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诗凡
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21年第10期
摘 要:随着“双创”的不断深入,创新实践能力成为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其培养需要依托学科竞赛的进行。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学科竞赛推进的内在要求,推进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外生动力,依托学科竞赛促进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基于学科竞赛推进的流程,构建外压机制、组织机制、保障机制和转化机制,能有效培养并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学科竞赛;创新实践能力
近年来,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不断深入,创新实践能力成为当代大学生肩负民族复兴使命、建设伟大祖国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学科竞赛以学科专业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挖掘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意义,厘清学科竞赛推进与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的关系,探讨如何依托学科竞赛来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学科竞赛推进的角度,探讨学科竞赛推进与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间的逻辑关系,并尝试构建依托学科竞赛推进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机制。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大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进行深层次探究,并形成独创思维、有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独特而新颖的能力[1],由创新能力、知识经验、特殊创新能力、非智力因素四大要素构成[2]。创新实践能力并非生而获得,需要通过培养、有效激发后渐进获得。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从国家、高校及个人层面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国家层面看,创新人才培养是国家发展战略要求。2019年2月,由中共中央、中国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指出: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十四五规划第十三篇中也提到:发展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创新精神培养。两个国家战略文件都对创新人才及其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提出了要求,预示着创新人才培养将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而创新实践能力则是未来国家所需创新人才的必备能力。
从高校层面看,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当前“双创”背景下,高校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大力鼓励大学生以创业实现就业。这些投身创业的大学生,
创新实践能力是他们创新创业所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而这项能力必须通过高校人才培养才能渐进获得。因此,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从个人层面看,创新实践能力是大学生未来生存过程中所需的重要能力,是其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重要基础。未来社会发展和各领域技术的突破,都需要创新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作为支撑。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提升创新实践能力的同时,能不断激发自己对专业学习更浓烈的兴趣,通过提升专业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进而实现人生目标和自我价值。 二、学科竞赛推进与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的逻辑关系
从学科竞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内涵来看,两者存在着极强的内在联系。要探究基于学科竞赛推进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机制,首先要厘清学科竞赛推进和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之间的逻辑关系。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学科竞赛推进的内在要求
学科竞赛是一种探索新事物、获取新知识、开拓新领域的,对智力和能力提出双重挑战的科学研究性活动[3],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以实践为主,突出研究性和创新性,而这对于学生创造力、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学科竞赛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参与竞赛、获得名次,更重要的目标是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通过学科竞赛,学生可以创造性地对竞赛内容进行探究和实践,能很好地提升各项能力素质。换言之,学科竞赛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推进学科竞赛的题中之义,是学科竞赛推进的内在要求。 (二)推进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外生动力
学科竞赛是专业教育的重要补充,人文社科类学科竞赛如此,其他门类学科竞赛亦是如此[4]。推进学科竞赛,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让学生展现自我、获取专业认可,更能让学生锻炼自我,获得能力提升,而这个能力提升,即为创新实践能力提升。推进学科竞赛既是促使学生不断锻炼自我,更是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力度,其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外部推動力。在学科竞赛推进的外生动力作用下,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能更加高效和直接。
(三)依托学科竞赛促进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不管从国家、高校和个人层面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人才培养指标中不可缺少的关键要素;学科竞赛的推进,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高校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举措;两者都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实现的重要环节。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学科竞赛推进的题中之义,推进学科竞赛又为培
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了外生动力,依托学科竞赛促进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势必成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趋势所向。
三、依托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机制探究
依托学科竞赛促进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探究依托学科竞赛推进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机制,显得十分必要。基于学科竞赛推进的流程,构建外压机制、组织机制、保障机制和转化机制,能有效培养并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一)外压机制:竞赛推广,发蒙启蔽
了解学科竞赛,是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比赛、进而参与比赛的第一步。推广学科竞赛,能让学生了解学科竞赛办赛背景和意义,更能提升学生参赛意识和竞赛信息获取能力,是发蒙启蔽的过程。从学科竞赛知识普及和参赛指导两个方面展开,构建竞赛推广外压机制,能培养学生参赛能力和取胜意志,有效提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自我效能感,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赛,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了可能。
1. 依托线上线下活动平台形成学科竞赛信息矩阵,促进学科竞赛知识普及
官方线上平台是学生获取学科专业信息、教师科研动态等的重要窗口,它面向所有学生。关于学科竞赛的背景、参赛时间、参赛要求、报名通道等赛事背景信息,都可以采用线上新闻、推文、通知的形式进行发布,让学生能够简单、快捷、高效的获取到学科竞赛的知识,并快速地进行信息筛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赛事,进而深入了解。当学生能够通过这些平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比赛,潜在参赛者的基数就能不断扩大,参赛人数和获奖人数也将随之提升。 班级讲评是最常规、最高效的班主任教师与学生线下互动的方式,也是学科竞赛知识推广的重要渠道。各项赛事的开展,都有特定的背景和意义,要想让学生仅通过线上文字的学习,就能对比赛有全貌的认识是很难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赛事解读。班级讲评过程中,班主任可以对整个赛事的参赛背景、参赛要求进行解读,告知学生最佳的参赛组队方式、竞赛开展的注意事项、比赛过程中的紧急预案等,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认识、准备和参加比赛。 学科竞赛的推广还可以结合第二课堂活动来进行。第二课堂活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轻松的氛围更容易让学生接纳竞赛的相关信息。通过举办文化节、沙龙等,可以有效地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积极参加学科竞赛活动中。还可考虑设置对应专业赛事的校内学科竞赛初赛,充分对接大赛的参赛要求,形成校内初赛、省级初赛决赛的惯常流程,让学生在校内轻松的环境下了解大赛,并获得该项赛事的相关知识和经验。
2. 通过权威讲座、朋辈引导等形式,加强学科竞赛参赛指导
专家教师讲座培训是系统地为学生进行学科竞赛参赛指导的重要方式。主动引入权威,能够让学生对科学的参赛知识产生敬畏,并集中注意力去获取。专家教师在研究学科竞赛的办赛模式和参赛方式过程中,有着自己对竞赛的见解和参赛技巧解读,而这正是学生所不具备的。通过专家教师的讲座培训,学生能够有效掌握在参加学科竞赛过程中的组队、备赛、参赛、调整等技巧,让自己能在参加学科竞赛过程中稳定心态、沉着应对,进而出色地完成比赛、取得优异的名次。
朋辈引导在卫生教育、心理教育中应用比较广泛,且效果不错。在进行学科竞赛参赛指导时,也可以采用参赛学生朋辈引导的方式进行,能取得较为不错的效果。由已经参加过学科竞赛的学生“现身说法”,通过经验分享会、参赛日记等讲述或文字的形式,传达自己在参赛过程中的经验、心得和感悟,能够有效地获得朋辈学生的关注,更容易让学生朋辈之间产生共鸣,更容易让学生接纳参赛经验,有利于学生竞赛组织的自发形成,能更好地实现朋辈教育,从而实现参赛经验的传递。
(二)组织机制:团队遴选,各展其能
资源放错了位置就是垃圾,放对了位置就能成为宝藏,学科竞赛的参赛学生也是如此。只有通过合适的人才遴选,让适合的学生参与到适合的比赛,才能让学生在竞赛中各展其能,依据个人特征,获得针对性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这就是学科竞赛推进中组织机制的效用。充分了解学科竞赛的相关知识和参赛技巧后,如何寻找团队、寻找指导老师,组建学科竞赛团队,是急需进行的下一步工作,可以从以下三种模式进行组建。 1. 基于导师制建立竞赛团队
导师制是除班主任与学生联系以外的师生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形式。导师制分组过程中,由导师与学生成员组成的团队,本身就构成了学生学科竞赛团队的前身。基于这个学生团队前身,有参赛意愿的队内学生互相组队、确定竞赛团队成员后,只需寻找对应方向的导师作为指导老师,便能形成完整的学科竞赛参赛队伍。这种基于导师制分组而形成的学科竞赛团队,有固定的指导老师群,能更加有的放矢的为学生参赛提供长期帮助和指导,是一种自下而上式的团队组建模式。
2. 依托教师课题选拔竞赛团队
学生学科竞赛不仅是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平台,也是教师指导和科研能力展现的平台。基于工作考核的要求,学生参与教师课题也是考核的关键项。有相应考核要求的教师,会依托课题选拔一部分学生参与到自己的课题中来。选拔进来的学生,既能通过科研得到锻炼提升,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迅速成长。在此基础上,教师会根据参与课题学生的成长情况,来引导学生形成团队,鼓励他们参加相应学科竞赛。这种依托教师课题选拔竞赛团队的形式,无须
再重新寻找对应指导老师,只需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学科竞赛团队组建,并积极备赛参赛即可,是一种自上而下式的团队组建模式。 3. 基于兴趣自发形成竞赛团队
基于兴趣自发形成竞赛团队,并寻求契合的指导老师,也是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组队的一种常见方式。这些基于兴趣而形成的团队,前身一般是科研立项或暑期社会实践的队伍。学生们基于兴趣走到一起,尝试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或者开展调研,从而形成兴趣小组。当兴趣小组在遇到适合的学科竞赛时,便会自发组队、寻找指导老师参与。这种组队模式氛围轻松,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团队所有学生的才能,从而促进团队竞赛水平最大化,是一种自由式的团队组建模式。
(三)保障机制:参赛支持,人尽其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生学科竞赛团队准备比赛、参加比赛过程中,也需要充分的参赛支持。这些支持是否到位,会影响到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各角色发挥实际作用的成效,影响学科竞赛的参赛成绩和参赛体验,影响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创新实践能力的获得。一般来说,学生参与学科竞赛过程中,需要师资支持、经费支持和心理支持。 1. 师资支持
师资支持是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过程中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学生在参加学科竞赛时,从组队到选题,从备赛到参赛,指导老师全程参与和指导,能有效地避免学生走弯路或者走入死胡同,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性建议,让学生的参赛方案(项目)更加具有学术气息,而这些都是学生能够在比赛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最重要的是,指导老师的全程参与和指导,能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信心,能让學生在比赛过程中沉着备战、积极应对。尤其是在校外参加比赛时,教师能够在场指导,能够给学生带来极大鼓励。
1. 依托线上线下活动平台形成学科竞赛信息矩阵,促进学科竞赛知识普及
官方线上平台是学生获取学科专业信息、教师科研动态等的重要窗口,它面向所有学生。关于学科竞赛的背景、参赛时间、参赛要求、报名通道等赛事背景信息,都可以采用线上新闻、推文、通知的形式进行发布,让学生能够简单、快捷、高效的获取到学科竞赛的知识,并快速地进行信息筛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赛事,进而深入了解。当学生能够通过这些平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比赛,潜在参赛者的基数就能不断扩大,参赛人数和获奖人数也将随之提升。 班级讲评是最常规、最高效的班主任教师与学生线下互动的方式,也是学科竞赛知识推广的重要渠道。各项赛事的开展,都有特定的背景和意义,要想让学生仅通过线上文字的学习,就能对比赛有全貌的认识是很难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赛事解读。班级讲评过程中,班主
任可以对整个赛事的参赛背景、参赛要求进行解读,告知学生最佳的参赛组队方式、竞赛开展的注意事项、比赛过程中的紧急预案等,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认识、准备和参加比赛。 学科竞赛的推广还可以结合第二课堂活动来进行。第二课堂活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轻松的氛围更容易让学生接纳竞赛的相关信息。通过举办文化节、沙龙等,可以有效地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积极参加学科竞赛活动中。还可考虑设置对应专业赛事的校内学科竞赛初赛,充分对接大賽的参赛要求,形成校内初赛、省级初赛决赛的惯常流程,让学生在校内轻松的环境下了解大赛,并获得该项赛事的相关知识和经验。
2. 通过权威讲座、朋辈引导等形式,加强学科竞赛参赛指导
专家教师讲座培训是系统地为学生进行学科竞赛参赛指导的重要方式。主动引入权威,能够让学生对科学的参赛知识产生敬畏,并集中注意力去获取。专家教师在研究学科竞赛的办赛模式和参赛方式过程中,有着自己对竞赛的见解和参赛技巧解读,而这正是学生所不具备的。通过专家教师的讲座培训,学生能够有效掌握在参加学科竞赛过程中的组队、备赛、参赛、调整等技巧,让自己能在参加学科竞赛过程中稳定心态、沉着应对,进而出色地完成比赛、取得优异的名次。
朋辈引导在卫生教育、心理教育中应用比较广泛,且效果不错。在进行学科竞赛参赛指导时,也可以采用参赛学生朋辈引导的方式进行,能取得较为不错的效果。由已经参加过学科竞赛的学生“现身说法”,通过经验分享会、参赛日记等讲述或文字的形式,传达自己在参赛过程中的经验、心得和感悟,能够有效地获得朋辈学生的关注,更容易让学生朋辈之间产生共鸣,更容易让学生接纳参赛经验,有利于学生竞赛组织的自发形成,能更好地实现朋辈教育,从而实现参赛经验的传递。
(二)组织机制:团队遴选,各展其能
资源放错了位置就是垃圾,放对了位置就能成为宝藏,学科竞赛的参赛学生也是如此。只有通过合适的人才遴选,让适合的学生参与到适合的比赛,才能让学生在竞赛中各展其能,依据个人特征,获得针对性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这就是学科竞赛推进中组织机制的效用。充分了解学科竞赛的相关知识和参赛技巧后,如何寻找团队、寻找指导老师,组建学科竞赛团队,是急需进行的下一步工作,可以从以下三种模式进行组建。 1. 基于导师制建立竞赛团队
导师制是除班主任与学生联系以外的师生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形式。导师制分组过程中,由导师与学生成员组成的团队,本身就构成了学生学科竞赛团队的前身。基于这个学生团队前身,有参赛意愿的队内学生互相组队、确定竞赛团队成员后,只需寻找对应方向的导师作为指导老师,便能形成完整的学科竞赛参赛队伍。这种基于导师制分组而形成的学科竞赛团
队,有固定的指导老师群,能更加有的放矢的为学生参赛提供长期帮助和指导,是一种自下而上式的团队组建模式。
2. 依托教师课题选拔竞赛团队
学生学科竞赛不仅是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平台,也是教师指导和科研能力展现的平台。基于工作考核的要求,学生参与教师课题也是考核的关键项。有相应考核要求的教师,会依托课题选拔一部分学生参与到自己的课题中来。选拔进来的学生,既能通过科研得到锻炼提升,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迅速成长。在此基础上,教师会根据参与课题学生的成长情况,来引导学生形成团队,鼓励他们参加相应学科竞赛。这种依托教师课题选拔竞赛团队的形式,无须再重新寻找对应指导老师,只需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学科竞赛团队组建,并积极备赛参赛即可,是一种自上而下式的团队组建模式。 3. 基于兴趣自发形成竞赛团队
基于兴趣自发形成竞赛团队,并寻求契合的指导老师,也是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组队的一种常见方式。这些基于兴趣而形成的团队,前身一般是科研立项或暑期社会实践的队伍。学生们基于兴趣走到一起,尝试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或者开展调研,从而形成兴趣小组。当兴趣小组在遇到适合的学科竞赛时,便会自发组队、寻找指导老师参与。这种组队模式氛围轻松,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团队所有学生的才能,从而促进团队竞赛水平最大化,是一种自由式的团队组建模式。
(三)保障机制:参赛支持,人尽其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生学科竞赛团队准备比赛、参加比赛过程中,也需要充分的参赛支持。这些支持是否到位,会影响到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各角色发挥实际作用的成效,影响学科竞赛的参赛成绩和参赛体验,影响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创新实践能力的获得。一般来说,学生参与学科竞赛过程中,需要师资支持、经费支持和心理支持。 1. 师资支持
师资支持是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过程中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学生在参加学科竞赛时,从组队到选题,从备赛到参赛,指导老师全程参与和指导,能有效地避免学生走弯路或者走入死胡同,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性建议,让学生的参赛方案(项目)更加具有学术气息,而这些都是学生能够在比赛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最重要的是,指导老师的全程参与和指导,能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信心,能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沉着备战、积极应对。尤其是在校外参加比赛时,教师能够在场指导,能够给学生带来极大鼓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