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题----学前教育部分
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几乎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要有心理学基础,即教育必须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所有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都是错误的,细分来讲:师幼互动、教学方式、环境创设等涉及的是教育学,也就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的言行举止的分析都是心理学的范围。
[一般会这么问:用所学的**理论解读实例中的幼儿(教师),你认为,该幼儿的表现反映出了哪一种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或者问教师的做法遵循或违背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如何解释?]
(1)案例分析——慢半拍的孩子
请运用所学教育理论分析在下面案例中教师的教育观和教育策略,对你有什么启示?
涛涛在我眼里,是个什么都要慢半拍的“低能儿。”他对事物的反应能力有时可以用“太差了”来形容。经常瞪着大眼睛,呆呆的想事情,我叫他名字三、四次,他都没有反应。有时小朋友都去洗手了,他还愣在座位上不知在想什么,等小朋友一个一个都洗好了手,他却突然蹦到我面前,高喊:“老师,我还没洗手呢!”我不喜欢涛涛,说实在的他挺烦人的。然而,有件事却改变了我对他的看法。一天上常识课时,我无意中提了这么一个问题:“哈哈镜里的人为什么会变高?”这个问题对于6岁的孩子来说,是有难度很大的,班上别的小朋友都只有瞎猜。不料涛涛却认真的说起来:“老师,镜子不平呀!”我很吃惊,我怀疑他曾经听说过其中的道理,便问:“你怎么知道的?”“我是想出来的”佳威回答说。我望着涛涛的小脸,突然有些惭愧„„
答:1.幼儿在气质、能力等各个方面都普遍具有个体差异。气质无所谓好坏。从能力来说,幼儿在能力的类型和水平上存在普遍差异。
2.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突出的方面。老师不能因为幼儿某些方面稍弱就否定幼儿,对幼儿失望;应该善于发现幼儿的优势,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3.教育要面向全体,注意个别差异,公平对待每个孩子
(2)案例分析——“好听的声音”
一次音乐活动中,我让幼儿辨别乐音与噪音。当我播放优美、抒情的音乐时,孩子们一致认为这是好听的音乐;而当播放噪音时,孩子们都捂住了耳朵。我问:“你们觉得这些声音好听吗?”大部分孩子说不好听,只有源源大声地说:“这个声音好听!”我非常不高兴,瞪着源源说:“这么吵闹的声音你觉得好听吗?”我正想批评他,可看他一脸的委屈,我忍住火气问:“为什么你会觉得这声音好听呢?” 源源轻声地说:“你不是说过聪明的孩子和别人想的答案不一样吗?”我一时无言以对。许久,我才说:“源源,你真的觉得这个声音好听吗?” 源源摇了摇头。
请运用所学教育理论分析这一师幼互动情境中教师回应的质量,并尝试提出你的回应对策,并对此类现象作出评价和反思。
1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叶圣军.Ysj99@qq.com
答:1.幼儿正处在自我评价初步形成的时期,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自我评价的依存性,即根据成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进行自我评价。
2.针对幼儿的这种特点,教师应注意自己对幼儿进行评价时不能简单笼统地说“真是好孩子”“真聪明”“真笨”之类的话,把幼儿进行简单的两级分类,而是应具体指出什么地方做得好,让幼儿了解自我评价的依据,并对自己形成积极的自我认识和评价。
3.评价要具体明确,要根据具体事情进行评价!
(3)案例分析——起床
起床了,孩子们各自做着自己的事情。这时乐乐走到我身边,很不好意思地对我说:“李老师,我出汗了。”看到他那紧张的样子,我马上意识到,他可能是尿床了,但又不好意思对老师说。我随他来到床前,看到被子确实湿了好大一片。我安慰他说:“出汗了没关系,一会儿我帮你把被子晾干了就行了。你先去拉尿。”过了一会儿,我悄悄地把他带到无人的消毒室里,帮他换上了干净的裤子,他腼腆地笑着对我说:“谢谢李老师!”
----以上案例中的老师的做法好吗?体现了体现了什么教育原则?该案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答:1.幼儿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萌芽的阶段,自尊心开始形成,同时幼儿的道德感得到发展,幼儿会对自己做了不好的事情感到害羞,并希望成人能为自己保守秘密。成人对待幼儿的态度和方式直接影响幼儿自尊心的水平。
2.案例中老师没有戳穿乐乐尿床的真相,并悄悄帮助幼儿换好裤子,让幼儿感到自己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人,自尊心得到维护。
3.当幼儿犯错时,老师宜私下给幼儿指出来并进行教育,不宜当众批评幼儿,以免损坏幼儿的自尊心。要尊重幼儿,保护幼儿的各种权利。
(4)案例分析——“乞丐”
试用所学理论分析以下的案例,并谈谈你对指导幼儿游戏的体会。
角色游戏时,我看到凯凯和小朝两人当“乞丐”,他们一人拿着一个碗弯着腰装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说:“可怜可怜我吧!给我点吃的,给我点钱吧!”看到这情景,我心想他们只是觉得好玩模仿一下而已,也没太在意。第二次角游时,我发现他们还是当小乞丐,我仔细地观察他们:凯凯说:“我趁他们不注意,偷拿了一个面包。”小朝也说:“对啊,我看他们都很忙,偷偷抓了一把钱,当乞丐太舒服了,要不到东西还可以去偷,什么都不用做就有东西吃,有钱赚”。看到他们这样,其他的小朋友也好奇地围了过来,学着他们的样子当起了“小乞丐”而且兴致勃勃的。
看到这种情景,我本想狠狠地批评他们一顿,可又仔细想了一下,这样批评他们有用吗?于是我不急于批评,而是否定了他们这种行为。我借此机会对他们进行了一次正面教育,你们知道吗,乞丐是很不光
2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叶圣军.Ysj99@qq.com
彩的事情,会受到别人的歧视如果不靠自己的双手去劳动,就永远也吃不饱,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只能一辈子当乞丐。
答:1.幼儿阶段是道德感初步形成的阶段,幼儿对道德行为的认知还具有具体形象性,即对行为好坏对错的判断常常依据外显的结果而非内在的动机,流于表面而非本质。
2.在本案例中,凯凯和小朝两位小朋友就是根据做乞丐“很舒服”“不用劳动就有钱赚”“还可以偷”等外显的结果来认定“做乞丐好”,而未认识到做乞丐的本质动机(没有本领,走投无路)以及其他内在的不良后果(被人歧视、贫穷等)。
3.教师要帮助幼儿从本质上全面认识一种行为才能使幼儿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另外,因为幼儿道德认知的具体形象性,所以,老师在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时应注意方法,单纯的说教缺乏直观形象性,不易被幼儿理解和记忆。老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调查、实地观察等直观体验的方式让幼儿正确认识“做乞丐到底好不好”。
(5)案例分析——认识水果【该题2011年福州市招考有考】
请运用所学教育理论分析在下面案例中教师用了什么教育策略?用得如何?它揭示了教育的什么规律?对你有什么启示?
中班A的李老师在组织幼儿认识在教小朋友认识水果的时候,在黑板上挂上香蕉、苹果、桔子、葡萄、西瓜、樱桃等图片,告诉小朋友它们的名称、味道、产地、形状、特征、用途等,中班B的张教师则带领幼儿到附近果园的地里观察水果的生长状况,参观农民伯伯的工作,并让幼儿在班级的自然角种上西瓜、草莓等并进行管理,做好观察记录。
回答要点:
直观性,多种感官,动手操作
1.两班的老师都利用了直观形象的方法来教小朋友认识水果。幼儿的认知以具体形象性为主要特点,生动形象的材料更容易被幼儿准确感知、记忆和理解。
2.A班老师仅仅使用图片的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对水果的认识不仅仅是记住外形和名称,还需要了解其气味、味道、生产特点、用途等,而这些是难以通过图片来形象展现的,用语言表述又缺乏形象性,还是观察水果实物以及参观果园会更直观和全面。B班老师不仅让幼儿参观,还让幼儿自己动手栽种水果和做记录,这一方面利用了幼儿认知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另一方面还利用了幼儿思维中具有感知动作思维的特点,当幼儿动手去种、去记录,他们会对水果的各种特征以及生长过程产生更深刻的感知、记忆和理解。另外,亲身体验的过程也会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这些积极的情绪情感对认知事物有促进作用。
3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叶圣军.Ysj99@qq.com
(6)案例分析——“神童”
一名六岁的幼儿,在1分钟内正确记住了17位数字:81726354453627189。而另外一个小朋友却没记住几个。
-----看上去如此复杂的数字,孩子怎么才能在短短的时间内记住呢? 请运用所学幼儿教育理论分析这一现象,并谈谈如何在教育中适当应用规律。
答:1.幼儿记忆的特点是记忆广度小,对形象生动符合自己兴趣的事物易于记忆,对抽象无意义的事物(比如数字)难以记忆,但本案例中的这串数字是有对称的形象规律的,幼儿可以用形象记忆的方法记住的。
2. 幼儿缺乏记忆的策略,通常采用机械记忆加简单复述的方法帮助记忆,所以,幼儿在短时内记住一串数字是很正常的。
3.作为教师,要引导幼儿细致观察事物,并将新事物与幼儿的已有经验进行联系,让幼儿充分理解新事物后再进行记忆。
(7)案例分析——“凉爽爽”
今天早上晨间户外活动时,风很大,杨柳树哗啦啦的响,有孩子说:“好凉快!快来快来,叫风吹吹。”于是,趁机招呼那些在太阳下走来走去叫卖冷饮的人过来乘凉兼兜售冷饮。另外,这阵子天气变热后,我们已经取消了做操时的排队要求,而代以“找个凉快的空地方做操”的要求。活动开始了,故事中角色的“求助”一下子引起了孩子的“助人为乐”:有人提议:“洗个澡!”——我这个大水龙头一开,他们就哗啦啦的洗开了:“先学大象冲冲身,再学猴子搔搔痒。”有人提议:“钻到冰里。”!可怜,我稍一顿,随之就成了“猫和老鼠”里那只汤姆猫,“格格格格’牙齿直打颤,说话直哆嗦:“太、太、太、凉、凉、快了吧、吧„„”逗得他们哈哈笑。这么多冰!!!还钻进去???怎么好???——有人转过来了:“冰放可乐里!”好的,几位临时“服务员”马上为“顾客”的橙汁、雪碧、可乐、牛奶„„“杯”里加“冰块”,还好,有人要了1块、有人要了2块,检查下来没有“肚子疼”的。这个节目就过了。紧接着,有人说“到树底下去”,于是男生就是一棵棵大树让女孩子们“乘风凉”;有人说“撑一把太阳伞。”,于是女孩子们变的“美丽太阳伞”为男孩子们“遮太阳”。
请运用所学教育理论分析这一师幼互动情境中教师回应幼儿的质量,评价活动的过程。并尝试提出你的回应对策。
回答要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教师的角色: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1.以幼儿兴趣为主;2.
4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叶圣军.Ysj99@qq.com
以幼儿生活经验为主,在活动中生成教育内容。
(8)案例分析——打针
幼儿园里打预防针,小班幼儿打针时哇哇大哭,有的甚至还没有打针就声泪俱下、奋力反抗。而大班幼儿虽然也很疼,却忍住不哭,并且打完针后还在小弟弟、小妹妹面前表现出“不疼”“不怕”的勇敢样子。
用所学的关于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特点的知识解释和分析案例中大小年龄班幼儿的行为表现差异。 答:(1)体现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情绪逐渐自我控制化(内隐化)。(2分) (2)小班幼儿对于自己的情绪丝毫不能控制和掩饰,完全表露于外。(2分)
(3)随着年龄的增长、内部言语的逐渐发展,大班幼儿开始学习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的表现。不仅可以忍住不哭,还“装作”勇敢的样子。(2分)
(9)案例分析——气质
她易于觉察别人不易觉察的事情。实验中两根铁丝本应是等长的,但实际上有极细微的差异,先后参加实验的10几个同龄小朋友,只有她一个人注意到这个差异。她不喜欢说话,喜欢一个人玩。有时其他小朋友凑过来玩,她也不说话,只是厌烦地把他们推开,更不易于陌生人接触。她在幼儿园里遇到不高兴的事情,可以毫无表情,但回家后对着妈妈哭。她上课时很安静,总是一个姿势坐着。吃饭时,不管饭菜多么好,从不见她大口吃。
该幼儿的表现体现出心理过程动力特征的哪些特点?从整体来说该幼儿的气质特点偏于哪一类型?根据这一气质类型的幼儿你会提出哪些教育建议。
答:(1)动力特征:强度低(1分)、速度慢(1分)、敏感性高(1分)、内向(1分)、适应性差(1分)(2)总体偏于抑郁质。(1分)
(10)案例分析——“我是好宝宝”
中一班教室后面的墙上有一块“我是好宝宝”的展示区,上面有各个小朋友的照片和名字。每周结束时,张老师都会问每个小朋友“你这周表现得好不好?”大部分小朋友都回答“好”,但是张老师只发小红花给她认为表现好的小朋友,让他们贴在自己的照片旁边。
你是否认同张老师的做法,根据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答:(1)独立性:实际上没有给幼儿独立评价的机会; (2分)
(2)客观性:评价不具体,且没有说出评价的依据,不仅自己没有,也没有引导幼儿做到有理有据;(2分)
5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叶圣军.Ysj99@qq.com
(3)多面性:简单地把幼儿划分为“表现好”和“表现不好或不够好”,没有引导幼儿进行多方面地思考,认识到既有做的好的地方,也有做的不好的地方。(2分)
(11)案例分析——小猫钓鱼故事讲述
在一次语言活动中,某教师给幼儿讲小猫钓鱼的故事。为了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教师利用活动玩具猫和鱼作为教具。她边有声有色、抑扬顿挫地讲解故事情节,边演示活动教具,同时伴随相关的轻音乐„„
假如你旁听了这节课,请用感知觉规律对这次活动进行分析、评价。
答:教师能根据幼儿时期的感知基本规律,采用多种感知方式和渠道来进行教学,能强烈地抓住幼儿的注意力,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幼儿心理学--理论+案例分析
◆ 幼儿心理发展的动力 在幼儿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幼儿原有的心理水平与新需要之间的不断对立与统一,即:幼儿心理内部矛盾的不断形成与解决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动力。
【案例】:
当宝宝哭的时候,妈妈在抱起宝宝的同时,用摇鼓弄出声音,宝宝不哭了,后来,当宝宝再哭的时候,妈妈用摇鼓弄出声音,宝宝停止了哭泣,请问这是为什么?请说明原理。
【条件反射,在外界刺激的条件下,婴儿建立了条件反射】 ◆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规律:
(1)最先掌握是上下、然后是前后、最后是左右。
(2)先学会以自己为中心的方位,然后才是以客体为中心的方位。 ◆幼儿时间知觉的发展: (1)先掌握一天的早、中、晚概念,再掌握一周之内的时间,最后掌握一年之内的时间。(2)难以了解时间的相对性;常常时空概念混淆。
【案例】给幼儿观看两只机器蜗牛,一只爬得快,另一只爬得慢,当快蜗牛停下来的时候,慢蜗牛还在爬,但是最终未能赶上快的蜗牛。让幼儿回答哪一只蜗牛先停下来,大部分幼儿说慢蜗牛先停下来,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感知觉理论分析。
【幼儿的时间知觉的发展和成熟比较晚,幼儿借助距离的长短认识时间概念,认为走的路程短,时间就短,是典型的时空关系的混淆。】
6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叶圣军.Ysj99@qq.com
◆幼儿的观察力培养要点 1.目的性:是否目标明确、意志坚持;从目的不明确—>明确。 2.持续性:时间长短;从短—>长。
3.组织性:观察的顺序性;从跳跃—>有顺序。
4.细致性:观察的完整性和细致性。从遗漏、笼统—>完整、精确。 5.概括性:是否发现内在联系。从零散—>系统。
【案例】老师让小班幼儿观察图片后,问他们:“你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幼儿普遍回答的是“图上有……、有……、有……、……”老师让大班幼儿观察图片后,问他们:“你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幼儿普遍不仅能说出图片的中心意思而且还能编出一个故事。请分析幼儿的反应和老师的教育行为。
【这是因为幼儿观察的概括性水平不同造成的,小班幼儿的观察是零散的、孤立的,常常不能把所观察到的事物有机地联系起来,只能看出“有什么”和“是什么”;而大班幼儿则可以进一步观察到事物之间的关系,能回答“做什么”、“怎么做”及“为什么这样做”一类的问题。同时,可以看到,大班幼儿的有意想象出现了创造性。作为教师,针对小班幼儿的问题是适宜的,而针对大班幼儿的问题就明显低于孩子的发展水平。】
◆幼儿记忆范围的发展规律:
(1)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迅速扩大,所储存的记忆从动作到情感,然后又扩大到形象和语词。 (2)记忆所储存的知识内部的联系日益密切,逐渐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 ◆幼儿记忆广度的发展规律:
(1)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记忆广度不断扩大。 (2)幼儿再认的保持量随年龄发展显著提高。 (3)幼儿再现的保持量随年龄发展显著提高。 ◆幼儿记忆保持时间的发展规律:
(1)保持时间长度都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2)幼儿再认的保持的时间显著地长于幼儿再现保持的时间。 (3)随着语言的发展,童年期有条理的记忆大约从4-5岁开始。 ◆记忆的态度:即记忆的有意性。幼儿记忆态度的发展规律是:
(1)幼儿期无意记忆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小班。到中大班,幼儿记忆的有意性开始逐步发展。 5、6岁时有意记忆产生一个质的飞跃,幼儿不仅能努力去识记和回忆,还能运用一些简单的记忆
方法(比如自言自语、自我复述)。
有意记忆最初是被动的,由成人提出识记任务,以后变为幼儿主动确定识记任务。
7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叶圣军.Ysj99@qq.com
(2)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的效果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
(3)幼儿有意记忆效果比无意记忆的效果好。
◆幼儿记忆方法的发展规律:
(1)幼儿期机械记忆占主导,意义识记逐步发展。 (2)幼儿期意义识记的效果优于机械识记。
(3)幼儿期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的效果都随年龄增长在不断地提高。
【案例】有一位教师在教幼儿背诵前,先把诗的内容绘成美丽的图画,再用故事形式向幼儿讲述诗的内容,进而引导幼儿对诗中提及的“眠”、“晓”、“啼鸟”等进行讨论,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理解。你觉得老师的做法符合幼儿记忆的特点吗?为什么?【这位教师的做法符合幼儿的记忆特点。由于幼儿的形象识记优于语词识记,幼儿喜欢直观、形象、具体、鲜明的事物,对感兴趣的事物识记效果比较好,教师用故事的方式吸引了幼儿的兴趣,识记的效果当然比单调的灌输要好得多。】
◆幼儿记忆内容的发展规律是: (1)幼儿期形象记忆占主导,语词逻辑记忆逐步发展。
(2)幼儿期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语词记忆。对熟悉的、可以借助形象记忆的语词的记忆效果比陌生的、没有具体形象可借助的语词的记忆效果好。
(3)形象记忆和语词逻辑记忆的效果都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案例】2010年春晚,一个小女孩背诵《百家姓》的镜头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起了各方争论。请结合心理学相关理论分析评价之。
【幼儿的容易运用机械记忆,所以在记忆《百家姓》这些无意义字符的时候,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不要认为这是什么特殊的能力,更不能将其作为“神童”的标志。】
◆幼儿记忆的正确性 (1)幼儿记忆不精确,较成人和年长儿童差。主要表现为:
记忆完整性差 漏词、颠倒顺序、记忆脱节 易受暗示分不清现实和想象
(2)幼儿记忆的正确性随年龄的增长而逐年提高。
【案例1】周二的早上入园时,小强对老师说:“昨天,我和爸爸妈妈去海南岛玩儿了,太好玩了,还潜水了……”老师愣住了,昨天是星期一,小强在幼儿园啊!于是就批评小强:“爱撒谎的孩子不是好孩
8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叶圣军.Ysj99@qq.com
子!”请分析小强的行为,并对教师的评价做分析。
【由于幼儿的记忆不精确、不完整,经常记住非本质、富有情绪色彩的或感兴趣的内容,常常把主观想象的事物和现实中的事物混为一谈,所以容易歪曲事实,千万不能借此认为是品德出现问题。】
【案例2】一个孩子的妈妈生病住院了,幼儿很想去看妈妈,但是大人不允许。过了两天,幼儿告诉老师:“我到医院去看妈妈了。”请分析幼儿的反应。
【1.幼儿的情绪对其认知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孩子很想去看望妈妈,受情绪的强烈作用,孩子会出现歪曲事实的反应;2.幼儿常常把主观想象的事物和现实混淆,出现记忆的不精确。】
◆幼儿的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想象无目的性,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比如小班幼儿看到什么玩具,就想象相关的游戏;看到或听到别人画什么,自己也想画什么;自己先画出来小草,然后才确定自己想画小白兔吃草。
(2)想象的主题不稳定,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比如小班、中班幼儿的画中常常出现与主题无关的、比例失调的内容。在玩角色游戏时一会儿假装自己是“妈妈”,一会儿又想象是“医生”。
(3)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比如小班幼儿对自己喜欢听的故事百听不厌,缠着老师讲了一遍又一遍,每次都陶醉在想象中。
(4)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案例】中班幼儿小涵拿起画笔,在纸上画了起来,一边画一边念念有词:“我画小白兔……哦,小白兔吃什么呢?来,吃红萝卜吧……啊,天黑了,要回家了,开火车啦……”她对着画好的小火车开心地说:“你要好好跑啊……我要去小熊家了……”请分析小涵的行为。
【无意想象是幼儿主要而又典型的想象形式。无预定的目的性,想象的主题不稳定、零散,仅仅满足与想象的过程,而且容易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幼儿的有意想象逐步发展,主要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想象有了确定的主题。比如,大班幼儿可以先商量好玩什么游戏,再开始游戏。先想好要画什么,再开始画。
(2)主题可以比较稳定的持续,达到预定目的才结束。比如大班幼儿可以较长时间地坚持进行打仗主题的想象活动。
(3)不再满足于想象的过程,而是使想象服务于一定的目的。比如大班幼儿编故事,觉得这个结局编得不好,再编一个。
9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叶圣军.Ysj99@qq.com
◆幼儿以再造想象为主:
(1)幼儿的想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比如小班幼儿玩过家家,“装备”要比较齐全才会玩得比较好,比较“像”,大班幼儿就可以有更多脱离实物的想象。
(2)幼儿的想象常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描述。
◆幼儿的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1)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慢慢可以在没有语言描述的情况下展开想象。比如大班幼儿画《遨游太空》,不用老师提示,他们自己就能说“我想画‘能源交换站’”
(2)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玩具的依赖性减少,创造性增大。比如用几块积木搭出桌子,一会儿又变成椅子、餐具,等等。
◆幼儿想象在与现实的关系方面的发展:
1.幼儿想象的特殊夸张性:幼儿喜欢夸大或缩小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
(1)夸大。比如幼儿说自己的玩具很多“一卡车都装不下”;说自己爸爸力气很大,可以把大象举起来。
(2)缩小。比如童话“拇指姑娘”形容女孩的身体特别小,赢得了幼儿的喜欢。 2.幼儿初期想象与现实的混淆
(1)越小的幼儿,越容易混淆想象与真实。比如,小班幼儿做“小兔跳”的游戏,其中一个“小兔”被“大灰狼”抓到后吓得大哭,老师扮演“兔妈妈”假装打败了“大灰狼”,“小兔”才止住哭声。小班幼儿玩过马路的游戏,突然有小朋友说,“快躲开,有辆车子冲过来了”,小班幼儿都惊惶失措地往边上跑。
(2)随着年龄的增长,想象与现实混淆的情况越来越少。大班幼儿能够分得清现实与想象,比如说舞台上的“熊”是假的。说娃娃家的“火灾”是假装的。
◆个体三种不同水平的思维方式【此处核心――用来解释几乎所有的幼儿行为和教育问题】 1.直觉行动思维
(1)0—3岁儿童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幼儿的思维中仍带有直觉行动思维的影子。 (2)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
是儿童具有初步的概括能力的反映,用相同的动作对相类似的情境做出反应。
思维离不开对具体事物的直接感知,同时离不开自身的实际操作。离开感知的对象,脱离实际的
行动,思维随之中止或转移。
10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叶圣军.Ysj99@qq.com
不能计划自己的行动,也不能预见行动的结果;思维不能调节和支配行动。比如画一个圈后说要
画太阳,在圈上画两个点后说要画熊猫。 2.具体形象思维
(1)3—6、7岁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2)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
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性和形象性,这限制儿童对复杂问题的思考。比如问幼儿“灯和
蜡烛有什么相同?”幼儿会回答“都是长的、白色的”。 当着幼儿的面把同样多的两杯水,一杯被倒在矮粗的容器里,另一杯都倒在细长的容器里,幼儿会认为两个容器里的水不一样多。 具体形象思维还具有幼儿自我中心性,表现为幼儿以自己的经历或感受来对事物进行思维。 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开始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概括,但概括水平
较低。 3.抽象逻辑思维
(1)6、7岁儿童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2)抽象逻辑思维的特点:
用抽象的概念(词)来进行思维活动。
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内部的必然联系。比如幼儿在体积守恒的实验中可以正确判断,
因为认识到是同一杯水,或者认识到新杯子虽然比较矮,但是比较粗。 5岁开始,幼儿喜欢问“为什么”。
【案例】两个形状不同的玻璃杯,一个细长些,一个粗矮些,把其中一个杯子盛满水,当着4岁儿童的面把水倒进另一个杯子里,他会认为现在的杯子里的水和刚才不一样多,细长杯子的水更多。请分析幼儿的反应。
【由于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受感知觉的制约,幼儿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抓住问题的本质,思维带有片面性,所以幼儿更愿意相信看到的现象,于是作出“细长杯子中的水位高”这样的判断。】 ◆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1.幼儿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行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
2.在幼儿的思维结构中,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三种思维方式同时并存。 ◆幼儿的概念掌握 (1)幼儿最初掌握的概念通常是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各类实物的名称,如“桌子”“碗”“狗”等等,这些是基本概念,然后才能掌握更抽象或更具体的上下级概念。
11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叶圣军.Ysj99@qq.com
(2)幼儿晚期开始掌握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抽象概念,但对这些概念的掌握依然离不开事物的形象和具体活动的支持。比如“勇敢就是打针不哭”“团结就是不抢玩具”。
【案例】老师让幼儿把分别画有“手套”、“脚”、“袜子”、“手”的4张图片分成两组。小强分成“手套”和“手”,“脚”和“袜子”两组。其理由是:手套是戴在手上的,袜子是穿在脚上的。小明分成“手套”和“袜子”,“脚”和“手”两组。其理由是:手和脚是人身体上的东西,手套和袜子是服装类。
【两位幼儿的思维水平是不一样的,小明的概念掌握的水平强于小强,因为小强的概念掌握是基于事物的具体特征,而小明已经初步有了类的概念。】
【案例】要求4岁的萍萍和6岁的丹丹从画有人、车、马、虎4张图片中取出1张与其他3张不属同一类的图,她们都能将“车”取出。但是,萍萍解释取出“车”的原因是“人、马、虎都有头、身子、脚”,丹丹解释取出“车”的原因是“人、马、虎都是活的、有生命的”。分析两名幼儿的反应。
【两位幼儿的思维水平是不一样的,6岁幼儿的概念掌握水平强于4岁的幼儿,已经初步有了类的概念。而4岁的萍萍概念掌握的水平还停留在基于事物的具体特征,没有形成类概念。】 ◆幼儿的判断、推理 (1)判断的形式由直接判断逐渐变为间接判断,比如小班幼儿可能认为凳子倒了是因为风吹的,到大班时可以认识是因为凳子的腿断了所以倒了。小班幼儿会把苹果、橘子、皮球分为一类,而认为香蕉是另一类,因为前三者都是圆的。
(2)判断的依据逐渐由自我中心的逻辑变为客观的逻辑。比如球从斜面上滚下来,小班幼儿会认为是因为球不愿意呆着斜面上,所以滚下来。大班幼儿会认为因为球是圆的,所以会滚下来。
(3)判断的根据逐渐明确。小班幼儿对事物的判断、推理,论据常常是不明确的,说不出依据或只能说“爸爸说的”,大班的幼儿逐渐知道判断应该有依据,在正确的引导下,大班幼儿能不断修改自己的论据,努力使自己的判断、推理更合理。
(4)幼儿的推理往往建立在直接感知或经验所提供的前提上,其结论也往往与直接感知和经验的事物相联系。
(5)小班幼儿不会根据语词进行推理。比如“别哭,再哭就不带你找妈妈”,小班幼儿往往会理解为“不带自己找妈妈”,而推导不出“不哭就可以去找妈妈”。
【案例】3岁的海若把吃了一半的巧克力埋在土里,一边埋一边说:“巧克力快快长大,过几天我就可以吃到又大又香的巧克力啦!”请分析海若的行为。
【推理是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海若的行为反应了她的推理和概括处于具体形象水平,对事物的外
12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叶圣军.Ysj99@qq.com
部的非本质的特征进行归纳推理,她看到植物的种子种在土里可以长出苗,借此认为巧克力也可以。】
◆幼儿的理解力 幼儿的理解以直接理解为主,但在正确的教学条件下,随着幼儿言语的发展和经验的丰富,理解力不断提高:
(1)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例如,在“看图讲述”的录像中,小班幼儿只能根据自己直接看到的理解图画中几个主要的事物,比如几个小人、小桌子、小椅子、妈妈、小孩子等等,并且对这些事物的理解是孤立的。然后幼儿才能逐渐根据空间关系理解主要事物动作的含义(擦窗户、擦桌子、穿鞋子),然后是因果关系、人物身份的关系,等等,最后是整幅图画所有事物之间的联系(比如“同学们一起做值日”)
(2)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到依靠概念来理解。比如小班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最好要有图画作为支持。大班幼儿可以依靠语言所激活的表象帮助进行理解语言。
(3)从对事物的比较表面、肤浅的理解发展到比较复杂、深入的理解。比如老师讽刺、反语“你这个样子真像个小老头”,幼儿不理解,以为是在肯定,一会儿所有的幼儿都开始学弯腰驼背。
(4)从对事物的比较固定、刻板的理解发展到有一定相对性的理解。比如幼儿刚开始时知道2+5=7,却不知道5+2=7。
【案例1】理论上除法比加法更难掌握,但幼儿能解决“6个苹果,你与哥哥一人分几个”这样的除法问题,却不能解决“3+2等于几”这样的加法问题。你认为矛盾吗?试分析之。
【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是具体形象的,具有经验性和自我中心的特点,苹果是吃的东西,分东西吃也是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而“3+2等于几”这样的加法问题却是和幼儿的生活几乎没有关联的,而且也是抽象的概念,所以,幼儿能解决“6个苹果,你与哥哥一人分几个”这样的除法问题,却不能解决“3+2等于几”这样的加法问题。】
【案例2】为了帮助幼儿理解“助人为乐”,王老师编了一个小故事并请几个孩子表演,让全班小朋友看见故事里的哥哥姐姐因为帮助别人而快乐的样子。请分析老师的行为。
【由于言语发展水平的限制以及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幼儿常常依靠行动和形象来理解事物,教师通过编故事、表演等方式,把“助人为乐”行动化,具体化,有助于孩子理解。】
◆幼儿认知过程的突出特点 1.不随意性
(1)幼儿在进行知觉选择时常常受外界环境或事物的特征(比如巨大的声音、颜色鲜艳或形状巨大的事物)所影响,具有不随意性。
(2)幼儿的记忆具有无意记忆为主,有意记忆逐步发展的特点。
13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叶圣军.Ysj99@qq.com
(3)幼儿的想象具有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逐步发展的特点。
2.具体形象性
(1)幼儿在进行知觉选择时,容易将颜色鲜明、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作为知觉主体,知觉选择过程具有具体性。
(2)幼儿的记忆具有形象记忆为主,语词逻辑记忆逐步发展的特点;并且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语词逻辑记忆的效果。
(3)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概念的学习主要是掌握概念所包涵的典型具体实例,在进行判断和推理时通常根据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直接判断和推理,对事物的理解也常常受到表面特征的影响。
【案例1】:
明明的外婆叫他的舅舅“儿子”,明明说:“舅舅都长胡须了,怎么能是儿子呢?”分析明明的话。 【幼儿的思维是具体的、表面的,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判断,认为儿子总是小孩,不理解“长了胡子的叔叔”也是儿子。】
【案例2】上课时,小班的李老师看见小红低头在玩黏黏纸,李老师大声地说“小红,你在干什么?快看到老师这里来。”请分析小红的行为,并对教师作出分析。
【小班幼儿的无意注意占绝对优势,有意注意只是初步形成,在成人的帮助下,幼儿开始调节自己的注意,明确注意的目的和任务,李老师用语言提示和组织幼儿的注意活动,会促进幼儿有意注意的发展,同时,要看到,由于李老师的教学内容对幼儿的刺激度不强,从而导致幼儿的注意分散,作为教师,要善于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具和材料来集中幼儿的注意。】
◆幼儿认知过程的发展规律 1.随意性逐步增强;2.逐步抽象化 ◆幼儿四种注意品质的发展 1、注意的稳定性不断提高
幼儿注意稳定性较差,随着年龄增长,其稳定性即持续的时间都有所增长。
2、注意广度不断扩大
幼儿注意广度较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大。 3、注意的分配能力不断增强
幼儿不善于注意分配,随着年龄增加逐渐提高。
14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叶圣军.Ysj99@qq.com
4、注意的转移力不断发展
幼儿的注意转移力较差,但随着年龄逐步发展。
【案例】6岁的小丽上大班,她妈妈经常表扬小丽在家很省心,因为她可以一边画画,一边吃东西,而且还能一边看小人书、玩积木,几个活动同时进行。但是,老师却反映:小丽在课堂上总是不能集中精力完成任务,做事情常半途而废,喜欢玩自己的小玩具,做小动作。为什么老师和妈妈的评价会不同?
【妈妈关注的是注意的分配,教师关注的是注意的稳定性,这是注意的两个不同的品质。】 ◆幼儿无意注意的发展 无意注意的发展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所扩展(从外部的物理特性扩展到与幼儿兴趣和需要密切相关的事物),另一方面是无意注意的稳定性增强。
【案例】爸爸妈妈带着5岁的小明逛动物园,爸爸和小明比赛数猴子、数老虎、数孔雀……结果每次都是爸爸赢。爸爸想教小明一次数五个、数三个、数两个,可都教不会。请结合幼儿注意的特点进行分析。
【5岁幼儿的注意是以无意注意为主的,注意不稳定,尤其容易受新异的、鲜明的、活动的刺激物的吸引而转移注意,动物园的动物是新异的、鲜明的、活动的刺激物,而数数是不具备这些特点的,所以小明不会将注意稳定到数数上。】
◆幼儿词汇的发展 1、词汇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2、词类范围不断扩大
掌握词的类型由少到多,同时体现一定顺序,先实词后虚词;各类词汇的内容不断扩大,从与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词到日常生活距离稍远的词、从具体的词汇到抽象性、概括性比较高的词。
3、对词义的理解逐渐准确和深化
幼儿已经掌握许多积极词汇,但也有不少消极词汇。
【案例】津津4岁,妈妈用看图识字的方法教津津识字,发现不理想,又在白纸上手写汉字,让津津逐个认读,效果依旧不理想,后来她又买来一套无图识字卡片,并采取了激励措施:每天认识10个字,就可以得到一颗星星,起初,津津也很有劲头,可是好景不长,很快津津失去了兴趣,虽然能认识200多个汉字,但是还是不能独立阅读……请分析津津和妈妈的行为。
【幼儿识字的特点是整体性、形象性、选择性和趣味性。津津的妈妈没有考虑这些特点,用机械的成人的方式让孩子认字,而且严重违背孩子的兴趣,还有,儿童不应该是先识字后学习阅读,而应该是在阅
15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叶圣军.Ysj99@qq.com
读的过程中,在建构文字符号意义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习识字。】 ◆ 情绪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一)情绪与幼儿的生长发育
情绪的状态不仅会影响幼儿的生长素的分泌还会影响其日常的饮食和睡眠,从而最终影响生长发育。 (二)情绪与幼儿的活动
情绪的性质对幼儿的活动效果产生影响,积极的情绪对幼儿的活动起正向推动作用,消极的情绪对幼儿的活动起抑制或破坏作用;情绪的强度也对幼儿的活动效果产生影响。 (三)情绪与幼儿的个性发展
不断重复体验的情绪状态将逐渐稳定成为幼儿性格特征的一部分,积极的情绪情感和正向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性格特征。
★ 【案例】很多幼儿进入幼儿园,先学会说“再见”,而“早上好”则较晚才学会。这是什么原因?请分析之。
【这是由儿童的情绪动机作用决定的,在愉快的情绪状态下,儿童愿意学习和活动,学东西比较快,反之,则慢。由于小班幼儿的情绪发展特点是直接的、外显的、冲动的,孩子刚刚上幼儿园,对父母的依恋导致其不想上幼儿园,所以当离园的时候,和教师说“再见”是愉快的情绪状态,而早上上幼儿园,离开父母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生活,要说“你好”,是不愉快的情绪状态,所以,孩子先学会说“再见”,而“早上好”则较晚才学会。】
◆幼儿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和特点 (一)情绪的丰富化
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情绪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有些先前不引起儿童体验的事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引起了情感体验。 (二)情绪的深刻化
随着思维水平的提高,对事物的理解从表面、肤浅到本质,情绪由指向事物的外在表面,转向指向事物的内在特征。 (三)情绪的稳定化
幼儿初期情绪具有明显的情境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作用下,幼儿情绪的冲动性降低,情绪的易变性减少,稳定性提高。
16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叶圣军.Ysj99@qq.com
(四)情绪的自控化
幼儿初期儿童对于自己的情绪丝毫不能控制和掩饰,完全表露于外,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内部言语的逐渐发展,幼儿逐渐开始学习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的表现。 (五)情绪的社会化
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逐渐掌握周围人们的表情手段,情绪表达日益社会化。
【案例1】在幼儿看过的图书中,经常会留下大灰狼、巫婆等反面角色被孩子用指甲抠破、撕裂或用笔乱涂的痕迹。请结合心理学相关理论分析评价之。
【幼儿的情绪反应强烈、而且具有较多的冲动性,思维表面和具体,受“大灰狼”、“巫婆”等反面角色的刺激,幼儿产生了强烈的憎恶情绪,在这样的情绪激发和促进下,幼儿往往会出现这样的行为。】
【案例2】教师问幼儿:“有两个香蕉,哥哥吃了两个,还有几个?”孩子没有回答,却大哭起来:“哥哥吃完了,我吃什么啊?”
【情绪和认知之间的关系密切,情绪对幼儿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或抑制、延缓作用。幼儿的认知活动带有明显的无意性特点,受情绪的影响制约非常大,在上面这个例子中,因为关注到“香蕉没了”,从而产生消极的情绪,从而抑制了认知活动的进行。】
◆幼儿的自我评价 1、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增强(依从性评价 → 独立性评价) 2、自我评价逐渐全面化 (个别性评价 → 多向性评价)
3、自我评价逐渐深刻化 (对外部行为的评价 → 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4、自我评价的客观性增强(从主观情绪出发 → 渐从具体客观事实出发)
【案例】让幼儿对自己的绘画和泥工作品同别人的作品做比较性评价。当幼儿知道比较的对象是老师的作品时,尽管那些作品比自己的作品还差(实际上上是幼儿的作品),幼儿总是评价自己的作品不如对方。而当幼儿被告知比较的对象也是幼儿的作品时,则总是评价自己的作品比别人好。这是为什么?清用相关的理论分析之。
【由于幼儿的自我评价的水平比较低,具有依从性、被动性、表面性和局部性,还受主观情绪的干扰,不稳定,所以会主观地认为老师的作品一定会比自己的好,受依从性影响,孩子的自我评价基本上受教师
17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叶圣军.Ysj99@qq.com
评价的制约,所以孩子不会独立对自己的作品做出正确的评价。】
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