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实验十四泌尿系统疾病

2024-09-11 来源:步旅网
 实验十四 泌尿系统疾病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大体标本的病变特征。

2.熟悉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急慢性肾盂肾炎的镜下病变特点。

二、实验内容 【病理组织观察】

(一)观察方法

1.肉眼观 肾脏为成对的扁豆状器官,位于腹膜后脊柱两旁浅窝中。约长10~12cm、宽5~6cm、厚3~4cm、重120~150g;左肾较右肾稍大。肾脏内部的结构,可分为肾实质和肾盂两部分。

观察要点:肾脏的大小、形态、色泽、质地及光滑度,表面有无脓肿形成。剖面:肾盂有无扩张、变形,肾盂黏膜有无脓性渗出物附着,皮、髓质是否增厚,皮、髓质分界是否清楚,有无脓肿及肿块等。

2.镜下观 肾间质纤维组织是否增生,有无炎细胞浸润,是否有微脓肿形成,肾小管有无萎缩、消失或扩张,小管内有无蛋白质性的物质,肾小球有无纤维化、玻璃样变性、萎缩或肥大,肾小囊上皮细胞有无增生,是否可见新月体形成。

(二)观察内容

肉眼观察 1.急性肾小球肾炎 2.慢性肾小球肾炎 3.肾盂肾炎 肉眼观察

1.急性肾小球肾炎 肾脏肿大,包膜紧张,表面光滑、充血,称为大红肾;若有散在出血点,又称蚤咬肾。切面见皮质增厚,皮质与髓质分界较清楚。

2. 慢性肾小球肾炎 两侧肾脏对称性缩小,重量轻,质地硬,表面呈细颗粒状,称为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肾包膜不易剥离,切面皮质变薄,皮髓质分界不清。肾盂周围脂肪组织增多。

3.肾盂肾炎 ①急性肾盂肾炎:病变可为单侧性,也可为双侧性。肾脏体积增大、充

镜下观察 1.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2.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3.急性肾盂肾炎 4.慢性肾盂肾炎 血,表面有多个散在稍隆起的黄白色脓肿,周围有紫红色充血带。切面肾髓质内有黄色条纹,并向皮质延伸,条纹融合处有脓肿形成。肾盂黏膜充血水肿,可有散在出血点,黏膜表面可有脓性渗出物。②慢性肾盂肾炎:病变可单侧,也可为双侧。肾脏出现不规则凹陷性瘢痕,双侧肾脏改变不对称。切面皮髓质界限不清,肾乳头萎缩,肾盏和肾盂变形、黏膜增厚粗糙。

镜下观察

1.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病变弥漫分布,双肾绝大多数肾小球广泛受累。肾小球体积增大,细胞数量增多,主要为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及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有时脏层上皮细胞增生,内皮细胞肿胀。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变性,管腔内可见管型(蛋白管型、细胞管型、颗粒管型)。肾间质充血、水肿,并有少量炎细胞浸润。

2. 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大部分肾小球纤维化伴透明变性,相应的肾小管萎缩、纤维化或消失。部分残存肾小球有代偿性肥大,相应肾小管扩张,管腔内可见各种管型。肾包膜明显增厚,间质内纤维组织增生,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3. 急性肾盂肾炎 肾间质化脓性炎或脓肿形成,肾小管坏死、崩解。上行性感染者,肾盂先受累,粘膜充血水肿,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再扩展至肾小管及周围组织,形成脓肿。血源性感染者主要在皮质内形成多发小脓肿。

4. 慢性肾盂肾炎 肾组织内出现分布不规则的间质纤维化和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病灶。部分肾小管萎缩、消失,部分肾小管扩张,管腔内有均质红染的胶样管型。早期肾小球球囊周围可发生纤维化,后期肾小球可发生纤维化和透明变性,残存的肾单位则可发生代偿性改变。活动期出现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可有小脓肿形成。

三、思考题

1.论述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 2.试述硬化性肾小球肾炎晚期的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 3.叙述弥漫性膜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 4.肾盂肾炎有哪些感染途径和诱因?为什么女性多于男性? 5.试述急性肾盂肾炎的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

6.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与急性肾盂肾炎在病变上有哪些主要区别? 7.试述急性肾功能不全少尿期机体的功能、代谢特点。 8.说出急性肾功能不全和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区别。 9.简述慢性肾功能不全出现多尿的机制。

10.尿毒症有哪些主要的病理变化? 四、病案讨论

患儿女性,8岁,因眼睑肿胀、尿少3天入院。9天前曾发生化脓性扁桃体炎,现已治愈。查体:眼睑浮肿,心率90次/min、律齐,Bp128/93mmHg,肺(-)。尿常规:红细胞(++),尿蛋白(++)。24h尿量300ml,尿素氮12.0mmol/L。B超:双侧肾脏呈对称性增大。

讨论:

1.作出诊断,写出诊断依据。 2.病变器官有哪些主要的病理变化? 3.请用病理变化解释临床表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