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信息技术)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专业简介
信息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学科群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新兴学科。国家在制订深化教育改革的措施中指出,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教育部将现代远程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办好大教育的战略措施来实施。因此,信息技术教育既有它的学科特色,又有它的时代特色。本学科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与思想和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在教育、教学领域应用信息技术对现代教学资源和教学系统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与评价的专门人才。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是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研究信息技术理论与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水平,具有独立从事专业教学和教育科研的能力,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较高的外语水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教育科研与教学设计专门人才。基本要求是:
1.政治立场坚定,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敬业、博学、求实、创新”,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行端正,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2.具有扎实的信息技术与教学设计理论知识,具备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较好地掌握信息技术及教学资源开发技术,有获取新知识的渴望,并善于获取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具有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脚踏实地、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和严谨务实的学风,能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具有较强的信息检索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为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查阅本专业相关资料、撰写论文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能够独立地用外语进行学术交流。
4.身心健康。
三、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与计算机辅助教学效果研究。 四、学制年限及应修学分
学制年限一般为三年,至少应修满35学分。 五、培养方式与方法
1.实行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指导教师应教书育人,引导他们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道路,硕士研究生要虚心学习,积极进取,尊敬师长,教学相长。
2.硕士研究生既要学习系统理论,也要进行较深入的科学研究,特别是要加强研究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包括创新能力、活动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3.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日常的思想教育、名家学者专题讲座相结合,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际,加强形势、政策、法纪、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教育。
4.对硕士研究生培养可采用研讨式、专题式、启发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教学实践相结合,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的培养。
六、课程设置及学分
课程类别 外 语 公共学位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2门) 学现代教育学原理导论 位学位基础课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课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学位专业课 信息技术教学论专题研究 信息技术课程论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非学位课 网络技术基础及实践 专业选修课 信息技术教育专题研究 课件制作理论与实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分析 数字化资源建设 公共选修课
课程名称 课程编号 11999901 11999902 12060105 12060102 12060104 13110101 22110102 22110103 22110104 22110105 22110106 22110110 22110111 学时 120 54 45 45 45 45 30 30 30 30 30 30 30 学开课考核分 学期 方式 4 3 3 3 3 3 2 2 2 2 2 2 2 1,2 考试 备注 7学分 1 1 1 1 1 2 2 2 2 3 3 3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至少选 考查 9学分 考查 考查 考查 3学分 9学分 至少选修3学分公共选修课程 必修环实践活动 专题讲座与学术报告(不少于10次) 文献阅读报告(不少于2篇) 31999905 31999902 31999903 31999904 学生所修学分不少于35学分 1 1 1 1 3,4 3 4学分 节 开题报告 合 计 七、科研能力与水平要求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应在省级以上刊物或学术会议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至少一篇本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论文,字数应在3000字以上。应参加由导师主持的科研项目,完成工作优良。
八、其它培养环节说明 1.补修课程
同等学力或跨学科的研究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确定2-3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补修课程不列入培养方案,但列入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只记成绩,不计学分。
2.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主要指教学实践,研究生在第三或第四学期为本科进行15学时的实验教学,经导师考核通过后,计1学分。
3.文献阅读报告
充分发挥经典文献阅读在夯实硕士生本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中的作用。各培养单位在为每名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时,应制定经典文献阅读计划,并在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前提交二份书面文献阅读报告,考核合格后计1学分,未完成者不能进行学位论文开题。
4.学位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学位论文工作,培养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分析、综合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好研究课题。选题一方面要考虑到
本学科研究的前沿性或现实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力求和科研项目相结合。学位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开始。在查阅文献、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内容包括:立题意义、文献综述、初步研究计划及目标、主要理论(技术)难题及拟解决方案。
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要有一定的工作量,在论文题目确定后,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不少于一年。论文书写必须符合《长春师范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规范》格式要求。
研究生的论文开题报告、论文评阅、论文答辩等环节按学校有关规定办理。 九、课程简介及参考书目 (一)学位基础课
同“课程与教学论(数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学位基础课课程简介与参考书目。(见53-54页)
(二)学位专业课
本课程主要从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性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信息技信息内容术学习与能力发展及教学测验与评价等方面进行介绍,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技术简介 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 教学论专1.杨威,《信息技术教学导论》,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参考题研2.应俊峰,《研究型课程》,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书目 究 3.邬家炜,《信息技术教学论》,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三)专业选修课
信息技术课程论包括教学与课程概述、课程开发的含义与基本模式、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四个部分,其主要目标是:理解内容 课程和教学的概念、类型、结构;熟悉和应用信息技术课程开发的理论、简介 课程设计的技术和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技术; 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真实内涵,并通过相应案例的分析,设计信息化课程设计方案。 信息技术课程论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钟启泉,《课程设计基础》,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参考 3.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书目 1996年版 4.胡学增,《现代课程论纲要》,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数据内容 本课程在讲授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与学
库原理及其应用 简介 科教学相关的信息技术中的数据库开发知识,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应用现代化教育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平台的制作。 1.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 2000年版 书目 2.宋一兵,《DELIPH7基础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本课程从理论上概述了互联网络的知识体系,介绍互联网络目前的最内容 新应用成果及发展趋势,讲授部分网络软件及硬件应用技术。通过本课程网络简介 的学习提升学生的网络信息技术理念,增强利用互联网络辅助学习、科研技术的技能。 基础及实1.汪小帆、李翔,《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参考 践 2.刘云,《计算机网络实用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书目 3.匡松,《计算机网络基础》,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内容 简介 信息技术教育专题参考 研究 书目 信息技术教育专题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即:信息技术道德教育研究与实践专题;网络条件下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型学习开展研究;中小学开展“算法与程序设计类课程”的相关问题研究;中外信息技术教育比较研究,信息技术与其他基础学科整合研究。 1.丹尼尔〃切特罗姆著,曹静生译,《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 2.应俊峰,《研究型课程》,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钟启泉、崔允槨、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孙杰远、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何克抗,《计算机辅助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傅德荣、章慧敏,《教育信息处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课件制作理论与实践 多媒体课件是一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表现特定的教学内容,反映一定教学策略的计算机教学程序,它可以用来存储、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内容 能让学生进行交互操作,并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的教学媒体。分析当前简介 的教学形式及课件制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课件制作的新理论,以各种教学实例展现理论的应用,并通过实践进一步强化理论。 1.黄堂红、李治河,《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参考 2.孙起美,《计算机辅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书目 3.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本课程紧紧围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展开,主要目标是为中小学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打下理论和方法的基础,培养中小学教师开展信内容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和研究能力,提高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简介 学科教学的水平。本课程是以课程教学内容为核心,以资源整合与资源建设为基础,以协作学习、测量评价为手段,旨在建构课程内容、资源环境、工具手段相结合的创新教学模式。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掌握追踪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分
析 参考书目 内容简介 数字化资源建设 参考书目 科发展前沿成果的方法,善于了解和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善于反思性的总结,发现并解决改革中的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能够自觉将科研工作贯穿教育教学之中,并使研究成果在教学实践中得以普遍推广和广泛应用。 1.钟启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东北师大出版社, 2002年版 3.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意义》,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2年版 本课程从理论上介绍信息化资源的种类、性质、数字化原理与方法,介绍有关资源库建设的政策与法规,并通过实践,以某一资源为例,实现数字化资源的过程,了解资源数字化的基本过程。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提升资源建设的理念,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技能。 1.刘怀林、郭国胜,《非线性编辑技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版 2.黄宁宁,《多媒体素材制作与网页编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年版 3.Tere·Parnell著,郑岩、郑义、彭程等译,《构建高速网络》,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年版 4.黎嘉驰,《Photoshop平面创意设计范例精解》,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年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