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论南朝咏竹诗

2021-04-06 来源:步旅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研究生论坛 语文知识 2008年第1期 浅论南朝咏竹诗 马利文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咏竹诗作为咏物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不可轻视的价值和地位。本文探 讨了咏竹诗的出现于齐梁时期的原因,南朝咏竹诗的审美特征,及其对后世咏竹诗的影响。 关键词:南朝;咏竹诗;审美;影响 咏物诗在南朝齐梁时期开始大量出现。宋人张 首咏物诗来说嘲( 49),数量虽不多,但极其引人注 戒《岁寒堂诗话》中说:“建安陶、阮以前诗,专以言 目。咏竹诗,为何在齐梁时期始盛?齐梁时期的咏竹 志;潘、陆以后诗,专以咏物;兼而有之者,李、杜也。 诗又有哪些审美特征呢? 言志乃诗人本意.咏物特诗人之余事。”_1】 ∞潘、陆, 即潘岳、陆机。两人都是晋代文坛大家。有“潘江陆 一、始盛于齐梁的原因 海”之称。元人谢宗可撰《咏物诗》一卷,《四库总目・ 咏物诗提要》追述源流时也说:“昔屈原颂橘,苟况 咏竹诗始盛于齐梁时期主要有以下原因: 赋蚕,咏物之作,萌芽于是,然特赋家流耳。汉武之 第一。咏竹诗以竹命题,穷竹之情,尽竹之态, 《天马》,班固之《白雉》、《宝鼎》,亦皆因事抒文,非 托竹寄怀,产生的基本前提就是诗人把竹作为关注 主于刻画一物。其托物寄怀见于诗篇者,蔡邕《咏庭 的重心和表现的载体。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云: 前石榴》,其始见也。沿及六朝,此风渐盛,王融、谢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物 跳,至以唱和相高,而大致多主于隶事。” 色》篇云:“是以诗人感物,连类不穷。流连万象之 作为咏物诗重要题材类型之一的咏竹诗。也是 际。沉吟视听之区。写物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 在齐梁时期开始大量出现的。就现存文献统计,南 附声,亦与心徘徊。”无疑,竹对于人的感发作用是 朝存世l5首咏竹诗。第一位创作咏竹诗的诗人是 咏竹诗创作的原动力。具体来说,竹对于人心的感 齐著名诗人谢月兆,其诗现存2首:《咏竹》、《秋竹 发作用.根本在于作为主体的人之生命活动过程与 曲》。南朝其他诗人咏竹诗篇目如下: 作为客体的竹之“情”、“性”之间存在着相通之处, 梁元帝萧绎l首:《赋得竹》;梁沈约l首: 即格式塔心理学所谓“异质同构”。当诗人体认到这 《檐前竹》;吴均1首《绿竹》;何逊1首《望廨前水竹 种主客间的异质同构时,必然会对竹予以特别的关 答崔录事》;刘孝威l首:《枯叶竹》;刘孝先1首: 注.于是通过对竹情、竹性、竹理来传达主体的情 《咏竹》;虞义1首:《见江边竹》;江洪1首:《和新浦 绪、情感、意念等,从而创造出借竹传情、达意、写志 侯斋前竹》;陈阴铿1首:《侍宴赋得夹池竹》;张正 的咏竹诗篇。 见3首:《赋得风生翠竹里应教》、《赋得山中翠竹》、 第二,作为主体的诗人对于竹的关注,最早可 《赋得阶前嫩竹》;贺循l首:《赋得夹池修竹》。 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诗经》中存在咏竹之 齐粱时期的咏竹诗,相对于流传下来的300余 句。由咏竹之句发展到专意咏竹的过程中,审美意 收稿日期:2007—10—27 作者简介:马利文(1982一),女,浙江嵊州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05级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7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浅论南朝咏竹诗 识、情趣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创作的积累、时代精神的变迁、作者视野的调 整都会促成人们审美趣尚的转移。魏晋至南朝,随 着诗歌创作的繁荣,注重形式美的永明体在齐梁陈 三代逐渐形成。永明体讲究声律和对偶,是对诗歌 艺术形式美的一种自觉追求,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 的一大发展。永明体的代表诗人沈约、谢跳、何逊、 阴铿,不仅在自觉追求诗歌艺术的道路上做出了贡 献,而且也将艺术审美趣尚投向了“竹”。诗人将 “竹”作为创作的观照对象,与此前诗人在山水诗创 作上的不懈探索也是分不开的。刘勰《文心雕龙・明 诗》云:“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 滋。”山水诗之兴,与盛行的玄学和玄言诗有着密切 的联系。玄学家把儒家提倡的“名教”与老庄提倡的 “自然”结合在一起,引导士大夫在山水中寻求人生 的哲理与趣味。山水诗的创作促使文人的视野转移 到大自然中去,在大自然中不遗余力地捕捉山水景 物的客观美,而生长在山间水旁那竿竿佐静添幽的 翠竹当然也受到他们的青睐。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 运在其山水诗中就不止一次写到“竹”,如“白云抱 幽石,绿绦媚清涟”(《过始宁墅》);“初篁苞绿箨,新 蒲含紫茸”(《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等。永明 体诗人在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的基础上,进一步 促生了咏竹的审美倾向。 第三,魏晋以后,“竹”成为文人士大夫吟赏的 对象。竹林七贤雅聚竹林,诗酒自娱。王徽之则有 “何可一日无此君”的感叹。《晋书》卷八十《王徽之 传》载: 时吴中一士大夫家有好竹,欲观之,便出 坐舆造竹下,讽啸良久。主人洒扫请坐,徽之不 顾。将出,主人乃闭门。徽之便以此赏之,尽欢 而去。尝寄居空宅中,便令种竹。或问其故,徽 之但啸咏,指竹日:“何可一日无此君邪!” 王徽之徘徊竹林下,啸咏自若,旁若无人的行为,是 一种诗意的行为。可惜的是,无论是竹林七贤,还是 王徽之,都不曾存留下一首咏竹诗。尽管如此,“竹” 无疑已渗透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世界。这些都为南 朝诗人创作咏竹诗创造了良好的氛围。综观现存南 朝15首咏竹诗,其中有10首所咏,即为庭院居所 之“竹”。 二、审美特征 南朝咏竹诗从审美特征角度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三 类: 第一类,寓托抒怀。 这一类咏竹诗以竹的自然属性喻人的品格才 调,借竹言志,寄托遥深,咏竹而不滞于物,承袭咏 物兴寄的传统,体现了当时咏竹诗创作的审美理 想。其中写得最出色的当数刘孝先、虞义。刘孝先 《咏竹》: 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 自抱贞心。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谁能制 长笛,当为吐龙吟。 虞义《见江边竹》: 挺此坚贞性,来树朝夕池。秋波漱下趾,冬 雪封上枝。葳蕤防晓露,葱蓓集羁雌。含风自 飒飒,负雪亦猗猗。金明无异状,玉洞良在斯。 但恨非懈谷,伶伦未见知。 两首诗都突出了竹的“坚贞性”。“坚贞”本是人 的品质节操,以此咏竹,显然是以竹喻人,具有象征 意义。刘诗用“耸”,虞诗用“挺”,都写出了竹清拔傲 岸的风姿。刘诗之竹生长在荒郊野外,无人知赏,但 仍贞心自持;虞诗之竹树立在池畔水旁,下根经受 池水的冲刷,上枝忍耐冬雪的侵袭,坚贞依旧。二诗 俱以竹之用,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的一腔幽愤。竹 可裁而为箫管乐器,早在黄帝时,就有伶伦取竹制 乐律的传说。刘诗“耻染湘妃泪,羞人上宫琴”两句, 表明苍劲的野竹不愿裁为哀怨乐器,用“耻”、“羞” 二字,表明不眷恋于儿女缠绵之情,“谁能制长笛, 当为吐龙吟”,希望有识之士发为龙吟。虞诗“金明 无异状,玉洞良在斯”两句,表明希望江竹被裁作洞 箫那样的乐器,“但恨非懈谷,伶伦未见知”,是说懈 谷之竹有幸见知于伶伦,而江竹却见弃于江畔,怎 能不恨?两诗一正一反,都是借竹抒发不平之叹, 借竹的品质隐喻自己的才能。 除上所举外,谢月兆《咏竹》、吴均《绿竹》、刘先威 《咏枯叶竹》、江洪《和新浦侯斋前竹》、张正见《赋得 风生翠竹里应教》、《赋得山中翠竹》、《赋得阶前嫩 竹》、贺循《赋得夹池修竹》等,亦是借竹寄怀的作 品。 7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研究生论坛 语文知识 2008年第1期 这类诗主观意绪强烈,表明了咏竹诗开始向以 “意”为主的创作道路的嬗变。 第二类,体物精微。 由于南朝咏竹诗尚处在咏竹诗发展的初期.虽 然涌现了一批体现时代风貌、审美理想的咏竹诗. 但刻画竹的形貌特色仍是咏竹诗中的重要范式。如 沈约的《檐前竹》,大抵是将竹作为客观的审美对象 来观赏。“萌开箨已垂。结叶始成枝。繁荫上蓊茸。促 节下离离”,犹如多个镜头的剪切,将竹拔节而出、 抽枝发叶、结荫挺立的动态形象地呈现在人眼前。 “风动露滴沥。月照影参差”。又将竹韵很好地显现 出来。“得生君户牖,不愿夹华池”。点题而略有深 意,用拟人的口吻道出檐竹不慕“华池”。清心自守 的志向,可谓繁华落尽见真纯。 他如谢胱《秋竹曲》,下笔仍注重竹的形、色,但 又因竹自身的自然属性引申出类似于人的品质.结 句“但能凌白雪,贞心荫曲池”,略及坚贞品性。 这一类咏竹诗,摹竹状貌,时有寓意。在当时未 成为主流,后世风气亦然。 第三类.堆砌典故。 南朝时期,矜尚隶事。隶事又称策事,原指南朝 文人聚会时的一种娱乐活动。胡应麟《少室山房笔 丛正集》卷二十三《华阳博议下》日:“六代文士之 学,有征事,有策事。……策者暗举所知,令人射覆, 中者为优,如沈约得三,刘显失一之类是也。齐梁之 交,此风特盛,亦犹晋之清言。”胡应麟将策事与魏 晋清谈作比,足见此风之盛。隶事游戏作为一代文 化风习,需要文人博识通览。齐梁文人多出于娱乐 游戏的目的,以隶事炫耀博学与诗歌技巧,创作中 使事用典,出以韵语,咏竹诗沾染此风,成为文人聚 会酬唱奉和的重要题材。梁元帝萧绎《赋得竹》、阴 铿《侍宴赋得夹池竹》是两篇典型之作。萧绎诗云: 懈谷管新抽,淇园节复修。作龙还葛水。为 马向并州。柯亭临绝涧。桃枝夹细流。冠学芙 蓉势,花堪威风游。印王若有献,张骞应拜侯。 用典繁富密集,既少刻画,又乏真情,仅仅罗列了一 堆与竹有关之典:解谷竹、淇园竹、费长房竹杖化 龙、并州竹马迎郭圾、柯亭竹、桃枝竹、刘邦制竹冠、 凤凰食竹实、张骞奉使西域得邛竹杖。阴铿诗云: 夹池一丛竹,垂翠不惊寒。叶酝宜城酒, 74 皮治薛县冠。湘川染别泪,衡岭拂仙坛。欲见 葳蕤色。当来兔苑看。 除首二首点明竹生长的环境外,其他诸句分别排列 了竹叶青酒、刘邦竹叶冠、湘妃竹、仙坛竹、兔苑竹 等典事。两诗频繁用典成诗,称得上隶事的文字游 戏。尽管这类诗有很多弊端,但是用典技巧的成 熟,也为咏竹诗增加了丰富的内涵。 三、余论 南朝咏竹诗继承风骚咏物传统。托竹言志,寄 予隋怀,为后世咏竹诗尤其是唐代咏竹诗树立了典 范。唐代咏竹诗在继承南朝咏竹诗比兴寄托的传 统,出现不少托竹言志的佳作。如唐太宗《赋得临池 竹》、卢照邻《临阶竹》、李白《慈母竹》、杜甫《严郑公 宅同咏竹得香字》等。可以说,南朝咏竹诗的探索, 为唐代咏竹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南朝隶事尚典的风气对咏竹诗也产生了一定 的不良影响,使咏竹诗落于文字游戏的窠臼。不过, 这种堆砌典事的弊端,在唐代咏竹诗中得到了很好 纠正。唐人在吸取南朝咏竹诗使事用典优点的基础 上,将典事很好地融贯在咏竹诗中,不仅丰富了诗 歌的内涵,而且凝练了诗歌的意趣。 从数量上看,南朝l5首咏竹诗,在咏竹诗史上 并不算多。然从创作队伍上看,几乎囊括了南朝著 名的诗人,如谢胱、沈约、阴铿等。总体而言,齐梁始 盛的咏竹诗有其尚处在初始阶段的审美特征.但咏 竹诗的境界,仍未广为开拓,尚有待于唐代诗人的 进一步开掘 参考文献: 【1IT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阎采平.齐梁诗歌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陈梦雷、蒋廷锡编.古今图书集成【M E京:中华书局, 1986. [5]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 E京.中华书局,1996. [6]陈维东、邵玉铮.中华梅兰竹菊诗词选[M】 E京:学苑出版 社.2004. (责任编辑:李圣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