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国报纸功能的历史研究

2020-01-20 来源:步旅网
传播理论与传播史

ChuanboLilunyuChuanboshi

我国报纸功能的历史研究

□何鑫

摘要:我国报纸发展历史悠远,从唐朝进奏院状报开始距今已有千年之久。在这漫长的报纸发展进程中,报纸功能的演进一直伴随其中,同时也作为报纸研究的重要线索之一值得人们思考。

关键词:报纸功能;历史研究;新闻事业作者:何鑫,渤海大学新闻学。

报纸功能是报纸本身固有的属性,它伴随报纸的产生而存在,又随着报纸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报纸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其功能的演变也是交错在社会发展进程之中,受所处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内部因素以及世界发展局势和现状等外部因素的制约。故而,报纸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单单被理解成为报纸所起的作用,更多的应该是在诸多内外因素的考量之下探讨报纸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之中所处的社会历史角色以及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一、功能历史研究

功能历史研究,即根据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历史的轨迹,特别是在研究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过程中,报纸发展伴随社会历史发展的沿革所呈现出的不同形式、特色等,对报纸功能进行深入的剖析研究,希望从我国新闻发展史的角度来论述一下我国报纸功能的优良传统。

(一)邸报和民间小报

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有两条主要线索,一条是官方的邸报,一条是民间的小报。

邸报是中国最古老的报刊,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在明清两朝也有长足的发展。邸报又称“邸抄”,亦有“条报”、“杂报”、“朝报”之称,一个“报”字可见它是一种用于通告的公告性新闻,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这实际上就是最早的一种新闻发布方式。邸报的发行范围很有限,大多是在朝廷官员内部进行传阅,同时还可供部分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阅读。同时,内容多以皇帝及皇室动态、政治、经济、教育、法令、官员升降等朝廷内部要闻为主。故而,邸报更多被认为是官报的雏形。

民间小报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民办报纸,开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发行人多为邸吏、使臣、在政府机关工作的中下级官员以及书店主人。民间小报内容上比邸报要丰富得多,多有邸报中所没有涉及的内容,因此成为邸报的有力补充。同时民间小报的读者范围也扩大了,不仅有官员、士大夫,还有社会上关心时事的人。

中国古代报纸虽然最终没有逃离没落的历史命运,但是报纸的雏形已经显现,而此时报纸的信息功能成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典型,即上通下达,实现了信息的采集、筛选和传播,实现了信息在一定地域、阶层内的流动,由此报

①孙中山:《党员不可存心做大官》,《国父全集》,第929页。

纸信息成为人们感知外界、了解社会变动的重要渠道,也是指导人们社会生活所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报纸的信息功能不仅是报纸的最基本功能,也是报纸的最本质属性。

(二)国人自办报刊与三次办报高潮

同西方近代报业的发展源于商业和贸易需要不同,国人自办报刊则多基于“救亡”和“自强”的背景,主要是来自于“自强”意识的萌发。此时,王韬及其《循环日报》成为典型代表。

戊戌变法在近代史上意义重大,而第一次办报高潮就恰巧在此时,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唐才常等维新派人士为代表,在上海、湖南等地创办了众多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主旋律的政论性报刊,其中以《知新报》、《国闻报》、《湘报》影响最大。因而,此时的报刊不是单纯的新闻媒体,不是为办报而办报,为新闻而新闻,而是同维新派的社会政治目标相联系的重要环节。梁启超曾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一文中,提出了报刊有两大天职,其中之一就是“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即报纸对民众的教育向导作用。

第二次办报高潮的主流是革命派,特别是孙中山所领导的革命派报刊更是独占鳌头,报刊几乎遍及全国每个省市,报纸类型多种多样,报刊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越来越突出。其中,被报界奉为“中国最伟大之主笔”的孙中山的报刊宣传思想影响极大,他认为宣传是“以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的神圣事业,宣传工作做得深入,起作用“比用剑还有力”,还在《建设杂志发

刊词》中说:“当革命时代,报界之鼓吹不可少,当建

设时代,报界之鼓吹更不可少。”他还指出,“宣传的奋

斗,是改变不良的社会,感化人群”①

,并从孔子周游列国到自己举办《民报》的一系列事实,说明宣传教育的意义。

五四运动作为中国现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思想文化空前活跃的黄金时代,而此时也迎来了第三次办报高潮。五四时期的报刊活动,主要体现在思想文化的启蒙领域,即“科学”、“民主”的文化启蒙。最具典型性的报纸就是白话文报纸,即以通俗文字传播的新闻类或政论类报刊,如《京话日报》、《无锡白话报》等。其中,在《京话日报》发表了以“瑞卿魏同春”署名的文章,用民间喜闻的唱词形式全面地唱出了报纸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功能价值,如指出了报纸“挣赛文明”、“开化新风”、“益民智”、“增学问”等教育功能,“广言

―3―

传播与版权

路”、“达下情”、“知兵工矿政”、“国家事”的传播功能①。

因而,此时面对着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许多有志之士通过自办报纸的形式开始了拯救民族危机、扭转当下时局颓势的活动,如开明封建地主阶级及其“西学东渐”之风,维新派及其变法图强的思想,革命派及其建立民国的主张以及“民主”、“科学”的文化启蒙。由此,此时报纸的功能除了具备最基本的信息交流外,宣传功能和社会责任功能尤为显著。

报纸的宣传功能是一种以传者为主导的主观意识较强的报纸功能。不同派别、政见的团体首先能够意识到借助报纸宣传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能性,继而就要依据自己的立场确立自己的宣传宗旨,再确定自己宣传的对象,并由此来制定适宜宣传的方法以实现最好的宣传效果。在这一时期,不同阶级、不同理念的团体将报纸的宣传功能运用得愈加成熟。

报纸的社会责任功能在以上“开民智”、“感化人群”、“爱国之念”等字眼中得到显现。然而,这种社会责任理念是与西方的报业社会责任理论不可同日而语,中国报人早期对于报纸社会责任的认识,一是出于知识阶层几千年以来一脉相承的忧国忧民情怀,二是出于对报刊巨大社会影响力的体验,由此,爱国爱民成为我国近代报刊的主旋律。此时的四股思潮将报纸的创办与民族安危、百姓疾苦相互交织在一起,一方面大声疾呼、奔走相告,唤醒国民的斗志;另一方面在自己理念意识的引领下,不断尝试、不断探索,为扭转国家命运抗争着。

(三)革命报纸

革命报纸及其发展始终同革命与解放的历史进程息息相关。它既是革命斗争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革命斗争的一支生力军,这是把握革命报业的关键。

早期的革命报业势单力薄,最具影响力的有《向导》、《新青年》、《共产党》、《中国青年》、《热血日报》等,作为党的理论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后来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革命报刊更突显了自身的顽强生命力和日渐成熟的势头。多种形式的革命报纸不仅在报名上突显自己的立场、观点,在内容上更是给人以力量和鼓舞。

红色革命报纸的出现是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做主的夙愿分不开的。此时应运而生的革命报纸积极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时刊登大量战地事实,将第一手资料呈现在人民大众面前,告知革命发展态势,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径,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镇压,激发人民斗志,使之热烈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到轰轰烈烈的革命中来。因此,革命报纸在革命时期的意义重大,报纸的政治文化功能成为此时报纸功能的主流。

这一时期的革命形势和特点就决定了革命报刊的首

要功能是政治功能,即传递党的政治主张、实现党的政治

胡乔木、邓拓、张磐石、王芸生等,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切为了民族和人民的政治立场,以事实为纲进行革命宣传,启迪人民大众,提高大众自身文化意识,增强了报纸的文化功能。

(四)党报

党报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我们党开展武装斗争、创立革命政权的时期,党报就应运而生。由于坚持向根据地军民传播党中央的声音,紧密联系当地实际,运用典型经验,在指导当地对敌斗争、巩固政权和发展生产等方面发挥了舆论导向的主渠道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整顿和改造旧中国报业的基础上形成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公营新闻事业系统,即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刊系统,为动员、组织、激励人民群众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各项政治斗争和经济建设,发挥了党委、政府的喉舌作用,在广大读者中具有很高的声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和转型正式开始,党报也走上了不断改革的道路,对于突发和灾难事件的报道以及不良事件的揭露批评不断增加,开始重视报道的全面、冷静和客观,重视报道角度与读者的贴近性及读者的反馈和参与,内容覆盖生活各个方面;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党报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媒介环境,依然坚守着自己的社会责任,时刻坚持“三贴近”原则,恪守党性,发扬党报的权威优势,如权威动态、权威信息、权威预测、权威分析、权威引导、权威监督、权威政策甚至包括权威广告等,不断提高自身实力,凭借常年创办的阅历经验以及当地政府的依托和体制的支持,客观公正地获取新闻信息,积极开展调查采访,实施舆论监督,最终赢得读者的高度信赖。党报的发展史告诉我们,正是党报始终如一地坚持党性、恪守职责,贯彻党的宣传方针,把握好宣传基调,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才成就了党报为党和国家的革命、建设、改革和开放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江泽民视察《人民日报》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党的新闻事业与党休戚相关,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舆论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所系的工作”。这一精辟论断更加凸显了党报舆论功能的重要意义。党报的舆论功能细化为舆论反映功能、舆论监督功能和舆论导向功能。

党报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其最高宗旨就是为民办报。党报发挥舆论反映功能的重点就在于上情下达、下情上达;而党报的舆论监督功能是服务人民大众的重要渠道,包括监督环境和监督政府两个部分,特别是在重大社会突发新闻和负面新闻方面,党报的现实威信和影响力能更好地取得效果;最后,党报的舆论导向功能不单单是自上而下的政治性任务,更是满足受众的需要,故而党报通常会站在比较前沿的位置和比较高的角度,引领大众追踪新潮流、引领新风尚、开启新思路、传递新信息经验、传播新思想新文化。

目的,具体包括传达政令、化解矛盾、密切党和群众关系等。这一时期的革命报人、新闻人,如范长江、邹韬奋、

二、结语

纵观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历程,报纸作(下转第6页)

①徐培汀、裘正义:《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重庆出版社,2006年,第227—228页。

―4―

传播与版权

CHUANBOYUBANQUAN

根据受众反馈进行发布和调整。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在较短时间内能让受众接受到更多的信息的自媒体平台,自然吸引更多的受众关注。

二、传统电视新闻的优势应对之路

(一)提高电视新闻公信力和权威性

自媒体平台中,人人可以成为传播者。大众可以利用网络和移动设备随时上传自己看到的事件,媒体准入门槛低,传播者大多缺乏专业的新闻训练,对新闻事实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不一定能够准确把握,造成公信力低下。在自媒体平台上,新闻的传播和接受几乎可以同时进行,造成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缺失,很容易造成有人出于猎奇,故意传播不正确的新闻事实。2013年5月13日,有上海网民在新浪微博发帖称有朋友在光明莫斯利安酸奶中喝出死老鼠,现已住院。微博发出后,引起大量转发和关注,随后光明乳业请警方共同进行查证,最终确认纯属谣言。这种不实新闻的发布不仅造成了市民的恐慌,也对市场的正常运转造成不良影响。这个新闻的传播者正是利用了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恐惧心理胡乱编造。电视媒体肩负着引导舆论、传播主流价值观的重任,对于每个新闻事实的播出都非常审慎。在电视新闻的生产过程中,从记者到编辑到领导最终审核,经历重重把关,传播者有良好的新闻素养,在最大限度上排除虚假新闻的产生,保证电视新闻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二)加强电视新闻的专业性和深刻性

自媒体平台上的新闻传播虽然有时空上的优势,但传播内容优势依旧掌握在电视媒体手中,一些大型事件或突发性事件在第一时间可能是在网络平台被报道,但随后受众注意力便被电视新闻媒体所吸引,团队的专业性、内容的广泛性、角度的多元化使得电视新闻的专业和深刻性大大彰显。对于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电视媒体都会同时派出几路记者去采集多方面的信息,以求客观公正地向受众展示全部新闻事实;同时邀请特约记者或专家对事件进行

(上接第4页)为最早的新闻事业表现形态,在每个历史阶段演生的意义都是不可比拟的,报纸功能也随之渐渐由单一功能向多元功能、由低级功能向高级功能递进发展着。虽然每个历史阶段报纸功能发展有交错重合的现象,但顺应每一独特历史时期报纸所衍生出的报纸功能成就报纸功能研究的新现象。报纸的历史功能研究除了留给后人弥足珍贵的办报经验和功能意义外,更多的是希望以史鉴今,进而引发对当下报纸功能研究的思考。

―6―

多角度的深刻分析,让观众全面了解事件及事件背后的意义,这是自媒体平台上新闻传播内容所无法达到的。许多受众即使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上获得新闻信息,依旧会选择到电视上印证新闻事实,了解具体翔实的新闻事件。

(三)加强电视媒体的直播优势

电视媒体最引人注目的特性就是视听的结合,相对于单纯的文字、图片、声音,人们更感兴趣也更相信的是自己眼睛可以直观看到的事件现场发生的一切。电视媒体的现场直播是提升电视新闻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它把新闻现场的画面与声音同步展现在所有受众面前,带给观众强烈的现场感与参与感。电视媒体有强大的技术保障、专业的采编人员、较充裕的财力支持,凡是有重大新闻事件、重要庆典活动等,电视媒体都会进行一系列现场直播,比如北京时间2014年2月8日凌晨举行的俄罗斯索契冬奥会开幕式,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体育频道和新闻频道就并机进行了全程的现场直播,据央视索福瑞的数据统计,在当日凌晨打开电视收看节目的观众中有13.3%选择观看了索契冬奥会开幕式。

(四)相互融合加大电视新闻互动性

自媒体反馈及时,互动性强的双向传播方式是它的突出优点之一,也因此吸引了大量受众。电视新闻在审视自身不足后,也逐渐开始在节目中加大与观众的互动。在现今很多电视新闻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主持人的面前往往都摆着一台笔记本电脑,观众在节目进行中可随时登陆栏目网站参与互动,利用网络采用短信、微博等方式参与到节目中来,主持人在新闻节目中回答观众在网络上的提问,有效提升了观众的参与感。

尽管自媒体的发展对电视新闻形成巨大挑战,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挑战还会一直持续,但电视新闻自身的传播优势依旧无法忽视。在冲击和挑战面前,充分认识到彼此的长处与不足,取长补短,强化自身优势的同时实现融合与创新,是未来电视新闻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胡太春.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2]李彬.中国新闻社会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3]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马登学.浅谈中国报纸的发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S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