服。

板书:遐思飞跃

第7节是第三层,用陈述的语气为第2节做了肯定的回答,进一步赞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神奇。

板书:回答呼应

整首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应通过反复诵读、评价讨论来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2、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进一步感知、思考(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 3、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1)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2)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的赞美之情。

(3)诗歌分为三层:第一层为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第二层为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第三层为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4、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作铺垫。 四、全文总结,整体感知。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感叹科学的神奇、大自然的奇妙)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

把握诗歌的朗读,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诗歌表达的丰富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节律美,理解诗句所包含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板书课题。 二、研读赏析,精读课文。

1、学法指导:我们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后,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段落、句子、词语,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地、反复地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 2、学习第一层、第三层并结合理解第5节。

(1)一、二组读第一层,三、四组读第三层。 (2)学习分析。

①师引入:哎呀,读了第一节真是感到奇怪!最早的鱼儿没下巴,最早的鸟儿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竟然没有腿,最早的树又不开花,这些最早的动物、植物所具有的特征人类是怎样知道的?(是化石告诉我们的)

②小结:对,是沉睡亿年的石头告诉我们的,是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告诉我们的。 ③对照了解前后呼应。(幻灯片演示诗歌第二节、第七节)

A演示第二节,师指读问:请问同学们,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演示第七节,师:第七节做了回答,齐读。

师引导学生齐读: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B(学习方法同前)演示第二节,师指读问: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演示第七节,师:第七节又做了回答,齐读。

师引导学生齐读: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

C对比着读后,你们发现了什么?(第一层问、第三层答)

D小结:第一层问第三层答,第三层就是对第一层的呼应,进一步赞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奇妙、科学的伟大。这就是写作手法中的前后呼应。我们在今后的作文中也可以用到这种方法,使文章结构更完整、紧凑。

E再读一遍。(一、二组读第二节,三、四组读第七节) (3)深入学习结合理解第5节。

①这两节中的“逝去万载、沉睡亿年、长眠地下”这些词语说明什么?(说明化石所讲述的故事是非常非常遥远的。)

②诗歌中哪一节很能说明这一点?(第五节) ③齐读第五节。

④了解化石的特点之一:年代久远。

提问:

A“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指谁?怎样理解这句话?(“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外表的样子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

B“海枯石烂,斗转星移„„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说明什么?(说明不管时间过多久,成千上万年以后,生命仍然在不断地延续、发展)

⑤过渡:多么遥远的故事啊,可正因为遥远,它所讲述的神话才会怎么样?(奇幻、令人神往、惊讶)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奇幻的神话。 3、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三节。 ①指名读第三节。

②这一节说明了什么?找出本节中的关键词。(生物进化)

③“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说明了什么?“冰冷的骸骨”指的是什么?“平凡的真理”指的又是什么?

④小结:说明生物是不断地进化来的,不是造物主造出来的,在沉睡亿年的化石身上找到了这个真理。

(2)过渡:为什么说化石能证明生物进化这个平凡的真理?哪一节给了我们答案? (3)学习第四节。 ①齐读第四节。

②“生之灵火、生命的信息、珍贵的密码”分别指什么?

(化石中的有效物质)

③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之所以是“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④阅读资料,进一步了解化石的特点之二:生命的信息。

7000万年前的骨头还“活”着

美国古生物助理教授玛丽•施魏策尔宣称,已经成功从距今7000万年前的霸王龙腿骨化石中分离出软组织。被分离出的软组织不仅几乎是完好无损的:仍旧透明和具有柔韧性,而且显微镜下看起来像血管和细胞的内部结构仍旧存在。科学家宣称,恐龙化石分离出活性组织,有望复活恐龙。 ⑤小结:真是不可思议!可它就有这么神奇。 (4)学习第六节。 ①齐读第六节。

②组图欣赏:(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有条件的学校网上搜索) ③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象时,你有何感想?

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只要想象合理,赏析到位即可。 (5)指名分节读第二层。

三、质疑交流,剖析课文。

1、诗歌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 (拟人、比喻、第二人称)

2、对诗歌的学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 四、课后作业,拓展想象。

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逝去万载的世界重现的是怎样一番景象?结合自己的感想写一篇想象作文,题目自拟。

语文乐园四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积累词语、句子,了解“不„„不„„”格式的词语,并能仿说几个。 过程和方法:

了解歇后语并进行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结合汉字的音、形、义区别形近字,注意它们之间一点一画的区别,提高主动识字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提高主动识字和自主积累的兴趣和能力,能结合平时的学习自主积累。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明确要求。 二、我会区别这些字。

1、比较7组汉字,找出它们的相同与不同点。

2、说说怎样正确区别这些形近字(结合音、形、义),看看谁的办法最好。 3、小结归纳:

★己jǐ和已yǐ竖弯勾出头与不出头; ★凸tū和凹āo“凸”向上,“凹”向下; ★拆chāi和折zhã区别有无一点; ★勿wù和匆cōnɡ区别有无一点; ★哀āi和衷zhōnɡ区别有无一竖;

★稍shāo和梢shāo二字同音,“禾木旁”的“稍”是“稍微”的“稍”,“木字旁”的“梢”是“树梢”的“梢”;

★候hîu和侯hïu中间有一竖的是“等候hîu”的“候”,没一竖的是“王侯hïu”的“侯”。 三、词语超市。

1、读词语,找出这些词语的规律。 2、指名说规律:不„„不„„

3、说出自己不懂的词语,交流讨论。

不破不立:不破除旧的,就不能建立新的。 4、共同积累。

你还能说出几个吗?教师适当补充。 四、歇后语。

1、读一读。这种形式的句子叫什么?

2、了解歇后语。

歇后语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分。

3、说说这些歇后语的本意。 4、你还知道哪些歇后语。

五、小结。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学会读商品说明书,了解它的几项内容。 过程和方法:

结合汉字的结构特点掌握正确的书写规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阅读欣赏,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欣赏,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写字板。

1、认读要写的六个字。

2、辨别它们的字形,说说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强调左窄右宽。 4、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检查。

5、学生将每个字写两遍,写完后同桌互相评一评。 二、阅读欣赏。 1、谈话引入。

2、听课文录音,想想短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3、找出短文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4、重点理解感悟:当他把海星丢进海中的时候,喃喃地说:“又改变了一只海星的命运了。” 从这句话中你感悟到什么?引导学生感悟人类应该善待动物,善待自然,建立关爱动物就是关爱人类自己的和谐自然观。

5、再读课文,积累词语。

6、结合本单元课文小结。 三、学会读商品说明书。

1、课前搜集一两张商品说明书读一读。

2、指名读读你搜集的商品说明书,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3、说说你手中的商品说明书包括哪些内容?

听同学们说,和自己的比较比较,看看是否完全一样,再说说有哪些不一样。 4、默读短文,了解什么是商品说明书,它一般包括哪些部分?每一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5、同学们互相交换商品说明书再读读,真正学会读商品说明书,正确使用商品。 板书设计:

商品说明书 特点:简明、准确 内容:商品特点 使用方法 注意事项 保质期限

17 田忌赛马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词语。 过程和方法: 有感情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思想的启蒙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两次赛马时双方三匹马出场顺序的不同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推想内容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题目叫《田忌赛马》。(板题) 2、齐读课题,教学“忌”,简介:田忌是战国初期齐国的大将,他很喜欢赛马。

3、推想课文内容:题目是文章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好比是房子的窗户,许多文章根据课题就能推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看了本课课题,我们可以怎样推想呢?(田忌与谁赛马?赛了几次?结果怎样?) 二、自学课文,初步感知

1、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 2、自学检查。(1)指名读生字,注意“丧、惑、蔑”三个生字的读音。 (2)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

1、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来写?

加以板书:起因—————经过————————结果 第一次赛马失败孙膑授计,第二次赛马取胜

2、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到描写两次赛马的段落,好好读一读。 3、思考这两次赛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4、交流:相同之处——马匹相同;马的主人相同;规则相同;比赛的地点相同。 不同之处——马的出场顺序不同,结果不同;人物的神态、心情不同。 为什么田忌只调换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就能转败为胜呢? 田忌的根据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过程和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学习孙膑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正确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孙膑认为田忌可以取胜的根据是什么。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观看了田忌与齐威王两次赛马的激烈场面,我想问大家,相同的马,为什么田忌第一次赛马输了,第二次能转败为胜呢?

出示:1)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

2)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3)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快不了多少。 师:你是怎样理解第三句的? 二、领悟关键词句。

1、师:第一次赛马后田忌、齐威王各是怎样的神态? 指导朗读:田忌很扫兴,垂头丧气地准备离开赛马场。

理解“扫兴”:在高兴时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而兴致低落。 表演“垂头丧气”(低着头没有精神的样子),找近义词---无精打采 2、师:第二场赛马,齐威王又是怎样的神态?

生朗读:齐威王有点心慌了。这下,齐威王目瞪口呆了。

表演“目瞪口呆”(瞪大眼睛,张大嘴巴。形容吃惊的样子。 三、指导分角色朗读(3—12自然段)

师:作者用精练的文笔描写了两次赛马的过程,又用精彩的对话再现了孙膑献计是每个人不同的神态、不同的心理。这段对话既适于分角色朗读,又适于表演,你们想怎样学? 分角色朗读:田忌、孙膑、齐威王的话怎么读?试着演一演。

相机指导朗读或表演:注意“瞪、疑惑、摇摇头、没信心、胸有成竹、得意洋洋、夸耀、讥讽、轻蔑”等词的语气与神态。

初次比赛后,三人各是什么样的神态,用文中的词概括出来。 田忌:垂头丧气 齐威王:得意洋洋 孙膑:胸有成竹

四、引导探究,合作讨论。

师:还是原来的马,田忌如果要调换马的出场顺序,还有哪些方式?每次赛马的结果又会怎样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师演示课件。

小结:我们发现几种方案中,只有一种是三局两胜,其他几种虽然调换了顺序,但田忌却赢不了。看似简单的方法,田忌却想不出来,你觉得孙膑是个怎样的人?(善于观察、仔细分析、认真思考) 五、总结体会,拓展阅读。

读完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希望大家多读读让自己动脑筋的故事,相信你们会像故事中的人物一样越来越聪明。 板书设计

田忌赛马

田忌 齐威王 孙膑

第一次 败 垂头丧气 胜 得意洋洋 胸有成竹 第二次 胜 败 目瞪口呆

18 跳水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学会本课11个生字,搜集和积累用来形容情况危急或处境危险的词语。 过程和方法:

师启发发言、指导、点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事件发展变化过程;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同时明白遇事应先考虑后果,不要一时冲动,渗透生命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事情是如何一步步向前推进的,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以及最后得救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从《蛇与庄稼》这一刻,你知道了那些联系?学习课文懂得了什么道理? 2、今天我们学习《跳水》一课,看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和什么之间的联系?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读音微机出示生字——开火车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3、提问:跳水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主要写了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出示《资料》部分,了解作者 三、再度课文,了解大意,理清层次 1、出示幻灯片自学提纲

①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②课文有机个自然段?每段写的是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③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2、学生按要求预习 3、讨论以上问题

四、细读课文,抓住联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导读第一段。找出写故事起因的句子

理解词语:取乐 显然 因而 放肆

(“显然”写出了猴子放肆的原因,“因而”写出了人们拿猴子取乐的原因)。

2、指导学习-3自然段。①默读思考:孩子为什么要去追猴子?从那些词语看出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②讨论回答

3、讲读第4自然段。自由读课文思考: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遇到危险?

出示插图:指导看图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 甲板上的水手怎样? 4、讲读5-6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讨论思考题:船长看到危险情况是怎么做的? 大家为什么觉得40秒太长了? 五、总结全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学习本科生字、新词,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 过程和方法:

学习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情急中果断处理理问题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船上人与猴子的联系,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朗读全文 1、按学习小组朗读

2、总结提问:

①课文主要写谁与谁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②孩子遇险是由那些原因形成的? ③孩子得救是由于哪几方面的原因?

④这一天“风平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展有什么关系? ⑤读了这篇课文逆向到了什么? 二、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 1、找出稳重的句子读一读 2、指名口头造句并订正 3、学生书面造句 三、作业 1、抄写生词

2、预习《威尼斯的小艇》

板书设计

逗 拿 命令

水手———→猴子———→孩子←——船长 ←——— ←——— ←———

放肆 追 救 ↖ 跳水

水手

19 一只鹿和一千条鳄鱼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会认生字9个,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过程和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故事,分角色表演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鹿的聪明机灵和鳄鱼的愚蠢贪婪。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言行体会鹿的聪明和鳄鱼的愚蠢。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学。

1、教师出示鹿和鳄鱼的图,板书“鹿和鳄鱼”,启发谈话:同学们,看到这两个动物在一起的时候,你们想到了什么?(鹿被鳄鱼吃了)

2、教师:那如果一只鹿和一千条鳄鱼呢?(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

3、教师设置悬念,导读:同学们,鹿和多么温顺、而鳄鱼却多么的凶残。一条鳄鱼,鹿就必死无疑,更别说是一千条了。可是,今天的这只鹿非但没有死,反而把这一千条鳄鱼愚弄了。这是怎么回事?现在,我们就去了解这个故事。

(从题目入手,抓住鹿和鳄鱼这两种动物的品行以及数量上的明显悬殊,让学生想象后果,教师再通过结果的反差,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兴趣)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读。

(1)互相检查预习时生字新词掌握的情况。 (2)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确。 2、教师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字音:“曾”“伺”是平舌音,“曾”还是多音字,在文中读“zēng”。”“蠢”是卷舌音。 字形:“鹿”是半包围结构,的,里面注意不能多一横;“毒”要注意“母”的笔画顺序;“延”字不能写成\"廷”字,注意区别“虚”和“虑”。

(2)教师再出示生字新词,大家一起读一读。 3、指名分段读,检查学生读通课文的情况。

4、指名反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有一天,一只鹿被困在孤岛上,遇到了一条老鳄鱼。老鳄鱼想吃这只鹿,鹿想办法让老鳄鱼召来一千条鳄鱼,然后从它们的背上逃到了岸边。鳄鱼为了报复这只鹿,假装木头浮在水面上,结果被鹿识破了,还被鹿嘲笑)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让学生在说一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合作意思、概括能力等) 三、教师提纲辅导,学生复述课文。

1、教师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这个故事可有意思了,你们想把它讲给爸爸妈妈或是其他人听吗?(想)那,我们现在就来试着说一说这个故事。2、教师出示提纲,要求学生照着提纲自己说一说。 提纲:

(1)鹿被困在一个孤岛上,一条老鳄鱼想吃掉鹿。

(2)鹿说自己有毒,如果是一条鳄鱼吃就不会中毒。老鳄鱼不相信。

(3)鹿要说老鳄鱼找不到一千条鳄鱼,老鳄鱼为了争口气,召来了一千条鳄鱼。 (4)鹿要求一字排开,数一数是不是一千条鳄鱼。鳄鱼按要求办,排到了河对岸。 (5)鹿踩到鳄鱼背上,数着数着逃到了岸边。老鳄鱼想伺机报复。 (6)老鳄鱼伪装木头被鹿揭穿,众人嘲笑老鳄鱼。 3、指名说一说,集体评议。

4、教师指导学生适当地配上表情或动作复述课文。 5、再指名复述课文。

(进行复述练习,让学生在说中感知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要意思,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

四、课堂小结

1、教师指名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这是一只鹿。

这是一条条鳄鱼。 2、教师小结:

同学们,一只鹿居然能从一条老鳄鱼、一千条老鳄鱼的口中逃走,多聪明啊!鹿是怎样让自己逃离虎口的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这篇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理解\"贪婪者总是愚蠢的\"这句话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促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鹿的赞叹和敬佩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言行体会鹿的聪明和鳄鱼的愚蠢。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本课生生字新词,大家一起读一读,读中巩固生字新词的认读和书写。

2、教师指名反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有一天,一只鹿被困在孤岛上,遇到了一条老鳄鱼。老鳄鱼要吃这只鹿,鹿想办法让老鳄鱼召来一千条鳄鱼,然后从它们的背上逃到了岸边。鳄鱼为了报复这只鹿,假装木头浮在水面上,结果被鹿识破了,还被鹿嘲笑) 3、教师导入新课:鹿是想出了什么办法死里逃生的呢?请大家读课文,想一想。 二、继续学文,体会鹿的机智。

1、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问题。

2、指名反馈:鹿想出了什么办法让自己脱离危险的?(教师引导学生用最简练的句子说:鹿让一千条鳄鱼搭成桥,然后从鳄鱼背上走到了对岸。)

3、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鹿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计策的?

4、指名反馈,学生互相补充。

(1)骗老鳄鱼说自己有毒,如果是一千条鳄鱼吃就不会中毒。让老鳄鱼召来一千条鳄鱼。 (2)老鳄鱼不相信鹿,它就用激将法让老鳄鱼召来一千条鳄鱼。 (3)要求鳄鱼们一字排开,它要亲自数一数。

5、教师小结:多么聪明的鹿牙。遇到危险,它冷静思考,临危不惧,用自己的智慧,让自己死里逃生。真是太了不起了。

6、教师导读:课文还讲了一件事情,也体现了鹿的聪明过人?请大家读一读课文,找一找。

7、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反馈。(当老鳄鱼伪装木头要报复它的时候,它说:“如果真是根木头,他就会朝我漂过来;如果是条与愚蠢的鳄鱼,就会留在原处。”结果鳄鱼居然向它游去) 8、教师总结:这条老鳄鱼实在是太愚蠢了,它为什么会这么愚蠢呢?(学生自由地说一说) 9、教师出示文中的有关句子,引导学生了解句子的意思。 “贪婪者总是愚蠢大。“

(1)引导学生理解“贪婪”的意思。(极力希望得到某种好处) (2)文中的老鳄鱼极力希望得到什么?(指名反馈:吃掉鹿)

(3)教师:是呀,正是因为它一心想吃掉鹿,所以对问题不加思考,不思考的人自然会变得愚蠢。 (以学生的字读感悟为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在读中解答问题,在探究鹿识怎样一步一步地实行自己的计策问题中,逐步深入理解内容,体会鹿的聪明和鳄鱼的愚蠢) 三、总结全文,角色表演

1、教师指名说一说:同学们,读了全文,你对鹿或鳄鱼说什么呢?(一是对鹿的称赞,二是对鳄鱼的规劝:

不能太贪婪,要勤于思考)

2、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3、指派小组上来表演,其他的评议,一起导演这个故事。 4、学生再以小组为单位演一演。

5、再指派小组上来表演,其他的评议,和前面一次的表演做对比,强调导演的重要性。

四、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贪婪者总是愚蠢大。我们要像鹿那样,做一个有勇有谋的人。只要勤动脑筋思考,老师相信大家都能够成为一个聪明人。 板书设计

19 一只鹿和一千条鳄鱼 聪明 愚蠢 (死里逃生)(被嘲笑)

20印度王公的大米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一丝不苟\"\"康复\"这两个词语。

过程和方法:

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应以自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能够掌握生字、理解内容,再以小组为单位反馈自读的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婵德拉的善良和机智激发学生对婵德拉的敬佩和赞叹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婵德拉的聪明才智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聪明的孙膑、机智果断的船长、机灵的小鹿,这节课,我们要到印度去认识一个聪明的小姑娘。(教师板书课题) 2、指导学生读好题目。

3、教师导入新课:作者围绕印度王公的大米,写了这个聪明的印度小姑娘的什么事情呢?请大家自读课文。 (巩固旧知,教师指导题目,导入新课,使学生指导课文讲的是一个聪明的小姑娘的故事,激发学生读文的兴趣。

二、自读,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1)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学生按要求读课文。

3、检查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学生读一读,教师强调要点。

字音:“婵”“匙”“傻”是卷舌音,“赐”“仓”是平舌音。“汤”是后鼻音。 字形:“染”字的“九”不能多一点,写成“丸”;“填”字的“真”里面有三横。 (2)再读课文,巩固认读。

4、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自读,解答疑难。并在集体的交流反馈、师生的互动学习中检测学习的情况,巩固对本文生自新词的认知,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三、学生熟读课文,复述故事

(通过复述的联系,将文本内化为学生内在的知识,熟悉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课文复述几遍。下节课我们再来深入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过程和方法:

互相交流、讨论,体会婵德拉的聪明才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调动学生当一个聪明的人积极情感因素。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婵德拉是怎样以自己的聪明智慧治好大象的病,并为村民从王公手中要回自己耕作过的土地的。 三、教学过程:

一、巩固生字,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学生读一读。

2、听写:允许、汤匙、填满、承诺、耕作、嘲笑、抚慰

3、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来认识这位聪明的姑娘婵德拉,知道她是怎么帮助村民要回曾经耕作过的土地。

二、研读课文,体会婵德拉的善良和机智。

1、教师导读:婵德拉是个聪明的姑娘,课文列举了一个什么事例?

2、指名反馈。(婵德拉帮助王公治好了大象的病。王公要给她报酬,婵德拉运用自己的数学知识,帮助村民拿回了自己曾经耕作的土地)

3、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婵德拉运用的是什么数学知识?(引导学生结合文中对仆人们在棋盘格子里放米的经过,说一说)

4、教师导读:按这样的放米方式,当放到最后一个格子的时候,婵德拉能够拿走王公多少米呢?(指名找出婵德拉说的话来解答)

“假如算到棋盘最后一格,全印度的土地都会被这些米埋到膝盖那么深。”

(1)教师拿出棋盘:同学们,你们想象过在这个棋盘的格子上放米,能放这么多米吗?(没有)是呀,谁也不会想到,王公没有想到,村民们也没有想到。

(2)引导学生找找当大家听到姑娘提出的报酬时的反应。(学生找出后,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村民们听了直摇头。”

“王公则暗自高兴。” (3)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此时村民们会想什么?议论什么呢?此时的王公心里是怎么想的? (4)教师小结:是呀,大家都认为姑娘很傻,其实只有小姑娘是最聪明的。她用自己的聪明不仅把王公的大米全运走了,还帮助村民拿回了曾经耕作的土地。

5、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你想对婵德拉说什么?(表达自己对她的敬佩和赞叹)

6、教师:通过刚才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我们体会到了婵德拉的聪明。你觉得婵德拉还是个怎样的姑娘呢?

7、学生自由反馈,教师引导学生品文中有关的句子。 婵德拉还是个的姑娘。(善良、喜欢大象、喜欢数学、观察仔细、一丝不苟) 教学建议:

(1)指名完成填空。

(2)说说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3)指导学生理解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

引导学生了解开篇写婵德拉喜欢大象、喜欢数学的故事的原由。

(尊重小学生对文本的自我感悟,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说中理解,在读中充分地体会作者流露出在文中的对婵德拉还是个小姑娘的敬佩和赞叹,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和感染) 三、总结全文,教育学生

1、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个故事。

2、指名反馈: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善良、观察仔细、一丝不苟、善于思考、肯动脑筋„„) 四、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聪明的人都是生活的有心人,他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积累。 板书设计

20 印度王公的大米 婵德拉 聪明、善良

语文乐园五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巩固复习学过的生字新词,积累“胸有成竹”等成语,正确使用“虽然„„但是„„”“即使„„也„„”“如果„„就„„”等关联词语。 过程和方法:

积累表示人物表情的词语,丰富词汇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现汉字规律,防止写错别字, 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并能正确选用关联词填空 教学过程:

一、有趣的汉字

1、教师引导学生认读课文中的汉字。

2、教师出示汉子卡片,学生读,检查学生认读的情况。教师强调:除了“领”“邻”是前鼻音,其他的都是后“鼻音”。

3、让学生写这些字的声母。

4、指名反馈:你们发现了什么?(他们的声母都是“l”) 5、教师再读这些生字,并进行组词练习。

二、词语超市

1、学生自由读一读成语。

2、教师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教师强调部分字的读音。

3、教师再出示词语卡片,学生一起读。

4、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并说说这些成语主要是描写哪方面的。(人物神态、人物情绪的成语) 5、再读,积累这些词语。 三、选词填空

1、教师出示文中的三组词语。(“虽然„„但是„„”“即使„„也„„”“如果„„就„„”) 2、指名说说这些关联词语所表达的句子的前后关系。(转折、无条件、假设) 3、读句子,说说句子前后分句的关系 4、学生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集体反馈

(1)即使„„也„„ (2)如果„„就„„ (3)虽然„„但是„„

四、阅读欣赏

1、读课题,教师引导阅读:题目的中心词语是什么?(聪明) 2、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聪明”提问题。

(1)谁聪明?(直接从题目中解答:牧童)

(2)短文通过什么事情表现牧童的聪明?

3、教师导读:是呀,短文通过什么事情表现牧童的聪明?请同学们阅读课文。 4、指名反馈。(国王听说一个牧童很聪明,就向他出了三道题难为牧童,牧童巧妙地解答了。并受到了国王的奖赏,成了王宫的继承人)

5、教师导读:那么国王到底向牧童提出了什么问题?牧童又是怎样回答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来。

6、集体反馈。 五、课堂小结

教师:多么聪明的牧童呀!你们想做一个聪明的孩子吗?(想)那就得多多能够脑筋思考。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使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书写草字头、竹子头、爪子头的字。 过程和方法:

阅读短文《聪明的牧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牧童和聪明,自主积累词语,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写字板

1、教师出示本课要写的字,学生认读。 2、指导写“讥”“讽”“诺”。

(1)教师出示这三个字,让学生说出部首。指导学生写言字旁。

(2)指名说说这些字的结构特点以及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左窄右宽,左让右) (3)教师示范,学生跟着写一写。 3、教师出示“唬”“换”,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结构特点以及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指名反馈,教师强调要点。

“唬”“换”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左让右,写“唬”要注意“虎”的笔画顺序,以及“虎”下面不能写成“心”。 5、学生练习写“唬”“换”教师巡视辅导。 6、指导写“惹”。

(1)指名说说它们结构特点(上中下)

(2)指导学生书写的时候要注意把横写得长一些,竖写得短一些,这样“惹”才不会被写得瘦瘦长长的。

7、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辅导。 二、写毛笔字。

1、引导学生观察今天要写的字,指名说说它们的部首。 2、教师指导学生写今天要学的不受。

草字头:横长右端略高,左竖略右下斜,右竖撇略左下斜。 竹字头:短撇左下斜,横短,点小右小斜,左右基本一致

抓字头:撇短较平,左点稍大,两点右下斜,撇点短左下斜。 3、教师示范书写,学生跟着书空。

4、学生练习书写部首,教师巡视辅导,个别指导。

5、集体评议,指出优缺点。

6、指导学生说说今天要写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要点。

(教师强调:横细竖粗,撇和捺要舒展,注意具体字中各个笔画的变化) 7、学生练习描红。

8、集体评议,评出写字冠军。

三、课堂小结

教师:写毛笔字一定要读帖。不仅读字的结构,还要读出字的变化。写出字的结构美和变化美,字才会活!

21清平乐·六盘山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字,掌握难认难写字 过程和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熟知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板书,揭示课题。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

2、教师解释课题:清平乐是词牌名,是决定音韵和格律的。 3、教师简介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二、读通词,掌握相关的生字新词。

1、学生自由读词,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尽量读出韵律来。 2、检查学生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 重点指导“缚”的声母是“f”,“陕”是卷舌音,“缨”是后鼻音;“雁”的里面是两个单人旁,不要写成双人旁。

3、学生齐读生词后正确、流利、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读懂课文,深入了解词的背景。

1、教师导读:这首词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的呢?请同学们读课文。

读中学习并掌握本课的其他生字新词,再和同桌说说毛主席创作这首词的背景。 2、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

3、指名反馈(要求简单地复述课文内容,也就说出了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4、教师在学生反馈的基础上,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一边看图,一边介绍创作背景。 5、教师引导:了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你能想像出毛主席当时写这首词时的心情吗? 6、学生怀着喜悦、激动的心情读一读,读出革命者对胜利的信心和期待。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毛泽东领导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挽救了中国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光辉的一页。同学们课后还可以搜集有关红军的资料,加深自己对长征的了解。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了解词章《清平乐.六盘山》,体会这首词饱含的革命豪情。 过程和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和学习心态。 二、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和学习心态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认读上节课学过的生字词。 二、理解词的意思。

1、教师出示注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说说《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的意思。 (六盘山、望断、红旗、长缨、苍龙) 2、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词的理解。 三、品读,体会情感。

1、指名读词额上半阕和下半阕,想一想,作者都写了哪些景象?

2、指名反馈:上半阕,作者看到了什么?

3、师导:这是词人远眺六盘山所见到的景象,这让他想到了什么?请大家把词中的句子画出来。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行词。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下半阕,说说作者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6、指导有感情朗读。

四、拓展延伸,读《长征》。

1、教师:同学们,翻过六盘山,红军长征即将胜利,能不高兴吗?在这漫长的长征路上苦难重重,但是我

们的红军战士从未畏难过。你们听――课件配乐朗诵毛泽东的《长征》。

2、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诗词,集体交流。 五、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克服万难、流血牺牲争取来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将来建设祖国,为祖国争光。 板书设计

21、清平乐·六盘山

看到 想 情

上半阕:天 云 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幸福而自豪

下半阕:峰 旗 战士 “何时缚住苍龙” 对革命的坚定和信心

22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会认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过程和方法:

读通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英雄事迹,深入挖掘英雄人物的崇高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清课文脉络,学习复述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课题质疑,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指导学生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或是你有什么问题? 学生反馈,教师归纳为:董存瑞为什么要炸碉堡,为什么要舍身炸碉堡?董存瑞怎样炸碉堡?结果怎样? 3、教师导读:想解答这些问题,就快读课文吧! 二、小组合作,自读课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给课文分段,并说各段的主要内容,给各段加小标题。

3、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用横线画出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句子。 三、检查生字,理清条理。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一读,其他正音。 2、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强调。

字音:“锋”“疯”是后鼻音,“撼”“恨”“掩”是前鼻音;“掷”“铸”是卷舌音。 字形:“恨”字头上不要多写一点,注意“凹”的笔画顺序;“导”的上面是“巳”,不能写成“已”或“己”。

3、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卡片,学生再读巩固。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评议。

5、指名反馈分段的情况,并给他们加个小标题。 四、抓住关键语句品读,体会敌人火力的凶猛。

1、教师指名反馈“董存瑞为什么要去炸碉堡?”

2、教师出示以下句子。“嗒嗒嗒„„突然,从一座桥上喷出了六条火舌,封锁了我军前进是道路。”指名说说“封锁”说明了什么?

3、引导学生读课文,找出文中写敌人火力凶猛的句子。 4、指导反馈。

教师要指导学生从“压”“抬不起头”“倒下了”“更疯狂了”“扑哧扑哧”“冒起了点点尘土和白烟”“一齐”“扫射”“交织成了一道火网”等词句上去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读。 5、教师导读:同学们,敌人的火力这么凶猛,冲出去必死无疑,只有把碉堡炸毁,战士们才能继续进攻。这时候,董存瑞站了出来:“连长,我去炸掉它!” 6、教师指名反馈:同学们,你们听出了什么? 7、指导学生朗读。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董存瑞知道敌人的火力点凶猛吗?董存瑞知道自己去炸碉堡的危险吗?是的,他知道,在恳请去炸碉堡之前,他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这是多么令人钦佩的战士啊!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理清文章的条理,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敌人活力的凶猛。 过程和方法:

总结全文,复述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过程,体会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英勇献身、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质疑,给学生充分与文本交流的时间,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品读句子,帮助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流露在句子中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新词的卡片,指名读,然后全班跟读。

2、师导: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当部队进攻受敌人凶猛火力阻击后,董存瑞主动请战,决定炸掉敌人的碉堡。敌人的火力这么凶猛,他怎么冲到桥下的呢?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三段。 二、学习第三段。

1、默读课文,思考:董存瑞是怎样一步步冲向暗堡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指导学生边读边谈。

(1)抓住描写董存瑞动作的词“冲”“抱”,体会董存瑞急于炸掉暗堡的心情和决心。 (2)“跃出”“跃进”“再跃进”,表现董存瑞机智勇敢、动作敏捷,在敌人的火力封锁中艰难地前进。

(3)“忽左忽右地匍匐前进”“向前滚动”说明董存瑞每前进一步都很艰难,说明董存瑞既勇敢无畏又沉着机智。

(4)从“身子一震”“趁着腾起的黑烟,猛冲到桥下”体会董存瑞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勇往直前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第四段。

1、教师范读第四段,学生思考:董存瑞是怎样炸掉暗堡的?

2、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学习小组讨论: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既能炸毁暗堡,又能保全性命? 4、有感情地读董存瑞炸暗堡的形象的句子:“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顶,右手猛的一拉导火索。”找出其中的动词,说说董存瑞为什么这么做? 5、投影出示董存瑞神态的句子:

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种、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 引导学生抓住带点的词语去体会董存瑞无所谓惧的英雄气概。

6、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说明了什么?指导朗读。 7、放录象,再现情景,感情朗读全文。 四、小结

1、董存瑞为了祖国的解放,为了人民的幸福,勇于献身,如果要你为董存瑞叔叔立一块碑文,你会在碑文上写些什么?

2、教师小结,教育学生学习董存瑞不怕困难、英勇献身的精神,努力学习,力争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板书设计

22、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封锁道路——请求炸暗堡——冲到桥下——舍身炸暗堡——解放隆化 仇恨 勇敢机智 视死如归 坚决 坚强 英勇献身

23 海上英魂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过程和方法: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概括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邓世昌等\"致远\"号官兵的英雄事迹,让学生受到情感的撞击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邓世昌等\"致远\"号官兵的英雄事迹,让学生受到情感的撞击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学习了几位英雄的事迹后,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介绍的是甲午海战中的邓世昌。板书:《海上英魂》 (二)新课: 1、检查自学:

①出示:霎时、起锚出海、响彻云霄、频频发炮、屡中敌舰、毫不示弱、乘风破浪 读准字音。

这些字哪个字易错,你能提醒同学们吗?,

可引导学生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来记住本课的一些生字的字形,如把“苗”与“锚”、“它”与“舵”、“肖”与“霄”、“步”与“频”进行比较。 哪个词语你不懂,可以提出来。 学生可能问:

管带:清末新军制,统辖一营的长官称为管带。海军的舰长亦用此称。

频频:屡次,连续几次。连续不断。

屡:一次又一次。

毫不示弱:丝毫不表示自己很弱。常形容在强者面前不畏惧。

乘风破浪:乘,利用。船趁着风势,冲开浪头。常比喻不畏艰险奋勇向前,也形容事业迅猛发展。又作“长风破浪”。 霄:云;天空。云霄这个词语有什么特点? 置之度外:不把生死放在心上。 ②课文中还有哪些词语不懂? 2、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①初读,默读思考全文记叙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并想想:文章分别用哪些段落写了这场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可先标出各自然段序号,并作相应的文字批注:起因经过结果) ②交流:

课文记叙了在中日甲午海战中,虽然我北洋水师与日军顽强作战,最终失败,但他们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全国人民。

起因:1自然段

经过:2——6自然段

结果:7自然段 ③学习一、三段

第一段写什么?(日本侵略我国,甲午战争爆发。)板书:侵略我国,战争爆发

第三段写什么?(甲午海战我方失败,但邓世昌等爱国将士的精神永存。)我们用什么方法概括出本段的段意?(把两个意思合并)

④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为什么我方会失败?为什么邓世昌要与舰船共存亡等。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学习选用课外信息资料辅助阅读。 过程和方法:

学习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的主要部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在中日甲午战争中邓世昌率领将士顽强作战的动人事迹,体会昨日的英雄们舍身报国的崇高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语的深刻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十五课。 (二)新课:

在甲午海战中,中国的北洋海师是怎样与日军作战的呢?今天我们深入学习课文。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来读读课文。

自学思考:我军官兵是怎样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战斗的?请你画出最感动的重点语句体会。 小组交流,汇报: 1、学习2——3自然段。

北洋舰队面对强敌,毫不示弱。各舰官兵同仇敌忾,奋勇杀敌。

一时间黄海海面战火熊熊,硝烟弥漫,喊杀声、炮轰声响彻云霄。 抓住:同仇敌忾、响彻云霄等词语体会战斗的激烈。 此时,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放短片,出现甲午海战战场。特别是让学生亲眼看到敌舰先进的设施,体会我北洋水师的处境。

再读这句话。

这部分,是作者描写海战的整体。 2、学习第四——六自然段

还哪是最感动你的地方?, 抓“置之度外”

①邓世昌怒视“吉野”舰,对大副说:“敌军全仗‘吉野’横行,如果撞沉‘吉野’,我军一定能取得胜利。“他慷慨激昂地向全舰官兵宣布:“我们为国作战,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现在‘致远’舰伤弹尽,无力再战。我决定以我伤残之舰撞沉‘吉野’,与‘吉野’同归于尽。”全舰官兵齐声高呼:“撞沉‘吉野’!撞沉‘吉野’!”邓世昌登上驾驶台,双手紧握舵轮,开足马力向“吉野”舰撞去。 课文中有一个词语:置之度外。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此时,我们再联系上下文,体会邓世昌他们在什么情况下把生死置之度外?怎么把生死置之度外?

引导学生分析出:

北洋水师官兵怀着对侵略者刻骨的仇恨(怒视)对祖国的爱(慷慨激昂、置之度外等)用生命保卫祖国的领海,捍卫祖国的尊严。在炮弹打尽、舰身倾斜,即将沉没时,决定以伤残之舰撞沉“吉野”,与“吉野”同归于尽。

朗读:读出邓世昌与全舰官兵用生命保卫祖国的决心与勇气。

你是怎么读懂“置之度外”的?(联系上文。抓邓世昌、全舰官兵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体会。他们是典型人物。)

邓世昌等爱国将士还怎么把生死置之度外?

②敌军舰队发现“致远”舰向“吉野”舰猛冲,立即集中火力轰击“致远”舰。“致远”舰的甲板上起火了,但它并没有停止前进,而是像一条火龙乘风破浪,继续冲向“吉野”舰。“吉野”舰上的敌军见此情景惊恐万状,纷纷跳水逃命。敌军舰长也吓得目瞪口呆,魂飞魄散。

抓敌人的神态、动作体会出面队比自己强大的敌人,邓世昌等人在弹尽、在船即将沉没的时刻,用“致远”舰做武器,誓死保卫国家。

通过写敌人的神态、动作、表情,来突出邓世昌等人的品质,这叫什么描写?(侧面描写)这样描写的好处是什么?(衬托人物高大的品质。) 想象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朗读。

你还从哪读懂“置之度外”?

③邓世昌落水以后,仍不停地大喊杀敌。他平日饲养的爱犬游到他的身边,用嘴衔他的手臂和辫子,想救起主人;有个随从还把一只救生圈扔给邓世昌,但是他都拒绝了。邓世昌决心实践自己的誓言:“与军舰共存亡!”他沉没在汹涌的波涛之中,壮烈牺牲了。全舰二百多名将士,除十六人获救以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

引导学生体会邓世昌等人的铮铮铁骨。为了祖国宁死不屈。 朗读,读出邓世昌视死如归的精神。

我们怎样读懂“置之度外”?(联系下文) ④小结学法: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习词语

在这部分中,我们看到描写战争,既要有战争场面的描写,又要有典型的人物,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衬托。

⑤读2——6自然段。

让我们再回到甲午海战的战场,感受英雄们的伟大精神! 指名读4——6自然段。

3、学习第7自然段

这场战争的结局是怎样的?它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

由于双方军力的悬殊和当时政府的无能,我们战败了(板书:我方战败)。但是,在这场战争中,以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将士的崇高精神却永远留在全国人民心中。 齐读课文。 4、回归整体:

讨论:本文以中日甲午战争的始末为线索来叙事写人,为什么题目不用《中日甲午战争》,而命为《海上英魂》?(本文是通过叙事来歌颂赤子情怀,表达对邓世昌这样的民族英雄的怀念和哀悼,希望这些永远长眠在大海中的英魂能够安息。他们的精神永远活在中华儿女的心中!) (三)拓展活动

查找有关中日甲午战争的影视、书籍、图片、资料进行观看或阅读。 板书设计:

侵略中国 爆发战争 海上英魂 英勇抵抗 生死置之度外 我方失败 精神永存

24 阿廖沙和他的伙伴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自学课文生字新词,会认12个生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过程和方法: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认识阿廖沙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机智勇敢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认识阿廖沙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机智勇敢的品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指导学生将课题读好。

2、教师引导:同学们,通过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视死如归的董存瑞,认识了为国捐躯的邓世昌,他们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人,他们用生命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今天,我们要认识一群孩子,他们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呢?我们赶紧来学课文吧! 二、教师提出要求,学习自读。

1、借助拼音,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把课文读通,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思考问题:阿廖沙和他的伙伴接受的是什么任务?他们为什么要接受任务?他们怎样完成任务?

三、反馈自读情况,掌握生字。

1、教师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指名读一读,其他正音,教师再强调。 字音:“殊”“施”“授”“彰”是卷舌音,“瞒”是前鼻音,“聋”“腔”“彰”是后鼻音。 字形:注意“蔽”的笔顺,“予”不要多写一撇。 2、教师再出示生字新词卡片,让学生在读中巩固。 3、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学生读通课文的情况。 4、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指导说故事。

1、教师出示故事梗概,让学生在小组里说故事。

(1)阿廖沙和他的伙伴发现隐蔽在池塘对岸树林里的高炮连,并经常关注他们。 (2)冬天,阿廖沙和他的伙伴垒“炮台”,结果被德军侦察机轰炸了。 (3)高炮连上校把垒假炮台吸引敌军注意力的任务交给了阿廖沙。

(4)阿廖沙带领伙伴们在远离军事的地方垒起无数“炮台”,多次让德军扑空。 (5)阿廖沙因此被授予一枚勋章。 2、指名说一说,互相评议。

3、教师鼓励学生把这个故事说给其他人听。

五、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了阿廖沙和他的伙伴的故事,他们通过垒假炮台,为保卫祖国出了一份力,真是了不起。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读好句子,理解个别词语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思想共鸣。培养学生的和平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学习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听写下列词语:

侦察、震耳欲聋、召集、设施、特殊、全神贯注、以假乱真 二、引导反馈,深入探究。

1、教师指名反馈:阿廖沙和他的伙伴接受的是什么任务。

2、要求学生找出上校安排任务时说的那番话。 指名说说这里的“掩体”,或是“炮台”具体指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 师导:现在,你们知道阿廖沙和他的伙伴为什么要被连长厉声呵斥了吗?(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理解)

3、教师:军事要地需要掩护,所以上校把这个任务交给了阿廖沙和他的伙伴。可他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来掩护军事要地的呢?请大家读课文,然后想一想。 4、指名反馈。

5、教师导读:阿廖沙和他的伙伴是怎样完成任务的呢?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6、教师引导学生想像:阿廖沙和他的伙伴会到什么地方,垒怎样的“军事设施”? 7、教师质疑:这段话中的“军事设施”和“总工程师”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8、教师导读:阿廖沙和他的伙伴把这项任务完成的很出色。你们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重点知道学生理解“阵地”“鱼儿”“诱饵”等词,并知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9、教师小结:多聪明的孩子呀,他们居然用自己垒的军事建筑把德军的侦察机骗得团团转,真是太有意思了!

三、拓展延伸。

1、师导: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许多和阿廖沙一样热爱中国,聪明勇敢的小英雄,你们都搜集了哪些资料,赶紧讲讲他们的故事吧! 2、学生讲故事。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虽然还小,但是也可以为祖国尽一份力。你捡起一张扔在地上的废纸,是爱祖国的表现;你不随地吐痰,是爱祖国的表现;你努力学习,是爱祖国的表现。让我们行动起来,一齐热爱我们美丽的祖国吧!

板书设计

24、阿廖沙和他的伙伴 接受任务 垒“军事建筑”,引开德军侦察机 (以假乱真)出色完成任务

语文乐园六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积累如“目瞪口呆”等含有人体器官的成语。 过程和方法:

了解一个字在不同词语中意义的联系和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欣赏短文,引导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有趣的汉字

1、教师出示文中含有“成”的词语卡片,学生读一读。

2、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词语的意思,理解每个词语中“成”的意思。 3、指名反馈。

4、教师小结:可见,不同的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也是不同的,我们必须把它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

5、学生完成“熟”字组的训练。 6、反复读词语,在读中积累成语。 二、词语超市。

1、教师出示文中的成语,指名读一读,教师正音,并强调。 2、大家一起读一读这些成语。

3、引导学生借助成语字典,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

4、教师:读了这些成语,你发现了什么? 5、教师:你还能说出几个这样的成语吗? 6、学生读成语,在熟读中积累成语。 三、加标点。

1、学生自由读文中的段落。

2、教师指名读,教师指导停顿后,学生再读一读。 3、学生齐读段落后练习加标点。 4、集体评议。

5、再读段落,巩固标点的运用。 四、阅读欣赏。

1、学生自读短文,思考: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指名反馈。

3、引导学生从短文中找出描写项羽破釜沉舟的句子。

4、教师:这就是破釜沉舟的字面意思。那么这个成语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指名学生反馈)

5、教师:现在你们知道项羽之所以能以少胜多的原因了吗?

6、教师小结:同学们,一个人的潜力是无可估量的,只要下定了决心,死不后退,就能激发出势不可挡的力量。

7、拓展延伸:说说其他的成语故事。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学习观察“屈、疯、献、略、施、殊”六个字 过程和方法:

练习把字写得笔画正确、匀称美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写字板。

1、指导写“凹”和“凸”。

(1)指名说说这两个字的笔画顺序。 (2)学生跟教师一齐书空这两个字。

(3)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书写位置。 (4)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辅导。 2、教师同法指导学生写:“侵”“略”“施”“殊”

其间,教师相机指导:这四个字都是左窄右宽的字,字的左边要让右边。“各”“殊”上的撇和捺都要适当地舒展。

二、写毛笔字。

1、教师出示要写的部首,让学生说说他们的名称。

2、教师引导学生一边说部首的名称,一边书空。

3、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人字头、八字头、大字头,发现书空特点。 4、指名归纳,教师总结。

5、学生描红这三个部首,教师巡视辅导。

6、出示要写的字,指名说说他们在田字格中的占位及书写特点后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辅导。

25 最后一份晚报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会认4个生字,会写5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过程和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受到女孩儿对母亲的爱。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引导学生拿出妈妈的照片,用一句话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妈妈。

2、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你们的介绍,老师对你们的妈妈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你们的介绍中,老师听出来了,你们很爱自己的妈妈。可是,我们该怎样爱妈妈呢?学了课文《最后一份晚报》,一定会对同学们有所启发的。

二、提纲导读,学生自读。

1、读文,画出生字新词。认读并掌握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读了短文,你想对小女孩说什么?请写一写。 三、检查生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出示含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读一读,其他正音。 2、教师强调部分生字的读音后,开火车认读生字。

字音:“诧”“怔”是卷舌音。 3、引导学生用生字组词。

4、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卡片,全班一齐读一读。读中巩固生字的认知。 5、指名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角色朗读课文。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小女孩给“我”一枚硬币,叫“我”到她妈妈的报摊上买报纸。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知道女孩为什么要让“我”替她买一份晚报,体会女孩的一片孝心。 过程和方法:

总结全文,拓展延伸,谈谈自己的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从描写小女孩儿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中,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感受小女孩儿对母亲的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根据诗句想像画面,谈体会,启迪学生懂得关心、体贴、孝敬父母。 三、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卡片,学生一齐读一读。

2、要求学生用上下列词语,复述课文内容。

吓一跳、镇定、疑惑、惊讶、诧异、怔怔地、盯着、不解 3、引导学生观察这些词语,说发现。

4、指名反馈,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的疑惑和惊讶呢?

5、教师引导质疑:如果是你,你知道了这样的事情会有什么疑惑? 二、再读课文,解答疑难。

1、师导:现在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然后解答问题:这个小女孩为什么要买这份晚报? 2、指名反馈。

3、教师引导:这份报纸容易卖出去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4、小结:是呀,要是等人来买这份报纸,还不知道要等多久呢!想到这里,小女孩觉得妈妈太辛苦了,想让妈妈早点回家休息,所以才买这份报纸。

5、师导:其实,为了卖掉这份报纸,不仅妈妈等了一个小时,小女孩也等了一个小时,你们能从文中找出老师这么说的依据吗?

6、师导:等了一个多小时多辛苦呀,小女孩为什么不直接拿钱向妈妈买报纸呢,那不是八点左右就能回家了吗?

7、引导想像:她真是一个好女儿,我想文中的“我”看到女孩远去的背影,一定是心潮澎湃的,“我”会想些什么呢?你有什么话想对这个女孩说吗? 三、总结延伸,谈感受。

1、教师:这是生活中的一件平凡的事,但它却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其实,在你们的身上,也发生这许多令人感动的场景。能说一说吗?

2、教师: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对妈妈说的话,有什么特别想为妈妈做的事吗?(学生自由抒发自己的感想。) 3、教师小结:同学们,话不需要太多,事情不一定要做得太大,关键在于你用情一定要真。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爸爸妈妈爱你们,你们也要爱爸爸妈妈。你们一定要努力做一个关心、体贴、孝敬父母的好儿女。 板书设计

25、最后一份晚报

疑惑

掏钱买妈妈的报纸 惊讶 一切只因爱妈妈 诧异 不解

26 真情无价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程和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读朗读课文,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出课文大意,掌握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真情无价。 2、教师示范读,学生跟着读。

3、教师引导:同学们,你觉得什么是真情?能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说说吗? 二、配乐朗诵、,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柔美的音乐,认真倾听老师朗诵。要求:画出生字新词,思考:课文中无价的真情发生在谁和谁之间?

2、教师出示本课的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教师强调要点。 字音:“橱”是卷舌音。

字形:“庞”是半包围结构,“广”字头书写的大小要能藏得住里面的“龙”,另注意“龙”上的撇和点都不能丢。

3、教师再次出示含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大家一齐读一读,在读中巩固生字,积累词语。

4、指名反馈:文中的真情发生在谁和谁之间?

5、教师小结:姐姐和妹妹间的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妹妹和店主之间则是陌生人和陌生人之间的真情,这更是难得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细细体味这种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 6、教师播放课件中的柔美音乐,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读后说,理清文章的条理。

1、再次播放音乐,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哪些自然段写的是妹妹买项链,哪些自然段写的是姐姐退项链。 2、指名反馈。

3、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按照买项链、退项链的过程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读了几遍课文,你们一定和老师一样被文中的姐姐、妹妹、店主的真情打动了吧!他们都拥有一颗集真、善、美为一体的心,真是太令人感动和羡慕了。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理解店主说的那句话的含义,懂得真情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道理。 过程和方法: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情分析人物的情感世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真情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从文中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项链手帕不胜枚举寂静脸庞小心翼翼得意洋洋满心欢喜连蹦带跳

2、教师导读: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写的是发生在姐姐、妹妹还有一家商店店主身上的感人故事。这个感人的故事是围绕一条项链展开的。你能不能用这根项链把这个故事串起来。

妹妹想送项链给姐姐-妹妹到商店买项链-店主把项链卖给妹妹-姐姐来退项链-店主把项链送给姐姐

3、师导:作者围绕条项链,为我们展示了人间用真情买不到的真情。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去感受这无价的真情。

二、深入探究,体会真情。

1、教师导读: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无价的真情分别体现在姐姐和妹妹之间、妹妹和店主之间、姐姐和店主之间。现在请大家读课文,用文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读文探究。 3、集体反馈

4、教师导读:妹妹要送项链给姐姐,是因为――(学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中妹妹说的话)

5、教师质疑:可是,店主为什么要把贵重的项链以几枚硬币的价格卖给妹妹呢?请大家把店主人说明原因的句子找出来。

6、指名反馈后引导学生想像:同学们,当店主人了解了妹妹一家的境遇,体会到了妹妹这份真情的时候,他看着眼前的这个小女孩水想些什么?

7、教师小结:是呀,姐妹间的真情深深地打动了店主,让他看到了人世间不能用金钱买到的真情,所以他以几枚硬币的价格把贵重的项链卖给了妹妹。当姐姐来还项链时,他把项链送给了姐姐。他的行为一样令人感动。他用自己的真情保护了姐妹俩的这份真情。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师导:同学们,小女孩、姐姐、店主这三个人,你想赞美谁?赞美她什么?

2、指名反馈:我想赞美( ),我赞美她( )。 3、教师引导学生说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情故事。

四、教师小结:同学们,这美丽的瞬间留在了姐妹俩的心里,也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里,感谢姐妹、店主,他们用真情唤起了我们所有人的这份真情。 板书设计

买 退 送

27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会认6个字,会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过程和方法:

有感情地、流利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二、教学重点、难点:

着重读好百合花说的话,体会文章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欣赏百合,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1、播放课件,欣赏百合。其间,教师介绍百合花。

2、教师补充板书,设置悬念:花儿大多开在园子里,田野里,山冈上,可这株百合花却绽放在人的心田上,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齐来品读林清玄的美文《心田上的百合花开》、 二、教师出示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内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互相提醒生字的书写要点。 2、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读一读。

3、和同学交流这株百合花留给你的印象。

三、检查生字,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检查学生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2、教师强调要点。

字音:“模”是多音字,“誓”“嘲”是卷舌音,“誓”“莹”是后鼻音。

字形:“遥”先写里面的部分,再写“辶”,“誓”的上面不能写成“拆”,“莹”字“玉”上的点不能丢。 3、再次出示生字新词卡片,学生一齐读一读。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学生读文的情况,教师稍做指导。 5、分步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围绕专题,走进文本。

师问:“请大家用心读文,思考‘这是一株 的百合花’?你会用哪些词语概括?请在文中圈出,划出富有蕴味的词,写上自己的感受!” 四、小组合作,再次探究。

学生读课文,圈圈划划。读后交流。

(1)意志坚定,点拨“嘲笑、不屑、鄙夷”的理解,为什么写野草?

(2)坚信自己。师问:它坚信什么?

(3)性格倔强,从哪儿看出?连续用了三个“我要„„”这三个理由是并列的吗?

(4)执着(5)坚韧不拔(6)美丽 你从哪儿知道?还从哪儿知道?(第六自然段)师问:这段话写的是孩童、许多情侣、无数的人,怎么是百合?引领学生明白直接描写和衬托描写两种不同的写法。(7)内心美丽、纯洁(8)坚持不懈 你从哪儿看出它的坚持不懈、全心全意?(刚开始-遭到鄙夷-年年——牢记)(9)谦虚不逊、不炫耀、不张扬(10)永不放弃(11)伟大(12)自尊自爱自强(13)幸福(14)不斤斤计较(15)富有主见(16)自强(17)充满灵性、充满智慧

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而后师问:如果这些特点属于人,你会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品读语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过程和方法: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百合花对生命的思考,明白自己的命运应该由自己创造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作者借百合花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听课文配乐朗诵,观赏一组生在断崖未开花和盛开的百合图。

二、读中表达,深化主题

师:这样优美的文字,我们要把它读到心里才对!请大家选择优美的片段练练,用我们的声音来表达!

1、生练,展示读特别优美的段落。

2、引读百合花说的话——三次“信念”

师:课文是描述一株近乎完美的百合,到底是什么使杂草变为美丽的花?师用语言创设情境,抓住“纯洁的念头”,三次引读(百合先后三次说的话) 3、生读后,师问:你知道它为什么能“近乎完美”?(很有主见,目标专一、坚持不懈,坚信自己,信念和理想不变!) 4、师对着板书激情总结:只有心田上的百合花怎样怎样,才能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花!信念是一种力量,它才会不怕嘲笑,不怕鄙夷,努力地释放自己的能量,长成美丽的花;信念是一颗种子,它才会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开出美丽的花!

三、倾吐心声,流露收获。

1、师导:不是所有的百合都有这样的信念,如果有一株没有念头,你会怎样劝劝它,打动它,感动它?请写一段话!

2、生写着——组织交流——师生评议。

3、师总结,生再读课题。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让我们的心里都植下一株百合花。相信自己,只要你肯付出勤勉与努力,生命的百合花就会对你绽放。

板书设计

27、心田上的百合花开

断崖上未开花的百合 执着 盛开的百合花 自信 坚韧 勇敢 幸福 ······

28 母爱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学会本课生字10个,会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过程和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确读书方法,学会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入地体会老牛表现出的伟大的母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到动物的母爱。 三、教学过程:

一、欣赏《游子吟》,导入新课。

1、欣赏课件――动画《游子吟》。

2、师导:这是一首大家熟悉的诗,短短的几行诗,母爱的平凡、伟大、无私表达得淋漓尽致。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将再次展现母爱的伟大。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

(1)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卡片,指名读一读,其他正音。 (2)指导学生认读生字,并强调生字的注意点。 读音:“漱”和“刹”是卷舌音,“和”和“刹”是多音字。

字形:“挪”的笔画比较多,要注意将笔画适当收紧,“哀”的中间是“口”,不能写成“中”。 (3)出示生字新词,集体开火车读一读。 (4)再读新词,读中巩固生字的认读。 2、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评议。 三、提纲导路,学生自学。

引导学生从下面几个问题去感知课文内容: 1、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2、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那里环境怎样? 3、这头老牛为什么如此倔强? 4、把你读文后的感受写下来。

四、整体感知,体会环境的恶劣。

1、指名反馈:课文围绕母爱写了一件什么事?

2、教师和指名反馈:这个故事在什么地方?

3、课件出示地区严重缺水图,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4、教师指导学生相机理解:极度缺水 珍贵的水

师介绍:这儿是我国西部的青海省,非常缺水。那的人在干旱年不得不背井离乡逃水荒;许多地方为争抢饮用水而经常发生纠纷和械斗,强壮的劳动力不得不留在家里担水拉水,而不能外出务工,目的仅仅是为了日常的基本吃水。除了人之外,那里还有300多万头牲畜需要喝水。

在最缺水的时候,部队就要担负起周围老百姓的用水任务,水是从56公里外拉来的,每日限定两趟。送水,对战士来说,这是一项重要任务。如果在运水的过程中,出现了丢失水的问题,就是违反纪律,就要被处分。

干旱的时候,水只能用来救命,救人的生命,救牲畜的命。水是维持生命的。 5、指导学生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出水的珍贵。(“每人每天”、“只有几斤”“全部依赖”“从很远”) 6、全班再读这些句子,突出沙漠环境的恶劣以及人们用水的珍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抓住重点语句,揣摩语言,从内容中体会思想。 过程和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感动的情节,说出自己为什么感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母爱的深沉,从而理解生活中的母爱,让学生学会感悟亲情,学会做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课文特点,揣摩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描写,来表达深深母爱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过程:

一、简要概括课文内容,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学习2到4自然段。

1、其实,每一段向我们描述了关于老牛的一个画面,请你默读3个自然段,从每一个自然段中分别找出一个词概括描写老牛画面的特点。

2、我们一起走进这三个画面。 (1)读“倔强”。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认为能表现老牛“倔强”的词句。课件出示句子: “老牛立在车前,任凭司机怎么喝斥驱赶,它就是不肯挪动半步。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双方仍然僵持着。”“人和牛就这样对峙着,性急的司机反复按响喇叭,可老牛仍然一动不动。” 指导读。要突出:任凭、就是、半步、反复、仍然,“五分钟过去了”读得稍慢

(2)读“悲壮”。在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牛的主人来了。他恼怒地举起鞭子,抽打老牛。老牛怎么样呢?

课件出示句子:“牛被打得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它凄厉的叫声,和着沙漠着阴冷的风,显得分外悲壮。” 指名读。读这两句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它如果能说话,会说什么? 老师的眼前浮现的是这样一个画面:

鞭子越抽越急,像雨点般的狠狠抽在这个瘦骨嶙峋的老牛身上,牛皮筋拧成的长鞭在空中“飕飕”地作响,直打得老牛皮开肉绽,几乎支撑不住脆弱的身体了,可它只是“哀哀”地惨叫,还是不肯离开半步。它浑身伤痕,鼻子也被主人用力拉的鲜血直流。但抬起的眼睛里却没有一丝的怨恨,还是那副可怜的眼神。它身上的鲜血“滴答”“滴答”地流了下来,染红了脚下的沙土,连鞭子也被血染红了。那老牛还是“哞哞”地哀求着,凄凉的叫声和着沙漠阴冷的寒风“呜呜”作响。那叫声,传送得越来越远,越来越凄惨,在旷野中显得是那样的悲壮。这哪里是在哞叫,分明是用生命在乞求啊,乞求的仅仅是一盆水!一盆水呵!我们听得很清楚,它叫出的声音竟然像人在说话:“„„水„„水呵„„” 想象这一画面,再读这两句。

师小结:司机和送水的战士都哭了,送水的战士取了半盆水给老牛。明明知道这宝贵的水是要救命的水,明明知道给出了水就要被处分,送水的战士还是给了老牛半盆水。送水的战士是怎样想的?

(为了这点水,老牛可以连命都不要。从哪里可以看出?老牛肯定是非常需要水了。再不给它水,它可能会被打死的。) 小结:他被老牛感动了。被老牛的拚命争水感动了,被老牛的悲惨情形打动了。看着这样的情形,谁又能受得了呢?

(3)读“慈爱”。

师:可是,出人意料的是,老牛的这样拚着自己的命要来的水并不是要给自己喝,而是给它的孩子喝的。

出示句子齐读:

“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小牛也舔舔老牛的眼睛,静默中,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

读到这里,再回过头想想老牛的倔强和被打时悲壮的场面,你明白了什么?

(明白了老牛拚命要水,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孩子。“倔强”表现的是爱,冒着被打死的危险也是为了爱。) 师小结:原来,老牛与车对峙的倔强,老牛的以死抗争的壮举,都来源于对小牛的慈爱啊!想一想:老牛为什么流泪,小牛又为什么流泪?

(水之难得的痛苦,能给水给孩子的高兴。看到老牛遍体鳞伤的痛苦,能喝到水的高兴。)

三、总结。通过这样一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母爱的故事吗?说说:你的妈妈是怎样爱你的? 板书设计

28、母爱 倔强

老牛拦路索水 悲壮 为了孩子 慈爱

语文乐园七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使学生意识到汉字的有趣,对汉字产生深厚的兴趣,提高识字能力 过程和方法:

看图、读字,帮助学生对所学的词语进行归纳整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积累成语,理解成语,运用成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积累词语、成语,感悟汉字的独特 教学过程:

一、有趣的汉字

1、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这是一个什么字? 2、教师:这幅画展示了中国汉字发展的观察,你们能用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一下中国汉字发展的历史吗?(展示搜集到的资料)

3、教师引导:人们造字起源于图画和记号。但是毕竟能画出来的东西不多,所以有出现了许多造字方法。 4、教师出示资料,简介这种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二、看图猜成语。

1、指导学生看懂图意。 2、学生动脑猜一猜。

3、集体反馈。(一鸣惊人、座无虚席) 4、补充练习。

三、读读记记。

1、学生自由读一读文中的几组词语。 2、指名反馈:这几组词语有什么特点? 3、教师小结――反义词。

4、教师和学生以对答的方式读这几组反义词。

5、再读,读中积累。

6、拓展练习,说书你知道的几组反义词。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通过书写练习训练学生的书写能力,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过程和方法: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练习为主,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短文使学生明白心灵的春天需要善良、友爱的呵护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感悟短文《种植春天》 教学过程:

一、写字板。

1、教师出示本课要写的字,学生认读。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以及它们在书写时的注意点。

3、集体反馈,教师强调:“诧”“偶”“附”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窄,右边宽,左要让右;“寂”“畜”是上下结构的字。“寂”上松下紧,注意把宝盖头写得宽大些,“畜”上下写均等,横要适当拉长。 4、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辅导。 二、写毛笔字。

1、复习正确的毛笔字执笔姿势。

2、引导学生观察今天要写的字,说说它们的结构。

3、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虽然它们都是上下结构的字,但是具体书写的时候都应根据字的具体结构适当地变化。

4、引导学生观察“晋”“肯”“晨”写法的不同。 5、指名反馈,结合文章的图加以巩固。 “晋”:上下两部分,高矮相等,上下对正,第二横要注意拉长点。

“库”:上部分扁宽,下部分窄长,上下要对正。注意上面的横要拉长,竖要写得短点。 “晨”:上部分窄短,下部分宽长。书写时“日”要写得扁,“辰”的撇和捺要适当展开。 6、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辅导。

7、赏析学生写的字,进行适当的评点。

三、阅读欣赏。

1、教师板书题目:同学们,春天可以种植。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思考: (1)把你喜欢的词语抄到词语库里。 (2)短文讲谁种植了春天,他用什么种植? 2、指名反馈积累的词语。

3、教师指名反馈:是谁种植了春天?他用什么种植了春天? 4、教师引导:哪儿体现了农夫的爱心?

5、教师启发: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6、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只要我们都献出爱心,伸出我们真诚的双手,相信我们的世界会像春天一样美丽和温暖。

29寓言二则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自主学习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字 过程和方法:

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把文言文读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译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寓言的意思以及寓意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我们过去学习了一些寓言故事,有的同学课外一定还阅读了不少的寓言故事。什么是“寓言”呢?

2、谁能给大家讲一个寓言故事呢?你从这个小故事中明白什么道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个寓言,看看他们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哪些同学知道《刻舟求剑》这个故事?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个大家听。 2、范读课文。

3、让学生将课文与以前的课文进行比较,看看有哪些不同? 师:用文言文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文言文字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今天我们学的《刻舟求剑》这片文言文仅53个字,是一个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4、自由朗读课文。

5、指明读,正音。涉(shâ)坠(zhuì)遽(jù)契(qì)

三、深入理解课文。

1、根据译文自己试着理解课文意思。

2、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点播理解以下词语: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匆忙;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用刀雕刻。

惑: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迷惑不解的意思。 3、教师用简笔画划出“江面”,然后指名上台利用“硬纸折成的小船”“宝剑”“线”教具演示故事。边演示边讲故事。

四、总结全文,明白寓意。 1、解题。(1)逐字分析。舟:小船。求:找的意思。

(2)用自己的话说出“刻舟求剑”的意思。(照船上的记号去寻找航行中失去的宝剑。) 2、讨论:(1)这个人准能把宝剑捞上来马?为什么?(宝剑是从正在行使的船上掉到江里的。船不断向前移动,船上的记号就随着船移动,这个记号就失去了作用。所以船靠岸后,从船上课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是不可能捞到剑的。根据情况变化去处理事情才能成功。) (2)想一想这个人错在那里?

(3)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必须根据情况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化了,处理事情的办法也跟着变化。根据情况变化去处理事情才能成功。) (4)你能举出根据情况变化处理事情获得成功的例子吗? 五、熟读课文 1、指导朗读。 2、自由读。 3、背诵课文。

六、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识记字形 2、讨论交流。

3、给“糊涂”找反义词,并说一句话。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诵读课文,背诵课文,完成《狐假虎威》的学习 过程和方法:

结合译文读懂文言文,以读促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不能依仗别人威势来欺压人,不要用别人的威风抬高自己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寓言所蕴涵的寓意,从中学习一些处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忆。

1、检查背诵《刻舟求剑》。

2、从《刻舟求剑》这个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狐假虎威》。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通顺。

2、在读课文,试着理解句子意思。

(1)自读自悟。借助译文,一句一句的读,想一想每一句话的意思。 (2)练习把语句读正确、流利。 3、检查试读课文和理解句子意思的情况。

4、参照译文,联系讲课文故事。

(1)自己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课文故事。

(2)启发想象:森林里有哪些动物看到了老虎根在狐狸后面,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3)指名讲故事,相机帮助理解重点句和难句。 三、拓展延伸,理解含义

1、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

“狐假虎威”的“假”字是什么意思?(假借)狐狸借用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了。现在人们用它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2、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把小动物们吓跑了,老虎也相信狐狸的话,没敢吃他。那你喜欢狐狸吗?

3、延伸:出示下面一段话:王二小被日本鬼子抓住了,一个日本军官问:“小孩,你什么的干活?”一个汉奸狗腿子狐假虎威地说:“皇军问你是干什么的?快说!”王二小瞪了狗腿子一眼,不慌不忙地说:“放牛的。” 大家读一读这段短文,想想文中的“狐假虎威”是什么意思? 四、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逆”的声母是鼻音“n”不是边音“l”。 2、自由识记字形。

3、指导书写。“狐狸”两个字反犬旁不要写得太宽,整个子要写得左窄右宽。“违”是半包围结构,写时应该从内到外。 板书设计

刻舟求剑 坠剑→刻舟→舟止→求剑→感 狐假虎威 虎得狐→狐骗虎

虎中狐计→虎随狐→兽畏虎 狐假虎威

30 国王的宝碗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通过自主学习会认7个生字,会写6个字。 过程和方法: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知道乌斯曼老爹补碗的秘密,教育学生作任何事情都要认真对待,灵活应对。

二、教学重点:读懂乌斯曼的话,明白只要认真,就没有做不成的事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疑

1、板书课题。

2、激疑:看到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交流: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国王的一只宝碗摔碎后,招来全国的陶工补碗,可是大家都没法补好,乌兹曼老爹在一年后交给国王一只和宝碗几乎一模一样的瓷碗,保住了大家的性命。最后乌斯曼老爹把他补碗的秘密告诉了孙子。)

3、给课文分段,并用小标题概括段意。 第一段(1、2自然段)碗摔碎。 第二段(3-6自然段)补碗。

第三段(7-9自然段)补碗的秘密。 板书:碗摔碎--补碗--补碗的秘密 三、细读课文,感悟道理

1、快速读课文。思考: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么样的? 2、讨论交流。

(1)从哪儿看出国王对宝碗的喜爱?(派一百个士兵守护它,请邻国的国王来观赏宝碗,起的三天没吃饭,捧着宝碗看了又看,高兴得嘴都合不拢等。) (2)找出描写陶工们神态、语言的句子画记下来。想一想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a:陶工们都傻了眼,他们对国王说:“就是神仙下凡,也没办法把这么碎的碗补好。” b:陶工们整夜对着碗发呆,谁也想不出一个好主意。 c:老爹,救救我们吧!

以上句子表现了补碗的难度非常大,要把完照原样不好是不可能的。同时也说明了碗能否补好关系到陶工们的性命。 板书设计

国王的宝碗|宝碗摔碎——补碗不成(1-3自然段) |老爹摔碗——一年期限(4-5自然段) |宝碗补成——陶工得救(6-7自然段) |补碗秘密——认真对待(8-10自然段)|

31 孔子的故事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通过自主学习认识10个生字,1个多音字,学写8个字 过程和方法:

查阅资料,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孔子的敬佩和爱戴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读孔子的语录,导入新课。

1、出示:学无止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有感情地读一读,反馈搜集的资料,了解孔子。

3、师结: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刚才我们读的都是他的教育名言。他为什么能成为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求学、成长的故事。 二、提纲导路,合作学习。

1、借助拼音,认读生字,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 2、说说课文写了孔子的那些事情。 3、完成下面练习。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家、——家、——家。 孔子是一个家境——的孩子。 孔子是一个——的大学者。

孔子读书——。

孔子——,——,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 4、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仲是卷舌音惭、诵、祀是平舌音。

2)、艰的右边不能写成良。懂是左右结构的字,不能写成上下结构。 3)、分段读课文,正音。 4)、全班齐读课文。 三、集体反馈,整体感知。 1、指名完成上面的填空题。

2、用上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把所填内容连成一段话。(孔子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读书非常勤奋。而且他谦虚好学,不懂就问,所以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学者,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填空练习,我们知道孔子的成功和他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课文还给我们介绍了不少他求学的故事呢!下节课我们再来深入地了解孔子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孔子在学术上取得巨大的成就是与他的刻苦和虚心好学分不开的 过程和方法: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抓关键词语来体会讨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学习孔子刻苦谦虚好学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孔子是怎么刻苦、谦虚、好学的,知道孔子是怎么成为圣人的。 三、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孔子是我国古代圣人。他家境贫寒,但是他——、——终于成了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二、品读句子,深入认识。

1、同学们,课文在给我们介绍孔子的时候写了几个故事?请大家说一说。 2、反馈。 1)、贵族请读书人吃饭,孔子被赶走,他只好羞愧地离开。 2)、指名读地二自然段,思考:为什么他会被大贵族孙氏赶出来呢? 因为他家境贫寒,根本没有钱读书。

3)、孔子没钱读书,被赶走后心里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想象。当时,孔子是怎么想的? 他满脸羞愧,下定决心要好好读书。 4)、从那以后,孔子读书非常刻苦,他是怎么读书的呢?他一边给被人看仓库和牛羊,一边抽空读书。

5)、用一边„„一边造句。

6)、孔子进太庙不懂就问。说明他有什么品质?谦虚好学,不懂就问 7)、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8)、集体反馈。 9)、练习朗读。

10)、师结:同学们,孔子就这样孜孜不倦地学习,最后成了我们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之一,被后世成为圣人。

11)、让我们怀着对孔子的敬佩和赞叹之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说故事。孔子学识渊博,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他的学生把他说的话和一些事迹辑录成了一本书《论语》。同学们,你们还收集了他哪些故事呢? 分小组讲故事。

四、课堂小结:孔子的故乡山东曲埠修有孔子庙,还举办孔子文化节,进行纪念。 板书设计

31、孔子的故事 勤奋刻苦 谦虚好学

32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通过自主学习认识10个生字,学写8个字

过程和方法:

让学生自己读能读懂,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老太婆”的厌恶之情,使学生懂得不劳而获、贪得无厌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的人物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 同学们听说过《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吗?听说过《神灯》吗?是这些故事伴随我们长大,是这些故事给了我们无数的幻想,是这些故事教我们分辨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个同样的故事《渔夫和金鱼》。 2.今天学一篇诗歌体裁的外国名著。关于普希金,大家了解些什么? 3.(板书课题)本课是一首童话诗,又是外国文学作品,在表现形式和语言习惯上与已往学过的诗歌有较大的差异。如有小节间隔;有诗句上的重叠表现;有括号内的注解说明等。。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朗读。

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反馈。(渔夫打到一条会说话的金鱼,金鱼哀求渔夫放了它,并许诺要用贵重的报酬答谢老人。渔夫的妻子老太婆向金鱼提出各种要求,金鱼一一答应了她。当老太婆提出要当海上的女霸王时,金鱼收回了她的一切,老太婆回到了从前,变得一无所有。) 3.分组分节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线索。

1.快速阅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全诗线索。第1节:交代故事的起因。(老头儿打鱼网上了一条会说话的金鱼,金鱼哀求渔夫放了它,并许诺要用贵重的报酬答谢老人。) 第2—9节:讲述事情发展的经过。(老太婆向金鱼提出要木盆、要木房子、要当贵妇人,金鱼一一答应。) 第10、11节:讲述事情发展的结果。(老太婆提出要当海上的女霸王,金鱼收回了她的一切,老太婆回到了从前,变得一无所有。)

2.按“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读课文。 四、细读课文,探究人物特点。 1.自由读课文。

思考:①课文的人物各有什么特点?

②用“—”标出老太婆提出要求的诗句;用“﹏”标出老太婆态度变化的词句。 2.讨论交流。

(1)研读描写老太婆的诗句。

① 老太婆向金鱼提出了几次要求?每次的要求是什么?(四次。她向金鱼“要新木盆——要木房子——要做贵妇人——要做海上女霸王”。)

② 她的态度有哪些变化?(指着老头儿就骂——骂得更厉害——指着丈夫破口痛骂——脾气发得更厉害。) ③老太婆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贪得无厌、凶狠残暴) (2)研读描写渔夫和金鱼的诗句。

①渔夫做了哪些事情?说明了什么?(帮助老太婆做了不安守本分的事。如:帮助老太婆向金鱼不断地索要

不属于自己的物品、权力、地位:要洗衣服用的木盆子;要住的木房子;要贵妇人的名分;要女霸王的权力,甚至要求金鱼供她使唤。说明他心地善良,但对老太婆一味迁就,显得过分软弱。) ②金鱼面对老太婆的要求是怎样做的?(老太婆提出的前三次要求金鱼都一一答应了。当老太婆提出要当海上的女霸王,金鱼收回了她的一切。)

3.课文中的几个人物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老太婆凶狠残暴、贪得无厌;渔夫心地善良,但过分软弱;金鱼心地善良,知恩图报,并信守诺言,言而有信。) 4.引导学生了解“大海”在诗中的态度变化和它的象征意义。

(1)用着重点标出描写大海风浪变化的语句。(轻微地起着波浪——海水发起浑来——海水不安静起来——海面上起了黑色的大风浪,激怒的波涛翻动起来,奔腾、狂吼。) (2)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诗中“大海”没有说一句话,但在全诗中它是“正义”的化身。“蔚蓝的大海”有强烈的爱憎情感,随着老太婆“蛮横无理、贪得无厌”一步步升级,大海随之变化:轻微地起着波浪——海水发起浑来——海水不安静起来——海面上起了黑色的大风浪,激怒的波涛翻动起来,奔腾、狂吼。它在诗中的态度变化既代表着金鱼姑娘,也代表着人世间一切正义人们的共同心声。) 五、表演故事,深化理解。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 老师这里有几张图画,看看谁能按照故事的剧情把它们按顺序排列出来?

3.师:今天我们来将这个故事改编成一个小音乐剧,为了让观众看得清楚明白,我们需要把它划分出几幕来演,你们觉得把它编成几幕比较合适?

①指导学生把握诗中不同人物形象的语气,展开想象,补充情节、补充语言。 ②在小组内表演。 ③指名表演,评议。

六、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1.读了普希金的这首诗,你体会到了什么?(贪得无厌终归是没有好下场的。美好的生活要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去创造。)

2.如果请你去和课文中的角色交谈,你准备和谁说些什么?

语文乐园八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通过的形近字的比较,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过程和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读说写等练习方式,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词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积累成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积累词语,激发学生积累成语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有趣的汉字

1、自由读题中的汉字,看看每组两个字有什么异同。

2、讨论交流,你有什么好方法分清并记住它们? 3、给这些字分别组一、两个词语。 二、词语超市

1、自由交流词语。

2、谈论交流理解词语的意思。(只需说出大意即可) 3、超市里的一、两个词语说话。 4、再读词语。 5、抄写词语。 三、选词写话 1、读词语。

2、找出这些词语之间的关系。

3、选词说话。鼓励学生尽量用上更多的词语使意思表达更生动、具体。 4、把自己选词说的话写下来。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指导书写6个汉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过程和方法: 阅读《泊船瓜洲》,通过读的方式了解“绿”字用词的绝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泊船瓜洲》中“绿”字用词的绝妙 教学过程: 一、写字板

1、认读写字板中的汉字。

2、观察每个字各个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交流:(1)这些字有什么特点?

(2)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怎样学最美观? 4、教师范写,重点指导“傻”“糊”“惭”“懂”的书写笔顺及间架。 5、学生练习。

6、优秀作品展示。

二、阅读欣赏

1、自由阅读短文。思考: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讨论:(1)你从短文中知道了什么?

(2)王安石在创作《泊船瓜洲》时对“绿”字先后作了哪些改动? (3)为什么说“绿”用得好?

(4)读了这篇短文,你受到什么启发?

3、小结: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带来的变化,生动而又形象地写了出来,用在这里可谓是点睛之笔。难怪数百年来,无数诗人、评论家不断称誉这个“绿”字改得好。我们从《王安石改诗》这个故事明白一首诗、一篇文章都需要作者倾注大量心血,需要对字、词、句进行精心的锤炼方可成就。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协作、交流中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4、读背《泊船瓜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