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省级联考】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2019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合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

2022-01-29 来源:步旅网
2019年3月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高三联合考试

理科综合生物

1.下列有关细胞化学成分、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组成蛋白质的N元素主要存在于氨基中 B. 淀粉、糖原和纤维素的单体都是葡萄糖 C. 细胞核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中心 D. 植物细胞最外层的细胞壁是系统的边界 【答案】B 【解析】 【分析】

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连接不同的氨基酸之间的化学键是肽键;糖原、淀粉和纤维素都属于多糖,是由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聚体;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细胞膜的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

【详解】组成蛋白质的N元素主要存在于肽键中,A错误;淀粉、糖原和纤维素的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B正确;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C错误;细胞壁没有生物活性,不是细胞系统的边界,细胞系统的边界是细胞膜,D错误。

2.2018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詹姆斯·艾利森发现在T细胞表面有一种名为CTLA-4的蛋白质可以发挥“分子刹车”的作用,当CTLA-4被激活后,免疫反应就会终止,如果使它处于抑制状态,则能使T细胞大量增殖,集中攻击肿瘤细胞,从而有望治愈某些癌症。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CTLA-4是一种糖蛋白,癌细胞表面因为缺乏CTLA-4而易扩散和转移 B. 肿瘤细胞被T细胞攻击后的裂解属于细胞坏死,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C. T细胞在骨髓中成熟,它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受抗原刺激后产生淋巴因子 D. 癌症的发生是多个基因突变逐渐累积的结果,同时也与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提供信息分析,CTLA-4是T细胞表面的一种蛋白质,该蛋白质激活后使得免疫反应终止,则就不能攻击癌细胞而使得癌细胞大量繁殖;当该蛋白质参与抑制状态时,T细胞会大量增殖,集中攻击肿瘤细胞,进而有效控制和治疗癌症。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CTLA-4是T细胞表面的一种蛋白质,而不是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当T细胞表面的该蛋白质被激活后,免疫反应就会终止,可能导致癌细胞容易扩散和转移,A错误;肿瘤细胞被T细胞攻击后的裂解属于细胞凋亡,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清除功能,B错误;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它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受抗原刺激后产生淋巴因子,C错误;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而是多个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同时也与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有关,D正确。

3.图是蛋白质合成示意图,下列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A. 图中核糖体移动方向是从右向左,终止密码子位于a端 B. 通常决定氨基酸①的密码子又叫起始密码子 C. 该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是A-U、C-G D. 图中所示蛋白质合成过程涉及3种RNA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为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发生的场所是核糖体,模板是mRNA,产物是多肽链。根据多肽链中氨基酸的连接顺序可知,核糖体是沿着mRNA从a短向b端延伸的,即从左向右延伸的。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核糖体移动方向是从左向右,则终止密码应该位于b端,A错误;据图分析,氨基酸①位于肽链的第一位,因此决定其的密码子应该是起始密码子,B正确;翻译过程中,mRNA上的密码子与tRNA上的反密码子配对,遵循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有A与U互配、C与G互配,C正确;翻译过程中涉及到三种RNA,分别是mRNA、tRNA和rRNA,D正确。

4.下列有关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工诱变育种的过程和结果说明没有经过地理隔离也可以形成新物种 B. 基因中插入一小段DNA序列引起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C. 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性状,但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D. 自然界中的单倍体生物都是高度不育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的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可遗传变异又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三种可遗传变异都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详解】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产生的个体与原来的个体之间并没有产生生殖隔离,仍然属于同一个物种,A错误;基因中插入一小段DNA序列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基因重组是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不能产生新性状,但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自然界中的单倍体生物并不是都是高度不育的,如蜜蜂中的雄峰,D错误。

5.图为人体细胞分裂时相关物质或结构数量变化的部分曲线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曲线可表示减数分裂某段时期染色单体数的变化

B. 若该曲线表示造血干细胞增殖时的染色体数的变化,则处于图中Ⅰ时期的染色体会发生联会行为 C. 若该曲线表示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的变化,则图中Ⅰ→Ⅱ的减半是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D. 若该曲线表示睾丸中某细胞分裂时染色体组的数目变化,则a值为2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体体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中染色体和染色体组的变化均为:

;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DNA含量变化曲线图: ;

细胞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上的DNA数目变化: 。

【详解】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时,染色单体的数目减半,因此该曲线可表示减数分裂某段时期染色单体数的变化,A正确;造血干细胞增殖的增值方式是有丝分裂,而染色体的联会行为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B错误;若该曲线表示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的变化,则图中Ⅰ→Ⅱ的减半是由于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C错误;若该曲线表示睾丸中某细胞分裂时染色体组的数目变化,该细胞可能进行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则a值可能为2或1,D错误。

6.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抗体、溶菌酶、淋巴因子都是免疫细胞分泌的免疫活性物质 B. 突触小体可以和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等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

C. 冬天,由于产热增多,机体会通过调节增加散热,以达到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 D. 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物质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连接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结构为突触,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抗体、溶菌酶、淋巴因子都是免疫活性物质,其中的溶菌酶不一定是免疫细胞分泌的,A错误;从结构上来说,突触可以分为两大类:①轴突-树突型和②轴突-胞体型,所以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可以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B正确;冬天,由于散热增多,机体会通过调节增加产热,以达到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C错误;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D错误。

7.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研究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英国生物学家罗伯特·希尔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从细胞中分离出叶绿体,在适宜条件下照光后发现,即使不提供CO2,叶绿体也可以释放O2,这一过程被称为希尔反应。

(1)①希尔反应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于______(物质),后来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利用_________法进行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该结论。

②希尔反应证明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暗反应在黑暗条件下可以进行,但需要光反应提供__________。

(2)很多肉质植物如仙人掌以气孔白天关闭、夜间开放的特殊方式适应高温干旱环境。下图为仙人掌叶肉细胞内部分生理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RuBP:核酮糖二磷酸 PGA:3-磷酸甘油酸 PE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OAA:草酰乙酸 酶1:RuBP羧化酶 酶2:PEP羧化酶

①仙人掌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时,酶1和酶2固定CO2的场所分别是_____和______。 ②夜间,仙人掌细胞液的pH通常会下降,请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光照条件从适宜到突然减弱,仙人掌叶绿体中PGA/RuBP的值在短期内会_____(填“上升”“下降”或“基本不变”)。

【答案】 (1). 水(H20) (2). 同位素标记 (3). ATP和[H] (4). 叶绿体基质 (5). 细胞质基质 (6). 夜间气孔开放,叶肉细胞可以从外界吸收CO2,酶2可以将CO2转化为苹果酸,再运输至液泡,使细胞液pH降低 (7). 上升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希尔反应实际上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在没有二氧化碳的参与下,水的光解产生了[H]和氧气。据图分析,夜晚植物气孔开放,二氧化碳与PEP在酶2的作用下发生二氧化碳的固定生成OAA,进而生成苹果酸储存在液泡中;白天液泡中的苹果酸进入细胞质基质,一方面释放二氧化碳,另一方面产生A(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参与有氧呼吸并释放二氧化碳;前面两种来源的二氧化碳都进入叶绿体基质,在酶1的作用下与RuPB结合生成PGA,再还原生成有机物(CH2O)。

【详解】(1)①希尔反应认为没有二氧化碳的情况下,叶绿体也能够产生氧气,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于水;后来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分别标记了二氧化碳和水,也证实了这个结论。

②希尔反应证明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暗反应在黑暗条件下可以进行,但需要光反应提供ATP和[H]。

(2)①据图分析可知,酶1和酶2都可以催化二氧化碳的固定,发生的场所分别是叶绿体基质和细胞质基质。

②夜间仙人掌气孔开放,叶肉细胞可以从外界吸收CO2,酶2可以将CO2转化而使细胞液pH降低。

③若光照条件从适宜到突然减弱,则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不足,导致PGA还原受阻,因此仙人掌叶绿体中PGA/RuBP的值在短期内会上升。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确定希尔反应实际上是光反应,并能够根据图形分析仙人掌叶肉细胞内部发生的特殊的光合作用的过程,尤其是弄清楚其二氧化碳的来源以及两个二氧化碳固定的实质和场所等。

8.油菜素内酯(BR)是1970年首先从油菜花粉中提取的一种显著促进幼苗生长的物质,其广泛存在于多种植物体中,对植物茎的伸长和细胞分裂具有强烈促进作用。由于其生理活性大大超过现有的五种激素,已被国际上誉为第六类激素。

(1)结合题干信息回答,BR之所以能被称为植物激素,是因为它具有__________等特点。

(2)为了探究BR能够促进植物茎的伸长和细胞分裂的机理,科学家以绿豆上胚轴为材料,测定了DNA和RNA 的含量,结果如图1。

苹果酸,再运输至液泡,进

经BR处理后,图1中的DNA和RNA含量显著提高,可推测BR能够促进绿豆上胚轴的生长,其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促进细胞分裂和茎的伸长;RNA含量显著升高,可能与BR提高了_____________酶的活性,而降低了RNA水解酶的活性有关。

(3)科研人员在黑暗条件下把BR合成缺陷突变体拟南芥的幼苗主根分成两组进行实验,用放射性碳标记的生长素(IAA)处理主根,检测BR对生长素运输的影响,实验方法及结果如图2。据图分析可知,标记的生长素在根部的运输方向是______(单向/双向)的,BR可以_____(促进/抑制)生长素的运输,且对______

(极性运输/非极性运输)的作用更显著。

【答案】 (1). 在植物体内产生;对植物生命活动有调节作用;(微量)高效 (2). 促进了DNA的复制和转录 (3). RNA聚合 (4). 双向 (5). 促进 (6). 极性运输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和图1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用BR处理,因变量是DNA和RNA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DNA含量和RNA含量都升高了,说明该激素既可以促进DNA的复制,又可以促进转录。分析图2,与对照组相比,用BR处理后,两组实验的放射性都升高了,说明IAA既可以从形态学的下端向上端运输,也可以从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但是后者升高得更多,说明BR对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促进作用更明显。 【详解】(1)根据提供信息分析,油菜素内酯(BR)是从油菜花粉中提取的一种显著促进幼苗生长的物质,说明其是由植物细胞产生的,并对植物生命活动有调节作用,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因此属于植物激素。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BR能够促进DNA的复制和转录,进而促进细胞分裂和茎的伸长;转录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细胞中RNA含量显著升高,可能与BR提高了RNA聚合酶的活性,而降低了RNA水解酶的活性有关。

(3)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标记的生长素在根部的运输是双向的,即生长素既可以从形态学的下端向上端运输,也可以从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两组实验结果说明BR可以促进生长素的运输,且对极性运输的作用更显著。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实验的基本原则并分析实验结果,明确DNA和RNA分别是DNA复制和转录产生的,进而对柱状图的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

9.鸡属于ZW型生物(雄:ZZ,雌:ZW)。下面是关于鸡某些性状的遗传研究,请分析回答:

(1)鸡冠的形状是由位于不同对的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P、p和R、r决定,有四种类型,胡桃冠(P_R_)、豌豆冠(P_rr)、玫瑰冠(ppR_)和单冠(pprr),豌豆冠鸡与玫瑰冠鸡杂交,F1均为胡桃冠,F1自交,其F2为9胡桃冠:3豌豆冠:3玫瑰冠:1单冠。

①从F2中随机挑选豌豆冠鸡和玫瑰冠鸡各一只,形成一个杂交组合:豌豆冠(♀)×玫瑰冠(♂),或:豌豆冠(♂)×玫瑰冠(♀),理论上,该杂交组合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且四种表现型的的比例为1︰1︰1︰1的概率是___________。

②让F2中的胡桃冠鸡与单冠鸡交配,假定产生子代数量足够多,则后代中的表现型及其比例是_________。 (2)鸡的羽毛有芦花和非芦花两种,芦花(B)对非芦花(b)是显性,芦花鸡在雏鸡阶段时绒羽为黑色且

头顶有黄色斑点。假设实验已确定B、b基因仅位于Z染色体上。现有一个蛋用鸡养殖场为了降低饲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请你提供一种亲本配种方法及筛选措施,以在他们扩大养殖规模时实现其愿望。亲本的基因型:_____________________筛选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4/9 (2). 胡桃冠:豌豆冠:玫瑰冠:单冠=4:2:2:1 (3). ZW×ZZ (4). 在雏鸡阶段淘汰绒羽为黑色且头顶有黄色斑点的个体,其余个体全部保留饲养 【解析】 【分析】

根据提供信息分析,鸡冠的形状是由位于不同对的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P、p和R、r决定,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其中胡桃冠基因型为P_R_,豌豆冠基因型为P_rr,玫瑰冠基因型为ppR_,单冠基因型为pprr。豌豆冠鸡(P_rr)与玫瑰冠鸡(ppR_)杂交,F1均为胡桃冠(P_R_),且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说明F1胡桃冠基因型为PpRr,亲本豌豆冠基因型为PPrr)、玫瑰冠基因型为ppRR。

【详解】(1)①根据以上分析已知,F1胡桃冠基因型为PpRr,则F2中豌豆冠鸡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PPrr:Pprr=2:1,玫瑰冠鸡基因型及其比例为ppRR:ppRr=1:2,若要在两种表现型中个取一个进行杂交实验,要求后代的表现型为四种,且比例为1:1:1:1,则所选取的两个亲本的两对等位基因都应该符合测交实验类型,因此符合要求的亲本为ppRr和Pprr,这个亲本杂交组合出现的概率=2/3×2/3=4/9。

② 让F2中的胡桃冠鸡(P_R_)与单冠鸡(pprr)交配,胡桃冠鸡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及其比例为PR:Pr:pR:pr=4:2:2:1,因此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PpRr:Pprr:ppRr:pprr=4:2:2:1, 则后代中的表现型及其比例是胡桃冠:豌豆冠:玫瑰冠:单冠=4:2:2:1。

(2)鸡属于ZW型生物,雄为ZZ,雌为ZW,要通过表现型确定性别,应该选择显性(芦花)雌性ZW与隐性(非芦花)的雄性ZbZb杂交,后代雄性全部为显性性状,雌性全部为隐性性状,因此在雏鸡阶段淘汰绒羽为黑色且头顶有黄色斑点的个体,其余个体全部保留饲养。

B

B

b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两对等位基因的位置确定遵循的遗传规律,并能够根据亲子代的表现型关系以及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逐一推导子一代和亲本的基因型。

10.下图1为某草场生态系统部分生物食物网简图。

(1)①在该草场生态系统组成中,图1没有涉及到生物成分是_____________。

②当草场返青时,“绿色”为兔等草食动物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鹰靠敏锐的视力去捕杀兔子,兔子也能根据声音或行为特征逃避鹰的猎杀。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2)在某时期内该草场蝗灾严重,为了掌握灾情,对该草场的几种蝗虫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结果如图2。 ①调查某种蝗虫若虫(跳蝻)的种群密度的方法可采用__________法。上述4种蝗虫中对牧草危害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在红腹牧草蝗的种群密度小于15只/m2时,牧草产量增加,请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牧草增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

②大量施用农药杀灭蝗虫造成环境污染,为了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现在实行大面积施

用蝗虫微孢子虫(蝗虫的寄生虫)可以很好的控制蝗灾,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_______价值。 【答案】 (1). 分解者 (2).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 (3). 样方 (4). 亚洲小车蝗 (5). 少量蝗虫采食,能促进牧草再生长,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取食量 (6). 间接 【解析】 【分析】

的据图分析,图1为食物网,其中绿色植物为生产者,其余生物都是消费者;图中包括5条食物链。图2中实验的自变量是蝗虫的种类和密度,因变量是牧草的产量。

【详解】(1)①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在图1草场生态系统组成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 ②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绿色”为草食动物提供了可采食的信息,鹰靠敏锐的视力去捕杀兔子,兔子也能根据声音或行为特征逃避鹰的猎杀等。

(2)①由于蝗虫若虫(跳蝻)的活动范围较小,活动能力较弱,因此调查其种群密度适宜用样方法。据图分析,随着四种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加,亚洲小车蝗的曲线最先下降,说明其对牧草危害最大;图中显示,在红腹牧草蝗的种群密度小于15只/m2时,牧草产量增加了,可能是因为少量蝗虫采食,能促进牧草再生长。 ②根据题意分析,实行大面积施用蝗虫微孢子虫(蝗虫的寄生虫)可以很好的控制蝗灾,利用的不同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是对图形的分析,明确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能够找出图2中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并能够根据生物的种类和特点判断调查其种群密度的方法。

1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了解到泡菜中的乳酸菌除了在发酵中产生乳酸,还可以降解亚硝酸盐,该小组利用泡菜液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乳酸菌和酵母菌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乳酸菌_______________。

(2)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可以用_________法。食物中的亚硝酸盐绝大部分随人体尿液排出,其余的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转变为致癌物______________。

(3)小组成员用改良的MRS固体培养基分离乳酸菌,该培养基成分如下: 蛋白胨 10g

①该培养基因含碳酸钙而不透明,乳酸菌产生的乳酸能溶解培养基中的碳酸钙,从而在菌落周围形成溶钙圈,该培养基属于______(填“选择”或“鉴别”)培养基。

牛肉膏 10g 酵母膏 10g 葡萄糖 20g CaCO3 20g 琼脂 20g 蒸馏水 1000ml 其他成 分略

②小组成员将泡菜液进行梯度稀释后,取0.1ml加入到50℃左右的培养基中摇匀,待凝固后,再在其上加盖一层固体培养基。在50℃左右操作的原因是___________,加盖一层固体培养基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③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72h后,挑取溶钙圈较大的菌落,用平板划线法进行进一步纯化。若图甲是接种培养后的菌落分布图,对应的平板划线操作示意图为___________。

④乳酸菌在-20℃的冷冻箱中长期保存时,需要加入一定量的___________。

【答案】 (1). 无以核膜为界限细胞核 (2). 比色 (3). 亚硝胺 (4). 鉴别 (5). 此时培养基为液态且不烫手 (6). 隔绝空气(氧气),确保无氧环境 (7). 丙 (8). 甘油 【解析】 【分析】

泡菜制作的原理是乳酸菌发酵,制作的流程是原料的休整、洗涤、晾晒、切分等加工过程+泡菜盐水→加入调味料装坛→发酵→成品。由于在泡菜制作过程中,微生物会将原料中的硝酸盐还原形成亚硝酸盐,因此

在发酵初期亚硝酸盐含量会逐渐升高,发酵后期亚硝酸盐又会被某些微生物氧化成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又会逐渐下降,因此在泡菜制作过程中要检测亚硝酸盐的含量,确定合适的取食时间。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反应呈现玫瑰红色,因此制作不同浓度的亚硝酸盐溶液制成标准显色液,再与泡菜溶液的显色情况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详解】(1)乳酸菌是原核生物,酵母菌是真核生物,两者的主要区别是乳酸菌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成形的细胞核。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可以用比色法确定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亚硝酸盐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转变为致癌物亚硝胺。

(3)①该培养基中,能够形成溶钙圈的是乳酸菌,从而将乳酸菌与其他微生物区别开来,因此该培养基属于鉴别培养基。

②根据题意分析,小组成员将泡菜液进行梯度稀释后,取0.1ml加入到50℃左右的培养基中摇匀,因为此时培养基为液态,且该温度不烫手,便于操作;待凝固后,再在其上加盖一层固体培养基,目的是隔绝空气(氧气),确保无氧环境。

③根据题意分析,挑取溶钙圈较大的菌落,用平板划线法进行进一步纯化,对应丙图为正确的平板划线法。 ④若要长期保存乳酸菌,菌液中常需要加入一定量的甘油,且要放置在-20℃的冷冻箱中。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泡菜的制作原理、亚硝酸盐的含量测定、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等知识点,回和梳理相关实验的原理、过程、结果等,进而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12.人血清白蛋白(HSA)是血浆中含量最丰富的蛋白质,在维持血浆渗透压、抗凝血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医用价值。下图是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取重组HSA(rHSA)的两条途径。

(1)为获取HSA基因,首先要提取人血细胞中的mRNA,利用__________法合成cDNA,再利用__________技术进行快速扩增,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便根据这一序列合成_________。

(2)构建在水稻胚乳细胞内特异表达rHSA的载体时,需要选择水稻胚乳细胞启动子,而不能选择其他物种和组织细胞的启动子,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利用农杆菌转化水稻受体细胞的过程中,为了吸引农杆菌移向水稻受体细胞,需添加_________物

质。

(4)选用大肠杆菌作为受体细胞的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但相比于水稻胚乳细胞,利用大肠杆菌获得的rHSA也有一些缺点,请从生物膜系统的角度进行分析________________。 (5)利用上述方法获得的rHSA不能直接用于临床医疗,你推测的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 (1). 反转录 (2). PCR (3). 引物 (4). 启动子具有(物种及组织)特异性 (5). 酚类 (6). 繁殖快;单细胞;遗传物质少 (7). 大肠杆菌没有生物膜系统(或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不能对rHSA进行深加工 (8). rHSA可能没有生物活性或功能性较差或rHSA可能有安全隐患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1)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2)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1)利用mRNA为模板合成cDNA的过程为逆转录;获得的cDNA一般采用PCR技术进行扩增,扩增时需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便根据这一序列合成引物。

(2)由于启动子具有(物种及组织)特异性,所以构建在水稻胚乳细胞内特异表达rHSA的载体时,需要选择水稻胚乳细胞启动子,而不能选择其他物种和组织细胞的启动子。

(3)在利用农杆菌转化水稻受体细胞的过程中,需添加酚类物质,目的是为了吸引农杆菌移向水稻受体细胞。

(4)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具有繁殖快、单细胞、遗传物质少等优点,常作为基因工程受体细胞;但是大肠杆菌没有生物膜系统(或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不能对rHSA进行深加工,获得的rHSA可能没有生物活性。

(5)根据以上分析已知,通过以上方法获得的rHSA可能没有生物活性(或功能性较差或rHSA可能有安全

隐患),因此不能直接用于临床医疗。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骤的相关细节,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和题干要求准确答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