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自考重点整理

2024-06-19 来源:步旅网
.

第一章

第一节

选择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封建统治走向衰落。

2、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

3、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4、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前有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史称“康乾盛世”,分别是“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之治”

5、清中叶以后,中国社会由盛转衰。

6、鸦片战争前,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为英国,美国,法国。

7、1836年,英国政府代表,驻华商务监督义律扬言要用武力打开中国国门。

简答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答:①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

.

②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③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④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2、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所具有的两方面特性

答:①巩固和延续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和稳定

②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固有矛盾日益显现,造成自身不可克服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周期性危机。

3、中国封建社会,清王朝由强转衰的只要表现

答:①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各级官僚贪污成风。

②经济上,建并土地,苛捐杂税加重,广大农民生活日渐困苦。

③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

④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

⑤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论述题

..

.

1、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

商品生产的 无限增长,需要开辟新的原料市场和产品市场,寻求新的殖民地。开辟新的市场和转移国内矛盾的需要,促使西方列强发动新的侵略战争,他们把目标瞄向古老的中国。1836年,英国政府代表,驻华商务监督义律扬言要用武力打开中国国门。

2、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 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 家; 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 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 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 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 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 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 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3、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

.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 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 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 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基本特征

第一, 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 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 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 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 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 奴役中国人民 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 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 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 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

.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 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 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 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 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 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 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 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 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 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 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 而逐渐形成的。

4、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 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

..

.

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 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二节

选择

1、列强对中国的压迫和剥削手段有: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2、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

3、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英签了《南京条约》(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中美签了《望厦条约》(中美第一个),中法签了《黄埔条约》,中俄签了《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

4、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5、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58年,与英、法、美、俄签订了《天津条约》

6、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俄签了《北京条约》,与俄还签了《爱军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

7、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缔结《中法新约》

8、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

.

9、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

10、1894年11月,日本屠杀中国居民2万人,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惨案

11、1900年,俄国入侵中国制造了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12、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圆明园。

13、《天津条约》有一项,中国政府允许外国公使常住北京。

14、资本-帝国主义列强还通过军事侵略和不平等条约,控制中国内政和外交,把持中国海关,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

15、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成了与外国列强打交道的专门部门。

16、英国人赫德掌握中国海关大权40余年之久。

17、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5口为通商口岸。

18、1860年,《北京条约》有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

19、外国列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最早出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20、《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各国也援例进行,对华进行大规模的资本输出。

..

.

21、1845年,英国丽如银行成为在中国开办的第一家银行,以后各国纷纷在中国开办银行。

22、文化渗透的手段有,外国列强利用宗教进行侵略活动,鼓吹侵略有功论,“种族优劣论”,为侵华制造舆论。

23、利用传教和传播西学的名义为外国列强侵华制造舆论,所办的报纸有《中国丛报》,《北化捷报》(改名《字林西报》),《万国公报》

24、资本-帝国主义来到中国的主要目的,并非要把落后的中国变成先进的中国,而是要强迫中国永远成为西方列强的附庸国。

25、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6、旧的被统制阶级即农民阶级,仍是近代中国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

27、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的阶级。

28、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29、要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只有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30、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一是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二是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

.

简答

1、外国列强对中国经济掠夺的手段

答:①控制中国通商口岸

②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

③对华倾销商品

④对华资本输出

⑤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手段有⑴形成了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垄断

⑵迫使清政府举借外债,以还赔款

⑶在中国设立银行

⑷控制近代的交通运输业

⑸给中国的农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2、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是:(论述)

答:第一,资本-帝国主义成为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

.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

第五,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3、近代中国名族资产阶级的两重特点和双重性格:

答:①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是在外国入侵的影响和刺激下,主要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心事企业转化而来。

②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一方面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或在斗争中,保持中立;

另一方面因其力量薄弱,又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斗争中缺乏彻底的革命性。

4、中国工人阶级具有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特点:

答:第一,他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和剥削。

第二,它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便于形成革命的力量和传播先进的思想。

..

.

第三,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5、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联系

答: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其联系在于: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务,才能为第二大任务的完成创造条件。一方面。一是二的前提,另一方面,二是一的目的。

6、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两部分。

答:本体答题如下

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它是外国入侵的影响和刺激下,主要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来。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

7、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答:本题答题如下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两对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一是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为避免亡国灭

..

.

种的危险,中国内部各阶级,除罕见、卖国贼外,能够暂时团结起来共同对敌,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而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

二是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尤其是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特别残酷时,中国人民往往用战争的形式反对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

8、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答:题答题如下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英国与其他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割地、赔款、夺取一系列经济、政治和文化特权,中国的主权独立受到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逐渐沦入了国家政权形式上仍存在,而主权受制于外国列强的半殖民地社会。与此同时,鸦片战争后,随着五口通商和西方商品在中国的倾销,一方面,促使中国传统的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的农民经济也日益依附于在世界资本主义,并成为其市场体系中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封建社会,而是一个半封建社会了。

第三节

选择

..

.

1、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三元里的人民与英国侵略者展开激烈的斗争。

2、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

3、台湾人民与总兵刘永福所率领的黑旗军共同抗击日本侵略。吴汤兴、徐骧等指挥的台湾义军与吴彭年、杨泗洪指挥的黑旗军。

4、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为抗击英国侵略而战死虎门的是关天培,在吴淞西炮台以身殉国的是陈化成,在镇江战死疆场的是海龄。

5、在中法战争期间,冯子材率领清军和当地民众在镇南关取得胜利,史称镇南关大捷。

6、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为国捐躯的有左宝贵战死平壤,邓世昌和林永升战死黄海战斗,丁汝昌和刘步蟾战死威海战斗。

7、19世纪70至80年代,英国从印度侵入西藏,又从缅甸侵入云南;法国从越南侵犯广西;俄国从中亚入侵新疆;日本吞并琉球,侵犯台湾。中国陷入严重的“边疆危机”。

8、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瓜分达到高潮。德国将山东划入自己范围,法国划入云南和两广,即滇、桂、粤,英国划入长江流域,日本划入福建。

9、“门户开放”政策,即美国可以获得他国在中国获得的所有权益。

10、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并未实现,其原因有,最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

..

.

11、1840年到1919年,中国人民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失败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制度的腐败,另一个是经济技术的落后。

12、林则徐是近代中国正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3、1843年,魏源编撰了《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4、1895年,严复在《救亡决论》一文中响亮的喊出了“救亡”的口号。还翻译了《天演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

15、1894年11月,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16、19世纪70年代以后,马建忠,王韬,郑观应,薛福成为维新代表人物。

简答题

1、自1840年至1919年,中国人民为反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斗争,但都失败了,主要原因是:

答:①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制度的腐败。

②经济技术的落后。

2、第一次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先进分子民族意识的觉醒。

..

.

答:①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②1843年,魏源编撰了《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③19世纪70年代以后,马建忠,王韬,郑观应,薛福成为维新代表人物。

④ 1895年,严复在《救亡决论》一文中响亮的喊出了“救亡”的口号。还翻译了《天演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激发人们的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

⑤1894年11月,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第二章

第一节

选择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发生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一个新旧交替时代的一场伟大农民战争,历代农民战争最高峰。

2、1851年1月,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教众发动起义,建好太平天国。金田起义是太平天国的标志。

3、1851年金田起义前,洪秀全写作了为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提供思想基础的《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和《原道觉世训》。

..

.

4、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的最重要文件是《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5、《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迹象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太平天国领导人希望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6、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在早期的主要领导人除洪秀全外还包括杨秀清,肃朝贵,冯云山,韦昌辉和石达开。

7、1859年9月,发生了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为了挽救危局,洪秀全提拔了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封洪仁轩为干王总理朝政。

8、《资政新篇》是一个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

9、太平天国后期,洪仁轩提出了《资政新篇》,以发展资本主义为中心。

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另外的是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对西方列强缺乏理性的认识。

简答

1、《天朝田亩制度》的性质和主要内容。

答:①《天朝年亩制度》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按人口平均分配。

..

.

②太平天国领导人希望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③《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要求。

2、《资政新篇》的性质和主要内容。

答:《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是:

①在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

②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事业;吸取外国的科学技术。

③在思想文化方面,提出设新闻官,用以监督官员,改革弊政;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④在外交方面,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

性质:《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

3、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答:①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

.

②它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③太平天国对孔子及儒家经典予以严厉批判。

④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⑤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4、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答:①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②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③对西方列强缺乏理性的认识。

第二节

选择

1、19世纪60年代,兴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有,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坤一等。恭亲王奕首领。

是清朝统治集团中倡导洋务的

2、1861年清政府设立的掌管洋务的机关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

.

3、对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的表述的是冯桂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4、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最早兴办的洋务事业是军用工业。

5、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可称之为近代军事工业的兵工厂。

6、北洋水师是清政府海军的主力。

7、多数都采取官督商办的方法。

8、中日甲午战争中,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简答

1、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及其指导思想和主要目的。

答:本题答题如下

洋务事业有三个方面:

一是兴办近代企业。

洋务派最早兴办的是军用工业,为兵工厂。有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马尾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可称之为近代军事工业的兵工厂。

..

.

民用企业的有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几种形式。其中,多数都采取官督商办的方法。最重要的官督商办民用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和上海及其织布局。

二是建立新式海陆军

到19世纪90年代,建成有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北洋水师。其中,北洋水师是清政府海军的主力。

三是创办新式学堂

洋务兴办的一是翻译学堂,二是工艺学堂,三是军事学堂。

四是派遣留学生

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应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急需,同时,洋务派办军事工业也有加强海防、边防、抵御外国侵略的目的在内。

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答:本题答题如下

第一,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

第二,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第三,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第四,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3、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答:本题答题如下

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第二,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第三节

选择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维新运动兴起的物质条件。

2、1895年,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并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人类公理》。

3、1898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掀起的一场政治运动是维新运动。

..

.

4、梁启超写了《变法通义》,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翻译了《进化与伦理》,汉译名为《天演论》。

5、梁启超主笔上海《时务报》,严复主板的天津《国闻报》以及湖南的《湘报》。

6、维新运动期间,光绪皇帝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建议下设立了京师大学堂。

7、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1898奶奶,张之洞发表的对抗维新变法的代表作是《劝学篇》

8、1898年,“百日维新”失败后,拒绝出走为慷慨就以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是谭嗣同。

9、标志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的是戊戌维新运动。

10、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人。

11、资产阶级维新派,主要通过一下行动宣传变法维新主张,有向皇帝上书,著书立说,介绍外国的变法,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

12、维新变法时期创办的主要学会有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等。

13、维新派和守旧派之间的论战主要由三个问题,一是要不要变法,二是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三是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14、维新变法失败后被迫流亡国外的维新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

..

.

15、“戊戌六君子”为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等六人。

16、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在于第一不敢否定封建主义,第二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第三脱离人民群众。

简答

1、维新派与守旧派论战的主要问题及其意义

答:本题答题如下

第一,要不要变法。

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意义: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本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及其教训

答:本题答题如下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只要原因在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

.

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第二,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第三,脱离人民群众

3、戊戌维新运动进步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答:本题答题如下

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时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第四,改革社会风气

第三章

第一节

..

.

选择

1、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日俄战争”,清政府却宣布“局外中立”。

2、1902年至1911年,各地民变,发生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以及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

3、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其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背)

4、1894年,孙中山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言。

5、资产阶级革命派著书立说,是民主革命思想传播。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

6、继兴中会之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各地陆续成立,有黄兴为会长的华兴会,蔡元培为会长的光复会,以及科学补习所,岳王会等。

7、1905年8月,孙中山、黄兴等人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8、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论战。

..

.

9、《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甘为“洋人的朝廷”

10、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简答

1、清朝末期的“新政”及其破产。

答:①《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甘为“洋人的朝廷”

②清末“新政”内容:一是改革管制,整顿吏治;二是改革兵制,训练新军,筹建武备学堂;三是改革学制,提倡新学;四是奖励工商,兴办实业

③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④ 1911年5月,责任内阁成立,被讥为”皇族内阁“。

2、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

答:①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②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二是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

..

.

③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④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

3、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围绕的主要问题和意义。

答: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第三,要不要社会革命。

其意义有:第一,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

第二,论战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4、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与改良派论战中存在的阶级和历史局限性。

答:第一,革命派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

第二,革命派停留在对民主制度的形式理解上

第三,革命派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

..

.

5、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答:本题答题如下

P42

第二节

选择

1、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武装起义影响最大的是1911年的广州起义,史称黄花岗起义。

2、 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索。

3、 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决定联合行动,在武昌举行起义。

4、 武昌起义引起了全国响应,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

5、 武昌起义退黎元洪为都督。

6、 从武昌起义短短一个月,13个省和上海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的统治。

7、 1912年,清帝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8、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该国号为“中华民国”,以1912年味中华民国元年。

..

.

9、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0、 1912年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11、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2、 1914年5月,袁世凯炮制了一个《中华民国约法》,用总统制取代内阁制。

13、 1915年5月,为取得日本对他复辟帝制的支持,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14、 面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仍坚持革命的立场,为捍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果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有“二次革命”“复国运动

15、 1991年,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爆发的民众斗争运动时保路运动。

16、 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1913年7月,李烈钧在江西湖口通电讨袁,发动“二次革命”.

17、 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正是成立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个人绝对服从领袖,中华革命党的社会影响远不如同盟会。

18、 1915年12月,蔡锷宣布云南独立,护国运动爆发。

19、 1917年7月中旬,孙中山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1920年11月,孙中山领导第

..

.

二次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简答

1、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答: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通知,沉重的大忌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

第二,辛亥革命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国的建立。

第三,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2、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答: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

第二,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

第三,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3、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

.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 是一次比较完全 意义上的资产民主革命。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 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第一,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 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 沉重的打击 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 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 政府。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 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 涨。

4、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1)失败原因:

首先,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 的。帝国主义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 这场革命。

其次,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

.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2)教训: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 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 为中 国谋求新的出路。

第四章

第一节

选择

1、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2、北京大学和《新青年》编辑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

4、鲁迅发表《狂人日记》,这是新文化运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

.

5、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由民主主义知识分子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思想启蒙运动。

6、李大钊最先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在中国大地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

7、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8、6月3日,五四运动的中心从北京转到上海,运动的主力从学生转为工人。

简答

1、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答:①他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

②它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③为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条件。

2、 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答:第一,没有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存在的社会根源;把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归于思想文化。

第二,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没有把运动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

.

第三,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

3、 五四运动的爆发社会历史条件。

答:第一,新的时代条件。在俄国十月革命所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第二,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中国的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也进一步壮大起来,中国产业工人已达200万人左右。

第三,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

4、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答:第一,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第二,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第三,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第四,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5、 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历史影响

答:十月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

.

第一,十月革命膈腧中国人的一个启示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第二,十月革命后,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十月革命中工人和士兵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昭示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方法展开革命。

十月革命后,中国思想界产生了一批赞成十月革命,具有初步共产党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6、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答: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

民主主要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倡导早就法国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还提倡个性解放,平等自由,造就自主自由的人。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提倡以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

第二节

选择

1、 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是三类人,意识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其代表是李大钊、陈独秀。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的学说。

..

.

2、 1920年8月,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出版。

3、1920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地方共产党组织。

4、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的第一个产业工会——上海机器公会。

5、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举行,最后一次会议移至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举行。

6、中国工人运动掀起第一个高潮,以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为终点。

7、1921年,沈定一等在浙江省成立了第一个农民协会,澎湃在家乡广东省海丰县从事农民运动,总农会成立。

简答

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答:主要表现为:一是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和出版。

二是马克思主义的社团纷纷涌现。

三是大量进步刊物的创办《新青年》,《少年中国》,《湘江评论》

2、 早期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有以下几个特点:

..

.

答:第一,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

第二,主义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第三,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3、 早期共产党组织的成员同饭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进行了三次论战。

答:第一次是同胡适围绕“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

第二次是同张东荪、梁启超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强调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的出路只能是社会主义

第三次是同无政府主义的论战。指出必须以革命的手段剥夺政权。

4、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答:具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得到了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代表的指导和帮助。

另一方面,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基础上产生的,具有坚强的革命性,没有社会改良主义的基础。

意义:第一,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第二,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

..

.

第三,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

5、 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的制定。

答:第一,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第二,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党的最低纲领,既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6、 最低纲领的意义。

答:第一,中共二大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第二,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才能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7、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 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 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

.

第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 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 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走资本主义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8、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展现了新的面貌:

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第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开始从事 发动农民的工作,农民的运动蓬勃发展。

第三,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大革命高潮,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第三节

选择

1、中共三大,会议决定在孙中山按照民主原则改组国民党的条件下,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可以以个人名义加入中国国民党,以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2、国民党一大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大会的成功召开,国民党一大标志着以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行成。改组后的国民党,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

.

3、1924年7月起在广州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先后由共产党人澎湃、阮啸仙、毛泽东等主持。

4、1924年5月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成立,孙中山亲自兼任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为政治部主任。

5、中共四大的中心议题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以及工农联盟的问题。

6、全国范围打大革命风暴起始于五卅运动。

7、广州、香港两地工人举行省港大罢工。这次大罢工前后坚持了16个月,是中国工人运动时尚前所未有的壮举。

8、1926年5月,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以及第七军一部,作为北伐先遣队先入湖南,解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

9、北伐的直接目标是达到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目标有直系军阀吴佩孚,由直系分立出来的孙传芳,奉系军阀张作霖。

10、国民政府外交部同英国方面签订协定,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取得的重大胜利。

11、1927年3月21日,上海工人在周恩来等的领导和指挥下,举行了第三次武装起义,占领了上海除租界外的全部市区。

12、1927年,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

..

.

最终失败。

简答

1、 北伐战争得以胜利进军的原因在于

答:第一,国共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第二,北伐军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第三,北伐战争得到苏联政府的多方面援助。

2、 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答:客观上:一是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的联合力量大大超过刚刚兴起的革命联合力量,敌我力量悬殊;二是革命统一战线内部出现剧烈分化,使革命力量遭到严重损失。

主观上: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斗争的领导权。

3、 国民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答:第一,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是迎接未来革命胜利的一次伟大的演习。

..

.

第二,它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的政治影响,宣传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第五章

第一节

选择

1、张学良1927年12月29日从东北发出通告,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国民党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

2、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训政纲领》,规定“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这样,北洋政府时期还在形式上存在的会议制度也被彻底废除了。

3、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建立以后,官僚买办资本急剧的膨胀起来,官僚资本是中国的垄断资本,他控制了全国的经济命脉。

4、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首先和主要是在金融业方面开始的。

5、在国民党统治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受到了外国资本的压迫,本国官僚资本的排挤。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以及军阀官僚政府的压榨。

6、中国政治舞台上影响较大的中间党派的基础有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以及知识分子。党派有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第二党),乡村建设派,中华职业教育社,

..

.

中国青年党(醒狮派,国家主义派)和中国国家社会党(再造派)。

7、1935年,邓演达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改组为中国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

简答

1、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军事独裁统治

答:①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军队。

②见了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

③大力推行保甲制度

④国民党还厉行文化专制。

2、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经济

答:帝国主义的经济势力在中国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并且牢牢地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1927年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建立以后,官僚买办资本急剧的膨胀起来,官僚资本是中国的垄断资本,他控制了全国的经济命脉。

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任务。

..

.

3、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基本主张

答: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正式成立于1930年8月,其革命主张是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建立各级平民政权,经济上主张实行土地国有,实现”耕者有其田”,还大力策动军事反蒋活动,商定武装起义计划。

第二节

选择

1、教育家徐特立,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以及在国民革命军中担任领导职务的贺龙、彭德怀等,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

3、毛泽东在1927年中共八七会议上提出的著名论断是“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4、1927年8月1号,以周恩来外书记的前敌委员会以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在南昌举行起义。

5、1927年,毛泽东领导湘章边界秋收起义。

6、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部队抵达江西宁冈县茅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是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

.

7、“三湾改编”的主要内容,是将原有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在部队中建立共产党各级组织,将党建立在连上,三湾改编成为建设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

8、三大起义分别为,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9、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10、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11、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明确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12、红一方面军三次反“围剿”作战胜利,原理是贯彻积极防御的方针。

13、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

14、毛泽东规定了土的革命中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的方法,主要是,坚定的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应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简答

1、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

..

.

答:第一,他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第二,它成为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开端

第三,他解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2、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答: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大国。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二,国民革命的影响。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

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第五,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各项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

3、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 ,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 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方针。

..

.

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 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 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三) 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 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 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社么能够存在?》 、 《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 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 争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930年,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 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 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

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

..

.

主义教条化、把共产 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五) 随着革命心道路的开辟, 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 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第三节

选择

1、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省瑞金县叶坪村举行,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2、 毛泽东高度重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他先后做了《必须注意经济工作》,《我们的经济政策》和《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报告,总结根据地经济建设的经验,阐述了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

3、 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列宁师范学校、中央农业学校、高尔基戏剧学院等机构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

4、 “左”倾错误先后三次,第一次是左倾盲动错误,第二次是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第三次是王明(陈绍禹)的左倾教条主义。

..

.

5、 1931年,11月的中央苏区党组织第一次代表大会(章南会议),对中央根据地的工作进行了多方面的批评和职责,矛头直指毛泽东。

6、 1934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8.6万人撤离根据地,开始了震惊中外的长征。

7、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至此,中央红军行程长征胜利结束。

简答

1、 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主要错误

答:第一,在统一战线问题上,一味排斥和打击中间势力。

第二,在革命道路问题上,继续坚持以城市为中心,

第三,在土地革命问题上,提出坚决打击富农的主张。

第四,在反“围剿”军事斗争问题上,实行消极防御的方针

第五,在党内斗争和组织问题上,推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方针。

2、 遵义会议极其重要意义。

答: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全力结局了当时

..

.

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

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3、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答: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准备了条件,长征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长征播撒了革命的火种,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4、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精神

答: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5、 中国共产党内屡次出现左倾错误的主要原因。

答:第一,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浓厚的近乎拼命的冲动,始终没有能够从指导思想上得到认真的清理。

第二,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还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

第三,共产国际的干预以及对王明的全力支持,更是许多人失去识别和抵制能力。

..

.

6、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土地革命时期,党内连续发生“左”倾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危害。这些错误的发生,主要 是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而产生的。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强调,为 了纠正错误,必须端正思想路线,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总结经验, 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毛泽东早就提出,要 注重调查研究,反对本本主义。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中共中央用很大的精力,去总结历史经验,加 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1935年12月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批 判了大给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1936年12月毛泽东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著作,总结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 上的大争论,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

1937年夏,毛泽东写了《实践论》 、 《矛盾论》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龙国共产党的历史 经 验,揭露和批判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 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的思想路线。

第六章

..

.

第一节

选择

1、“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了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侵华战争。

2、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了一系列时段,这一系列事件被称为“华北事变”。

3、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驻军奋起反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全民族抗战的新阶段。

4、日军在1938年10月占领广州、武汉以后,被迫停止对正面战场的战略性进攻,调整侵华政策。

5、1932年3月,在日本关东军的导演夏,伪“满洲国”发表“建国”宣言,日本通过伪“满洲国”对东北人民实行殖民统治。

6、1938年,12月,中国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叛国投敌,

7、1940年3月,在日本的操纵下,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8、日本侵略者实行“杀光其居民,烧光其房屋,抢光其粮食”的三光政策。

9、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

..

.

10、日本侵略者个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有,一是制造了惨绝人员的大屠杀,二是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三是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11、在侵华战争期间,日本疯狂掠夺中国资源与财富的组织机构有南蛮铁路株式会社,南满重工业股份公司,华北开发股份公司。

第二节

1、中共中央先后选派罗登贤,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赵一曼等到东北,加强中共满洲的领导力量。

2、1934年6月,各抗日游击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1936年2月,又改建为东北抗日联军。

3、1933年5月,原西北军将领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并任同盟总司令。

4、1933年11月,国民党第十九陆军将领蔡妍锴,蒋光鼎以及国民党内李济深,陈铭区等反蒋爱国人士在福州举行抗日反蒋事变。

5、1934年4月,由张国共产党提出,宋庆龄,何香凝,李杜等1779人签名,发表了《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

6、1935年8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就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

..

.

7、1935年12月,长征到达陕北不久的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8、1936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明确提出党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

9、1937年8月,国共两党达成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等协议。

10、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除琼崖红军游击队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11、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着着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成立,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新局面。

简答

1、一二九运动及其意义

答:1935年12月,在中国共产党救亡图存,全民抗战的号召下,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学生们喊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游行队伍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

其意义在于,一二九运动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吞并华北的计划,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2、瓦窑堡会议

答:1935年12月,长征到达陕北不久的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了在抗日的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中间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

..

.

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

其意义在于瓦窑堡会议为迎接全国抗日新高潮到来作了理论和政治上的准备。

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意义

答:1936年12月初,蒋介石飞抵西安,张学良与杨虎城毅然实行“兵谏”,扣留了蒋介石,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从民族利益出发,确定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

其意义在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第三节

选择

1、李宗仁领导的第五战区在台儿庄战役中,歼灭日军1万余人,在正面战场中取得第一次大捷。

2、在淞沪会战中,第八十八师五二四团团附谢晋元率孤军据守四行仓库,被上海市民誉为“八百壮士”。

3、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这标志着国民党有片面抗战逐渐转变为消极抗战。

..

.

4、1940年5月,在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在激战中殉国。

5、1944年4月至1945年1月,日军发动大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作战。

6、文化界提出“抗战,团结,民主”为文艺创作的三大目标。抗战文化在斗争中得到新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新华日报》《群众》

第四节

选择

1、1937年8月22日,中共中央在陕西北洛川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2、1937年9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在晋东北平型关附近伏击日军,全国性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3、1937年11月太原失陷后,晋察翼,晋西北,晋义瑜,东北。大青山等抗日根据地。

4、中国抗日战争逐渐形成战略上的相互配合的两个战场。一个是主要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主担负的敌后战场。

5、在敌后战场,参谋长左权,东北抗日联军第二陆军副总指挥赵尚志,第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殉国

..

.

6、百团大战

7、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制造了皖南事变

8、1939年7月,中国共产党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政治口号。

9、为了坚持,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

10、中间势力主要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争取中间势力需要一定的条件,一是共产党要有足够的力量,二是尊重他们的利益,但是要同顽固派作坚决斗争。

11、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

12、在政权机关工作人员的名额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

13、党外人士李鼎铭提出“精兵简政”的提案。

14、毛泽东提出了“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大生产运动首先在陕甘宁边区进行。

15、创办了延安自然科学园,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开展自然科学教学与研究的专门机构。

..

.

16、简答

1、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的抗战路线

答:本题答题如下

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必须改革政治机构,改善工农大众的生活。

其意义在于,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战争路线,是彻底的抗日纲领。

2、论持久战的内容及意义

答:

1938年5月至6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系统的阐述了抗日战争的特点,签筒和发展归路,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毛泽东指出,中日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

还科学的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过程

意义在于,毛泽东阐明的持久战战略思想,解释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必须实行的战略方针,对全国抗战起了积极作用。

..

.

3、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及其实质。

答:

张国共产党强调,必须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即统一又独立。其实质就是,力争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力道全,是自己成为团结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这时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的中心一环。

4、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

答:

1938年9月至11月,毛泽东明确的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个命题。毛泽东撰写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一批重要理论著作。系统的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毛泽东首先分析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在此基础上,科学阐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

毛泽东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

毛泽东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经验,之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三个基本问题。是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其意义在于,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的理论成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标志着毛泽东

..

.

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

5、延安整风运动

答:

1941年5月,毛泽东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整风运动首先在党的高级干部中进行。1942年2月,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的讲演,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普遍展开。

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方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

意义在于,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全党范围确立起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6、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从世界意义上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战火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大洋 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0亿人口卷入其中。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维护 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战争的性质上看, 抗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展开的一个决死战争,是一个民族反对另一个民族侵略、压迫、奴役的战争。

..

.

中国是正义的、进步的反侵略战争, 是得道的;日本是非正义的、野蛮的、侵略战争,是失道的。日本侵略者肆意践踏中国的大好河山,屠杀 中国军民,强行掠夺中国劳工,蹂躏和摧残妇女,进行细菌战和化学战,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灭绝 人性的惨案,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遭到了惨重破坏,使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损 失。

从战争的结果上看,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 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中国人民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 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7、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一,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 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着。

第二,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创立和发展 了毛泽东思想。制定、实施了一套完整的抗战策略和方针,提出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对抗战胜利发挥 了重要作用。

第三,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减轻 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为抗日战争的战略返攻准备了条件。

第四, 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的爱国主义、 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 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 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

.

8、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之行的路线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 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 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 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 战;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第二, 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 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特别是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 第三,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个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 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起了重要作用。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其实行片面抗战, 制造反共摩擦,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明显下降。在战略反攻阶段,其虽坚持抗战,但对夺取抗战最后胜 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9、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

第一,从实力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弱国对强国的战争。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军事、经 济、文化等各方面综合实力都很落后,是弱国。而日本是世界上一等强国,军事、经济实力和政治组织力 量都很强大。

第二,从战略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大国对小国的战争。

第三,从战争性质上看,抗战是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中国是正义的、进步的反侵略战争,是 得道的;日本是非正义的、野蛮的、侵略战争,是失道的。

第四, 从战争结果上看,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近代以来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 中国人 民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

.

10、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及基本经验?(详见p117-119)

第七章

第一节

1、并逐步形成了分别以美、苏为首的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阵营的对立。

2、美国继续采取自中国抗战后期就已确立的扶蒋反共政策。

3、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

4、1945年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5、9月19日,中共中央正式确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解放区军民进行了上党战役邯郸战役,平妥战役,津浦战役等自卫反击战,并取得了胜利。

6、1946年2月10日,李公朴、郭沫若、马演出及新闻记者等多人,校场惨案。

7、1946年6月23日,团长马叙伦和代表雷洁琼等多人受伤。

8、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以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军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

..

.

9、毛泽东还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并预言人民解放军的“小米加步枪”一定能够战胜国民党军队的“飞机加坦克”。

10、1947年6月,基本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简答

1、中国国内始终存在三种政治力量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三种建国方案。

答:第一种是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维护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第二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中国行不通。民族资产阶级中的绝大多数最终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第三次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这三个阶段的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科学的建国方案。

第二节

选择

1、刘伯承、邓小平率领随后千里跃进大别山,诚意,粟谷指挥,挺进苏鲁豫鄂完地区;谢富治指挥的晋翼鲁豫野战军一部为西路,挺进豫西。

2、晋察野战军于11月12日攻占石家庄,开创了人民军队攻占大城市的先例。

..

.

3、1947年10月10日,中古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正式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行动口号。

4、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指出,人民解放军转入全面反攻,这时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5、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成立福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6、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7、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彻底实行土地改革的《中国土地法大纲》

8、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总结了土地改革的经验,即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的消灭封建剥夺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9、在昆明的“一二一”运动,以“反对内战,争取自由”为基本口号,他吹响了国统区爱国学生运动的第一声号角。

10、为抗议驻华美军强暴北京大学先修班一女学生,成“一二三零运动”

11、1947奶奶5月20日,南京,上海,苏州,杭州地区16所专科以上院校,举行

..

.

反饥饿、反内战、挽救教育危机联合大游行。

12、“五二零\"惨案,”反迫害”,“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目标发展,标志着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的正式形成。

13、1947年10月后,“反饥饿,反内战”,改为“反迫害\"了.

14、1947年2月28日,台湾省台北市人民为反抗国民党当局的暴政、抗议反动军警屠杀市民,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又遭国民党军警镇压。为二二八起义。

15、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在香港举行,1948年1日,正式成立。

16、中国民主同盟,1941年3月19日,在重庆秘密成立。

17、1947年10月,国民党当局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

18、1948年1月,民盟领导人沈钧儒等在香港召开民盟一届三中全会,宣布不接受解散民盟的任何决定,标志着民盟占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来。

19、1949年1月22日,李济深,沈钧儒等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和著名的无党派民主人士55人联合发表《对时局的意见》,一致拥护中共提出的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

简答

1、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四大表现。

..

.

答:第一,重庆国共谈判和政协会议期间,主要同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共同努力。

第二,在国民党当局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全面内战时,民主党派中,拒绝参加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反对国民党炮制的“宪法”

第三,民主党派的许多成员积极参加和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

第四,在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并且取得节节胜利的形势下,各民主党派都公开宣言,站在人民革命一边,同共产党已到位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

第三节

选择

1、1948年秋,人民解放军开始同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决战,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大局已定。

2、决定中国命运的战略决战,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辽沈战役在林彪、罗荣桓领导下。淮海战役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组成的总前委。平津战役在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组成。

3、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在为新华社写的1949年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指出,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

..

.

4、4月20日,国民党政府电令其和谈代表拒绝在中共提出的《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5、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

6、1949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除西藏以外的全部中国大陆。

7、着重党的思想建设。

简答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内容

答: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村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第一,规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

第二,指出了中国有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有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

第三,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

.

2、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主张

答:第一,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第二,上述联盟中,主要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盟

第三,为建立新中国,必须利用一切与国计民生有利而不是有害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团结民族资产阶级。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

答:第一,关于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为政体,人民民主专政为国体。

第二,关于新中国的基本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一律平等,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第三,关于新中国的经济工作方针,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

第四,关于新中国的围剿工作原则,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反对帝国主义的请略政策和战争政策。这项规定也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执政地位,朱德,李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4、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

答: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

第二,广大人民和各界人士的广泛餐饥饿和发力支持。

第三,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5、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答: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一个是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一个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

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6、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第一, 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 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 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 全中国人民的利益。

第二,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 他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 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第三,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以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是最有远见, 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虚心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的

..

.

革命者,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 的衷心拥护。

第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第八章

第一节

选择

1、1951年关于和平解放西藏,10月,标志着中国大陆实现了各民族人民期盼已久的统一

2、1951奶奶。中央人民政府公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3、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新解放区农村掀起了土地改革运动。

4、1950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和最高热民法院发出《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只是》

5、1950年5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包办婚姻,实行婚姻自由。

6、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主要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来的

7、1950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作了《为争取过节财政经济

..

.

状况的基本好转的斗争》。要获得国家财政经济状状况的根本好转,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创造三个条件,即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8、1951年底,到1952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党政机构工作人员中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

9、1952年1月,中国中央决定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犯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犯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10、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

11、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12、苏联第一个照会中国政府,决定同中国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

13、彭德怀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兼政治委员。

简答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答: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

第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通着的历史从此结束,一个真正数以人民的共和国建立起来了

..

.

第三,军阀割据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

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度,创造了前提条件

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着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2、执政面临的严峻考验

答:第一,能不能包围住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第二,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第三,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第四,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风斗的作风。

3、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的原因主要是

答:第一,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紧紧抓住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正确处理恢复国民经济同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

..

.

第二,从当时的国情出发,制定了正确方针政策,妥善处理公司关系,劳资关系等各种社会关系

第三,刚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的建设,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用。及时有力的抵制了资产阶级的腐蚀。

第二节

选择

1、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度时期。

2、进行经济建设,首先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3、从1953年开始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建设的中心环节。

4、到1956年,基本完成了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

5、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集中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第一是互助组,第二是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是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6、其基本原则和方针是,第一,走线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第二是,实行积极发

..

.

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第三,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初步推广的方法。第四,要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第五,要把社会改造通技术改造相结合。

7、够工业合作化的组织形式,是由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8、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9、企业利润采取”四马分肥“的办法,即分为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股金红利四个部分。

10、“一五”期间,在苏联的援助下,中国着重建设了一大批基础性的重点工程,为国家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坚实基础。鞍山,包头,武汉三大钢铁基地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11、第一座生产载重汽车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第一座制造机床的沈阳机床厂建成投产,第一座大批量生产电子管的北京电子管厂建成投产,第一座制造飞机的沈阳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12、青藏,康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车,沟通了西藏和内地的联系

简答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和性质

..

.

答:中国社会经济中存在着五种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人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主要的经济为,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中国还存在这两种基本的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通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2、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

答: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某首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第二,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第三,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3、过渡时期总路线

答:挡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把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

这是一条”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即社会主义建设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期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第一,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然条件。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

4、对农业社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答:农业生产力不断发展,农民安居乐业,生产有所发展,生活有所改善。中国农村仔发展稳定的气氛中完成了几千年的分散个体劳动向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历史性转变。这时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进步。

5、经过国家资本主义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意味着国家对资本主义刚商业采取和平赎买的政策。其特点。

答:第一,有偿的而不是无偿的,逐步的而不是突然的改变则产阶级的所有制,

第二, 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以必要的工作安排

..

.

第三,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而在这个改造事业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以恰当的政治安排。

6、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

答:第一,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建立起来了。

第二,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

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7、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和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 最伟大的社 会变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1)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能够比较顺利地实现消灭私有制这样复杂、困 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但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并且得到 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而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2)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 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基本上被消灭,社会主义经济成了国民经济中的主导成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 基本确立。 它与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一起, 完成了历史上最深 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

(3)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 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以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4)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的 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这 是中国从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胜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前提,奠定了基础

第九章

第一节

选择:

1、1956年,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面确立,中国进入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

2、1956年4月初,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进行第二次结合,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上和其他方面,只能系统地向苏联学习。

..

.

3、在经济建设上,大会坚持即反保守有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4、陈云在经济管理领域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5、中共八大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

6、1957年,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7、毛泽东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任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8、整风运动,同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的倾向作斗争。

9、在运动中采取了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错误斗争方式。

10、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一个重要影响是召开的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开始改变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认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挡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简答

1、《论十大关系》

答:毛泽东先后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这个报告,总结经济建设的初步经验,借鉴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系统地阐述了十大关系。

..

.

提出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要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还提出了“双百”方针这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方针。“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

《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2、中国八大路线的制定

答: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大会正确的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的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毛泽东关于正确区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及其意义

答:毛泽东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任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毛泽东在文章中还概括提出了区分和处理敌我和人民内部两类矛盾的学说。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性质根本不同的矛盾,前者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去解决,后者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

其意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它运用

..

.

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规则,创造性的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共八大路线,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第二节

选择

1、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会议作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在全国范围内先去了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潮。

3、纠正左倾错误的初步努力,在1958年11月到1959年6月,的纠左会议有第一次郑州会议,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郑州会议。

4、毛泽东在庐山主持召开中共八届八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的错误的决议》,随后在全党范围错误的开展了”反右倾“斗争。

5、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是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6、为了统一思想,总结经验教训,明确工作方向,192年,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共七千余人与会,被称为”七千人大会“

..

.

7、1964年底,周恩来总理在会上宣布:我国国民经济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全国人民要努力奋斗,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第一次郑重的向全国人民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8、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是全局性,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

9、1965年,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成为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10、谭震林、陈毅、叶剑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对中央文革小组的错误做法提出了强烈的批评,被称为”二月逆流“

11、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九大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这次大会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加强了林彪,江青,康生等人在党中央的位置。

12、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失败。

13、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在中央政治局内结成”四人帮“

简答

1、文化大革命的社会历史原因

..

.

答:首先,对于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国家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其次,由于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积累下了丰富的阶级斗争经验,把本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看作是阶级斗争,习惯于采取大规模群众性政治运动的方法去处理。

第三,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第三节

选择

1、1964年10月,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爆炸了第一个氢弹,1970年4月,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2、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20世纪60年代末,抓住时机发起了”乒乓外交“,实现”小球转动大球“

简答

1、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

答:一,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

.

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三,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2、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贡献和意义。

答:毛泽东论述了必须实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基本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

在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正规化国防军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重要指导思想。

共产党员必须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思想,务必继续的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据需的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其意义在于,把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发展过规律的认识大大的向前推进,为继续进行探索并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系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

.

第十章

第一节

选择

1、 华国锋在粉碎“四人帮”、开展揭批“四人帮”运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他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2、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继延安整风后的有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

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4、 1978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5、 1979年3月,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明确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

6、 1981年,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7、 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后,中国农村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推行的制度是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

8、 1980年,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9、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建议结束军事对峙状态。

10、 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的针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

11、 1980年1月,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式和任务》明确提出维护世界和平,实现祖国统一,加紧现代化建设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三件事。

简答:

1、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答:本题答案如下

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全国开始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其意义在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继延安整风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贡献和重大意义。

..

.

答:本题答案如下

1978年12月18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被作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其贡献在于,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借宿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3、《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及其意义。

答:本题答题如下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二个历史决议”)

科学的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决议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出了基本结论

第二个历史决议的通过,标志着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4、《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的科学

..

.

评价。

答:本题答题如下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的功绩是第一位,错误时第二位的。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决议强调: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

第二节

选择

1、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

2、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经济体制改革以城市为重点全面展开。

3、1988年4月,建立海南省,将海南岛辟为最大的经济特区。

4、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指导方针

..

.

的决议》。

5、1987年,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系统的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的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6、根据中共十三“三步走”战略的部署,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21世纪中期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7、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

8、中国共产党顺利实现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向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过渡的回忆是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

9、1990年4月,启动了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开放的战略举措。

10、1990年3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

11、1985年2月,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门泉州漳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对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12、邓小平“两个飞跃“的思想,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就是发展集体经济。

..

.

简答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答:本题答题如下

1987年,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系统的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的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

2邓小平关于中国农业的改革与发展“两个飞跃“思想

答:本题答题如下

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就是发展集体经济。

4、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答:本题答题如下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是在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

.

第三节

选择

1、 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1992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阶段。

3、 1993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4、 1994年,江泽民进一步提出了: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三者相互督促。

5、 1996年,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6、 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到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7、 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长江、嫩江和松花江等流域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1999年,有接连发生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集团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法使馆、李登辉抛出“两国论”“法轮功”邪教组织策划和煽动非法聚众闹事。

8、 1997年7月1日,举行了香港交接仪式,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

.

9、 1999年12月320日,澳门也回归祖国。

10、 1995年1月,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爷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

11、 2000年2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完整的概念,是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的。

简答

1、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答:本题答题如下

1992年,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谈话。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光剑是发展经济,他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科技领域,中国也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

意义是: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在重大历史关头,科学的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事件和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

.

第四节

选择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走了科学概括。

2、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 简答:

1.四项基本原则的具体内容?搞好“四个坚持”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内容: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意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

2. 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2)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3)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

.

3.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1)三者是辨证统一的、相互促进的,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2)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做到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4.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根本要求是什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科学内涵:中国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意义: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一脉相承,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

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6.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答:1)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

..

.

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2)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来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开展交流合作,努力实现互利共赢;3)同国际社会其他成员携手努力,为实现各国和谐相处、全球经济和谐发展、不同文明和谐进步的美好前景发挥积极作用,共同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五节

选择

1、 基层民主建设去的重大进展,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开始形成。

2、 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简答

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十大成就及其原因?

答:本题答题如下。

第一, 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

第二,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 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

..

.

第四,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

第五,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第六, 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

第七, 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

第八, 国防和军队建设外出新步伐

第九, 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

第十,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进

(2)原因:

第一,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开拓进去所取得的;第二,是中国 共产党在妥善处理国内外一系列重大而复杂的问题中,经历了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不断总结治党治国 治军新经验,不断增强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所取得的。

2、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深刻历史启示

答:本题答题如下

第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民族复新的必由之路

..

.

第二, 居安思危,长期艰苦奋斗

3、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

答:本题答题如下

第一次, 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第二次,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三次, 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它的提出有什么重大意义?

答:主要内容1)第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2)第二,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5.中共十七大报告是如何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答:1)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

..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条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2)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6.简述中共十七大报告对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和经验的总结。

答:1)报告指出,自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2)报告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3)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7.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有哪些?

答:1)要转变发展方式,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2)使中国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

..

.

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