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苏轼的名、字、号研究

2021-09-04 来源:步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苏轼的名、字、号研究

作者:魏伊美

来源:《卷宗》2017年第23期

摘 要: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雪浪翁,晚年又号老泉山人。其实苏轼一生中用过的名、字、号非常多,每一个背后都有其渊源所在。 关键词:苏轼;名;字;号 1 “无用之用”

先从苏轼之名说起,“轼”乃车上的横木,可供人凭望、远观。

这看似毫无内涵意义可探究的木头,在父亲苏洵眼里却别有一番深意,这是他为儿子起的名。

“这轼啊,好像可有可无的样子,但是我并没有见过没有轼的车啊,没有了轼,一辆车就不再是一辆完整的车了!”这寄予了父亲对儿子的希望,不求孩子有多光辉的成就,他只希望孩子成为这个国家的有用之才,成为国家这辆大车的“轼”。

我们也顺带看看苏轼弟弟的名,两兄弟的名是相承的,其中也有父亲苏洵的思考。“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1]车行必有辙,但是辙对车没有功劳可言,但是万一有一天车翻了,这也不会祸及辙。他希望孩子能顺利,不求太显眼的地位,太高的功名,只希望孩子能够自在于祸福之间。这是苏洵作为一位父亲在孩子名字里最初的祝福。

古时的名和字常常有一定的关联,比如说孔明弟子司马耕,字子牛,铁力牛耕正是封建社会的耕作方式,牛和耕有极为紧密的关系。而苏轼字子瞻,“瞻”有望的意思,“轼”正是车上人们用以凭望的东西。

苏轼一字和仲,是由排行而来的,他上有早夭的哥哥,下有弟弟苏辙,排行老二,因此取“和仲”。 2 那个土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2]

雨水淅淅沥沥,冲刷着东坡,月亮清澈的光芒洒落一地,城里的人早已经匆匆离去,留下的只有那些闲逸的山野中人。为何要嫌弃这些坎坷崎岖的坡路呢?我就是爱这拄杖而行的铿锵之声啊。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好一句“自爱铿然曳杖声”!“东坡”这个小地方怎会无缘无故令人遐想,是一代文豪苏轼用他飞扬的文采和豪迈豁达的性情让那个普通的、甚至说遭人嫌弃的小土坡熠熠生辉。 北宋元丰四年,也就是1081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一年,他44岁。这时他的俸禄减少了一半,已经难以维持一家的生活,窘迫的苏轼把一个月的收入四千五百钱分成了三十份,用麻绳串起来挂在梁上,每天一早取下一串,交由妻子管理,对付着一日三餐,这样才勉强得以度日。故友马正卿见到痛心不已,便在郡中为他求得“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3]。苏轼这等豪放豁达之士,自然是心生感激,无比欣喜,自得其乐,从此在这小土坡上过起了农夫的日子。

这小土坡便是黄州东坡。躬耕的日子不好过,陶渊明有他的“草盛豆苗稀”[4],苏轼也有他的“垦辟之劳,筋力殆尽”[5],但是即使被贬蛮夷之地仍能写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6]的他并不是因此消沉的人。小土坡之上,苏轼还是那样昂扬,他以“东坡”为号,继续他的黄州岁月,文人之不幸常常能成就文化之幸,在此期间,苏轼创作出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等千古传颂的名作。

“东坡”的来历还有别的说法,源自苏轼对白居易的仰慕之情。两人的遭遇有几分相似,志趣也相投,苏轼常自比于白居易,曾有“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较前贤”等诗句。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时曾有《东坡种花》、《步东坡》等诗,因此便有人认为,苏轼爱慕白居易,便也爱屋及乌,借了这“东坡”去。[7] 3 一股老泉

《三字经》是中国人民不能不知道的儿童启蒙读物,里面有这么一句:“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讲的是苏父年至二十七,开始发奋读书的故事。然而,“老泉”并不是苏洵的号,儿子苏轼倒是晚年号“老泉山人”,这个张冠李戴的现象可以追溯到南宋人郎煜为《苏洵文集》所作的注释,不经考证的人们竟沿用了近八百年之久。

苏轼一家究竟与这老泉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老翁井、老翁泉和老人泉据考证是同地异名,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白发老翁在泉边休息,后来隐于泉中,故名 “老翁井”。然而,老翁井走进苏家的生活还得谈到苏母程氏的死。母亲突然亡故,入京求官的苏轼父子匆匆赶回眉山,经过占卜,苏洵把妻子葬在了山脚下的古井旁。求官不成却又痛失爱妻,苏洵悲痛不已,郁郁寡欢,萌生终老泉边之意。最后梅尧臣一诗相劝,才让苏洵回心转意,直面仕途。苏洵死后,兄弟二人把父亲与母亲合葬在泉边。

父母对苏轼的影响都非常之大,苏轼非常敬爱他们,晚年苏轼取“老泉山人”为号,有缅怀二老之意。

4 好一个“雪浪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雪堂之前后兮,春草齐。雪堂之左右兮,斜径微。雪堂之上兮,有硕人之颀颀。考槃于此兮,芒鞋而葛衣。挹清泉兮,抱瓮而忘其机。负顷筐兮,行歌而采薇。吾不知五十九年之非而今日之是,又不知五十九年之是而今日之非。[8]

我不知道我活了五十九年犯了多少错误,而如今才是正确的选择,但是我也不知道五十九年以来我做了什么正确的事,今天又究竟做错了什么。

这是苏东坡在《雪堂问潘邠老》中的一段歌。贬谪岁月悠悠地过,对错说不清道不明,他不抱怨,不强求,随心而行。

苏轼在黄州东坡边上筑起一道矮墙,盖起了一座正堂。因为这小屋子是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建成的,于是苏轼便称它为“雪堂”,又在这堂的四壁上画满了雪景,没有一丝空隙,睁眼闭目之间都是白雪皑皑一片,苏轼好是喜欢。

苏轼乃性情中人也。有人质疑过他吗?有。来堂上的客人质问他,你建这个堂就是为了隐藏你自己吗?四壁上画满雪是为了隐藏你的内心吗?这个屋子对你有害无益,这是在远离尘世、蒙蔽内心!苏轼是这样回答的:“与之所为,适然而已,岂有心哉,殆也奈何!”[9]我建堂起名,纯粹是因为适逢大雪,都是随心而行的,哪有什么心机!如果有危害那又何妨! “是堂之作也,吾非取雪之势而取雪之意,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机。吾不知雪之为可观赏,吾不知世之为可依违。性之便,意之适,不在于他。”[10]苏轼又称雪堂为雪浪斋,自称为“雪浪翁”。苏轼取雪堂之名不是停留在表层的雪景,而是雪的意境,纯净,缥缈,自由随心;正如苏轼在这“无人之地”,真的是避世吗?“我逃避的是世间的机制,而非世间的事情。” 苏轼一生之中屡屡被贬,仕途坎坷,却能抱着一颗入世的心,安然过着出世的生活,这是中国历代文人常常需要直面的处境,能达到苏轼境界的实为少有。在无法拒绝、无力选择、无可反抗的落寞仕途上,怀着入世的心做出世的事是一种最佳的选择,是需要胸怀和勇气的。这些苏轼都有,他还有学识,才气和情怀,所以他豪迈豁达,所以他看得透,想得清,这也是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的原因,千古流芳的不只是他的作品,更多的是他的人格魅力。 注释

[1]〔宋〕苏洵《名二子说》

[2]〔宋〕苏轼《东坡》,(徐永年 曹慕樊,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考古室选注,《东坡选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08月第1版)

[3]摘自〔宋〕苏轼《东坡八首叙》,(《苏轼全集》诗集卷二十一,第252页) [4]摘自〔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5]摘自〔宋〕苏轼《东坡八首叙》,(《苏轼全集》诗集卷二十一,第252页) [6]摘自〔宋〕苏轼《食荔枝》

[7]此段中诗句摘自〔宋〕洪迈《容斋随笔》 [8]《雪堂问潘邠老》(苏轼文集》 [9]《雪堂问潘邠老》(苏轼文集》 [10]《雪堂问潘邠老》(苏轼文集》 参考文献

[1]〔宋〕苏洵《名二子说》.

[2]〔宋〕苏轼《东坡》(徐永年,曹慕樊,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考古室选注,《东坡选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08月第1版).

[3]〔宋〕苏轼《东坡八首叙》(《苏轼全集》诗集卷二十一,252). [4]〔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5]〔宋〕苏轼《东坡八首叙》(《苏轼全集》诗集卷二十一,252). [6]〔宋〕苏轼《食荔枝》. [7]〔宋〕洪迈《容斋随笔》. [8]《雪堂问潘邠老》,《苏轼文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