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例谈文本解读的三个层次

2021-02-18 来源:步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例谈文本解读的三个层次

作者:张译文

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3年第09期

所谓“文本解读”,就是指作为读者的教师和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展开积极的对话,通过深入文字,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从而获得对文本开放性、多元性、深入性、个性化的体验。文本解读有其内在的规律与层次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要真正读懂、读深、读透文本,必须要走进文本,把握文意;潜味文本,涵泳语言;跨越文本,感悟意蕴。 一、读懂——走进文本,把握文意

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准确把握文意,才能真正读懂文本。“把握文意能力,是学生最基本的阅读能力,也是一个人终身受用的基础阅读能力。”[1]引导学生进行“文意把握”,往往是阅读教学的第一个大环节。不同的文本,“把握文意”的切入角度也不尽相同。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文本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或一词,或一句,或一段;或开篇,或结尾,或承上启下的语句。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笔者主要采用以下的方法来把握文意: 1.扣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灵魂。标题的作用或设置悬念;或概括内容;或揭示主旨;或提示线索;或阐明观点……有的课文,紧紧扣住标题,进行扩充、分析、评价、修改、重拟等就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意,从而展开层层解读。

如教学《斜塔上的实验》,一看到这个标题学生就提出了一系列的思考:谁在斜塔上做实验?做的是什么实验?实验的结果如何?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这个实验要证明什么问题?笔者让学生带着这些疑惑去阅读文本,把标题扩充为一个完整的句子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再请学生评价标题:以“斜塔上的实验”为题,好吗?为什么?学生通过再次细读文本发现,文章不仅仅写了伽利略在斜塔上做实验的内容,还包括伽利略发现自然节奏原则的经过和孩童学生时代的经历。所以以“斜塔上的实验”为题,不能完整概括内容,不够全面。自然而然地就引导学生修改标题,重拟标题,如:追求真理的道路、伽利略的伟大发现、伟大的伽利略……这样一步步来讨论标题,也就展开了对文本的解读,由浅入深,步步推进,从而能把握文意,领悟文本内涵。 2.取词

有些文本中往往会出现具有丰富内涵,起高度概括作用的关键字词,选取这个字或词为切入点展开对文本的解读就能起到辐射全篇的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如《口技》开篇“京中有善口技者”,点出一个“善”字。“善”既是全文的线索,串起口技者精心模拟的三个场景,又是概括本文题旨的关键字眼,因此抓住“善”字切入就等于找到了解读文本的钥匙。以“善”作为突破口,整个文本的解读就能“一线贯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就引导学生说说口技者的表演“善”在哪里?学生通过细读文本得出:“善”在声音有大小、“善”在声音有高低、“善”在声音有轻重、“善”在声音有远近、“善”在用声音表现出情节、“善”在那一群听众的反应、“善”在道具的简单……学生能从各个不同角度来思考,对文本的解读丰富而细腻。在阅读教学中,抓住能够统领全文的关键字词,以此作为解读文本和教学设计的切入点,就能准确清晰地把握文本大意。 3.选句

文本中的重要语句都有各自特殊的作用,有的开篇点题、总领全文;有的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有的首尾呼应、深化主旨……抓住这些重要的语句去解读文本,就能快速地理清文章的脉络,准确把握文意,甚至探求到文本的内涵。

如《紫藤萝瀑布》的开篇是: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是: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开篇总领全文,设置悬念,结尾呼应开头,给人无尽的遐思。在教学中,笔者就从这两句入手引领学生展开对全文的解读。首先引导学生思考,“我为什么停住了脚步?”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找到原因,因为紫藤萝生机勃勃,盛开得壮观、灿烂、辉煌,气势非凡,作者震惊、欣喜因而停住了脚步,而且作者赏花时还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在赏花的同时想到了自己的小弟,看到紫藤萝开得这么热烈而灿烂,感受到了生命的勃发,原先那种伤痛慢慢沉淀下来。

之后,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结尾又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是因为作者在赏花、思花的过程中得到了感悟:花和人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终究是暂时的,而生命的长河应该珍惜,应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作者也从中领悟了人生的真谛。通过首尾呼应的两句话展开对文本的解读,水到渠成地理清文本层次和脉络,既富有整体感,又能对文本的解读由表层走向深入。

在教学中,解读文本把握文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不同的文本要学会选择最简便最恰当的方法,就能起到举轻却重的作用。 二、读深——潜味文本,涵泳语言

文本是阅读教学的基础与凭借,解读文本,不能离开语言本身。这与中国传统阅读所强调的“潜心会文”、“虚心涵泳”在精神上是一致的。郑逸农先生认为:“从语文学科特点来定位,文本解读的对象首先是语言,尤其是语言表达形式。文本解读的深度,应该看对语言解读的深度,尤其是对语言表达形式解读的深度。”[2]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要把文本读深,必须要“着陆语言”,对文本的语言细细品味。如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关注文中富有深刻内涵的语句,关注文中看似矛盾的语句,关注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对语言做深细赏析、反复琢磨,才能充分发掘文本语言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和丰富意义,才能形成深刻的语言体验。才能在挖掘语言的基础上,明晰技巧,感知人物,把握思想。

如教学《孔乙己》时,有学生对文章的的结尾产生了质疑,“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是不是病句呢?如果不是,那么鲁迅先生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呢?笔者就抓住时机顺势引导学生重点揣摩“大约”和“的确”两个词语,说“大约”是因为到现在一直没有再见过孔乙己,也没有得到一点关于他的确实消息,表示猜测,说“的确”是根据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酒店的悲惨情况,在那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的死又是无疑的,表示猜测的结论。学生近一步思考就能出结论:“大约”“的确”,看似矛盾,实则另有深意,这其中暗含着孔乙己的悲惨结局,暗含着作者对冷酷社会的批判,也暗含着作者对孔乙己的怜悯,这样表达就更具悲剧意味,这就是名家笔法的精妙之处。

又如《散步》的最后一句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把它单独作为一个重点来揣摩是十分必要的。这句话生动形象而又内涵深刻,学生赏析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品析时笔者就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关键词来思考:“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说明什么?是路不好走吗?如果不是这个原因,那是什么原因?“整个世界”指代什么呢?这样一分解,一启发,学生就能体悟到“我”和妻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对生活有一种高度的使命感,从而对文本主旨的理解也就更准确,更深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噜里噜苏,能使他们开窍就行。”[3]

潜味文本,涵泳语言,通过对语言的揣摩、赏析,学生从这些语言上品出语言本身的味道和语言所承载的传情达意功能,不仅读出了表面含义,也品出了深层含义,通过对语言的品味、赏析、敲打、体悟,提升对文字的敏感性,获得语言的智慧,把文本解读引入纵向的深入解读。

三、读透——跨越文本,感悟意蕴

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设置背景知识介绍的环节,这样做可以让教学更有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情感倾向。但如果要对一篇作品作全面解读,除了要明确背景知识外,还应该阅读与该文本相关的其他作品(包括对该作家的评价以及其他作家的作品),通过有效跨越,达到对该作品的更好解读,真正把文本读透。

以《天上的街市》为例,在探究诗歌的主旨和诗人的情感时,笔者补充了以下两则材料。第一则是龚济民《﹤天上的街市﹥鉴赏》中所说的:“五四高潮过后,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几度彷徨无定地在黄海边上踱来踱去,独自仰望常动不息的星空,从那闪闪的幽光中寻觅、追蹑始终令他醉心的理想。”但实际上他们在文学救国这条路上走得很艰难。第二则材料是陈毅《赠郭沫若同志》中所提到的:“我早年读过你的诗集《星空》,《天上的街市》那首诗曾引起我的同情”,“你从人间想到天上”,是因为“你知道人世间的各种艰难”。

这两则材料中包含了他人对这首诗歌的鉴赏和对作者的评价,通过这两则材料的扩充,学生近一步走进作者的内心,触摸作者的灵魂,体会作者对黑暗现实社会的憎恨,以及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从而感悟到诗歌的内在深层意蕴。

还有些文章的语言和意象诗化,主题模糊不清,如果只是凭借单一孤立的文本,解读起来就存在困难。如屠格涅夫《蔚蓝的王国》是一篇经典的散文诗,就像是散文与诗熔炼成的合金,结实厚重,内涵丰富,又像压缩了的弹簧,具有浓厚的激情和内在的力度。笔者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主旨,探析作者的心灵,在教学时加入了以下几段文字:

那一年,他还是年轻的小伙子,爱上了法国著名女歌星,这个有高度文化教养、聪明而迷人的女子给他带来了欢乐与痛苦,幸福与绝望,因为她已经有了丈夫和孩子。他为她长期侨居在国外,终生未娶,直至与世长辞的那一刻。

那一年,是旅居法国,多次计划迁回俄国的他最后一次踏上祖国的大地。之后的几个月里,他就不幸患了脊椎癌症,因而他叶落归根的梦想也就化作泡影。

那一年,他已经丧失了把作品记录下来的能力,他恳求他的朋友将他脑海里酝酿成熟的一个短篇小说记录下来,于是他用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口述了短篇小说《末日》。 他曾在散文诗《老人》中这样倾诉自己的晚年:“疾病,亲人的痛楚,老年的凄凉与暗淡……你所珍爱、你为之献身的一切,正在一去不复返的衰败和瓦解。回想过往幸福的青春岁月,生活已经走着下坡路了。”——这是一个老人的自白。

通过这几段文字的充实,可帮助学生挖掘作品深刻的内涵,启发思维,透彻分析。这时学生再来理解文本中作者的心境,就相对容易多了,有学生认为表达了作者自己对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热爱,有的认为赞美美好的青春生活,有的认为歌颂爱情的美好,也有学生认为表达岁月已逝的人生慨叹……这几种回答都言之有理,多元化的解读散发着学生思维的光芒。文本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作者宽广的心灵世界,语文教师在引领学生探索这个世界时,决不能徘徊在浮光掠影的外在层面,而要到达深邃精妙的本质层面,通过“把握文意”、“涵泳语言”、“感悟意蕴”把文本读懂、读深、读透,深层地关注文本精神和文化层面,这样语文教学才会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注释:

[1]余映潮.引导学生进行“文意把握”[J].中学语文教学,2012,(07).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郑逸农.给文本解读一个恰切的定位[J].语文教学通讯,2011,(02). [3]叶圣陶.谈教学的着重点[J].人民教育,1981,(01). (张译文 江苏省常州市花园中学 2130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