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欧美文学史

2020-03-31 来源:步旅网
第一章 古典时期:

古典时代(或称为古典时期、古典古代)是对希腊世界(以地中海为中心,包括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一系列文明)的长期文化史的广义称谓,是希腊语和罗马语文学作品(如埃斯库罗斯、奥维德、荷马等人)繁荣的年代 。

古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前100年——17年)

“黄金时代”即拉丁语和广义的拉丁文学(包括修辞、历史和哲学)发展史上的古典或辉煌时期,涵盖两位著名人物的活动年代,即“西塞罗时期”(前70-前30)和“奥古斯都时期”(前31-14)。这一时期的罗马进入了大规模扩张阶段,并于公元前27年结束了共和制政体,建立了帝国。古罗马帝国在奥古斯都(即屋大维)治下(前31-14)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拉丁语文学和艺术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屋大维统治时期采取了稳定社会秩序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使得一度动荡的古罗马社会呈现出和平稳定的景象。屋大维本人十分重视文化建设,他笼络文人墨客为自己的文化政策服务,这一时期的大文豪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等都曾是他的御用作家。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缺乏共和时代的哲学探索精神和政治辩论热情,而更多的肯定现存秩序所带来的和平生活和强大国力。文学风格也不及前一时期遒劲豪放,但技巧却更趋成熟,追求形式的完美。

古罗马文学的白银时代:(17年——130年)

屋大维死后的一百年间,史称罗马文学的“白银时代”。这一时期罗马在政治上不断衰弱,内部矛盾日趋激烈,其文学发展的特点是宫廷趣味日趋浓厚,崇尚文风的花哨和滥用修辞,使得文体显得逼挤、臃肿。这一特点在2世纪前半叶达到高潮。贵族青年以公开朗诵空洞无物的诗歌为时髦,文学更成为少数人的消遣。白银时代成就最高的文学样式是反映奴隶主下层思想的讽刺文学和反映旧共和派不满情绪的作品。

古罗马的希腊化:

古罗马经历了一千余年的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但古罗马的文学一直都不发达,一直到共和国中期攻陷希腊之后,才在古希腊文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因此古罗马文学几乎从一开始就带有模仿古希腊文学的特点。贺拉斯说过,罗马征服了希腊,在另一种意义上则是希腊征服了罗马。但古罗马人所接触的是衰微时期的古希腊文学,到他们手里变得更文雅化、精致化。古罗马文学是古希腊与后世西方文学之间的一个重要中介,其创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己时代的社会生活。

古希腊文学主要特征:

1 ·鲜明的人本色彩,命运观念。从诸神的恣情纵欲,到盗火者的狂热殉情;从阿喀琉斯的冲天怒火,到美狄亚的残忍复仇。一切都是世俗,活生生的。绝无宗教恐怖的压抑和彼岸天国的诱惑;

2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存。古希腊文学的许多篇章从不同程度,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为后人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怪诞色彩、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3 ·种类繁多,且具有开创性除神话,史诗外还有悲剧,喜剧、寓言、故事、教谕诗、抒情诗、散文、小说。

克里特文化

克里克文化,出现在BC2000年—BC1125年,前后1000多年,当时出现最早的文字,线形文字,把文字刻在泥版上,克诺萨斯王集中代表克里特文化的成就。

迈锡尼文化

出现在BC2000年---BC12C,希腊半岛的迈锡尼地区,它反映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过渡到历史。克里特文化和迈锡尼文化都没有能保存下来,因此很难说明它的原貌。

古希腊文化分期

1、荷马时期(黑暗时期),不平衡性,生活很差,文化发达(BC12C---8C) 2、奴隶制城邦形成期(BC8C---6C),内在社会结构

3、古典时期(BC6C---4C中叶)全盛,民主制度空前发达,文学繁荣 4、“希腊化”时期(BC4C---2C中叶),伯罗奔尼撒战争。 古希腊文化内容 1、神的故事:神的故事包括开天辟地、神的产生、神谱、神的故事及人类的起源等内容。(旧神系统,新神系统[奥林匹斯神系])

2、英雄传说:起源于祖先崇拜,传说中的英雄都是半人半神的。 古希腊神话特点

1、系统性、完整性:中国文化神话则没有完整系统

2、神人同形同性:有人的模样与性情,有人性。与人的区别:长生不死,无比的法术和智慧,超人的神力。他们不仅是自然力量的象征,而且也是社会力量的表现。

3、地位和影响无可比拟,思想性和艺术性相当高。马克思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是它的土壤”。

古希腊神话孕育了整个古希腊文学艺术,荷马史诗、悲剧以及其他作品都以它为题材,古希腊的雕刻、瓶画也大多采用神话故事。它对后代欧洲文学,尤其是古罗马神话和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荷马史诗: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统称“荷马史诗”,是欧洲文学史中最早的重要作品,相传是BC9C-8C至八世纪由一名叫荷马的盲诗人根据BC12C的特洛伊战争后流传在民间的神话和英雄传说加工整理而成。该史诗在公元前10C到公元前8C形成口头文学的规模,在BC6C被正式写成文字,到BC3C-2C,经亚历山大城学者编订而成,将两部史诗各分为24卷。是古希腊文学辉煌的代表,两千年来一直被视为欧洲叙事诗的典范。荷马史诗是后世西方英雄史诗的典范,它自发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艺术方法也滋润后世,为众多诗人和作家所继承。

两部史诗反映的基本思想是:

人在自然及神斗争的过程中,人的奋斗精神,进取精神和人的决定因素。也反映了当时的政、经、文等方面情况,颂扬了在奴隶制初期形成的这种新的家庭生活伦理道德风尚及一夫一妻制。歌颂希腊民族光荣史迹,赞美勇敢、正义、无私、勤劳等善良品德,讴歌乐观主义精神,肯定人与生活的价值。

用有限生命抗拒无限的困苦和磨难,在短促的一生中使生命最大限度地展现自身价值,使它在抗争的最炽烈的热点上闪耀出勇力、智慧和进取精神的光华。把对生命的热爱之情上升为对人生价值的追寻,这是古希腊人的人生观,也是西方“悲剧意识”的源头。

荷马史诗洋溢着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英雄主义精神,是古代部落英雄的壮丽颂歌、战争与航海的两大主题,反映了荷马时代的社会风尚,突出体现了古希腊文化的富于开拓和冒险精神的特点。荷马史诗还广泛的描写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宗教生活和生产活动,在历史学、语言学、地理学、神话学、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都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荷马史诗》的艺术特点

(1)谋篇布局:史诗在题材处理和谋篇布局上显示了惊人的水平。两部史诗都涉及10年时间所发生的事,但都是采取戏剧式的集中、概括和浓缩的手法,把故事集中在一个人物,一个事件和某一段时间上,从而把众多的人物、纷繁的情节和丰富的生活画面浓缩成一个严谨的整体。《伊利亚特》围绕阿喀琉斯的愤怒展开,全诗内容跌宕起伏,读来扣人心弦。《伊利亚特》只选10年时间段,这成了西方叙事的故事法则,故事从中间讲起。《奥德修记》虽用“双线发展”,但故事焦点一直或明或暗对准奥德修斯的回归。

《伊利亚特》单线叙事,《奥德修记》双线索,插叙倒叙。荷马史诗环形结构,构成一系列A-B-C-C-B-A的“环”。情节场景有相似之处,开头结尾重复主题。从结构上易于理解其价值判断,有内在规律性。

(2)性格刻画:人物塑造上,主导性格都相当鲜明,同时又在不同情境中表现了性格的多面性和丰富性。

(3)叙事风格:荷马史诗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以一种充分外现的描写,使一切都清晰可感、具体透彻,不仅有明确的时间和地点,而且人物的思想感情也充分得以呈现。这种将一切事件都置于前景中的叙事风格,使荷马史诗呈现出明朗、简朴的艺术特色。

(4)语言特征:在语言方面,史诗有不受重复的诗词,人物也往往冠以特有的修饰词。 ①程式语言;②一些主要人物都有固定的形容词;③陈词滥调也有明显优点。不仅点出了被修饰者的身份、特征、背景和属类,而且也有助于突出作品凝重、宏伟和肃穆的风格。④出现频率较高的人物往往有几个以上,有的甚至几十个饰词或程式化用语,诗人可根据格律和音步需要来选择使用。

(5)荷马式比喻:大量的比喻,松散的象喻/荷马式的比喻。“荷马史诗”擅用描写性的比喻,喻体多取材于大自然,用以烘托人物、渲染气氛、激发联想,能够增强现实感和形象化效果。

①擅用自然现象作比;②擅用农事作比。 荷马史诗的思想特点

1·乐观:史诗中独有的语气和精神,一种强者的语气和精神。每个人都有一种信念,一直坚持自我命运,面对悲剧的坦然。

2·命运观:命运被神所拨弄,但神也不决定一切,真正决定一切的是命运,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命运面前人神同等,命运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力。

3·现实:神话的超自然因素,根本的精神是现实。和经济相关,比如海伦引起争夺与其丰富陪嫁有关。潘涅罗泊的求婚者被杀也有白吃白喝的原因。

(一)英雄主义的理想观;(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三)朴素的宗教观和人文意识;(四)通过对人与命运的冲突,表现了悲剧意识。

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

精神分析学术语。指儿童,尤指3—6岁的男孩对母亲产生的一种本能情欲,而对父亲却有一种敌意。恋母情结通常受到压抑,如果这种情欲持久不灭,就会导致精神错乱。

第二章

《圣经》基本结构和内容: 基督教的经典是《圣经》,由《旧约》和《新约》两部分组成。《旧约》亦称《希伯来圣经》,原为犹太教经典,在纪元前的一千多年中陆续写成,直到公元1世纪,传世的圣经才最后定型.基督教从犹太教中分化形成后,继承了这一经典,并以此发展了自己的经书——《新约》,因此,《圣经》又称《新旧约全书》。

《圣经》对中世纪文学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成为许多作品的创作依据。中世纪文学史在基督教神学的文化氛围中产生和发展的。在神学思维的影响中,中世纪文学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艺术方法,即寓意。这是通过人物、情节、背景等方面意义来表达抽象概念和一种教义的方法。

《圣经》的几种不同立场: 1、宗教经文 2、历史文献 3、文学经典 4、《圣经》的影响研究 《圣经》的叙事艺术: A简约、含蓄的叙事风格;(《奥德修斯的伤疤》与《燔祭以撒》)

B贯穿始终的意识形态性;(《以撒娶妻》) C提示性的统一; (《以撒娶妻》) D神话原型与意象体系 教会文学:

教会文学的作者以僧侣为主,也有少数民间诗人。教会文学为宗教服务。主要内容是以《圣经》为指导,讲述宗教故事,歌颂上帝、赞美基督、崇尚苦行,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

教会文学按形式大体可分为韵文和戏剧两种。韵文包括耶稣故事、奇迹故事、圣徒行传、祷告文、赞美诗等,戏剧包括奇迹剧和神秘剧。也有某些下层僧侣的作品往往在宗教的外衣下多少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情绪。

英雄史诗:

是中世纪文学的突出成就,这类作品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深厚的民族自豪感,往往成为欧洲各国民族文学的开山之作。包括蛮族史诗和封建史诗。后者主要有法国的《罗兰之歌》(4002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和古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

骑士文学:

是以冒险和骑士爱情为基本内容的世俗贵族文学,在12世纪至13世纪达到了繁荣时期,骑士文学一方面植根于民间诗歌和传说的土壤之中,另一方面又受到古代文学、东方文学和教会文学的多种影响。在内容上,它们描写的骑士形象,反映了世俗封建主的精神面貌和志趣爱好,但同时也表现出反禁欲主义的思想倾向。

骑士文学以法国为中心,是骑士制度的产物,反映骑士的生活理想,主要包括“忠君、护教、行侠”三个方面的内容和宗教、爱情、冒险三种主题以及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两种体裁。例如《破晓歌》、“亚瑟王传奇”。骑士的阶层反映了统治阶层的寄生性和腐朽性。它不仅具有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也注重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为后来长篇小说的发展作了准备。骑士传奇的一些故事,也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创作的素材。

城市文学(市民文学):

城市文学是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取材于现实生活,充满乐观精神。在艺术上,它的主要手法是讽刺,风格生动活泼。因受教会文学影响也采用隐喻、寓意和象征等手法。主要形式有短小的额韵文故事、长篇叙事诗、抒情诗和戏剧等。其中长篇叙事诗取得的成就最高。代表作有法国的《列那狐传奇》和《玫瑰传奇》。

市民文学是法国小说创作的一种潮流,也称世俗现实主义小说。中世纪欧洲文学是在封建社会所特有的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在独特的社会矛盾作用下,在多种文明和文化的碰撞中,不断形成和成熟起来的。

城市文学(反映中世纪城市生活和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愿望)主要特征:

适应市民的政治要求和生活愿望。取材于现实生活,揭露封建主和僧侣的暴虐、愚昧、赞扬市民的才智,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主要创作手法:讽刺主要体裁:韵文故事、讽刺故事诗、抒情诗、市民戏剧等。

△但丁(意大利)身于佛罗伦萨,主要作品:《新生》:(用散文连缀起来的诗)热烈赞美贝亚特丽齐。是西欧文学史上第一部向读者揭露作者最隐秘的思想感情的自传性作品。诗人的情感飘浮在宗教和世两者之间,表现了诗人兼容新旧时代的创作倾向。形式上属于“温柔的诗体”诗派。

《神曲》(长诗):原名《喜剧》,按宗教思想构思分三部《地狱》《炼狱》《天堂》采用梦幻文学的形式。发扬古希腊罗马喜剧传统,通过象征寓意,突出政治讽刺和社会批评,具有浓重的讽喻意义。被薄伽丘称为“神圣的喜剧”。《神曲》作为中世纪文学的集大成者和最高成就,也是资本主义新文学的开端。作品超越现实,是从哲学本位的高度关照人类存在和道德问题的寓言性总结。

《神曲》的主题:

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人类应该依靠理性和信仰的引导,认识罪恶,改正错误,经受苦难和考验,到达真理和至善的境界。

(1)创作目的:“要使得生活在这一世界的人民摆脱悲惨的遭遇,把他们引到幸福的境地”。 (2)通过构思象征性寓言,引导人“弃恶从善”——即在新旧交替时代,个人和人类怎样从迷惘和错误中接受理性和信仰的引导,经过道德净化的途径达到理想境界。

(3)作者自述的四种意义:字面意义——亡灵的遭遇;寓言意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道德意义——对人类的警告,对迷途者的指导;神秘意义——对于未来神圣事物的预言。

《神曲》思想意义:

神曲是一部说明基督教救世教义的寓言性的作品。但丁沉浸于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借助来世报应观念,通过梦幻游历地狱,炼狱,天堂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严肃思考,但丁自己曾说:“神曲虽写的是亡灵的际遇,但如果从寓言的意义看,则主题是人,是人们在运用其自由选择的的意志时,由于他们的善行或恶行将得到善报或恶报,因此幻得来世,就是对今世人生的探索,对今世生活有一种道德训警意义。诗人幻由来世,又是以理性和信仰为指导的。《神曲》中的维吉尔象征理性,他引导但丁游历地狱和炼狱,象征着人们在理性的指导下认识了罪恶和错误,从而悔过自新的过程,贝亚特里奇象征信仰,她引导但丁游历天堂,象征人们在信仰的指导下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换言之,但丁以为人间幸福可以通过理性和道德的实践而获得,天国的幸福,则需要通过基督教的信仰而获得,因此尽管神曲扑朔迷离,充满中世纪的象征和隐喻。但主题明确这就是但丁所说的,这部作品的目的使生活在这一世界的人们摆脱悲惨的境遇,引到幸福的境地,从这个意义上,但丁在地狱、炼狱,天堂的历程,也是他灵魂的历程,是他的心灵从痛苦迷茫,走向上帝的历程,从而给读者提供一个人规范帮助他们探索一条正确的道路。

《神曲》的艺术成就:

(1)结构严整完美:谋篇布局,匀称设计,全诗由三部曲构成,每部33歌,加上序曲,共100歌。诗中三个境界也做了匀称的设计,地狱九层,炼狱天堂加上之后亦九层,三位一体,十即完美,百是完美中的完美。

意大利写作,连锁押韵,ABA BCB CDC···一种对心血之作非常自豪的气质精神,体现了中世纪的宗教传统;使用固定的框架贯穿严整的漫游式结构,通过幻游来串联。为增强时空感每部都以“群星”作结,并标明幻游里程。整部作品布局体现严密渐进的立体感,幽明世界伸手可及。

(2)象征手法,隐喻手法的运用,视觉化的想象。《神曲》的创作也与基督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梦幻的构思,隐喻的使用,乃至谋篇布局,都只有放在特定的基督教文化氛围之中才能得到正确的诠释。善用比喻:通过比喻达到绘画造型的效果,有别于以往中世纪文学的抽象化合概念化。

(3)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使用非抽象概念进行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性格鲜明。 (4)场景描写精微:地狱痛苦绝望、色调阴暗,以自然景象为背景烘托真实的人性挣扎;炼狱宁静希望、鸟语花香,直接写景以表现渴望升天的亲切;天国则幸福喜悦、光辉耀眼,自然景物用作比喻。

(5)语言通俗易懂:开创意大利民族语言写作先河,促进民族语言统一和民族文学发展。运用意大利语写成,采用意大利民歌形式,打破正统的拉丁文写法。但丁无愧为意大利的第一位民族诗人。

人们的幸福是可以通过理性和道德来实现的。天国的幸福则需通过基督教的信仰才能获得。因此尽管神曲扑朔迷离,充满了中世纪文学惯用的象征和隐喻,其目的仍是使生活在这一世界的人们摆脱悲惨的境遇,把他们引到幸福的境地。但丁在地狱-炼狱-天堂的历程,也是他灵魂的历程,是他心灵从痛苦和迷茫走向上帝的历程,从而给读者提供人生的规范,帮助他们探索一条正确的道路。《神曲》的创作与基督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许多艺术特征只有放在特定的基督教文化中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和阐释。

为什么说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神曲》中思想艺术的矛盾性和两重性):

诗人所处的时代是个新旧交替的年代,因此他在看待事物的态度上常常是矛盾的。 (书)一方面,但丁的思想性在极大程度上还困于基督教神学的范围,《神曲》的总体构思就是建立在基督教关于“来世报应”的基础上的;另一方面,诗人把爱国的激情倾注笔端,在《神曲》中广泛地反映了意大利社会现实,又时时透露出人文主义的思想曙光。

他一方面肯定追求美德和知识是人生的目的,另一方面又通过维吉尔的话指出理性的局限性;一方面肯定现世生活的价值,另一方面又未摆脱禁欲主义的束缚。

(1)孕育了新思想的萌芽:对中世纪历史的寓言性总结;对宗教构思的现实批判;人文主义思想萌芽。

(2)未摆脱基督教的烙印:

①歌颂现世又把现世看成来世的准备;②推崇古典却又把古典主义的代表放入地狱;诗人对古代文化知识的崇敬,表现出重知识重理智的理想,批判了中世纪的文化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但又把引导他的维吉尔作为异教徒打入地狱。

③将真爱当作罪人,将追求知识财富当作阴谋诡计打入地狱,将禁欲神秘圣者放入天堂;对爱情的双重态度。一方面同情保罗和弗兰齐斯嘉的恋情;但又按教会的道德标准将他们作为罪犯打入地狱。

③对待爱国主义者。一方面赞扬法利那塔的英雄气概和爱国行为,但又把他作为异教徒打入地狱;

④对教皇的双重性。在普尼腓斯八世当政时宣布他一定要人地狱,但又对他在阿那受到的污辱表示愤慨。他认为重知识重理智才能走出苦难,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这一认识超越了旧时代,达到了新时代的思想高度;但他对待异教徒的认识,完全没有脱离宗教的桎梏所以说他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

(3)体现出但丁世界观矛盾、过渡的特点。因此艺术作品既具中世纪文学特色,又表现了近代现实主义的萌芽。

《神曲》的政治倾向性:

《神曲》有强烈的政治倾向的作品,①广泛揭露了意大利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实;②真实描绘了佛罗伦萨从封建关系向资本主义关系过渡时期的社会和政治变化,法律、币制、官职、风俗在变;③揭露和批判了教会的罪恶和堕落,主张政教分离,反对教皇掌握世俗权利。

(书)《神曲》是一部具有强烈政治倾向的作品,是一部探索意大利民族出路的作品。还肯定现世生活价值,强调人具有理性和自由意志,提倡发展文化,追求知识;是一部带有百科全书性质的作品。

中世纪文学对后世的影响:

欧洲中世纪文学主要包括四种类型:教会文学、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和城市文学。中世纪文学给予后世西方文学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中世纪的民间文学是培植近代欧洲民族文学的沃土,浪漫主义作家对它们尤为重视。中世纪文学惯用的寓意、象征、梦幻手法,也为后世西方文学所广泛使用,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更极大的发展了这些表现手段。近代长篇小说的许多特征也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骑士小说。至于中世纪世俗文学所使用的民族语言或方言,对欧洲近代民族语言的发展更具有不可低估厄作用。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14世纪末至17世纪初欧洲发生的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标志着欧洲从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它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中心。新兴资产阶级打着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实质上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的新文化。

在运动中产生的人文主义文学,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学,也是欧洲近代文学的开端。意大利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

宗教改革运动

宗教改革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在宗教领域内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反封建斗争,是对以神学为中心的封建意识形态的猛烈冲击。包括德国的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九十五条论纲》)。

宗教改革后,基督教在西欧分裂为新教和旧教两大派,新教称为基督教,主要代表资产阶级利益,旧教称为天主教,主要代表封建阶级利益。

宗教改革的另一成果就是许多国家纷纷用本民族语言翻译《圣经》。 人文主义的内容:

人文主义又称人本主义、人道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资产阶级世界观,是与神学世界观相对立的世俗世界观。人文主义是反封建、反教会的有力的思想武器。它体现了一种进步的历史要求,成为推动文艺复兴时期一切文化建设的巨大动力。

人文主义内容: 1,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提倡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提倡现世的积极享乐,反对为来世的苦修行,认为“幸福在人间”;提倡自由平等,反对封建等级制度;提倡科学研究,崇尚理性,反对蒙昧主义,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

2,揭露教会腐败,反对禁欲主义和隐逸生活。提倡个性解放,颂扬尘世欢乐和幸福,赞美爱情是人的最高尚感情,认为人有追求荣誉和财富的权力;

3,人文主义者重视研究历史和古代文化遗产; 4,重视文学,语言学和修辞学和其他艺术;

5,主张探索自然,研究科学,崇尚理性智慧和从经验中得来的知识,文艺复兴是艺术家和科学家的时代。

这一切贯穿着一个总精神,即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人道,反对神道。思想的核心是个性解放,个性自由。 人文主义文学及特征:

人文主义文学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主流,它集中体现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愿望,具有鲜明的特征:

1、在思想倾向上,反对神权神性,宣扬人权人性;否定禁欲主义,赞美现世生活;批判蒙昧主义,颂扬文化知识;反对封建割据,主张建立中央王权的统一国家。

2、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在现实主义方法的运用上更加自觉,强调真实地描写现实世界,作品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历史感;注意从矛盾冲突和发展中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特别是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人物;

3、在文学体裁方面,文学形式丰富多彩。长篇小说成为人文主义作家运用的重要体裁,十四行诗成了欧洲诗歌的重要诗体。这些文学体裁的创新和发展,为近现代文学体裁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4、具有民族风格。采用本国地方语言、吸取民间语言等。

局限性:反对封建思想而不反对封建王权,反教会腐败、愚弄而不反对宗教本身。人文主义还迈出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第一步——肉体解放。

文艺复兴时期新文学区别于中世界文学的特点:

1·由于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学和文艺理论的重新发掘,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作家恢复了“文艺模仿自然”的传统,新文学抛弃了中世纪文学常用的梦幻、暗示手法,文学描写对象也由虚幻的来世转到现实人生;

2·许多作品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具有浓厚的世俗色彩和强烈的时代气息,这是对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3·这一时期的新文学既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情调,散发着奔放不羁的青春气息,又初露了一种古典主义的端倪。

《十日谈》:

有趣的故事叙述中,真实地描绘了十四世纪的风俗,同时又以嬉笑怒骂的方式描绘出文艺复兴早期意大利自由与混乱并存、高雅与粗俗同在的现实生活和有血有肉的人的精神状态,被誉为“人曲”。宣扬人性的解放。

薄伽丘《十日谈》的艺术特色: 1、完全抛弃中世纪梦幻寓意手法,采用生动而逼真的生活描写(循环的:梦幻--写实--梦幻); 2、在结构上,《十日谈》吸收了一千零一夜的构架结构方式,采用了插入的方法,即故事套故事的方法,把一百个小故事插入到一个大故事中。

大学才子派:

16世纪后期,英国出现了一批人文主义剧作家,他们大都受过大学教育,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学识渊博,在戏剧创作上颇有创新。 代表人物有李利、格林、基德和马洛 。

“大学才子派”的创作,为莎士比亚戏剧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巨人传》(拉伯雷)思想内容:

首先,作者用象征手法塑造了两个无论在躯体上,还是在精神上都高大雄硕的巨人典型。这是欧洲近代文学中,人的形象首次顶天立地屹立在神的面前的一次成功的尝试。

其次,小说通过两个巨人的见闻,无情地批判了封建国家的黑暗与罪恶,嘲笑和揭露了封建教会的虚伪和封建国家上层建筑的腐朽。

最后,小说也提出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社会理想。卡冈都亚为酬谢约翰修士而修建的“德廉美修道院”,是资产阶级理想社会的模型。修道院的院规是“做你所愿意做的事”。

特点:1、没有比例关系的夸张,没有合不合理(理性);2、乐于展示一些身体、气味、隐私等(人文观念);3、喜剧作品,关注肉体属性,展示缺陷。(肢体人性)

《巨人传》风格:

1·狂欢化:打破所有等级,教士也可以恶作剧,纵情宴饮 2·脱雅入俗 3·堆砌典故

4·极其自由的写作 庞大固埃主义:

法朗士归结为:畅饮知识、畅饮真理、畅饮爱情。乐天、达观、积极进取。 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小说的顶峰: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是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标志着欧洲长篇小说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宗旨是为了讽刺当时社会上流行的骑士小说

塞万提斯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作家,一生创作大量作品,包括抒情诗、长诗、剧本、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等各种体裁。

堂·吉诃德的性格(为什么说堂·吉诃德是一个既有悲剧因素,又有喜剧因素的复杂形象?) 一方面,由于成天度骑士小说,沉浸在骑士小说幻想中,因而用主观幻想代替了理智,造成心灵与现实的脱节,他的游侠冒险处处受到现实的嘲弄,成了一个可笑的喜剧人物;

另一方面,只要不涉及骑士问题,他就像一个学识渊博,谈吐不凡的学者,更重要的是,他充满一种对理想的献身精神,一种理想主义精神,他嫉恶如仇,见义勇为,充满对信仰的忠诚。相比之下,那些自身做聪明,讲求实际的凡夫俗子,反而在他面前显得如此猥琐,如此渺小,而他在现实面前的碰壁,就有一种催人泪下的悲剧意味,所以堂吉诃德是一个集悲剧和喜剧因素于一身的艺术典型。

这二者的统一就在于他是一个书呆子,正直、勇敢、有学问、有理想、有抱负,然后一旦在

现实生活中行动起来又显得不合时宜,极其可笑。

《堂吉诃德》的艺术特征:

A、它是欧洲近代长篇小说形成的标志。它一方面拆了旧小说的台,彻底扫荡了风行一时的骑士小说,另一方面为近代小说塑造典型人物树立了榜样。

B、采用“节外生枝、线上打结”的结构方式,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面。

C、大量使用经过提炼的民间语言,例如220多条谚语,具有朴实生动、质朴流畅、幽默风趣的特点。

△七星诗社:

1、16世纪后半叶出现在法国的具有贵族倾向的诗人团体,依附于王权,法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团体,由7人组成,其宗旨是研究和借鉴古希腊罗马文学、对法国诗歌进行革新;

2、他们的创作大多以爱情和友谊为主题,肯定现世生活,反对禁欲主义;肯定生活、热爱自由、反对禁欲主义,推崇古希腊罗马文学,对法国民族语言的统一和民族诗歌的建立做出了贡献。一味模仿古人,轻视民间文学和人民语言,并强调作家必须“出身高贵”,带有明显的贵族偏见;

3、《保卫与发扬法兰西语言》是七星诗社的宣言,也是法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艺批评论著; 4、主要人物:龙沙是法国近代第一位抒情诗人。主要成就:爱情诗。 △“流浪汉小说”其基本特征是:

1、从思想倾向上说,流浪汉小说的主人公大多为无业游民,多为第一人称自述,后来出现第三人称叙述,作品在描绘他们不幸命运的同时,也描写了主人公为生活所逼迫而进行的欺骗、偷窃和各种恶作剧,表现了不幸者的消极反抗情绪;

它受中世纪市民文学的影响,以城市下层人物的活动为中心,以人物流浪史的形式,幽默俏皮的风格,简洁流畅的语言,广泛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对欧洲近代长篇小说产生深远影响。

2、从取材方面看,基本上取材于现实生活,特别是城市平民生活;描绘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描写流浪主人公所见所闻,反映现实、揭露贵族和教士罪恶,讽刺惟利是图的资产阶级。

3、从结构上看,流浪汉小说以主人公活动为线索,按主人公活动的足迹,通过主人公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来安排各种生活场景;

5、以现实主义笔法描绘世态人情,已经具有现实主义小说特征。 6、广泛展示社会各层面生活,拓展文学领域;

7、开创了独特的叙事结构,是欧洲长篇小说结构的鼻祖。

西班牙16世纪西班牙第一部也是最优秀的一部流浪汉小说是无名氏的《小癞子》。 十四行诗

十四行诗,又译“商籁体”。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最初流行于意大利,分为两种:第一种:彼得拉克被认为是第一个现代人,开创十四行书(4433的格式),ABBA ABBA CDE CDE ABBA ABBA CDC CDC ;

另一种类型称为“莎士比亚体”或“伊丽莎白体”,由三节四行诗和两行对句组成,每行10个音节,韵式为ABAB,CDCD,EFEF,GG。(4442的格式)

威廉·莎士比亚 马克思成他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一生共创:37部剧本、两首长诗、154首十四行诗。 第一时期:历史剧、喜剧时期,史诗性的历史剧和乐观主义的喜剧在这一时期创作中占有主要地位;

喜剧(10部):基本主题:歌颂以人文主义道德原则为基础的爱情和婚姻的关系。包括:《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等,《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喜剧中最富于社会讽刺意义的一部,塑造了欧洲文学史上第一个“吝啬鬼”形象(夏洛克)。《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中的一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识的爱情悲剧。

第二时期(全盛时期):悲剧时期。悲喜剧,这时期的悲剧标志着莎士比亚创作达到了前所未

有的高度,人文主义的生活理想与黑暗现实的冲突成为悲剧的重大主题,同时这些悲剧也注重揭示主人公内心的冲突,展现他们所经历的精神危机的严峻考验;基本主题表现野心、贪欲的邪恶性。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塞罗》、《李尔王》、《麦克白》。《雅典的泰门》:是莎士比亚最后一部悲剧,对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的作用作了深刻的揭露。

第三时期(晚期):传奇剧时期,这些剧作常常采取宽恕、和解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冲突。这里寄托了莎士比亚对人类未来和青年一代的无限希望。因此这些剧作大多带有童话式的传奇色彩。

莎士比亚的喜剧特点 :

莎士比亚的喜剧被称为“浪漫喜剧”或“抒情喜剧”是因为: 首先,肯定性、歌颂性主题所奠定的乐观开朗的基调。 其次,女性形象的优美绝伦焕发出了明媚艳丽的独特光彩。 第三,抒情与写景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优美恬适的戏剧氛围。

最后,莎士比亚喜剧的浪漫性、抒情性,也与莎士比亚所运用的喜剧语言有关。 莎士比亚历史剧特点划分

按事件的内在联系排列,其中的八个剧本可分为两个四部曲: 《亨利六世》上、中、下篇和《理查三世》; 《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篇和《亨利五世》。 《约翰王》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1592)取材于罗马故事。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特点:

历史上,还从未有人将自己民族的历史如此首尾联贯的搬上戏剧舞台

基本主题:反对封建割据和内战,拥护中央集权和开明君主,维护国家的和平和统一 艺术上:规模宏大——过分追求场面的热闹,不适合舞台演出 莎士比亚的悲剧特点:

性格悲剧——“性格即命运” 悲剧冲突——外部、内部

悲剧主人公——善良?……不同凡响的人物

综合论述题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怎样看待哈姆莱特的忧郁和延宕? 阶级特征: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1、对人类报有美化的看法,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哈姆莱特认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2、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互爱,封建等级制度。要求士兵对自己敬爱。和霍拉旭以朋友相称; 3、强调智慧和理性。安排“戏中戏”来证实自己的想法。

性格特征:(犹豫、延宕)犹豫:犹豫并不是他的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破灭时所引起的一种精神状态。在犹豫的同时,哈姆莱特变得更加清醒、更加深沉。延宕:有其更深刻的社会原因,那就是在复仇的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已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要重整乾坤。在重整乾坤的伟大目标前,哈姆莱特想要行动,但又不知如何行动,这就造成了他行动的拖延(主观)。延宕的另一个原因是恶势力过于强大,而时代与人文主义的局限性又决定他不可能去依靠群众、群众因此只能孤军奋战,最后终于被恶势力吞没。哈姆莱特的悲剧已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客观)

第四章:17世纪文学

古典主义文学17世纪欧洲文学的主要成就: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清教徒文学)、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巴洛克文学。

巴洛克文学:

1、巴洛克,特指17世纪欧洲流行的一种过分雕琢和华丽的建筑。

2、巴洛克文学的主要特征是对世界和生活的丰富性的官能感受和把这种感受纤毫无遗地表现出来的欲望。它拒绝严格的理性原则,决绝接受古典主义规则,风格夸张,语言雕琢。在叙事手法上巴洛克文学多依靠意外事件的插入改变叙事的方向和线索,以造成复杂感和丰富感,为此,它把生活的偶然性作为主要的推动力量。艺术上借鉴了中古文学象征、寓意、梦幻手法、并表现出华丽纤巧的风格。

3、巴洛克风格最早出现在意大利和西班牙,其代表分别是意大利的“马里诺诗派”和西班牙的“贡戈拉诗派”。

4、巴洛克小说开山之作是法国作家奥诺雷德于尔菲(1567-1625)的《阿丝特蕾》 古典主义:

17世纪的古典主义文学最早出现于法国,是指17世纪流行于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故称“古典主义“。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是笛卡尔的唯理主义。

古典主义作为君主专制政治的产物,它的形成首先表现为提倡语言和文学艺术的规范化。 为什么说古典主义是对人文主义的继承和反拨:

1·继承之思想上:古典主义肯定爱情自由、反对封建教会(主题) ;继承之创作方法上:古典主义运用的基本上是文艺复兴时期盛行的现实主义手法;继承之艺术形式上:古典主义戏剧与文艺复兴戏剧一脉相传。

2·反拨 :人文主义文学对个性解放的过分强调,导致了否定一切秩序的倾向;语言不规范、艺术形式杂乱。

△古典主义基本特征:

(书)1、崇尚理性,理性是古典主义文学的最高准则。表现在创作上,意味着必须遵从理性规则进行写作,音韵要服从内容,构思清晰、结构完整,风格典雅。在主题上,则要求歌颂理性对感情的胜利,或对丧失理性、情欲泛滥的社会现象加以谴责。

2、古典主义文学把古希腊、罗马文学奉为典范。古典主义作家要求模仿自然,同时认为古希腊、罗马的作品已经接受了时间的考验,表现了普遍、永恒的人性,因而为模仿自然树立了楷模。在他们看来,模仿古人也就是模仿自然,并且是模仿自然的最好途径。要求从古希腊、罗马文学和历史中取材,也要求学习古典作家的方法,以达到“逼真”和“得体”。

3、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虽然在古典主义内部存在复杂的情况,但大多数古典主义作家都把拥护王权,颂扬贤明君主,鼓吹忠君爱国、自我克制的公民道德视为己任。政治上拥护中央王权,主张国家统一

4、要求严格遵从统一的歌者进行创作。各种文学体裁要有严格的界限,如悲剧是“高贵的”体裁,用以表现帝王将相;喜剧是“卑下的”体裁,主要表现平民。艺术上提倡模仿古代,重视规范,主张三一律。

古典主义文学是法国民族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对民族语言的规范化和文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直至18C的“古今之争”,标志着古典主义的衰落。

(笔记)1·摹仿自然,但不是摹仿个别的特殊的自然,而是摹仿普遍的,永恒的自然,也就是普遍的永恒的人生,(自然是文化和教育的产物),把自然与人的天性等同,认为是受到过良好的教育,行为得体,依循规矩应对得体的人,是文化与教育的产物。

2·古典主义文学把古希腊、古罗马文学奉为典范。古典主义虽然强调摹仿自然,但同时又认为古希腊古罗马文学既然已经经受了时间的考验,表现了普遍永恒的人性,因而也就为摹仿自然树立了榜样,因此,摹仿古人也就是摹仿自然,而且往往是摹仿自然的最好途径。

3·寓教于乐,赫拉斯: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以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所帮助,既劝育读者又使他喜爱,应该体现出“诗的公正”,每个人物在剧终时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舞台上体现出一个奖罚分明的道义世界。

4·古典主义讲究创作规则,各种文学体裁要有严格的界限,保持体裁的纯洁和体裁之间的等级。悲剧和喜剧不能混杂,喜剧严格遵循三一律,强调时间地点行动的统一,只讲一个故事,在一天之内完成,风格统一。

弥尔顿(17世纪中叶英国最杰出的诗人): 长诗《失乐园》:取材《旧约·创世纪》被认为“欧洲文学史上文人史诗的典范之人”。《失乐园》被誉为英国文学中的一部史诗性的作品。

《失乐园》创作线索 :两条主线:1、撒旦反叛上帝,被逐出天堂,打入地狱。 2、亚当夏娃违反禁令,被逐出乐园。

这两条故事线索都试图说明人类堕落的原因,进而总结英国革命失败的教训,通过亚当和夏娃禁不起诱惑,偷吃禁果,最终堕落被逐出了伊甸园的故事,弥尔顿试图说明人类的不幸根源在于自身道德的堕落,而道德堕落的表现,在于不能用理智控制情欲,不能用意志战胜诱惑。通过撒旦反叛上帝,最终受到万劫不复的惩罚,弥尔顿也试图揭示贪婪和野心,是导致人类堕落的原因。从思想上来说,弥尔顿无疑是撒旦看成堕落的象征,正是贪婪与野心导致撒旦反叛上帝,最后受到万劫不复的惩罚。

《失乐园》主题:堕落,天使的堕落和人的堕落 堕落原因:

1、骄傲:撒旦野心勃勃,骄矜自负;夏娃追求超凡的知识和力量,妄想成神,实质上重演了撒旦的罪恶;亚当在于他对天文的过度好奇超出了他对上帝的无条件信任。

2、理性薄弱(诱惑):夏娃理性不强,亚当意志不坚,溺爱妻子,放弃了自己的责任,把对妻子的忠诚置于对神的忠诚之上。

弥尔顿的现实用意:总结英国革命失败的原因 《失乐园》是一首完整、统一、和谐的史诗吗? 批评家们的见解不尽相同。有的认为:《失乐园》虽是一部伟大的诗,但从艺术上将,它并非完美和成功。事实上它是一个失败,而其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作品内在的不和谐与分裂。更多的批评家则持肯定的态度,他们努力在《失乐园》的结构中发现平衡与和谐。如索拉特就说:《失乐园》是环绕着两个平衡而和谐的伟大主题--天使的堕落和人的堕落来结构的。前一部分的戏剧因素在于撒旦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后一部分的戏剧因素则在于亚当和夏娃之间。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在这一点上人们的意见是基本一致的--《失乐园》中存在着两大部分,它造成了双主题、双线结构和人物形象的两重性。

弥尔顿的贡献:

1、复兴了无韵体诗; 2、填补了史诗的空白;

3、开辟了十四行诗新的境界;

4、写出了成功的希腊式的悲剧 --把十六世纪以来英诗的众多优点继承并发扬光大。 △三一律:

是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亦称“三整一律”。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先由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戏剧理论家提出,后由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确定和推行。17C古典主义艺术创作法规,规定戏剧的情节、时间、地点必须保持一致(情节只能有一条线索、同一地点、剧情在24小时内完成)。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家布瓦洛把它解释为“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三一律是建立在对古希腊戏剧的曲解之上的,它在当时对克服法国戏剧的混乱状况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过分拘泥这一规则,便成为束缚戏剧创作的清规戒律。

特点:1、17世纪古典主义艺术创作法规。2、规定戏剧的情节、时间、地点必须保持一致(剧本的情节只能有一条线索、同一地点、剧情在24小时之内完成。)缺点:人物类型化。

贵族沙龙文学:

路易十三时期的布叶夫人组织的贵族沙龙文学17世纪出现于西欧上流社会的贵族文学流派。“沙龙”为“会客室”“客厅”的意思,后来专指在客厅举行的社交活动和文艺座谈,沙龙文学就是在文艺座谈中朗诵或演出的文艺作品。

作品多以小说、诗歌为主,主要写失去往日地位的封建贵族对中世纪的缅怀;描写男女悲欢离合的艳情故事;描绘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矫揉造作,晦涩能懂,充满了没落贵族庸俗无聊的趣味。法国大戏剧家莫里哀于1659年创作了喜剧《可笑的女才子》,对沙龙文学的故作姿态的风尚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17c玄学派诗歌和骑士派诗歌

7世纪的上半叶的英国,在诗歌方面的主要代表是骑士派和玄学派。骑士派诗人大多是朝臣、骑士,在内战中为国王效过力,他们的诗歌多以爱情作为主题,在艺术上师法本·琼森,音调优美,明白晓畅。玄学派诗歌主要是指英国十七世纪深受约翰·邓恩(1572-1631)影响的诗人的作品。玄学派诗人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试图从伊丽莎白时期传统的爱情诗歌中分离出去。诗人的措辞采用简洁的白描法,大大区别于伊丽莎白时期或新古典主义时期的诗歌风格,并反映了普通语言和强弱自然的节奏。诗中的意象都是从现实的生活中提取。诗歌的形式经常都是以作者同爱人,同上帝,甚或同自己进行争论的方法存在的。

莫里哀的《伪君子》的艺术特色:

这是一部典型的古典主义喜剧作品,符合“三一律”的要求。 1、结构完整而严谨。

第一二幕,主人公出场前的准备;第三四幕,达尔丢夫的丑恶表演;第五幕,达尔丢夫的结局。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围绕揭露达尔丢夫的伪善展开情节。正如莫里哀所说,“从头到尾没有一句话,没有一件事不是在为观众刻画一个恶人的性格。”

2、精彩的人物出场安排。首先是柏尔奈尔太太出场,通过她与家人的争吵,揭示家庭矛盾。歌德赞曰“是现存的最伟大和最好的开场。”奥尔恭一出场,通过他与桃丽娜的问答,表现其对达尔丢夫的关心以及对亲人的冷淡。达尔丢夫在第三幕第二场上台,作家用几句话和一个抛手帕的动作,就暴露此人的伪善面目。

第五章·18世纪文学 (启蒙主义文学)主要成就:启蒙主义 包括:法国启蒙运动、英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和德国民族文学

启蒙运动:

十八世纪兴起于欧洲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舆论准备。其指导思想是启蒙主义。“启蒙”含有“启迪”、“照亮”的意思,用资产阶级的哲学、科学、文艺思想启迪和照亮人们的心灵。

启蒙主义者把资产阶级的“理性”(合乎自然、合乎人性的原则)作为衡量一切的准则,最高理想是建立一个永恒完美的“理性王国”。他们用政治自由对抗封建专制,用信仰自由对抗宗教压迫,用自然神论和无神论摧毁宗教偶像,用“天赋人权”反对君权神授,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来反对封建等级制度,提出了自由、平等 、博爱的口号。他们在斗争中使用的武器是理性,他们用理性检验所有的旧制度、传统习惯和道德观点。

启蒙思想家具有乐观的战斗精神,相信人类不断进步,将要在封建社会的废墟上建立一个新的社会,即他们所标榜的“理性的王国”。这个王国在他们看来将是真理和正义的社会。“过去的一切只值得怜悯和鄙视。只是现在阳光才照射出来。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书)在18C启蒙思想家那儿,“理性不再是先于一切经验、揭示了事物的绝对本质的‘天赋观念’的总和。现在,人们把理性看做是一种后天获得物而不是遗产。它不是一座精神宝库,把真理像银币一样窖藏起来,而是一种引导我们去发现真理、建立真理和确立真理的独创性的理智力量。”这样,理性就成了启蒙思想家批判一切的武器和衡量一切的尺度。

启蒙文学:

它是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民主色彩,在反对封建专制、揭露教会黑暗、宣传自由平等思想和促进民族文化发展方面均起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作品的政论性和哲理性较强,把资产阶级和平民作为描写和歌颂的主要对象,创造了一些新的文学品种。例如哲理小说、正剧、游记体讽刺小说、书信体小说、对话体小说、教育小说。启蒙文学的缺点是:有时忽视文学的审美功能,把人物形象变成作者的代言人。代表作家有:菲尔丁、伏尔泰、卢梭等。

简述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18C古典主义仍占重要地位,但启蒙主义成就最高。

2·有鲜明的倾性,要求文学为现实服务。属于资产阶级性质文学思潮,反对国王,宣传启蒙思想。

3·把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和平民作为主人公来正面歌颂,反映资产阶级和平民的思想感情; 4·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文体:正剧、哲理小说等。 5·反对封建等级特权,主张自由平等博爱和天赋人权; 6·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7·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把保护私有财产看成不可侵犯的基本人权的一部分; 8·宗教信仰方面,都反对宗教迷信,宗教迫害,主张宗教信仰自由,宗教宽容; 9·在人权方面,强调信仰自由,言论自由。这同样是天赋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剧(严肃的喜剧):

1、18世纪由狄德罗、博马舍和德国的莱辛创立。 2、戏剧介于悲剧和喜剧之间,其特点是强调戏剧的教育作用。以第三等级的普通人作为戏剧的主人公,语言通俗易懂。主要作品有狄德罗《私生子》、博马舍《费加罗的婚姻》。

哲理小说:

哲理小说是启蒙文学的主要艺术形式,属于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新品种。采用书信体或对话体,作者并不刻意追求动人的故事情节、典型的人物形象和完整的艺术结构,而是将其对哲学、宗教、政治、社会等问题的见解,通过有明显寓意的故事或形象表现出来,深刻、巧妙地揭示生活哲理。如孟德斯鸠《波斯人的信札》、伏尔泰《老实人》、卢梭《爱弥尔》。

△ 感伤主义文学: 1、又称“主情主义”,也称“前浪漫主义”。60年代至80年代末,在英国出现了感伤主义文学。在诗歌园地以扬格和格雷为代表,在小说方面,理查生是始作俑者,而主要代表则是斯泰恩。体裁为哀歌、旅行记和书信体小说。“感伤主义”因斯泰恩的小说《感伤的旅行》而得名。

2、用感性代替理性作批判工具,善于描写人物的心理,也惯于渲染下层人民的悲剧境遇,强调情感和仁爱的作用,具有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但有时也流于矫揉造作。

3、感伤主义文学潮流在文学形式方面将欧洲带入一个新的阶段,它不仅是19C初欧洲声势浩大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先驱,而且可以说是20C现代派文学的源头。感伤主义开辟了一种以心理感觉为载体掺和外部现实世界的投影的叙述方式,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一·英国文学

笛福(英国实现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英国小说之父) 主要作品:《鲁滨逊漂流记》标志着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诞生。鲁滨逊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的正面形象(第一人称自述方式)。

《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流传甚广的长篇小说。鲁滨逊的形象,被恩格斯成为“一个真正的资产者'”。在他身上,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勇于冒险、追求财富的创业精神,也寄托着作者的理想抱负。

《鲁滨逊漂流记》在艺术上尚不成熟,结构松散、平铺直叙是其主要缺陷。但小说的成功却

在于将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故事写得极为逼真,语言也相当自然,毫无雕琢之感。这样产生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使读者既感到新奇,又感到真实可信。笛福的开创性还在于他的小说主人公都出身低贱,生活充满磨难坎坷,几经奋斗猜得到圆满结局。

《鲁滨逊漂流记》的特点

1、最初的时候·从无到有创造一切——唤醒人类开拓本能与奋斗精神,从一无所有自己动手捡东西,种麦,制陶,磨面。现代人在社会大分工之中,越发专业化,局限性,打消了人类尝试一切可能性的机会,人性是被压抑的,鲁滨逊可以完全掌握自己的角色,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2、非常自由,可以干自己想做的事情,(马克思:这是一个纯粹的美学幻想,鲁滨逊是一个内在的具有社会力量的文明的人,不同自然状态。刚上岛时候的一堆东西是来自于文明社会的,他有一定的社会知识,生存知识,他是积淀了社会知识的文明人。)他仍受环境制约。

《鲁滨逊漂流记》的现实主义: 1、第一个描写中下层人物的作品; 2、各种客观事物作为一个政体来描写,写一个人或一群人不仅写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写他们与周围的物质世界和社会的关系,也就是说把具体的社会历史作为性格发展中的基本变化要素。

斯威夫特是一位优秀的讽刺作家,急进民主主义派创始人。《格列夫游记》是他唯一的小说。 △《格列夫游记》是针对《鲁滨逊漂流记》所作:

1、笛福使鲁滨逊落难荒岛,艰苦创业,借以表明文明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斯威夫特就让格列夫证明文明人的堕落;

2、笛福写他的人物,历尽磨难终于改邪归正,斯威夫特却让其人物在泥潭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3、笛福笔下的鲁滨逊肯定了资本主义文明,而斯威夫特笔下的格列佛却对英国社会做了讽刺和否定;

4、笛福的小说基本上是新闻报道之类的写实主义风格,斯威夫特却架着想象的翅膀创作出天方夜谭的离奇古怪的世界。

二·法国文学 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书信体小说.

伏尔泰:嬉笑怒骂,针砭时弊,思想上推崇古典主义。哲理小说,哲理讲启蒙,哲学王 狄德罗:《百科全书》 百科全书派: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在编纂《百科全书》(全称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手工艺分类字典》)的过程中形成的派别。《百科全书》主编是D.狄德罗。百科全书派的核心是以狄德罗为首的唯物论者,他们反对封建特权制度和天主教会,向往合理的社会,认为迷信、成见、愚昧无知是人类的大敌。主张一切制度和观念要在理性的审判庭上受到批判和衡量。他们推崇机械工艺,孕育了资产阶级务实谋利的精神。

卢梭:是启蒙运动中的激进民主派代表,也是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家。强烈的自我意识,感情的真挚流露,以及对自然景物的抒情描写,构成了他文学创作的基本特色。《新爱洛绮丝》、《爱弥儿》、《忏悔录》卢梭对自我表白和争辩——自我标榜,赞美;所以有两种想法,一绝对纯净,一是骗子的诡辩

三·德国文学 莱辛主要贡献:

一 美学理论:《拉奥孔》探讨诗与画的界限。 二 戏剧理论:《汉堡剧评》 三 戏剧贡献:《明娜·封·巴尔赫姆》(喜剧代表作)

△狂飙突进运动:

18c70s到80s中期,德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全国性文学运动。主要参与者是一批富于叛逆精神的青年作家,因克林格尔剧本《狂飙突进》(1776)得名。这个运动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标志着德国资产阶级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

运动的作家们崇尚天才,崇尚情感,崇尚民间文学,反封建,富于狂热的幻想和奔放激情、浪漫气息,掺杂感伤成分;还接受卢梭的“返回自然”思想的影响,歌颂理想化的大自然和淳朴的人民。

狂飙突进运动使它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先导。狂飙突进运动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其次才是散文和诗歌。歌德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长诗《普罗米修斯》以及在克罗卜施托克影响下形成“哥廷根林苑派”的诗歌创作,则是狂飙突进运动在散文和诗歌领域内的主要收获。

青年歌德和席勒是狂飙突进运动中涌现的优秀代表,他们在这一时期的创作突出显示了这一文学运动的师级,那么,赫尔德则是这一运动的精神领袖。

一般文学史家都把1770年赫尔德在斯持拉斯堡与歌德的相会视为狂飙突进运动的开始。这些著作在促进民族语言的发、重视民间文学的发掘,强调天才和社会历史的作用,以及扭转文学趣味等方面,对当时德国文学界产生较大影响,推动了狂飙突进运动。狂飙突进运动到80s中期转入低潮,从此德国文学逐渐进入了“古典文学时期”。一般认为,“古典文学时期”是以1794年至1805年歌德与席勒通力合作的10年为标志,但从1786年歌德到意大利旅行起,实际上已开始了狂飙突进运动向“古典文学时期”的过渡。

德国“古典”文学: 在德国文学史上,一般指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把歌德和席勒于1800年左右创造的文学称为“古典文学”,称这一时期为“古典文学时期”。德国古典文学标志着德国民族文学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终于最后形成。它的丰硕成果,与这一时期的德国古典哲学和古典音乐一样,共同构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文化的高峰。

△古典文学的基本特征:

1·德国“古典文学”的最高理想是古典人道主义,其目的是培养完整、和谐、个性全面发展的人。如果说启蒙运动强调理性,狂飙突进运动强调感情和自然,那么“古典文学”则要求把要求把两者结合起来,达到感情和理性、理想与现实、人和自然、主观和客观、个性与群体的高度和谐统一。这种和谐统一意味着新型人格的出现,进而促进人类社会的改造。

2·德国“古典文学”推崇古希腊艺术,是从广义的文化角度着眼的。歌德和席勒认为,古希腊的民主城邦制使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古希腊人是完整、和谐、全面发展的人,实现了人的知(知识)、情(感情)、意(意志)的高度统一,因而表现这种人的古希腊艺术也是最完美的楷模。德国“古典文学”强调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相结合,它的艺术理想是清晰明朗、静穆和谐。

3·在艺术创作上,歌德和席勒有很大的分歧,歌德主张从客观世界出发的原则,席勒则采用完全主观的方法去写作。

分析比较题:18世纪英、法、德三国文学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1、18世纪英、法、德都是启蒙文学成就最高。2、都有鲜明的倾向性,要求文学为实现服务。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文学,反对国王,宣传启蒙思想。3、都把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和平民作为主人公来歌颂。

不同之处:1、英国:18世纪英国已经建立了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政权。英国的启蒙文学主要任务不是为革命做舆论准备,而是扫除封建残余,揭露现实社会的弊端,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成就现实主义小说。2、法国(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法国的启蒙运动直接负有教育群众,使他们摆脱愚昧,学会理性思考,从而摆脱封建 和宗教迷信。为大革命造舆论,文学的革命性、战斗性更强,内容特别丰富。主要成就:正剧、哲理小说;3、德国:18世纪的德国还处于封建诸侯割据的状态,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德国启蒙运动的任务是唤起民众觉醒,反对分裂建

立民族统一的国家。爆发了狂飙突击运动。

歌德(1749-1832)德国伟大的民族诗人。德国古典主义和民族文学最杰出的代表诗剧片段:《普罗米修斯》 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篇书信体小说)诗剧:《浮士德》的部分初稿。

创作分期:

1、狂飙突进时期(1770——1775):毕业于斯特拉斯堡大学,接受了赫尔德尔的影响,成为狂飙突进运动的主要人物。创作了成名作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历史剧《葛兹·封·伯利欣根》

2、魏玛从政时期(1775——1794):在魏玛公国担任高官。政治上无所作为,文学创作几乎停顿。

3、与席勒合作时期(1794——1814):共同开创了“古典时期”。主要作品有《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1796) 和《浮士德》第一部。

4、最后的岁月(1814——1832):完成了自传《诗与真》、长篇小说《亲和力》、《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浮士德》第二部。1832年3月22日逝世

为什么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第一部产生影响的作品。

1、歌德的中篇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维特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18世纪德国进步青年的形象。他的性格是社会铸造的,他以孤傲来对抗德国现实的丑恶,但他总以不合作――逃避的方式来反抗,显得无力。因此他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2、感染了世界各国不同时代的同病相怜的青年。他们不但模仿维特穿青衣黄裤,甚至也学他自杀。

《浮士德》:

取材于16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民间传说。以诗剧形式写成,以浮士德博士的思想发展为线索写他探索人生要义的一生。

五个悲剧——知识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艺术悲剧、事业悲剧

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都有现实的依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头号的精神历程。在这里,浮士德可说是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歌德是将他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塑造的。

分析浮士德的形象及其意义

歌德创作的诗剧《浮士德》中的浮士德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先进分子的象征形象。

1、浮士德是一种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是一个自强不息、执著探索者的形象。作者让他经历各种诱惑和考验。同梅非斯特打赌,激起他重新探索信念;热恋的悲剧使他不再追求感官的享受;从政的悲剧使他逃避现实;古典理想的幻灭,使他重新回到现实中寻找实现理想的途径。他永不满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始终向上向善。这些构成了他性格上最鲜明的特征。

2、具有人身上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受生命本能的驱使,常常沉迷于名利、地位、权势、女人和美等现实中;另方面,他又未被这些所迷惑,不断的超越自我,走向新生活。一方面追求真理创造事业,一方面又迷恋儿女私情。他一方面是理想社会的追求者,一方面又是王权的支持者。这种“灵与”,“善与恶”的矛盾。体现了歌德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想,也展示了人类复杂性和真实性。也反映了人类追求真理的艰巨性。

意义:向人们指出了精神净化的道路,指出了人生的意义和人们应追求的生活理想,把人们引向崇高的理想而奋斗不息的伟大道路。

分析《浮士德》的艺术特色。

歌德创作的《浮士德》在艺术上有它独特的风采

1、诗剧以幻想为主,将写实和幻想结合(天上地下、现实古代、人类魔鬼)。使《浮士德》成为即是资产阶级理想的激越颂歌,同时又是当是德国现实生活的深刻概括。

2、在人物塑造上:辩证的方法。浮士德灵与肉的对立统一,梅非斯特作恶造善的对立统一,推动了整个剧情的发展,展示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用矛盾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群像。天帝与魔鬼是理性于欲望的对比;浮士德与梅非斯特是人类与魔鬼的对比;浮士德与玛加蕾特是知识者与自然的对比。比较的手法使各自的性格特征更为鲜明。

3、形式多样化。诗剧开头用自由韵体,写玛加蕾特用民歌体;写海伦部分则用古希腊悲剧的诗体。叙事、抒情、议论糅为一体,诗剧大量运用了象征、比喻的手法,如人造人、海伦、魔女之厨都是象征,批评教会则常用暗喻。

歌德的诗剧《浮士德》是一部思想内容很丰富的作品:

1、主要思想价值,是通过浮士德的人生经历,宣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宣传摆脱中世纪的愚昧状态,克服人类内在和外在的矛盾,创造资产阶级理想王国的启蒙思想。

2、诗剧肯定创造和劳动,要人们“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

3、诗剧表达了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生活就是追求,而追求的过程又是循环前进的。世界和人类就是在这不断追求、不断幻灭的大循环中矛盾运动、发展进步的;

4、诗剧还表达了一种现代意义,即人始终处于与外界的冲突中,失败和灾难无法避免,但主人公以自身的行动决定自己的本质,从而奠定了现代人格的基础。

△浮士德精神:

执着于感性生命的体验,执着于现世的努力,执着于实践领域的不断开拓,在不断追求不断探索中实现生命的价值。在造福人类的创造性事件中,找到生命的意义,这是一个不断高尚化、纯洁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浮士德尽情地去体验生命中每一种形态,饱尝人生的每一种境界,在体验和实践中,不断充实自我,丰富自我,同时又不为任意一种狭隘的生活形态所局限,不断超越每一种生活形态的有限性,正是在这种超越和开拓中获得生命调制的永恒。这样,浮士德的一生,就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实践而非静观的创作而非因循守旧的,开拓而非封闭的人生观,为我们指出了一条自我拯救的道路。

△为什么说《浮士德》是个人灵魂的发展史和时代精神的发展史

说它是个人灵魂的发展史,是因为这部作品与教育小说和发展小说性质相似,描写浮士德个性发展的历史,描写了浮士德的心路历程,正是通过在各个领域的积极探索,浮士德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的个性,把小我扩充为大我,完善自己的人格,最后在造福人类的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说它是时代精神的发展史,是因为这部作品概括了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文化所经历的变化,概括西方知识分子精神探索的历程,这就是不再把拯救的希望寄托于上帝和天国,而是执着于现实的努力,在现实中开拓进取,在创造中体现人生,最终找到一条自我拯救的出路,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哥特式小说:

哥特小说,属于英语文学派别,是西方通俗文学中惊险神秘小说的一种。一般被认为随着贺瑞斯·华尔波尔的《奥特朗图堡》而产生。哥特小说可以说是恐怖电影的鼻祖,更重要的是,它使我们今天习惯地将哥特式与黑暗、恐怖联系在一起。 显著的哥特小说元素包括恐怖,神秘,超自然,厄运,死亡,颓废,住着幽灵的老房子,癫狂,家族诅咒等。

△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及特点:

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兴起于19世纪,19世纪30、40年代英国现实主义发展迅速。 其特点是:

①它偏重对现实的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描写,强调人物和环境之间的现实关系。 ②典型是现实主义创作的核心。典型化和个性化不可分割,每个典型又是“这一个”。 ③具有强烈的批判性或揭露性,特别注重描绘社会的黑暗和丑恶现象,以及社会下层、“小人

物”的悲惨遭遇。

④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以生活本身的形式反映生活为其基本形式,但不局限于这一形式。它具有广阔的审美可能性,不排除采用假定、夸张、荒诞、变形、意识流等多种手法。它重视社会分析,包括心理分析。探索人的复杂内心世界的心理描写,是它的艺术特征之一。

⑤思想基础一般为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谴责社会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与不平等地位,但一般未触及社会矛盾和现实关系的真正根源。

第六章 19世纪文学

浪漫主义:源于中世纪拉丁文“浪漫传奇”,即英雄史诗和骑士传奇、骑士抒情诗。浪漫主义运动奉富于幻想、传奇色彩的文学题材和风格形式为典范。即席勒所说的将现实提升到理想的“理想的表现”。

作为文艺基本创作方法之一,浪漫主义要求从主观的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以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兴起在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反映个性解放,政治上表现在对封建领主和基督教会联合统治的反抗,文艺上表现在对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反抗。

△浪漫主义文学基本特征:

1、浪漫主义把创作视为一种自我表现,一种个性的外化和一种情感的宣泄,因而作品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2、浪漫主义文学表现了对自然的崇拜,对都市文明的厌倦,对异国情调的浓厚兴趣,在浪漫主义诗人那里,自然的崇高和异国情调与都市文明的庸俗丑陋形成鲜明对比;所谓自然指的是社会的一种自然状态和人性的一种自然状态,浪漫主义作品的自然是高山大海,狂风暴雨,雷鸣闪电,借以抒发诗人愤世嫉俗的强烈情感,表现奔放不羁的叛逆精神。同样,“异国情调”重要的不在于时空的距离,而在于文化上的差异;

3、浪漫主义文学有一种“中世纪”精神,表现为对基督教的美化,对中世纪历来的浓厚兴趣,对民间文学的重新发现,发掘整理中世纪文学也就意味着从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学的传统汲取创作的营养,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学,重视民族风格;

4、浪漫主义文学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倡导创作自由,艺术的独创性,强调情感、想象、天才、灵感和下意识,因此,雨果讲浪漫主义即文学上的自由主义。

耶拿派:

1、德国最早的一个浪漫主义文学流派。以施莱格尔兄弟为代表。

2、19世纪他们在耶拿创办的杂志上第一次提出了浪漫主义这个名称,并且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强调想象与情感,强调文学创作的绝对自由,追求宗教的神秘和象征感。

海德堡浪漫派:

1、19世纪一批作家在海德堡创办《隐士报》,形成了海德堡派。

2、功绩:收集和整理德国民间文学。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收集编写的民歌集《儿童的奇异号角》,格林兄弟《儿童与家庭童话集》都是对德国民族文学的重要贡献。主要作家及作品:海涅:在浪漫主义影响下开始走上创作道路。早期代表作:《西里西亚纺织工人》

霍夫曼的作品特点:

神秘怪诞,荒诞离奇,笔下人物往往受到幽灵般神秘力量支配,往往被戏弄,被毁灭,因而有鬼怪的浪漫之称,但是透过这些荒诞离奇的情节,可以感受到霍夫曼对现实的嘲弄和批判,因而海涅说过,尽管霍夫曼描写千奇百怪的鬼脸,但却始终依附于人间的现实。 湖畔派(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

1、英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是“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 2、他们远离城市隐居湖区,都喜欢歌颂大自然,描写宗法制农村生活,以此来抵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

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雪莱(恩格斯称他为“天才的预言家”)《麦布女王》:(长诗)雪莱的“预言”首先体现《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理解社会”。自然山水诗:《云雀》、《西风颂》名句“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爱玛》

《抒情歌谣集》及序言:

1998年,英国文坛出现了一本薄薄的诗集《抒情歌谣集》,风靡一时。这是两位匿名的青年诗人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的作品。1800年和1802年陆续再版,华兹华斯又附上一篇长长的《序言》,提出了新的哲学和美学观点。此《宣言》后来被评论界视为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既是创作实践。又有新的理论主张,于是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得以形成。

拜伦式英雄: “拜伦式英雄”是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作品中的一类人物形象。他们高傲倔强,既不满现实,要求奋起反抗,具有叛逆的性格;但同时又显得忧郁、孤独、悲观,脱离群众,我行我素,始终找不到正确的出路。例如,抒情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贵公子哈洛尔德,《东方叙事诗》之一《海盗》中的主人公康拉德,哲理剧《曼弗雷德》中的主人公曼弗雷德,等等。

简析《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的主要思想内容。

(自传色彩的长篇叙事诗拜伦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叙事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主要歌颂了欧洲民族民主解放运动。(反、反侵略)

《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的意义:

是拜伦影响最大的诗篇之一。它蕴含着浪漫主义激情和冷静的思考,触及了欧洲资本主义现实和民族运动的迫切问题。它反对侵略和民族压迫,热爱自由,是长诗的主导思想。

长诗浸透着对启蒙主义理想的失望情绪;热烈歌颂自由,表达了对各民族复兴和必胜的信念;明显地表现出唯心主义和悲观主义思想情绪。

《游记》的艺术表现颇有特色。拜伦创造了英诗中前所未有的新的游记诗体。通过并行的、内外双重结构线索,把没有情节的长诗,联成一个有机整体。哈罗尔德在诗中只起到联系外部结构的作用,而诗歌的内在结构,决定长诗面貌的则是抒情主人公的抒情政论。这种结构形式,适于诗人广阔的反映现实,自由表达思想。

简析《唐·璜》的人物形象及作品的主要艺术成就人物形象:

1、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创作的长篇讽刺诗《唐·璜》中的主人公在拜伦所有的主人公形象中独一无二,他热情、玩世不恭、但不绝望、忧郁;

2、他随波逐流、听天由命,没有反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消极);

3、他不为道德教条束缚的自然天性,在曲折恋爱冒险中起着讽刺虚伪道德的要作用。 《唐·璜》艺术成就:

最显著的艺术特点是辛辣的讽刺,锋芒指向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广阔的社会人生,成为一部“讽刺百科全书”。

1、插话:在叙事过程中不时地和大规模地插入议论。

2、题材和风格的无穷变换,以悲壮、诙谐、揶揄、热情等各异的风格杂糅并置; 3、以口语体取得最高成就。(八行诗体)

《唐璜》是拜伦的才华与诗歌艺术的最高结晶,他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伟大而奇特的现象,歌德称之为“绝顶的天才之作”。

拜伦在长诗中强烈地表达了反对一切暴君和专制暴政的思想。长诗全面地表现了欧洲现实,旗帜鲜明地表现了诗人的态度,体现了他们的民主主义思想。

《唐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获得了普遍的赞誉。

拜伦在《唐璜》中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诗体,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这种诗体,既具有史诗的规模、容量和气概,又有小说的纷繁纠葛和旨趣;既有戏剧的紧张冲突与效果,又

有政论的犀利哲思与睿智,更有游记的千姿百态与情致。它将文学各种体裁优选于一种,又在现实主义的广阔画面中国,浸透着浪漫主义的激情,富于丰富的想象,使二者结为一体。

长诗的布局极有独特性。它将重叠的情节线索,纳入双重的结构形式中,构成一浑然有机的整体。

法国文学

雨果《(克伦威尔)序言》的发表,树起浪漫主义的旗帜,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书。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的先驱夏多布里昂:《基督教的真谛》:包括两部中篇《阿达拉》:写了一个发生在北美原森林的故事。是法国第一部浪漫主义小说。主人公:印第安人:夏克塔斯、部落酋长之女:阿达拉。《勒内》:写的是一个贵族青年的忏悔。

雨果的艺术特色(《巴黎圣母院》)

1、奇异曲折的情节、不同寻常的环境、对照鲜明的人物、夸张的描写、抒情的语言,构成浪漫主义的特色。

2、出色地运用了“对照”手法。雨果认为,“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共存,黑暗与

3、光明相共”,“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照,要算是大自然给予艺术的最丰富的源泉”。 人物形象的对照:外貌、内心、命运、生活方式

社会场景的对照:奇迹王朝、宗教法庭 雨果 (法国浪漫主义的主将和领袖) 美丑对照原则:

一、在《克伦威尔序言》中,雨果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

二、主要内容:1、大自然中美丑并存。2、艺术想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应该通过强烈的美丑对照,同时采取艺术的夸张。3、于是“渺小变成了伟大,畸形变成了美好”。雨果在小说方面的成就十分突出(人道主义为主线)

艺术特色:1、对照方法:人物自身(外表,内心)伽西莫多、克洛德;2、人物之间:伽西莫多、克洛德;3、两个阶级、两种朝廷:路易十一、平民王国。 以《悲惨世界》为例,分析雨果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雨果代表作《悲惨世界》,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1、对贫苦人民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2、以满腔热情歌颂了共和党人的英勇斗争精神,表达了他的人道主义理想小说通过米里哀主教和冉阿让宣扬了以“仁爱”、“慈善”为中心的人道主义。米里哀主教是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收留冉阿让以仁慈感化他,使一心要报复社会的冉阿让变成了一个乐善好施、广施济贫的市长;

3、谴责了资产阶级的法律。现存法律是低级法律,使罪犯重复犯罪,而人道主义才是高级法律,使罪弃恶从善、终止犯罪。

4、塑造了人道主义最高理想“冉阿让”。如冉阿让被米里哀主教感化后,也像主教一样以德报怨,终使沙威“人性”复活,最后精神崩溃而投河自杀。

5、人道主义的局限性:借人道主义感化统治阶级的矛盾,这是不可能的、是腐蚀剂。 论述《悲惨世界》的艺术成就。

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现实主义:冉阿让被迫的经历、芳汀的悲惨遭遇、滑铁卢战役等浪漫主义:冉阿让超人的体力和惊人的自我牺牲精神;

2、浪漫主义色彩表现在情节的安排上。冉阿让攀上横杆救水手而自己却落入海中;抱着柯塞特被警察追得翻入修道院,碰到的第一个人恰恰是他曾救过的割风爷爷等情节都是离奇的。

3、政论性

4、语言高昂、激烈、热情、叙述有史诗的风格。 雨果的《<克伦威尔>序言》:

(书)以历史的眼光考察文学的发展,论证浪漫主义产生的必然性及其特点,提出了著名的“对照”原则,并依据这一原则阐述浪漫主义戏剧理论。这是一篇反古典主义的檄文,浪漫主义运动的宣言。青年一代诗人、艺术家高举《序言》的旗帜,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浪漫主义运动。

《〈克伦威尔〉序言》是一篇浪漫主义的宣言,它提出:人物不一定是贵族,情节打破“三一律”,语言不是贵族语言,戏剧形式主张悲喜剧结合等,全面向伪古典主义宣战,批判伪古典主义所奉行的清规戒律,从浪漫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出发,彻底地挖掉伪古典主义赖以生存的立论基础,提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艺术真实原则,对照原则,自由原则,强调资产阶级的美学理想,成为法国浪漫派的旗帜。

“序言”提出的浪漫主义引发了自由主义的文学运动,召唤着为自由而战的艺术家,形成包括雨果、缪塞、戈蒂耶、大仲马以及后来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斯丹达、梅里美在内的大队伍,反对封建复辟,探讨摆脱旧的文学形式等艺术问题。

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它追求理想,崇尚自我,充分表现激越情感,以及奇特的情节、夸张的手法 ,适应了资产阶级的政治需要,推动了世界性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 法国的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者强调个人的绝对自由和独立,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反对共和制度,反映了革命后的资产阶级既惧怕封建复辟,又敌视人民群众的心理。自由主义思潮在各个文化部门都有很大的影响。斯达尔夫人、贡斯当等都是这一派的活跃人物。

简述夏多布里昂笔下的“世纪病”形象:

1、19世纪初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先驱夏多布里昂的作品《勒内》中的主人公勒内生性孤僻,忧郁与周围人格格不入,整日在冥思遐想中派遣他的忧郁,在孤独的漂泊中度日。这是文学史上第一个“世纪病”形象。

2、小说中的主人公是在大革命浪潮的冲击下,丧失了一切的贵族青年。表现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地位那种悲观绝望的精神状态,阴暗的心理和郁郁寡欢的情怀

缪塞(被称为法国的“莎士比亚”): 大仲马:《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小仲马:《茶花女》通过玛格丽特同阿尔芒斯的爱情悲剧揭露虚伪的社会道德和门第观念。

俄国文学(19世纪俄国是个沙皇 的农奴制国家) 普希金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诸体皆擅,创立了俄国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文学各个领域都给俄罗斯文学创立了典范。普希金还被高尔基誉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

普希金的作品除了诗歌以外,主要还有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历史纪实语的创始人,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别尔金小说集》等。普希金在创作活动上备受沙皇政府迫害。1837年在一次布置的决斗中遇害。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深刻。

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

简析奥涅金的形象:

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是俄国贵族革命时期开始觉醒又找不到出路的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1、他受到西欧民主思想的启蒙,具有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品格和气质都高于周围的贵族子弟

2、他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现实社会看不到出路和希望,所以苦闷、彷徨、忧郁、痛苦对生活极端的冷漠。

3、他希望改变现状,但又不可能与社会决裂,所以他不会与社会反抗,对生活态度是消极的

逃避。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典型《叶甫盖尼·奥涅金》中达吉亚娜是作者最喜欢的人物,称她为“我可爱的理想”。此作品是作者“幻想的宠儿”,采用四音步扬格十四行诗节称为“奥涅金诗体”。

十二月党人: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俄国农奴制日趋瓦解。在1812年反对拿破仑战争中,一些俄国贵族军官参加了国外的远征,受到西欧民主思想的影响,对国内的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极为不满。回国后,他们成立秘密的革命组织,企图按照西方的方式来改造国家。

多余人(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贵族知识青年的典型)

1、俄国贵族革命时期的产物,封建农奴制社会进步知识分子的典型。 2、他们开始觉醒但又找不到出路,看不惯贵族庸俗的生活,又摆脱不了自身的资产阶级利己思想。即不愿与贵族同流合污又不能站在农民一边,成了一事无成的“多余人”。“多余人”的弱点是脱离人民群众。

茹科夫斯基:俄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被誉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抒情诗人”。普希金和雷列耶夫(十二月党人)的创作形成了俄国浪漫主义文学。

五 美国文学 东方叙事诗

1、1813-1816年拜伦完成了一组以东方故事为题材的故事,称《东方叙事诗》。 2、叙事诗中的主人公被称作\"拜伦式英雄\",这些叙事诗又叫“叛逆者叙事诗”。 第七章 19C现实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产生的社会基础

1、产生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巩固时期。资本主义社会罪恶全面暴露,社会矛盾空前尖锐,这是批判现实主义产生的社会基础。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各阶层的人们,都对大资产阶级统治不满,这一时期,文学作为社会情绪的载体,必然带有强烈的批判色彩。因此,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又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高尔基最早提出这个概念,他说批判现实主义是19世纪最壮阔最有益的文学流派,具有锋利的唯理主义和批判精神。

2、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是它的哲学基础,引导人们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资本主义社会。同时,19世纪三大发现,生物进化、细胞学说,功能转化,还有最新的科学成果都开拓了人的眼界, 指导人们用机械唯物主义去分析现实。思维方式的开拓,大大扩展了作家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三大发现引起科学精神的高涨,促使作家用唯物的整体的观点去观察社会,追求文学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的学说则要求作家用批判的眼光看待现实。

19C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1、当代性:19C现代主义作家普遍增强一种创作意识,即作家应该向历史学家认同真实的再现当代社会生活,正如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前言中所说:法国社会将写它的历史,我只能当它的书记,编制恶习和德行的清册,收集情致的主要事实,刻画性格选择社会的主要事件,结合12个本质相同人的特点糅合成典型人物,这样我也许能写出许多历史学家没有详细写的那种历史风俗史,由此可见巴尔扎克是以历史学家自居,对于现实主义作家来说,关注当代社会生活,从当代社会生活中取材,而不是从神话传说中取材成了一条基本准则。

2、平凡性:19C现实主义作家往往撇开那些高雅题材,而专门选择那些凡人凡事为题材,他们笔下的人物通常是中产阶级和平民百姓,他们在生活中奋斗、挣扎、恋爱、结婚生儿育女,为衣食住行而奔波,为升官发财而苦恼,他们是一些平淡无奇的小人物,是我们每天在大街上都遇见的芸芸众生,没有惊心动魄的经历,没有可歌可泣的英雄行为。

3、批判性:由于受到启蒙思想、空想社会主义和基督教博爱思想影响,19C现实主义作家敢于直社会生活的阴暗面,批判罪恶的金钱交流,鞭挞为富不仁的剥削主义。

4、真实性:19C现实主义作家普遍强调客观的摹写现实主义,追求细节的真实,从而对人物的外表服饰,举止和心理,对日常生活的环境,起居,收入和习俗做精确细致的描写。(如巴尔扎克)

来自外省的年青人n

莱昂内尔·特里林 《卡萨玛西玛公主》 1、不甘心自己原来的处境和命运的安排,向往大都市和上流社会的生活,激发他们向往上流社会的往往是现实中的几件事;

2、在个人奋斗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着两条道路的选择。一条是需要付出艰苦劳动漫长的道路,一条是有悖于道德的捷径,这些年青人往往拒绝走第一条道路,而希望尽快成功。Eg:于连;

3、在这些年青人奋斗中,往往需要有一只神奇有力的手来帮助。这种神奇力量很大,从表面上看违反现实主义小说的原则,可是他却说明如果没有某种背景,这些出身微贱的年青人,要向获得成功,几年是不可能的;

4、与那些传奇作品不同,这些年青人的表达,幸福都是一次性的。上爬是循序渐进,失败却是急转直下。只有在失败之后,他们才如梦初醒,发现幸福并不遥远,就在他们身边。

实证主义哲学:

孔德在他的《实证哲学教程》中,系统阐述了实证主义哲学原理。他认为探索事物的初始的和终极的原因,都是不可能,毫无意义的,哲学只能以“实证的”、“确实的”事实为依据,认识现象及其相互关系。但实际上是主观经验,,标榜唯心主义哲学,投合了追逐物质利益,醉心功利主义的资产阶级的口味,得到广泛传播。

人道主义:

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完成与18C,并且集中体现在启蒙思想家理性社会和理性国家的理想之中。人道主义作为一种理想,作为一种批判社会的标准和尺度便成为揭示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罪恶的武器。人道主义作为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具有抽象的普遍性的形态,不同集团和派别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把它同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结合起来。Eg:革命民族派,自由派。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英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迅猛、劳资矛盾尖锐、宪章运动持续进行的背景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19世纪中期英国文学的主流。在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社会改良主义和带有感伤气息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表现得比较突出。作家多反映在阶级矛盾尖锐、贫富悬殊的社会中,小资产阶级的愿望、不满和追求。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主要作家有狄更斯、萨克雷、勃朗蒂姊妹、乔治·艾略特、盖斯凯尔夫人等。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强调冷静地观察现实和真实客观地描写现实。很多作家都把文艺看作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有的甚至明确提出要使自己的创作成为时代的记录,因而他们反映的生活面极为广阔,几乎触及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为了如实地再现生活,作家们极其重视细节的描写,力求使每个细节都达到精确。

2.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强烈的批判精神着力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其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过过去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家们不遗余力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利己主义的生活原则、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和贵族资产阶级罪恶的代表人物,因而不少作家受到统治者各种形式的迫害。

3.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创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他们认识到人是社会的产物,因而在创作中重视环境对人物的影响。这种坚持典型化原则的创作态度,使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具有很强的真实性。

4.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般都具有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继承和反拨:

现实主义是对浪漫主义的一种反拨,否定它的主观主义和理想化的美学观念和艺术方法;又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继承了浪漫主义的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社会批判的态度,个人同社会对立的主题,心理描写等。

法国

巴黎公社文学 :

巴黎公社文学是1871年公社革命时期的文学,包括公社诞生前后近20年公社战士的文学创作,它宣告了无产阶级文学新时代的到来。公社文学生动地描述了战士为推翻专制制度而进行的浴血斗争,讴歌了他们们的大无畏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控诉了资产阶级对革命的血醒镇压,同时表达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公社文学体裁多样,有小说、散文、政论、诗歌、戏剧等,以诗歌成就最大。最著名的诗人是《国际歌》的作者欧仁·鲍狄埃。

自然主义文学

自然主义文学思潮出现在60年代的法国,其思想理论基础是孔德的实证论和泰纳的实证主义美学。左拉在此基础上又研究了当代生物学和医学,特别是遗传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自然主义文艺理论,其要点是:①强调客观地反映现实,但反对现实主义的典型化手法,而强调“描摹的自然”(主要是随便观察到的、偶然的现象),要求文学成为单纯记录直接印象的照相机。②要求作家成为科学家,在作品中要冷静客观,不应流露个人感情,不以个人的好恶评价作品中的人物。③认为人的生物本能可以支配人的行为,并十分重视遗传的作用。 自然主义的主要作品有法国龚古尔兄弟的小说《日尔米妮·拉赛尔特》、左拉的小说《黛莱丝·拉甘》、《玛德兰·费拉》、《小酒店》,德国的剧作家豪普特曼的剧本《日出之前》。此外,意大利、挪威、西班牙、俄国、美国的文学都曾受到自然主义的影响。

象征主义和唯美主义

象征主义出现在法国的七八十年代,其代表作家作品有马拉美的《牧童的午后》,魏尔伦、兰波的《母音》、《醉舟》等。象征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外部世界并不是世界的全部,隐藏在外部世界背后还有一个人类意识所不能达到的更真实的另一个世界,沟通两个世界的媒介就是象征,只有象征才能把超感觉的世界表达出来。象征主义者在诗歌中大量使用暗示、象征和联想,借以表现他们所追求的世界。象征主义诗歌有晦涩难懂的情况,但艺术性较强如强调音乐性,讲究词句内在节奏和旋律等。 唯美主义出现在19世纪后期的英国,代表人物是王尔德和佩特。其主要观点是:认为不是生活高于艺术,而是艺术高于生活,只有艺术的美才有永恒的价值,艺术家不应有任何功利主义目的,不应受任何道德规范束缚。王尔德的代表作是《道林·格雷的画像》。

斯丹达尔 (原名:亨利·贝尔 法国) 自称是“人类心灵的观察家”。 19世纪中期法国杰出的实现主义作家,法国和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1、米兰时期:《意大利绘画史》最先提出了有关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论主张。 2、巴黎时期:(高峰时期主要成就:文艺评论和小《拉辛与莎士比亚》:被认为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部理论著作。

奇维塔维基亚时期:《吕西安·娄凡》(《红与白》):揭露七月王朝的长篇小说。《巴马修道院》:作者生前惟一获得成功的作品。《红与黑》 原名:《于连》副标题“1830年纪事”“红”指拿破仑时期士兵的红军装,代表资产阶级的力量。“黑”指教职人员的黑教袍,代表封建社会力量。书名象征:复辟时期两大对立阵营,两种不同思想的斗争,突出了小说的政治意义。

《红与黑》主人公于连的奋斗经历反映什么样的时代氛围。

小说在王政复辟时期法国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的广阔背景上,描写小资产阶级青年于连个人奋斗的悲剧。真实再现王政复辟时期的社会现实,揭露和批判了贵族和教会反动势力,表现作家激进的民主主义倾向。于连的追求、奋斗和失败,反映了王政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命运。大革命在于连心中撒下了个性解放、只有发展的种子;但复辟王朝的黑暗统治和无情地压制和摧残平民,激起他强烈的反抗意识。

《红与黑》思想内容: 1、以于连的遭遇为线索,维立尔市为活动舞台,展示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错杂的阶级矛盾。

2、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贵族、教会的黑暗和罪恶。

3、辛辣地嘲讽了资阶唯利是图的本质,表现了强烈的政治倾向。 《红与黑》体现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特点

这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以新的人物,新的风格,新的技巧划出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

1、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司汤达认为,绝对的清晰是风格的唯一的美,主张用朴素清晰的文字,描写当代各阶层人民生活的风俗画。形象写得非常清晰,音容笑貌,历历如在眼前。结构也非常清晰,以于连的个人奋斗贯穿全书。作品注重写当代,写时代的矛盾和社会冲突,真实反映时代本来面目,洋溢浓郁的时代气息。

2、结构精巧严谨。以于连的个人奋斗史为情节主线,以他的两次爱情纠葛为情节动力,再以三个典型环境维立叶尔小城,贝尚松神学院,巴黎侯爵府来概括法国社会风貌。结构十分完美,浑然一体。

3、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描写。作者往往采用大段的内心独白和心理分析来刻画人物内心世界。这同他的创作意图有关,他极力表现历史大变动时期各阶层人们浮躁不安的心态,以心理冲突的形式,来反映各阶级政治观和社会观。

巴尔扎克:

《人间喜剧》分为三大类和若干场景: (一)《风俗研究》:

1.私人生活场景,著名的有《夏倍上校》、《高利贷者》、《高老头》、《三十岁的女人》。 2.外省生活场景,著名的有《欧仁妮·葛朗台》、《幽谷百合》、《于絮尔·弥罗埃》、《幻灭》等。

3.巴黎生活场景,著名的有《纽沁根银行》、《塞查·皮罗多盛衰记》、《娼妓的光彩与穷困》、《贝姨》、《邦斯舅舅》。

4.政治生活场景,《一桩无头公案》、《阿尔西的议员》等。 5.军旅生活场景,主要作品有《舒昂党人》、《沙漠里的爱》。 6.乡村生活场景,重要的有《乡村医生》、《农民》。 (二) 《哲理研究》:重要的有《驴皮记》、《不为人知的杰作》等。 (三)《分析研究》:仅出版了《婚姻生理学》、《村里的神甫》、《绝对之探求》 这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包括90余部作品,2 000多个人物,它涉及面之广,人物之丰富多彩,数字细节之精确,环境和形象之典型足以令人叹为观止。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描写了金钱对社会各方面的腐蚀和主宰,拜金主义对人们内心世界造成的巨大影响,以及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例如《欧仁妮·葛朗台》。

2.描写了资产阶级罪恶的发家史,塑造了不同时期的资产者形象(例如高卜赛克、纽沁根、葛朗台等)以及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的兴衰。

3.描写了贵族阶级的没落史,(包括古老的贵族阶级的没落和他们的子弟蜕变为资产阶级以及新贵族的全面堕落等内容)这些作品是对“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

4.以赞赏的态度描写了共和党人的形象,(例如《幻灭》和《农民》)。但对人民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巴尔扎克不承认劳动人民有参政的能力,不赞成工人的革命运动;另一方面又描写了人民中蕴藏着美好的品质,同情工人的贫困生活。这种矛盾态度在多篇作品中都有流露。

作者将艺术家的激情和科学家的严谨分析融为一体,在空前的深度和广度上剖析社会、展示了历史的运动。描绘了法国社会、特别是贵族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原计划写144部小说,

实际完成97部。

《人间喜剧》的艺术成就:

(1)世界是统一体但多样相连,要求文学反映整个历史时代。

(2)认为艺术的任务在于再现自然,文学的真实不等于生活真实。要进行艺术加工。要抓住事物和人的“精神、灵魂和面貌”,形象要“高于实在的人物”。不仅揭露社会弊端,而且揭露人们头脑中的卑劣思想。

(3)艺术必须创造典型,通过典型反映现实。《人间喜剧》约有2500个人物,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不下六七十个,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4)看到了环境对人物的决定性影响,将环境描写当作细节描写的一部分,认为这是“小说作品的价值”的重要所在。

(5)充满热烈的幻想。通过想象,将表面现象显现不出来的东西表现出来,使之丰富、生动、形象。

(6)注意滑稽丑怪的人物和社会现象,看出其中蕴含的社会意义。他要“编制恶习和德行的清册”,展现更多的恶习。有时从人体上就能反映人的本性。有的人风度翩翩,却歹毒丑恶,有的人长相丑陋,却本性善良,如邦斯舅舅。

《人间喜剧》的意义:

1、巴尔扎克从种种分散的、个别的、偶然的现象中,把握住具有本质意义的历史内容,从而成功地描绘出法国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一重大历史转折在社会生活中引起的巨大变化,以及对人们命运和心灵产生的深刻影响。这样,巴尔扎克的作品就不仅在广度上,而且在深度上大大超过了同时代的作家,并因此博得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高度赞扬。

2、塑造形象,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是巴尔扎克概括和提炼生活的主要手段,也是他对现实主义艺术的主要贡献。他把性格塑造和深刻的历史内容结合起来,建立了法国文学史上最为壮观的人物画廊。巴尔扎克让人物在行动中展示个性,使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巧妙地服务于性格的塑造。

3、巴尔扎克从大量的生活感受出发,达到了对当代社会本质及历史发展趋向的清晰认识。他尊重历史,尊重生活,哪怕生活的逻辑使他得出与自己的信念和愿望相反的结论。所以,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尽管他的伟大的作品是“对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但当他让那些贵族男女行动时,“他的嘲笑是空前尖刻的,他的讽刺是空前辛辣的,而他经常毫不掩饰地加以赞赏的人物,却正是他政治上的死对头。”这一 切,被恩格斯归结为“现实主义的最伟大的胜利之一 。

简述巴尔扎克的思想矛盾与创作关系。 1、恩格斯评论巴尔扎克时指出:“巴尔扎克在政治上是一个正统派”、“他的全部同情在注定灭亡的那个阶级方面,为上流社会的必然崩溃唱挽歌,但又辛辣地讽刺了\"贵族男女\"描写他们在资产阶级暴发户的逼攻下必然失败、毁灭,赞扬他的政敌\"共和党人英雄们\"”。这就是小说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

2、巴尔扎克之所以能自觉地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往往决定于他世界观中进步的倾向。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具有的积极作用,可以某中程度削弱作家思想中的消极部分。

《高老头》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人间喜剧》的基本主题在此得到体现,其艺术风格最能代表巴尔扎克的特点。在这篇小说中,作者第一次使用他创造的“人物再现法” —让一个人物不仅在一部作品中出现,而且在以后的作品中连续不断地出现,它不仅使我们看到人物性格形成的不同阶段,而且使一系列作品构成一个整体,成为《人间喜剧》的有机部分。在此,一些主要人物如拉斯蒂涅、鲍赛昂子爵夫人、伏特冷纷纷登场亮相,《人间喜剧》拉开了序幕。

人物再现法:

指同一人物在不同的作品多次出现,每部作品只反映该人物发展过程的某一阶段,许多相关

作品联结起来,便构成该人物清晰完整的性格发展轨迹。是巴尔扎克独创的塑造人物的一种方法。这些人物时隐时现,形象更加丰满,全部作品也连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手法为后世作家所仿效。

简述高老头父爱悲剧的社会意义。

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中的高老头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宗教观念的商业资产者的典型。高老头爱女儿十真诚的,但只懂得用金钱培养女儿对父亲的爱,用金钱维系父女之间的感情使她们成为自私自利的拜金主义者,使自己成为拜金主义的牺牲品。他的悲剧是一个通晓资产阶级生意经却不通晓资产阶级人生哲学的资产者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封建宗法制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一新旧交替时期社会现象的反映。他的父爱反衬出女儿的无情无义,他的人性反衬出社会的残忍。有力地控诉了金钱败坏道德,腐蚀社会的罪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化。特别是家庭关系金钱化的可悲景象。

论述《高老头》的艺术特色。

1、结构精致,情节富有戏剧性。小说围绕拉斯底涅向上爬安排情节,有主有次、多情节、多故事。拉斯底涅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其它人主要围绕他的性格形成而展开的。伏脱冷完成了教育的使命后被捕;鲍赛昂夫人完成任务后隐退;高老头的悲剧促进了他性格的最后形成。

2、从现实的精致观察进行精确生动的典型环境的描写对典型环境的描写为人物性格发展提供依据。如伏盖公寓的颓废、寒酸与上流社会灯红酒绿形成强烈的对比,刺激出拉斯底涅向上爬的野心,形成了典型环境相适应的典型性格。

3、广泛地运用了对比的原则。如高老头对女儿的溺爱与泰伊番将女儿赶出家门;高老头的痴情与女儿的绝情,从中引出抑恶扬善的教训。(人物对比)上流社会和伏盖公寓下层社会对比,刺激了拉斯底涅的野心,揭露了贵族表面兴盛和资产阶级暴发户的粗俗。(环境对比)

4、语言多姿多彩、比喻深刻人物语言充分个性化:如伏脱冷语言锋利、充满强烈味、赤裸裸一针见血;高老头的语言中充满对女儿的痴情。比喻:高老头没钱是遭到女儿们的遗弃“就像柠檬榨干了”,她们“把剩下的皮扔在街上”。

5、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高老头的父爱持久不变;同为野心家拉斯底涅涉事不深,伏脱冷老谋深算。

论述《欧也妮·葛朗台》的思想内容及人物形象。

《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真实地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后的资产阶级暴发户的发家史,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小说的中心人物葛朗台老头是在革命的动乱年头大捞一把发了横财的资产者。葛朗台发家的历史表现了资产阶级暴发户利用不正当手段积累财富的真相。在这样一种过程中,葛朗台越来越没有是非道德之心,事实就是价值观,一切信仰都是金钱利益关系为基础。拿破仑、波旁王朝对他都只不过是黄金秤上的一个砝码,搞政治投机,正是为了经济掠夺。这种观念与行为方式逐渐侵蚀了葛朗台的人性,使他只剩下贪婪、狡狯、阴狠和吝啬,这种品质不仅表现在生意场上,而且表现在家庭关系中,葛朗台对妻子、女儿、侄子已无人性感情,一切以金钱为原则。而且,积钱已成为葛朗台的一种嗜好。因此,葛朗台的名字已变成贪婪和吝啬的象征。

在小说中出现的其他人物,如侄子查理,在自己贫穷潦倒时,与欧也妮海誓山盟,欧也妮倾囊相助;到在海外发了财回来,欧也妮在他心中和脑中已毫无地位,她只是生意上借给她六千法郎的一个债主,而且很快与一个侯爵小姐结婚。还有后来围绕得到一大笔遗产的欧也妮的求婚者,那个最后与他结婚的人,听到欧也妮的条件是保持有名无实的夫妻关系,立即跪下谢恩,因为夫妻之名可以得到共享财产的权利。欧也妮是小说中的正面形象,她善良慷慨,渴望爱情,但在那种人与人冷冰冰的金钱关系中,她只能获得孤独不幸的结局。欧也妮的存在,一方面成为冰冷世界中的一缕暖意,另 一方面也是对物欲社会的一种人性控诉。

福楼拜:

19世纪法国一位承前启后的作家。创作中偏重于客观写实和精雕细刻,以“客观而无动于衷:的美学原则精致的艺术风格为后来的自然主义和唯美主义奠定了基础。《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

爱玛是一个在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腐蚀和逼迫下堕落毁灭的妇女形象。

包法利主义:

爱玛的悲剧是对卑污得令人窒息的现实的深刻揭露。天生丽质、向往上流社会和爱幻想的爱玛因失足而不可遏止走向堕落和毁灭的道路。她爱幻想的习惯也随之发展起来。这种不切实际、想入非非的品性被称为“包法利主义”。它与爱玛的形象结合在一起,成为文学上的一个专有名词。“包法利主义”是平庸卑污的现实和渴望理想爱情、超越实际可能的幻想相冲突的产物。“人所具的的把自己设想成另一个样子的能力”

福楼拜的艺术新主张:

(1)追求真实性。特别重视材料的搜集,把它看作是一种科学方法。认为“美学就是真实。”为达到逼真,查阅数以千计的书籍,甚至出国旅行实地考察。是材料派第一位大师。

(2)追求客观。“伟大的艺术是科学的和客观的。”认为作家要像天主一样隐身不见,不在作品中露面。

(3)追求艺术美。“艺术的目的,首先是美。”不厌其烦锤炼句子,不惜整页删去,甘心忍受创造“文体的痛苦”。这也使他的语言达到了准确、生动、形象、精练的高度统一,是法国文学史上典范性意义最强的文学语言。

英国

宪章派运动:

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阶级矛盾的大爆发,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对整个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宪章派文学

1、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文学,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宪章运动的产物。其间产生战斗性的诗歌,作者有工人活动家,也有普通群众,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反映工人的苦难生活,表达争取自由的愿望,抨击资本家的罪恶。大多采用歌谣体,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语言通俗,有名的宪章派诗人有琼斯、林顿等人。主要成就:诗歌;

2、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强烈的战斗性、广泛的群众性。 3、最有名的宪章派诗人:琼斯和林顿。《卡门》:(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爱情悲剧)主人公卡门是一个“拥有娇小而出色的姿态,热情如火的大眼睛中不时射出凶暴的眼神”的奔放而浪荡的、吉卜塞女郎。

4、宪章派文学是无产阶级文学的最初尝试,思想上和艺术上还不够成熟,但却显示了劳动人民中间蕴藏的巨大的创作才能,于是无产阶级新文学的诞生,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前拉斐尔派协会:

1848年一群画家发起建立的“前拉斐尔派协会”,出发点是反对资产阶级艺术平庸、萎靡、保守,主张回到文艺复兴前意大利艺术的朴素和纯真。他们的思想对英国文艺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影响,代表人物是罗塞蒂。

狄更斯生平与创作 :

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共写了14部长篇小说和许多中、短篇小说以及杂文、游记等。他的作品广泛而生动地反映了19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情世态,描绘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风貌。

30年代下半期和40年代初的主要作品有《匹克威克先生外传》、《尼古拉斯·尼古贝》、《老古玩店》、《奥列佛·退斯特》等。长篇小说《奥列佛·退斯特》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小说通过对孤儿奥利佛在贫民收容所、棺材铺和贼窟里悲惨生活的描写,抨击了英国当时的“新济贫法”,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40年代比较重要的作品是长篇小说《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前者塑造了冷酷、拜金、狂傲、自负的英国商业资本家董贝的形象,反映了40年代英国资产阶级的某些本质特征;后者是一部自传性小说,通过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的经历和他个人奋斗的故事,展现了19世纪英国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了作者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理想,这部作品被认为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

此外,狄更斯在这一时期还创作了《游美札记》、《圣诞欢歌》和《马丁·瞿述伟》。

50~60年代的主要作品有《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小杜丽》、《双城记》、《远大前程》、《我们共同的朋友》。其中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双城记》,思想深刻,技巧纯熟,被认为是狄更斯的代表作。

论述《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在《双城记》中,作家以18世纪法国革命前后的英法两国为背景,展现当时法国、英国复杂的社会关系,借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经验向英国统治者敲警钟,表达他对英国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忧虑。

狄更斯站在人道主义立场,反对一切形式的压迫:一方面他愤怒抨击封建贵族对农民的迫害,详细描写了厄弗里蒙德侯爵毫无人性的骄奢淫逸、为非作歹以此揭示法国大革命的必然性和正义性;另一方面,他也同样不赞成法国大革命中不人道的因素,他把革命写成一种报复行动,一大群杀气腾腾的人在磨刀石上磨刀霍霍,断头台日夜运转,许多恐怖场面让人毛骨悚然。得伐石太太是恐怖复仇者的代表,由于她的苦大仇深,因此在大革命中成为毫无理性、冷酷无情的复仇狂,不但要求杀死仇人,而且要株连九族。狄更斯认为暴力革命是一场可怕的灾难和浩劫,他以此警告英国统治阶级,幻想用仁爱、宽恕、和解来代替阶级对抗,用爱消灭恨,以基督教的仁爱精神来解决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小说中的梅尼特医生、代尔那这两个人物,则是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形象代表。正因为这两者在不幸中所显现出来的人性,感动了早已麻木堕落的卡尔登,使后者最终走上舍己救人的利他主义道路。狄更斯用人道主义思想,观照最为尖锐的阶级压迫和斗争,照射两方面对立人物的种种行为细节和心理过程,表达了他的社会理想。

《双城记》的思想内容

《双城记》是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历史小说。小说的思想内容是通过众多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情节线索表现出来的,它的基本主题主要包括三方面:

①小说通过对贵族罪恶及人民苦难的描写,说明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是必然的。当时农村赤贫,城市穷困,广大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正是在这种贫富悬殊日益严重、阶级对立异常尖锐的情况下,法国大革命爆发了。狄更斯对法国大革命背景的描写,深刻地说明了这场革命的必然性和正义性,表现了作家进步的思想倾向。

②由于受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局限,作家把革命描写成一场血腥的报复。在他笔下,革 命群众一个个粗鲁野蛮,革命的中坚分子是一些毫无理性、只求嗜血复仇的暴徒,在这方面, 狄更斯受了卡莱尔在《法国革命史》中阐述的革命即报复观点的影响,这表现了作家对暴力革命的否定。

③作家在马奈特医生、路希、卡尔登等人物形象身上寄寓了用人道主义改变丑恶现实的理想,而这种救世药方不过是美丽的幻想。《双城记》在表现狄更斯人道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方面是十分鲜明的。

《双城记》的艺术特点

①用现实主义的方法真实地描写了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人民受苦,贵族横行霸道)及其革命的场面。《双城记》与一般现实主义小说不同的是,不拘泥于冷静客观的描写而充满激情,不少地方运用了辛辣的讽刺,表现了作家的爱憎。

②运用了浪漫主义的神秘幻想和象征比喻的手法。故事情节在许多地方带有神秘色彩。 ③善于运用带有隐喻的形象和词语,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④情节复杂,但布局精巧。

勃朗蒂姊妹是英国19世纪文坛上著名的女作家。 夏洛特·勃朗蒂的代表作是《简·爱》。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孤苦无助、勇于反抗社会的不平等、维护人格独立与尊严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简·爱的形象,这一形象在当时的英国小说中显得超凡脱俗,十分独特。

爱米丽·勃朗蒂的代表作是《呼啸山庄》。 简爱:

描写了女主人公的痛苦和磨难、反抗和追求的心路历程。

简爱是一个新女性形象,她反抗社会压迫,反抗世俗道德偏见,维护人格的独立和尊严,具有一种坚强的生命活力,同时又心地善良,感情真挚,这一切使她具有一种动人的魅力。她同罗切斯特的爱情,打破了门第和等级观念,没有利益盘算,是心灵相通,精神契合的纯洁的爱情,又是基于人格独立、平等基础上的爱情。简爱对爱情的追求,表现了要求自由意志,人格独立和尊严的强烈愿望。这是一种新的爱情观和人生理想,是对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资产阶级社会的伦理道德的勇敢挑战,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

小说运用第一人称,以主人公自叙和回忆的方式写成,真切感人。浓郁的抒情色彩,尤其是简爱和罗切斯特的强烈而真挚的感情,则是小说艺术魅力之所在。

呼啸山庄:

是一部惊心动魄的爱情悲剧和复仇悲剧。(希斯克利夫和嘉瑟琳)

艺术上具有与19C现实主义小说不同的新特点。主人公异乎寻常的爱情和狂暴的病态心理,表现了一种野性的生命力。作家大量运用象征手法,大自然仿佛是有生命的存在,具有多重象征意义。梦境、幻觉、幽灵等等,使小说染上了一层神秘恐怖的色彩。小说叙述方式很独特,时序穿插。叙述者的变换,多视角多层次地开展情节,使这异乎寻常的离奇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并极大地丰富了小说意蕴。

德国

这一时期德国的特点是:旧的经济基础迅速解体,但封建统治阶级又牢牢掌握着国家统治权,资产阶级十分软弱,但人民表现出巨大的革命热情,不断掀起反抗专制暴政和资本主义剥削的斗争。揭露封建统治的罪恶和声讨资本主义剥削是这一时期德国文学的两个基本主题。主要作家有毕希纳、海涅和维尔特。

青年德意志派:

青年德意志派是一群具有革命倾向的年青作家的总称。他们具有激进的民主主义倾向,关心社会和政治改革,主张以文艺为工具,表达自由思想。他们反对封建和落后的事物,努力创造一种有鼓动力的社会批判文学。文学史上称之为“倾向文学”。

俄国

19世纪中期,俄国农民反专制农奴制的起义频繁爆发。1855年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更激起了人民群众和进步知识界的不满。为缓和矛盾,沙皇废除了农奴制,但这次“改 革”实则是对农民的残酷掠夺,农民暴动继续发生。从1866年起,开始了沙皇残酷镇压反抗力量的反动时期。

19世纪中期是俄国文学的辉煌时期,出现了一批杰出作家。

莱蒙托夫继承了普希金所开创的俄国文学的优秀传统。在短暂的一生中,莱蒙托夫写了许多赞美自由、谴责暴政的浪漫主义诗歌,表达了30年代俄国进步人士的悲愤情绪和对斗争的渴望。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当代英雄》以当代贵族青年的出路为主题,塑造了多余人毕巧林的形象。

30—40年代,俄国文学的核心人物是果戈理和批评家别林斯基。他们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40年代后半期,又有一批优秀作家走上文坛。屠格涅夫的主要作品有《猎人笔记》、《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等。代表作《父与子》表现了农奴制改革时期革命民主主义和贵族自由主义保守派之间的尖锐斗争。 冈察洛夫的长篇小说《奥勃洛摩夫》是一部反映农奴制腐朽投落的作品,主人公奥勃洛摩夫是农奴制所产生的寄生虫的典型。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代表作是剧本《大雷雨》。 涅克拉索夫在抒情诗和长诗《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揭露了农奴主和资产阶级的罪恶,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两位大作家在这一时期也创作出了优秀作品。

60年代,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是文艺与思想界的领袖,作为《现代人》杂志的编

辑,他们使这个杂志发表了不少好作品。他们也写了一系列洋溢着革命激情的政论和书评。车尔尼雪夫斯基的长篇小说《怎么办?》表达了他的空想社会主义理想,小说中的拉赫美托夫是俄国文学中第一个职业革命家形象。60年代以后的重要作家还有谢德林。

自然派:

“自然派”是19世纪30-40年代在俄国兴起的一个文学流派。它要求文学创作真实反映生活,揭露农奴制的黑暗现实,注重描写下层人民的命运。果戈理的创作使这一文学流派的地位得以最终确立。许多青年作家追随果戈理,文坛出现了一批所谓“果戈理传统”的作家。批评家布尔加林他们是只写黑暗的“自然派”,别林斯基则在以自己的理论著作接过这个名词,肯定“自然派”的创作,并加以理论总结。于是,“自然派”成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别称。 文学题材上,多以描写“小人物”即小官员、小职员、农民为主。体裁上,多以散文(即小说)为主,后来“自然派”便成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别称。

小人物:

1、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生活底层的小人物的典型形象;

2、他们在社会中官阶、地位即地下,生活困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己、性格懦弱、胆小怕事因此成为“大人物”统治下被侮辱的牺牲者;

3、普希金以其短篇小说《译站长》开了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先河。 果戈理 《死魂灵》的艺术特点 ①尖锐的讽刺;

②人物形象高度典型化、个性化: ③“抒情性插话”的运用。 陀思妥耶夫斯基:

19C俄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也是文学史上矛盾最显著的作家之一。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强与弱两方面极其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对被压迫者苦难生活的描写、对贵族资产阶级恶德败行的揭露和人道主义思想的表现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基本内容。同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作品中又不同程度地宣扬了宗教道德思想观念。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在艺术上极具表现力,尤其具有高超的心理分析技巧。

《罪与罚》的艺术特点

①情节富有戏剧性,跌宕起伏,惊险曲折,扣人心弦。

②出色的心理分析技巧,其手法包括大段的内心独白,表现梦境、幻觉、无意识流露和下意识冲动等。作者虽然也有对主人公正常情况下的心理描写,但更多的是写出了他在非正常情况下的心理和精神状态。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心理分析方面堪称大师。

19世纪英、法、俄三国现实主义文学特征的比较。

相同点:1、19世纪英、法、俄三国文学主流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2、都注重反映现实生活的整体的、本质的、真实的东西,同时更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 3、他们都特别注意社会底层生活及“小人物”的悲剧命运的描写;注重表达广大人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抗议。对社会的批判,是从改良主义制度出发的,思想武器是人道主义,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

4、都注意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异同点:

一 法国文学的特征:1、反映资产阶级与贵族阶级的矛盾。2、揭露了金钱的罪恶。3、描写了个人反抗者形象。

二 英国文学的特征:1、最先描写劳资矛盾题材2、善于描写小人物的矛盾。3、具有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的倾向。4、女性文学异军突起:经受过女权主义洗礼的英国妇女开始觉醒,她们用

文学来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 俄国文学的特征:1、文学与人民解放运动紧密相连,以批判沙皇 制度和农奴制为主要内容。2、具有悲怆的情调,反映时代的苦难,表达了知识分子忧愤、焦虑及基督教人道主义思想3、独特的形象系列:多余人、小人物形象。4、有系统的进步理论作指导: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的美学。

心灵辩证法

车尔尼雪夫斯基将托尔斯泰早期创作中的独特的心理描写手法概括为“心灵辩证法”,即作家善于“描绘心理过程本身,这一过程的形态和规律”。“心灵辨证法”是托尔斯泰对现实主义文学的重大贡献。托尔斯泰从来不是静止地去描写人物的心理,而是始终细致地描写心理在外界影响下的嬗变过程。他特别注意描写人物各种复杂情感的交织和更替,思想情绪的瞬息变化,通过人物复杂的矛盾的心理全过程来反映人的变化和社会的冲突。这一手法特别适用于塑造精神探索性的人物形象。在心理描绘中,托尔斯泰还创造了与作品艺术构思相应的丰富多样的形式。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力求对现实生活作深刻的艺术概括,反映迫切的社会政治问题,这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

文学的两种倾向:

一类是以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涅克拉索夫为代表的,可以称之为社会——政治的现实主义;

另一类是以屠格涅夫、冈察洛夫、陀福妥耶夫斯基等人为代表,他们或者是贵族自由主义者,或者是民主主义者,他们继承普希金、莱蒙托夫的传统,力求以个性化的性格描写,反映俄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心理,可以称之为社会——心理现实主义。

美国: 超验主义

美国后期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与19C30-40年代兴起的“超验主义”思潮有密切关系。超验主义是人文主义与哲学唯心主义的结合,它崇尚直觉,主张人可以超越感觉和理性而认识真理,因而在一定范围内人就是上帝。它强调人的价值,鼓吹个性解放,反映了资本主义上升阶段民主精神,对美国民族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代表作家:爱默生、梭罗。

废奴文学

19世纪中期,美国社会反对蓄奴制的斗争蓬勃发展,废奴文学应运而生。废奴文学站在反对蓄奴制度的进步立场上,描写黑奴的非人生活,揭露奴隶主压迫奴隶的残暴行为,批评蓄奴制的野蛮性和反动性,推动了废奴运动的发展,并为美国批判现实主义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废奴文学的代表作家有斯托夫人和希尔德烈斯等,《汤姆叔叔的小屋》是它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惠特曼:

19世纪美国杰出的诗人,他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和乐观精神,反映出美国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广大人民的情绪和愿望,他的诗歌以其民主的内容和革新的形式对美国以至世界的诗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草叶集》是惠特曼的诗歌总集,大致分为内战以前、内战时期和内战之后主题:通过一个普通美国人的生活、情感和思想去表现他的国家和他的时代的一般人民。“草叶”是最普通最富于生命力的东西,是普通人的象征,是发展中的美国的象征,是他关于民主自由的理想和希望的象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