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试论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2022-10-04 来源:步旅网
2019年7月 第4卷 第7期 Vol.4 No.7 Jul. 2019试论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对策研究孙海东(南京市玄武湖管理处,江苏 南京 210000)摘 要: 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文化品牌的塑造是建立在对其自身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传承和保护基础之上的提升。当今国内文化遗产旅游业的蓬勃快速发展,对旅游景区文物保护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是当地景区塑造自身品牌、加强特色文化建设的机遇。但由此随之而来的文化遗产的过度开发和对文物的损毁现象,也是旅游景区分析、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关键词: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单位;文创产品;保护传承中图分类号:G127; F592.7 文献标志码:AStudy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Cultural Heritage Scenic SpotsSUN Haidong(Nanjing Xuanwu Lake Management Office, Nanjing Jiangsu 210000, China)Abstract: The shaping of cultural brand of cultural heritage scenic spots is based on the deep excavation,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their ow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The vigorous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domestic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not only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in tourist attractions, but also provides opportunities for local scenic spots to shape their own brand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culture. However, the excessiv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destru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re also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analyzed, studied and solved urgently.Keywords: cultural heritage;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 cultural products;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遗产。历史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印记,凝结着先贤圣哲的智慧,是各地竞相争逐的最宝贵的旅游资源。从古至今,人类的文化活动始终潜移默化地反映在旅游活动的全过程中,可以说,旅游是文化的产物,文化则是旅游的灵魂。当下,人们更是用“诗和远方”来诠释文化和旅游的关系,在现代不断扩展的各类旅游领域中,文化旅游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备受众多旅游者的青睐。可见,唯有文化与旅游二者的深度融合,才能同时满足现在旅游者精神层面旅游观光和文化欣赏的双重目的。同时,“实现文化和旅游的结合,深化和拓展文化在旅游业中的作用,是提高一个地方旅游客源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有效途径”[1]。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已全面进入大众化旅游时代,旅游消费成为国民常态化的生活方式之一。旅游消费者已不再满足于过去走马观花似的旅游消费模式,更注重旅游过程中对旅游景区人文历史文化底蕴的探讨研究和体验,以及文化遗产带来的精神富足。这就使得现在部分景区所提供的旅游服务,已不能完全满足旅游者日益增长的精神层面的需要。因此,以文化遗产著称的旅游景区,在规划开发保护建设的过程中,应从历史的时间维度、社会的生态维度和地理的空间维度等跨学科多层次的,对散落在典章制度、考古发掘、宗作者简介:孙海东(1987-),男,助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史档案、文物保护。E-mail:njsunhaidong@vip.163.com.63理论与方法 / Theoretical and Method教仪轨中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梳理,且重新提炼出景区核心的文化内涵,并结合景区的自然景观予以融合,以最契合旅游者心意的形式予以呈现,从而提升景区的核心文化品质,提高大众旅游者的心理感受度。1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的开发现状以及存在问题1.1 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的开发现状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认为,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建筑群和遗址3大部分。但笔者以为,一切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凝结了人类智慧从而创造产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皆属于文化遗产的范畴,除文物、建筑群和遗址外,也应当将社会风俗、宗教仪轨、节庆历法,甚至是手工技能等非物质形态的智慧成果纳入文化遗产的范畴内。现今的旅游业,旅游者对文化遗产游青睐有加。在文化遗产地的旅游活动,使旅游者可以更近距离地触碰历史和感悟源远流长传承至今的古代文明。但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盲目开发、过度开发、重复开发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已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以泸沽湖纳西族人的母系氏族文化为例,随着泸沽湖纳入丽江玉龙雪山风景名胜区,大量旅游者、经营者涌入原摩梭人世代生活的聚居地,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都造成了极大冲击。流传数千年的“走婚制”习俗,逐渐被商业表演所取代,文化气息越来越微弱。世代聚居于此地的摩梭人、彝族人开始搬离泸沽湖地区,外地经营者进驻,开发旅游项目,类似的还有云南丽江古城。越来越多的文化景区失去原本的灵魂,转而披上商业外衣。除此之外,部分旅游者缺乏文化保护意识,没有对传统传承的敬畏,在旅游过程中随手乱扔乱刻等,对于建筑类、遗址类文物的破坏更是不胜枚举。1.2 文化遗产类景区开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文物保护专业技术人才的严重短缺。文物保护专业技术人才指的是既掌握历史、考古等人文知识,又掌握文物分析、文物修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严重缺位,直接导致了景区文物保护单位的疏于管理,或者无法管理。原本应由文保专业人士参与的展馆修复建设改造,则完全由景区的规划建设部门予以承担。而对古建筑保护最64基本的“真实性”“最小干预性”“整体性”“可识别性”等基本原则,部分被工程建设的高效快捷所代替,使得古建筑的维护保养处于无人监管,无法监控的状态。(2)文化遗产旅游景区文创产品的缺失。文创产品是将“文化”元素转换为“创意”之后,加诸产品之上,体现了人与物之间的联系,除了有生活化的使用功能外,还要符合消费者心理需求,既可是单面的精神填补,亦可是心灵的共鸣[2]。以南京市为例,截至2018年年底,旅游景区有专属的文创自主品牌主要有:钟山风景区的“中山文创”、南京城墙中心的“1366文创”、牛首山景区的“遇见牛首山”系列文创和最早起步且发展成熟的南京博物院的“南博”文创。其他旅游景区虽也有文创产品推出,却多是不定期地与文创公司临时合作推出的应急性销售产品,几乎等同于旅游纪念品,其质量、品牌效应、影响力和销售业绩均远低于前述 4家文创品牌。(3)文保单位陈列展览馆破败萧条冷落。现代文化语境里,博物馆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文化机构,以向全社会提供更多优质便捷的文化艺术鉴赏服务为根本任务,可以说艺术博物馆的存在就在于对美的阐释传播与分享[3]。文物的陈列展览是一门专门的艺术,需要设计者根据文物的特征,别具匠心地设计展台和展出顺序,从而赋予展品一定的主题与情感,引发参观者的情感共鸣,向参观者展现文物的独特文化底蕴。但纵观国内诸多旅游景区内展馆,总体印象是布局混乱、简陋粗粝、沉闷乏味,且展出文物大多质量不高、观赏性不强,缺乏与旅游者的互动。展厅服务人员缺乏对展示文物最基本的了解和研究,难以将展品的内涵表现给游客。2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1)文化遗产景区的文化建设必须明确文化在旅游业中地位,精心自主研发有内涵的文创产品。文化是旅游最具魅力的卖点。旅游景区自主研发的文创产品,因其独具的艺术底蕴和文化氛围备受旅游者的喜爱。旅游景区当以景区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为设计元素,设计出富有美感且又专业严谨的文创产品,且以文创产品为媒介,进一步扩大该产品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元素的影响力[3-4]。(2)科学保护文物,完美设计展陈。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最珍贵的国家资源,是民族和国家生生不息的历史实物见证。文物的陈列展览,从美学角度而言,既要迎合普通游客的审美趣味,也要经得起专业人士的考究推敲。从安全角度而言,陈列展览中的文物安全是旅游景区设计布展时最重要,也需要审慎思考的问题。一方面展柜的设计必须符合文物的科学保养条件,对展览馆内的温度、湿度要实时监测,减少空气污染,以及灰尘、光照、微生物等对展品的损害;另一方面,要做好安全保卫措施。文物陈列展览馆是人流密集区域,防火、防盗,是文物安全的重要挑战因素。展馆工作人员,应加强技术监测,实时布防。展馆设计师在展厅设计时,应对消防、电源线及安全报警系统进行考虑,并会同文物保卫部门制定防范措施,以确保展出文物的绝对安全。展馆讲解人员应当具有专业的历史知识,了解展柜中的每一个展品内涵,积极主动与旅客互动,通过肢体或语言,重现展物背后的历史[5]。(3)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和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文物保护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是文化遗产事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文物是历史的载体,只有保护好载体,才能更好地传承。据2018年教育部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指定平台查询数据来看,普通高等教育开设文物保护技术学本科层次培养的仅有天水师范学院、西北大学、山西大同大学、西北民族大学4所高校,而开设文物与博物馆学的普通高校也仅有渤海大学、江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浙江大学5所。这些高校就地理位置而言,多集中于西北我国古文化遗址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我国在文物保护领域培养的学科专业人才严重不足,且分布不均。以笔者的工作单位而言,受单位职称职数和岗位设置等因素的制约,至今尚无人真正从事文物保护研究和博物馆艺术设计工作。国家文物局曾于2015年全面推行实施“金鼎工程”项目,大力推进文博人才的培养。但在实际推行的过程中,文博人才的培养仅限于文博系统之内,绝大多数的旅游景区因隶属关系不同被排除在外。笔者以为旅游景区文物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大力引进文物保护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文保专业人才队伍;二是从单位内部着手,对现有岗位设置进行调整,对处于文物保护工作的一线职工,在评聘职称、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等层面予以适度倾斜,鼓励和支持文博科技人员在职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定期选派人员参加国家文物局和地方文物系统方2019年7月 第4卷 第7期 Vol.4 No.7 Jul. 2019面组织的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活动。从制度层面而言,可喜的是2018年,国家启动了新一轮的机构改革,文化和旅游合二为一,以南京为例,新的市文化和旅游局已于2019年初组建,作为市政府的专门工作部门,破除了文化和旅游互不统属的旧机制的壁垒。(4)优化景区布局设计,凸显景区文化特色。旅游,是旅游者探索发现感悟体验自然美学的过程。旅游景区在景区开发和设计时,必须以旅游者的主观观察力为视角,优化景区的环境布局,使旅游者在精神感官上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从而达到柳宗元所言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意境效果。就文化遗产类景区而言,人文景观本身就蕴含着独特的情感色彩,给旅游者以不同的审美情感体验。以寺庙宫观为例,其浓厚的宗教氛围令信众心生敬畏,非信众旅游者则因其整体意境也会有庄严肃穆之感。以古建筑故宫博物院为例,其整体建筑风格宏伟壮阔,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其以“紫禁城”命名,又与中国传统星象学“紫微垣居于中天”等天人感应学说相合,体现者君权神圣不容侵犯的神圣性。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的开发布局,必须紧扣景区文化遗产的核心内涵,精心打造核心景观,凸显自身浓郁的历史文化特色[6]。3 结束语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的一切旅游活动都是建立在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基础之上的。“保护为主、开发为辅”,必然是文化遗产景区一切行动的最高准则。文化遗产类景区当立足自身,深入挖掘景区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出极具竞争力的文创产品,塑造景区的品牌形象。此外,景区在提升自身服务质量、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的同时,也要做好文物保护的宣传工作,注意引导游客文明旅游的行为。参考文献[1]卢云亭.现代旅游地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2]邹淑姝.“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文创产品设计调查报告[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8.[3]王婷.试论艺术博物馆的定位:以山西省艺术博物馆为例[J].文物世界,2018(6):68-70.[4]张同.浅论中国旅游景区的文化包装现象[J].社科纵横,2018,33(12):129-131. [5]邓广山.民俗生态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同发展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8(4):143-146. [6]闫亚旗,何阿娟.文化遗产类景区的旅游开发[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4):70-71.6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