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杜甫《春夜喜雨》及赏析

2020-09-28 来源:步旅网
【 导语】杜甫⽣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暗、⼈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盾和⼈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被誉为“诗史”。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杜甫《春夜喜⾬》及赏析,欢迎⼤家阅读。春夜喜⾬唐代:杜甫

好⾬知时节,当春乃发⽣。随风潜⼊夜,润物细⽆声。野径云俱⿊,江船⽕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

好⾬似乎会挑选时⾠,降临在万物萌⽣之春。

伴随和风,悄悄进⼊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地万物。浓浓乌云,笼罩⽥野⼩路,点点灯⽕,闪烁江上渔船。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注释

知:明⽩,知道。说⾬知时节,是⼀种拟⼈化的写法。乃:就。发⽣:萌发⽣长。发⽣:萌发⽣长。

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这⾥指春⾬在夜⾥悄悄地随风⽽⾄。润物:使植物受到⾬⽔的滋养。野径:⽥野间的⼩路。

晓:天刚亮的时候。红湿处:⾬⽔湿润的花丛。红湿处:指有带⾬⽔的红花的地⽅。花重:花沾上⾬⽔⽽变得沉重。

重:读作zhòng(重在这⾥的意思是:沉重。所以读作第四声。)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创作背景

  这⾸诗写于761年(上元⼆年)春。杜甫在经过⼀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活后,终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成都定居。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之情很深,因⽽写下了这⾸描写春夜降⾬、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学赏析

  这是描绘春夜⾬景,表现喜悦⼼情的名作。⼀开头就⽤⼀个“好”字赞美“⾬”。在⽣活⾥,“好”常常被⽤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如今⽤“好”赞美⾬,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的联想。接下去,就把⾬拟⼈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客观需要。其中“知”字⽤得传神,简直把⾬给写活了。春天是万物萌芽⽣长的季节,正需要下⾬,⾬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颔联写⾬的“发⽣”,进⼀步表现⾬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动地写出了⾬“好”的特点。⾬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般是伴随着和风细⾬地滋润万物的。然⽽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受到冷空⽓影响由⾬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时的⾬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只会损物⽽不会“润物”,⾃然不会使⼈“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联的“知时节”,还不⾜以完全表现⾬的“好”。等到第⼆联写出了典型的春⾬──伴随着和风的细⾬,那个“好”字才落实了。“随风潜⼊夜,润物细⽆声。”这仍然⽤的是拟⼈化⼿法。“潜⼊夜”和“细⽆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是伴随和风⽽来的细⾬,⽽且表明那⾬有意“润物”,⽆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天来,就会造⼀点声势,让⼈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个不妨碍⼈们⼯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们酣睡的夜晚⽆声地、细细地下。

  ⾬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会⼉,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不很彻底。诗⼈抓住这⼀点,写了颈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路⽐⽥野容易看得见,江⾯也⽐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径云俱⿊,江船⽕独明。”只有船上的灯⽕是明的。此外,连江⾯也看不见,⼩路也辨不清,天空⾥全是⿊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样⿊。看起来这⾬准会下到天亮。这两句写出了夜⾬的美丽景象,“⿊”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且给⼈以强烈的美感。  尾联是想象中的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后之晨锦官城的迷⼈景象。如此“好⾬”下上⼀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的花,最能代表春⾊的花,也就带⾬开放,红艳欲滴。诗⼈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树,⼀⽚“红湿”,⼀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红湿”“花重”等字词的运⽤,充分说明诗⼈体物细腻。

  浦起龙说:“写⾬切夜易,切春难。”这⾸“春夜喜⾬”诗,不仅切夜、切春,⽽且写出了典型春⾬的、也就是“好⾬”的⾼尚品格,表现了诗⼈的⼀切“好⼈”的⾼尚⼈格。

  诗⼈盼望这样的“好⾬”,喜爱这们的“好⾬”。所以题⽬中的那个“喜”字在诗⾥虽然没有露⾯,但“‘喜’意都从罅缝⾥迸透”(浦

起龙《读杜⼼解》)。诗⼈正在盼望春⾬“润物”的时候,⾬下起来了,于是⼀上来就满⼼欢喜地叫“好”。第⼆联所写,是诗⼈听出来的。诗⼈倾⽿细听,听出那⾬在春夜⾥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知,⾃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润物细⽆声”,听不真切,⽣怕它停⽌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是诗⼈看见的。看见⾬意正浓,就情不⾃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满城的美景。其⽆限喜悦的⼼情,表现得⼗分⽣动。中唐诗⼈李约有⼀⾸《观祈⾬》:“桑条⽆叶⼟⽣烟,箫管迎龙⽔庙前。朱门⼏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和那些朱门⾥看歌舞的⼈相⽐,杜甫对春⾬“润物”的喜悦之情⾃然也是⼀种很崇⾼的感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